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2024-04-28

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通用14篇)

篇1: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于娟,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08年9月喜得一子,09年9月刚给孩子断奶,该年12月就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骨转移,最多存活两年,11年4月离开人世。看字至此,我该怀着怎样一种心情读完此书?沉重,悲痛,还是无奈?

翻开书页,一张张年轻的旅行照片,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实在难以相信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已归尘土,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个故事,一场梦。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非常普通的文字,普通到不认同它,也许就像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永远难以体会波涛的汹涌,而没有经历死亡临界点的人,难以守护这一方宁静。

于娟刚听闻乳腺癌的消息,她不但没有哭,反而发自内心地哈哈大笑,“既然已然是癌症,那么乳腺癌总是要强一点。” 乳腺癌早期是可以切除的,于娟却不担心,反而是在思考切除以后的事,如此幽默风趣的笔锋,实在难以想象是从一位年轻的癌症晚期女子笔下出现。可惜的是,她连做这个切除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回望自己的老父老母,他们的独生女儿终于事业起步、家庭圆满,本以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不想等来的却是当头敲晕了的一棒,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虞。”

回过头来,我是如此的幸运,平安度过二十余年,也是如此幸运,拥有一个完善的家庭,天底下不幸之事这么多,若是我也不幸,但愿也能如此淡然处之。

书中有一则小故事,是作者同病室的一位老太太,她是个瘫痪了十五年的病人,老头就一路服侍她十五年不动摇,字里行间满满的温柔与呵护。我想,我又何时能寻得一位这样的伴侣,不离不弃,毫无怨言。又或者说,未来的某一天,**需要我照顾了,我能坚守多久?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癌症,是多么绝望的名词,于娟笔下,癌症患者都会想到自杀,因为身体的疼痛和心灵的摧残。于娟用幽默的文字描写病友自杀未遂的搞笑事件,谈笑风生,然而我却越读越伤心,越读越落寞,面对人世的留恋和死亡的解脱,多么痛心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亲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看故事的人,或许终难体会那些辛酸苦累。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生轻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淡事,我不再有对手,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课题也好,任务也罢,暂且放着。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清。”

“对于化疗,无甚好说,没有经历的人会认为很可怕,发须落尽,十指发黑,形容枯瘦,寝室难继。然而对于化疗后的人而言,也无非就是发须落尽,十指发黑,形容枯瘦,寝室难继。”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会认为多么可怕惊骇,只有经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以为自己无法承受的一切都能承受,任何事都需要迎头赶上,无所畏惧。

“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当于娟写到她姥姥姥爷走的时候,她还远在挪威不能回国的悲凄,再想想自己,那一颗想要远走的信念,却是轻轻地颤了颤,“父母在,不远游”。或许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经意的改变一个念头,一个决定(转身买下清明回家的车票)。

篇2: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子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使劲,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作者用生命告诉我们,平常我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去争取的,竟是如此不值一提。活着,已经是的幸福。很多简单的道理我们都听过,都觉得自己懂了,但却做不到。买房子买车,会不买吗?不会去追求升职加薪吗?亲人家人,当然也想关心,但潜移默化的已经把这些事放在了末位。很多人,只有到最后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懊悔多么的不值得。

于娟在随后的几章着重分析了自己得癌症的几方面原因,给我们这些还没有收到病痛折磨的人提了醒。饮食习惯,暴饮暴食,什么都吃;经常熬夜;还有丈夫的实验。读的时候不紧一惊,这些事情,自己注意到了没有?或者说,知道其中的危害,自己是不是还是置若罔闻?在新闻上读到食物致癌,晚睡影响健康的信息远远没有这位濒死的患者的真情抒发来的震撼。

我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每天无肉不欢,虽然也吃蔬菜但是一顿只要没肉那肯定是没胃口。熬夜虽然不经常也没那么夸张,但是一到假期总会各种理由晚睡,十一二点也是家常便饭。如此以往,现在看似健康的身体何时会忍耐到极限,给自己致命的一击?阵阵冷汗之后我觉得是时候改变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了,不一定要求每天都有肉排之类的不健康肉类,新鲜果蔬要像以前一样多吃。

