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诗

2024-04-11

母亲节的诗(通用11篇)

篇1:母亲节的诗

母亲节的诗

“叮铃铃„„”闹钟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母亲节终于到了!我早就谋划好了,今天要好好向妈妈表达我对她的爱和感激!

吃过早餐,我拉着妈妈去爬山。一路上,微风轻抚着我们,阳光轻吻着我们,一切让人心旷神怡。翠绿茂密的大树,五彩斑斓的花朵,吸引着我们迈向山顶。到了山顶,看着无限风光,我轻声对妈妈说:“妈妈,你对我的爱重如大山,我愿像绿树一样扎根在你的身边,永远陪伴你。”妈妈闻言,又惊又喜,搂着我的肩膀久久不放。

下了山,我们来到了环岛路。我拉着妈妈走上了游艇。游艇飞驰在海面上,不时溅起水花,水花在空中滑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后又融入大海。我悄悄地伏在妈妈的耳边说:“妈妈,你对我的爱深如大海,我愿像浪花一样装点着你,成为你最骄傲的风景。”妈妈抬起手抹了抹眼角的泪花,却说:“海风真大啊„„”

离开海边,我们又去中山路逛街,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怎么能让一场与破坏母亲节美好的气氛呢?我灵机一动,跟妈妈说:“我们去雨中漫步吧!”我为妈妈撑起伞,一起慢悠悠地走在步行街上。借着这雨蒙蒙的情景,我深情思对妈妈说:“妈妈,你对我的爱如雨点,我愿做踏实的大地,接纳你所有的爱并给你坚实的依托!”“哦!”妈妈幸福地笑了起来,望着我,“原来这一场雨也在你的计划之中啊!”我偎依在妈妈的臂弯里,也笑了。

福建莆田荔城区新度中心小学六年级:翁怡仙

篇2:母亲节的诗

看见我了吗,母亲?

你的目光是一条河

我是一叶飘零的帆

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你没留下些什么

只带走深秋里一枚枯叶

和那迭不再重复的苦难

四十五个春秋

怎能淹没你苍老的容颜?

我曾多少次

像儿时一样紧紧拽住你的衣襟

却没能留住你渐逝的身影

如晨曦中那缕炊烟

哦,母亲

在你走后的日子

生怕记忆如落花一样褪色

我该怎样守侯昔日的眷恋?

在今夜我无法入睡

你苍白的手指打开我梦的栅栏

我的眼睛在哪里歇息?

找不到点燃季节的灯盏

哦,母亲

又是一个萧瑟的深秋了

窗外的冷雨打湿你单薄的衣衫

你感觉冷吗?

我把脸儿紧紧地贴在你的心坎

哦,母亲

纵然你的呼吸能穿透那方净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记忆啊!沉重的记忆

如那根古老的井绳

那头连着你不变的叮咛

这端系着我忧伤的心弦

哦,母亲

在你苦涩的笑容里

我仿佛看见还有很多未了的心事

你的心中多了一份柔情

我的肩上多了一分重量

望一眼变成遗像的母亲

我该怎样去塑造你山一样的形象?

我想用三十年的青春

不  应该是整个生命

来换取你伟大的重生

为什么不能这样交换呢?

我久久地期待着曙光孕育出一个黎明

听见了听见了

在远方有你深情的呼唤

在每一个思念的日子里

我嘶哑的歌喉

篇3:母亲节的诗

关键词:牧歌,人性,和谐

一、“牧歌”的本质和来源

(一) “牧歌”的定义

席勒在《以牧歌的例子论牧歌的本质》中给“牧歌”下了这样的定义:“天真而又快乐的人性的富有诗意的描述。”[1]而这种“描述”是具有两个特点的:第一, “牧歌”是与“城市生活”相对立的审美范畴;第二, “牧歌”是“在文化开始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中占了一个地位。”[2]席勒所论述“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的“人性”不同于古代的“人性”, 是人性和谐状态的分裂和人性在现代世界的异化。因此, 席勒在做这个定义的时候, 就必然会突出这两个特点, 使他的“牧歌”观同整个论文及他的“人性”观相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人类的欲望迅速膨胀, 新的生产关系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宗法制度;在激烈的变革和进步的同时, 作为个人, 同他人、同社会以及同时代的关系也趋于复杂和多变。人开始“异化”, 灵与肉的矛盾开始成为人类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而“牧歌”的提出成为席勒思考人性和健全人性的一种尝试, 只不过他是用文艺的手段来完成的。

(二) “牧歌”的来源

在席勒的论述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即“牧歌”状态下的“人性”存在于“文化开始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 他通过考察人类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天真和快乐”的确是同原始社会中人类思想的懵懂、单纯状态有关;虽然是懵懂状态, 但却成为当时人们所向往的, 因为人们无法解决现实的“恶”,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消逝的“善”。而艺术恰巧可以提供这种可能性, 即用“虚构”的方式唤醒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但是, 在用艺术虚构的时候, 诗人们就遇见了困难, “对于一个从事于完成文化的伟大使命的人来说, 无限重要的就是获得可能实现这个状态的感性的确认;由于实际经验远不是支持这一信念, 反而总是否定它, ……诗的天才总是来援助理性, 以便把这个观念导入直觉之中, 在个别场合下加以实现。”[3]要实现这个“最终目的”, 诗人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把“牧歌”表现出来, 这除了需要诗人自身“人性”的完善之外, 还需要适当的文学技巧。选择不同的技巧, 就会决定不同类型的“牧歌”, 或是“素朴处理”, 或是“感伤处理”;不同牧歌诗人的创作就显示了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牧歌”的素朴处理和感伤处理的对比

