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

2024-05-23

区域内(精选8篇)

篇1:区域内

公司着装仪容管理规定

目的:为了加强公司安全管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树立公司形象,增强员工企业荣誉感,保护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制定本规定。内容:

1.所有人员进入公司,应做到:

 不得穿短裤、背心;

 不得赤膊;

 不得穿拖鞋;

 胸前佩戴合适的公司证件。

2.所有员工进入公司必须胸前佩戴自己的工作牌。

3.员工进入操作动力设备、电气设备或高空的工作岗位,工作牌一律夹在上衣口袋上。

4.在有机械转动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不许戴手套、系领带和围巾。

5.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不得穿化纤面料的服装。严禁穿裙子进入生产线。

6.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严禁穿高跟鞋、凉鞋、带钉子和露脚趾的各种鞋。

7.非生产区域的员工着装应得体、整洁、大方,严禁穿奇装异服,不得穿超短裙、吊带衣装。

8.生产区域的员工必须着工作服。

9.凡着工作服的员工,上衣纽扣一律系至衣领下第二个扣。

10.凡着工作服的员工,工作上衣口袋内不得放置与工作无关的东西,笔袋内只允许插笔。

11.凡着夏季工作服的员工,内衣颜色为浅色,不得将自己的衣服露出工作服外面。

12.进入生产线和仓库员工,可穿棉布面料的长裤或牛仔裤,裤长应达到脚踝处。

13.仓库员工一律穿公司发放的劳动保护工作鞋。

14.进入生产线的留长发员工一律将长发束紧盘在脑后,头发不得留至过肩,或佩戴工作帽。

15.进入生产线的员工一律不得佩戴戒指和手链,穿戴好手表口和皮带扣。

16.凡须佩戴安全帽作业的员工佩戴时必须系紧帽带。

17.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域应遵守第1条、第4条和第5条规定,并由相应接待部门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凡外来人员穿裙子或短裤者,不得带其进入生产线。

篇2:区域内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至今,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不仅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纵深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平发展。因此,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之一,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如今虽已基本实现了“两基”基本任务,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方面。

1.城乡教育发展差异严重。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城乡教育间的落差。一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政府投入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教育设施落后,教育理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无从谈起。

2.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受历史上精英教育主义思想和建国以来我国兴办重点学校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基础教育校际间存在着非均衡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之间不均衡,优质教育集中在城市中心的“重点中小学”,这人为的扩大了学校间的差异,这些学校过多的占据了社会的教育资源。

3.弱势群体未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进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但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也成了难题。受户籍管理的影响,他们受教育权及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减少。同时残疾儿童少年、贫困家庭子女和学习困难儿童等在基础教育上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公正待遇,学业成功机会不平等。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二元化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居民长期处在偏僻落后、封闭的环境下,与现代生活隔离,思想长期保持着保守的状态,再加上经济不宽裕的限制,对教育支付能力不足,从而降低了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与此相反,城市居民对子女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城镇居民对教育投资的期盼加深,投资观念更新,并且投资数量不断增多,投资方向多元化,这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失衡。

政策、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中心”和“重点学校”偏向,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职称评定与城市“重点学校”教师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重点学校”和“城市中心”取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发挥示范作用,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学校基础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这种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已日益渐退,消极作用日益突出。

三、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教育均衡化是个理想的目标。当前,既要注重区域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地区,更应注重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改造和消除薄弱的学校,关注弱势群体。

1.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经费的均衡。教育均衡化发展要解决的重点是经费问题,国家应该从宏观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的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并完善基础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和问责制度、审计制度,对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使用以及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2.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资基础。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前提。

3.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统筹管理机制,推进师资素质的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确保教师待遇,稳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鼓励师资合理流动,加强对教师的学历资格认定、培训和考核。

4.建立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学校扶持机制,推进校际间的均衡。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建设采取倾斜政策,鼓励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去任教,积极稳妥地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把办学体制改革与薄弱学校的改造、择校生的治理、规范办学行为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3:区域内教育内涵发展指导策略