“再大的痛苦,都会过去。凡事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我的信条也在书中出现,只要自己没有离开这个世间,在今生所遇到的挫折苦难都不过是磨炼,都还有机会将一切重新书写。再看看于娟发自内心的感叹,为了活下去,为了能看到儿子上幼儿园可以让自己整天被人踩踏,这样的呐喊让我有些说不出话来。很多人可以为了多几年生命放弃如此之多而我们这些拥有者却视若无物。今天早上的太阳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求的明日之光,痛心和遗憾无法言表。珍惜生命,这个主题不但不沉重,更应该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你不知道,你还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光亮。

亲情更是支撑于娟走在生命最后旅程的力量。她告诉了我们亲情是最为可贵的。也许只有在生命终结的时刻我们才能体会更深。人一生之中,无怨无悔为自己付出的有几个呢?树欲静而风不止。

篇3:生命的底色此生未完成解读

前几天的下午,独自一人读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一个人沉默地坐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属于特别感性、动人这一类。相反,她俏皮,蛮不在乎,善于自我调侃,好几个片段甚至读得笑了出来。她善于观察,抓重点,很小的事情在她眼里变成好玩之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人才会拥有如此之易满足感和快乐之感。同样类似的书,例如之前我看的《心灵的慰藉》,你会看到对生命的悲悯、豁达,无奈最后又重归平和之感。于娟的文字不是。她有时像个斗士,满篇文章都是斗志昂扬的。她从来不去认命,不放弃,不消极+有时又像一个小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一样,是真的没当一回事,没有自怜的特别明显的哀伤,她甚至嘲笑自己,唯有在面对父母、她的儿子土豆、丈夫光头的时候,才会有点感伤起来。

她说,写下这些文字,不想误让你们认为我仅是为你们提个醒。如果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可以读懂里面的文字,便会觉得开心。记录下这些点滴,是想让更多的入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里的一些东西,重新去定义,认识它们,并与它们相处。

是,假如这本书最后成为媒体或大众推荐的励志书,那不是她愿意看见的。生病以后,她重新去思考一些东西,得出的这些文字,皆是内心的思考,然,如果大家捧着此书感慨落泪命运于她的谇然“眷顾”,佩服于她顽强的斗士般的不妥协的毅力和坚持,心酸于她走后的家人的“命运”,赞赏于她生病期间友人、家人对她的不离不弃的照顾,卖房救她的真情……所有的这些,岂是她想表达的始端?

人的一辈子,无常之处也许会见真情,更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此。无常发生之时,如何学会与它共处,由此学会重新去思考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许才是每个人这辈子最艰难的功课。命运之神眷顾给你的,总会有磨难,倾盆大雨一样突然到来,衣服湿透倒也好,最怕是倒下去从此不能起来。若还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问题,从来不会给你答案。而命运之神会嘴角带着平常的微笑,为什么不能是你。

生活之路平坦之时,大约便会觉得世间美好:意气风发仕途顺利之时,便会春风得意,快马加鞭,恨不得夜之间抵达长安……年少时候懵懵懂懂,只会朝着大部队茫然地往里面挤,大部分的人接着会谈恋爱,更多的是执念,并非真懂的爱。然后便是成家立业,浮浮沉沉陷进商海里去,运气好些的,熬到年纪渐长,渐渐放慢脚步,开始思考享受自己的人生。更多的人哪里有时间去想,人云亦云,人有自己也要有。身体健康重要么?问谁,都会说重要。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还是会违背而行。赶不了一样奔赴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从未尝试向自己的内心看看。于是便有了天灾人祸来临之时的茫然和顿时的悔恨,继而失落,挫败,消极抵抗的情绪。大部分的人,问问自己,是否真是这样?

