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秋节的习俗

2024-05-22

作文中秋节的习俗(共17篇)

篇1:作文中秋节的习俗

你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中秋节是从古代皇帝祭月活动中慢慢发展形成的。

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加上有关月亮的传说和故事听起来总是那么美好和温馨,所以除了祭月以外,吃月饼赏月、玩月也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每逢这一日,城市中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彩带、挂上彩球、出售新鲜的水果和精制的月饼。夜市也热闹非凡,人们都登上高处,在皎洁的月光下叙谈。

中秋节夜里,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在异乡旅居的人们能够回家的都会赶回家团聚,不能回家的人也都抬头望月,看着明亮的月光,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作“团圆节”。

篇2:作文中秋节的习俗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那么大家知道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吗?我想大家都会回答中秋节当然是吃月饼和赏月了!我就要回答你们,那就是:恭喜你,打错了。你们知道吗,中秋节不止这些。中秋节肯定少不了团圆饭了,你们都忘了。

还有呢!我给你们一一说说吧:中秋节还要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玩月、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穿行南浦桥、挂灯、拜月时请月姑、烧瓦罐、点桔灯、“看会”、祭土谷神、上坟祭祖、守夜、沿门吹鼓、讨赏钱、看串月、跳月,祭月,拜月等等好多呢你们肯定不信,如果不信可以上网哦!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通用15篇】

篇3: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故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 “点灯”“吃糕” 代替 “ 登高 ” 的意思 ,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 是金秋时 节 ,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 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篇4: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的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江西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篇5:中秋节的习俗话题作文

位于晋城市的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赏月的极佳场所。

晋城市泽州县中秋节期间的主要活动:一是祭月、拜月,也被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二是看望外祖母。三是赏月、吟诗颂月。四是庙会。

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

按当地习俗,每逢中秋之夜,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时,要举行大型祭祀月亮神的活动。珏山祭月活动由道姑主持,先在祭场中央设大香案,香案的摆放要朝着月亮升起的那个方向。案上献蒸月饼或烤月饼一盘、精制的提糖月饼一盘;献5盘水果,一般为柿子、毛豆、西瓜、苹果、葡萄等,其中月饼和柿子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接着,红烛高燃,焚香诵经,开始祭拜。祭月通常焚香三炉,头炉28支,先祭月亮守护者二十八宿;二炉36支,祭三十六天罡;三炉72支,祭七十二地煞。三炉香焚罢,参与者应随主祭者一起跪拜。祭月仪式结束后,参与者均可分得一份月饼和水果。老百姓在中秋节既可以举家上山参加集体祭月,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祭,家庭祭月一般由当家主妇主持,过去大户人家在八月十五要蒸28种动物用来祭祀。主妇祭祀完毕,全家人依次跪拜,然后由主妇按全家人数平均切开月饼,包括在家的和外出的,还有灶王爷的一份。

当地有结婚头一年娘家为新成婚的女儿“送十五”的习俗。“送十五”的是女方的家人和亲人,所送东西有粗月饼(即蒸月饼或烤月饼)9个、细月饼(即精制的糕点类月饼)9个、肉2斤、小米若干,俗称“送四合”。月饼的做法、配料非常讲究,比如9个粗月饼中必须有蜂蜜红糖馅的(祝福甜甜蜜蜜)、香油瓜籽馅的(“送子”之意)、红小豆馅的(表示相思、思念)等。粗月饼一般没有模具,全凭手艺做出各种花样,其形状均为较大的圆形面饼,内包馅料,表面装饰面塑图案,或蒸或烤而成,烤月饼用果木枝为柴。娘家人“送十五”到男方家后,与男方的家庭成员相互祝福、共话家常,中午一起吃“十大碗”,至傍晚时分返家。

“送十五”习俗仅在女儿婚后头一年。第二年开始便改为女儿、女婿八月十五到女方家探望了,所带礼品仍然是月饼、时令水果等,但是所送月饼就不能再有瓜籽馅之类的了,当晚要返回夫家,当地有“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说法。

中秋节的习俗范文十一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三秋之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格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是今天的月亮却躲在了云朵里不肯出来。我和爸爸妈妈准备晚饭时,不知什么时候月亮从云朵里又偷偷的溜出来,好亮好圆啊!

