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抗战

2024-05-01

爱国抗战(通用8篇)

篇1:爱国抗战

抗战爱国名言摘选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陈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陈毅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爱国将领冯玉祥

卑军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蔡廷锴

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张治中

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陈怀民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陈文杞

“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寸性奇

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戴安澜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邓锡侯

“有我姜玉贞在,就有原平在,我姜玉贞誓与原平共存亡!”――姜玉贞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李家钰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蒋介石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黄启东

“南阳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来生再见!――黄樵松

“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郝梦龄

“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冯治安

“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肝脑涂地,亦所不惜”――范筑先

“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不惜一切代价,全歼小日本钢军,夺回昆仑关,打出第5军的威风来!”――杜聿明

“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者重。”――佟麟阁

“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38岁,为抗日死而无怨。”――傅作义

“家仇国恨,等待何时!日机炸我同胞,向其讨还血债!”――高志航

篇2:爱国抗战

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从影视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燃烧的红色激情。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抗战爱国电影观后感

《地道战》这部影片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那个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簌,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它铿锵有力,极富有感染力,使我听后顿时热血沸腾,冥冥中产生了一种冲动,一份渴望,一丝感动,爱国情结又一次在心中涌起。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意义重大的年份,妈妈和我利用暑假的一天,一起又一次的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地道战》,让我们有一次重温了旧日历史的残酷,再现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这片富饶广袤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我根据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采用了不少巧妙的战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冀中根据地人民民兵队长高老忠和民兵?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但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1943年夏,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打得浇花流水。日军在遭到抗日队伍的英勇反抗后,对高家庄的抗日武装力量既怕又恨,想方设法要扑灭这股抗日的火焰。

不好!地道口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我的心随之也提了起来。他们不敢贸然进去,竞用几台抽水机轮番地往地里灌水,毒气也在鼓风机的煽动下,直扑地道!别担心,他们有他们的打法,咱们有咱们的招数,几经改造的地道,既能防水,也可防毒。你听,解说员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水是珍贵的,应当让他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鬼子已经没有了花招,咱们要开始动手了!整个高家庄,村里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冀中的平原上,到处是抗是武装,烧杀抢掠、作恶多端的小日本,在抗日战斗的滚滚洪流下,变成一群无头苍蝇!敌军大败,原本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已闻风丧胆,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已欢呼雀跃:以前气势汹汹的鬼子,现已抱头鼠窜......我们胜利了!振奋人心的歌儿又响了起来,那催人奋起的旋律,那慷慨激昂的节奏让我感慨万千。顿时,我觉得我自己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骄傲。抗战爱国电影观后感

10月31日下午我校全体师生在俱乐部观看了两部影片:《太行山上》、《霍元甲》,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这次活动是总局教委结合纪念长征70周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巡校播放,每位学生上交6元电影票钱,学校再上交到上级教育局。很多家长打来电话询问,既然是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还要让学生交钱观看?不是舍不得这几块钱,而是感到不理解。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是免费的吗?

观看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专注的看,没有任何喧哗。这两部影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不知学生看了之后有何感想?每位学生下个星期一上交一篇观后感。很久没有看电影了,我看了这后心情是很激动的,悄悄地流泪了。《太行山上》再现了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条件下,艰苦奋斗,克服万难与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战斗,进行反侵略战斗的壮举。让我们再一次了解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体会到我党的丰功伟绩,希望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德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首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是多样的,主题班会、庄严的升旗仪式、介绍英雄模范人物、结合重大纪念日等等。爱国还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爱祖国爱人民从爱自己的母亲做起,而爱母亲从体贴母亲做起,力所能及地分担一些家务,或以自己在校的优秀的表现让母亲高兴、自豪。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发展为其他亲人、为素不相识的普通人、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爱。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长大了还会去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比如打开水龙头,没水,顺手把水龙头关上,打开电灯开关,没电,顺手又把开关关上。这些条件反射似的动作,只有当把节水节电意识内化成习惯了才可能不假思索的做到。

我们曾经的学生年代一个雷锋的故事召唤了我们追求高尚,一本《红岩》激励了我们景仰先烈,女排的五连冠感动得我们泪流满面。那时的我们多么单纯,多么质朴。那时追求真善美成为一种时尚,痛恨假恶丑成为一种风气。斗转星移,时光不再。与学生们动情地讲雷锋的故事,台下会无动于衷,说江姐伟大,学生崇拜的却是周杰轮、小燕子。有的时候在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面前,新生的一代,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建设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抗战爱国电影观后感

