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跋涉作文600字

2024-05-22

生命的跋涉作文600字(通用2篇)

篇1:生命的跋涉作文600字

在生命的轮回中跋涉美文

她是一条鲑鱼。秋天来了,她要回到她的家乡。

阿拉斯加东南部的冰川湾上,此刻正生机勃勃。森林里有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那就是她的家乡,那就是她出生的地方。

她已经在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两年,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现在,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中涌动着一种使命,刻不容缓,那是一种想要回家的强烈渴望。在这种渴望里,她常常回忆起自己小溪里的童年。现在,她将回去,回去把自己的生命传递给下一代。

回家的路很漫长,而且险象环生。可是,她并不孤单,和她一起来的还有数不清的同伴,大家是千里迢迢从大海游向冰川湾的。此刻,她跟大家一样,争先恐后地溯游而上。天空中是不断盘旋的白头海雕,对水里的.鲑鱼虎视眈眈。两岸,经常会徘徊着几只饥饿的棕熊,而且正在向不断翻滚的鲑鱼群靠拢。

她看到,死亡的悲剧在不断上演。总有一些同伴要成为海雕或棕熊的美餐。可是,她像大多数鲑鱼幸存者一样逃向生天。她一进入淡水区,她就没有时间进食了。她需要不断赶路。沿途,她逃脱了多少次谋杀,恐怕连她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她的身上已经有了好几处创伤。她知道,她的时间非常紧迫,必须争分夺秒。

她依稀记得,自己刚出大海时,还是一身健康而亮丽的银白色。可是,经过了数百公里的长途跋涉,她惊奇地发现,她的身躯已经变得像火焰一样赤红。现在,她是一条红鲑鱼,身体里激荡着母性的欲望。

长途跋涉后,她和许多幸存者遇到了同样的困境。眼前是一道屏障,是一块深度只有10厘米左右的浅水区,像她这样一条重达10斤的红鲑鱼,想要跨越过去,非常困难。但是,她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跨过眼前这道坎,那她以前所有的努力就都没有意义了。

她和其余的红鲑鱼一样,焦虑地徘徊,直到母性的欲望积聚得越老越浓烈,最终化作一股奋不顾身的力量,促使她勇往直前。在清澈的水面上,她激烈地摆动尾巴,露出她火红的背脊,宛如一条燃烧的火焰,从浅浅的水面穿梭而过。紧接着,便是壮观的无数条火焰像她一样闯了过去。

在这场冒险中,还有狼或者熊也会来碰运气。红鲑鱼的命运顿时又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终于,她和她的无数同伴顺利回到了他们的出生地。那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还想当年一样,清澈而透亮。可是,这里也会有很多不速之客,不怀好意地注视着水下的世界。他们是小黑头鸥,专门等待着吞食红鲑鱼的卵。

但有时候,更危险的敌人也许不是他们,而是来自自己的营垒。很多像她一样的红鲑鱼,在为自己挖巢穴的时候,会把其他鲑鱼的卵拍打出来,成为小黑头鸥的美食。这也是这些不速之客千里迢迢飞来的原因。

一条剽悍的雄鲑鱼击败许多竞争对手,成为她公开的情人后,便无时无刻不跟在身旁。她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消逝,体力和精力都在慢慢衰退。她注意到自己生命的红色开始褪去,显出越来越多死亡的苍白。可是,她告诉自己,还不能死去,她生命的轮回还没有完成,她必须坚持下去。

她用自己不多的气力,拼命拍打水底的沙石,以便挖出一块供自己产卵的地方。然后,她和她的情人开始为生命的轮回做最后的努力。他们一起张开嘴,似乎在为逝去的生命嘶喊,也或许,这是在为新生的生命而呐喊。

他们俩都已经非常虚弱,甚至在生命轮回的最后跋涉中,他们只是靠了顽强的挣扎才得以成功。她拼尽自己最后一点精力,把寄予了自己生命的卵,埋在砾石下。现在,她可以安心地死去了。

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生命轮回的艰苦跋涉,在颓枝败叶间顺水流去,和所有来到这里的红鲑鱼一样,成为白头海雕过冬的食物。她似乎在茫然地注视着冬天里慢慢苍白的世界,可是,谁知道呢,也许这眼神里更多的竟是欣慰。因为,等到第二年春天,将有更多的小生命延续她生命的轮回,这也必将是一场永不休止的生命跋涉。

