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报告

2024-05-1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报告(共6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低年级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查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本学期,我任教一年级数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上课好动,不遵守纪律,爱玩小东西,开小差等等。刚开始时,对于毫无教学幼儿经验的我,有相当大的难度。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不断向她们学习,不断钻研新课标,还通过上网,接受学校培训等渠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半年的教学,我在关于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方面,有不少收益。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易学易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故事记录下来,成为一篇优美的数学日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积极鼓励和表扬,让小组里面的优等生自愿帮助差生。在练习课时,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在组内交换做,交换改。通过出题,做题,改题,巩固了学习的知识。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游戏有很大帮助。尽量把知识点教学活动,转化成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

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我的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骄人的业绩,只是在***小学这块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如果说有什么追求或目标的话,那就是努力要求自己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尊重、同事信任、领导放心的“好教师”。基于对自身的这种定位,一直以来,我坚持以“勤学、善思、求实”为指南,认真、务实地走过每一天。因此,今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个人总结,而是自己工作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爱校、爱生”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信念。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更是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我

都倾尽全力,尽我所能。我刚到咱们***小学时学校要求我接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了一年之后,学校要求我重新再接两个三年级班,一班和三班。

刚刚和这两个班的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和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配合的也很融洽,没想到一年之后,学校又要求我改教三班和四班,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四班的数学成绩是全年级最差的,当时我心里非常不情愿,但是我也深深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的道理。因此,我二话没说,就尽我所能进行教学,而四班的数学成绩也由年级最后一名逐步提高,在上学期南市区的调研考试中获得了南市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坛上不断探索,摸爬滚打的五年,同时也是我不断进步的五年。在一次次听课和培训研讨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多次积极参加市、区、学校组织的现场教研活动、培训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每学期都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及时归纳总结培训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在备课方面,不断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教参,积极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

学方案,做到既备教材教参,又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切实履行新课标提倡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课外辅导方面,耐心细致,培养优生,帮扶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在快乐中学习,从快乐中得到发展,我也多次承担学校、区公开课任务。

经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领导、其他教师的无私帮助下,我也取得一些成绩:

点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育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爱在左,责任在右,作为教师,我的追求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更要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使每个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

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1、备课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按照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

2、上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

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为了辅导学困生,我常常在班后把他们带回家,给他们吃小灶。

4、作业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初接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

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我们班的马兵是留级的学生,曾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不求上进,是个地道的调皮大王。家长对他不报什么太大的希望,他自己也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了这孩子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特别爱劳动,乐于帮助别人,有很好的思想基础。

我多次找他谈心,及时与家长联系,对于他的每一点进步都有给以鼓励,从不在同学们面前提起他是留级生,从前怎么不好,还交给他一些班级工作去做,适时地去表扬他。慢慢提高他在学生中的威信,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同学对他另眼相看。他主动帮助老师做事,学习进步了不少。这个孩子的转化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

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师指定,不用编排值日表,每天卫生清扫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帮助„„。用爱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爱,一

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我在学生入校前就布置好教室,让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会感到: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上学了,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

后边的学习园地中设计了”优秀作业展示“、”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几个栏目;教室的北墙上贴上了《常用汉语拼音音节表》、《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等。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许多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想了很多有趣的游戏。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我亲自教,让同学来考他们,我亲自去考他们等方法,促使他们来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他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刚入学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先用各种儿歌进行常规的教育,不仅使他们了解了一日常规,而且,对他们也有提醒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常规教育,如:班会上、早检时、值周总结得到红旗和没得到红旗都要进行教育。

这样让他们心中有常规,时刻有常规意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自觉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下课时,我先走到教室门口,站在那儿,然后目送他们一个一个走出去,还要不时地提醒,某某站排里,某某把手放下。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然后走出去,和他们一起玩,或看着他们玩,指导他们游戏的方法。上课时光站队就得训练好几次。就这样,渐渐地下课我不再用时时地去看着了,队伍也站得整整齐齐了。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志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及老师指正。我一定再接再励,努力工作。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报告

一、实验项目与活动概述

我校先后进行了“小学全程动态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等课题实验,对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有不少教师观念保守、方法落伍,致使教学效益不高,质量平平。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验》,是我们小学于2007年4月向诸暨教研室申报立项,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南,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活动。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一定数学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我校研究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使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动学习,高效学习,从而在数学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更好的收获与发展,即通过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