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红孩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苏保、细妹等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穿梭在密林中,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正是有了他们不怕牺牲默默奉献,才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红孩子》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被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儿童团员苏保、细妹等形象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脑海,小小少年革命意志坚强,不怕牺牲,不怕危险,机智勇敢,胸怀革命大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小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顾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学习的良好环境,倍加珍惜安定的社会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聪明才智。

自古英雄出少年。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祖国建设一日千里,幸福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创,我们要争做祖国建设的英雄,无愧于先辈们的殷殷期望,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

春天的花朵为我们开放。

空中的白云向我们召唤。

树上的小鸟为我们歌唱。

美好的生活伴我们成长。

篇3:爱国抗战

《抗战家书》一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锋的近百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家书, 带着战火纷飞的气息, 用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感情, 抒发着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 “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一封封凝结着国敌家愁的家书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家国观,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抗战家书》的特点

(一)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新。

1. 视角新。

《抗战家书》不仅收集了左权、吉鸿昌、蔡炳炎、戴安澜等英雄人物和革命志士的家书, 而且收集了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家书, 一个个生动、鲜活, 且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抗战时期的军民生活, 展现了他们侠骨柔肠的爱家之情和视死如归的报国之志。对抗战家书的研究, 为抗战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家书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和为国为家的情感。家书的作者亲历了那个时代, 见证了那段历史, 他们在家书中有深沉热烈的情感表达, 这是不同于一般史书的记载和描述的。

2. 材料新。

《抗战家书》征集了大量抗战时期家人、亲友之间的通信、手稿、照片, 并在每个人物家书后面介绍家书故事的背景, 附书信照片和人物相关照片。通过一个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和朴实生动的照片, 还原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这些家书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保存至今,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有些家书是名人的遗物, 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如1937年9月, 即将率军出川抗战的傅常将军给家人留下一封简短的“遗书”, “遗书”后被刻在灯柜上, 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封特殊的家书成为川军舍家为国、奔赴国难的历史证物, 弥足珍贵。

(二)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实。

1. 材料翔实。

全书分为上篇、下篇两部分。上篇收录的是抗战前线将士们的战地家书, 包括战斗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下篇收录的是各阶层民众与抗战有关的家书, 并以写作时间为序排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4年抗战的历史。全书对相关人物做了详细注解, 附了当时的家书照片和人物合影, 并介绍了家书相关的背景资料, 内容丰富翔实, 可读性高。

2. 情感真实。

从该书选编的家书来看, 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 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 涵盖14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从该书选编的家书来看, 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 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 涵盖14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该书收录的家书既有战场上给亲人写的绝笔信, 又有爱国志士慷慨就义前对子女爱人的叮嘱, 对战友兄弟的临终托孤。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人的不舍与眷恋, 在严峻的现实中闪耀着不灭的希望和乐观的精神。在血与火的历史中, 抗日志士们绵长醇厚的骨肉亲情, 前仆后继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在一封封家书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 语言朴实。

由于作者文字水平各异, 语言习惯不同, 编者在保持家书原貌又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了整理, 因此该封家信中的语言朴实又个性鲜明, 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该书对家书的背景和人物进行了介绍, 加深了读者对特定情境下家书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读来使人身临其境, 真实感人。

二、《抗战家书》中的家国观

(一) 国泰方可民安, 国为家之基。

1. 国之不存, 家何在焉, 革命志士舍生忘死赴国难。

“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 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这是著名抗日将领蔡炳炎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书写的亲情家书, 他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 搁笔四天之后, 蔡将军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英勇殉国。大敌当前, 作为丈夫、军人, 蔡将军选择了为国尽忠, 用生命维护了中国军人的尊严[1]P21。革命志士为了家园, 保卫祖国, 舍生忘死。胡孟晋家书中说:“大难当头, 应踊跃赴前线杀敌, 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伟志。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 宣传和教育他们, 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 毛何附焉’?‘国之不存, 家何在焉’?”[1]P75有国才有家, 这也是革命志士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奔赴国难, 至死不渝的原因。

