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的学习心得

2024-05-01

同声传译的学习心得(共8篇)

篇1:同声传译的学习心得

我觉得每个人的记忆能力虽然有强有弱,也各不相同,但是我觉得肯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记忆的方法。锻炼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只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才应该是做好的。我就是在一个培训机构学习同声传译,里面有很多的做法,我也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独特的练习我的记忆力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些我的同声传译的心得,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独到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也是培训机构的必杀武器,只有拥有自己的绝活才能吸引更多成员。上课的时候,我们都要准备自己的SPEECH, 刚开始的时候, 3分钟左右, 后来慢慢加长, 中文英文皆可.然后不用笔记, 安静的听, 听完之后, 两个人一个小组, 互相复述出来,然后互相给出反馈的意见.我觉得记忆东西主要取决三个东西: 1, 本身记忆力的强弱 2, 对东西的理解 3, 对讲述内容是否感兴趣.这三者都是同等重要的, 因为好的记忆力对于一个口译员来说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而理解力是做交传的灵魂,不管你记忆力多么好,如果讲者说的东西你都没弄明白来龙去脉,你怎么翻译给别人听?讲者所说的内容, 话里话外,原因结果,什么导致了什么, 为什么为这样,有什么样的影响, 你都要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是要饶有兴趣的听下去.所以保持广泛的兴趣也是相当相当重要的.虽然对于一些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

向大家介绍这一些学习心得,这些都是我在平时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在平时应该时刻记得提高自己的同声传译的能力。在平时能够像我们这样,找一个自己的朋友,最好是英语水平与你相似的,你们之间多说英语,然后互相找你们之间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改正,这样时间久了对提高你的英语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根据这些技巧,希望能对你起到很好的作用。

转自:http://tongchuan.kouyijia.com/tcjy/11627.html

篇2:同声传译的学习心得

大家好,受ERIC之托,写点东西给大家一起分享.

我在英国LEEDS大学学习口译与翻译,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同声传译.我一般就说翻译,因为不知道本人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和运气做到同传这一步,呵呵.

主要讲讲学习课程,方法,和平时自己训练的一点心得,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交传学习心得

本人在此不对学校做任何描述和评价, 因为与主题无关也浪费时间,如有兴趣,欢迎参观,可与本人联系. 我们上半年主要学习交传, 一开始做的是记忆训练,

我觉得每个人的记忆能力虽然有强有弱, 但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 上课的时候,我们都要准备自己的SPEECH, 刚开始的时候, 3分钟左右,

后来慢慢加长, 中文英文皆可. 然后不用笔记, 安静的听, 听完之后, 两个人一个小组, 互相复述出来,

然后互相给出反馈的意见.

我觉得记忆东西主要取决三个东西: 1, 本身记忆力的强弱 2, 对东西的理解 3, 对讲述内容是否感兴趣. 这三者都是同等重要的,

因为好的记忆力对于一个口译员来说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而理解力是做交传的灵魂,

不管你记忆力多么好,如果讲者说的东西你都没弄明白来龙去脉,你怎么翻译给别人听??? 讲者所说的内容, 话里话外,原因结果,什么导致了什么,

为什么为这样,有什么样的影响, 你都要听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且是要饶有兴趣的听下去!!!.

所以保持广泛的兴趣也是相当相当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女孩子来说可能难了点,因为我也是女性,而且年龄越大越难培养食色以外的兴趣,呵呵.

但是要是想做这行的话,没有选择, 也只有培养起广泛的兴趣才能让你SURVIVE.

记忆训练之后是正式学习笔记和交传. 笔记这个东西是非常非常个人的, 老师所教给的都是一些大家都觉得好用的笔记形式,

我觉得在不断的练习中形成个人的笔记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盲目的把别人的笔记符号拿来自己用, 因为有的笔记我觉得方便,

你不一定觉得好用.但是我们都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好的符号拿出来分享.这样学习更有效率.

我来了这边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合作.总觉得中国的学生不太习惯彼此之间合作共同进步,习惯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

我们上的第一节课,老师说的很直接,他说你们下去一定要做小组练习,因为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不一定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你不一定知道,但是一分享就全都知道了.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骄傲和嫉妒心毁了自己!!!!

这句话让我受益非浅.我们和欧洲的同学一起,不管是练习还是讨论问题,还是做SPEECH,任何的语言问题很快能得到解决,而且人多在一起学的更有干劲,笑声和汗水中凝结了深厚的同学感情.

然后交传,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SPEECH,

这个是相当相当相当重要的.一个SPEECH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次训练的结果(同传交传),而且每个口译员都必须是出色的演说家.

因为一篇专业的译文出来就好象一篇出色的演讲一样. 要是连话都不会说,还能怎么做翻译???

在每篇SPEECH的背后,我都付出极大的心血.每准备一个SPEECH都要查找很多资料,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不同的话题,

经济,环境,国际组织,新闻,贸易,法律,科技等等. 准备好SPEECH之后,用笔记符号的方式写下重要的几点,然后拿到课堂上或者课后练习.

做SPEECH的时候一定是要用TALK的方式,最忌讳拿稿子念的.这样一是效果不好,再是彼此之间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每一篇看似轻松的SPEECH后面都包含心血,

同学们都分外珍惜,我也很有成就感.

还有一点,就是听力, 我只想说一句: 最基本的要求, 100%的听懂,并且轻松. 如果听力还有问题,先把听解决了再来谈口译.

