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024-05-02

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共8篇)

篇1: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XX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保障全镇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进一步做好全镇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编制目的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确保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快速、协调、高效、有序开展,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XX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特制订《XX市XX区XX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三、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协调联动。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党委政府齐抓共管、部门联防联动、动态监管的指挥体系。各村(居)委会和镇属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依法规范,科技支撑。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维护公众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培养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处置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五、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分为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六、组织体制和职责任务

XX镇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负责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指导、统筹协调。指挥部指挥长由镇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分管国土资源领导和分管应急管理领导担任。镇武装部、国土资源、学校、卫生院、建管、水利、财政、民政、派出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事故调查、治安防范、现场抢救、医疗防疫、交通管制、基本生活保障等抢险救援工作组。

(一)抢险救援指挥部基本职责

镇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和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救援措施,在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和重大险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负责进行应急抢险救援。

1、向区抢险救援指挥部报告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情况;

2、负责收集、掌握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发布小型及以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

3、负责决定启动本级应急处置预案或采取其他应急措施,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处置指令,采取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4、负责指挥、协调当地警力、民兵及本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组织社会有关抢险救援力量,动员和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5、决定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封闭、实行交通管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等强制性措施,情况特别危急时决定对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或者妨碍抢险救灾的建(构)筑物强行拆除;

6、协调本级有关部门落实救灾资金。

(二)抢险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国土资源所: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影响居民住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工作;负责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制订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并指导政府、有关部门承担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险情防治及应急救援工作。

建管岗位:组织开展在建工程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负责组织在建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制订应急抢险方案并组织实施。

水利岗位:负责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负责在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防治工程质量监管;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监管,做好水利设施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负责组织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负责水文、水情分析预测,发现洪灾险情,及时向有关地区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帮助政府做好洪水引发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当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即到现场,负责制订应急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财政所:负责安排调度灾害资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负责救灾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卫生院:负责组织对伤病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负责采取措施,做好灾后疫情防治工作。

民政服务岗位:协助政府调查核实灾区房屋损失,灾民生活情况;协助政府做好险区灾民临时转移安置工作;帮助政府做好灾民生活安排工作,并按规定给予重灾户救济补助;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灾情。

派出所:负责地质灾害现场的治安、交通秩序维护,协助组织人员疏散。协助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援。

应急办:负责做好危险区域警戒线和警示标牌设置,协助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参与地质灾害抢险工作,同时收集统计地质灾害灾情类型、灾害体规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诱发因素和灾情发生后人员伤亡情况及财产损失等信息。

镇中心校和村小学:负责学校区域及周边地质灾害的巡查、报告和疏散危险区域内的学生等工作。

各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村(居)办公场所、聚居点、在建工程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报告等工作。

(三)抢险救援工作组职责

综合协调组:由政府办公室、国土资源、派出所及有关负责人参加。任务是传达现场指挥部领导的指示,报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情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事故调查组:国土站牵头,民政配合。主要任务是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调查,核实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区应急办和区地质灾害调查组报告发生地质灾害的初步原因。

治安防范组:由派出所负责。任务是组织民警及当地有关人员设置地质灾害现场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现场抢救组:由现场指挥部确定成员单位,主要由参加抢险的抢险救援力量组成。任务是迅速抢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财物等。

医疗防疫组:由卫生院负责。任务是负责现场伤员抢救和转送、灾区卫生防疫,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人员伤亡和救援情况。

交通管制组:由镇应急办牵头。主要任务是负责地质灾害现场的交通管制和疏导道路交通,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本生活保障组:由政府办公室牵头,应急办、民政负责灾害发生地群众的转移、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保障救灾所需的燃料、食品、药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供应,指导有关村(居)委会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安置。

七、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根据XX区XX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形成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二)预防预警行动

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国土资源所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本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标明各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并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向社会公示公布。

2、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

各村(居)委会、国土资源所要组织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组织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并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实施地质灾害动态管理,将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报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及时向镇人民政府和区级应急管理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管部门报告。各村(居)委会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性组织避灾疏散。

3、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

各村(居)委会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按照“两卡一表”要求,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每个隐患点位,落实到防灾责任人镇长、监测责任人各村(居)委会主任、各隐患点监测人员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群众手中。

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国土资源所要依据对各灾害点的监测情况、当地气象和水文预测资料,结合以往产生地质灾害的各种临界值,做好临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一)速报时限要求

各村(居)出现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后,必须在半小时内速报于镇人民政府。并随时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小型(含小型)以上的地质灾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报。

(二)速报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地质灾害险(灾)情变化情况随时进行续报,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地质灾害险(灾)情报告报镇人民政府。

九、应急行动

(一)先期处置

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后,在未确定级别之前,由政府负责做好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迅速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2、划定危险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3、组织救援队伍抢救受伤群众;

4、组织人员对险情进行监测,防止灾情加重继续造成人员伤亡;

5、做好转移避险群众的临时安置;

6、紧急调配辖区内的救灾物资,安抚转移群众;

7、核实险情或灾情,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二)应急抢险救灾行动

经核实,出现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时,政府启动《XX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采取如下应急抢险救灾行动:

1、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有关灾情汇报,安排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2、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3、迅速组织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灾区,抢救受伤群众;