如果你能意识并能承认不是每一样事情的会按照你既定的计划走下去的话,事情会好办很多。例如感情,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在一起么?不见得,能分开,必然有无法解除的障碍,不需要任何的理由解释,让自己内心舒服,所有的答案无济于事,但是一定要能接受离开是每个人必得经历的阶段,早晚而已。例如健康,每日早睡就一定身体会好,熬夜身体一定不行?这不是绝对的因素。患疾为什么会来到你的身上?不需要理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多难接受都好,最后还是要面对并且共处,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意义。关于生命,关于维系彼此的关系,关于共处,关于价值,关于需求,关于感受……太多,太多了。

篇4: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一篇序是周国平写的,他说于娟是个拥有优美个性和聪慧的悟性的可爱女子,结尾处唏嘘地感慨苍天不仁。

扉页上写着这样一个疑问句: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是的,这本书记录了于娟在身体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后,仍然思考着、探寻着活着的意义。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强让人敬佩,他们对于彼此的信任更让人敬佩。正是这样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让她对于活着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这些认识,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谢于娟,更感谢她的家人。

“每个人出生,都有一个只有妈妈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样,但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生下你的。”看到这段文字是在从家到学校的公交车上,眼泪就在别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顾地流下来。妈妈生我的时候阵痛持续了三天多,因为医生说顺产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坚持到顺产。她真的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才把健康的我带到这个世界面前。

面对死需要勇气,面对生同样需要勇气,感谢温暖柔弱的妈妈如此勇敢地给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病痛和治疗的摧残没有让于娟掉眼泪,而听到儿子土豆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却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在于娟最后的生命里,有人慷慨的要为她捐骨髓、捐器官;有人说可以第二天飞回来娶她;有人带着活鸡和“巨款”大老远来看她;也有人要谋财害命、趁火打劫……

死亡像一个放大镜,让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死亡也像一个试金石,让于娟试出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死亡,告诉于娟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感谢于娟的无畏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探寻活着的意义。

周国平说,“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个人可以先经历一场死亡,再开始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更有意义。

篇5:《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感谢于娟,感谢《此生未完成》,让我想开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看完这本书,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这辈子,你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 你真正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奋斗一生,再辉煌,再耀眼,终有尘埃落定的一天。到头来,就会发现,名利权钱,没有一样可以带的走。你能带走的,只是别人对你的思念。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好一点,该让渡的让渡,该放手的放手。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做人,简单点,再简单点,才会开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让自己那么累心? 有什么可以争,有什么值得争的.呢? 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家庭和睦……这些无法开出价码的,比什么都重要。真正是,人世间最贵的,往往都是免费的。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总有一天,所有拥有的都将失去。到那时,会有多少人思念我?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相关文章:

1.《此生未完成》的读后感

2.关于《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4.感悟此生未完成诗歌

5.《未完成之美》读后感

6.如此生活作文

7.此生无憾

8.岁月不老,不负此生

篇6:《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于娟的事情,是在赵老师的人体解剖课上,她每节课都会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健康的小知识,或者是关于某些名人的健康故事。那天当她开始讲于娟的事情的时候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后来她给我们推荐了这本《此生未完成》,听这个名字我就很想读,所以后来我就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

书的封面很简单,也是我喜欢的风格。一翻开书,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两页关于于娟的生活照。照片上的女子面容娟秀、体格健壮,每一张都洋溢着甜美幸福的笑容。还有一些她和丈夫“光头”的照片,看上去让人觉得很幸福,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美丽的生命会罹患癌症,就像她自己的文章中所说:“为什么是我得癌症?”然而她却是个坚强的女人,医生说“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到她这个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 而这种“痛都能痛死的”恶疾并没有击垮于娟,她“只是屏着气,咬着牙,死死忍着,没有死,也没有哭”。在她看来“没有哭,不是因为坚强,是因为痛的想不起来哭”,“ 不想家人看到我的痛苦”。她说:““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哭。因为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 “ 于 丹说,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无意之中,我做 到了这点。这才发现,这两者是共通的。”在这样一个灯红酒绿,诱惑遍地的世界,能有这样清晰的感悟大概也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吧!她的这本书中描绘了很多癌症病人忍受病痛折磨的经历,但更多的却是是于娟在患病期间对生命的领悟,对亲人、朋友的感恩和不舍,以及对世人的劝诫。如同封面上所说的,它是“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说的一点不假,对于一个即将离世的母亲来说,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于娟说:“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 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 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般爱真的让人心酸又惋惜,若是日后土豆能读到这些文字,肯定会泪流满面,因为他曾经有一个这样爱他的妈妈;他也应该会很幸福,因为他的妈妈是这样伟大。