为做好本项研究与实验,我校组成了由一把手唐善民亲自挂帅的课题组,制定了细致科学的实验方案、具体完善的实施计划、建立了系统有效的保障机制。历时三年多,先后召开行政工作会议5次,举行讲座9场次,组织教学活动20多次,有70多名教师执教研讨课121节,教师撰写论文(案例)60篇以上,制作课件32个,外出参训34人次,编辑内部教研教改刊物4期,还举行“课堂教学开放周”、“有效教学研讨月”活动5次,召开家长座谈会 2次,校领导听评课共100多节次。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行动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步骤

1.论证准备阶段:2007年2月至4月,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2.实施调整阶段: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实验和研究。

3.总结整理阶段:2009 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三、已进行的主体工作

我校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至今为止,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对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分析

探究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自然成为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宠儿”。自己教学、组内研讨、外出学习,常常会亲历许多不同探究场景,我们对探究教学中许多低效乃至无效现象思考良多:

1.探究中过多帮、扶,缺乏应有的自主性。2.探究中问题的设置缺乏探究性。3.探究中组织的方法缺乏科学性。4.过于依赖“预设”,缺乏“生成”艺术。5.探究内容选择不当。6.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对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界定的再思考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数学的学习更多是借助于思维,而不是直观操作,数学的结果的验证也更多要求严谨,而不仅仅限于观察操作.那么对数学教学中的探究设计,就应该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那就是在我们的课堂里,探究可以更广泛地指向任何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发点,能让学生经历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之后,获得思维能力上的新增长。因此,数学课堂的探究教学有着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值得我们关注。

(三)认真实践,积极改进,提高探究教学设计有有效性

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正是提醒我们,实施新课程,不能单靠有热情,更需要有理性。选择探究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正是为了在对教学环境中探究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与合理规划,包括如何选择适宜的探究材料、对探究时间怎样进行精心地预估与分配、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准备条件及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来设计有利于个体学习的探究教学方案等。在实践中对探究教学的设计加以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验证和更新自己的理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改进,相信可以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实验取得的成效

(一)三年多来,我校组织各年级18个班级进行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课题实验。通过研究探索,我们有了以下主要收获:

1.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很大程度上改变探究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并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三年里,李静、苏燕、李虹、高爱娥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实验中成长起来,26人次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近两年,赵华、刘洁、黄斌、郭柳等老师在国家、省专业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7篇,朱跃琼、李明玲等11人获得市、县课堂教学竞赛奖。

3.通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积累第一手研究素材和成果,为我校的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学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经验。2007年,我校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今年又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4、我校把数学有效教学经验向全县10多所乡镇学校进行推广,带动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全县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第一名,去年数学单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一,网市、白螺等我校对口援教学校也取得了教育教学的优异成绩。

(二)通过实验,我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在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五点”和“五重”。

11.从“兴趣点”出发。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以往的教学,数学课上就是公式,定理,数字。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有的学生一旦碰到数学问题就非常头痛,毫无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我校的高爱娥老师,在设计《数学广角》这一课的教学时,她考虑到学生爱看动画片,就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引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从“重难点”入手。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如果经常遇到困难,就很难引起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如李静老师的《可能性》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一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13.从“障碍点”突破。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拦路虎,解决不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障碍点就是产生思维定势或认知错觉,认知方面走入死角,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走出认知的死角。如我校王君辉老师在设计《平均数》时,她在导入新课时,从计算不同人数的平均身高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14.从“衔接点”拓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能所在。”因此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如我校费梅梅老师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她抓住了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

15.从“深化点”创新。

首先是纵向提问,向学生渗透用运动的观点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由特殊向一般转化(或由一般向特殊转化),启发学生探索,猜想,尝试与创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发生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其次是横向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或变式探索,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了解。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深化,创新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还包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五重视”。21.重视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材,是众多教育专家深入思考的产物,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但教材并不是圣经,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调整。我校胡亚琼老师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用依次加九的方法推导出乘法口诀,而是大胆地将“想想做做” 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结论:1个9是10减1,得9;2个9是20减2,得18;3个9是30减3,得27……,如此安排,一下子就将9的乘法口诀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我校张轶闽老师第一次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为了揭示一时和60分的关系,让学生拨钟面,将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然后拨一拨,将分针转一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接着讨论交流,再用课件演示一遍,揭示出结论。

结果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能理解的只有少数,立即调整设计思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课件演示三遍,分三次让学生观察,观察分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小格?观察时针从数几走到了数几,走了多少大格?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走,同时停?并思考:“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中间可以加一个什么符号?