篇2:诗意笔触下的生命跋涉

[作者简介] 常晓军,副教授,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

一个人行走的途径,来自他的胆识和思维;而一个人能走多远,却和他的意志、兴趣相关联。这种行走,在更多意义上是生命的跋涉,既有劳其筋骨的疲惫,又有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坚韧。巴陵在《纸上闲游》这本书里,就巧妙地通过各种方式将思考与情感不动声色地融入行走之中,通过文字让读者产生共鸣。

《纸上闲游》全书共分五辑。巴陵从丰富多彩的湘文化着笔,随意地书写湘野清风,书写山水印象,最后浮光掠影地有了这一篇篇如歌般的旅行游记。夕阳下的阜阳、鸣沙山下的月牙泉、沿袭着梦想一路西行走到黄河岸边直至朝觐佛国敦煌。从内陆城市的繁华到边塞重镇的荒凉,从四季如春的悦目到不见人烟的苍茫,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真情灌注下至情至性之美。这美既体现了景色的清幽秀丽,也体现了作者的情趣与品位。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我以为,以这样的方式行走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意象在其中。巴陵并非简单地记录路上的迷人景色和艰苦行程,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发乎于心,他时刻在用自我感受和浪漫来营造远离喧闹都市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行走多少有些自我怀旧,怀旧的出发点则是对这个浮躁社会的无声批判。“走过这古老的街市,我的情绪久久地停留在那个年代,不能释怀。”“我才知道,无论夕阳与黄昏,都是一种美丽,只是好景不长,需要自己去欣赏和善待。”情绪上的感伤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熟悉的,更何况连古人都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咏叹。在理解这些背景的基础上,当巴陵再以一种清闲的姿态将我们带入奇妙景致之中时,我们更能感受直达灵魂的透彻。《陶澍故居行》《一路长江》这些篇章中弥漫的感悟,不就是对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企盼?不就是内心深处想固守那片净土的执着?

一个个意蕴非凡的场景,就是一个个绝美镜头的定格。透过这些镜头我们看到了巴陵上善若水的境界与情趣,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在支撑巴陵的无尽思绪。在《纸上闲游》一书中,如果片面地认为巴陵只注重通过文字处理技巧来展示建筑和园林之美,那么,我认为未必全面。巴陵不但通过描绘景致来表现思考的过程,通过唯美景色来凸显内心的柔情,更在书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个体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在文章《陶澍故居行》中“我们结束陶澍故居行,我匆匆忙忙赶回长沙,边读《陶澍集》,边写这篇游记”。不由感叹以书做天地,用笔墨行走的闲游是何等自在的意境!在《雾绕天门》中,巴陵写道:“当我回到市区,仔细想想这次天门山之行,觉得都在雾里看天门山,在云雾中寻觅天门山。”在这里是云是雾或是别的什么都已经不重要,巴陵要表达的只是沉浸在迷茫中的心情。从这些篇章来看,巴陵的眼光相当独到、深邃。一方面,那发人深思的情感注入,时刻展示着巴陵的诗人气质和他独具特色的审美观照。另一方面,巴陵的文字虽给人感觉平淡朴实,可在平淡中却不时让人内心滋生对美好的种种向往。无论是对凤凰城的解读,还是在靖港古镇享受融入自然的快感,读来都令人倍感震撼。

哲学家说,文字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这种诗意化的个人创作虽浮光掠影,却用生命的真实把我们引入了一次次关于人生、社会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思索中。当每个旅行者用不同的情感视野来关注他们眼前的风景时,巴陵的《纸上闲游》淡然如隐形的翅膀从各色景致中翩翩穿过。纵观全书,巴陵的文字往往从小处着手来表现景物的一个点或一个面,于是我想,这样的“小”对表现宏观事物来说是否是更为方便的捷径,当亭台楼榭、风光遗迹、自然山水都不同层次地被赋予丰富而又强烈的情感时,读者会不会对大自然和生活顿生热爱。