如果没有癌症,于娟应该是我们平凡人在奋斗路上艳羡和学习的榜样,温暖的小康家庭、平坦的求学之路、海外留学的经历、名校教师的头衔„„她人生的道路几乎可以说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是人生又是如此不可捉摸,用个成语来形容于娟的遭遇再合适不过了——天妒英才!但是正如于娟自己所说:“但凡不能将你杀死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癌症并没有使她趴下,相反她比以前更加勇敢,她思考自己的人生,她不抱怨,她不气馁,她总结了自己不良的饮食习惯,晚睡熬夜的作息习惯,以及自 己作为突击作业的工作习惯;另外还分析了现今环境污染的情况。总之,她是以 自己惨痛为案例来启示世人要热爱生命,珍爱身体。她把自己的感悟写成文字来警醒世人,她说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故事仅仅看成是一个癌症病人的故事,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更加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己的生命。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跟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我喜欢她这些质朴而又实在的文字,能让人在这冰冷的世间寻得一丝暖意,父母和亲人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而平时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人,他们总是说自己过得很好不让我们担心,要我们专心忙自己的,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说自己不忙呢?我们有空跟同学聊天却很少和父母谈心,我们有空和朋友在外面喝酒吃饭却很少在家里陪父母吃个家常便饭。有多少人已经很久没尝过妈妈的手艺了,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学校里面,工作了又要忙着和单位的人应酬,分给父母的时间真的是少的可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上演,总是要等到医生的病危通知下来,我们才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爱惜自己;总是要等到别离时,我们才后悔以前没有好好珍惜对方。为什么要留那么多的遗憾给自己呢?

“我的房间很小,我就把窗户开得很大;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诺言许得很轻;我的往

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满;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得很多。” “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别人看来我人生尽毁。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反而癌症这半年,除却病痛,自己居然如此容易快乐。„„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名利权情,没有一样不辛苦,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钱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过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是谁而已。”人这一辈子,想要活的很累很容易,想要活的简单却很难,因为你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世俗事情所牵累,而此刻你只有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活的舒心。

篇7:邓丽君此生未完成的夙愿

未曾谋面的巨星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的歌迷来说,邓丽君,永远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她一生从未踏足大陆。作为上世纪红遍亚洲各国和华人世界的歌手,邓丽君对流行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人声望,至今无人能够与之比肩。

当邓丽君温婉、甜美的歌声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被无数人追捧之际,中国大陆还没有走出文革的阴影。1977年,音乐人陈小奇、金兆钧、郭峰等人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的歌,他们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邓丽君的歌迷。邓氏情歌被认定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而且邓丽君在台湾参加过劳军演出,因此遭到禁播。但邓氏情歌的魅力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地下传播的形式逐渐蔓延至全国,“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凡是有录音机的地方,几乎都能听到邓丽君的歌声。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与民间对邓丽君的热捧和疯狂截然不同的是,官方开始陆续批判这种现象。1980年,中国音协在北京西山专门展开了一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讨论会。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了一本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小册子。1984年国内对靡靡之音的提法和批判的声音渐渐减少,从大陆到香港的人纷纷购买邓丽君的录音带。1985年《北京青年报》电话专访了邓丽君,第二年央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通俗唱法受到肯定。于是一切开始变得宽容和开放起来。但是这位在中国大陆拥有无数粉丝的歌手,却因各种机缘没有踏上她的故乡,更没有机会与大陆歌迷见面。

屡屡受阻的大陆行

至于邓丽君为何一生都未踏足大陆,有许多纠缠的背景和缘由。1949—1987年台湾戒严期间,按照《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凡是前往大陆的人都属于“通匪”,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1984年,邓丽君在台北举行《十亿个掌声演唱会》,同时向中国大陆100多家电台转播,歌声传遍了大陆每一个角落。1987年,台湾宣布解严,万沙浪、潘安邦、文章、姜育恒、齐秦、张雨生、潘美辰、蔡琴、孟庭苇等台湾歌手先后登上“春晚”舞台。1988年,央视向邓丽君发出了参加第四届海峡之声音乐会的邀请。1989年央视首播邓丽君主唱的大陆版琼瑶剧《几度夕阳红》。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等待邓丽君首肯,便能来到大陆。

但是事情在1991年出现了波澜。这一年,年届38岁逐步退隐歌坛的邓丽君前往金门前线劳军演出,在金门马山观测所隔海向大陆喊话:“我希望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跟自由……”至此,邓丽君堵死了自己来大陆之路。