这样将学习的要求细化,学生有重点,按要求进行观察,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学得扎扎实实。

23.重视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点化解,使学生各种感官并用,有效的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年级数学课题组“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三步运行程序:创设情景,激发活动——乐于探索,激活主体——寓教于玩,激励发展。四年级数学课题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课堂全动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活动在课堂始末。六年级数学教师陈爱喜,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多角度挖掘学生活动要素的方法,其课题研究论文见诸报端。

24.重视练习设计。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每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

二年级黄斌老师认为: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25.重视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

如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8的分与合》的教学片断:在学习了8的分与合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将1至7七张数字卡片发给学生,学生依次拿着卡片跑到前面,喊道:“我是X,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某个同学接着跑到前面,说:“你的朋友在这里,X和X组成8。”然后两个好朋友手拉手跳一圈。就这样完成7次,共用了六分钟。

原本说一次8 的分与合只需要片刻功夫,如此设计活动程序,却要花更多的时间。教师把这个练习的形式过分强调和美化了,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但它毕竟只是巩固8的分与合的一种手段而已。

(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质量、学习效益。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问题,且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既有课内小组的合作,又课外小组的合作,课内课外联动了;学生自由思索起来,所学知识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同时通过游戏、比赛、辩论、表演、实践、实验等,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学生从过去追求“标准答案”转化为追求“一题多解”,从过去追求“统一认识”转化为追求“多种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

五、本项实验的总结和推广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继续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验,对构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所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去,都起到积极作用。

篇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总结

我认为,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需要讲究设计。可通过简单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为学生及时巩固提供方向;通过小结理清思路, 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握重点;通过归纳, 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 深化理解, 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总结预习

在每节课结束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要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课堂总结的巧妙安排, 使学生对本节所讲的内容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 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 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后,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 帮助学生学习。 (1) 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什么是对称轴? (3) 对称和平移、旋转有什么联系?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 掌握图形变换的技能, 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就在自己的身边, 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这样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 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 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进入到“平移、旋转”中去,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进行了过渡和铺垫。

二、引申总结法

就是把所讲的内容引申, 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 更多领会和接触新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面积”一课的结尾时, 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各种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纸, 说说纸片的大小, 引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引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总结, 既巩固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又扩大了认识领域, 开拓了思路, 培养了学生分析、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三、游戏总结方式

一节课将要结束时, 安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游戏, 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 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问题式总结方式

在课堂结尾时, 教师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 提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 不作解答, 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思考、印证, 以造成悬念。或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报告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那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愿望呢?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示一个已知输出数、输入数未知的计算盒,请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本领将输入数经过计算盒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状算图和算法流程图表示出输入数的变化过程;紧接着,又让学生动脑算算怎样求出输入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思考过程,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去,求输入数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密切联系学过的知识,为得出输入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点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对象,以便进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处于思维 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篇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报告

学第一赛段总结报告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发展,按照市教育局安排,11月3日至8日在崆峒区实验小学举行了全市课堂教学讲赛(小学数学组),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参赛情况

本次共有来自市直、崆峒、静宁和灵台4个县(区)的18名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市直学校2人、崆峒区6人、静宁县8人,灵台县2人。

二、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本次参赛的所有教师都从思想上高度,从课前设计到课件制作,都能反映出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所有课堂都不程度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比较科学的把握,能够合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整个课堂有效,求真务实。具体体现在“六个能够”上:

1.能够较好的创设情境教学。所听的这些课都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从导入新课、探究知识、练习巩固到整个教学过程都自然流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能够增强“问题意识”,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本次听课觉得和以往有很大变化的是,课堂上生硬的说教少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了,讲课的老师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如:几乎每堂课上都有老师这样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该怎样解决呢?”