4、迅速调配救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

5、根据灾情或险情的情况,向上级报告请求协调驻军部队、武警部队进入灾区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6、迅速向政府及国土等相关部门报告灾情及救灾情况,必要时请求上级支援。

(三)应急行动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同意,报区政府批准,镇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行动结束。

十、善后工作

(一)恢复生产

应急行动结束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对受灾群众财物进一步清理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并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生活。民政办按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造成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的补助和抚恤工作,确保转移避险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灾害治理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意见,地质灾害点有条件治理的,地质灾害发生地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立项勘察和设计,尽快组织对地质灾害点实施工程治理。国土资源所做好地质灾害点的申请立项工作。

(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地质灾害点无条件治理的,要积极向政府申请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组织受灾群众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民政、国土指导做好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申请立项工作。

十一、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地质灾害易发区应组建民兵等应急抢险队伍,并组织应急抢险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时救助手段及时到位。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时物资的供应。

(二)宣传和培训

要加强公众防灾、救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国土资源所要定期组织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水平。

(三)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制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实施意见并组织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十二、附则

(一)预案管理

应当制定本行政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预案更新

国土资源所根据具体情况负责对本预案进行更新,并报政府批准。

(三)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篇2: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有效处置我村突发性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市的安排,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概况

目前为止,我村有6 个地质灾害点,分别位于格水杨其珍房后、溪南组熊水旺房后、前源组胡明土房后、厚源组徐建云和徐长云房后、佛头岭方建强房后、西源村庄中间山坡。

二、指挥机构

1、指挥小组:

在镇政府防灾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指挥小组。组

长:黄伟超 副组长:徐文斌

成员:方建强

卢银生

李国华

龚水生

徐谷仔

陈生友

王德成潘志勇

黄加满

2、指挥小组的职责:

⑴负责组织本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并对各监测点监测人的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责任到人监测到位。

⑵负责本村地质灾害监测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参与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

3、抢险应急小分队:

在灾害发生时,为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村李成立抢险应急小分队。队

长:徐文斌

员:方建强

卢银生

熊民生

方江明

徐谷仔

陈生友

黄加满

黄金龙

吁光明

龚水生

龚海财

龚建平

黄全明

王德成潘志勇

熊己生

卢木生

卢金生

梅根土

4、抢险应急小分队职责:

在接到乡(镇)、村灾情报告时,快速反应、随时出动抢险,以最快的速度、最短时间抢救遇难人员,抢修重要工程设施和保证生命线工程迅速恢复畅通。

5、巡查小组:

为保障居住在地质灾害点村民的安全,各村各个地质灾害点都要成立地质灾害巡查小组;组长由村小组长担任,组员由居住在地质灾害点受威胁群众组成。

⑴厚源村小组 组

长:徐谷仔

员:徐清文

徐长云

吴应文

陈长文

徐祥辉

徐化明

⑵溪南村小组

长:熊银生

龚水生

员:熊勇军

熊玉生

熊书生

龚建平

龚保平

龚海财

龚金财

⑶前源村小组 组

长:方江明

员: 徐高顺

王德成邓银根

胡金根

范细文

叶茂云

王国柱

⑷佛头岭村小组 组

长:陈生友

员:陈水生

方建强

徐仁平

范良庆

徐日星

徐月星

⑸格水村小组

长:黄加满

黄金龙

员:黄加成黄春旺

黄全明

黄道明

黄细龙

梅根成梅根土

黄加友

⑹西源村小组

长:卢银生

吁光明

员:何云红

何云进

吁爱清

吁细清

何加丁

卢木生

卢金生

卢科生

卢和生

黄金龙

徐文涛

6、职责:

在每年的汛期期间对本村范围进行巡查,特别是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及原有地灾点,在主汛期阶段则增加巡查次数,以便及时发现险情,为抢险救灾赢得第一时间。

三、预报预警等级应对措施

⑴当预报预警等级1-2级(一般级)。需注意其他引发因素的影响,按预案要求,开展常规监测工作。出现临灾征兆,也应按条例要求,加强巡查及时上报,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避让、搬迁和抢险救灾。

⑵当预报预警等级达到3级(注意级)时。村里应组织 3 巡查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的巡查,并通知监测人监测。

⑶当预报预警等级达到4级(预警级)时。村里应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的巡查,并通知监测人加密监测。监测人若发现临灾征兆,应及时上报,并立即组织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财产转移、避让。

⑷当预报预警等级达到5级(警报级)时。村里组织巡查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的巡查,并通知监测人加密监测。并及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点(区)的人员及财产撤离避让的准备,抢险救灾队伍应做好应急抢险工作的准备,确保人员安全。

⑸撤离路线。西源地质灾害点向西边后窠方向;佛头岭地质灾害点向316国道沿线;格水地质灾害点向房屋前后方国道上;厚源灾害点向房屋前农田;前源灾害点向进村公路上撤离。

四、监测要求

旱季每月量测一次。汛期4月1日-10月15日每10天量测一次,若发现监测地灾点有异常变化和在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也可根据省、市、县汛期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信息开展监测,当预报等级达到三级时,每天监测1次,预报等级达到四级时,每天监测2-3次,预报等级达到5级时,每天监测4-6次。