2. 国家和平、社会稳定, 普通民众才有家庭亲情温暖。

国家和平昌盛, 才有家庭天伦之乐。一位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普通民众在家书中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古人早有此言, 我为什么要舍却你们千里迢迢地在外面奔走呢?但是, 千不得已、万不得已, 终究舍却你们到了温州, 看着信如追他的两个儿子, 我便想起你们来了!到了南昌, 看着明哉祖孙三代都那么快乐呢, 我又想起你们来了……现在我离开了上海, ‘几时亦回上海’这句话已不在我希望之中了, 但是难道和你们终不相会了吗?那么我仓皇奔走, 究竟为了谁呢?究竟为些什么呢?在我的意思, 宁可带了你们喝粥汤, 不愿舍却你们吃鱼肉。”[1]P174这封家书真实记录了一位失去家园的难民辗转流徙、悲凉无助的人生轨迹, 通篇贯穿着醇厚的父爱和亲情。对于当时只有5岁的姚慰瑾, 父亲留给她的记忆实在是太少了, 但是父亲走后, 接连寄回的10余封家书则伴随她的一生。“听说我父亲是1938年8月去世的”。60多年后的今天, 一提起父亲, 姚慰瑾还是伤感不已。她一直都不知道父亲去世确切时间和地点, 更无从寻找他的遗骨。“一下子人就没了, 我母亲也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父亲的死讯的。当时兵荒马乱, 我们孤儿寡母的, 又到哪里去找呢?”[1]P177战争夺走了年幼孩子的父亲, 给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封家书的作者是一个因战火流离失所的教师,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家的关切和热爱, 以及相聚无望的无奈、凄惶和悲凉的生命状态。参加衡阳保卫战的余子武将军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中说:“长沙已失守, 我军到湖南后仍未遇敌。湖南已沦陷七八县, 老百姓扶老携幼逃难者不计其数, 真是可怜!”[1]P150有国才有家, 国泰方可民安。

(二) 舍小家为大家, 家为国之本。

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秘书胡孟晋1939年11月28日写给妻子的辞别信中, 时时以“舍小家, 顾大家”的道理与妻子儿女共勉, 又不免在信中抒发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和对家中的关切。家中妻子不仅在情感上支持丈夫, 而且不辜负丈夫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活动的期望, 投身家乡“妇女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 在丈夫逝世后又抚养几个孩子长大成才。正是一个个这样的家庭支撑着抗战的胜利。

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几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表达出对女儿的思念及渴望全家团聚的心情, 透露出左权将军对刚刚投身革命的亲密伴侣的款款深情和无尽关爱, 对刚出生女儿的无比疼爱和牵挂, 让我们看到这位驰骋疆场的英雄对亲人冷暖关爱的侠骨柔情。正是这种骨肉亲情和对家的热爱使将士们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获得心理的支持力量。“此间一切如常, 唯生活较以前艰难多了, 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今年没有种花, 也很少打球”[1]P136。左权将军通过种花思念自己的爱妻, 在家信末尾发出“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何日相聚?念、念、念、念!”[1]P136的感慨。可以体会到家庭对抗日英雄的支持力量。

(三) 尽忠报国与育儿孝老, 家国密不可分。

“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 老母外出, 未能侍奉。端公仙逝, 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 当更痛苦……我要部署杀敌, 时间太忙, 望你自重, 并爱护诸儿, 侍奉老母”[1]P99。在给妻子写了寥寥数语的绝笔信后, 戴安澜又悄悄给三位亲友写了一封托孤信, 信中流露的是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对家人的眷恋不舍:“余如战死之后, 妻子精神生活, 已极痛苦, 物质生活, 更断来源, 望兄等为我善筹善后。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 想诸兄必不负我也。”[1]P100这是戴安澜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歼灭日军4000余人, 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 受伤殉国后, 人们在他的皮包中发现的两封家书, 其爱国情怀、报国之志, 催人泪下。

爱国绅士于登云在临刑前给其长子留下一封遗书。信中这位慈父舐犊情深, 谆谆教导, 语重情长。“你年纪不小, 本拟父子天年, 未想半途分别, 你之命, 父之运也!所望读书尽心, 务必前途。侍母要孝, 勿劳其生气, 以便领你们兄弟姐妹过日子。如你母有生气时, 你要跄之请罪, 以何时欢喜为止。兄友弟恭, 妹妹之领导, 你的责任太大。将来各地处你要均应前往看看, 以长经验。择友慎行, 要比为父有不好之日, 你不要口出怨言, 以免招祸生此地。善法也。勿得犯口为要。”[1]P157这位爱国志士对家人的遗嘱令其子一夜长大, 遵照父亲的教导努力学习, 孝顺母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带弟妹, 为母分忧。

革命烈士在抗日救亡、为国捐躯的前夕, 最不舍的牵挂是家人, 或者临终托孤, 或者谆谆教导, 他们不屈的抗日爱国精神是家人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他们抗日的宗旨是为国为家, 可见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

三、《抗战家书》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一) 青年学生应从家书中汲取抗日英雄的民族精神, 牢记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青年学生要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 但不被仇恨蒙蔽双眼, 真正全面了解日本民族, 学习长处并且努力寻求超越。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自身做起, 不发牢骚不抱怨, 用行动影响和改变周围环境, 树立我是怎样的我的祖国就会是怎样的主人翁意识。青年学生通过阅读抗战时期的家书, 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屈辱的民族史和不屈的抗争史, 从细微之处深入体会“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 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 以及革命志士誓死保卫家园, 绝不让列强侵犯和践踏祖国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0周年, 这样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依然激荡在人心, 鼓舞青年学生铭记历史, 奋勇前进, 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捍卫民族的尊严, 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在新时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宏图伟志, 将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统一起来, 必将汇成最伟大的力量。

