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

2024-05-12

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精选6篇)

篇1: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

关于*县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

项目推进情况的汇报

*县人民政府

(2011年4月15日)

各位领导:您们好!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发改委、市重大项目办的关心支持下,我县抢抓西咸一体化,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夯实包抓责任,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有力地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现将我县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展情况

2011年,我县共确定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299.23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86.25亿元。1-3月完成投资8.02亿元,占年计划的9.3%。100个重点项目中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222.28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43.3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5个,总投资196.74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38.83亿元;新建项目6个,总投资25.54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

4.54亿元。1-3月完成投资6.79亿元,占年计划的15.6%,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6.59亿元,占年计划的16.9%,新建项目完成投资0.2亿元,占年计划的4.4%。

2011年列入市级的重点项目7个,总投资204.84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45.45亿元,1-3月完成投资7.86亿元,占年计划的17.3%。其中产业项目5个,1-3月完成投资6.79亿元,占年计划的17.3%。

1、**煤制甲醇:续建项目,总投资124亿元,拟建设 1

180万吨/年的甲醇生产线和500万吨/年文家坡配套煤矿。2011年计划投资20亿元,180万吨煤制甲醇完成征地、场地平整、部分厂房建设和设备订购任务,文家坡煤矿完成基础工程和井巷掘进及部分设备安装任务。第一季度完成投资3.7亿元,占年计划的18.5%,风井井筒与回风巷连接处掘砌210立方米,主井马头门掘砌10米,办公楼、探亲楼、食堂和联合建筑正在进行二次装修,主厂房桩基工程完成DDC桩5423米,无轨胶轮车库、综采设备中转库建成消火栓和自动报警系统,部分设备已经订购。

2、**煤矿:续建项目,总投资26.2亿元,拟建设600万吨/年的大型煤矿。2006年9月10日*煤以10.4亿元取得“陕西*长矿区雅店勘查区”煤资源详查探矿权,并委托陕西煤田地质局194地质队进行了详查、精查,项目审批文件已上报待批。2011年计划投资5亿元,完成场平、临建和主、副、风井工程,建成进矿公路,订购部分设备,基础工程开工建设。第一季度完成投资5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完成了矿区防洪设计和河堤治理方案,编制了铁路专线设计、矿区范围划定批复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签订了井筒冻结掘砌施工合同,正在编制环评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项目核准申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等支持性文件。

3、**二级公路(*县段)建设工程:新建项目,总投资

5.58亿元,拟铺设二级公路68.7公里。2011年计划投资4.98亿元,完成路基、路面基层及桥涵工程。第一季度完成投资7700万元,占年计划的15.5%,征地拆迁已全部到位,施工前期准备基本就绪,经省公路局批准,完成了招投标工作,项目已正式动工建设。

4、油母页岩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00000万元,年产10万吨页岩油,(分三期建设,一期生产页岩油1万吨/年、二期生产页岩油3万吨/年、三期生产页岩油6万吨/年),新建项目,2011年计划投资10000万元,**公司已完成了项目核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预审、采矿许可证所需的相关文件资料。项目地质灾害报告待市国土局办理专家评审。该公司已在我县注册成立*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现开始筹备对页岩油矿区的勘探工作。

5、*县**河水库工程:总投资40300万元,水库包括大坝、泄洪排沙洞及放水建筑物。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69.5m,水库总库容8062万m3。新建项目,2011年计划投资21000万元,实施库区征地拆迁、移民安臵、场地平整、资金筹措和工程招标,主要完成泄洪洞、坝体施工围堰和坝体基础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投资548万元,正在进行库区实物调查登记评估工作。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受资金、土地和审批等因素的制约,项目推进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指标制约着项目顺利开展。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手续报批周期较长,导致项目无法如期顺利实施。如:**煤制甲醇项目约需2000亩土地尚未征用。

二是项目报批周期长、难度大。项目审批仍然是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如:**煤矿、*县红岩河水库工程等项目均无上级批文。

三是建设资金不足制约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如:**二级公路(*县段)建设工程缺口资金达4亿元;

*县红岩河水库工程缺口资金达4亿元。

四是合作协调难度大。**煤制甲醇项目历时4年,经过省政府多次协调,合作双方就建设内容和具体合作方式未达成一致;油母页岩综合开发项目,**公司随获得*县水北沟东原采矿权,但矿权期限仅一年,导致**公司投资信心不足,影响项目进展。

三、推进措施

重大产业项目是实现*县赶超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动力。当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要重点完善好三项工作机制。

(一)完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推进机制。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升级,围绕低碳和生态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我县招商方式,精心组织项目开发。努力在招商引资的总量和位次上争先,在质量和效益上创优。一是突出重大项目带动。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和招商优势,开展联合招商,促使重大项目、企业向产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和园区落户。积极捕捉央企、跨国公司和民营大企业的投资动向,招大客商、引大资金、上大项目。二是突出重点产业招商。根据国家、省市产业导向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鼓励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和引进关联企业,通过企业的集聚逐步形成产业的集聚。做大做强我县煤电、煤化工、建筑材料、特色农业及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陶瓷、新能源、机械制造、文化旅游、环保五大潜力产业。三是突出园区平台建