(一) 牧歌的诗效果的局限性

“牧歌始终是美的和鼓舞人心的虚构, 诗的天才在描绘田园生活中是为了理想工作的”, 他的目的是使人类“摒弃了虚伪生活的一切污点”[4]。但是, 牧歌自身存在一个悖论, 那就是它同人类文化“对立”, 它只能“通过否认一切艺术并使人简单化而达到它们的目的”, 这是同人类进步发展根本对立的。在理论上, 牧歌使人类退步;但在实际中, 牧歌的确引导人们进步, 使人们高尚起来。我们既不能否定艺术的作用, 也不能使人类回到蛮荒时代, 这样就留给诗人们一个命题:如何使用艺术的手段健全人性。不同的艺术手段的运用形成不同的审美层次, 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同, 席勒结合当时牧歌创作的实绩来阐述了这一命题。

“只有在我们需要宁静的时刻, 而不是在我们的精力需要活动和起作用的时刻, 我们才喜爱和寻找牧歌。它只能给予有病态的心灵以治疗, 而不能给予健康的心灵以食物。它们不能使人生气蓬勃, 而只能使人性情柔和。”[5]这是席勒针对普通牧歌进行的发难, 同时也是他为最高级的牧歌提出的标准。这种较低级的、较普遍的牧歌只能实现健全“人性”的一个方面。当人性在城市文明受了伤的时候, 它可以逃避到牧歌的虚幻世界里, 暂时忘却矛盾了进行“疗伤”;但是, “痊愈”之后它依旧不得不面对城市文明带来的矛盾, 依然会再次“受伤”。这时的“人性”还不是完全健全的, 还不能完全抵挡外部世界带给内部生命的压力, 因为这时的它还不是和谐状态。席勒期望“健康的心灵”, 它不满足于暂时的“柔和”, 而是“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能够促人同现实斗争的力量, 是能保持自身各种矛盾的平衡的力量。只有这样, 人性才能到达完善状态, 才能避免被异化。

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诗人们只选用单一的创作方法, 单纯的“素朴处理”或是单纯的“感伤处理”, 它们各有利弊。素朴的诗“作为绝对的描述”, 它具有“题材”上的优势。因为原始状态的人性与自然是统一的, 和谐的, 表现自然就是在表现和谐的人性。但是在诗人竭力摹仿古希腊的自然的时候, 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摹仿已经逝去的自然, 诗人无所皈依, 削弱了艺术的想象力。上文已经讲过, 牧歌是必须依赖想象力的, 就是虚构和理想, 所以感伤处理要比自然处理更有优势。它“作为绝对物的描述”, 是诗人将自己的观念融注在牧歌中, 自由地创造着, 他的优势就是形式的自由。但是, 感伤的诗人“在表现理想的时候, 作者把自己局限在狭隘和贫乏的牧人世界内”, 他们本应该寻找更多的理想和形式的, 进行创新的。这样, “他所作的理想化恰好足够削弱画面的个别的真实, 而且他所作的个性化恰好足够损害它的理想的价值。”[6]在这里席勒强调了牧歌的“真实性”, 又强调了牧歌的“理想性”;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 就成为他极力褒扬弥尔顿诗歌的理由了, 同时也是他最美的牧歌性的诗的典型。

(二) 弥尔顿的诗是“最美的牧歌性的诗”

席勒是这样高度评价弥尔顿的:“弥尔顿对人类最初一对男女和他们在天国的天真状态的卓绝的描绘给予了我们更高得多的满足;这是我所知道的感伤牧歌中最美的一篇。在这里自然是高贵的, 聪慧的, 极其素朴的, 然而非常深奥的;这里是表现在最优美形式中的最崇高的人类实质。”[7]这种高度评价不仅体现了席勒最美的牧歌的具体文本, 而且提出了最美的牧歌的创作方向。弥尔顿的诗歌突破了描绘古希腊牧人生活的题材的局限, 将描绘对象转向了伊甸园;他提供了一种新的牧歌的审美对象, 拓宽了牧歌的表现领域和创作思维。他笔下的“自然”和“人性”也同样达到了完美状态, 是符合席勒心目中完美的“人性”的。在“深奥”的背后, 不仅仅向读者提供心灵的栖息地, 而且使读者思考, 达到“诗意和哲理的结合”——这是符合席勒著作的独特风格。[8]弥尔顿使用宗教题材创作不仅使牧歌的真实性和理性想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而且使人性通过牧歌的陶冶达到和谐成为了一种可能——通过宗教来健全人性。

文艺复兴强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教会的权威, 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推动作用下, 人类被禁锢已久的欲望重新膨胀起来。但是过分的膨胀带来了人文主义者意想不到的问题, 旧秩序被打破, 新秩序尚未建立, 社会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每个人打着自由的旗号来放纵自己的欲望, 没有任何可以节制的方法;这时, 人文主义者意识到, 宗教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和价值的, 因此在驱除了宗教的政治意义之后, 把世俗的宗教从新“请回来”, 成为人文主义者解决泛滥的人欲的妥协的方法。而弥尔顿对于宗教题材的重新演绎, 恰好物化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设想, 很好地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和古希伯来-基督文化传统调和起来, 符合了席勒的牧歌观念。

三、最高类型的牧歌:美的理想运用于现实的生活

(一) 最高类型的牧歌的标准

席勒以弥尔顿的诗作为最美的牧歌的例子, 说明了要创作最美的牧歌的方法是将“素朴处理”和“感伤处理”结合起来, 以达到“完全的自然”和“完全的理想”, 诗人的目的不要将人们带回“我们的童年时代”, 而是“引导我们向前迈进, 达到自我成熟的境地”。“让他 (指牧歌诗人——笔者注) 努力写出这洋的一种牧歌, 它表明牧人的天真存在于文化状态中, 活跃和热烈的生活状况中, 最广阔的思维中, 最优美的艺术中, 最高雅的举止和趣味中。——总之, 它不是要把人带回到阿加狄亚, 而是要把人引导到伊利西姆。”[9]“阿加狄亚”是指幸福牧人的地方;而“伊利西姆”是指希腊神话中死者灵魂永远安息的地方。可见, 席勒是希求人类的灵魂永久的安宁, 就具有了形而上的乌托邦理想了。在最美牧歌的标准中, 席勒强调了牧歌应立足于现实世界的真实, 在真实中表现理想的人性, 重视文化和艺术, 提出了牧歌的合法化命题。牧歌作为一种虚构, 它的目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 这是它的真正目的;而借助古希腊的牧人生活, 或者是其他神话、宗教的题材只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创作方法, 才能实现席勒企图利用审美教育来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席勒的文艺观是审美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