提到劳军演出,邓丽君1981年开始第一次劳军演出,历时一个月并制成了专题片。在当时台湾的高压政治下,邓丽君此举实属对政治的妥协。1979年2月,受“护照事件”影响,邓丽君决定赴美。从美国的新闻中,邓丽君得知自己的歌在大陆十分受欢迎,于是有意到大陆观光演出。这事引起台湾的恐慌,所以就安排了劳军演出,而邓丽君要顾虑家人的安危,于是1980年被召回在台湾“国父纪念馆”进行义唱。其第二年参加劳军的新闻也被当局广为传播。这种被附加的政治身份给邓丽君的大陆行造成了甚多障碍。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员曾与邓丽君有过交往,希望她能到大陆演出。邓丽君当时也很愿意到大陆演出,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制定了一个“演出计划”,但这一计划最后还是未能实现。邓丽君的经纪人管伟华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邓丽君毕生未能到大陆演出,“前半段是政治原因,后半段是自身原因。那时候,她身体已经不好了,发胖,艺人不愿意把自己不好的状态给别人看。”1994年6月,邓丽君参加了庆祝黄埔建军70周年的劳军晚会《永远的黄埔》。这是她最后一次参加劳军演出,为此她还特意减肥,半年时间减了4公斤。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因哮喘突发逝世。大陆行,已成她毕生最大的遗憾。

在邓丽君逝世11周年的纪念活动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透露,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邀请红极一时的邓丽君演唱,但因与国民党当局“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相抵触,因此蒋经国指派时任国民党当局“新闻局长”的宋楚瑜出面劝阻邓丽君到大陆演出,使邓丽君失去了回到大陆的机会。宋楚瑜对此事一直心有愧疚,邓丽君墓园“筠园”之名亦由他题写。

被禁唱的《何日君再来》

2009年,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当中,邓丽君以压倒性票数当选为人气最高的文化人物。2011年,其经典金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被选为百年金曲榜首。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归位。1980年,中国音协在北京西山会议上频频提起一首名叫《何日君再来》的歌曲,这首歌被认为是“靡靡之音”的代表之作。前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先生的秘书曹白说过,他认为在上海有两首歌是最革命的,在上海沦陷之前是《义勇军进行曲》,上海沦陷之后是《何日君再来》。《何日君再来》的创作者是音乐家刘雪庵,最早的演唱者是黎莉莉。1939年,一部讲述青年男子参军抗日,与女友依依相别的电影《孤岛天堂》选中了《何日君再来》作为插曲。歌名中“君”指的就是“国军”。后来这首歌被日本间谍李香兰翻唱并收入唱片,风靡一时,以致至今很多人都认为是李香兰首唱。到1949年之后,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何日君再来》都不是一首很讨巧的歌曲。刘雪庵因为它被错划成右派,关进“牛棚”22年。邓丽君翻唱《何日君再来》,使其再度走红,但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大陆,这首歌不可避免遭受被禁的命运。

1947年,国民党政府颁发了一份禁用唱片表,有89首在上海流行的歌曲被禁。国民党政府1949年败走台湾后,立即实行戒严,1947年的禁用唱片表也同时执行。1955年开始,抗战时期上海和香港的翻版唱片在台湾大量上市,外省人思念家乡常常哼唱家乡老歌,如《魂萦旧梦》《何日君再来》《苏州河边》《天涯歌女》等。然而,国民党政府以这些歌曲的作者滞留在大陆,或是以词句颓丧、影响军心士气等为由禁止人们传唱,其中《何日君再来》更被说成是有期待共产党八路军再来的意思而遭禁。