然后还有什么, 那就是狂练了呗. 自己练,小组练, 任何材料都可以,长短都可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谈话性质的新闻拿来练.

交传先写这么多, 还有几点我觉得挺有感受的,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1, 把记忆变成一种习惯

2, 好好锻炼自己的母语. 别以为自己中文很好.

3, 什么材料都听, 听的过程中不断的问自己: 他到底要说明白个什么?

4, 控制时间, 讲者说完后3秒钟内你一定要开始讲话

5, 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询问讲者,一定要有礼貌的询问.千万别猜. 但是问的地方不能太复杂, 不能又重新开始一轮你和讲者之间的讨论.

篇3:同声传译传播模式的建构

口译传播模式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的共性,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 基于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与几种传播模式, 笔者尝试建构适合口译特点的传播模式。

一、信息传播模式的演进

传播信息论研究主要涉及几个重要概念 (如信息量、信道、冗余、反馈) 和几种传播模式。信息量是信息论中量度信息多少的一个物理量;信道是传送信息的物理性通道;噪音是在信息传递中出现的干扰信号, 使信息难以准确地被解码 (Fiske, 1982:2) ;冗余是信息中可预期的成分。在交际中, 信息具有高度预期性, 新信息量往往较小, 冗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据统计, 在自然表达的情况下, 英文中有50%是冗余信息 (Fiske, 1982:11) 。反馈是信息接收者对发送者作出的反应 (Fiske, 1982:22) 。Schramm强调的是反馈使得交际的过程成为一个循环, 而不是直线单向的过程。人类的交际都少不了反馈这一要素 (Mc Quail, 1984:26) 。

奈达最早将信息论引入翻译领域, 他把信息论的概念应用于笔译领域, 尤其是语言的冗余、反馈、信息量 (Nida, 2004125) 。此后, 一些国内学者就信息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 (方守江、谢应喜、2004;王金波、王燕, 2002;廖七一, 1996;张焰明, 2004;太平武, 2003) , 在他们的研究中, 信息论中的一些精确的数学公式没有被作为重点, 而是应用了信息论中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模型。然而, 很少人提及信息论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既然信息论可以用于笔译中, 那么信息论能否用于口译呢?信息论研究如何传递信息, 包括编码和解码信息, 根据交际者的要求选择信息、排除噪音, 根据反馈调整信息、处理冗余。所有这些都对口译的研究很有益处。有很多研究者创立了信息传递的模型。其中, 最一般的传播模式是ClaudeShannon和Warren Weaver的模式。

1、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模式

以上的模式结合了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和Weaver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 从信源发出一条信息 (message) 。这个信息可能由口头语或文字、音乐、图像等组成。发射器 (transmitter) 将信息转变为信号进行传播。接受器是解码者, 在收到信号后, 把它解码还原成信息, 这样, 信息接收者就能收到这一信息。在对话中, 说话人是信息源, 听话者是信息接受者, 说话人的嘴巴是发射器, 信号是通过空气 (信道) 的声波, 听话人的耳朵是接收器。在交际的过程中, 有些干扰交际的噪音存在。

这一模型的缺陷是它的直线性, 交际被认为是单向的过程, 没有考虑到反馈这一要素。实际上, 不可能存在没有反馈的交际。

2、G.Gerbner的模式

G.Gerbner努力想找一个能广泛运用于传播的模式。无论交际的过程是简单还是复杂的, 都能被概括成产生信息、感知信息并传递信息的过程。 (倪波, 1996:118) E (事件) 指被感知的事件, M (人) 可以感知这个事件 (E1) , 这一感知的过程不仅仅是像“照相”一样地反映信息, 还有过滤和选择信息、形成信息的功能, 然后形成对于事件的描述SE。信息的形式是S (语言) , E是包含在信息中的材料。语言可以没有内容, 但那样的话就只剩下噪音了。

这一模式向我们展示的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人感知周围的事物, 选择并传递信息。信息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和语言。语言也就是形式。该模式的缺点在于它仍然是一个线型的模式。是个单向的过程, 没有反映出反馈。

3、Newcomb模式

Newcomb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式来阐述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A是信息传播者, B是信息接受者, X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使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对外部环境的物体同时保持意向。” (倪波, 1996:121) 这一模式是个三角形, A和B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对彼此以及对X都保持意向。为了保持三个要素的对称关系, A和B能彼此传递信息, 作出一定的调整。

这一模式的贡献在于传递信息时要考虑信息内容和接受者的接受期望、动机和能力;另一方面, 在于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要主动相互调整, 相互适应。

4、Osgood和Schramm模式

(来源:www.personal.psu.edu/facul-ty/s/j/sjm256/portfolio/kbase/Theories&Models/communications.html)

Osgood和Schramm更侧重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Schramm强调反馈使交际成为一个循环, 而不是单向的线性过程 (Mc Quail, 1984:26) 。这一模式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包括编码、解释、解码。人们有选择地分析信息, 基于以往的经验, 结合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以及文化的因素。

这一模式强调交际应该包括反馈。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交际体系, 能够解码、发送, 然后接受信息。

5、Westley-Maclean模式

模式中最全面且和口译特点最接近的是WestleyMaclean模式。

X=信息源;A=发送者;B=接受者;C=编辑功能;f=反馈路径。

1) 交际者A把信息Xn传递给B, B把反馈 (BA) 传递给A。

2) 模型中的C是A和B之间的“中间人”, 如果没有C, A和B便无法进行交流。C担负着控制和选择A的信息的责任, C还必须根据从B那得到的反馈作信息的处理。 (Mc-Quail, 1984:28)