五、监测方法

目视监测和设桩监测。

六、监测内容

主要对灾害点斜坡地面开裂、剥脱落、地面鼓胀、泉水突然浑浊、流量增减变化、树木歪斜、墙体开裂等变化情况及相对位移数据进行监测,认真做好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后报监督责任人。

七、抢险救灾措施

⑴当灾害体处于累积形成阶段,应划定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危险区边界设置警示标志,采取简易治理措施,如修建地表排水沟,排除危险体,埋实裂缝等。

⑵当灾害体处于失稳阶段,应将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财产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并禁止其他人员进驻危险区。

①按事先约定好紧急撤离信号:(敲钟、鸣锣、吹哨选一种),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并将灾情报告县、乡(镇)两级政府部门。

②大规模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发生前,往往事先都有前兆,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应及时与村委会尽早制定好险区居民及财产疏散、撤离路线及人员安置计划。

③接到紧急灾情报告后,村委会应立即向居民做好宣传工作,并组织将居民财产及时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④险区居民与财产转移应朝灾害点两侧面山坡撤离,绝不能顺沟或顺坡向下撤离,人员也不能停留在沟口或滑坡、泥石流主滑(流)动方向及其正对面的山坡上。

⑤村民小组责任人负责现场具体工作,派人轮流值班,随时与灾民取得联系,及时将灾情向上级报告,实施灾民疏散和撤离。

八、灾情报告

当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时,应立即向村委会所在乡(镇)政府及国土所报告,重大灾情可越级上报。接到灾情或险情报告的乡(镇)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预案,动员受到灾害威胁的居民及有关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九、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委会应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并协调处理好灾区群众的搬迁安置。

篇3:米粮镇地区地质灾害研究

1. 地质背景及构造特征

镇 (安) -旬 (阳) 沉积盆地, 是在秦岭地块独立演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盆地东西两侧对峙着南北向出露的岩体, 西侧为小磨岭、牛山-平利岩体, 东侧为武当、陡岭岩体。盆地北侧受限于山阳-凤镇断裂, 南侧受限于安康断裂, 中部发育有南羊山断裂、镇-板断裂。为一向南突出东西近于对称的弧形盆地, 盆地内发育从志留纪到三叠纪连续沉积。盆内构造以金鸡岭Ⅰ级复式向斜为主体, 发育有Ⅱ级、Ⅲ级复式背、向斜;断层构造以近东西向北倾轧扭性断裂为主, 北西向断裂次之。

1.1 褶皱构造及其特征

区内褶皱构造十分发育, 主要有:

(1) 金鸡岭复式向斜, 位于镇-板断裂以南, 为镇旬地区印支褶皱之主体, 轴向近东西向延伸, 背斜核部由三叠纪, 二叠纪和石炭纪组成。两翼及仰起端为泥盆系及下古生界地层组成, 其两翼为次级褶皱复杂化, 北翼较南翼略陡。

(2) 锡铜沟-吴家山复式背斜为金鸡岭负向斜之北翼的次级褶皱, 在镇安县锡铜沟至山阳县吴家山一线成东西向展布, 其南翼是由上泥盆统南羊山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 核部为泥盆系各段。

(3) 丁家山-金龙山-丘陵背斜为金鸡岭复式向斜的三级褶皱, 位于金鸡岭负向斜的北翼, 松枣二级负向斜南翼。

1.2 断裂构造及特征

(1) 商南丹凤断裂该断裂为北秦岭加里东褶皱与礼县柞水海西褶皱带的分界线, 总体走向NWW, 断面北倾, 倾角60°~80°, 延其走向有加里东-燕山期各类岩体。

(2) 镇安板岩断裂成东西向延伸, 北倾, 倾角50°~60°。

(3) 凤镇-山阳断裂地层岩性条件该断裂西起甘肃夏河以西, 总体呈NWW向展布, 断面北倾, 倾角60°~80°, 断裂带宽数十至数百米, 为礼县柞水海西褶皱带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的分界断裂。

(4) 石泉-安康-竹山断裂为于南秦岭南部, 成NWW展布, 为秦岭印支褶皱带的分界断裂。

2. 地层特征

镇安县米粮镇所处沉积盆地明显受控于山阳-凤镇断裂与镇安断裂, 将泥盆系分为北、中、南三个带。研究区位于南带, 该带泥盆系由老到新依次是:

西岔河组 (D1x) :粗碎屑岩。

公馆组 (D1g)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整合覆于西岔河组之上。

石家沟组 (D2sh) :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以泥质碳酸盐岩为主, 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夹白云岩或互层。

大枫沟组 (D2d) :为一套含铁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

杨岭沟组 (D2-3y) :为研究区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层之一。下部以石英砂岩为主, 中部为碎屑岩、页岩与碳酸盐岩互层。

冷水河组 (D3l) :整合于杨岭沟组之上, 由带状粉砂质泥质岩、粉砂质板岩、千枚岩、泥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

南羊山组 (D3ny) :分为南羊山组板岩岩相段、南羊山组灰岩-粉砂岩-页岩岩相段、南羊山组灰岩岩相段。

3. 构造条件

本镇处在丘陵-金龙上背斜的南翼, 北面也为山地, 即处于山沟地带。并且此区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主要为区域褶皱构造伴生的断层构造以及褶皱构造。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岩层破裂程度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受滑塌还比较严重。