(二) 席勒的哲学观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由他的哲学观决定的。在他的牧歌理论中体现了运动、发展的思想, 这是值得注意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运动的哲学观呢?直接的原因是席勒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之父, 开创了辉煌的哲学事业, 对整个现代思想影响巨大。而他哲学形成的基础又是当时德意志的社会现状决定的, 这是最基本的;同样, 这也是席勒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力量。18世纪后期的德意志, 经济落后, 政治分裂, 封建专制严重。而同其他西欧国家相对比, 各方面都很落后。英国已经完成了君主立宪,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法国也爆发了大革命, 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旧秩序。最初, 法国大革命是最进步的象征, 但是由于它过于激进, 后期演变为恐怖主义。德意志先进知识分子从希望变为失望, 这使他们开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探索其他的救亡德意志的途径。同时这也是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决定的, 他们渴望革命可能带来的光明但同时是又害怕革命过程中的流血和代价, 于是, 从康德开始,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德意志式的大革命”。所以, 席勒的文艺思想也是否定了现实的暴力革命, 而是企图利用审美教育来完成社会的改革, 具有空想性质。但是,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完善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过程, 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人类前进过程中的曲折性, 还是具有合理的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因此, 席勒在为自己的牧歌理论提供哲学依据的时候, 就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牧歌就是一种在单个人中和在社会中完全和解了的斗争, 就是一种爱好和法则的自由结合, 就是一种已纯化为最高道德品质的自然, 一句话, 就是已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美的理想。”[9]席勒的关注点始终是社会中的人, 关注人在社会化中的“斗争”, 鲜明地体现了他哲学中的运动思想。“斗争”的目的是“和解”, 在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同时, 也注意到矛盾的统一性, 这是一种辩证的运动观, 是科学的。“爱好和法则的自由结合”表现了作为个人的个性和作为社会人的群体性的和谐, 这就是完整的人性, 最终统一到“纯化为最高道德品质的自然”,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完成了人的统一, 最终解决了人的异化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席勒是一个站在土地上的爱幻想的诗人, 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这是一种高度的境界, 同时也是席勒作品和思想具有永恒生命的原因所在。

注释

1[1][2]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7页.

2[3][4]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8页.

3[5]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9页.

4[6]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30页.

5[7]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31页.

6[8]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175页.

篇4:写给父亲母亲的诗

他在大跃进期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时被同屋感染上了肺结核,虽然抢救及时,但左肺功能基本丧失。工作和身体的双重原因让他和我们分离了整整25年:1957年至1982年,父亲在湖南休养住院,逢春节才回家;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在梧州艰难生活,独自一人撑起养家重任。

我对父亲是疏离的,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是他带回的鸡蛋。每次从湖南回家,他的行李包里永远藏着两纸箱鸡蛋,里面填满了谷壳以防止蛋被摔坏。他小心翼翼地把煮好的鸡蛋递到我面前,我却总是羞涩地躲到母亲围裙后。因为见他的次数太少,我对父亲的陌生感远远大于了对鸡蛋的渴望。

现在想来,承载父亲深情的何止是那两箱鸡蛋。作为一个病人,他每回一次家都需要从衡阳坐火车到广州,再转两次船到梧州苍梧,要经历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但他每次回来都是笑呵呵的,从不说一个累字。他知道,这是一个男人对家庭最基本的责任。

我高中毕业那年,父母终于团聚在一起,但父子间的分离却比此前更甚。我考上外地的大学,独自一人去他乡求学,没有相处的时间,我对父亲的印象依然陌生。直至毕业、工作,两个独立的男人间似乎只有淡如水的亲情。

这种“淡如水”的交集,一直持续到他生前最后几年。1998年底,退休后的父母从梧州老家搬到南宁与我同住。只是相聚不到半年,父亲就因为老毛病住进了医院。

他的生命快结束,这成了我们朝夕相处的理由。那段相伴的经历,让我萌生了为父亲写诗的念头。

白色的病床上,他瘦弱的身体发出艰难的呼吸声。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观察我的父亲:不过60多岁,头发却几乎全白;两眼凹陷得很深,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时不时地发出艰难的咳嗽声。

母亲告诉我,这一次,父亲恐怕挺不过了。

这是陪伴他的最后机会了,我告诉自己。“最后”两个字,一下就冲走了几十年的陌生隔阂,把血脉亲情变得热气腾腾又哀伤。一到周末,我就骑着自行车去医院看他,带着一些水果或者家里做好的汤。我和父亲都不擅长找话题,常常在几句例常对话后便遭遇沉默,气氛实在尴尬时,我就拿出随身带的书逃避。而父亲,也不由自主地戴上老花镜,翻阅床头的书籍。

每到这一刻,我总忍不住想:终究父子天性,自己身上这点书生气多半是遗传父亲的,不然,我们怎么会如此默契。

即便相对无言,这也是难得的全家相聚时光。病房里父亲母亲和我难得地坐在了一起,感恩的光线洒在地上。三个人,像三块无形的磁铁,搭建出家的磁场。

遇到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们就推着轮椅带着他去医院的花园散散步。在室外,我们会放松一些,父亲会主动问及我的工作,建筑师生涯总是伴随加班熬夜,为设计方案绞尽脑汁。每逢此时,他总以过来人的口吻教导我:“不要像我那样,累坏自己的身体。”但他显然以我的职业为傲,希望我能在这个挣钱的行当上专心干下去,“不要再半夜写诗了,现在谁还看那些啊,也挣不来钱。我是过够了苦日子,你可别再继续了。”