3.能够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各位老师都注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主导”,创设和谐氛围的能力有了新的增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积极体验,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能够科学地运用课件,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各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有感染力,能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特别是都真正做到了课件为教学服务,事半功倍,和以往的“整个课堂都围着课件转”和“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有了本质的改变,而且课件制作精美,涌现出许多美观而实用的课件。

5.能够进行创新,使教学生活化,是原汁原味的课堂。这次各位老师只在课前30分钟与学生见面,课堂真实有效,不做作,听来耳目一新。课堂教学能突出重难点,渗透德育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6.能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求异思维。这次比赛中,参赛教师充分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知识的,极大启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1.讲授与探究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三讲”、“三不讲”。具体而言,对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重复讲解,既浪费了时间,有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挖掘不到位,理解不透彻。例如有关“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教师对重难点强调不够。

3.“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关系处理不到位。

4.课堂教学评价不到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要么不评价,要么平淡,不能准确地指出学生的做法或回答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将学生视为自己课堂的配合对象。

5.教学目标出示不及时。个别教师中有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未能及时出示。

6.教学环节设计不科学。老师讲的过多或者课前设计有缺陷,个别课堂设计内容过多,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

7.板书设计不规范。虽运用了大量的教学课件,但对板书有所忽视,个别课堂未能板书课题,半数示范作用发挥不到位。

8.作业布置环节有欠缺。

四、今后建议

1.坚持“学”字当头。千困难,万困难,唯有学习才能解决困难。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本学科知识,学习外学科知识,学习自然知识,学习社会知识,是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为我囊中之物,为我所用。

2.坚持“干”字当头。说千到万,“干”是根本。教学要的是真功夫,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参杂施假。要干就要俯下身子干,真正坐下来做学问,钻进去钻学问,坐之愈稳,获之最多,钻之愈深,获之最大。

3.坚持“实”字当头。常言说,纸包不住火,雪包不住太阳,空口袋难以自立。教学成绩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表面上平淡无奇,而内涵有多种多样的解读,不是自己说好就好,说坏就坏,不让别人知道别人就不知道,外界自由公论。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长期的,更是实在的。

4.坚持“创”字当头。教无定法,也有定法。“有定法”讲的是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则进行施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师在已有的教学规则的基础上,开拓性地灵活的进行施教,即有规则而不拘泥于规则。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更是创新的。

5.坚持“效”字当头。抓效率就是抓根本,抓根本就是要抓学生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和规律的寻找,要轻负担,高效率,以质取胜。

篇6: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一、概述

二期课改犹如一股春风,给小学数学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综合实践为特点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开始实验就得到我们数学老师的肯定。二期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们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五年来,我校的数学老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以了关注。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教育科研效应,向科研要质量

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日趋浓厚,向科研要质量已成共识。学校教研组以“小学数学探究性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为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切入口,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深层次地认识,大范围地实践。探究性学习时在教学过程忠创设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措施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培养发展性、创造性综合学力。既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反思,发现新问题,形成研究问题,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1~2年级)

*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强烈的好奇心。*会获取信息数据,将获取的信息归类。*让学生体会同伴合作的快乐。

中年级(3~4年级)

了解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会解释信息,根据给出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

高年级(5年级)

*初步掌握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友好地和同学合作,完成课题作业。我们提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要求教师做到(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然而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呢?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许多的学生只有在课堂和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数学价值几乎不存在了。针对这一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反思与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二期课改新教材《倍》是一个较抽象的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老师创设了一个“小朋友们在公园划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案例1:《倍》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划船图。

师: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生: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划船。

师:小朋友划着不同颜色的小船在游玩,那么,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倍》。(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题1:知道几个3就是3的几倍。

1)师:我们把黄船上的人数看作1份,就是把3看作1份,那么黄

船上的人数就是1个3,算式会写吗? 生:1×3=3 师:1个3也可以说成3的1倍,算式是 3×1=3。2)师:同样把3看作1份,绿船上的人数有几份呢?表示什么?

生:绿船上的人数有2份,表示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 师:算式会写吗? 生:2×3=6 或 3×2=6 3)师:红船上的人数有几份?表示什么?

生:红船上的人数有3份,表示3个3,也可以说成3的3倍。

算式 3×3=9 4)师:刚才,我们在算每种船上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几份的?

生:把3看作1份

师:对,把3看作1份,1个3就是3的1倍,2个3就是3的2倍,3个3就是3的3倍,那么4个3,5个3,6个3呢? 生:4个3就是3的4倍,5个3就是3的5倍,„„ 归纳:几个3就是3的几倍。

5)师:现在我们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你会算吗? 生:划船的总人数是6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6倍,算式是 6×3=18 或 3×6=18

2、教学题2:推广“几个△就是△的几倍”。

投影转杯车图。

1)师:我们把“绿杯”中的人数看作1份,那么1份就是几?