一、建立均衡的课程教学指导

1.建立国家课程的核心机制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历、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尽管各地各校明确提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原则, 但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在实施上仍然有不透彻的现象。一方面, 由应试教育所赘出的地方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造成课程开设足齐存在问题。区域教育呈地区差异、经济差异、知识差异、教师水平差异等现象, 所以落实下来 (包括一些课改炒作的学校) 有些课程课时开不足, 有些科目不考试则不开或少开。另一方面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学生学习倦怠厌学。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感到困难和没有兴趣。区域教育的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吃力度和兴趣度上。

因此, 课程设置要建立国家课程核心机制, 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为基础。国家课程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计划要认真协调好基础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严格规范课程开设, 严格落实课时计划, 特别强调引导农村中小学内部真实而深层的教学问题化解。切实加强课程改革, 加强教学方法研究, 切实将教学重点从仅仅只是传授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

2.建立校本课程的特色机制

(1) 教育目标归因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教育发展目标, 要归属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 结合区域情况, 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2) 校本课程生活化。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 拓展学生发展的生活基础和精神空间。依据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 的开发者,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 保证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自主发挥。这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之目的所在, 还可以通过非教科书的方式来补充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3) 知识利用综合化。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利用, 结合生活事例, 把实际的东西抽象和联想到我们所学的理论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有效挖掘学生的隐性知识, 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激发思维和行动, 提高知识的再获取和再利用。

(4) 区域资源特色化。围绕区域资源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注重开发的依据及过程。依据各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以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求为目标开发区域性课程资源;确定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基本框架;保留开发过程的突出特点;呈现地方资源的特色内容。

二、建立均衡的学科渗透指导

1.强调教师的专业建设,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1) 构建框架知识结构。即从大的角度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要求明确学科基本特征;掌握《考试大纲》所涉及的考试内容;准确表述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况, 并弄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学科教师把握学科知识、积累厚实知识的过程。

(2) 构建学段知识结构。即对学科知识框架结构涵盖的内容, 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筛选过滤, 形成较为简要的学段知识结构。建立学科知识结构时要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挑精、选择、归纳, 构成个人知识技能, 使书越读越薄。

(3) 构建单元和课时知识结构。即对单元框架下的每个知识点, 以课为单位具体落实, 把基本知识落到实处。

(4) 教师要博览全书, 有厚实的知识底蕴。

2.强调教师专业实践, 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掌握了理论, 怎样运用于实践?这是教师个体差异的根本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课堂及其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鼎力倡导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知道课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衔接线就是学科知识, 教学专业实践应该是怎样牵引衔接线的问题。我们在头脑中还应该有个清醒的定位和认识。首先, 教师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其次, 学生是主体。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放在三种学习方式之首, 其实是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定位加衔接线的牵引———关注学生的学和学习的生成, 关注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 顺学而导, 顺学而教, 在学科当中实践, 在学科当中研究。

三、建立均衡的专业研修指导

1.以教育规划研修为指导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教师施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提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知识的发展、更新, 需要教师不断地汲取、更新和积累知识, 实现继续教育的终身意义;引导长短期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 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基础培训要利用行动研究, 基于教学现场, 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 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2.以校本研修为重点

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靠的是有效的校本研修。

(1) 主题研修在课题研究上深入。边疆落后地区, 特别是农村学校, 课题研究现状处于不会选择研究问题, 要么问题过大, 要么同一线教学联系不紧密;有个体的准备和思考, 融合不了集体智慧;研究有申报无过程, 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教学研究有计划, 无主题;有过程, 不系统;重视事件的展示, 忽略规律的总结等现状。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研修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进行, 才有研究的基础、主题和实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深处才会获得。基于两方面的问题, 提出校本教研主题化、主题研修课题化的思想。引导教师研究解决学校的问题、研究解决教学的问题、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以研究的途径找到规律, 不能仅凭经验总结方法。强调问题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研究真问题, 研究解决策略, 具有现实价值。

(2) 自主研修在集体研磨中悟化。使教研主题在教师心中逐步深化, 这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在研究中, 倡导对同一主题作不同途径、方式的诠释、演绎、尝试, 做到同质异构, 在不同假设的基础上作相应的验证, 形成集体研究自主化。注重引导主题研究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坚持课题研究小题化。将课题研究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从而把课题置于课堂之中, 以课题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以课堂教学实践验证课题结论, 努力实现课题与课堂的结合,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催化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升。