3) C传递给B的不仅是它从A那里获取的信息, 而且有它根据感观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反馈不仅是从B到A、从B到C, 还从C到A。

在五个模式中, 前两个模式是线性的。Shannon的模式是最简单的, 交际的过程是把信息编码成信号, 经解码后传给接收者。在交际过程中因噪音的存在不可能完全地传递信息。这一模式把交际当作信息的传递, 关注的是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信道。最典型的缺点是模式相对静止和线性, 与真正的交际不相吻合。通过Gerbner的模式, 我们认识到在交际过程中人可以感知和选择信息。选择的过程就是过滤信息。但此模式和Shannon模式有一共同的缺点, 即未包含反馈。Newcomb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交际者间有意向性, 考虑到信息内容、接收者的期望和能力。Schramm模式使信息模式从线性转化成网络状模式, 同时把语境和文化考虑在内, 强调传播中的社会语境和个人经验。把意思从代码中剥离出来, 重视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正是反馈使整个传播过程成为一个循环。虽然这一模式没有像前面几个模式那样属于直线型, 只是研究两方的交际, 实际上, 有很多更复杂、更多层面的交际在这个模式中得不到体现。

每个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没有一个模式能覆盖真正传播的所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模式是互补的。总体而言, 在以上四个模式中, 后面的模式比前面的更全面、更科学。Westley-Maclean模式比前面几个模式更成熟。它融合了前面几个模式的优点, 如Gerbner的模式中信息的选择, Schramm模式中提到的反馈, Newcomb模式中对同一事物的倾向, 揭示了交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而是多方的互动。基于以上模式, 它考虑到信息的选择性、反馈以及中间人C在交际中的作用。

二、同声传译的传播模式与信息处理问题

以上, 笔者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模式以求真实地揭示交际过程。其实, 从同声传译的特点和标准角度来看, 信息论在同传中的运用意义十分突出。同声传译被认为是一种快速、即时的翻译。译员戴着耳机坐在同传室中, 可以看到会议现场, 以滞后几秒钟的速度做口译 (Setton, 1999:1) 。同声传译不仅是一种技能, 同时也是一种交际。Gile (1995a:45) 认为:职业翻译是在一种特定的职业环境下的交际服务。如今, 同声传译已变成在国际间进行双语交流的桥梁。但是, 与笔译不同的是, 译员在同声传译中受到时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 (Effort Model) 充分说明译员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性。同传的重要标准是“信”和“达”。信息的处理和顺利传递在信息论和同传中都十分重要, 基于此共同点, 笔者认为有必要把信息论应用在同传中。

信息论的模型对于同声传译来说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缺陷, Gile模型也是如此。Gile在翻译中构建了一个交际模式:

(来源:Gile, 1995a:27)

如图所示, Gile的模型是单向的, 信息论的模型没有考虑到口译的特点。综合同传和信息论的特点, 笔者设计出一个适用于同声传译的信息传递模型:

该模式的意义在于对不同的信息要素各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1、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在口译中, 译员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中间人C, 在同声传译中, 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 译员所接受的信息很多, 有时无法全部译出, 只能有选择地予以翻译。这时, 可以用“平衡翻译”的方法处理信息问题。译员要考虑到听众的期望和能力, 根据听众适当调整内容, 实际上起到过滤选择信息的编辑作用。此时就应分析什么是主要信息、什么是次要信息。笔者认为, 主要信息指听觉信息, 包含纵向的框架信息和横向的主要信息, 次要信息主要是视觉信息, 包含幻灯信息、文本信息和个人信息。文本信息一般指译员在译前得到的文字材料。译员应意识到文本信息是次要信息, 不是主要的翻译依据。Gile (1995:185) 提出有文本的同声传译是危险的, 因为书面文本的信息密集度高、语言结构书面化, 可能是口译中的干扰。译员应主要把握从耳机中听到的信息。个人信息指说话人的一些非口语信息, 例如他的面部表情、行为、姿势等。根据这些信息, 译员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态度, 如是讽刺、夸张还是幽默等。

2、冗余

这里的冗余主要指由于文化的不同在必要时要添加一些解释。例如:温家宝总理说“我想起两位伟人的诗, ……一句是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建议译员翻译成:I think of two great men’s poems.One poem is from the ancient poet Qu Yuan:“My way ahead is long and hard.I'll search with my will unbending.”文化冗余“the ancient poet”在原文中没有出现, 对中国人而言, 屈原是众所周知的, 但大多数外国人却不知道。由于文化的不同, 应补足文化方面的冗余。

3、噪音

译员应能过滤噪音, 提取有效信息。噪音在此包括说话人的口误、不正确的发音、同声传译设备的机械噪音、译员搭档发出的声音等。这些都是干扰译员做同传的因素, 译员应尽可能地加以排除, 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信息上。

4、反馈

同传中的反馈可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同传要求做好对语言的包装, 这对译员的语言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译员需培养语言输出能力, 这种能力可通过注意运用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来实现。在同声传译中, 译员的内部反馈主要是通过他的耳朵听到他自己说的话来判断他的语言包装是否得当, 在不断的自我判断中提高自己的语言包装能力。当译员听说话人讲话的同时, 他要分散一定的注意力来包装语言, 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流畅、无误。例如, 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有“嗯”、“啊”或“um”、“ah”等, 不能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 在同声传译中, 除非是重大的失误, 否则不能频繁地修正自己的翻译。一旦译员说出目的语时, 他说的话就已成为过去, 不必过于计较一些小错。