“绿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绿杯”中的人数是1个4,也可以说成4的1倍)。2)师:“红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小组讨论,完成题2中的第二、三行填空,交流。)3)师:转杯车中的总人数有多少?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题2的第四、五行填空,交流。)4)师:我们在算转杯车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1份?

生:把4看作1份。

师:对,把4看作1份,1个4就是4的1倍,3个4就是4的3倍,5个4就是4的5倍。如果把6看作1份,1个6也可以说成什么?2个6呢?3个6呢?那么8个4说成什么?9个7,5个8呢?......归纳:几个△就是△的几倍。

三、巩固提高

1、摆一摆,说一说。

1)白小棒摆2根,红小棒的根数是白小棒的5倍。

生:(先摆后说)把2根小棒看作1份,红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5份,红小棒的根数是5个2,也可以说成2的5倍。

2)黄小棒摆4根,白小棒的根数是黄小棒的3倍。

生:(先摆后说)把4根小棒看作1份,白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3份,白小棒的根数是3个4,也可以说成4的3倍。

2、出示题3。量绳图。

师:1份是几?有几份?表示几个几?也可以说成几的几倍?

生:(独立完成书上填空,交流。)

…………

反思:

在这节课中,“划船”,“玩转杯车”,“摆小棒”,“量绳”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看到、听到、亲自去做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1、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倍”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于学生“划船”的生活实例,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划船的人数,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数学学习也就变锝更加容易。

2、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倍”这个概念后,我让学生人人动手摆小棒,同时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小棒的情况用几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口的同时,又动了脑,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倍”的含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对数学来说,也不例外。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在本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量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用“倍”的知识来说一说,做一做,促使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具体生活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用亲切、热情、新颖、有趣的话,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图画的色彩和图案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我们的教室、买冰淇淋、数砖墙、运动会、游海岛、游乐场统计图等等,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美丽、有趣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且有效地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善于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二期课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合理地提问,或诱导学生提问,或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我们要改变单一讲授的传授知识形式,因为缺乏思维过程体验的教学最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例”,而非心中有“数”,这对数学学习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包括了诸多创造性思维因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创造态度与创造情感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2:《数砖墙》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堡,城堡里面有一堵墙。(媒体边演示边叙述)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砖上有数字)对呀,我们把有数字的砖称作“数砖”,像这样数砖砌成的墙叫做“数砖墙”。(揭示课题)城堡的主人说:谁能破译出这面数砖墙的秘密,谁就能得到智慧的力量。试一试,你行吗?

二、观察数墙,发现规则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提示:要想破译数砖墙的秘密,首先要仔细观察数砖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可以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发现:这堵数砖墙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底层的数较小,越往上越大。师:还发现什么吗?

生1:我发现:第二层的3等于底层的1和2加起来的和,4等于2加2的和。

2、我发现:第三层的7等于第二层的3和4加起来的和。

……..反思:

《数砖墙》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而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其内容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已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砖墙,同时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课一开始老师利用“讲故事”这一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砖上由模糊变清晰的数字,再引出“数砖墙”这一课题。通过城堡主人的话语,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数砖墙这一新颖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讨论交流之前,先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二期课改的数学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为此,我们在课题引入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疑问是思维的源头,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思维之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使思维具有目标性,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全神贯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案例故事:

在教学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后,老师出了一题这样的练习题:3×□□=111,学生即刻进行了讨论,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过程:有的从除法的角度来考虑,但又不会计算111÷3的商;也有组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这时有学生高高得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老师意料之中的想法:即从个位算起,3乘几得个位是1,很明显只有3乘7是21,最后积的百位和十位上的数是11,11个十减去进位的2个十,就是九个十,即十位的数肯定是3,所以要填的数是37。老师正暗暗高兴时,平时常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举起了小手,对老师说:“老师,我还想说。”老师随即请他说来听听。他说:“111最接近120,120是3×40的积,120和111相差9,9是3×3的积,3×40-3×3就是3×37,所以要填的数是37。”他不太自信的朝老师看着,说实在话他的想法也是老师没预料到的。他其实是通过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考虑,完全跳出了成人一般的想法。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也表扬了他积极动脑,不人云亦云,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这个细节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真不一般,可不能小看他们。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时候缺乏老师的学法指导,学生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甚至会因此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学生害怕数学、回避数学。这正说明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这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