我知道,他并不是瞧不起诗人这份工作,只是希望我至少能在物质上无忧。

但我控制不住,不擅表达的人如果有太多情感要宣泄,文字永远是第一选择。我开始记录他在医院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经历;打算等诗文积攒到一定数量时,就为他集结出书,我连书名都想好了:《祝爸爸平安》。

但时间太紧迫,2001年6月,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那是他生命中最受罪的时光,因为无法排尿而全身浮肿,他的身体插满了管子,依靠氧气罩痛苦呼吸。

面对亲人的痛苦,我只有深深的无力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病房里的那张硬木长椅变成我的临时住所,在他病危的日子里不分昼夜地守着。

在第三次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之后,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愈加消瘦了,攒足力气说出的话,都是劝我们别忙活:“人总是要走的,我走了,你们也不要伤心。”到最后,他已经说不出话,终日闭着眼。我必须脸碰脸地靠近,才能听见父亲靠机器维持着的浅浅呼吸。

11月23日下午,父亲安静地离开了。死亡是对生者的折磨,对病者的解脱。我按母亲的吩咐,将一枚银币放进他嘴里,帮他合上嘴,用棉花堵住他的耳朵和鼻孔,然后,为他擦身更衣……在告别仪式上,母亲几乎没掉一滴眼泪,只是躲在一旁,默不作声。

对于父亲,我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在他过世前将《祝爸爸平安》出版。他一走,诗歌的书写也被搁浅。只是怀念他时,会翻出这些诗,应母亲的要求,念给她听。

这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有的回忆让人大笑,有的回忆让人啜泣。到后来,我不仅为母亲念诗,也开始像记录父亲那样,用诗歌描绘母亲的生活。

我的母亲其实非常胆小,但她早已把这个弱点一层层包裹进多舛的命运里。

我出生时,因为新生儿溶血病差点夭折,通过及时换血才抢救过来。但我的哥哥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溶血后遗症,他只活到1岁多。而我的弟弟也没有逃过劫难,原本我存活的先例给了他得救的希望,但在他即将出生的那年,正碰上广西“文革”非常厉害的武斗,梧州的医院都关门了。父亲要母亲带着还没出生的弟弟从梧州去南宁,但到达南宁后,现实给了母亲更大的打击:这里的医院没有换血的技术。

那是一幅怎样凄凉的画景。在最冷的冬天,母亲挺着那么大的肚子,从梧州坐一天一夜的船、转一天的货运列车,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南宁。去的时候满怀希望,回来的时候却两手空空,精神和肉体的打击可想而知。

两次丧子,母亲却没有被生活击倒。这个家的所有男人都需要她,父亲远在他乡,存活下来的儿子那么年幼,她曾感谢上天:“它给予了我健康的孩子。”

她如此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退休后,她以为终于可以和父亲团聚,可命运再次伤害了她。父亲弥留的最后时光,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父亲,心神随父亲昏迷而远离。我常常要在她耳边大声呼唤三四遍,才能唤醒她。

看一眼,是一眼。这是她第三次送走生命里最爱的人。

母亲同样不擅表达感情。她日渐衰老,对儿子的依赖一天胜过一天。一次次的恸,让她把小小的胆子埋得更深,包得更厚,让我以为她天生就是那样坚强,乐观。

父亲走后,母亲的悲伤出人意料地短暂。“活着的人,总是得好好活着。”她反过来劝我。她的心思全放在子女身上,每天准时给我们做好饭菜,等我们回家;天冷了要我们注意穿衣,下雨出门前给我们备好雨具;会提醒我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睡得太晚,工作不要太拼命,小心搞垮了身体……这些年,有时她看到我头上的白发,总是会伸手去摸一摸,然后免不了低声感叹。

我竟渐渐有些明白古人为何有三从之说,“夫死从子”,因为还有母亲的身份,她才能转移注意力,走出悲伤。

母亲能让自己过得很好,我想。

但她终究老了,在我放下心后。这么精明的老太太,一次跌倒后竟然左手骨折和腰部压缩性骨折。那之后她的身体不再硬朗,走路不便,出门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她变得更加依赖我,见不到我时总会问东问西。我加班到深夜,她隔一会儿就一个电话;如果我在開车回家的路上,她就叮嘱我安心驾驶。当我走到楼下,一眼就能看到家里客厅永远明亮的灯,像黑暗中善良的萤火虫。

偶尔,我看见她坐在屋里的藤椅上,一句话也不说。被她藏了几十年的软弱终于露出了头,一有意外和风吹草动,就会神经紧张。母亲那么热爱阳光,现在,她却喜欢一个人躲在黑暗里。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加班到很晚才到家,母亲还坐在那里,她一定要和我说说她的梦——我的确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好好和她说话了。“我最近老梦见你父亲,”她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忧地问我:“你爸爸是不是要来接我走了?”

第二天,南宁迎来冬日的太阳,母亲要我陪她出去走走。外面的温度并不高,我让她加件衣服。她手脚不太麻利,慢腾腾地从柜子里翻出一件毛衣,很艰难地举起双手,把毛衣套过头。因为关节炎和肌肉疼痛,两只手臂举起来时颤颤悠悠,显得特别笨重。

那一刻,我看到我的妈妈站在卧室的门口,身体里写着我不愿意承认的苍老。

篇5:有关母亲节的诗

老眼昏花

百病缠身

力疲心碎

弓腰驼背

皮窆腮塌

这就是我的母亲

这就是我的妈妈

几十年前的

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里

一个梳着两条乌黑长辫的姑娘

也曾娇羞妩媚

也曾双眸剪水

端庄的容颜里

散发着青春与健康的光华

这就是我的母亲

这就是我的妈妈

几十年的光阴呀

妈妈为了我

含辛茹苦

忍气吞声

只盼着儿子

能够平平安安

快快的长大

但在我成长的时光里

妈妈却默默无声的

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华

这就是我的母亲

这就是我的妈妈

不是在“母亲节”我才想起您呀

儿子的心里

时时刻刻也在把您牵挂

不敢奢望你的快乐

儿子不在眼前

妈妈的快乐就远在天边

不是在“母亲节”我才想起您呀

寒暑更迭之际

儿子无不在默默地祈祷

祝愿妈妈健康平安

风沙迷雾

不要阻了

妈妈买菜回家的路

雨雪湿滑

妈妈会不会

被独自困在空空的家

最怕想到

夕阳西下

凭窗独坐

黯然的双目中

噙着浊泪的妈妈

这就是我的母亲

这就是我的妈妈

对妈妈的记忆

支离破碎

就如同

妈妈为我操碎的心

不是只有在“母亲节”

才会想起您

因为您就是

我的心!