4. 水文地质条件

此区位于山脉之间的平坦山沟地带, 总体地势东低西高。降水较多, 地表水流量较大。居民地排水系统较健全, 有专用河道, 但有时突发性的降雨可导致河水部分溢出。

5. 人为地质因素

丘陵-金龙山为一矿带, 金矿资源丰富, 吸引了很多矿业部门, 并且已经勘探到可观的黄金储量, 正在进行矿业生产, 然而大面积的开采, 必然也会导致岩层内部受力的变化, 进而出现滑塌等。

6. 地质灾害分析

米粮镇两面环山。首先考虑的地质灾害应该是滑坡, 泥石流。此处地层产状较陡, 并且南羊山地层中含有炭质页岩, 在构造方面和地层方面都属于易发生此类地质灾害的地区, 再加上此地多雨的气候条件为诱导因素, 故更应该加强防范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应该考虑的是水文地质灾害, 本地区多年降雨量较大, 暴雨时有发生, 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曾造成过损失, 故应该加宽河道或者多建河道, 建立一套暴雨天气的预防机制。最后应该考虑矿业开发对于本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应该从环境污染和诱导地质灾害方面做出评估, 其对于矿业生产的安全性也是有很大作用。

小结

米粮镇位于陕西商洛市西南部的镇安县, 属于秦岭南麓中段。镇安县金龙山地区的地层产状较陡, 并且发育炭质页岩与灰岩的互层, 再加上陕南地区多雨的天气, 具有地质灾害危险发生的因素。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从地表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及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评价, 从而确保本地区居民的安全。

(1) 根据米粮镇周边地质构造及岩性分析, 有形成自然灾害的潜在因素, 但是由于山体起伏不是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很有利发生大的地质灾害, 应该注重分散住户, 以及交通道路等方面的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夏季多发性大雨, 暴雨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河道水漫出河床, 甚至会影响到住户的正常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予以重视。

(3) 周边矿山的开采,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周边环境的治理。矿山开采矿石的堆积松散, 在多雨的天气有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故在开采的同时, 特别应该重视这些隐患的防治。

参考文献

[1]贾建成, 王根厚.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形成滑坡机理与预防措施[J].青海大学生报.2006 (, 02)

[2]郭振中.山西采煤地质灾害模式浅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 9 9 7 (, 0 1)

[3]马寅生, 张业成, 张春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 (, 01)

[4]刘希林.泥石流风险评估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地学报.2000, (04)

[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陕西省金龙山微细浸染金矿地质.地质出版社.1997 (, 10)

[6]李惠荣, 苏生瑞.滇东北地区地质灾害及其对公路工程影响研究——以某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例[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 (01)

[7]王根梅.太原市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 (01)

篇4: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保胜在应急中心挂牌仪式上指出,应急中心成立后应履行好三项职能:一是指导盟市、旗县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二是开展地质灾害现场应急调查技术指导和相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趋势预测;三是协助编制全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起草相关技术工作规程和要求,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处置等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扎实开展全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预警以及相关研究工作。摄影/张 煜

二氧化碳捕集储藏拟在内蒙古试点

记者/晓 冬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澳大利亚天大集团董事长方文权出席会议就“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的开展达成共识,拟定在内蒙古试点。

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实施“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意义重大,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部、局、天大集团三方要紧密协作,做好组织保障,有效推进项目的实施开展。

据悉,为更好地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和实施,经部、局、天大集团三方协商,会议决定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地调局为项目实施单位。

篇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应急人员和职责

每项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每个人例如:

1、加油站经理负责现场的总体协调指挥。

2、加油站计量员负责拉闸断电。

3、加油站核算员负责通讯、报警联络。

4、加油站前庭主管负责现场组织人员扑救或施救。

5、加油站当班员工负责执行现场指挥的调配,完成交办的任务。

二、预防和预警发现险情,经过加油站当班前庭主管以上任意一名管理人员确认险情后,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

加油站经理(或前庭主管)应当根据现场情况和事态的发展,命令加油站核算员向不同级别的上级领导报告。

同时拨打报警电话119、120,如果事态扩大,情况紧急,要及时与周边企业、附近居民小区街道办事处联络,告知加油站出现的紧急情况,请求配合疏散及救援。

(1)紧急情况的类型(火灾、天然气泄露、燃油外溢、人员受伤等);

(2)事发加油站的名称、地址;

(3)报警人姓名、报警电话号码。

三、响应程序

采取逐级报告制度,事件发生后,加油站经过初步评估确定符合Ⅲ级

(加油站级)突发事件条件时,应启动本站应急预案,并立即报告片区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及趋势、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目前应急救援处理情况及需要提供的救援帮助等。通过后续报告及时反映事态进展,提供进一步的情况和资料。

四、应急处理措施共分四类:

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

暴雪应急措施

(1)存在坍塌风险时加油站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① 及时观察积雪厚度,超过15CM必须关停。

② 加强罩棚网架巡检,发现罩棚异常响声,要及时组织员工撤离到安全地点值守。

③ 如果加油站存在网架罩棚或杆件变形、罩棚或棚柱开裂、棚柱基础附近出现沉降等现象,坚决关停并组织监护,封堵进出站口,避免车辆和闲杂人员进入,并将情况立即上报,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鉴定。