设。着力破解好制约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南玉子食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发展的土地、资金等难题,提高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做好项目服务,挖掘并做好后备资源培育工作。四是突出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省里举办的各项重大活动,开展系列产业专题招商推介活动,通过广泛接触客商、宣传*县,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工业项目。五是突出项目跟踪服务。对参加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落实帮建厂房、帮招员工、帮办证照、帮协调资金的“四帮”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二)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监管机制。一是着力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开发和储备。加大力度抓好我县重大产业项目谋划开发工作,努力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超前谋划开发重大产业项目。编制县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册,为对外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和吸纳银行融资提供了项目平台。二是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制定完善“绿色通道”的内部循环审批流程,做到环环紧扣,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高效。三是着力优化重大产业项目要素资源配臵。积极向上申报用地指标,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尽可能多的争取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四是落实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健全并落实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四个一”责任制。针对具体项目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到位,定期跟踪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五是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监督检查。督促项目单位落实项目建设“四制”管理工作,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和概算控制,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规范管理、专款专用。同时,要切实加强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

(三)完善重大项目招商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工作的考核机制。一是加强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考核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和主要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奖惩,进一步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二是加强上下沟通协调。加强与省市对口主管部门的有效对接,明确责任领导和经办人员,密切与省市对口主管部门的联系,加强沟通协调,主动衔接、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争取支持。

篇2: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

一、基本思路

1、坚持“一条主线”。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统领我区重大前期项目的谋划工作。围绕三大经济、紧扣四大建设,精心谋划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协调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继续保持旅游项目的主流势头、工业和城建项目的主攻方向、生态农业项目的主推领域,破除制约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交通、旅游配套设施等领域的瓶颈要素。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后劲,着力推进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我区纵向跨越发展、横向率先崛起,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十佳”和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把握“两项重点”。以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我区在重大前期项目的谋划中突出“新”和“大”两个特点,围绕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牵动性、前瞻性的课题,精心谋划和选择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生态效益好的重大项目。

3、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深入研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同时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考虑经济增长速度,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既考虑项目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又考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与我区的资源和区位特点相结合。黄山区资源丰厚、区位特殊。着实把“一湖四门”、“名山名茶秀水”等资源优势,通过谋划实施相应的项目,做成产业优势、促成经济优势、形成魅力优势。三是与我区“十一五”规划重点相结合。我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五年再造一个黄山区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强区、生态建设示范区、新型工业聚集区、城乡协调发展区、文明和谐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区。当前正处于“十一五”中期和关键阶段,为了保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根据“十一五”的阶段目标和重点项目工程,借助此次重大项目谋划,尽快付诸实施,确保预期目标如期实现。

二、具体做法

我区高度重视这次重大项目的谋划工作,根据市政府的部署,精心组织,倾心研究,努力把重大前期项目的谋划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1、成立组织。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区发改委具体组织,各乡镇和区直经济部门积极参与的重大前期项目谋划编制机构。全方位、多层面、广领域地为重大前期项目的编制营造氛围、拓宽渠道、集思广益。

2、精心安排。在健全组织的基础上,我区根据市里的精神和要求,结合黄山区实际,及时下发了谋划重大前期项目的通知,对项目编制的程序、类型、规模、范围、论证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要求。通过完善项目生成机制,努力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源头上避免重复、过滥、低层次项目的出现,尽量实现我区重大前期项目由量向质、由低向高、由粗向细的转变。尽可能谋划出一批精、特、优的重大前期项目。

3、认真筛选。经各个乡镇和有关区直部门申报,共谋划编制重大前期项目59个。初步划分,旅游类18个,工业类11个,城镇基础设施类14个,交通类8个,农业生态类8个。我们经过组织评审,认真研究,综合分析,层层筛选,最终确定14个影响较大的重大前期项目向市申报,其余作为区级项目库备选项目,列入后续发展计划。

三、项目分析

我区此次重大前期项目的最终出炉,实现了“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推动支柱产业。14个项目中旅游类6个,有反映生态旅游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不仅加强太平湖的生态保护,还可以发展湿地景观展示、环境教育、科普研究等特色旅游项目。有反映高档商务旅游设施的金盆湾旅游综合开发和黄山北大门星级酒店项目,以期在高速通车后,通过推出一批高档接待设施,作为解决旅游“留人”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发展。有反映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黄山太平湖西峰景区项目,做**教文化,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景点。有反映加快黄山西大门开发步伐配套项目的西海家园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做大做强我区旅游支柱产业这块大蛋糕。

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申报的垃圾处理工程项目,涵盖解决黄山景区和太平湖景区旅游集散地的环境问题,对维护旅游区和旅游城市的形象至关重要,迫在眉睫。黄山区体育中心项目,是以上水平、多功能的体育设施为载体,扩大宣传,打响旅游品牌。钼矿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能够解决对太平湖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能再生利用钼矿废弃物发展遁环经济。通过谋划实施上述重大民生工程项目,改善人居及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是突出长短结合。争取列入规划,并得到上级政策支持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童黄渔铁路、环黄山旅游公路冈刘段和黄山西大门至太平湖旅游专线。这三个项目可以改善我区和黄山景区内外交通环境,对于解决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具有重大深远意义。四是突出均衡发展。14个重大前期项目中,旅游类6个,总投资26.9亿元;交通类3个,总投资17.37亿元;基础设施类3个,总投资2.8亿元;生态及农业类1个,总投资0.7亿元;工业类1个,总投资0.3亿元。通过生成这一批重大前期项目,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库,优化了项目结构。

四、下步工作

重大前期项目一经确定,我们将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切实加强跟踪、协调、督办和服务,争取重大项目按预期目标推进和落实。

一是完善前期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明确落实责任,努力形成各相关部门协作联动、互相配合的工作格局,对重大前期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尽快完成编制有一定深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设书,为项目的尽快实施奠定基础条件。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重点推动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