我们是彼此

日日夜夜的

篇6:母亲节诗歌——《母亲的诗》

【被吻】

我被吻之后成了另一个人:由于同我脉搏合拍的脉搏,以及从我气息里察觉的气息,我成了另一个人。如今 我的腹部像我的心一般崇高。……

我甚至发现我的呼吸中有一丝花香:这都是因为那个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轻柔地躺在我身体里的小东西的缘故!

【他会是什么模样】

他会是什么模样。我久久地凝视玫瑰的花瓣,欢愉地抚摸它们:我希望他的小脸蛋像花瓣一般娇艳。我在盘缠交错的黑莓丛中玩耍,因为我希望他的头发也长得这么乌黑卷曲。不过,假如他的皮肤像陶工喜欢的粘土那般黑红,假如他的头发像我的生活那般平直,我也不在乎。

我远眺山谷,雾气笼罩那里的时候,我把雾想象成女孩的侧影,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因为也可能是女孩,

但是最要紧的是,我希望他看人的眼神跟那个人一样甜美,声音跟那个人对我说话一样微微颤抖,因为我希望在他身上寄托我对那个吻我的人的爱情。

【甜蜜】

我怀着的孩子在熟睡,我脚步静悄悄。我怀了这个神秘的东西以来,整个心情是虔诚的。

我的声音轻柔,仿佛加上了爱的弱音器,因为我怕惊醒他。

如今我的眼光在人们的脸上寻找内心的痛苦,以便别人看到并了解我脸色苍白的原因。

我小心翼翼地拨动鹌鹑安巢的草丛。我轻手轻脚地走在田野上。我相信树木也有熟睡的孩子,所以低着头在守护他们。

【永恒的痛苦】

如果他在我身体里受罪,我会苍白失色;我为他隐秘的压迫感到痛苦,我看不到的人稍一活动可能要我的命,可是你们别以为我只在怀着他的时候,才跟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他下地自由行走的时候,即使离我很远,抽打在他身上的风会撕裂我的皮肉,他的呼号会通过我的嗓子喊出。我的哭泣和我的微笑都以你的脸色为转移,我的孩子。

【大地的形象】

以前我没有见过大地真正的形象。大地的模样像是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人(生物偎依在她宽阔的怀抱)。

我逐渐明白了事物的母性。俯视着我的山岭也是母亲,黄昏时分,薄雾像孩子似的在她肩头和膝前玩耍。

现在我想起了溪谷。溪底的流水给荆棘遮住,还看不见,只听得它潺潺歌唱。

我也像溪谷;我觉得细流在我深处歌唱,被我身体的荆棘遮住,还没有见到光亮。

【致丈夫】

丈夫,别搂紧我。你使他像水里的百合似的在我身体深处浮起。让我像静水一样呆着吧。

爱我吧,多给我一点爱!我多么娇小,将同你形影不离;我多么可怜,将另给你眼睛、嘴唇,让你享受世界的乐趣;我多么脆弱,爱情将使我像陶罐一般坼裂,倾泻出生命的美酒。

原谅我吧!我步履蹒跚,替你端酒时笨手笨脚;是你把我充实成现在的模样,是你使我的行动变得这么怪里怪气。

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亲切地对待我吧。别热切地搅扰我的血液,别激动我的呼吸。

如今我只是一幅纱幕;我整个躯体只是一幅有个孩子在底下睡觉的纱幕!

【黎明】

我折腾了一宿,为了奉献礼物,整整一宿我浑身哆嗦。我额头上全是死亡的汗水;不,不是死亡,是生命!

上帝,为了让他顺顺当当出生,我现在管你叫做无限甜蜜。

出生了吧,我痛苦的呼吸升向黎明,和鸟鸣汇合,

【神圣的规律】

人们说,经过生育,生命在我身体里受到了削弱,我的血像葡萄汁从压榨机流出;可我只觉得像是吐了一口大气,心头舒畅!

我自问道:“我是谁,膝头能有一个孩子?”

我自己回答说:“一个怀着爱的人,在被吻时,她的爱情要求天长地久。”

大地瞧我怀抱着孩子,为我祝福,因为我像棕榈一样丰饶。

《母亲的诗》作者简介:

篇7:母亲节献给母亲的诗

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6.《纸船》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7.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8.献给母亲的诗

“M-more”:那是母亲所给予我的太多太多;

“O-old”:可是母亲却在慢慢变老;

“T-tear”:就是母亲曾为我拭去的那串串泪珠;

“H-heart”:这是母亲那颗金子般纯净的心灵;

“E-eye”:她是母亲那爱意盈盈的眼神;

“R-right”:是我对母亲的祝愿——永远永远地健康幸福!

——把它们拼起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深情呼唤:母亲——mother!