(二) 青年学生从家书中体验家庭亲情的珍贵, 领悟家庭的养育之恩, 进而升华为对社会和祖国的热爱。

《抗战家书》中收集的家书很多都是在危难中写就的,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 家书除了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外, 还体现了亲人间暖暖的温情, 有与抗日救亡, 躲避日寇轰炸相关的仔细叮咛, 有对家人的不舍和牵挂, 也有对亲友的临终托孤。青年学生应深入体会父母舐犊之情, 领悟家庭养育之恩, 培养对家的深厚感情。和平时代, 青年学生应深入社会实践, 传承中华文化, 提高自身修养, “入则孝, 出则悌”。在家孝敬父母, 在外像对待兄弟姐妹那样团结和关爱身边的人。将对家的深厚情感迁移到对社会成员的情感, 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在此之上, 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饱览祖国河山, 培养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真挚热爱的情感。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力量的报国之志, 体现在爱亲人、爱故乡、爱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朴素情感, 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三) 青年学生应将爱国与爱家之情融合起来, 将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与民族振兴统一起来。

1937年9月, 即将率军出川抗战的傅常将军给家人留下了一封简短的“遗书”。“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 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 努力学习, 强我中华!”傅常将军出征后, 其妻子让工匠照丈夫笔体原样将这封家书雕刻在灯柜上, 一是教育后人报效国家, 二是为能长久地保存这封家书, 让家书随灯柜陪伴自己, 陪伴儿女, 永远流传下去。由此可见, 家与国是水乳交融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国家的支持力量。对父母的关爱与孝顺, 对兄弟的友爱和恭敬是人伦道德, 也是社会责任, 更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刻苦学习, 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庭的期望又是现阶段爱国的实际行动。因为努力学习, 努力增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这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也是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期望与幸福的事。此外, 青年学生还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逐利的幸福观不仅毁坏自己的幸福, 后代的生存和幸福条件也遭到破坏。青年学生在谋求个人发展和家庭富足的时候, 要站在社会和民族长远发展角度, 将二者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真正在历史框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获得个人的充分发展和内心的幸福安宁感。

摘要:抗战时期的家书最能体现这一特殊时期的家国观。左权、吉鸿昌、张自忠等舍生忘死赴国难的抗战先锋的近百封家书集中体现了国之不存, 家何在焉, 国为家之基;舍小家为大家, 家为国之本;尽忠报国、育儿养老家国密不可分的家国观。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抗日英雄的民族精神, 牢记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体验家庭亲情的珍贵, 领悟家庭的养育之恩, 进而升华为对社会和祖国的热爱。

关键词:抗战家书,家国观,青年学生,启示

参考文献

篇4:忆祖父抗战继承爱国家风

去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更加想念已经离世40多年的爷爷,因为当年他曾经抱定“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参加过东北抗日义勇军并且担任过团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

我的老家在辽宁省新民市,距东北重镇沈阳(曾被称为“奉天”)只有100多公里,是日本鬼子最早侵入的地方之一。

算起来,爷爷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时已经年过30岁了,也早过了容易冲动的年龄。那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中长子的爷爷,负有很重的家庭责任,他完全应该守在家中,照顾一家老小和比较殷实的家产。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驱使他毅然抛家舍业,加入到抗日的洪流中 。为了表达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爷爷写下七言绝句以明志。

他拉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投奔到东北抗日义勇军某军军长潘世贤的名下。潘世贤听说爷爷是讲武堂毕业且文武双全,当即给爷爷授予一个团长的头衔,并让爷爷继续扩大队伍。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抗战,爷爷自号“平东洋”,周边有很多人响应,纷纷聚集到“平东洋”的旗下。“平东洋”的绰号,一时间在十里八乡非常响亮。随后,爷爷便带着这支完全由东北农民临时组成、没有任何作战经验、武器装备也极差的抗日队伍,与日军作战,也打死过少量日本鬼子。他们先后经历过四次战斗,在最后一次战斗中队伍被打散了,爷爷千辛万苦拉起的这支抗日武装也只存在了几个月。

抗日失败后,爷爷无比失望地潜回家中。但日本鬼子和汉奸听说他曾经组织过抗日,便到家里来抓他。幸亏爷爷身手灵活越墙而逃,才躲过这场劫难。此后多年,爷爷孤身一人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避难,有家难回。一家老小的生活很快便陷入困境,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了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程度,奶奶不得不靠借贷度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爷爷勤事农耕、广置田产,想以此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因为他那几年的所作所为,加重了划定家庭成分的砝码,他自己也被戴上“富农分子”的帽子,让爷爷背上了至死也不能卸下的精神负担。