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圆月。这时爷爷给我们讲了一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的大地如同一个火球,百姓热的都喘不过气来,庄稼也都干枯死了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比,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掉九个太阳,人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两个人非常恩爱。突然一天,嫦娥误吞了仙人送给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自己飞上了天空,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住进了广寒宫。每天都往人间看后羿,后羿每天看着月亮里的嫦娥,两个人彼此想念、牵挂着对方。

我突然感觉自己好幸福,虽然没有体会过大人口中说的思乡之情,因为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但是我知道中秋就是团圆的日子,月饼代表着团圆幸福。不知道身在异乡的人们,这个中秋过得好不好。希望天下所有的人,中秋之日都能和家人幸福团聚。

篇6:中秋节的习俗初中作文

每逢八月十五时,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的,而小朋友都喜气洋洋的穿上自己的新衣。一般中秋节的夜晚,大家都会纷纷的将桌子、椅子、月饼、水果等零食放在院子里,一家人都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

一起说笑、一起看那艳丽的月亮、一起分享着零食。可中秋时,“月饼”是不可少的。月饼分有各种各样的,有多样式、有多种味的。月饼有圆形、正方形、花形。口味的有水果的、豆沙的、蛋黄的、香芋的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比如我,我爱豆沙和蛋黄陷的,最爱的是香芋味的啦!

蛋黄月饼味道很美味,吃起来也挺油腻的,味道特别柔软的。豆沙月饼好像里面是装的红糖,一般人都不爱吃这味,因为太甜了太腻,我比较爱吃甜的。香芋月饼特美味,我从小到大,最爱吃的就是香芋味的零食。

人们都比较爱吃水果陷的月饼,可我最不爱吃那种口味,因为水果陷的月饼吃起来不太松软,而且也不好吃,吃了也会吐出来。人都有个人的味口!我最期待中秋节的来临了,这样我就可以吃到我的最有的月饼口味陷了,赏月也可以和家人有说有笑了。

篇7:各地中秋节的习俗作文

慢慢地,我睡觉了,醒来的时候爸爸跟我说:“要到福建了,不要睡了。”没过多久真的到了。

到家了,我看到了福建奶奶、福建爷爷、叔叔、婶婶,还有小弟弟。我们一家团圆了。

过了两天,我们要走了。走前我看到了金灿灿的稻谷,好像为我们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我喜欢这里。

篇8: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篇9:潮汕的中秋节习俗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众说纷纷,流传最广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版本”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一种说法称:相传,美丽贤惠的嫦娥,是为解民倒悬而奋力射下九颗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有一次,后羿在射猎途中与仙人相遇,得到仙人馈赠一包不死之药,他回到家中,就交给嫦娥保存。此事被跟从后羿习学射箭的徒弟逢蒙得知,便蓄谋夺为己有。这一年的八月十五,逢蒙乘后羿带领弟子出外射猎之机,闯进后羿家中,翻箱倒柜四处查找,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之药。嫦娥迫不得已,乘其不备,将药吞于口中,忽然,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冉冉向上升起,直上云天。人们传说她上天宫之后,玉皇大帝将她封为仙女,并将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赐给她居住。后羿归家得知此事,十分思念嫦娥。夜晚,他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高挂天空的一轮明月顶礼叩拜,遥祭妻子,盼望夫妻团圆。乡亲们怜悯后羿的不幸遭遇,亦纷纷摆桌供果,遥祝他们团圆。此后,人们年年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间,举行拜月、赏月活动,企盼合家团圆。世代相沿遂成习俗。

其实,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为中秋节习俗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神话色彩。在民俗学界,一般都认为这个节日的原始基础是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大约到了周代,这种崇拜开始岁时化,《周礼籥章》记“中春……迎暑,中秋迎寒”,就是有关“中秋”概念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具体形式则是在夜里击鼓并望月而祭。此外,《礼记》中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讲法,这里的“春朝日”,即指在春天要举行祭太阳的礼仪,“秋夕月”,即指在秋天要举行拜月亮的礼仪。可见早在秦汉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经有了中秋拜月的礼制,而有关嫦娥奔月故事的文字记载,却是在汉朝建国后才出现的。可惜汉代的中秋祭月之实际情形,史料阙如。两汉魏晋以后,中秋拜月、赏月逐渐流行于民间,已具节日的雏形。至唐宋年间,人们因八月为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为该月中间的一日,于是就将这一天定名为“中秋节”,此后,它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一直流行于全国各地,历久不衰。

篇10:中秋节的习俗50字作文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有打糍粑、吃月饼、赏月……,其中主要是打糍粑。