9.母亲

作者: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10.母亲

作者:洛夫

篇8:母亲节的诗

因为饥饿,有时候在睡梦中,蛔虫经过她的胃,从嘴里爬出来。16岁,为了能吃上饭,她到济宁钢厂当工人,像男人一样往炉前扛料。那正是大跃进的时代,她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个“铁姑娘”的光荣称号。

在钢厂工作了两年,姥爷觉得那不是女孩子干的活,让她回了家,开始张罗她的婚事。按照现在一般人的眼光,她不该看上我爸,因为她看上去比他的个头还要高。但父亲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是个“秀才”,在村小学当老师。也许是这一点让母亲心动。 关于父亲“书呆子”的逸事,我听大人唠叨最多的一件:爷爷让他去薅猪草,他夹着本书就出了门,等日头落山回到家,书读了大半,筐里的草,却只有浅浅的一层,刚好盖住筐底。

人家笑话我爸:“他哪里是去,他是找个荫凉地儿看书去了。”

母亲和父亲结婚之后,生下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我上面是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我小时候一直由大姐看着。在我记忆里,有一个场景至今难忘。我站在街头嚎啕大哭,婆婆的泪眼里是母亲渐远的背影。她是去下地干活,可是作为小孩子的我却是那么依恋她,希望能让她带在身边。

大姐束手无策,邻居家一位大娘拿来一个苹果给我,依然止不住我大放悲声。等我再长大一些,姐姐们也都上学了,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不得不带我在身边,任由我在田间地头小河边找寻自己的乐趣。开饭的时候,生产队做的大锅菜,一人分一大勺,我贪婪地吃了母亲的那一份。好多年以后,我的舌根还残留着那大锅菜的味道,以至于很多次对别人感慨:小时候吃的生产队的炒卷心菜最香了!

因为父亲在学校教学,母亲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劳力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的。可是因为我,她却不能享受一个完整劳力的饭食。长大之后回想起来,一方面是对那时贫瘠的生活中吃到的菜有所回味,另一方面,更多则是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责备。

农村一年四季都有活儿。春天插秧种稻,一不小心会被水田里的蚂蝗死死地叮住,不能用手往下拽,会连肉带血地拽下来一团,要用鞋底狠命地抽。夏天给棉花打叉子(掰掉多余的枝叶)。那时候的棉花高啊,人走进棉田就被淹没了,里面又闷又热。不打叉子,棉花就光长个子了,结果就少。秋天收割晒场。冬天也不完全闲着。大队挖了一个大水坑,夏天的时候,人们割了草倒进水坑里沤肥,到了冬天,该出肥了。大人们冒着寒冷下到坑里,一筐一筐地把肥抬出来,摊开在太阳底下暖烘烘地晒……所有的活儿,苦的累的,没有一样落下过母亲。

分田到户之后,无论是地里的活儿,还是家务,依然是母亲一肩担当。直到大姐初中毕业,她才算有了一个帮手。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是我刚上大学不久,我时父雄的生活能力产生了怀疑。是的,毕竟父亲当老师有一份工资,而且母亲的一生都在操劳,可是为什么他们能给我的生活费却是在同学中属于比较少的?即便是和来自更贫穷地区的许多同学相比。在我大学要毕业的那年,给家里写了一封要钱的信,不久之后收到了回信,令我吃惊的是,这封信竟然出自曾经是“睁眼瞎”的母亲之手。

随信有一份父亲的工资单。母亲说这是她的意思。她把父亲工资的去处一一作出说明,最后告诉我,钱要节俭一点花。

随后我收到家里寄来的100元钱。我把那封信贴在7床头,用以明示。

也就是这封信告诉我:母亲识字了。

那是1994年,她52岁。

在大家都不富裕的时候,供孩子读书是最大的负担。我们家一直有三个孩子在念书,除了大姐,为她下面的弟弟妹妹做牺牲,早早离开了学校。

1984年,我从村里的小学考上了县一中。父亲也在这一年通过优秀教师选拔调入一中,成了一名中学老师。而我的二姐早在几年前就已在一中念书了。这样,农村的家里平时只剩下了母亲、大姐,和年龄尚幼的弟弟。

我和二姐在县城上学的时候,都还是农村户口,在学校吃饭还需要“转公粮”——到粮管部门用粮食换粮票,现在的80后也许不知道吧?在学校里,我们能吃上白面馍,但在家里,虽然生活条件已经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不少时候,还是要吃玉米面或者地瓜面掺和的杂面馍馍。

记得一个周末,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大姐含泪的双眼,还有母亲挂了霜的脸。大姐一边哭一边说,她和母亲转公粮的时候,因为轻信别人,一布袋玉米让一个陌生人扛走了。在人群中,那个号称可以给她们多换一点粮票的人,三转两转就不见了踪影……

一袋玉米在那一天让我们家成为一片忧伤的田野。姐姐在田野上迷了路,哭红了眼睛。

可是,这样的一种感受,从来未曾栖息在我的心头。我只是在学校里耽于自己的梦。后来热爱文学,胡思乱想胡编乱画,狭窄的内心充满了自我奔突。来到城市念大学,我一头扎进所谓文明的气息里自由地呼吸,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上岸之后,忘了脚上还有泥。

所以母亲的识字也没怎么让我在意。对于她来说,认不认字,都是一样的命运。 起码我这样看。 1995年,我从西安参加完陕西长篇小说座谈会回到家里,跟父亲谈起陈忠实、贾平凹、《白鹿原》等等,母亲突然在一旁插话,跟我说起《白鹿原》里的一个人物。

父亲骄傲地告诉我,“《白鹿原》、《红楼梦》是你妈枕边必读之书。”

在父亲的讲述中我了解到,全家农转非后无地可种,母亲来到县城居住,一下子无事可干了,就央求父亲,找出我大学期间零星发表的几首诗歌,让父亲教给她认字。年过半百的人,从学拼音开始已不太现实,父亲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给她念。她先是学会了儿子发表的那几首诗里用到的字,后来,开始看父亲订阅的《读者文摘》,以至书架上更多的书……

从五十几岁到六十出头,母亲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从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到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无不在她的涉猎范围之内。她戴着老花镜逐句逐行入境的样子,让我这个大学中文系出身的儿子甚至感到汗颜。