爷爷的抗日经历也曾被别有用心的人举报了:有人认为爷爷曾经拉起过队伍,手中可能还会有枪,说不定会有命案。爷爷坦然接受了5个月的各种审查。第一次审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到了“文革”期间,爷爷再次被关了两个多月才放回家。1968年正月十八,爷爷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托人从木材加工厂买些下脚料拼凑了一副薄棺材,草草下葬。但爷爷至死都没有为当年参加抗日而后悔过,就是在经历磨难之时,他也没有向儿孙们表露过悲观绝望的情绪。

为了查证爷爷参加抗日的历史,我家里人曾经多方打听过义勇军军长潘世贤的下落,以证明确有其人。我也曾在有关图书和网上查找过,均无结果。也许,这个人早已殉国了,也许,这个人就没有成事,很快就像流星一样在天际划过了。此后,我也释然了:这种查找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爷爷已经去世多年,我们既不想邀功又不想领赏,政府也不可能为爷爷补发个什么勋章,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爷爷的这段历史,早已淹没在历史的云烟中了,即使他的后代也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旧事重提,是想告慰早已作古的爷爷:您也曾勇赴国难、无私报国,您的家国情怀,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您的后代,我为您骄傲! (责编:孙展)

篇5:喋血孤城——抗战中的爱国亮点

喋血孤城——抗战中的爱国亮点

每年的九月十八,总是令人忆起几十年前耻辱往事,以及鼓舞激奋的歌谣。“耻辱”二字似乎有种若即若离的缭渺,总是牵动着人心,却不知如何出口。这些都是父辈的父辈那一代的记忆了吧。

恰好,前阵子讲述常德会战的电影《喋血孤城》,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爱国教育课。影片是讲述驻守湖南常德的国军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虎贲”战士与日寇三万大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这鱼米之乡的泣血故事。通篇,我们见证了国军将士为了身上扛负的责任,舍生取义,当然本片也展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对于爱国,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不同价值观念的评判。对于牺牲,经过几个年代的更迭,人们是否有了另一种解读方式呢?从小,我们的课本上,报道的新闻中,许许多多事情可以拔高到爱国的革命精神,然而我们始终还是无法感受在国家存亡之际舍生忘死的那种豁出去的心情。“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余程万师长这种与日军誓死战斗的诀别气概怎不为人称道?回过头来摸摸自己的心,我们小时候挂上的红领巾,中学时别上的团徽,以及长大后在党旗前的入党宣誓,无不宣告着我们将为保卫祖国,富强祖国奉献自己的精力和人生。

我们做到了什么呢?看到火炬争夺战,我们抵制家乐福。看到中国渔船被扣押,我们网上叫嚣、谩骂。拿出以前的历史问题,炒作再炒作。从舆论抵制上升成为难以控制的打砸行为,就是爱国主义的左进表现了?我们何不探究一下现象的起因和源头,即

国防教育主题征文

便它是被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杂糅的混乱局面。爱国主义有时候就是一种良好心态的表现,它是对“国”的忠诚和信赖,是国民对种族和本土热爱的一种思想意识。何处值得我们爱,何种爱能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物质资料的大富足及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也应该建立在一个有秩序有规范的爱国思维体系中。当然爱国主义发展到最终的理想标的,是世界主义。全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地域之分、种族之争能逐渐被大同的思想所湮没。这个世界更具有包容性和整体性才能有效实现更大的团结。

《喋血孤城》中,我们看到了面对生死的一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其中的人物也更有人性和涵养。在现实中,我们虽然未曾经历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一种警示、一种责任也会让我们把那股精神气儿发挥至尽。我们不可缺乏激进派,但温和派的细致也能给整体的爱国战略带来理性的发展空间。

我以为如要给爱国主义定义一个符号的话,那应是张开手的怀抱。和而不同的思想才该是发展爱国主义所要深深探究的问题。

姓名:熊依泠

单位:三塘社区

电话:85156527

篇6:爱国抗战

65年前,我们祖国的“邻近”,趁着我们不留意而悄悄“进入”,他们仗着比我们先进的武器及军事装备对我们这“雄鸣”进行大肆啃咬。

忍辱负重的中国人,未曾作出反抗,这些可恶的吸血虫更是得意洋洋,接着又运进更多的吸血物种。

黑色的记忆,血腥的味道,就是在南京,一场大屠杀,三十万中国人被杀戮;一个偏远的地区,一个可怕的实验室,他们用好几千中国人来做实验,研究出来的恐怖武器再被用来屠杀中国人。