就文学的审美而言,《纸上闲游》有股宛自天开的艺术气韵。无论是描写近在咫尺的色彩,还是以时空的概念来描绘风光景色,那种流动之美、空灵之美、大气之美,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契合,让人游之不尽,思之不透。巴陵运笔细腻,不仅让读者徜徉在文字中,气定神闲地欣赏各处名胜风景,也让读者在美的感受中涌动出独有的生命体验。在这种宽泛的视域下,文字如同一首缥缈怀旧的歌,吟唱在人生的将行之路,真实地观照着现代人对生活的种种感受。《纸上闲游》在取材上也体现了各种事物所涵盖的不同境界,巴陵的不凡之处在于他在细节化描写过程中融入种种感受。他写渌江书院的文化、梅山龙宫的仙境、大泊水的山里世界、奉家山水奉家雨的优雅,都恰到好处地将这些细节进行放大处理,他通过典故、传说等人文历史元素来大力渲染文字的表现效果,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不同于城市生活的静谧及丰富,并通过叙事为旅行者的出行提供了不同的参考信息。

从文化意识上看,真正的行走和文学一样,都是在不经意时触及内心的最柔软处。所以,巴陵的创作和描写总是有着很强的地域文化性,氤氲着温情感人的氛围,他运用这样的文化视角,这样强烈的文化张力,充分展示了地域色彩和对自然的新知。巴陵以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博古通今的渊博,对生命的体验和细致观察,一路上持续书写,关注着人类前行过程中某些失落的东西。真情实感的述说,融喜悦、劳累、无奈、忧伤于《纸上闲游》中,饱含了巴陵立足于大自然的全部情感。巴陵通过自我体验与感悟,真实地记录下了行走中对人生的思索,以此来引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诗言志,歌咏情。行走的意义就在于从中感受人生的悠闲,思考生命的价值,或者也可以体会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这并非逃避,也绝非遁世,而是真性情下的自我袒露。在《桃花源里忆黄花》篇章中,“看完菊花,我才知道李清照为什么喜欢武陵人,她与陶渊明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爱菊;她与赵明诚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一起植菊”。从菊花的高洁品质,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人品的志趣高雅;从一个人的清高不羁,顺理成章地描述一群人的出尘。再等走出《渌江书院》,感叹历史文化的深邃,聆听《江声岁月》后久久不能释怀,以至在《挑战沙漠极限》中抒发诸多感悟,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明白了“很多事情,因为一句谎言要造成巨大的灾难,也因为一些错误,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这些文字和思想汇聚在一起,点点滴滴如同盛开在原野的小花,虽然带不来太多芬芳,却同样可以装扮生活。《纸上闲游》对于读者而言有着深刻的启迪,以及述之不尽的文化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与人生视野的开阔永远联系密切。时至今日,如果缺失了这份情怀,纯粹只是作为旅行者四处游荡,最终只会失去旅行的本义。因此,巴陵以生命的本真来行走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层解读,是设身处地让自己回归到旧时光去寻找归属和认同,是用切身的体验来实现心灵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在他淡然的文字中,让人感受到行走的激情与快感,同时也带动他笔下的山水、建筑、园林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小格局,呈现出超然物外的境界。

《纸上闲游》中的现实感和历史感交错弥漫,不断地触动人心。园林的恬静、建筑的悠远、山水的淡然……从巴陵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这些行走只是平常朴实生活场域的记录,但巴陵以别样的意味和自在娴熟的手法来渲染,却在不经意中实现了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的有机融合,文字读起来便有着淡淡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作品的鲜活。这或许和巴陵的创作初衷不谋而合——他试图在文字创作中探寻生活。禀着这样的想法,再去细细研读,《九龙漂流》《雾绕天门》《佛国敦煌》等篇章的文字便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

温润中有着含蓄,平淡中有着清隽。巴陵随性记录下的这些感悟,没有过多讲究叙事的技巧,而是以智慧的行走和漫游记录了一种情怀和诗意。那扑面而来简洁雅致的文字,是对这些美好景致的游历,是试图对最本真记忆的还原和恢复。本书若论其不足,《纸上闲游》不免有些属于小资的自我满足,书中的行走让人感觉不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读后略感缺少文化的开拓和重建,全书似在进行文化梳理,实际上却又与文化貌合神离,无法在诗意的美感中真正展现出时代的忧患。我们不妨对比余秋雨、李存葆这些大家笔下的文化行走,他们字里行间除大情怀之外,还有着对社会的了解和洞察。

上一篇:难忘小学生活800字作文下一篇:昆虫记400字以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