3.鼓励自主研修成果

学校的发展需要发展的教师, 而教师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研修, 在研修中促进专业的成长。教师的劳动功在他人, 利在社会。这种劳动, 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 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这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要求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给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种激励教师校本研修的机制, 在学校中营造教、学、研氛围, 引导学校教师置身于其中, 促使教师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能动,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 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并举。通过目标的设定来激励教师的研究动机, 指导教师的研究行为, 使教师的个人需要、期望, 与自我研修目标挂钩;塑造典型研修的人及事, 对教师的研修活动进行激励。并把研磨和持续改进作为引领的主要手段, 把个体放在集体中去发展, 通过集体研磨活动, 让教师个体不仅会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 同时在团体影响下, 实现提升。

篇4:财政:激活区域内利益

从环北京经合区的区域发展一体化角度出发,政府的财力支持与政府间的财力协调,无疑将成为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但经合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却并不理想。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吴唯佳介绍,香港很多企业之所以愿意在广州办厂,主要原因是公路、轨道都非常发达,能够在一小时内到达。北京对接的河北地区应借鉴广州模式,积极发展市区内公交线路和城际间的轨道交通。

据记者了解,目前河北省有多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其中大广高速与京开高速相接,建成后将成为北京正南方向的快速通道,大大缓解京石高速的交通压力。廊涿高速公路是规划中的密涿高速的河北段,该路的建设将实现京秦、京津塘、京珠等高速公路的连接,形成石家庄与廊坊的快捷通道。

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无疑能够使空间、地域概念缩短,为物资、信息、人才的快速流动提供支持和依托,地方政府应不遗余力地给予财力支持。

补偿赔偿亟待协调

在环北京经合区推进的过程中,政府间的财政协调一直是各界专家、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区域财政研究室主任傅志华特别谈到938路公交线路被围堵事件。

2008年,北京市实施公交打折政策后,938路公交票价降低,低票价造成了廊坊当地长途客运公司客流量大幅减少,引起当地不满,导致938路公交被围堵的事件。

北京市财政给予公交运营补贴本是有助于城际间流动性的好事,但由于河北当地财政没有与北京市协调达成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造成了不良的结果。“在环北京经合区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区域财政的相互协调统一,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性,建立跨区域财政统筹,将会有更多类似廊坊公交事件发生。”傅志华说。

除通过财政手段直接加强参与力度,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强化环境治理对环北京经合区的发展也将至关重要。

在行政区域间的河流流域设水质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不同区域对该河道水质的破坏程度。如果某一区域对河流污染严重,那将对其下游流域进行一定程度的赔偿;反之,如果下游区域是个大城市,上游地区为了能够保证下游城市得到足够的优质饮用水资源而做出了贡献,应由下游区域给予补偿。

而且,生态和水源保护地,应限定产业的开发或适当转为“点式”开发,如果该地经济收入因此受到的影响,应给予补偿。补偿可横向,也可纵向,这要取决于补偿本身的性质。

总而言之,在经济共同体内,做出牺牲的一方应得到补偿,造成损失的一方应给予赔偿。

此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应考虑到区域合作的因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应体现倾斜性,有利于经合区的建设,给予支持鼓励,进行重点安排。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则需要转变中国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小规模的城市,其公共服务越应该由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来补贴。

引进“市场化”机制

伦敦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欧盟空间计划委员会成员、伦敦城市规划师罗宾·汤普森谈到大伦敦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时说:“泰晤士河沿岸发展最成功的经验是在公共和私人之间建立起正式、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地区长远规划和私人个别设想达成一致。当土地价值很低,对私人投资的吸引力很小时,需要有公共投资刺激发展。”

泰晤士河沿岸的发展表明,最初的公共投资可以对私人投资起到“滚雪球”的带动效应,一份公共投资可以带来十份私人投资。然而,政府若要无休止为地区的发展“埋单”,那么将会背上巨额的财务负担。