篇3: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

目前, 唐山市在建、拟开工、做前期准备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65项, 计划总投资1 109.66亿元;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正在构建以核心项目带动-多品牌辐射-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 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整体实力仍显薄弱, 与全国甚至本省先进城市相比, 唐山市在一些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唐山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唐山市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资源性城市, 这一特点决定了多年来文化产业整体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例如, 据市统计局对2011年的测算分析, 唐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8.2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3%;2012年, 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7.6亿元, 同比增长13.9%, 占GDP比重达1.49%, 虽属上升趋势, 但距离“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任务要求还相去甚远。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未曾深入文化产业核心层, 缺少具有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目前, 唐山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印刷、造纸、旅游休闲和娱乐等投入大、见效慢、产品附加值低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部分处在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等产业项目, 数量不多、实力不强、效益不高。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少高科技文化产品和带动文化产业创新的高端人才, 文化创造活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动漫产业为例, 唐山市只有几所院校从事动漫研发, 目前尚未制作出有影响的动漫产品。

4.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相对滞后。近年来, 唐山市虽然制定出台了一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但多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 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 总体政策与行业政策、部门政策的相互衔接与配套非常关键, 特别是涉及规划、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上, 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亟待形成重视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总体上, 唐山全市上下初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 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没有把文化建设摆上应有位置, 针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实, 不能形成高效的推进合力。

6.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所需专业人才匮乏, 尤其缺少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熟悉文化产业运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证明,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一个良好环境, 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需要一套保障机制。机制是在各种行之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制度化了的工作方法, 并经由实践检验证明为有效的、较为固定的工作程序, 不因负责人员的变动而可以随意变动, 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同时, 它又是动态运行的, 通过所建立起来的工作程序, 包括谋划、落实、推动、监督、纠错、评价、激励等多种方法, 使项目开展稳步运行, 并保持长久的生机活力。

二、对唐山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完善与创新的思考

针对唐山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完善与创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推进机制, 使之真正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稳中求进的得力抓手,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位居主导,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唐山在建设文化强市、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宏观指导,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一是市委、市政府要站在转型升级、文化强市的高度抓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市党政主要领导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巡查、督导要常态化。二是参照同类城市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数额, 加大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入力度, 根据各级财政情况增加相应的引导资金。三是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投入、投资融资、税收、人才激励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 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四是要把项目落实成效列入年度各级党政班子实绩考核目标, 增加考核项目和分值权重, 形成更加鲜明的考核导向。五是要加强市、县、区各级文产办力量, 做好综合、协调、管理工作。统筹安排, 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上门服务, 新闻媒体要搞好宣传, 形成全面推进合力, 责任到人, 高效行政。

2.银企无缝对接, 创建多元投融资机制。资金是项目实施的保障, 在推进唐山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过程中, 要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的同时, 千方百计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 形成企业投资为主体, 财政、信贷、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按照唐山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划定招商区域、确定招商重点, 采取片区招商、定向招商、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登门招商“五位一体”的招商模式, 推出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 打得出去, 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 通过“财政出一部分、企业捐一部分、社会筹一部分”等方式, 探索建立各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 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实现在投融资体制、引资机制、筹资机制等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

3.树立开放意识, 建立扶持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机制。企业是市场主体, 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推进唐山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必须先培育市场主体。为此, 要树立开放意识, 营造大开放、大招商的浓厚氛围, 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目标, 明确企业家是项目建设“主力军”, 通过大项目、好项目有效整合文化资源, 吸引和聚合资金、技术、人才, 做到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土地使用, 从税收政策到细节服务, 都对文化市场主体给予最大的优惠, 提供最大的便捷, 为其能够更好的扎根、发展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 着力扶植民营企业的“文化创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并对财政贴息、项目补助、成果奖励能同样享受并得到国家的产业资金扶持, 鼓励民间文化创造。

4.以创意为源头, 确立项目谋划与评估机制。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源头, 推进唐山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要以创意为源头, 大力实施文化创新, 以文化创意的注入为产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对项目谋划、编制, 要做到顶层设计, 起点把关, 提高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入, 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附加值和文化含量。通过有效的策划、包装, 提升内在质量, 让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唐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唐山特色品牌和城市名片。同时要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的研究分析, 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对接, 提升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以文化产业项目的七大特性为基础, 依据文化产业项目评估要素, 正确、科学地评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价值。

5.跟踪管理, 完善项目运行机制。在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究项目运行规律, 形成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为此, 一要深入研究项目前期工作, 办好各种手续。二是要加强项目要素保障, 将应急方案设计与长远规划设计、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提升服务水平, 提供有效保障。三是要严格实施领导包项目责任制, 与年底考评对接, 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四是要全面实行项目化管理, 明确工作计划、时间节点、进度要求、责任人员、具体任务, 制订详细路线图和时间表, 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在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建立进度月报、季度通报制度, 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和进度。五是要对“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 每月及时更新信息, 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 强化协调调度机制, 各级文产办要及时掌握情况, 解决问题。六是要健全激励机制, 把项目推进速度与土地指标供应、优惠政策兑现相挂钩。同时, 建立起重大项目常设管理机构, 制定项目管理办法, 努力加强后期监管。

6.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针对唐山目前人才匮乏的状况, 首先, 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 其次, 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创作和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 尤其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进行培训学习, 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再次, 努力争取做到“三个一批”。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努力培养一批;采用高薪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 争取引进一批;制定出台《优秀文化人才评选激励办法》, 组织开展“年度优秀文化人才评选”活动, 评选表彰一批。通过尊重知识和人才, 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主渠道, 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08.