案例故事:

我们的老师在教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象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老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4、强化动手操作,内化学生的思维素质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卷尺、米尺、格尺、直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学稳步提高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习领域,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重视课外活动指导与学困生辅导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1、每学期开展数学主题周活动。力求做到:(1)抱着普及到提高的宗旨,先普及再提高,扩大参与面。(2)教研组长为首,全组参与,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3)活动从计划到宣传发动,资料齐全,步骤清晰。(4)活动富有创意,与学科紧密结合,总结表彰,从学生兴趣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儿童生活融汇起来,同时着重拓宽数学学习渠道,开发形成多个渠道,全方位的数学学习格局。让学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数学在校园更多的空间里面呈现数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A、数学报。

定期编写数学班报让它悬挂在教室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种新的载体。报纸编好后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以发挥报纸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1)富有悬念的内容介绍。如一份报纸编好后可以这样介绍:同学们,我们班第3辑数学报今天又要和大家见面了,在这辑数学报上我们选登了三篇数学日记,你的数学日记被选上了吗?这次聪明的阿凡提来到我们数学报做客,他好好的教训了一个既贪财又奸诈,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老百姓的西瓜店老板沙拉,你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训西瓜店老板的吗?想知道?答案在这里呢(用手举起报纸),拿去看吧(把报纸递给学生。)这样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阅读数学报。

(2)对学生编写的数学报可以开展优秀数学报评比,让全班学生给每期数学报打分,一个学期结束后,评出优秀数学报和最佳评分奖。这样每个学生也就能去认真的阅读数学报。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数学报的体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数学报的作用,更加乐于阅读数学报。

B、数学角(数学园地)。

数学角(数学园地)是指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和学校走廊上的黑板,校园的宣传窗里张贴或编写相关的数学内容。使数学在校园里拥有更多的空间。在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联手,共同参与。在设计数学角时,教师主要负责组织指导,比如组织学生思考以怎样的形式来设计数学角,板面如何安排,内容怎样选择等等。而整个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机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设计数学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负责设计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就掌握了数学角的中的数学知识,没有负责设计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好奇而围观,看看数学角上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他会向设计者提问,在设计者的解答下对数学角的内容能够领会的更深刻。数学角的设计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利用数学角的一个过程。

(2)形式多样,富有美感。数学角的形式变化主要在于板面设计的多样性。数学角的版面设计可以有各种方法:

⊙把数学内容写在一些几何图里面,然后把各个写有数学内容的几何图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整体。

⊙可以把赏心悦目的图片作为数学角的整体外观。把数学内容张贴或书写在相应的地方。⊙对在整体外观固定的地方(如在黑板上和宣传窗里)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各块内容的抄写要尽量避免全部横着排或全部竖着排,而应横竖皆有,有些内容还可以用几何图形在外面加框,或者在不同内容之间的隔缝里绘制花边。整个版面不能全部是文字内容,而应留出一些地方添加插图,以使整个版面更具美感。

(3〉内容新颖,具有吸引力。数学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不能是课本知识的抄袭或单纯的课本知识的延伸,而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安排各种内容。在数学角中刊登学生的优秀作业、获奖情况,给被刊登的同学和获奖的同学以成就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还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数学角中编排数学故事、数学童话,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数学角中出几个数学竞赛题、数学迷宫,让学生去思考解题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角中安排一些学习方法的辅导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轻松有效。

(4)经常更换,常换常新。不管是数学角的呈现形式还是数学角的内容都要做到经常更换,常常给学生以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数学角这个学习渠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应有作用。

C、数学竞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对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数学竞赛可以从不同层次上来开展:(1)班际赛,同一个学校各个班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2)小组赛,一个班各个小组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3)个人赛,一个班里各个同学之间开展竞赛,当然在前面几个层次的竞赛中也已包含了个人赛,因为一般的比赛中都有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相应的也设有团体奖和个人奖。

(4)自我竞赛,学生自己开展纵向比较。比如说,一个学生每天做口算题时都把自己在相同时间内的正确题数记录下来,经常比较自已现在跟过去的成绩,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竞赛的内容应力求丰富。比如说可以开展数学智力竞赛、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创作数学故事比赛、讲述数学故事比赛、走数学棋竞赛等等。