“同样,私人不能为了追求投资的短期利益而将公众利益搁置一边。”汤普森提出,私营发展商在建设住区时,往往只顾住宅的建设,而将学校、医院和其它必需的公共设施留给政府当局。随着私人投资和土地开发的增加,政府应当考虑以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的机制,使私营发展商拿出部分利润来发展公共设施。不然的话,政府将面临承担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针对此,伦敦政府从地铁建设着手,采取市场化融资模式,即政府投入部分建设资金,引入社会化投资主体。例如,政府为地铁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并鼓励采用商业原则经营,全面负责项目的融资、开发、投资回报,以及还本付息。

简言之,政府不仅仅要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合理调配资源。调配不应局限在金钱方面,政府应适时将主导权归还市场,即有效减少自身的财力负担,又能起到引导作用,带动私人投资。

篇5:关于在工厂区域内严禁吸烟的通告

上亚字[2016]

厂区禁止吸烟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加强厂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减少吸烟的危害,消除火灾隐患,营造健康和谐、安全至上的企业环境,关爱全厂职工的身心健康,维护厂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形象,确保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结合厂区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公司的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上海东北亚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所辖区域范围内。

三、适用对象

全体员工、临时工及除上海东北亚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员工以外的其他外来人员。

四、原则

禁止吸烟工作采用“限定场所、部门负责、加强引导、严格管理、群众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

在厂区管辖区域内采用“一律禁止吸烟、部门负责、加强引导、严格管理、群众监督”的原则进行管理。

五、管理规定

(1)可吸烟区域的设定:

1、厂区各生产车间、办公区不设吸烟点,施行全面禁烟;

2、设禁止吸烟区域与吸烟点;

3、除吸烟点外的所有区域均为禁烟区域。(2)烟点设定条件:

1、符合消防防火要求,设置灭火器材;

2、设置明显的标识;

3、与非吸烟室、非吸烟点隔离;

4、远离人员密集和行人必经的通道;

5、有专门存放烟头的容器,不随地乱扔烟头与烟灰;

6、有专人管理,负责清扫(该项由吸烟人员负责)。

(3)厂根据以确定的吸烟室、吸烟点制作统一醒目的可吸烟标识。(4)遵守事项:

1、应在吸烟室、吸烟点吸烟,不得在禁止区域吸烟、游烟。

2、吸烟时应使用烟灰缸,禁止多人同时在吸烟室、吸烟点吸烟,吸烟时不得大声喧哗吵闹。

3、点火的火柴及吸剩的烟头应确保熄灭后放入烟灰缸,烟灰缸中应随时保持有水。清理烟灰缸时应彻底确认烟灰缸内物质已完全熄灭。

4、废弃的打火机不得扔在烟灰缸内,各部门收集后统一处理。

5、吸烟完毕后,应清理吸烟场所。

六、禁烟规定

1、全体员工要提高“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

禁烟区设一、二、三级禁烟区,禁烟区结合厂区布局按区域划分:织造车间、全检车间、定型车间、包装车间、风机房、仓库片区为一级禁烟区; 车间为二级禁烟区;会议室、综合办公室、办公楼走廊为三级禁烟区,在禁烟区内禁止吸烟、游烟,违反规定的按规定进行教育和处罚。

六、处罚规定

办公室负责公司禁止吸烟管理工作,对各部门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实施监督、检查、考核,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具体处罚细则如下:

(1).在吸烟室、吸烟点以外的禁烟区域内吸烟的,根据禁烟区域进行相应处罚:

1、在一级禁烟区吸烟的发现一次罚款100 元/人,同时扣其部门200元。如果发现同一个员工第二次吸烟的除罚款以外,同时交由人力资源部处理。

2、在二级禁烟区吸烟的发现一次罚款50元/人,同时扣其部门100元。如果发现同一个员工第二次吸烟的除罚款以外,同时交由人力资源部处理。

3、在三级禁烟区吸烟的发现一次罚款20元/人,同时扣其部门40元。如果发现同一个员工第二次吸烟的将加倍处罚,一旦发现同一个员工第三次吸烟的将交由人力资源部处理。

(2).在吸烟室、吸烟点内乱扔烟头、烟灰的,发现一次罚款50元。(3).对不听劝阻、不服从管理、无理取闹的罚款200元。(4).如果在禁烟区内发现烟头的,给予区域负责单位200元/支的处罚。(5).对因违反此管理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按实际损失赔偿,造成重大损失的报上级部门处理。

