羞耻是什么词性的词语

2024-04-18

羞耻是什么词性的词语(精选15篇)

篇1:羞耻是什么词性的词语

该词语出自于《清史稿》,《清史稿》这部著作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历史,书中记载了大清帝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书中提及拆除这个词语的语句出现在《清史稿.卷一二八.河渠志三》,具体为下述内容:“淮水归海之路不畅,淮水归海之路不畅,请于扬粮厅之八塔铺、商家沟各斜挑一河,汇流入江,分减涨水,并拆除芒稻河东西闸,挑穵淤滩,可抵新辟一河之用。”

篇2:羞耻是什么词性的词语

幽静的近义词语譬如有清静、静谧、恬静、平宁、幽深、平静、安定、偏僻,这个词语的反义词譬如有喧闹、吵闹、热闹、喧嚣、喧腾。

幽静这个词语出自于《神女赋》,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在这篇赋中主要写出了楚襄王夜梦神女的`过程。“既姽嫿於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是这个词语的来源。

篇3:羞耻是什么词性的词语

儿化是北京话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 也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儿化除带有“微小”、“亲切”、“喜爱”等感情色彩之外, 还具有辨别词义、区别词性的作用。对儿化韵的研究现多在语音方面。儿化音变现象的研究固然重要, 但对其词汇、语法意义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后者的研究对汉语的规范化及语言教学更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对那些具有辨义作用的儿化词语 (与非儿化词语的汉字书写形式完全相同) 从词性变化的角度看儿化的词汇、语法意义及其变化规律。

一、儿化后的动词词性变化

1.动词儿化后词性由动词变为名词。例如:

2.动词儿化后由动词变为其他词性的词语。

a.动词→量词。例如:

b.动词→副词。例如:

c.动词→象声词。例如:

d.动词→词组。例如:

3.动词儿化后词性不变。例如:

动词儿化后, 如词义发生变化, 词性一般也都相应发生变化, 只有极少数词性不变。发生词性变化的多数转换成名词性词语, 这类词语又以单音节词为主。

二、儿化后的名词词性变化

1.名词儿化后词性不变。例如:

2.名词儿化后词性由名词变为其他词性的词语。

a.名词→量词。例如:

b.名词→形容词。例如:

c.名词→副词。例如:

D.名词→动词。例如:

E.名词→词组。例如:

名词儿化以后, 如词义发生变化, 词性大多不变。这类词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的, 二者数量大体相等。

三、儿化后的形容词、数量词词性变化

(一) 儿化后的形容词词性变化

1. 形容词儿化后词性由形容词变为名词。例如:

2. 形容词儿化后词性由形容词变为其他词性的词语。

a.形容词→数量词。例如:

b.形容词→副词。例如:

c.形容词→词组。例如:

(二) 儿化后的数量词词性变化

a.数量词→名词。例如:

b.数 (量) 词→代词。例如:

形容词、数量词儿化后, 如词义发生变化, 词性一般也都相应发生变化, 大多转换成名词性词语。这些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四、其他词语儿化后的词性变化

(一)

a.副词→名词、词组。例如:

b.介词→名词。例如:

c.连词→代词。例如:

d.书面文言词语→名词、形容词。例如:

e. (1) 指示代词→处所代词。例如:

(2) 代词→词组。例如:

上述词语儿化后, 如词义发生变化, 词性一般也相应发生变化, 大多转换成名词性词语。这类词数量不大, 多是多音节的。

(二)

1. 某些多音节词或词组中间某个汉字儿化后, 如词义发生变化, 词性有的有变化, 有的没有变化。例如:

2. 某些词组儿化后转换成新的词语。

a.词组→名词。例如:

b.词组→带有方言、口语色彩的词语。例如:

c.词组→副词。例如:

d.词组→形容词、量词、代词等。例如:

上述词语的儿化现象大多与方言、口语词汇有关。对其语义变化及语法作用的区分有时较难, 极易混淆。这类词语大多是多音节的。

五、其他

1.某些汉字书写形写相同, 语音形式不同的多音节词语的儿化现象, 它们的词义不同, 词性大多也不一样, 在语言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例如:

2.口语中有些经常使用的词组、短语等, 由于其中某一单音节词的儿化具有辨义作用, 致使整个儿词组、短语的语义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

第五类中所列举的儿化辨义现象的示例易于混淆, 应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仅做一提示, 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下面对文中前四类所举具有辨义作用的儿化词语的词性变化情况做一综合归纳: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具有辨义作用的儿化词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 (占59%, 见表二) 。具有辨义作用的儿化词语大多同时具有区别词性的作用 (占67%, 见表一) 。具有双重功能的儿化现象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 (占59%, 见表一) 。儿化大多做为除名词以外的词语 (动词、形容词居多, 总计占62%, 见表三) 的后缀起到区别词性的作用, 一般都转换成名词性词语 (占65%, 见表三) 。名词儿化后能起辨义作用的词语数量不少, 但大多不具有区别词性的作用。

篇4:镜头前,你知道什么是羞耻么?

该航班飞机型号为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77—200E R客机。机上载有2 27名乘客(包括两名婴儿),其中有154名中国人。马航表示,本次航班配有7小时航油,他们相信到3月8日8时为止,飞机航油已经耗尽,而他们对飞机的位置完全没有头绪。

偌大的一个飞机,凭空消失在漆黑的天空,不见飞机,不见残骸,不见恐怖主义分子的声明。加上马来西亚政府隐瞒了一些信息,一时间各种流言充斥着网络,通过电脑和手机快速地传播着。

因为该航班有两个伊朗人手持挂失德国护照登机,有人猜测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并降落在某个偏远的未知机场。更有人猜测,作为马来西亚反对党拥趸的机长劫持了飞机,作为跟马来西亚政府谈判释放反对党领袖的筹码,被马来西亚政府拒绝后使飞机坠海,致全机人死于非命。

因为机上乘客大部分为中国人,很多中国乘客家属匆匆赶到北京聚集在一起等候飞机的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飞机像是被外星人劫持了一样,毫无踪迹。机上乘客,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家属的心情被煎熬着。

北京时间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 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聚集在一起的中国乘客家属的反应相当有中国特色。他们中有人晕了过去,有人倒地大哭,情绪十分崩溃,而且任由这种崩溃的情绪展现在媒体的镜头前肆无忌惮地释放。我十分理解这些家属这些日子很不好过,内心备受折磨,但是我不理解这种不顾美丑没有节制地在公共场合崩溃大闹的行为。

而且从3月8日飞机失联到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宣布机上乘客无可能生还,已经过了半个月之久,这些家属应该有些心理准备了。

我对身边的中国人说了我的不理解,并且评价这些家属的行为是不恰当的。第二天其中一个二十多的小姑娘不解地对我说:“我觉得这些家属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啊!”我说:“喜怒哀乐在一个正常范围内,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行为,但是如果过了,就是不得体。表现悲痛可以有很多形式,但是在公共场合崩溃地放声大哭,甚至哭到倒地,就很不体面了。”

我知道一个县级市,一对夫妻打离婚官司,丈夫要离妻子不要离,最终二审法官判离,结果妻子当庭喝下耗子药,导致的结果是以后的法官再遇到这种官司,就一个结果——判不离!这大约也算是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案件,倒霉的是那些被破裂婚姻折磨而无法离婚的男女!

如果同样事件发生在美国、加拿大会是怎样的结果?首先这位自杀的妻子会被送进医院抢救,抢救回来之后会被强制性地进行心理治疗。西方人普遍认为,自杀是心理不健康导致的不当行为,要纠正这种行为当然要进行专业治疗。而法官判案不会受到一个心理不健康的病人的主导,该怎样判还是怎样判。

我们读报纸也好,看新闻也好,时不时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车祸或者事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家里有人死了,家属会将尸体放在医院的停尸间里不去火化,向事故责任方提出种种要求,直到要求得到满足才签字火化。当然他们打着的旗号是为死者争一个正义或者说法。闹丧!