这些东西,我不愿再想,不愿再忆,但,不能,这些确实存在,伤疤仍然留存,记忆依然如新。鬼子们所犯的这些滔天罪行让我挥之不去,但敬爱的党又使我振作。

就在被压迫被残害的一线,我们希望的种子-——共产党,出现了!在我们穷苦农民、苦难大众之中诞生了!我们惊喜,我们雀跃,但不能声张-——鬼子们知道后会再来迫害。在群众中,共产党慢慢长大,慢慢成熟,他嫉恶如仇,面对着天天压迫人民的鬼子,他终于发出了强烈的振奋人心的号召: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能危险的时刻!起来!

全民族被震惊了,燃烧的血液终于沸腾了,中华人民站了起来,无穷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天空立即变红了,激情的老百姓就用镰刀锤子和鬼子们战了起来,这些纸老虎立刻垮下来,那些较为先进的装备似乎也在燃烧的中国失去了作用,终于鬼子们夹着尾巴灰溜溜地也是无声无息地走了,而中国,站起来了!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从前那块人人想食的大肥肉变成了今天一堆坚硬的钢铁,从前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也已过去,今天的我们吃足穿好,正昂着阔步大步向前。

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海上航行灯,指引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海通畅前进。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历史为参照现实为根基的思想振奋剂,让我们不忘国耻,立足现在,守望和平,放眼未来,重在发展民族精神要时刻记牢,不能放。

篇7:爱国抗战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幸而遇见你,祖国》

幸而遇见你,祖国!那时你尚在襁褓中却已识得文字,知晓绘画,懂得善恶丑美,辨得世间黑白。

幸而遇见你,祖国!那时你正是年少,有日日不歇的歌舞丝竹,有浓墨画下的大好山河。有金戈铁马三千战鼓擂的无情疆场,也有青瓦粉墙小楼听雨声的有情江南。庙堂之人锦衣玉食忧万人之忧,江湖之人粗茶淡饭仗剑江湖乐一人之乐。

如此美好的国家却在那一瞬间破灭,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你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我看到了你广阔的疆土被一寸寸分割。噩梦还没有结束,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悲哀与不屈,若有朝一日放龙归渊,定会是一副宏图盛世。于是有了一群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伏案于昏暗灯下构筑民族蓝图;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于是有了台儿庄会战,百团大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多少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国格,保家卫族,浴血奋战。

一朝为王,终生为王。你呼出最后一口浊气,王者终于得以再次加冕。我看见你身披华服头戴皇冠,眼睛里有铮铮傲气,你的子民为你欢呼为你自豪。如火的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无比夺目无比耀眼,那是祖国的颜色,是所有骄傲和血泪凝结而成的,是祖国的荣光!过往如烟云都已消散,五千年风雨洗礼,你已经付出太多,是时候该我们回报了!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立志勤奋学习,为建设绿色家园做好准备。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今天的你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向全世界庄严的宣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幸而遇见你,幸而投身帝王家!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我是中国人”

篇8:爱国抗战

关键词:《晋察冀日报》,《老百姓》,群众动员,抗日救亡

《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版面

党报工作是党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 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 党报不仅是党的大政方针的传声筒, 更是担当着“组织者”的重要身份。它们面向群众办报, 联系群众、宣传群众、鼓舞群众、服务群众, 甚至直接发动和领导群众参与抗战, 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晋察冀日报》的前身为《抗敌报》, 诞生于1937年12月11日, 1938年4月成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1940年11月7日更名, 后期又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该报是北方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区域性报纸, 日发行量最高达5万份, 曾被聂荣臻将军称赞为“民族的号筒”。为了更好地宣传抗战、让老百姓接受并喜欢报纸, 1938年11月21日, 该报增设了面向边区老百姓的综合性副刊《老百姓》, 出版至1942年7月21日停刊。四年时间, 《老百姓》在群众抗战动员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 本文尝试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论述, 以就教于方家。

一、让群众发声, 揭露日寇残酷暴行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党历来认为我们的党报必须用事实来说话, “将敌人一切残暴兽行的具体实例, 向全国公布, 向全世界控诉, 用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之目的”。 (1) 《老百姓》创刊号上, 主编邓拓在发刊词《先讲几句》中也指出:“《老百姓》是给咱们庄稼人、手艺人、买卖人和所有做活的人看的。在今天看来, 《老百姓》就是要告诉老百姓知道日本鬼子怎样不讲道理地来欺侮咱们, 咱们又怎样起来赶走日本鬼子。”