七、其他

1.员工有监督的权利,对检查人员在检查中有舞弊行为、包庇行为、执法不规范行为者,任何人均可举报,举报人可采用电话、邮件或书面等一切形式进行举报,监督组由厂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组成,接到举报后严肃处理。

2.外来人员应遵守本管理规定,被访部门负责宣传本管理规定。

3.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应少量吸烟或不吸烟,公司鼓励不吸烟。各部门应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等宣传活动,提倡大家今早戒烟。

篇6:区域内

实 验 方 案

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

二O一二年四月六日

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其重点工作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的《义务教育法》中也提出了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区域内学校校际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性问题。学校的发展不均衡有硬件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软件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步跟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过程评价、教研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参与式校本培训等方面差别很大。

客观上我们无法改变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生源逐年减少,教师总体超编,但又存在结构性缺编;学校办学规模虽小,却又不能立刻撤并,造成了乡镇区域内的小学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教育失衡现象。

主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致使多数学生和家长深陷择校怪圈:强校在师资、生源、硬件等方面优势明显,便引来更多优秀师资与生源;而弱校则因软、硬件均无竞争力,陷入“条件差-生源差-质量差-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

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能紧跟时代步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教育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命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扩大,加之由于城乡差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总体质量。大学区办学正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重要战略。

其次,我市农村学校普遍办学水平不高。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跟不上去,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与市区内学校相距悬殊。在市教育局“小学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议精神的鼓舞之下,结合我校(一所中心校、六所村小)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职权范围和研究能力,将“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作为课题进行实验与研究。启动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发展我区,乃至于我市其它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借鉴意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开始派出优秀教师,到内地欠发达地区支教,以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到90年代以后,支教工作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到东西部去支教的老师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城镇学校也向本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派出支教教师,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我市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失衡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从我市课改实验区现状看,各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类:

(1)区际间的不均衡: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2)本地区内的不均衡:同一地区内,乡镇与区直校、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不均衡。

(3)同一乡镇内不均衡:①中心校与村小不均衡;②村小与村小不均衡;③同一所学校内因教师自身素质不同,对课改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均衡;④同一所学校内不同学科教师,由于管理部门对不同学科管理的力度的偏差,使教师对课改关注程度不同,也使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同,因而导致不均衡。

(4)某些制度的制约。如:职称的评聘→众多的教师由于无望解决职称而消极懈怠;评优评先与骨干教师挂钩:评先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得是市级骨干教师→而市级骨干教师评聘的年龄又不能超过45岁,许多45到50岁的教师,因骨干超龄,评先无望、职称评聘无望,所以,就消极怠工,一心就等退休回家;恰恰这部分教师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消极懈怠情绪对教育的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谈不上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5)影响课程改革均衡化发展的原因很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整体的失衡;教师工作热情懈怠导致教育发展失衡;城乡差异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特别是教师资源的差别;城乡、中心校、村小资源配置的落差;还有校长的管理水平高低、新课程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引出的差别。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本课题将在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大学区办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对于现有的成型模式和理论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本课题研究的高度和水平。

现有的成型模式和理论成果仅仅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在本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把已有的理论个性化并创新实践,探索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心小学在区域内通过带动辐射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教育均衡: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2、系统理论:

将一个学区或几所学校看成一个系统,将所属各成员校看成子系统,各子系统在学校工作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关系,相辅相成;各个子系统中的人,就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系统人”。

3、现行国家教育法规:

(1)、新《义务教育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经费、课程、教学质量、办学基本条件、教师问题等。同时明确提出了要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提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

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科研目标

1、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区域内办学模式相关的制度、措施和促进区域内小学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形成以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中心校带动、辐射村小的区域内的办学模式。

(二)师生发展目标

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普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发展目标