这种做法自古有之。不过古代的时候没有冷藏技术,那个时候的闹丧是抬棺游行示威,把棺材拾到害死他们亲人的家门口;或者哭灵,诉说对方的种种不是。如果家里有点强人背景的,还可以把对方武力抓到灵前,令其披麻戴孝,磕头谢罪。

这种做法,往往能让死者家属达到目的,所以从古传到今,一直到今天,这种传统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没有消失的迹象。

不久后我陪着父母看电视,看到一些实播的调解节目,又看到此类行为的不同翻版。比如一对兄弟,弟弟借了哥哥的钱没有按时归还,于是兄弟俩上了电视调解。在电视台人员到家里去说和,说着说着哥哥对着摄像机镜头大哭并自打耳光,然后从沙发上滑倒在地,痛哭不止,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也不理会妻子和工作人员在旁边劝说。我在电视机前愕然——一个七尺男儿,你知道不知道你的一举一动都被录像机录了下来?好看么?即使是你占着理,可是你这种行为实在让人无法同情!

又比如,一对老夫妻死了儿子,他们将自己得到的那部分赔偿放弃,给了未成年的孙子,跟媳妇达成赡养协议。后来因为一些误会跟儿媳有了矛盾,赡养协议未能履行。电视台派人采访,老太太对着镜头放声大哭死去的儿子。镜头扫过之处,老头老太,过得确实凄惨,但是我的内心,就是对他们同情不起来。

马航家属也好,被欠债不还的哥哥也好,跟媳妇起了争执的老太也好,他们知道不知道自己对着镜头?知道!他们知道不知道自己那样做很丑?不知道!因为他们看到一辈一辈的前辈都是这么做的,没有人告诉他们那是丑的,不恰当的,是一种羞耻。

死者为大,死者无知无觉,当然死者家属替他们做大。谁敢告诉老大,谁忍心告诉老大他们做得很丑?

闹丧闹丧,这个“闹”字耐人寻味。我在英文里似乎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为在西方的生活中,几乎碰不到这种情形。最接近和最相似的行为也许是“骚扰”(harass)。

马航失联航班的家属,一直住在北京的宾馆里,直到马航宣布飞机坠毁在印度洋,撤了对宾馆的支付。家属们大为气愤。我不禁纳闷一一他们究竟想住多久?难道这飞机一年找不到,他们要住一年?在国际权威机构还没有结论之前,为什么家属们那么急忙忙地相信谣言,给马来西亚政府定罪?就算马来西亚政府在马来西亚能一手遮天,但是国际社会这么多媒体,这么多政府看着,他们遮得了天么?为什么不把专业的事情交给真正的专业人士,非要去认定一个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谬误?

2009年法航447空难,找到第一片残骸是一周后,找到黑匣子是2年后,调查报告出炉是4年后;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事件,事故调查中黑匣子的对话片段被披露后,媒体和大众猜测是机长协同机组人员劫机,一时间大众舆论对准机组人员,让这些机组人员的家属背负了很大的压力。等到多年后黑匣子全部被破译,事故原因搞清楚,才知道机长是在给机组人员打气。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机上四人的死里逃生。他们不是劫机犯而是英雄!

航空事故的调查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一项工作,种种情形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知识。我早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过分崇拜威权而轻视真正的权威。全民皆医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现在的医院,已经不是医生给病人开方,很多时候是病人要求医生开什么处方。前日遇见老友,说起某个相熟的厂长,得了糖尿病和帕金森症。他们听说在帕金森症病人脑袋里植入脑起搏器可以治疗。邵逸夫医院的大夫告诉他们说他的身体跟这种起搏器不匹配,不能植入而拒绝给他们做手术。于是病人和家属在西安找到某医院做了。结果是一一这个相熟的厂长从此彻底瘫痪在床,在痛苦的折磨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为什么不相信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为什么认为自己比专业人士还正确?