此外, 反馈对于提高译员的口译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 译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内部反馈来评估翻译, 在翻译之后也可以自己评分。另一方面, 译员也可以从其他人的外部反馈来获取信息。在接受口译培训时, 受训译员可以作自我评估, 也可以请其他受训译员评判自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 笔者所建构出同传信息传播模式不仅吸收了以往信息传播模式的优点, 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表明同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同传译员如能自觉地理解、把握和运用这种传播模式, 必将有助于帮助他们迅速、准确地处理同传中的反馈、冗余、主次要信息等传播要素以增强自己的同传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同传译员。

摘要:基于口译的交际特征和信息传递的特点, 本文首次将信息论引入口译, 以信息论中主要的概念和几种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 结合口译特点, 总结实证研究的结果, 开创性地提出同声传译的信息传播模式, 进而深入分析该模式对于完善同声传译中信息处理问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同声传译,信息论,传播模式,交际

参考文献

[1]、Fiske, John.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 1982

[2]、Gile, Daniel.Basic Concept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 1995a

[3]、McQuail, Denis.Commun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4

[4]、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廖七一:《翻译中的冗余信息》, [J].《外国语》, 1996 (61) :47~51

[6]、倪波、霍丹:《信息传播原理》, [M].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

[7]、方守江、谢应喜:《信息理论与平衡翻译》, [J].《中国翻译》2004, (3) :23~25

[8]、王金波, 王燕:《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 [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4) :1-4

[9]、张焰明:《剩余信息在翻译中的应用》, [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91-95

[10]、太平武:《信息论与语言研究》, [J].《汉语学习》, 2003, (6) :51-56

篇4:日进万金的同声传译员

在我们国家,有一种职业被多数年轻人忽视了;而这一种职业,或许在十年甚至更多年内,也总是人才奇缺。这就是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时各种语言相互转换。同声传译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翻译方式,目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传。联合国开会时都有大量同声翻译在幕后工作,也就是说,同传译员一般都不在幕前,而是“躲”在幕后工作。它要求译出语和译入语几乎同步进行,当发言人的话语传到与会者耳中时,已经是与会者各自熟悉的语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立在德国纽伦堡的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同声传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同声传译。

近十年来,每年的会展黄金季节,上海滩上为数不多的同声传译员都会供不应求,奔走于各大国际会议的会场。通常一个大型的国际会议,会提前两三周甚至一个月联系好同传,同传会拿到一些会议的背景资料进行准备,但光有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同传还需要从书籍、报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会议当天,同传必须提早到场并与主要发言人作简单的沟通,特别是要落实一些比较专业的或者比较新的关键词汇,会议结束时同传通常也是最后离开的。

据了解,目前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数总共不过2000多人,而中国的此类人才仅25至30人。如今上海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论坛等活动的密度越来越大,据统计,2001年上海每3天就有一次国际会议,现在则是每3天就有两次国际展览,同声传译人才供需之间的缺口非常大。

据资料显示,目前同声传译的报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币,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独立完成翻译任务,最高的出场费可以达到每天一万元以上。时间的计算按照8小时工作日进行,从会议开始到4小时算半天,4个小时以上至8个小时算一天。此外,客户还需支付同声传译员的食宿、机票费用。虽然译员不可能一年到头每日都有会议等着他们去译,但每年100天的工作日还是应该有的。这样算下来,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二)

2003年3月中旬起,央视将近一个月的伊拉克战事直播,不仅使鲁健、刚强这些年轻的主持人脱颖而出,更把一些过去在幕后默默无闻工作的人物推到镜头前,使广大观众一下子认识了两位同声传译员,这就是李庆庆和胡利平。

有观众赞叹,李庆庆端庄、大方、漂亮,她的主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对此,李庆庆解释说:“我不是主持人,在这次直播中只是白岩松和军事嘉宾的一个配角。直播时有许多新的战况新闻发生,我的工作就是从网上浏览电讯稿,而后迅速在脑海里过一下,记住一些要点、数字、时间、地点等等,然后快速翻译播出去。”她对记者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次直播全靠平时积累,比如伊拉克的重要城市在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交战双方领导人的姓名、职位等等,她早就熟记在心,靠现场背是背不出来的。

李庆庆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她在1999年至2002年曾任中央电视台驻英国记者。熟练的英语功底,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熟悉,无疑使她在此次直播中厚积薄发。问及同声传译人才必备的素质时,她认为:一是有很高的语言水平,必须在外文和中文方面均非常出色;二是有非凡的毅力和过硬的身体素质;三是短期记忆力好,不仅要快速记忆讲者的信息,还要牢记大量与翻译内容相关的术语及平日累计的知识、语法、翻译技巧等。

关注伊拉克战事,锁定央视国际频道时,人们记住了瘦瘦的、戴眼镜的胡利平。他是联合国纽约总部的资深同声传译员。伊拉克战争打响时,他恰在北京,被央视邀请帮忙主持直播节目。听着胡利平为美国总统布什、为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为战事简报会和战地记者报道做同声传译,那反应之快速、思路之敏捷、吐字之清晰,令人钦佩!他说,这次同声传译绝非易事。在联合国做同传大多是会议发言和讨论,安静有序没噪音,同传员的工作环境也好,坐在同传厢里翻译。而这次翻译的是战争新闻,内容新,并且会发生些什么事,事先谁都不知道;有的还是战地报道,图像模糊,背景噪音大,记者语速快;工作条件也不如在联合国,坐在央视的播音室里,只用个小耳机,隔音差,翻译时很容易受到自己声音的干扰。