但是有几年,她不再读书了。

先是二姐一家在青岛出了车祸,姐夫当场殒命。一年之后,大姐不幸触电身亡。

大姐三周年祭日快要来的时候,母亲哭着央求我:“让我去你大姐坟上看一眼吧,看一眼我心里就过去了。”

我从来没有答应过她的这种要求,从一开始就没有。

大姐离开我们之后,父母一直轮番在青岛、宁波和济南我们姐弟三家居住。去年,父母来到济南,我发现,母亲闲暇的时候,又戴上了老花镜,逐句逐行地抱着一本书入境。

我想,那种内心很难很难的感觉,很硬很硬的伤痛,也许已经开始弥散在字的行间里了。

我的母亲不曾这样跟我说过。这只是她的儿子在往好处猜想。但是,我知道,这个五十多岁才脱掉文盲帽子的朴实的农妇,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有最初生活的艰辛和劳苦,也有后来儿女成材的骄傲,还有意外的创痛,但是,读书,在她步入老境之时,能够陪伴着她,成为蕴藉内心的一缕寄托,或是寻求平静的一个途径,也算是这个时代,对她的一种给予。

篇9:母亲节的诗摘抄

我是春天里的嫩芽

在你眼中

我是夏日里的红花

在你眼中

我是秋天里的硕实

在你眼中

我是冬空上的暖日

啊,你可知你在我眼中是什么

在我眼中

你是我蹒跚挪步坚强的扶手

我呀呀学语温柔的`唇

在我眼中

你是迷向小鸟的天空

浪迹舟儿的海洋

你是我对生命所有的赞美

你是我对生命所有的热爱

在你眼中

我是一生的襁褓

在我眼中

篇10:赞颂母亲的诗

(女)

是您,将我带到人间

是您,教会我走过沟沟坎坎

呀呀学语时,是您领着我认识外面的世界 天寒地冻时,又是您将我的小手放入怀中温暖

(男)

是您用爱心的针,穿引着耐心的线,一针针,一线线 织就了温馨的家园

是您用可口的菜、干净的衣,让无私的爱悄悄地蔓延

(女)

如果我是风筝,您就是拉着风筝的线 儿行千里母心牵

那句句叮咛,声声嘱托 是对天涯游子的思念与挂牵

(男)

如果我是一条船,您就是港湾的灯塔 永恒温暖的光芒 指引迷途海上的我 安全地驶向彼岸

(合)

这就是母爱

她柔柔似水,轻轻如烟,却又恩重如山,深沉似海

鲜花容易枯萎,沧海变成桑田 伟大的母爱永远温暖我们的心间

(女)

两千年前的一天,意大利庞贝古城,瞬间被火山岩浆淹没。一位绝望的母亲,曲下身来,紧紧环抱怀中的幼子 虽然,无情的岩浆最终还是将她们吞没 但母子相拥的情景化作历史永恒的画面

(男)

两千年后的一天,唐山在天崩地裂中塌陷 一对母子被埋在废墟之下长达八天 在那狭小、阴冷、无粮、无水的绝境中

是母亲咬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续延孩子的生命,直到人们发现

(合)

这就是母爱

她柔柔似水,轻轻如烟,却又恩重如山,深沉似海

鲜花容易枯萎,沧海变成桑田 伟大的母爱永远温暖我们的心间

(女)

当青春绽放在我们孩子气的脸 无情的岁月却把您的双鬓染白 虽然您的身影不再伟岸

温暖、慈爱却永远溢满您的双眼

(男)

您用温情抚慰着我们的焦虑 您用慈爱包容着我们的狭隘

您给我们永远是只有付出、不图回报的情怀

哪怕只是一杯水,一句话,一个拥抱,一支康乃馨 都能让您笑逐颜开

(合)

这就是母爱

她柔柔似水,轻轻如烟,却又恩重如山,深沉似海

鲜花容易枯萎,沧海变成桑田 伟大的母爱永远温暖我们的心间

(主持人不停顿衔接)

亲爱的母亲啊,今天就让您的儿女们为您献上一曲《游子吟》 祝愿所有的母亲,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我呼吁在座的各位能合唱这首歌,共同献给我们最爱、最爱我们的母亲!

附:《游子吟》歌词

第一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二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段:

妈妈,又是一个不眠的夜,孩儿在异乡想念妈妈!您还好吗?汝能安好,我便是秋天。

篇11:母亲的诗

曾有人认为自己的母亲不识字,是“文盲”,可我认为每个母亲都是诗人。她们用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文字”谱写出一首首感人泪下的诗。母亲所写的诗胜过诗仙李白、诗魁杜甫,就是那些大诗人写的诗也比母亲的诗逊色一筹。母亲的诗多半来源于对子女的关爱与关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自从九岁右手残疾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及残忍,生活对于年幼的我变得毫无意义。我常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小屋子里,默默地抽泣,我清楚门外和我一起痛哭的还有我的母亲。起初,在医生告知母亲我的右手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母亲居然没有嚎啕大哭,反而很冷静地和医生说,请不要截去我女儿的右手,让她像健全的孩子一样生活,只是右手有一点不方便。从那以后,在住院期间母亲就开始锻炼我用左手写字,刚开始,我连最简单的“大”字,都写得奇丑无比,多少次我曾冲母亲大喊,不要学习写字,不要这么的辛苦,每天的治疗已经让我够疼痛的,你简直在逼我,你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对于我的吵闹,母亲都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炎炎夏日,窗外蝉鸣孩童欢笑,闷热的病房里,淡淡的药香,还有母亲温糯的话语陪着我一直练习,临睡前母亲还给我读很多励志故事,她 1