D、数学儿歌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在儿歌的几种主要艺术形式中有一种数数歌,这是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儿歌。低幼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抽象的数字观念不易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数序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数数歌就成了一种符合低幼儿童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数数歌中有主要教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

《五指歌》: —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有帮助幼儿训练初步的计算能力的,它以帮助儿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编写成儿歌。数学儿歌的编写要体现以下几点:

(1)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在教了“4的乘法口诀”后,老师编了:

一只青蛙4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只青蛙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

让学生尽快记住4的乘法口诀。

(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如在教了直线和线段后,编写这样一首儿歌来体现直线和线段的特点。

直线和线段,为人正直腰不弯。直线本领大,身体无限长。线段最乖巧,只在两点之间跑。

这首儿歌的第一句写出了直线和线段的共同特点:直,用以区分曲线和折线。第二句写出了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特点。第三句说明线段有两个端点。整首儿歌内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好上口,易传诵,一下子就为学生所接受。

(3)吟唱与操作互补。编写的儿歌可以一边吟唱一边操作,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如教了等于、大于、小于后,编了:

大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左比右大,用大于; 左比右小,用小于; 左右相等,用等于。

当然并不是每一首儿歌都要达到上面的每一个要求,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数学儿歌来说,只要浅显易懂,音韵和谐,易读易记易传诵,学生喜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就可以了。

2、重视学困生跟踪调研,做好学困生辅导。在教导处期初做好学困生认定工作的基础上,由各任课教师制定辅优补差计划,加强个别辅导。根据分层递进原则,切实抓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抓好个案分析。教研组利用教研时间请有经验的老师介绍辅优补差经验与做法。阶段组定期进行学困生情况交流,教导处一学年2次复验,把学困生进步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成果的发展,业绩的建立

我们本着继往开来求发展的工作目标,努力争创新成果,建立新业绩。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如:口算、听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理解应用题能力强,书写端正清楚规范。更可贵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学力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武屡创佳绩。三、二期课改的反思

(一)教师理念要跟上的教材的发展

教师固有的教学方法与新教学观念的冲突。《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然而,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他们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新知识、新方法时,怀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好像除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无法接受新知识似的,在课堂上“包讲包说”。事实上,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地位,为他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切实地让学生去探索、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二)呼唤小班化教学

目前,班级学生人数太多,给实施新教材带来了困难,因为在《标准》中,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当班级的学生数过多时,教师是无法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标准》提出的人文主义课程观。小班化教学更易于新教材的实施。因此,建议要尽可能考虑到上面的因素,严格控制好班级人数,有条件的进行小班化教学。

教师课题、论文、教案、案例发表

一、课题

2004.12

黄引芳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引探策略研究

区级

二、论文

2003.10

张华琴

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区级

三、教案

2003.2

2003.10 2004.9

2004.12

2005.3

四、案例

2002.12

陆瑞雯

物体的形状

张华琴

镜像

张华琴

数砖墙

陈伟

运动会

张华琴

两位数减法

陈伟

小胖过生日

陆瑞雯

幻方

徐海英

统计

袁春英

几个几

秤和它的使用方法

黄引芳

间接比较

张华琴

几倍

乘与除

张华琴

人民币

苏丽华

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主动探究

黄引芳

活动参与

探究明理

张华琴

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区级

市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教师、学生获奖汇总

一、教师教学获奖

2004.2

陶春燕

陆瑞雯

物体的形状(课件)

市二等奖

2004.5

张华琴

几倍

市一等奖 2006.6

陈伟

大数的读与写

区二等奖

二、教师论文获奖

2004.12

张华琴

三、学生竞赛个人获奖

2005.5

施徐倩

姚梦婷

丁如一

唐紫莹

郑焱

郑博文

蒋怡雯

张婉婷

2002.12

张华琴

陆瑞雯

2003.4

张华琴

2003.12

张华琴

张华琴

2004.10

陈伟

孙逸萍

2005.5

袁春英

陈伟

2006.5

陈伟

王艳

怎样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获全国数学大赛一等奖

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 获全国数学大赛二等奖

指导老师

教师公开课、展示课

镜像

物体的形状

两位数减两位数

乘与除

几倍

小胖过生日

还缺几个

千米、米

绿地

东南西北

小统计

市三等奖陆瑞雯

徐海英 周云 蔡春峰

市级

市级

区级

市级

市级

区级

区级

上一篇:中秋节祝福语英文下一篇:小学数学一二年级解题思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