④ 车辆由入口处进入,单向通行,出口处专人引导指挥。出口处设警戒线,放行出站车辆后关闭,要确保撤离通道的畅通。

⑤ 入口处指挥人员在车辆进站前必须提示司乘人员安全风险,询问加油品号并指定加油位置,加油金额原则实行定额,以缩短加油时间。加油车辆进站前,乘客必须下车,按指定路线到出口处上车。

⑥ 加强卸油安全作业,计量员上罐车检测前要清扫积雪、铺上防滑垫再操作,卸油时停止加油作业,卸油作业要安排在白天进行。

⑦ 营业加油站只允许开启罩棚立柱外侧的加油机,员工尽量靠近罩棚外侧加油,尽可能缩短在罩棚下逗留的时间。车辆停靠时油箱口要靠近罩棚外侧处。

⑧ 司乘人员进入卫生间或到出口处要按远离罩棚的原则设计指定路线。所有加油站员工严禁在罩棚下穿行,必须沿罩棚外延行走。

⑨ 营业室指定专人负责开票,并监控加油现场情况,如遇险情负责及时切断电源。若加油机电源不在营业室内,则由离配电室最近的员工负责切断电源。

⑩ 做好抗寒防冻工作,准备必要的防寒防冻物品,保证热水供应,确保员工不冻伤,生产生活均有保障。由专业人员对加油站罩棚进行锈蚀、变形程度定期检查和评估,提出处理意见,并记录在加油站安全隐患检查台账中(罩棚使用年限在3年内每年9月份组织检查一次。使用年限超过3年每半年组织检查一次,分别为3月份和9月份)。(2)罩棚若已坍塌的紧急处置措施

① 计量员负责迅速切断电源。

② 在坍塌区域及加油站进出口设置警戒线和明显警示标示,禁止员工和社会人员进入坍塌现场。

③ 在坍塌第一时间迅速将事故上报。上级公司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赶到事故现场,按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协同加油站进行抢险。

④ 寻找并询问司机,对倒塌罩棚下和被压车辆内进行检查,确认有无人员伤亡。

⑤ 在确认无二次坍塌危险的情况下,派专业人员进入加油站,切断油罐出油管线并加装盲板。

6同时电话层层上报,○根据情况派人赶到现场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对坍塌现场及时拍照,做好理赔相关资料。

7通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

○8已发生坍塌事故的加油站不得擅自进行检维修工程,○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应急储备物资:防滑草垫、防冻液、铲子、防冻手 套、安全帽

急救物资:急救箱及药品、绷带等

地震应急措施

地震发生时,立即停止一切作业,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到空旷场地避险。

(1)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在房门口或能迅速离开房间的,迅速逃离。

(2)室内一时无法迅速离开时,应保持冷静,就近躲避到跨度小的地方(站在卫生间、厨房、墙角处、门口或是坚固的桌子,床铺等下面),离开窗户、电器和易倒塌的办公用具。震后迅速撤离,远离高层建筑物和危险物。

(3)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4)地震发生后:清点人数,清理现场,检查设备、设施情况,计量油品库存,统计损失情况并上报。

(5)所有隐患均已排除后,经地(市)公司同意,恢复营业。

泥石流冲击应急措施

(1)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迅速组织逃生。

(2)逃生要抛弃重物,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

(3)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4)泥石流冲击事故发生后,如有人员伤亡,发现人应拔打“120”、“110”急救电话,并上报公司。(5)灾情解除后,统计损失情况并上报。

山体滑坡应急措施

(1)加油站安全区域内存在坡体的,应定期进行检查。

(2)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3)发生山体滑坡,迅速组织逃生。

(4)如有人员遇险,迅速组织抢救,并拨打“120”、“110”急救电话,并上报公司。

(5)灾情解除后,统计损失情况并上报。大风(台风)应急措施

(1)获得大风(台风)信息后,准备好防灾物资,做好应急准备。

(2)清理松散易倒、在强风中会造成损坏的物品,用胶带封住门窗。

(3)大风(台风)发生时,停止营业,疏散加油车辆和顾客,员工避免外出活动,在室内避险。

(4)大风(台风)过后,对加油站进行危险辨识,认定安全后,清理现场,恢复营业,统计损失情况并上报。

防雷电控制措施

(1)定期测试、检查设备设施的防雷接地保护、电涌保护是否完好。

(2)雷雨天气停止作业,切断设备电源。

(3)如雷击造成火灾,启动灭火应急措施。

(4)如人员遭雷电击伤,立即抢救。程序终止条件

1.确认现场危机已经解除,确认现场的环境不会再次发生危险,由站经理向上级领导汇报,得到同意后终止应急处置程序。

2.处置现场评估

篇6: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高效、有序地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分级启动、科学施救。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应急处理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3、分级响应、分级负责。根据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

(三)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预案。

(四)适用范围:凡在本镇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因自然因素或人员活动引起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到达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1、灾害发生时,镇、村、组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2、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副指挥长由镇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国土资源所、社会事务办、派出所、财政分局、村建站、教办、水务站、卫生院、电管班、科宣中心、安监站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担任。3、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组织领导和指挥全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4、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所。主要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负责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综合信息的收集,汇总和报告灾害状况。5、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由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负责组成现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专家技术组,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转移安置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新闻报道组、善后处理组,开展现场处理工作。