常和我说,你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你只是比较独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更坚强,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曾经以为我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放学,在出院后,我如愿以偿的回到梦寐以求的校园,母亲说,你看吧,你还是和以前一样!但令我高兴的好日子并没有长久,又一艰巨的任务摆在我的面前,母亲决定以后再也不帮我洗衣服,并且不能使用洗衣机,我极力反抗,直哭喊,妈妈,我不会洗,我一定是你捡来的小孩!妈妈说,不会洗,我可以教你,慢慢的你能就学会,况且,你以后还要出去上大学呢,到时候谁帮你?后来,慢慢地我也就学会洗衣服了,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洗得很不干净,但内心却满心欢喜,母亲在一旁不说话,笑眯眯的看着我。母亲总是锻炼我做很多我不愿意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做饭、洗衣服、骑自行车上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时间久了,我也会钻牛角尖,我总觉得母亲不爱我,是偏心的表现。每当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时,我常向长辈抱怨、数落母亲的种种不是。母亲从不驳斥,也不怒骂我,默默地接受长辈们的批评,看着母亲的憋屈样儿,我高兴极了,心想终于有人替我出了一口“恶气”,那爽快感,就像炎热夏天里的冰激凌,无语言喻。

上大学后,新生都要求军训,从未军训过的我,既充满期待,内心又有点恐惧。担心自己身体的原因,不能参加一直心神向往的新生军训。母亲看出了我的犹豫不安,就问我,你想参加吗?“当然想啊!”我激动地说。“你想就去做,不要后悔”!后来母亲告知系主任我的特殊情况,系主任说,去吧,这将会让你得到更好的锻炼,会变得更加的坚强!在去军训的路上,我想起这么多年母亲对我的付出与深沉爱,起初我好比一只脆弱的孤帆,飘荡在大海上,孤独无助,但母亲的爱就像灯塔,照耀着我,温暖着我,指引着我!长大后,我接触到很多和我有相似情况的朋友们,我发现在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很早就辍学,像我这样能继续接受教育读完大学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曾经看到一名残疾人,精神异常,口水直流,一个劲儿的冲着我们傻笑,笑得让人直发慌,我问母亲,她残疾的情况和我很相似啊,现在怎么会这样?母亲说,一开始很正常的,但后来家里没有再让她继续上学,思想就封固了,久而久之就疯疯癫癫的。我说,妈你想过放弃我吗?你讨厌那时不懂事的我吗?母亲只是笑笑,说,任何一位母亲都不曾有想放弃自己的孩子念头,那可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身体的一部分啊!我说,你当初对我可狠心了,什么都要我学,反而对弟弟和妹妹就没有这么严苛!母亲沉默了一会,她说,你以为我心里面不难受吗,医生说你的右手残疾了,我每晚都躲在卫生间哭,怕你听见,我在想连我都如此脆弱,你当时这么小,一定会自暴自弃,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废人,后来有一大姐和我说,你就应该让她什么都得自己动手,自己学,不能让她有依赖性,虽然

她会埋怨你,恨你,但都是值得的!我听后悲从中来,一时泪如泉涌,母亲慌忙地问,你怎么了?我摇摇头,将母亲紧紧地拥入怀中。我常想如果没有母亲对我的鼓励,从未想过放弃我,如今的我将会变成什么样,会像现在一样坚强、乐观,对人生充满希望吗,会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吗?大学时,我看了斯蒂芬·克拉生写的《阅读的力量》,让我感触颇深,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我常想或许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的生命因为有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才会生如夏花般的绚丽。初中时,学过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中描写母爱的一段,那浓浓的化不开的母爱,让当时的我身同感受,心生羡慕,虽然我与他遭遇不同,但经历或有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一群不向命运低头的孤傲蔷薇!现在的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份暂且稳定的工作,母亲常和我说,我不期望你拥有赚大钱的能力,我只希望你能有份事做,无论是大事小,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我就很欣慰!每个残疾人都能说出一个身残志坚的故事;每一个残疾人都有着一股为了证明自己价值而奋斗的经历,我亦如此,我深深相信,只要有生命存在,人生就有希望!

那时出差回来,母亲说要到车站接我,我还和她说笑,别人都是男朋友来接风,多甜蜜,我好可怜啊!远远地,我望见了她的身影,微胖的身体,在风中站立着。看到我之后,便微笑着向我招手,不知为什么,心中突然泛出一丝酸楚。回想着记忆中的妈妈,看着现实中就在眼前的这个微胖的中年妇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急于行走在求学道路上的我,却从来都忽略了身边的这个人。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妈妈没有苗条的身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发在妈妈的乌黑秀发中放肆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皱纹开始爬上那记忆中白皙的脸庞。我亦没有发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中雷厉风行的那个人开始变得蹒跚。妈妈变了,火爆的性子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消磨殆尽,开始变得慈祥起来;曾经不会多说一句的妈妈,此刻在我的身边说个不停;曾经从不理会我在干什么的妈妈,却黏在我身边陪我在电脑上看起电影,还嚷嚷着说要看恐怖片、看泡沫偶像剧,要和我一块儿淘宝……妈妈变了,和从前简直判若两人。可是我,却从来

都没有留意过。我突然后悔起来.一直以来我都忽略了身边那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还曾因不理解她爱我的方式而想要离开她。曾经,在她打我骂我的时候,我想要快快长大,长大就能够不留在她的身边,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曾经的我真的真的不喜欢在她身边。或许在慢慢成长中淡忘了幼时的想法,许久以后的今天,我真正长大,却没有曾期待的快乐,慢慢地读懂那个曾经多么想离开的人。读懂了,才发现,无法再回到从前,岁月,已夺去她美丽的面容,岁月,已让她不再年轻。一切都开始晚了。想留在她身边时,却不得不背井离乡;想见她时,却身在异地;想告诉她,“妈妈,我一直都爱你。”却发现,早已泪流满面。岁月啊,你是在什么时候悄悄偷走了妈妈的美丽?

母亲,你像月亮散发出温柔的光,我们像迷途的羊依偎在你的身旁;母亲,你的手掌拍拍着我们背,为我们轻轻的唱,让我们幸福成长。你的爱像月光,那么温柔又慈祥。在你的怀抱中,是最幸福的时光你的爱,给我温暖和希望,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上一篇:过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所影响美文下一篇:学会变通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