以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普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达到大幅度提高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最终形成“设施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的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格局,为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也使我镇教育发展步入全区先进行列。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适合农村中心小学一体化管理的教研模式,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

2、建立区域内办学模式相关的制度、措施和促进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探索形成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区域内教研一体,创新应用集体备课和主题式系列教研模式,实现教科研资源共享。全学区按学年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

(1)实施“精炼设计”的大集备模式

①“同伴备课”就将一册教材有计划地分工给全镇同学年的全部教师,每学期放假前分配好备课任务,教师在假期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精细备课。开学前学校统一安排时间集中备课,每位教师根据分配到的任务,担当主讲教师,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挖掘,与同伴们备课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探索。这种备课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以好带差,达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达到少而精,同时为教师减轻了备课负担,改变了以往机械照抄教案的低效率备课形式,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研究教材。

②“精炼备课”的“精炼”体现在让教师在备课主要把握住教材中的两点:重难点和训练点。“重难点”是根据知识体系的前后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和单元重点等进行确立。数学要

把每课的知识点定准,定全;语文要把每课的核心问题定准,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典型写法或者特殊修辞方法、句式、符号用法等找全,并有机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训练点” 数学方面是结合练习题进行基本训练、发展训练和拓展训练;语文方面主要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语文园地和课后习题来确定,按“字、词、句、特殊提示”四个方面进行。“重难点的措施”主要是阐述在教学中如何对重难点进行分解、突破、拓展和强化。“训练点的措施”主要体现习题题型、考核目的或者编者意图等,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逐步细化每课的“保底”目标,实现“下要保底”的纠偏功能,只有“下保住了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创造,实现“上封不了顶”。这种精炼备课的模式,省时高效,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师不熟悉教材、备完课后得不到实践的弊端,使参与备课的教师能有效地在一起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集体备课结束后就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实施“主题式系列教研”的大教研模式

“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模式主要是把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教师比较关注、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究。它的基本程序是:问题—计划—行动—总结—调整计划—行动—总结—再调整计划,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而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我们引导每一个教师主动参与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个教师对问题的思考,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实现教师个体的自主反思与专家、同事诊断、指导、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①大教研活动:我们把全镇教师按学年、按学科分成十二个大教研组,间周进行一次“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每组由一名中层以上领导任组长,学年组长任副组长。活动前制定好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主要体现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和具体周次主备人名单和教学内容。活动中主备教师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组内教师评议后,主备教师综合大家的智慧,再次构建教学设计地;教研活动时主备教师上课汇报,课后教师进行综合评议,形成对本课的最终也是最佳创意的教案。每一个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形成课后反思,填写评课意见书。

这种活动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的“低效、重复、形式化”的问题,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全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研品位。

②小教研活动:“一课三评三讲”活动,所谓“一课三评三讲”就是指每个备课组教师在制定计划时,根据主题需要,共同确定一个具体课题谓“一课”;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头进行个性设计,然后由一位老师先上一课,课后马上评议谓“一评”;大家共同反思、再建构,再由第二位老师上课,如此反复三次谓“三评三讲”;基本流程概括起来就是:“集备—异构—上课—评课—反思—再构—再上课”,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瑧于完美的效果。

中心小学按低、中、高三个教研组进行,时间安排在大教研组的轮空周进行。一般一课要在一天中完成,分别在一、三、五节进行,其中前两节课在学年中进行,第三讲为汇报课在教研组中进行。

③点式教研活动:各单位每月组织教师学习名师录相课、经典课例或者骨干教师指导课研讨课等,作为大教研的补充活动,及时跟进新的教育理念或者个案研究,增强教研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构建区域内教研网络信息化平台,通过博客和电子信箱等手段,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增强教研活动的及时反思性,公开、公平的交流,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广泛度和深远影响力。

2、配合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体制建设,保证区域内教育均衡逐步落实并全面铺开。

(1)、构建区域内设施资源共享

①设施设备资源主要指各种设备、专业教室、图书资料等。从校情出发,在中心校建立设施资源共享制度,在全镇建立统一的设施资源管理平台,全镇各校的所有设施资源有计划地进行调配。

②实行“书香校园”计划,全镇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将图书室里藏书流动起来,解决农村