《老百姓》上正面揭露侵略者残暴罪行的文章共计10余篇。 (2) 第5期《日本鬼毒计害人民》一文讲道:“日本鬼子, 闯入中国河北、山西各省, 到处炮火连天, 杀人如麻, 强奸妇女, 焚烧房屋, 真是罪恶滔天, 笔不胜书。”比如, 日寇扫荡至阜平县王快后, 向村民推行他们的“归村政策”, 迫使村民为他们出卖苦力。当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 便对那些不明真相、出卖苦力的百姓举起了屠刀:“男的就被一刀了杀死, 女的就被轮奸, 赤条条地死在街上、死在家里, 没有死的也就上吊跳井了。”第74期, 一位名叫刘德山的读者在“读者来信”一栏中讲:“这回敌人来扰害边区, 我的祖母被烧死了, 死得非常惨, 我看见她的尸首, 几乎晕倒;过路的人看见她那骨头架子和还没有烧成油的肉和牙齿, 没有一个不咬牙切齿、没有一个不骂鬼子的……我们村子没有住过八路军, 可是也被鬼子烧了, 这回我清楚地知道了鬼子杀人放火是不分贫富、老幼的。”除此之外, 《反对敌人抓壮丁》、《鬼子抢干粮的故事》、《粉碎敌人毒菌战》、《严防敌人毒害青年》等多篇文章揭露了敌人抓壮丁、抢粮食, 丧尽天良地施行毒菌战, 对边区青年实行思想渗透等各种恶行。

《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控诉敌人令人发指的兽行, 把侵略者惨无人道的丑恶行径昭告天下, 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 从而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同仇敌忾, 与敌人血战到底!

二、动员群众踊跃参军, 支援前线抗战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推动历史前进的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 任何创造历史的过程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3) 《老百姓》作为党报的副刊, 深知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 它经常发表鼓励老百姓踊跃参加八路军的文章, 前后共计20余篇。其中, 第27期的《走, 当兵去!》中讲道:“守着老婆孩子, 在家过一辈子, 虽然说没出息吧, 要是太平一点, 也不算什么。可是这年头儿, 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放火, 今天不保明天的事, 怎能叫你如意呢?俗话说, 逼得老子没有法儿, 就上梁山去, 当好汉……常杀日本鬼儿, 多杀日本鬼儿, 又替老乡们报仇, 又保护了自己的家乡。”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国难当头, 抗日救亡就是头等大事。《老百姓》呼吁群众积极加入抗战队伍, 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即便是牺牲了, 那也是为国捐躯、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该文疾呼:“你不当兵, 我不当兵, 都等日本鬼儿把我们活埋了吗?五尺高的男子, 如今不干, 还等什么时候?走, 到村长那报名去!”

此外, 《老百姓》还刊登了大量描写军属故事的文章、歌谣。如刊登在第2期上的歌谣《哥哥你上前方》:

月亮地, 明晃晃。妈妈灯下急慌忙。针线粗布手中拿, 给我哥哥缝衣赏, 明儿穿着上前方。嫂嫂慌着到伙房, 锅中蒸好窝窝头, 给我哥哥做干粮, 明儿带着上前方。月亮光光, 哥哥下炕。穿着新衣, 带着干粮。妈妈醒来忙起身, 嫂嫂领着下了炕。大家一起往外走, 要送哥哥上前方。大家来到村路上, 妈妈开口把话讲:“儿啊, 这去要做个尽孝的儿郎!”

歌谣语言平白如话, 描述了一家人为即将奔赴抗战前线的哥哥送行的场景, 形象地表现出边区老百姓踊跃送亲人参军的动人场景。类似这样的歌谣还有很多, 如《张二嫂送夫投军》、《我的爸爸去当兵》……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 一则则朗朗上口的歌谣, 《老百姓》这种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 保证了抗战队伍源源不断的兵源。

三、抨击汉奸卖国贼, 积极配合锄奸运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投降派一直强调:“中国武器不如人, 战必败。”抗战开始后, 日军大举进攻,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出现了。1938年12月潜逃越南的汪精卫发表“艳电”, 公开投降日本。为了配合边区的锄奸运动, 《晋察冀日报》对汪精卫公开叛国的不齿行径给予无情揭露。副刊《老百姓》立即于次年1月14日第10期刊发讨汪檄文《汪精卫投降日本鬼子当汉奸了》:“眼看鬼子就快没劲儿往前攻打, 眼看我们中国就快翻身来的时候, 汪精卫却听了日本头目灭中国的诡计, 逃跑出去在报上写起汉奸的文章来……像汪精卫这个不知羞耻丧尽良心的卖国贼, 把他千刀万剐了也是活该!”紧接着, 第11期《汪精卫当汉奸拦挡不住咱们抗日》一文, 针对汪精卫的卖国丑行, 坚定地讲:“别说一个汪精卫, 十个汪精卫也挡不住我们抗日!”但是明刀易挡、暗箭难防, 像汪精卫明目张胆做汉奸的自然好防, 若要是汉奸潜藏在革命队伍里, 必定会影响我们抗日。因此, 该文号召边区人民在群众中广泛开展锄奸运动。