胡利平出身于一个外交官的家庭,1977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又考上了设在北外的“联合国译训班”,从此,走上了同声传译的道路。问及同传人才必备的素质时,他又补充了三点:一是知识面要宽,既是“通才”,又能充当某个专业的“全才”或“半个专才”;二是在演讲或技巧上必须口齿伶俐;三是灵活应变能力强。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现代服务与贸易”紧缺人才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均是同声传译。早在三年前,在同样的一份紧缺人才的调查结果中,同声传译的身影已经赫然高居榜首。这种被誉为“金饭碗”的职业,三年来仍未见有相对多一点的雄心壮志者去问津、去拼搏,着实让人惋惜!

(三)

早在十年前,也就是江苏籍同声传译员王建始到联合国工作的第三年,他就在美国纽约的皇后区购买了一幢3层花园式住房,并有了一辆福特牌轿车。此时,他的女儿就读于名扬全美的史蒂文森特别高中,夫人在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被称为“靠舌头打天下”的资深同声传译员王建始,其一家三口在异国过着稳定而有保障的“联合国高级译员待遇”的幸福生活。

那么,王建始是怎样拥有如今这般令人羡慕的职业的呢?1968年,王建始初中毕业,被编入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1年7月他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72年起,他便开始自学汉语和数理化课程。1974年,经兵团推荐,他成为北京外贸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2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华东工学院当外语教师。1983年,“把工农兵大学生赶下讲台”的呼声弥漫校园,学生们瞧不起他这种“文革”中培养起来的教员。就在这时,他从报上看到联合国译训班招生的消息,毅然决定去报考。一个月后,他考试名落孙山,而当时他已31岁。1985年1月,王建始再次出现在联合国译训班设在南京的考点上,来自江苏、安徽两地的80余名考生中,他和另一名考生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录取的20名佼佼者中的一员。

联合国译训班是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合办的一个研究生班,每期两年,每天都是高强度、高难度的同声翻译训练,是当时国内惟一一个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的场所,如今已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译训班的学习完全是按照联合国实际工作的需要安排的,例如联合国召开会议,译员们有时在开会前几分钟才拿到发言稿,那么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内容,然后在开会时翻译出去。译训班每天都是“实战练习”,快节奏逼得学员每分每秒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会漏掉了重要的一段话或关键的一个词。此外,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并复述其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进,听力材料的难度也不断变化。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声调由清晰到模糊,发言也由标准英语变得五花八门。南亚、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泾浜”英语成为最折磨人的“刑具”。

篇5:如何学习同声传译

自我训练:提高同声传译技能的另外一条很重要途径就是自我训练。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专门化的职业训练。有些译员已经在一线工作了很长时间,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心理素质, 如果了解同声传译训练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是可以进行自我训练的。但同声传译的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者一定要有恒心、耐心和决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己的同声传译水平。当然并非人人都可以进行同传译的学习,它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连续传译专业训练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

①影子练习: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又叫原语或单语复述练习。就是用同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发言人的讲话或事先录制好的新闻录音、会议资料等。该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译员的注意力分配(split of attention)和听说同步进行的同声传译技能。做影子练习时,开始的时候可以与原语同步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以在原语开始后片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以在原语开始后片刻到一句话跟读原语。跟读原语时不仅仅是鹦鹉学舌,要做到耳朵在听(原语)、嘴巴在说(同种语言复述)、脑子在想(语言内容)。在跟读完一段5-8分钟长度的讲话或新闻之后,应该可以概述出原语的主要内容。在影子练习的后一阶段,可以安排“干扰”练习,就是在听、说同步进行的同时,手也动起来。要求学员从999开始写起,按倒数的形式往上写999、998、997…。影子练习视个人的基础可以进行3-5周(每周2-4小时)的训练,练习形式相对自由,在听广播、看电视、听报告时都可以做此练习。学员在练习中产生了想用译人语同步陈述时就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练习了。

②原语概述:原语概述练习是在影子练习的延续。就是学员用原语跟读完一段讲话内容后,停下来凭记忆力对刚刚跟读的内容用同种语言进行概述,归纳讲话内容的核心思想。开始做该类练习时,间隔时间可以相对短一点,在学员掌握要领之后再逐渐加长。原语概述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员短期记忆力、边听、边说、边想(抓核心内容)的习惯。

③译入语概述:译入概述练习是在原语概述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将概述原语内容用译人语进行。目的是巩固听说同步并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同声传译。练习时译员不必过度强调句子结构和具体内容,而是培养用简练的译人语传达原语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点。

④ 视译: 视译(on-sight interpreting)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在练习时,第一步可以找一些有译文的发言稿,边听发言录音,边做“同声传读”。逐渐过渡到脱离译稿只看原文进行口译。视译时可以用很短时间对原文通读一次,了解发言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专业难点做“译前准备”。

⑤ 磁带练习:同声传译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所涉及到的技巧要平时的练习才能为学习者掌握。因此,要在平时做很多的练习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同传译员。一般正规训练同传译员的机构都要求受训者除课堂接受的训练外要进行近300磁带时(tape-hours)精听、精练。磁带练习的内容要丰富多彩、题材广泛、音调齐全,要包括中英两种语言。最好是国际会议发言录音或录像。在练习时,可以把自己的翻译录下来,进行分析,找出不足的地方及误译、漏译的地方。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艰苦练习。