[2]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8日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篇4:重大项目引领大兴梨产业升级

市场广阔存隐忧

大兴区是首都梨产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1993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首都梨生产基地县,1997年大兴梨生产基地被列为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梨价下跌现象,每斤梨的卖价一般为二三角钱,一筐梨才卖3~5元。梨农们纷纷要求砍掉梨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大兴梨产业面临严重危机。

2000年起,大兴区政府专门聘请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13位专家,对全区的果品生产进行市场定位,对果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从选育枝条、嫁接、剪枝等生产关键环节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2004年大兴区精品梨年产量达2000万公斤,梨果成熟季节70%的水果被水果销售商抢购,并且价格比山东、河北的市场价格高出10%~20%。果实后期,部分新加坡、深圳客商和北京的大型超市也来订货,大兴区生产的精品梨已经不能满足客商的需求。

大兴区科委主任王自学告诉记者:“其实,大兴梨发展到2004年已经遇到了瓶颈,梨的品种、品质、品牌都遇到了问题,品种需要改善、品质需要提高、品牌需要建立。”

王自学回忆,当时大兴梨优良品种数量较少,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通过“兴果富民”工程的实施,大兴区虽然先后引进了国内外优良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但梨品种只有50余个,适宜大面积发展的只有10多个,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大兴梨的鲜食品种结构仍不合理,中晚熟品种、白梨系列品种的比例占到90%以上,而早熟品种、西洋梨系列品种、加工品种数量偏低,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市场销售好的洋梨、砂梨品种,迅速抢占市场。

在果品质量方面,总体不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出表现为果实整齐度不一致,果型不正,口味、质地欠佳,尤其是果品的食用安全卫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果实农药残留量偏高。在栽培技术方面,虽然大兴区相对全国来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仍有1.6万余户果农(占全区的3/4)采用传统技术在5万余亩经济效益比较低的梨园中进行耕作,与日本等梨栽培技术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北京市和国内国际市场对大兴精品梨需求缺口高达8000万公斤;另一方面当时大兴区精品梨的产量只有2000万公斤,仅占全区梨产量的35.7%,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大兴区精品梨的产量、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品牌建设方面,“兴果富民”工程实施以来,果农的意识和整体素质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建设现代化都市农业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差甚远。因而必须对果农在提高生产经营素质和提高科技、品牌、市场、精品、安全等方面意识进行持之以恒的培训教育;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向果农传递技术、销售信息。

另外,王自学还表示,大兴梨还存在着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较低、深加工技术需要进一步升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王自学激动地说:“在大兴梨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北京市科委雪中送炭,于2005年设立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大兴区梨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大兴区建立起产、供、销为一体的梨产业化发展格局,促进了梨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

重大项目升级富农产业

“大兴区梨品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北京市大兴区林业局李振茹总工程师。谈到该项目对大兴梨农的意义时,她表示,该项目与基地生产、市场及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兴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致富。

丰富梨的品种

李振茹告诉记者,3年来,大兴区共引进国内外梨的优新品种87个,包括西洋梨品种35个。这些梨的成熟期从7月中旬到10月中下旬,把鲜果上市的供应期延长到3个半月。已经推广优新梨品种10个,包括西洋梨3个(早红考密斯、凯思凯德、阿巴特)。引进的所有品种都高接或栽植在建立的种质资源圃(魏善庄千亩高科技示范基地)中。目前该资源圃中已经贮备国内外梨的栽培品种、砧木品种共130多个。目前大兴区梨的品种结构布局是传统品种、日韩系列品种与西洋梨的比例为4∶5∶1。

提升梨的品质

梨是鲜食水果,其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时尚,无公害、绿色等安全果品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李振茹介绍,由于对梨树病虫害认识不够,以前大多数梨农近于盲目地打药,即使施用高残留农药也无济于事,而且还造成果品有害物质残留过多,内在质量有所下降,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该项目进行了大兴梨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田间调查等,建立了综合防治体系,研究制定出适合大兴主栽梨品种大兴黄金、圆黄、丰水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地方标准(DB)和技术规程。并建立了长子营镇朱庄精品梨示范基地、长子营昌兴种植园、青云店镇巾帼巧绘、青云店镇北辛屯精品梨基地、青云店千亩西洋梨基地5个高标准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

李振茹介绍,大兴区土壤沙性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且保水保肥能力极弱,严重影响着梨的有机化生产。该项目还从改良土壤开始,进行有机果品的种植试验。在一些果园里建起了生物发酵池。将粉碎后的秸秆、红糖、酵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1个多月后就可以制成有机肥。这些肥料直接施用到地里,3年后,土壤基本上可以达到国际生产有机果品的需要。目前,在全区8个重点果园,2040亩的果园生产基地全面启动了有机果品生产程序,计划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力争到2010年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

在果树保肥节水研究方面,提出了促根、壮苗、抗病杀菌、保肥、节水的有机生物载体配方和不同土壤有机生物载体改良的适宜方法。研究了果树优质丰产根系交替灌溉技术,确定了主要果树适宜灌水时间、灌水方法和灌水部位及灌水量。研究出果树农艺综合节水保肥技术方法。

叫响梨的品牌

李振茹表示,品牌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增强附加值的关键要素。在品牌构建方面,实施品种结构战略性调整,“一镇一品”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全区统一梨的品牌并注册商标——“格福”。统一了品牌、统一了包装,使果品生产开始步入正规化、产业化轨道。

有了品牌好营销。在项目实施的3年中,对原有12个果品中介组织进行完善提高,同时培育了8个新型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区参与大兴精品梨销售的中介服务组织、公司、合作社已经达到20多家。这些销售组织采用精品包装上市,极大地提升了大兴精品梨附加值,通过他们销售的精品梨每亩产值最高可达1万元左右。这些中介组织与周边农户签订了产品的收购协议,按他们的要求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的梨将以高出市场价10%左右的价格进行收购,充分调动了周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每年销售大兴精品梨2000万公斤以上,为大兴区梨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兴的精品梨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已经在北京大型超市——华堂超市、沃尔玛畅销。