爷爷便给我讲起了打糍粑的方法:首先把纯糯米用水泡几个小时,然后把泡好的糯米放入电饭煲里蒸熟,取出蒸好的糯米饭放入铁盆或石槽里用木棒用力打,直到打成粘稠状看不到米粒为止,最后捞出来放到熟黄豆粉中,捏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篇11: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风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为了不让仙药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药飞向了月亮。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饼。就这样,月饼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还这一天点灯、观潮、酿桂花酒,尝桂螺、品芋头,使中秋节更有意思了。大诗人李白还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静夜思》赞美月亮。

中秋节成为了丰收、拜师的好日子。我很喜欢过中秋节!

篇12:中秋节习俗

是“中秋”还是“仲秋”?

有的同学在一些书里可能看到过“八月仲 (zhòng)秋”的说法。那么,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底是“中秋节”还是“仲秋节”呢?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被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包含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按照这个道理,那时的秋季是七、八、九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其中八月作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就被叫做“仲秋”了。而八月十五日正好是八月的中间,因此称为“中秋”。

现在你知道了,“仲秋”指的是八月这一整个月;而“中秋”才是专指八月十五这一天。所以当然是“中秋节”而不是“仲秋节”啦!

拜月习俗

从很早的古代开始,中国的帝王就有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你去过北京的月坛公园吗?那里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们祭拜月亮的地方。但直到唐朝时,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那时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拜月节”。到了宋朝,各种庆祝中秋节的习俗活动开始盛行。到了明清时,这个节日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古代,中秋节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拜月神。人们在院子里摆上大香案,放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果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所在的方向,点上红烛,之后全家人依次跪拜,祈求月神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团团圆圆。最后切开团圆月饼,每人吃一块。切之前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和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而且每块月饼的大小都要一样。这个风俗代表了中国人对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渴望,至今还在很多地方流行着。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有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上起,香港铜锣湾的大坑地区就会开始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要连续进行三个晚上。这条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上面还插满了长寿香。这一活动在当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香港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

相传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当地就发生了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然被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的习俗就流传至今。

闹秋灯

在家拜完月神,大家就要开始吃月饼、赏月聊天啦。如果是文人们聚在一起,免不了又要吟诗作对。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写下了咏月的诗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要到外面去逛逛夜市、溜达溜达,经常一玩就是一个通宵。晚上游玩,当然少不了要点上灯笼。 慢慢地,中秋节也和元宵节、中元节一样,成为一个赏灯、闹灯的节日。

与前两个节日不同的是,这时玩灯的大多是儿童。大家自己动手,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做成精致、小巧的彩灯,提在手里,出门一起玩耍。例如在广东一带,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挂起来比赛,看谁挂得高、挂得多。而在广西南宁一带,很多人会自己动手制作柚(yòu)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就是将柚子掏空,只留下皮,在上面刻出简单的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就做成了一盏灯。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同样的做法。人们还会把这种柚子灯放在水里,顺水漂走,成为当地一景。

在南方,放孔明灯是最有趣的玩灯习俗。人们用纸扎成大灯,灯下绑一根蜡烛点燃,随着热气的上升,就会使灯飞到空中,非常奇特好玩。但这种灯有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它会飘到哪里,落下时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在一些城市里已经禁止燃放这种灯。如果你特别想玩孔明灯的话,最好到郊外找开阔的地方燃放。

兔儿爷

要是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啥,那还算哪门子的北京人?在北京街头,一过农历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鼓楼、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看着就觉得热闹。

兔儿爷到底是干嘛的?前面不是说了吗?中秋节拜月的时候,要把月神的塑像供起来。在明朝末年,受到嫦娥神话的影响,人们认为月宫里住的“月神”是一只小兔子的模样。于是就开始用泥土捏成兔形,作为月神的塑像,用来在中秋节拜月时使用。这个风俗后来尤其在京城盛行,渐渐地,制作这种兔子塑像就成了一门手艺。

篇13:关于中秋节的作文日本中秋习俗

本中秋习俗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篇14: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300字