⑥ 模拟会议:这一练习主要针对有组织的课堂教学。自学同传的译员可以自我组织几

篇6:同声传译的自我培训方法

2008年11月18日

首先声明:以下方法必须以非凡的努力为前提,否则同传便无法实现

自我训练:提高同声传译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自我训练。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专门化的职业训练。有些译员已经在一线工作了很长时间,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心理素质,如果了解同声传译训练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是可以进行自我训练的。但同声传译的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者一定要有恒心、耐心和决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己的同声传译水平。当然并非人人都可以进行同声传译的学习,它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连续传译的基础并对同声传译有浓厚的兴趣。以下介绍同声传译专业训练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

① 影子练习: 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又叫原语或单语复述练习。就是用同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发言人的讲话或事先录制好的新闻录音、会议资料等。该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译员的注意力分配(split of attention)和听说同步进行的同声传译技能。做影子练习时,开始的时候可以与原语同步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以在原语开始后半到一句话跟读原语。跟读原语时不仅仅是鹦鹉学舌,要做到耳朵在听(原语)、嘴巴在说(同种语言复述)、脑子在想(语言内容)。在跟读完一段5-8分钟长度的讲话或新闻之后,应该可以概述出原语的主要内容。在影子练习的后一阶段,可以安排“干扰”练习,就是在听、说同步进行的同时,手也动起来。要求学员从999开始写起,按倒数的形式往下写999、998、997…。影子练习视个人的基础可以进行3-5周(每周2-4小时)的训练,练习形式相对自由,在听广播、看电视、听报告时都可以做此练习。学员在练习中产生了想用译入语同步陈述时就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 练习了。

②原语概述: 原语概述练习是影子练习的延续。就是学员用原语跟读完一段讲话内容后,停下来凭记忆力对刚刚跟读的内容用同种语言进行概述,归纳讲话内容的核心思想。如: “On April 8 we have noticed the news of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Morihiro Hosokawa’s resignation.This is an internal affairs of Japan.Prime Minister Hosokawa has made a valuable effort to promote Sino-Japanese friendly relations.We hope tha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continue stable and healthful development.” 就可以概括为:“Japanese Prime Minister resigned.We hope this will not have impact on Sino-Japan relations.”开始做该类练习时,间隔时间可以相对短一点,在学员掌握要领之后再逐渐加长。原语概述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员短期记忆力、边听、边说、边想(抓核心内容)的习惯。

③译入语概述: 译入语概述练习是在原语概述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将概述原语内容用译入语进行。目的是巩固听说同步并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同声传译。练习时译员不必过度强调句子结构和具体内容,而是培养用简练的译入语传达原语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点。如:“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continued economic development.Here and in Hong Kong decades of explosive growth have taken a toll on th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ffic congestion and deforestation.Not only does this discourage further economic

investment and encourage industries already here for relocate, but it also makes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Guangdong to enter into the next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可以用译入语--汉语概述为:“环境保

护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去广东和香港在这方面已有过教训。// 环保是广东吸引更多投资使经济更上一层楼的保障。//”

④视译: 视译(on-sight interpreting)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在练习时,第一步可以找一些有译文的发言稿,边听发言录音,边做“同声传读。”逐渐过渡到脱离译稿只看原文进行口译。视译时可以用很短时间对原文通读一次,了解发言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专业难点做“译前准备”。

⑤磁带练习: 同声传译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所涉及到的技巧要靠平时的练习才能为学习者掌握。因此,要在平时做很多的练习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同传译员。一般正规训练同传译员的机构都要求受训者除课堂接受的训练外要进行近300磁带时(tape-hours)精听、精练。磁带练习的内容要丰富多彩、题材广泛、音调齐全,要包括中英两种语言。最好是国际会议发言录音或录象。在练习时,可以把自己的翻译录下来,进行分析,找出不足的地方及误译、漏译的地方。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靠艰苦练习。

篇7:当英文同声传译的条件

当英文同声传译的条件

同声传译是各种翻译活动中难度最高的一种翻译,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笔者,在国际会议那种紧张环境里,译员要能不间断地边听边译,是很不容易的。要学好这样的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英语的听说能力要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语调要好,要思维敏捷,反应快,对国际问题有兴趣,知识面要广。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柴明介绍说,报考者除了能够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之外,关键还要对两种工作语言系统熟练掌握。另外,同声传译专业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灵活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要求都非常高。如要对金融、经济、制造、市政、环保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且对非英语为母语的发言者口音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对拉美人、印度人说英语的特点和方式有所了解。要当一名合格的同声翻译,条件非常苛刻,除了中文、英文(雅思通常要求达到7.5-8分)的功底深厚以外,听力、记忆力要非常好,反应要特别敏捷,语言表达能力要很强,还要求精力旺盛,能胜任长时间连续工作。最重要的,除了外语,至少还要懂一两门专业。即使是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未经专门培训,一般也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想当“同传”,一个字“难”。同声传译之所以能拿到绝对的高薪是因为人才少,物以稀为贵,之所以人才少是因为“难”,想当“同传”,太难了。

进入同声传译的门槛相当高,不是你读了研究生接受了相关培训或者考了同传的证书,就可以进入行业了。公司或者客户在选择同声传译员时相当看重其参加过的会议经验,如果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验的译员,几乎没有踏入同传圈子的资本。