为了加强大兴梨的宣传力度,大兴区还组织了中国梨王擂台赛、“春华秋实”品牌系列推广活动;参加中国林业产业博览会等各种形式的果品推展活动;并建设了“中国梨网”网站,通过系统建设搭建了梨产业信息化平台,形成了一套网上购销系统,拓展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大兴梨的知名度。经过努力,大兴梨初步打出了品牌,闯出了市场。

篇5: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财经委组成调研组就市区“十三五”以来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于 9 月中旬先后赴婺城区、金东区、金华开发区、金义都市新区和金华山旅游经济区进行调研,通过走访企业、考察项目、听取介绍,同时还邀请部分项目业主座谈,广泛征求意见。9 月 19 日,召开了市级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了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 7 个部门的情况介绍。陈志身副主任全程参加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区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基本情况

“十三五”以来,市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艰难、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繁重的复杂形势,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扩大有效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区在建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 116 个,计划投资 1215 亿元,截止今年 9 月底,完成投资 459 亿元,占 37.8%。通过比对分析,市区重大产业项目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投资拉动效益明显。市区一批投资金额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相继落地。婺城区总投资 40 亿元的浙江吉孚年产 50 万台新

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项目,设备安装调试中,年底将投产。金东区总投资 21 亿元的浙江爱特公司年产 10 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供地等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中。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小镇继 2015 年引进华科汽车后,2016 年又相继引进了浙江零跑科技总投资 25 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和浙江衡远公司总投资 20 亿元的汽车动力电池项目,零跑科技项目已经进场施工,衡远汽车动力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金义都市新区传化物流项目已经建成,捷孚传动公司总投资 24 亿元的年产 20 万台油电混合双离合器变速箱项目土建基本竣工。“十三五”以来,市区重大产业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和强度均比“十二五”时期有扩大和增强,今年 1-9 月,完成投资 115.6 亿元,完成计划 131.5 亿元的 88%,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 94%,拉动效益明显。

(二)新兴项目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力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以来,市区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不断落地开工,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力量。一是浙江非凡电子、浙江明远新能源、捷孚传动科技等公司投资建设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 10.32 亿元;浙江衡远新能源、浙江东晶博蓝特、东晶电子等公司投资兴建了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 37.49 亿元。二是加快建设了一批高技术服务业项目,包括中国电信云计算分中心、互联网舆情云监测平台、金华信息经济产业园等,完成投资 23.77 亿元。

三是随着“五水共治”、美丽乡村活动的推进,形成了一批生态环保投资项目,完成投资 5.78 亿元。新兴产业项目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小,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其投资的快速增长,有效推动了市区经济转型升级。

(三)工业项目占比下降,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2015年以前,市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以工业为主导,2015 年服务业投资比重首次超过工业。市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中,工业投资占比由“十二五”初期(2011 年)的 54.7%下降到目前的33.1%,回落了 21.6 个百分点;相应的,服务业投资占比由45.3%提高到 66.9%。重大产业项目中,制造业投资 2016 年为 118.03 亿元,同比下降 7.3%(义乌增长 12.8%),今年 1-8 月为 58.86 亿元,同比下降 3%(义乌增长 81.7%)。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坚持制造强基、振兴实业,才能持续深入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

(四)市区重大产业项目少,投资乏力。

一是项目规模小、数量少。“十三五”以来,不管从项目数量还是平均投资规模方面比较,市区都不及义乌。2016 年,市区 121 个,比义乌少 29 个,今年 1-8 月,市区 100 个,比义乌少 75 个,且平均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低于义乌 1.44 亿元。今年全市新签约总投资 20 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16 个,义乌占 8 个,市区仅有 3 个(其中 2 个意向)。

二是投资速度趋缓,后劲不足。市区重大产业项目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时期快于全市平均

水平6.9 个百分点,降至目前慢于全市 24.6 个百分点。调研中了解到,金东区去年没有工业项目落地,金义都市新区近两年也基本没有新项目落地。列入省级盯引的重大产业计划,全市共有 10 个,市区没有。

(五)市区经济发展不快,首位度总体下降。据统计局反映,从市区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总产值等方面与义乌、东阳、兰溪进行比较,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度不高,占全市比重下降,详见附件 1。调研组还将金华市区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台州市区进行了比较:台州市区 2016 年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增速快于金华市区 28.9 个百分点,对全市贡献率高出金华市区 54.3 个百分点;今年 1-8 月,台州市区两项指标分别高出金华市区 42.4 和 55.5 个百分点。

二、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招大引强的氛围不浓。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我市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工业意识和项目意识淡化。受宏观形势影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对招商引资和浙(婺)商回归工作有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招商引资的信心和决心有所动摇,还存在“优惠政策得不偿失”、“抓二产不如抓三产,抓三产不如抓地产”等观念。二是领导干部精力不够集中。前些年,多数领导干部都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方面,忽视了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引、落地和推动工作。行政领导,包括党委、人大的领导干部也去抓拆迁了,基本没有精力去抓招商选资和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少数领导干部即使在抓这块工作,也大都力不从心。

(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一是体制不顺畅。大家普遍反映,现行市、区两级管理的体制不顺畅,是造成市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市、区管理体制存有弊端:首先是层级多,效率低。其次是开发主体过多。老百姓议论的 “一城九府”就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开发主体过多的现实。开发主体过多,导致资源分散,无法集中办大事,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再次是职责不清晰。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容易造成“管到看不到、看到管不到”的现象。由于责、权、利不匹配,出现市区间、部门间扯皮推诿,导致政令不畅。