篇8:《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于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作者,而她原本又不是作家,换句话来说,她只是个行外人。从于娟这一本著作中,丝毫看不出有多厚的文学功底,但是里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于娟的文字多么率真、质朴、生动。正是她文字的率真、质朴、生动,可以看出于娟虽然是得了末期癌症,却从容面对,并不哀伤。她的文章共有51个故事,这些都是发生在患病前后直至死亡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该句话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却多了点压抑。很多时候,网上都会报道一些人因为压抑而自杀死亡的案例,例如清华大学某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某代码员工因工作压力大而跳楼死亡,如此容易轻生,做出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他们不懂活着的意义,读后感或者是当时有这念头时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事实上,活在都市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环境的影响丽实在太大,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不得不忍受都市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世上很多事,经历之前我们会认为非常惊讶,但当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地落在我们头上时,需要我们迎头而上,就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世上万事并不可怕,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于娟她做的化疗并不是最痛苦的那种,在她文中看到所描述现象中看到更多比自己遭受化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她觉得自己的痛苦并不算什么痛苦。尽管在别人眼里她是最痛苦那个,因为年纪轻轻就受了这么大的罪,但是活着就没什么抱怨的了。

篇9: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于娟——这本书的作者,一个被查出患有晚期乳腺癌,并造成了骨转移的患者,在看到家人为了帮自己争取几个月的生命,而四处奔波,到处求医时,她被家人对她不离不弃的精神感动了,便决定将自己患癌症时所经历的一切,写进这本书里,以表达对家人的感激。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讲到了她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这里面的故事有的令人开怀大笑,也有的令人悲伤掉泪,让我们为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而扼腕叹息。

我看到里面说:她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需要将一种管子从腋下插到离她心脏最近的地方来维持生命。也许一般人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坚持不住了,但是于娟却在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为了插这个管子,我的胳肢窝都被捅成蜂窝煤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但也因为于娟乐观的心态而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这本书中,有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重新体会对生命的认识。比如:“活着才是王道”,“无所谓病痛,人没有不能承受的痛苦,还活着,我就已经很知足了”。从这些话中,我能感受到于娟对生命的不舍,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毕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容易,不要做出一些无知的举动,给关心你的人带来痛苦和无尽的悲伤。记得我常在报纸上看到,许多孩子因为和父母的意见达不成一致而选择轻生,这样实在是在浪费生命。想想看,连经受了无数化疗、放疗折磨的于娟都能用坚强乐观的态度活下去,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活在这世上呢?

篇10:《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幸福在哪里,是我们这一代人很纠结的一个问题。于娟找到了:幸福是哪怕当一个乞丐匍匐在马路边,只要能天天看着爸妈带儿子土豆经过。土豆找到了:幸福是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幸福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的满足与需求,物质的多寡不过浮云。上帝其实很公平,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停下来,想一想,再出发,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走,终究能得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找,也终究能知道。当世界一直往前快速奔跑,当身边的世界都在提醒你,快,快,快的时候,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我”而不是选择“世界”?也许这样才能不再为了追求速度,而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于娟的这部作品把她的人生描画得简洁秀丽、从容淡定。这些文字或许比她的博士论文更有价值,因为这是一个癌症当事者的痛定思痛。为了能让周围活着的人更明白地活下去,于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以最真实的经历,最赤诚的情绪,把自己一步步走过的人生路完整的呈现给大众。她说,她不想再有任何一个人像她那样,手提着脑袋摸黑探索。纵使周遭黑暗,她愿意化为光,照亮你们的人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说教,也不需要所谓深刻的思想,透过她的文字,你就直接触摸到她的灵魂,感受到她的呼吸、她的痛、她的爱、她带你看尽这世间百态。她只希望她犯的错,你不会再犯;她受的苦,你不会再受;她曾珍惜的幸福,你能比她更懂得珍惜。

孩童期一餐可口的饭菜带来的愉悦,过年时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时的欣喜,课堂上博得老师赞许后的自得,恋爱季节的热拥轻吻,小生命在体内孕育成长的体验……一切的一切,都是幸福。

即使在同一个人的心目中,幸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时间的转换,空间的更迭,激情过后的生活变得平淡,忙碌,琐碎甚至乏味,日复一日的劳作带有机械性。平淡的生活吞噬了激情,磨平了棱角,麻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那些唾手可得的小幸福像细沙一样被我们从指缝间漏掉了。历经坎坷、挫折、磨难、失败后取得成功,那种狂喜、大幸福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味的,但是散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碎片却随处可见,幸福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触摸,把那些碎片串起来,就是幸福的一生。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少年的憧憬,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理性,老年的淡定,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问问自己,答案就在你心里。