除了具备成熟的会议经验之外,进入同传行业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只能成功,不能出错。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进行考评。要看一个同声翻译究竟胜任不胜任,将会直接由所服务的会议各方来作出评价。一般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会场主席、专家、中国代表团、其他国家代表团都会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表示感谢,如果觉得你的工作很出色,他们会给予热情的赞扬,有的会直接邀请你下一次再和他们合作。如果同声翻译很糟糕,会场里当时就会有所反应,跺脚的、咳嗽的、说话的都有。

外人看同声传译员,觉得是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出入豪华酒店,参加国际会议,收入一天顶别人一月,但进入同声传译这个行业非同寻常,行业里面的压力也非常人所知,在这里,你不能失败。

同声传译时小的细节也要注意。翻译箱里动静要小,因为翻译箱里的麦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轻轻翻书的声音传到与会代表那里都是巨大的响动,所以译员要尽量避免小动作或者磕碰,女译员甚至要防止带大的耳环,以免造成响声。同声传译在中国也有另外一种叫法,叫:“同声翻译”!同声传译是翻译行业的称呼,在普通人理解中“同声翻译”远比同声传译清晰容易理解!同声传译,易单从词语中理解成声音重复同样的一波一波的延续传续,同声翻译可以清晰简单的理解成声音同时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从业者说

20分钟人就有些失常

是一项极为消耗体力的工作。

年翻译工作的女孩,从2003年开始做同声传译工作。她告诉记者,一场同声传译通常都是两三个人一组搭档完成,每工作20分钟就要换人,这是因为同声翻译是一项精神压力极大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口齿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有人曾做过实验,做同传连续超过20分钟人就有些失常了,如果工作时间太长人就要疯掉了。你可以试试跟着电视上播音员连续复述20分钟,看看是什么感觉,更何况还是翻译外语,”她说,“有时候碰上自己身体状态不是很好的时候,一场同传坐下来,我感觉自己像刚跑完800米测试一样,有种脱水的感觉,体力相当透支。”

要的。需要准备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会议的背景,和组织者、演讲者沟通,越专业的会议就越需要提前仔细准备。做了两年多同传的王茜觉得给政治人物翻译最容易,因为不会涉及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给科学家做同传是最难的,因为不光是专业领域的很多内容,而且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他们的思路有时候和普通人不太一样,这对同传翻译是有很大影响的。而给有口音的科学家做同传则更是难上加难。王茜说,有一次给一对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兄弟做同传,他们是研究化学助燃剂的,一个是因为澳大利亚英语的口音非常怪,一个是演讲跳跃性很强,同声传译的时候让听众摸不着头脑。

般与原话说完仅隔3秒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同声传译时,戴着耳机的同声传译员紧盯发言者的口形,凝神细听讲话内容,还要进行笔录,要在瞬间译成汉语,传递给戴耳机的听众。耳听、眼看、手记、嘴说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同声传译员有时被戏称为“精神分裂者”。

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做得好是应该的,可若稍有偏差,遭遇的难堪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甚至有被主办方赶出去的可能。所以选择做同传,就免不了承受很大压力。

篇8:小议同声传译的常见策略

1 理论框架

巴黎高等翻译学院教授Daniel Gile (1995) 在Basic Concept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 提出认知负荷模型 (Effort Model) :SL=L+M+P+C, 其中:

SL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 ;

L是listening and analysis (听力和分析) , 即译员接收到源语后, 对源语传达的信息进行理解、判断和分析的过程;

M是short-term memory (短时记忆) , 即译员从听到源语到输出目标语这段极短的时间内, 把源语信息快速存储在大脑中的过程, 短时记忆质量影响了译文的完整性;

P是speech production (言语产出) , 即译员的目的语输出过程。

C是coordination (协调) , 即译员将听辨理解、短时记忆和言语产出这三种认知负荷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 也就是常说的“分脑”。在某种程度上, 同传水平的高低与协调能力密切相关。

Gile认为, 译员可支配能力要大于或等于同传任务所需的能力总和, 译员可支配的单项能力也要大于或等于同传任务所需的单项能力, 如果4种认知负荷的总和超过了译员的加工能力, 译员便会出现失误。详见下列不等式:

TA≥TR:译员可支配能力大于或等于任务加工能力总和;

LA≥LR:译员听辨能力大于或等于任务所需听辨能力;

MA≥MR:译员具备的短时记忆能力大于或等于任务所需短时记忆能力;

PA≥PR:译员言语输出能力大于或等于任务所需言语输出能力;

CA≥CR:译员协调能力大于或等于任务所需协调能力;

TA=total capacity available, TR=total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

于母语为中文的译员而言, 英汉同传中消耗在听辨理解上的精力往往在认知容量的分配中占据较大比例, 而汉英同传中消耗在言语产出上的精力又要大于英汉同传消耗的精力。

2 同声传译的常见策略

1) 顺句驱动。“顺句驱动”就是译员按听到的源语句子的语序, 将整个句子分割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 再使用恰当的连接词, 将这些单位自然地连接起来, 翻译成目的语[2]。分割的标记是根据意群确定的, 不能僵化的对照每个词语直接翻译, 否则句子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顺句驱动是同声传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也是同传和交传的区别所在, 它充分利用了译入语的结构和逻辑, 减轻了译员处理密集信息时的负担, 较好的实现和发言人的同步性。