二是机制不完善。各区存在招商引资方面相互挖墙角的现象,在招商引资方面还没有形成“市区一盘棋”的观念,缺乏统一的政策、规范的做法和统筹协调的机制,未形成发展合力。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考核问责机制没有形成。“三改一拆”有问责、“五水共治”有问责,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不力却没有被问责。

(三)平台建设滞后。婺城区、金东区因行政区划调整,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平台在萎缩,仅有的几个乡镇(园区)没有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不配套。调研中,婺城区、金东区的领导干部反映,千辛万

苦谈下来的项目,受土地指标、规划限制等因素制约,迟迟落不了地,有些好项目,只能眼睁睁看着落地他处。市区最重要的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主战场是金西区块和金义都市新区,距金华主城区约 30 公里,园区内公交、宾馆、娱乐等设施尚未健全,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泛味,教育、医疗等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很难吸引年轻员工到园区就业,更难留住企业高管和高技术人才。在金华开发区和金义都市新区调研中了解到,市区没有成片的、具备一定空间的标准化厂房和土地储备,缺乏产业平台支撑,一旦有好项目、大项目也无法短期内落地。

(四)项目服务不优化。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担当不够。调研中有企业主反映,当前政府机关存在一种“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难办了”的怪现象。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尤其是问责条例实施后,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作风不实、为官不为现象,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责任心不够强,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不理想。

二是项目审批环节多,耗时长。虽然从 2013年底开始,从中央省委省政府到市政府,启动了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年又强势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但在投资项目审批方面,还无法做到“最多跑一次”;再加上法律障碍无法突破、中介服务缺乏规范和充分竞争,项目审批还是存在冗长复杂的情况,收费不合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是后续服务不到位。热衷于招商签约,忽视了项目的落地推进。

项目签约后,没有主动跟进,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地。针对已经落地的项目,没有及时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致使项目推进缓慢。另外,各区的分局办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适应,大多时候只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服务能力亟需提高到位。

三、建议意见

针对市区工业短腿和经济发展首位度下降的现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立“集中精力抓市区”和“市区一盘棋”的思想观念。要通过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服务,扎实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努力提高市区经济发展首位度。为此,调研组建议:

(一)创新方式强化招商。

一是要强化招商选资工作。要继续把招商选资工作当作“一号工程”,落实“一把手”主体责任。要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着力招引一批大投入、大体量、高科技、高产出的重特大项目。要切实抓好重特大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确定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势强、效益好、质量高的好项目。要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强势推进项目的前期工作,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

二是要创新招商方式。要改变以往轰动式的推介会为主的招商方式,多研究采用以商招商、上门招商、驻点招商、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要多打“亲情牌”,探索使用产业基金、PPP 模式进行精准招商。

(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

一是进一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在当前行政区划不可能有较大调整的情况下,进一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尤为重要。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对条件成熟的区,根据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充分授权各项职能、责任和管理权限。对起步较迟、开发时间较短、管理人员较少的区,采取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相分离的模式,使之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开发建设。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领导要定期听取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加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要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产业项目制度。

三要创新项目推进的督查考核。加大对重大项目、新签约项目、新开工项目督查力度,加大对重大项目引进、签约项目落地、落户企业服务等关键环节的考核。建议市政府将市级涉及招商引资和重大产业项目推进的有关部门纳入考核体系,与各区实行捆绑考核,共同提高项目的签约率、履约率、到位率、开工建成率。

(三)合理布局搭建平台。

一是要优化市区产业布局。市政府要根据各区产业发展现状、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布局、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的要求,科学统筹各园区产业布局,明确各区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各个区鼓励和适合发展的产业、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这样,既可以统筹指导新项目适合在哪个区落地又可以有效杜绝市区内各开发主体间的恶性竞争。

二是要完善平台功能。首先是高起点规划园区。在更高层次上对现有园区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打造、服务环境优化、优质项目引进等方面高起点规划。坚持走差别化发展之路,把园区放到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产业带发展来考察、定位,打造鲜明的特色品牌。其次要加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长期投入的理念,把工业园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同建设、同发展。抓好路、水、电、气等基本生产要素的建设;加快商务区、宾馆、学校、医院、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的建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一是制定市区统一的优惠政策。市政府要牵头制定市区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赋予各区自主决策权,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一般的项目由各区根据政策规定进行招引、洽淡和决策,特别重大的项目提交招商引资联席会议研究决策。

二是提高审批效率。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充分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对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由引进单位和园区负责全程代理。

三是加强跟踪服务。项目引进单位要实行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和投产。

(五)攻坚克难助推项目。

一要加强督考,跟踪问责。严格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对一些进展缓慢的项目、工作滞后的责任单位,不仅要通报批评,更要问责跟踪。在下一次督查时重点关注,切实增强督查效果。

二要诚实守信,对等履约。政府要加强诚信建设,对于出台的优惠政策、作出的承诺,要言必行、行必果,不折不扣执行到位。要督促各项目业主按期兑现承诺的资金投入、形象进度和投产达效等事宜。对迟迟不开工或者进展缓慢、未按约履责的项目,进行约谈,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