篇11: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xx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读后感m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篇12:《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到生命尽头,有癫狂、有乐安天命。但我在于娟身上看见的,是哪怕只能终日趴在天桥下,也想看见土豆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在上学的路上。是热爱、是不舍、是眷顾。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想着里面的无畏施。自己再多不顺,比起来连小波浪都算不上。回过头,才明白于娟对这个人世深深的慈悲。她没有问为什么是她。在朋友戏言也想经历着一切换一场大彻大悟的时候,她严肃而认真的说希望你永远不会经历这些;在病中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强撑到底,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有活下来,也要告诉土豆,妈妈用尽全力去抗争了,你要骄傲;在漫长而痛苦的治疗中,她把这些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不也就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吗?人总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她把肩膀放平,希望我们日后会平顺一点。

也很羡慕里面的爱情。于于娟、于光头,只字未提爱,但笔尖皆是深情。我是一个极致的悲观主义者,又活着快乐虚伪的命题中。所有的必定是会失去的,那就什么都不要有好了。但看他们在大学校园里面相遇、相恋,又在日后的时光里,尊重彼此、相依相伴,情深至此,我竟觉得爱这个字变得温情起来。于娟和光头讨论于娟走后,光头日后的归属。我是一个多傻的人,在这里瞥见了一种成熟的恋爱观。

篇13: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满。

我的喜悦很少,我就把笑容积的很多。

2012年2月25日

★ 描写我的房间的

★ 我未来的房间

★ 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

★ 我的房间的小学生作文

★ 我的房间变了样作文

篇14: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4月,于娟在中山医院逝世,年仅32岁。

6月,我第一次拜读到于娟的书《此生未完成》。

7月,我在上海第一次走进了于娟曾经生活的地方。

时至今日,当我因为生活琐事而闷闷不乐时,当我因为工作繁忙而经常熬夜时,或者当我因为自身懒惰而放弃健身时,我都会翻一翻《此生未完成》。很多时候,我都强烈地感觉到,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于娟,更是透过她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你。

于娟是复旦的博士、曾留学于挪威。她多次为考证而每天学习长达21小时。埋头苦学时,她会下死本地折腾自己,从来不去考虑身体、健康之类的词,她只是把自己当牲口一样,快马加鞭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而今,无数人选择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拼命工作,加之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只觉自己还年轻便拼命放纵。

但我们却忘了:身体是经不起折腾的,待你后悔,已晚矣。

也许有人会说:人人如此,但不尽然人人都如于娟般在最韶华的岁月被命运扼住脖子。可是身体中的尖叫是不会时时给我们警醒的,待它尖叫已是徒伤悲。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追求细水长流的状态,不争不抢,不紧不慢。

于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在挪威留学时她拼命勤工俭学,为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她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她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做做,因此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她曾经试图做名优秀的女学者,虽然自己极其不擅长科研。

得病后,她才领悟到:人不能将快乐建立在名利权情上,而应该回归情感、回归家庭。

她在书里写: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我们扪心自问:有多久没有回过家?有多久没有给远方的亲人通过电话?有多久没有向相爱的人表达爱意?是不是自己也一直认为“只有混出模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

生命短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名利权钱只是附属在自己身上的东西,真正爱你的人关心的是你——你的健康、你的心态和你生命的长度。

不妨放下自己固有的执念,不妨放下繁忙的工作,抽出一点时间,多陪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离别的片段,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经的车站。

于娟在确诊乳腺癌之前,即使周身疼痛,也从未用过止痛药,医生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痛都会痛死的。她的忍耐力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儿子土豆,她从不放弃,她说: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她在病中不顾一切的举报骗自己的“民间神医”,只为不会有更多的人上当。哪怕奄奄一息,她也要将自己在世间的使命完成。

而今,抱怨不公的人越来越多,遇到困难放弃争取的人越来越多,苟且偷生打算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当这个时候,不妨想想于娟,想想这位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从未放弃自己也从不抱怨命运的女子。

《此生未完成》的封面是淡淡的绿色,柔和温馨,“Being alive is a gift”和“我们究竟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是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两句话。

她在生命的尽头用命写出文字,不是想出名,不是想引人关注,只是希望有人能够通过她的文字关注到自己的健康,关注到自己爱的人,关注到自己的灵魂。

上一篇:造价员培训经典资料下一篇:站内优化外链哪一个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