学生读书难问题。

③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建立中心校网页、博客等,实现网络上的资源共享。

(2)、构建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

①构建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我镇现有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骨干教师带普通教师的“结对子”活动;实行专业特长教师跨校兼课。

②构建区域内“名师”资源共享,学校之间教师定期交流。

(3)、构建区域内课程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共享的典型的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源、优秀远程课程、优秀题库。

(4)、构建区域内学校文化共享

中心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文化传统、良好的校风全面带动“区域”内学校的发展,提高学区内的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还鼓励每所学校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拟定周期是2012年5月——2014年4月,分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1、选题、申报、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实验方案。

2、确定实验人员、对象、职责分工,制订制度、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广泛地相关理论经验学习。

3、研究制定实验相应的量表、制度、标准及操作办法。

(二)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课题开题会,明确研究任务、方法、途径、人员分工等。

2、按方案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对课题实施以来的相应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争求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调控,召开中期报告会。

4、根据中期意见,及时调整实验内容,并进一步实施。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进行课题的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

篇7:区域内

在区域内设置锅炉房应考虑如下原则:

(1)锅炉房应力求设立在靠近热负荷中心的位置,即设在用热量较大的建筑物附近,这样可避免山于管道敷设过长引起压降和热损失过大,而增加锅炉房内设备投资和能源的超耗,

(2)为避免锅炉房对本区域内环境的污染〔包括对大气、周围环境以及运煤卸煤、输送炉渣时对道路的污染),宜设置在本区域建筑物的下风向位置,

(3)锅炉房的位置应设有专用道路,以便于煤和炉渣的运输,同时设有单独的出口与区域外道路相接,不宜出入本区的正门。

(4)宜设置在本区域自然地面较低处,有利于凝结水的回收。

(5)对燃油燃气锅沪房应有足够的贮油罐(或液化气贮罐)的面积和安全距离。

(6)锅炉房与其他建筑物的距离,应符合国家规范规定的安

全防火、环保排放、卫生等要求。

篇8:凝聚区域内网络舆论正能量

据有关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6月底, 我国的网民达到5.91亿。按照全国2861个县市分摊, 每个区县有超过20万的网民。面对这一庞大的网民队伍, 以及网络上多元的、碎片化的信息, 区县媒体在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凝聚网络舆论正能量方面确实存在局限性。

第一, 从搭建网络平台来看, 官方掌控的少, 社会层面的多。

以重庆市为例, 在市网信办公布的官方资质新闻网站中, 32家网站只有19家属“报社”维护。这19家中嵌入论坛的有14家, 但真正由报社管理的论坛不足5家。然而, 在这32家官方网站所在的区县, 都有社会力量经营管理的网络论坛, 且网民注册人数、发帖数量和影响力普遍较官方论坛大。

第二, 从官方引导舆论来看, 关注正面的少, 把控负面的多。

以綦江区为例, 区域内有社会论坛“綦江在线”、“綦江网”, 也有官方的“綦江论坛”。虽然綦江论坛日发帖量超过1000, 且超过半数是“正能量”, 但不论是管理机构还是街镇部门, 其“官甲”很少发帖支持;綦江在线的日发帖量在500左右, 但“负能量”帖更新较快, 网民顶帖热烈, 得到“官甲”关注回复也较多。

第三, 从网民讨论话题来看, 谈论正面的少, 热衷问题的多。

综观各类论坛, 不论是官方的还是社会的, 网民大都以发帖爆料为荣, 甚至挖空心思找噱头、制标题吸引眼球。而对那些哪怕是实实在在的正能量话题, 跟帖回帖的网民都会从中找出“漏洞”、强加“问题”, 甚至把发帖者、支持者当作“五毛”口诛笔伐。这或许是网络论坛的“通病”, 但说明网民讨论话题有倾向。

二、加强网络舆论正能量凝聚的主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要“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 规范传播秩序。”要运用和管理好网络论坛, 凝聚网络舆论的正能量, 应把握好三个原则。