例1:Another nic e part of this conference is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world's leading figure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carbon black industry. (节选自华尔特·希尔修在珠海投资推介会的演讲)

译文: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优势是提供了一个机会, 让与会者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炭黑行业领袖和专家见面。

解析:在笔译中, another nice part of this conference译为“本次会议”即可, 但顺句驱动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译员的记忆负担, 所以将part译为“优势”以便于和后面的译文衔接。英文经常用名词来表示动作, 而中文的一个句子可以包含多个动词。在尽量不调整语句结构的前提下, 给the opportunity搭配一个动词“提供”, 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2) 断句。断句主要应用于英汉同传中, 包括按照意群划分和按照听到语句的顺序进行断句和衔接。

例2:Itisthroughourcombinedeffortsthat// (1) we will educate young people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The value of the governments'support// (2) was made clear in2006.The same year the IOC asked for the support of the Italian authorities to pursue those// (3) involved in a complex doping operation during the Turin Games. (节选自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在世界体育反兴奋剂大会上的讲话)

译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来教育年轻人做出正确的决定。政府方面支持的价值很重要, 这一点已在2006年得到确认。国际奥委会也要求意大利当局追查相关人员, 这些人都曾卷入都灵冬奥会的兴奋剂事件。

分析:断点 (1) 位于主句和从句之间, 英语中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动词, 经常把多个从句叠加, 每个从句都表达一个独立的含义, 一般来说, 从句处就可以切分。笔译时, 断点 (2) 所在的句子一般会把时间状语提到前面, 译为“在2006年, 政府方面支持的重要性就已得到确认。”同传时按照原语的结构顺译, 再添加没有实意的承接式口语“这一点”。断点 (3) 在人称代词处切分, 虽然会使句子结构显得较为松散, 但“这些人”有效弥补了结构的不足。

3) 预测。预测包括语言预测和非语言预测。说到语言预测, 就必须引入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听说时间差 (EVS, ear voice span) , 即“源语输入和译入语输出的时间差, 也可以理解为译入语输出相对于源语输入的延时或等待”[3]。译员听到源语后, 不要急着马上开始翻译, 应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来做相应调整。非语言预测靠的是译员平日的知识储备、对任务背景的熟悉程度和口译经验。例如鲜花词, 一般都会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撰写模式, 译员对这类发言的行文思路应做到心中有数。

例3:作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1) ,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 联合国全面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支柱领域的工作 (2) 。 (节选自杨洁篪在联合国驻华机构新年联谊会上的致辞)

译文:The United Nations i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most universal, representative and authoritative, i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Since this year, the UN has promoted the three pillar areas including security,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分析:结合发言语境, 句 (1) 的主语是联合国, 因此译员在听到句 (1) 后应控制好听说时间差, 将该句处理为从句;此外, 汉语一般会在真正的主语前堆砌大量修饰词, 句 (1) 、 (2) 都体现了这一点。一听到“推进”, 就应该预测到它的常见搭配名词是“工作”。

例4:我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莅临广西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商务部领导、亚洲开发银行和各国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节选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李志勇在“经济合作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演讲)

译文:On behalf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congratulations to the opening of the meeting and extend our warm welcome to officials from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s well as other delega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分析:例4是献花词的代表格式, 一般都是“我谨代表。。。”“向。。。表示热烈欢迎/祝贺”等固定表达, 译员需对基本背景如主办方和赞助方信息、嘉宾姓名和职位等做充分了解。

4 增减

采取顺句驱动策略后, 译出语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译员需增补一些符合译出语语言习惯的词逻辑连接词, 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译员应在不影响信息完整性的情况下, 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客套话、发言人的口头语等, 既为自己减轻了负担, 又能让译文显得更精简流畅。

例5:湘西南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吉首的德夯苗寨, 怀化通道的侗寨, 永顺王村的土家古镇。

译文:In southwestern of Hunan, there are various minority groups, including the Dehong Miao ethnic group in Jishou, the Dongethnicgroupin Huaihua Tondgdaoandsoon.

分析:本例中列举了好几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名称和地址, 根据翻译的异化原则, 最好能保留它们的原本风格而不做解释。但译员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遇到这些生僻的、不熟悉的地名, 若还要分心去逐一复述, 很可能漏掉接下来的发言,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应避免因小失大。

5 词类转换

中文重“意合”, 对时态的要求不严格, 没有分词, 动词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英文习惯把做修饰成分的定语从句和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 放在句子的最后, 惯用名词短语来充当动词, 强调语法结构的完整, 即“形合”。译员需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转换二者的词性。

例6:Policyseemstostopresearch anddevelopment, but experience and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policy needs to actually support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to the market place. (节选自苏赛克斯大学研究员在中英低碳论坛上的发言)

译文:政策似乎会对研发造成阻碍, 但经验和证据都表明实际上政策需要支持创新, 这种支持会覆盖整个创新过程直至进入市场。

分析:本例将介词preposition转换为动词, 介词在中文里的使用频率低于英文, 后者的介词功能很多, 因此在英汉同传中正确理解介词的含义并灵活转换其词性, 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

3结语

虽然同声传译的起步时间较晚, 但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 它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认知负荷模型的支撑下, 介绍了预测、顺句驱动、断句等几种同传中较为常用的技巧。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同传译员, 除了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外, 还应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抱有终身学习的良好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9

[2]仲伟合, 詹成.同声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公司年会颁奖主持词下一篇:给监狱的人写的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