篇6:重大产业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推进情况汇报

作者: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类别:专题策划 2008年10月30日

------------------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发改委、投资处(前期办)的悉心指导下,衢州市在项目前期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项目推进和投资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1、领导重视抓前期。各级党委、政府对项目前期工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形成了“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前期”的观念,“经济工作项目化”更加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跑部进厅”,到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汇报衔接重大战略性前期项目。每年排出一批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市四套领导班子领导,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每年多次召开全市性的项目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项目推进,每季度一次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都要专题听取项目推进工作情况汇报。全市上下对项目工作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增强了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意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健全机构有人办事,明确职责有章可循。2005年市发改委设立了衢州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规格为副县级单位,编制12名,科级职数2名,每年安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5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前期办,市本级项目较多的交通、水利、电力、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西区管委会、农口等部门单位也增挂前期处牌子,安排一名副职领导和专职人员负责项目前期的协调和推进工作。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期项目组建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如市铁办、机场迁建办,集中有关部门力量,协同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工作“四到位”,形成“统分结合,良性互动”的项目前期工作体系,为衢州市顺利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3、实行计划管理,每月分析,每季通报,全年考核。每年由市发改委、经委牵头组织编制全市“六大百亿”工程、重点建设(前期)项目和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政府下达实施。各县(市、区)发改局和项目建设业主单位按月向市发改委(重点办、前期办)报送重点前期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到位情况,对重大问题实行专题报告。同时,每月对重大前期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下步工作建议,市委办、市府办督查室不定期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通报。加大对项目工作的考核力度,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含前期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纳入对各县(市、区)、市级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签订责任书。市发改委、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市级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等项目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由市委、市政府通报,对项目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加强课题和规划研究,确立“大前期”的项目工作理念

严格执行“规划-储备项目-计划内预备项目-计划项目”的项目滚动管理机制,确立“思路引项目,课题研项目,规划带项目”的工作理念,基本形成了“思路—课题—规划—项目—前期”的“大前期”项目工作链。

1、思路引领项目。思路出项目,大思路出大项目。几十年前,国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衢州市的两个项目,就是九景衢铁路和开通浙江钱塘江中上游—江西信江的航道,现正逐步变为现实。近年来,衢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用超前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去谋划项目,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市区机场迁建,原先提都不敢提,但一旦思路决定,就付诸行动。通过短短几年的工作,民航迁建项目已列入国家民航建设前期工作计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山海协作”的要求,市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一批较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逐步显现,如宁波中宁硅业投资40亿元的4500吨太阳能级有机硅项目已经落地建设。当前,衢州市正在谋划衢州—福建宁德铁路、衢州—丽水铁路、衢州火车东站货场迁建等一批铁路项目,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预计一些项目将在近期开工建设。

2、课题研究项目。做项目前期应注重调研,调研必须研究项目。衢州市每年都有一批课题围绕项目展开。如市政协的“巨化片区发展研究”课题,排出了10大类项目,其中有巨化片区危化品运输通道、厂中村搬迁项目已列入省重点并已实施;在一些高速公路建设之际,所经区域的县、市进行了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现已有一批项目实施;我委进行了“浙江经济对内开放的西部门户”、“衢州市重大项目建设机会及推进机制”课题研究,许多项目已提到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预计有一批新的项目前期可加快推进,并将在今后陆续得到实施。

3、规划统筹项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统领下,深化完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了《衢州市民航规划》、《衢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衢州港总体规划》、《衢州铁路发展规划》、《衢州市物流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等,从中带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并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里的建设规划。在编制三项产业规划时,都要求必须配备项目,如第一产业,主要是抓好“345”特色农业项目;第二产业主要是抓好“410”产业项目;第三产业主要是抓好“三中心、一枢纽”的项目。力求通过规划带出一批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三)加强机制和载体创新,创造项目前期工作活力

1、创立“联合办公”工作机制。

为切实解决重大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2006年衢州市建立了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按照“8+X”机制运行(发改、经委、国土、规划、水利、环保、财政、人行等8个组成部门,与具体重大项目相关的部门和业主单位),采用一事一会一议的办法,针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议协调来明确解决问题的部门及时间要求,并据此下达《督查通知单》或会议纪要。当年,市政府领导亲自协调了21个项目,召开专题会议10多次,下达了13份《督查通知单》。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发改委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为使联合办公经常化、制度化,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衢州市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的通知》,作为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目前,衢州市召开联合办公会议,原则上每月一次,若遇特殊情况则临时召开。

2、率先开展谋划项目活动。2007年,针对衢州市前期项目质量不高,尤其是大项目、重大战略性和近期可实施的大项目少的情况,我委起草了《衢州市项目谋划工作方案》,并由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谋划项目活动,明确工作要求,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机关各单位。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共谋划出1246个新项目,总投资3005亿元。目前有10多个项目列入2008年实施项目,34个项目列入前期计划本子。谋划项目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部门考核的内容,并对谋划项目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奖励,每个项目奖励2千元,全市共兑现奖励资金近200万元,其中市本级40万元。此项工作也得到了省发改委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市长孙建国在我委专报信息《关于衢州市项目谋划工作情况的汇报》上作了重要批示。

3、创新项目工作活动载体。近年来,我委不断创新项目工作活动载体,通过开展“项目推进百日攻坚”、“项目推进春季行动”、“解难题、促开工、抓竣工”等一系列活动,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完成报批一批、推进前期一批”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制定活动方案,通过查找问题,分解任务,倒排时间,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等各项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了全市一批重大项目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每年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4、出台规范性管理意见。我们相继出台了《衢州市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衢州市重大项目联合办公制度》、《衢州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促进衢州市区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通过制订一些管理意见和办法,使项目前期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四)加强争取上级等多方面支持,增添项目前期工作的外部动力

1、争取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前期工作计划盘子。通过努力,衢州市衢江航道列入《国家高等级内河港口规划》、衢州机场迁建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民航建设规划、衢州综合物流中心列入省“十一五”重大建设规划,并力争每年有一批项目跻身开工建设计划。