第一, 允许存在与加强引导的原则。

各区县要重视网络论坛这一新型媒介。对于既有的社会论坛, 要允许其存在, 并从法律渠道规范论坛管理、引导网民理性发帖回帖。对于有条件的报社, 要充分利用其资讯优势, 赋予其开设论坛的职能, 引导网民理性表达负能量、合理诉求, 凝聚传播社会正能量。

第二,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原则。

对于网民在论坛上发帖反映的问题, 各区县网信办要加强监测收集, 及时反馈和交办有关单位处理。街镇部门要重视自身职能和工作成果宣传, 并及时研究办理、回复网民意见。区县报社有论坛的要注重互动引导, 没有论坛的要加强跟踪报道, 促进问题解决。

第三, 有序传播与打击犯罪的原则。

论坛承办方要制定网民发言和论坛管理规则, 加强网民和论坛自律, 并及时报告和处置违规言论, 促进论坛的有序传播。公安机关要及时掌握证据, 打击违法传播及违法犯罪。报社要及时跟进, 营造正能量传播氛围, “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三、区县媒体凝聚网络舆论正能量的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 綦江区 (不含万盛经开区) 的知名网络社区綦江论坛、綦江在线、綦江网的注册网民超过13万, 日均发帖量超过3000帖。如何“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把这上千个“自媒体团结起来, 形成网络舆论的正能量?綦江日报社自主申办了綦江论坛, 并从三个方面探索了路径。

第一, 搭建正面发声平台。

一是鼓励健康帖子。一方面, 对于传递綦江正能量的帖子, 每周对点击量最高的原创帖子给予适当奖励;每月按照发帖回帖数量、质量, 以版主推荐、网民投票方式, 再奖励一定数量的优秀网民。另一方面, 对属于投诉、爆料类的帖子, 也给予一定鼓励;确有新闻价值的, 安排记者与网民共同完成采访、共同分享稿费。二是纸质媒体互动。在綦江日报开设专栏“綦坛网事”, 每周至少一期, 作为名专栏打造。主要展示有利于宣传綦江形象的言论、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 2013年1至10月已编发网民帖子213件。同时, 围绕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重大决策, 策划话题, 组织讨论, 收集建议, 编发稿件, 有效激发了网民参政议政、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第二, 促进各方解疑释惑。

一是争取各级支持。年初, 争取由区委办出台文件, 将街镇部门入住论坛、回复办理网民意见纳入目标考核。同时, 綦江日报社论坛管理人员及时与街镇部门沟通, 让网民的意见能够尽快得到答复;对个别不愿回复的单位, 记者调查属实后在纸质媒体曝光, 使网民今年的投诉、爆料基本上得到回音, 反映的23个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当面座谈交流。为了让更多网民了解綦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部分网络舆论热点部门的职能和工作, 綦江日报社还组织网民走进街镇、部门。如, 两次走进古剑山AAAA景区, 感受“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巨大变化;分别走进永新镇、横山镇采风, 写作美文37篇、拍摄提交美图178张;先后到区公安局、市政园林局座谈, 了解公安民警、市政园林工人的辛苦, 有效缓和了网络舆论。

第三, 大力建设网民队伍。

一是精选版主团队。针对綦江日报社人手紧缺的情况, 结合网民中各方面人才众多的实际, 选拔综合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在职网民任版主, 并组建核心版主团队, 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等保障。初步形成了綦江日报社负责技术、方向性把关, 核心版主团队管理版主和版块帖子, 版主维护网民权益的运行机制。二是培训骨干网民。一方面, 在各行各业包括中小学校发展骨干网民, 今年新增网民9000多人。另一方面, 在言论、新闻、文学、摄影网民中培养骨干, 綦江日报社组织了两次新闻写作、摄影培训, 受训骨干200多人次, 使骨干网民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业务素养。同时, 还组织骨干网民参加新闻采访、记者节座谈等, 较好地引导了网民的关注焦点。

摘要: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网络论坛等网络公共载体, 公开或匿名表达的意见。这些意见, 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甚至偏激的。作为区县媒体, 如何将区域内网络论坛网民的正面意见凝聚起来, 形成一个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本文作了三个方面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论坛,网民,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3年8月19日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上一篇:成长的什么初三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南北中国饮食文化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