回到马航失联飞机乘客家属,为什么那么多其他国家的家属们那么悄然无声?我们可以看看男友在该航班上的一个美国女人的评价:“马来西亚官方持续向中国家属通报最新进展,就像在哄一群被宠坏的随意发脾气的坏孩子。他们在伤害自己。他们只会干涉调查,他们正在丢脸,他们正在全世界面前失去自信。”原文如下:

U S wom a n Sa ra Baj c,who se boyf rie ndwa s O n the fIiq ht.said the C hi n e se havebee n u n heIpfuI.S he said t h e M aI aV si a noffi ci al s’ ta sk of keepi nq t h e C hi ne sei nf0 rm ed wa s li ke h avi ng ba by sitte r s f0 ra bu n c h Of spOiI ed b rat s th rowi nq ata nt rum.

”AlI the C hi ne se a re dOi nq i s h u rti nqt h e m s e I v e s.”S h e s a i d,“T h e V a r ei nte rfe ri ng with the i nVe stig atiO n.Theya r e

l o s i n g

fa c e.T h e y

a r e

l 0 s i n gcO nfid e n cei n f ro nt Of the wo rId’s eye s.1

篇5:凶猛是什么词性的词语

凶猛的意思和近反义词

凶猛这个词语通常可以形容凶恶强大,它的近义词有利害、狠恶、凶横、粗暴、乖戾、犀利等等,该词语的反义词有温顺、温和、柔顺等等。

篇6:羞耻的反义词是什么

与羞耻一词含义相近的.词语有:耻辱、侮辱、可耻、羞辱、污辱、羞愧等。

1、耻辱 [ chǐ rǔ ] 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如:莫大的耻辱。

2、侮辱 [ wǔ rǔ ]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如:遭受侮辱。

篇7:神奇是什么词性的词

神奇的出处和读音是什么

神奇这个汉语词汇出自于《庄子·知北游》的“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后化为神奇,神奇后化为臭腐。”,另外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序中写道“今臣窃取魏晋义,用汉篇数,为唐铙歌鼓吹曲十篇,纪高祖、太宗功能之神奇。”

篇8:羞耻是什么词性的词语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深入、饮食对象的日益丰富, 以“吃”、“喝”为参照点, 汉语和英语都逐渐发展出表示具体动作的下位动词“咬”、“吞”、“bite”、“swallow”等, 意义较抽象的动词“用”、“have”、“take”等, 形象表义的“鲸吞”、“wolf”等。同时, 人类基于熟悉的饮食经验, 利用饮食类动词或比附造词, 或遣词造句, 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把复杂的人生感受、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与饮食行为联系起来, 衍生出丰富的义项, 构成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合成词、熟语、习语等, 从而形成了结构多样、分工细致、语义丰富的饮食类动词性词语系统。

对这个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有利于我们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两种语言在有关行为动作的表达方式的共性和差异性, 丰富对比语言学理论。此外, 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个案实例和理论基础, 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以便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早期对饮食类动词性词语的研究, 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外对比, 大体仅是对语料按照语言结构进行罗列, 对词语的语义进行浅显分类, 比如林素卿的《英汉实词“eat”和“吃”的对比研究》 (1994) 。随着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以及这类词群逐渐被学者关注, 基于各种理论和角度的相关研究不断地涌现。

一、用“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的分析方法着重对饮食类动词进行静态描写

“传统语义学认为, 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有一套自然的逻辑法则, 语言是代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事物结构以及事物关系的符号, 通过指称客观世界里的具体事物而获取意义, 因此, 语义研究的关键在于明确语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其结果是意义被认为独立于语言使用者的客观存在, 与语言使用者的经验、心智和想象毫无关系。”[1]研究方法通常是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场理论等来分析和描写词群各成员间的意义关系、语义结构的不同, 观察成员之间意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0世纪90年代对表动作行为的词的词群分析不多见。符淮青 (1996) 认为其原因在于这些词在意义上虽有共同点、有密切联系, 可以组成词群, 但是各个词在意义上并非层次关系。它们大多属非层次关系词群。

符淮青在《汉语表眼睛活动的词群》 (1995) 一文中, 以汉语表眼睛活动的词群为例, 提出了一种表动作行为的词的词义分析方法和说明这类词群的系统方法。作者把这种词义分析方法定名为“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 并运用这种方法对汉语表眼睛活动的词群进行了系统的词义分析和描写, 指出:词群内各个成员以有“表眼睛活动”这一意义特征而互相联系, 由“眼睛活动”的不同情况和方式而互相区别;词群成员间存在上下位、同义、反义关系;并对现代汉语这个词群和汉以前这个词群的内部特点进行了比较。