(二)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社会事务办:组织指导灾民转移安置,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组织人员查灾核灾;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2、派出所:负责现场和灾区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

3、卫生院: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险伤员,做好灾区疫情监测预警,对重大疫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4、村建站:负责组织协调地质灾害危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抢险救灾工作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

5、财政分局:负责本镇救灾资金安排,拔付和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管。

6、教办:负责指导协助转移受灾学校师生员工,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7、电管所:负责受损电力设施的恢复,保障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电力供应。

8、科宣中心:负责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活动进行管理,协调和指导。

9、武装部:负责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抢险救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应急指挥部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为抢险救灾工作做好应急配套服务。

10、国土资源所:负责组织在家和专业队伍对地质灾害的成因险情进行分析论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11、水务站:负责组织协调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导致地质灾害和既有水利工程范围或人员因素导致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害工作。

三、应急准备

(一)抢险救灾人员准备:一是灾害发生地的干部、群众和灾点的企业单位、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等部门组成抢险救灾队伍。二是武装部抽调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抢险救灾,卫生院组织医疗队参加抢险伤员。

(二)资金准备:1、镇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筹措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项资金。2、抢险救灾资金务必纳入专户管理,严格使用范围,专款专用。

(三)物资准备:1、民政、卫生、粮食等部门负责储备和筹集粮食,方便食品,帐蓬、衣被、饮水、药品和其它生存救助所需物资等。2、信息准备。镇人民政府建立镇、村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组织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道。

(四)宣传、培训:一是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媒体和其他形式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潜力。2、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社会公众,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组织进行培训。

四、灾情报告与信息处理

灾情报告包括,地质灾害发生地点、时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受灾范围、灾情隐患、初步估算的经济损失及已采取的应急救灾措施和抢险救灾需求。

五、应急响应

(一)按照属地管理,响应启动镇人民政府应急预案。

(二)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解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

(三)迅速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命令。

六、应急行动

(一)转移安置:拟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组织

灾区群众及时转移、发放和调配救灾款物,保障灾民生活。

(二)搜索和救助:抢险队伍排除险情,抢险被埋人员,财产。

(三)医疗救护:卫生部门迅速组织队伍进入灾区,组建临时医疗组、抢救、转运和医疗伤员。

(四)社会治安、派出所协助灾区加强社会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保护救灾物资。

七、后期处理

(一)经费和物资。已动用的救灾物资各部门负责及时按原规模补足;实施预算的各项经费支出由审计部门及时组织审计,经审计核定的各项应急经费支出财政部门及时兑付,结算。

(二)生产生活。灾情稳定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要督促灾区人民拟定生产、生活安排计划,组织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篇7: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xx县20xx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所有突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场镇、各中小学校、重要工程设施、主要交通干线、居民集中地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3.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xx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

(一)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二)县xx调整充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抢险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县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示精神,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全县范围内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抢险救灾工作;部署和组织各部门紧急救援;协调武警、消防中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处理其它有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县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县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县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应急防治与救灾的新闻发布;起草县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县指挥部的日常事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县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县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县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应急防治与救灾的新闻发布;起草县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县指挥部的日常事务以及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整理归档;指导各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各乡镇xx参照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三、预防预警

(一)已有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治理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不稳定斜坡以及易发生石块崩塌的.路段,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及时治理,确保安全。

风景区管理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风景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工程治理。

相关乡镇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治理。

(二)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

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乡镇xx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络的作用,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发现险情要及时向县xx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性组织避灾疏散。

(三)发放防灾明白卡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县国土资源局和乡镇xx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四)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县xx,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xx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1.速报时限要求。县国土资源局接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速报县xx和市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接到出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后,应在1小时内速报县xx和市国土资源局。

2.速报内容。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险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五、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一)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乡镇xx县xx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乡镇xx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工作,在县xx的领导下,由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县公安、武警、国土、建设、交通、水务、民政、气象、救灾等有关部门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加强监测,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二)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

出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乡镇xx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工作,在县xx的领导下,由辖区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本地国土、建设、水务、民政、救灾等有关部门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加强监测,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三)应急响应结束

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六、部门职责

(一)紧急抢险救灾。县公安局负责调动公安、武警、消防部队帮助受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被压埋人员进行抢救;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及时消除隐患。县规划和建设局、水务局、安监局、县供电有限公司、天然气公司、消防等部门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护供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免遭损毁;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水利等设施,保障正常运行。县旅游局负责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保护和排险,做好旅游景点游客的疏散工作。县教育局负责指导、督促和帮助灾区修复受损毁校舍或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上学问题。

(二)应急调查、监测和治理。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发生实况、地质灾害监测等相关资料信息,组织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应急防治与救灾措施建议;组织专业技术和施工队伍,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减缓和排除险情灾情进一步发展。县水务局、防洪办负责水情和汛情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县气象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所需的气象资料信息,对灾区的气象条件进行监测预报。如发生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次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水、气、渣),县环保局负责配合进行水、气、辐射环境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三)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县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做好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预防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根据需要对灾区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县畜牧局负责组织灾区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加强动物疫情的监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暴发流行。县药监局负责组织应急疫苗、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经济和商务局负责组织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