一年分四季  ,即春,夏,秋,冬。十五也叫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满月的月亮更圆更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次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圆。远在他想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也称“团圆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庞幸,某 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称,故少女拜月,元“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团结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若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计,到处散发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来月饼到家中,发现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以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篇15:中秋节习俗作文

x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x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x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x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x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x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中秋节习俗作文精选模板【二】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在我的家乡,中秋节有好多的习俗,如吃月饼、赏月、家人团圆,但我最喜欢的就是赏月,因为那天的月亮最美、最圆。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一起到公园里赏月。关于中秋的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故事,我最喜欢听的就是爷爷给我讲过的“嫦娥奔月”的传说。想着想着,抬头仰望天空,“啊,月亮出来了!” 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有着皎洁的光环,像一个大月饼,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像孩子,月亮就像一位母亲。看!她们母子多么幸福啊!就像我们的一家人。我抬头凝视着夜空皎洁的月亮,上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移动?噢,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吧。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姐姐和小玉兔正在嬉戏,又想到绰号是“兔子”的好朋友陈俊泽,便大声笑着问月亮:“嫦娥姐姐和陈兔子,你们玩的开心吗?”

“月到中秋分外明”。看着圆圆的月亮,妈妈告诉我:“人们为了日子能过得幸福圆满,所以要望着月亮许愿。”于是我也许了一个愿:希望每一家人都过得幸福。

月亮真迷人啊!我喜欢家乡的中秋节,下一次我一定还会再赏月。

中秋节习俗作文精选模板【三】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节,正是那一年最快乐,也是凉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劳动结出的果实,最后终于可以品尝果实的甜美,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吃月饼

“中秋佳节吃月饼,”这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每当风清月朗,桂花钻入人心之际,家家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别有一番滋味。我记得苏东坡的诗句中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美味糕点。有的地方过中秋节,比如江南过中秋就有点与众不同,比如有钱人家吃月饼,贫苦人家吃南瓜的风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黄花,黄花美丽,善良,聪明。由于那年大旱,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经常躺在床上,后来,黄花在南山的草丛里发现了两个扁圆的野瓜,于是就把他带回家,煮给父母吃,没想到这瓜香喷喷,甜津津的,两位老人吃了后食欲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黄花把瓜种子种在地里,后来长出许多瓜来,因为他是从南山采来的,所以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传着吃南瓜的习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看着月中桂花,闻着一阵阵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欢聚一堂,以成为节日的一种享受。

中秋节习俗作文精选模板【四】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说到,就会想到吃月饼、赏月、拜月等一些习俗。中秋节还有许多的民间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

那我就先来说说吃月饼吧,中秋节的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时候的月饼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说完了月饼的事,再就说说赏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祝愿大家在中秋节中玩儿的开心!

中秋节习俗作文精选模板【五】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更享受到亲人给的爱是那样的温暖。

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嫦娥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总向往着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过去,就会教育那时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没什么嫦娥,月球上没有水,温差很大,根本无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挺可爱的。我还是给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间吧!

篇16: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的风俗。与汉族嫦娥奔月的传说不同,在傣族的传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叫作岩尖的英勇刚强的青年。岩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用自己已经死去的灵魂依然守护着他所热爱的乡亲。

所以,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们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媽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此表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的祭月是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以表达对月亮的恭敬。

土族人则是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直到月亮从请水盆中消失,这场独特的中秋习俗也就结束了。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为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并且也具有十分浓厚的节日气息。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到天的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消失不见,就一直“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踏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从此便得到了解脱。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寨子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般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传说,不一样的习俗,在中秋之夜表达的却是同样的情思。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共同在花好月圆夜把美丽延续,到今天,在中秋之夜依然有着无数的人在月亮下共同寄予着自己的美好愿望。

篇17:中秋节习俗作文

祭月时拜月神像(月光纸)的风俗起源于明代,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续纷。”另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旧时,每到中秋节,北京城中的南纸店的月光纸便会热销。旧时扬州刻印木刻月光纸的除清代小东门的会文堂纸店外,后来砖桥上的“松竹斋”、大东门街的“莲青斋”、缺口街的“生记”等十余家纸店也纷纷刻版印制月光纸售卖。月光纸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围还有腊花低镶的边,被人们“请”回家去祭祀,然后焚毁。

月光纸中形象最初为道教形像,是一整张毛边纸印刷的,是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上面有“太阴星君”的形象,后慢慢变为佛教形象和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画面上呈现一轮满月的圆轮,月轮内则有一尊女菩萨端坐于莲花之上,太阴星君被菩萨的形象所取代,民间信仰中称其为“月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或“月光娘娘”。在菩萨之下还绘有广寒宫的仙阁殿影以及玉兔捣药的形象。

上一篇:满意度致家长一封信下一篇:我爱我家乡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