随后, 他在《“词义成分—模式”分析 (表动作行为的词) 》 (1996) 一文中, 以“吃”及其同义、近义词为对象, 再次探讨“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的应用。文章以词的释义模式作为分析框架, 比较不同词典的释义、考察语言的应用情况来确定词义成分, 选择适当的释义方式使词义成分组成模式, 比较“吃”及其同义、近义词词义模式在施动者、行为特征、关系对象、行为应用器官、附加色彩等方面的异同。

二、以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吃”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这类文章强调文化与语言以及饮食文化与“吃”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角度来对“吃”的意义的发展、引申途径, 以及包含“吃”字的熟语的意义来源作相当详细的解释。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只注重“吃”作为文化词语的一面, 而忽略“吃”作为语言单位的一面, 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不过池昌海先生的《“吃”语言与“吃”文化》是从文化和语言两个方面来分析“吃”的。

池昌海《“吃”语言与“吃”文化》 (1992) 文中所谓“积淀汉民族文化因子的‘吃’语言化石就是指用“吃”及有关的能指符号来指称与其没有直接关联的所指内涵的特定语词和固定表达格式, 具体指以“吃”、“饮”、“吸”、“喝”、“咀”等行为类语素以及用“饭”、“食”等食物类语素构成的语符列。首先按照表意上的类属划分和语用分布分成八类:描写人的能力的;描写人的生活方式及手段、行为的;表示为人处世的方法、策略的;表示生活经历和遭遇的;表示某种心理、情感活动的;描写人、物的属性及对属性的评价;描写具体的行为、动作的;描述人或事物所处状态的。作者指出“吃”语言化石在词语的功能类分布上自成完整体系;在语义实现上, 也有自己特色, 如:引申意义的选择, 情感色彩的表达, 语体色彩的不同;在结构关系上有两点突出:一是“吃”语言化石不仅能与“吃”的受事对象搭配而且能超常搭配, 二是“吃”语言化石多不具有同义或反义替代的类推性。“吃”语言化石一般可以视为一个词, 要否定时, 要对整个结构进行否定。最后, 作者表示汉语中有那么多的“吃”语言化石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三、以语法学、语义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吃”或者饮食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陶红印先生 (2000) 以“吃”作为个案来讨论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陶先生认为, “动词的论元结构在本质上有开放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 会因语言运用、由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产生论元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动词的高频性”。文章以“吃”在《北京人》的搭配情况和使用频率为依据, 来论证下列五点观点:第一、频率越高的动词, 论元结构越不稳定。第二、实际语言运用中所见到的动词经常和典型论元结合, 较少和非典型论元结合。第三、被扩大的论元结构首先会涉及最接近核心的论元类型。第四、论元结构的扩大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变化以不犯该交际为前提, 因此在时间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句法构造上有特别标志。第五、句法的变化不排除甚至常常伴随着语义的变化。

“吃食堂”到底是“动+处所”还是“动+受事”一直争论不休。王占华在《“吃食堂”的认知考察》译文中, 反驳把“食堂”看作处所宾语的观点, 从认知的角度证明“食堂”是受事宾语 (食物) 的转喻形式。

[越]杜诚忠《现代汉语饮食类动词研究——以“吃、喝、含、吞、咬、喂”为例》 (2006) 首先根据饮食的方式过程 (品-尝-咬-嚼-吞) 、饮食对象的特征 (固体或液体) 和饮食的对象 (是否自己食用) , 将收集到的49个饮食类动词分为六个小类的典型成员“吃、喝、含、吞、咬、喂”, 并以此为研究对象。饮食类动词的六个典型成员的配价能力不同。通过考察“吃、喝、含、吞、咬、喂”的价类 (价量) 、价位、价质、价用, 探讨了这六个典型成员的句法格式、位移和隐含的语用意义。结合动词的使用频率、语言运用的实际, 着重探讨使用频率最高的“吃”在句法功能, 以及搭配功能上与其他典型成员的差异, 证明“吃”的优越性。