(四)治安、交通和通讯。县公安局负责协助灾区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恶意扩大传播地质灾害险情的违法活动;迅速疏导交通,必要时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县交通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县电信分公司、县移动分公司、县电力公司负责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和电力设施,保证应急指挥信息通信电力畅通。

(五)基本生活保障。县民政局、救灾办负责协助灾区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妥善安排避险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对救灾款和救灾物质的分配、发放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六)信息报送和处理。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调查、核实险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组织应急监测,实时掌握险情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根据险情灾情变化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并报告县指挥部;县广电局根据县指挥部的要求,发布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

(七)应急资金保障。县财政局负责应急防治与救灾补助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防治与救灾补助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七、其它职责

县武警中队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等工作。

八、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社)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各乡镇xxxx县级相关部门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二)通信与信息传递。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等有机结合,建立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篇8: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在中国大陆地区,随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不断加强,紧急避险逐渐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应对工作中,成为面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威胁的人员躲避灾害的必要行动和必备能力。依据司法概念,该行为的本质是社会连带责任的需求,体现了国家、公共、公民利益的一致性[1]。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避险方式有超前避让和应急避险两种方式。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但是,需要在地质灾害风险专业调查区划的基础上,有规划地推进实施。由于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尚难以准确预测[3],且大规模的避灾搬迁多受限于土地资源、财力和个体意愿等条件,为此,在 “以防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阶段,应急避险仍是较为有效的选择。近年来,极端降雨、地震等自然引发因素不断增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多发,成灾模式更为复杂; 而且,随着快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员呈高流动性,承灾设施也不断变化[4],由于目前尚缺乏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调查与管理的经验,重视应急避险尤为必要。

据统计,近十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共成功应急避险地质灾害1万起,约50万人幸免于难( 表1) 。例如,2010年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一起泥石流事件中,5148人成功避险; 2013年云南镇雄县头屯村发生滑坡,1200人成功避险; 2014年四川省丹巴县二卡子沟爆发泥石流,1500人成功避险等。已有成功案例均显示出,避险行动具有群专结合特点,受到地形、地质、地理和经济条件等灾害地质条件和应急工况影响,也与避险人员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教育背景和应急经验等相关。为此,开展应急避险问题探讨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文献分析表明,已有突发事件应急避险研究多集中于疏散和避险能力等方面[5]。例如,针对火灾或交通等重大事故灾难,在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设计、应急避险交通规划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5,6,7,8]; 在应对地震、洪灾等区域性灾害 方面,有较为系 统的应急 避险能力 研究[9,10]; 在煤矿井下避险系统实操层面,应急避险准备系统较为完善[11]。针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的专项研究较少,已有报道多为个案介绍,也未查阅到避险规划、避险场所选址和避险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12]。本文拟在避险理论分析和避险行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情景 - 应对”理论[13], 探索构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避险模式与避险准备系统。

1理论基础与调查研究

1.1理论分析

1) 应急管理阶段。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阶段的划分是界定避险响应过程、指导避险准备规划的基础技术依据。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的生命周期与分期应对的特点[14],可将应急避险管理分为监测、响应和恢复3个阶段( 表2) 。在监测阶段,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调查识别,进行避险准备与动态优化,并因地因时制宜建立避险启动决策判据; 在响应阶段,依据灾害地质体风险的演进动态及其后果, 实施具体的避险行动与临机权变决策; 在恢复阶段, 侧重于对避险状态结束的判定,以及避险前状态重置与优化。

2) 有限传播时间。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均是在重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质体变形破坏与运移过程, 其传播速度是有限的。通过对崩塌、滑坡或泥石流变形破坏演化及运移速度的判断,充分利用灾害地质体有限传播和超前预警之间的时间差,进行避险研判,是应急避险的基本原理。

3) 预警响应一体化。预警响应一体化是减少避险时机延误的关键技术保障,包括基于动态风险的多级 预警模型 和基于覆 盖程度的 预警信号 设计[3,4,14]。

注: 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 2001 ~ 2014 年度《国土资源公报》《全国地质环境公报》和《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标注: * 属于前后延展过程。

1.2调查研究

1) 问卷调查[15]。在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哀牢山地区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 采取随机抽样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采集了181个避险个体特征与共性需求样本数据。 统计结果显示: 在避险认知方面,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征对避险成效影响显著。例如,男性比女性较好, 25 ~ 45岁年龄段的要比其他年龄段的避险能力较强,表明妇女、老人和儿童为避险弱势群体。同时, 调查又显示出这一群体对以家庭为避险单元的成效影响较大,说明该群体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特殊减灾功能; 在避险能力方面,75% 的调查对象可在30分钟内完成撤离准备,但普遍缺乏对预警信号的准确解读; 在共性需求方面,集中于政府发出的预警告知、固定安置场所的设置和在避险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等。

2) 案例统计。通过对2010年以来的85个典型应急避险案例分析,整理出已有避险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表3所示。灾情险情群测群防信息和避险主体对持续降雨量及当下降雨强度的经验性认识,是自主避险决策的主要依据; 超过半数的案例超前预警时间大于3小时,疏散撤离时间在2小时以内,显示目前预警精度尚低、避险成本还有可降低空间; 避险安置以投亲靠友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 因为灾害演化后果有别,避险结束的时间差异较大; 相应残余风险的不同,避险结束后的居住状态恢复采用返回原住址、就地或异地重建等不同方式。