据统计, 《老百姓》共刊发关于打倒汉奸、反对投降的文章40余篇。其中, 有对公开叛国头目无情批判的《看看汪精卫的鬼脸》、《何应钦自来就是个大坏蛋》等, 号召群众与汉奸、投降派斗争的《打倒亲日派》、《反对投降顽固派》、《加紧锄奸工作》、《反对汉奸勾当》等。而最接地气的还是要数群众自发检举、智斗汉奸的文章。如第11期, 一位匿名老百姓在《农会老乡巧计捉汉奸》中讲述狼心狗肺的汉奸们不仅帮着鬼子欺负百姓, 居然还要成立“伪维持会”, 他们村农会的几个老乡们得知此事, 潜入汉奸队伍并参加大会成立仪式, 最后大家一起擒住并枪毙了这些汉奸们, “好, 好, 好, 该打死它!”汉奸们被处决大快人心, 老百姓拍手称赞。

与此同时, 《老百姓》还配发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锄奸民谣和风趣幽默的锄奸图画, 通过这样的广泛宣传, 让老百姓认清了汉奸的丑恶嘴脸, 让大大小小的汉奸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很好地推动了边区的锄奸运动的开展。

四、抗战气如虹, 赞歌唱给群众英雄

在全民抗战的峥嵘岁月里, 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如一老带两小加入游击队的贾家父子兵, 敌人扫荡时机智勇敢的张老太太, 种地打鬼子的王英杰, 被敌人抓去喂马后巧计脱险、智斗鬼子的“模范儿童”王喜子, 尤其是王二小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当时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 采访发现了河北平山南滚龙沟13岁的抗日小英雄阎福华的事迹后, 就与作曲家合作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 词曲完整地刊登在第83期的《老百姓》上, 至今还广为传唱。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巩固和抗战前线的军粮问题。抗日救亡需要人民群众与敌人斗智斗勇, 更需要群众积极生产、支援抗战。每逢春耕, 《老百姓》就大量刊发有关春耕的重要性和春耕的方法的文章, 鼓励老百姓科学种田, 增产增收。秋收时节则积极宣传缴纳公粮的政策和意义, 号召群众支援边区建设、支援前线抗战。与此同时, 一大批生产劳动模范和积极缴纳公粮、支援抗战的模范人物登上了《老百姓》的版面, 让老百姓看到身边人都上了报纸, 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如第12期的《刘老三捐救国公粮》, 请缴粮英雄刘老三现身说法:“这年头, 打鬼子是大事。鬼子打不跑, 什么不用提, 我们中国人现在都一个心眼儿, 打鬼子!有力的出力, 有钱的出钱, 鬼子打走了, 我们的日子比现在还要好。”《老百姓》让模范群众说话, 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心声, 这样最能打动人、感动人。《老百姓》上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 如阜平县的开渠劳动英雄周殿瑞、开荒栽树的劳动模范张大哥、爱国捐公粮的王宝……《老百姓》用英雄的故事感染人、用英雄的话语号召人, 先后共推出80多位平民劳动模范、抗战英雄。一期期的《老百姓》, 就是一幅幅群众劳动、支援抗战的生活画卷, 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这些群众英雄的广泛宣传, 鼓舞了边区人民的生产热情, 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 新闻工作者就是群众工作者。” (4) 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是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 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 (5) 《晋察冀日报》作为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和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 它以动员边区人民积极抗战为己任, 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副刊《老百姓》以其面向群众的准确定位、独具特色的群众语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体裁,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人不断进行“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的背景下, 通俗地传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向边区人民做抗日救亡最有力的号召和动员, 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和士气。因此说, 《老百姓》是群众动员工作的样板, 是党群众路线最忠实的实践者。它植根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 其践行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 在新媒体环境下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注释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第40页, 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2《晋察冀日报》影印本,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该影印本未收录《老百姓》第9期, 此处及下文统计数据均不含该期。《老百姓》创刊初期随《晋察冀日报》隔期出刊。8、10期间隔1期《晋察冀日报》, 故该影印本遗漏的嫌疑较小。笔者认为极有可能9期为单张未附设在《晋察冀日报》上。

3《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第136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习仲勋文选》, 第154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篇:版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下一篇:小时代系列经典台词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