四、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或者汉英部分饮食类动词性词语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方式、概念结构、语义系统、人类知识、文化规约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心, 它遵循经验主义的研究思路, 注重人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运用中的认知过程, 如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而这些内容又与人类的感知体验、范畴化过程、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等内容密切相关。这些构成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其推出的一系列理论对语义现象具有很强的描写和解释力, 如范畴化的原型理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框架语义学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等。

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后, 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已经形成系统化、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 从理性探索走向语言教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从单语分析走向汉外对比, 从理论基础阐述走向认知方式 (又叫认知工具、认知策略, 主要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隐喻转喻等) 透视 (王寅, 2007) 。

目前饮食类动词性词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语或双语“吃”的语义分析上。不少文章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理论从横向确定“吃”的语义原型或中心义项群, 研究其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 如《汉英“吃”的动作的概念隐喻比较》 (王英雪, 2007a) 、《从认知角度分析“吃”的隐喻》 (王英雪, 2007b) 、《英语“吃”事件动词的概念隐喻》 (李志君, 2009) 等。虽然有文章开始从单个动词“吃”扩展至部分饮食类动词的基本语义或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 如《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比较英汉中与“吃”有关的隐喻》 (胡爱宁, 2006) 、《英汉“吃”类动词的对比研究》 (杨琴, 2007) 等, 但目前尚缺少从纵向整体分析汉英两种语言饮食类动词性词语系统的研究。

部分文章也关注到认知与文化的关系, 如《从原型义项看汉英“吃”的认知语义文化差异》 (季静, 2006) 、《“吃”的隐喻在英汉语文化中的比较》 (李睿泽, 2007) 等。张再红在《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 (2010) 一书, 运用认知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行为动词“吃”和“eat”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 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衍生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 进一步分析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文化的原因。

从语料来源上, 部分研究还使用了汉语和英语大型语料库, 为研究提供客观性的数据验证和实际语料。比如《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吃”与英语“eat”的认知研究》 (赵宇, 2008) 等。

篇9:惭愧是什么词性的词

惭愧这个汉语词汇的读音是“cán kuì”。

这个词语在《汉书》、《南史》、《警世通言》等多部典籍中出现,例如:《南史·孝义传上·韩系伯》中“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的“惭愧”是“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的意思。

篇10:憔悴是什么词性的词

憔悴这个汉语词语的典籍出处是《三国志》,书中《三国志·魏志·于禁传》的“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顇。”是该词语的`来源。

造句

1、因为大病了一场,因此她回来的时候面容憔悴。

2、一场秋霜过后,花木都变得憔悴了。

篇11:仁慈是什么词性的词

1、这位老奶奶宽厚仁慈,待人友善,邻居们都很尊敬她。

2、你不应该利用她的仁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这样的坏事。

篇12:惊异是什么词性的词

惊异这个汉语词汇出自于晋朝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的“太夫人悲伤发疾,恍惚昏乱。后(马皇后)时年十岁,干治家事,敕制僮仆,昆弟、亲属各得其宜,诸家皆以为太夫人所为也,后问之,咸惊异焉。”

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异与喜悦在我的脑海里交织。

篇13:modalv是什么词性的缩写

模态逻辑是关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逻辑。

We can do quite a lot with modal logic these days.

我们这几天会讲很多模态逻辑。

Provides consistent, multi-modal access to services.

篇14:song是什么词性的词

sing a song 唱一首歌,唱支歌

theme song 主题歌

pop song 流行歌曲

篇15:想是什么词性

1、动脑筋,思索:感想。思想。想法。想象(配置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幻想。

2、推测,认为:想必。想见(由推想而知道)。想来(表示只是根据推测,不敢完全肯定)。想当然(凭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不堪设想。

3、希望,打算:休想。理想。想望。妄想。

4、怀念,惦记:想念。朝思暮想。

上一篇:记市环保局先进党支部的简要事迹下一篇:大班美术教案《欣赏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