2、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部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汇报,取得上级的支持,促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协同推进,有力推进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3、积极争取项目用地指标和资金的支持。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力争前期早推进、文件早报送、工作早衔接,促使项目早开工,想方设法解决用地指标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批项目的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争取省重点项目等用地计划指标,用足用好省分配给衢州市的相关指标。2007年共有6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新增项目16个。在省发改委、投资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债和其它专项资金的支持。

(五)加强环境营造,形成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强大合力

1、树立项目前期“一盘棋”的理念。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社会各方力量都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向上反映、争取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支持。市人大、政协每年都要组织视察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听取工作的汇报,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鼓劲呐喊。

2、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生产要素供给。在土地、资金、能源、原材料、电力、燃油、运输、供水等方面,做到未雨绸缪,对省、市重点项目给予倾斜。相关生产要素管理和经营单位,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市各级新闻媒体加大对项目前期工作的宣传力度,如衢州日报推出《特色竞争项目推进》专栏,衢州新闻网介绍一些重大前期项目进展情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项目前期工作,使项目前期工作真正成为领导重视、部门推动、业主负责、群众参与的自觉行为,成为衢州市“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强大社会实践。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衢州市项目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若后续项目跟不上,实现投资稳定增长的目标将会有很大压力。由于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周期长、涉及部门广、制约因素多、不确定因素大,当前存在一些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宏观调控及政策的变化给项目前期工作带来不确定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依然是今后国家主导政策,土地、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项目涉及基本农田的调整,用地问题难以解决,如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江山至广丰、开化城关到白沙关等项目。同时,对工业用地实行挂牌出让,使衢州市不仅在地价优惠上没有优势,而且在土地资源利用空间上也受到压缩。从资金方面看,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加上衢州市财力相对薄弱,这些都会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带来较大影响。

(二)重大战略性项目和产业项目缺乏且储备结构不甚合理

从衢州市重点项目的基本格局看,国家布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业大项目“两少”问题十分突出。如去年列入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83个项目,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38个,仅占49.4%,投资额3亿元以上项目也仅20个。加上近几年储备的大中型项目多数已经实施,导致全市投资可持续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项目储备质量不高结构不甚合理,小项目多,立市立县立乡的大项目少;低水平传统产业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自我发展项目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合作项目少;非生产性项目多,去年全市83个重大前期项目中,工业项目只有18个,仅占21%。这些情况难以一时改变。

(三)重大项目规划选址难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时间、范围、目标及审批程序等方面的不对称,造成了规划与规划之间不相协调,规划与项目之间不相连贯,以及项目与项目实施次序错位,致使一些重大项目不能落地。

(四)项目审批手续繁多

一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前期工作需要经过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建设、水利、消防、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审批意见。这些环节在整个项目前期阶段一环扣一环,一个部门的意见往往要其它几个部门的意见为前提,任何一个部门的缺位或错位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延误或返工重做。

(五)征地拆迁难度增大

随着维稳工作的要求和群众对维权意识的强化,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土地征用、拆迁等政策处理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主要原因为:一是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与乡镇、村在政策处理中思想不统一,导致政策处理缓慢;二是制定政策前调查不深入,致使政策不周密,随意性较大,导致阻工现象;三是个别群众因强调个人利益,提各种无理要求,影响工程进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组织协调,构筑可持续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体系

在思想认识上,坚持领导重视、关心、协调和推进项目,集中精力,沉下身去,把项目前期工作抓到实处。在工作思路上,形成“战略意图、思路、规划、项目、前期、重大项目前期、要素保障、实施”的项目前期工作链。在组织体系上,建立“统分结合、责任明确、良性互动、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横向层面建立市前期办(核心层)、主要部门前期处(紧密层)、其它部门前期工作人员(外围层)三层体系,纵向层面建立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前期工作联动机制。在工作推进上,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思路和目标一旦确立,就要下定决心、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充分发挥既有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的作用,同时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项目前期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新载体。一是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制度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出台《关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市本级重点项目建设风险评估和控制化解的意见》,使项目前期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认真做好项目库建设,充分运用项目谋划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含“六大百亿”工程、“十一五”重点、申报省重点、政府性投资、对外融资和招商引资等综合性、多门类的项目库,并适时滚动更新。三是市政府将发文组织实施“十一五”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对目前已经筛选出的121个项目,落实部门责任,明确完成时限,认真编制工作计划,并加强督查和考核。四是创新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载体,今年在全市开展“项目推进攻坚年”活动,加快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投资和前期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一五”中后期投资和项目建设夯实基础。

(三)增强规划引导,着力在规划衔接、选址和节点安排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配备项目,以项目来支撑规划,没有项目的规划不予审批。二是注重前期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总体、土地利用以及其它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加强规划与规划之间的互动研究,使规划统筹项目,项目符合规划。三是线性工程规划预留通道,单独选址项目规划预留空间,特别要重视重大项目交叉、相邻、同位等节点部位的分析、比选和择优研究,谋求项目建设和规划效率的最大化。

(四)倾注全力,上下联动,多方协调,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根椐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做早、做深、做细、做好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项目业主单位以及各种资源的优势,形成“综合协调、上下联动、责任明确、争取上级”的工作机制。全市发改、国土、规划、水利、环保、财政、金融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九景衢铁路、杭新景高速公路、衢江航道开发、衢州机场迁建、衢州综合物流中心、浙西核电厂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力争有一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五)外引内育并举,构建一支业务强、素质高、实干型的项目前期工作队伍一是学会借脑引智,充分利用专业咨询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研究,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二是筹划建立重大项目专家库,对衢州市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指导。三是“上挂下派”结合巧用人才,如争取上级部门干部下派衢州市指导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上(外)派干部挂职锻炼学习经验,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增添实际工作本领等。

上一篇:汽车紧固件培训资料下一篇:八上期末复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