3) 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一,2010年8月13日凌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暴雨引发群发性泥石流,3000多人成功避险。避险过程: 汶川地震震后排查判定为泥石流高易发区→部分搬迁避让,实施群专结合监测预警→8月12日16∶33,政府发布降雨风险预警,进行避险警示→18∶00开始下雨,23∶40会商研判雨情为数十年未见到的情况、且有加大趋势,发出强制避险指令→ 23∶ 40启动强制避险转移,集中临时安置 →8月13日1∶00,多条沟同时爆发泥石流→集中过渡安置→ 异地重建。

案例二,2014年8月9日凌晨,四川省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651人成功应急避险。避险过程: 前期查明二卡子沟为泥石流高易发性沟谷→不设群测群防监测与预警网络→8月8日16∶00,发布强降雨预报,警示进行自我避险准备 →8月9日1∶58,监测员依据沟内断流、岸坡塌滑等现象,研判泥石流即将爆发,采取敲锣、燃放烟花、拉响手摇报警器等方式发出应急避险信号→按既定路线疏散撤离→02∶ 08,1521名受威胁群众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 →02 ∶ 13爆发特大泥石流 → 恢复重建中。

2应急避险模式与准备规划

2.1应急避险模式

依据应急管理各阶段的灾害与避险情景与演化的时间、空间和强度3个维度特性( 表4) ,确定出各阶段的避险目标能力设定为受威胁人员能够避险自救。以自救为导向进行避险响应模式设计。根据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在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针对案例典型避险情景推演,自上而下逐层细化的故障树分析方法,建立基本避险事件的树状结构,构建避险情景演化的逻辑因果关系,寻找避险过程中的隐患节点作为模式设计的核心,将关键节点按照避险情景演化进程串联起来构成图1所示的避险模式。

1) 监测。监测是发出避险预警的前置条件,监测网覆盖程度和预警判据准确性是关键点。主要避险任务包括对避险客体( 地质灾害风险) 的动态评估,避险主体进行自我避险和有组织避险的预判,进行避险准备规划,并跟踪风险演进状态,实施动态预警。

2) 响应。避险响应决策取决于对预警信号或避险需求情景的告知。包括应急预警信号接收、认定或当下避险情景的判定,以及避险预案的执行。 根据灾害地质演化、风险演进及其分区差异和个体承灾能力的不同,无论是自主决策或者组织决策做出后,尽可能降低避险准备时间。

3) 恢复。避险恢复是以避险行动有效性评估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于灾害风险消除情况和残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研判是否结束避险状态,进入恢复阶段。为积累避险经验,尚需根据超前预警、有效撤离、灾害地质体运移、人为延迟和行动速率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总结评估。

2.2应急避险准备

根据全面应急准备的理念[16,17],从山地社区或行政村避险能力建设需求出发,依据上述避险模式, 建立分阶段避险准备系统( 表5) 。

2.2.1监测阶段避险准备子系统。

1) 规划准备。通过区域地质灾害隐患专业调查评价与危险区划定,确定具有避险需求的人员,制定搬迁避让规划并付诸实施; 对无法超前避让的群众,预先设定应急避险场所,寻找撤离路径,进行避险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文化建设等。其中,避险物质既包括雨具、交通、通讯等通用物质,在高山峡谷区、 大江大河段等特殊地区也应因地制宜考虑修建应急避险码头等专用设施。

2) 预警准备。依托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重大隐患等监测系统,共享降雨、洪水、地震等信息; 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动态分级预警 - 响应判据,明确避险准备、自主避险和强制避险等预警信号,提高信号覆盖程度。

2.2.2响应阶段避险准备子系统

1) 预案准备。根据自下而上的就近响应、先期处置和应急救援的分级响应体系,分政府预案、社区预案和家庭方案,建立自上而下避险预案体系。其中,政府避险预案宜作为地质灾害专项预案的独立章节,衔接预防预警,注重分级避险责任、行动规划、 行动保障与援助机制; 社区预案针对隐患点,逐点明确避险范围、安置场所及具体撤离路径; 家庭避险方案实则为广而告之的方式进行避险技能培养。

2) 演练准备。避险演练是落实避险预案执行力的具体措施,也是检验和优化避险预案的方法。 社区演练主要为避险实战能力; 乡镇、县级政府演练则为以避险协调与保障为主的桌面推演。

3) 援助准备。受监测网覆盖程度和降雨预报精度限制,许多短时局地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风险激增,往往难以及时给出专业的预警信息,为此,需要自主感知与决策。为解决个体避险能力的差异,应进行自救互救技能宣传教育,并设置避险引导、制定弱势帮扶措施。灾害地质体失稳破坏属于小概率事件,人们的侥幸心理极易造成在避险疏散决策上的迟缓现象[18],需要进行特定情境下的强制性避险义务宣传。

2.2.3恢复准备阶段避险准备子系统

制定避险成效评估办法。针对返回原住址、原址重建和异地重建等不同的恢复重置情景,进行重建用地储备、重建政策准备和救助资金准备。

3结论与讨论

上一篇:高校说课稿范文下一篇:小风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