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的诗

2024-05-21

赠别的诗(通用15篇)

篇1:赠别的诗

1.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6、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7、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写梦》

8、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9、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0、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1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1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14、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6、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篇2:赠别的诗

2、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3、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4、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5、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6、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7、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8、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9、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0、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1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1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佚名《送别诗》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篇3:郑板桥赠诗分类研究

关键词:郑板桥,赠诗

郑燮, 字板桥, 清扬州兴化县人。一生工画、诗、书法, 史称“三绝”,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平易自然、感情真挚。《清史列传》称其诗:“言情叙事, 恻恻动人, 不拘体格, 兴至则成, 颇近香山放翁。” (1) 清人法坤宏说:“其诗流露灵府, 荡涤埃壒, 视世间无结轖不可解之事, 即无梗咽不可道之词。空山雨雪, 高人独立。秋林烟散, 石骨自青, 差足肖之。” (2) 郑板桥诗歌现存世近三百首。今试将其中的赠诗进行分类研究, 以展现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和仕宦交游, 进而揭示诗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赠诗的定义

诗歌既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抱负, 又可以作为交流工具, 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当诗歌用于后一种目的时, 赠答诗就出现了。赠答诗一般认为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赠言”, 经历了“临场赋诗”的阶段, 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赠答诗, 在魏晋时期蔚为大观。《昭明文选》中赠答类诗歌数量仅次于排在第一的杂诗, 共有59题72首, 可见这一时期赠答类诗歌之多。

赠答诗可分为赠诗和答诗。赠诗出现得较早, 而答诗随后出现。作为赠诗须具有三大特征: (一) 、赠诗要有明显的题识。在标题中要有明显的“赠”的字样, 或是替代性的字样, 如:与、示、呈、寄、奉、见、贻、赐、献等。 (二) 、在标题中要写出所赠对象, 一般是所赠对象的姓名或称呼。 (三) 、它要表达出一定的所赠内容。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诗歌才可称为赠诗。

二、赠诗的分类

按以上标准来看, 郑板桥现存诗歌中共有赠诗53首。这些诗歌从所赠对象来看, 既可以单指一人, 如《赠胡天游弟》、《赠博也上人》、《赠张蕉衫》、《寄许生雪江三首》、《赠图牧山》、《寄许衡山》、《赠许道士》、《赠巨潭上人三首》、《赠潘桐冈》、《寄青崖和尚》、《范县呈姚太守》、《赠孝廉金兆燕》、《赠钟启明并留别》、《怀潍县二首赠郭伦升》、《焦山赠袁四梅府》等, 又可指多人, 如《寄小徒昆宁、坤豫二孝廉兼呈令师崔云墅先生》。有的赠诗所赠对象不是实指, 而是泛指, 如《村塾示诸徒》、《寄题东村焚诗二十八字》等皆属此类。从所赠内容来看, 郑板桥赠诗又可分为颂美类和抒情类两大类, 以下分类讨论之。

(一) 颂美类赠诗的分类

颂美类赠诗主要是表达诗人对所赠对象的赞美和颂扬。可细分为两类:

1.对所赠对象品性、才学的赞美。有时这种赞美并不直接表达出来, 而是通过对所赠对象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绘借以展示人物的品行才学或性情风神。这些环境或是幽静的山林, 或是优美的田园, 如“人迹到稀春草绿, 燕巢营定画梁间” (《赠博也上人》) , “松梢雁影度春秋, 云淡山空古寺幽。蟋蟀乱鸣黄叶径, 瓜棚半倒夕阳楼” (《甕山示无方上人》) , “山中卧佛何时起, 寺里樱桃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 泉声都作晚来风” (《寄青崖和尚》) , “雨晴千嶂碧, 云起万松低” (《赠甕山无方上人二首》其一) 。古寺松林、白云山泉, 在此中居住之人也必然是淡泊名利、清高脱俗、摒弃世俗的高人雅士, 亦具有清静无为、任性洒脱的性情, 如“寄语长安车马道, 观鱼濠上是天游” (《甕山示无方上人》) , “透脱儒书千万轴, 遂令禅事得真空” (《寄青崖和尚》) 。

有的诗歌则是对所赠对象品性、才学进行直接称赞。这些诗歌有的赞其才学出众:“大哉侯生诗, 直达其肺腑。不为古所累, 气与意相辅。洒洒如贯珠, 斩斩入规矩。当今文士场, 如公哪可睹!” (《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 “昨读秋霖赋, 触手生妙理。涂抹古是非, 排挞世欢喜。抽思云影外, 造语石骨里。……山灵爱狂逸, 魑魅识才货。” (《赠胡天游弟》) 有的赞其仙风道骨、不同凡俗:“坐我大树下, 秋风飘白髭。朗朗神仙人, 闭愈敛光仪。……食罢仍闭目, 鼻息细如丝。夕影上树杪, 落叶满身吹, 机心付冰释, 静脉无横驰。” (《赠梁魏金》) “髯公美似晋司空, 识取云间紫气浓。手把干将日磨碎, 匣中抽出玉芙蓉。” (《赠勗宗上人三首》) 有的赞其生性淡泊, 不计名利:“落落漠漠何所营, 萧萧澹澹自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 老去无聊挂姓名。” (《范县呈姚太守》)

2.用于应酬的祝寿庆贺诗。如《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二首》其二:“六千三万太湖波, 七十二峰高峨峨。祝君寿嘏晋君酒, 苕霅重添百呕罗。”直截了当地在诗中点明了是祝寿。在诗后记中亦写道:“奉祝乌程使君灵汇老先生寿。板桥弟燮。”但此类诗在赠诗中所占比例极少, 仅存一首。

这些颂美类赠诗所赠对象大多是诗人的朋友、亲戚、门生, 或是仕宦时的同事和上级, 大多只是应景奉承之作, 虽有可取之处, 但艺术成就并不是很高, 而真正能够看出诗人心胸性情的应是那些抒情类赠诗。

(二) 抒情类赠诗的分类

言志抒怀、抒写性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 而赠诗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沟通人际关系, 交流感情的任务。诗人在赠诗中或抒发豪情壮志, 或宣泄牢骚不平, 或表达思念忧愁。郑板桥赠诗中此类抒情型赠诗较多, 总的说来, 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对所赠对象的思念和关怀。离别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当诗人与好友或一别经年, 或相隔千里, 那么对友人的思念就油然而生, 诗歌也就成了抒发离别后的思念和关怀之情的最好载体。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对好友的刻骨思念:“江淮韵士许衡州, 近日萧疏似昔不?” (《寄许衡山》) “一见空尘俗, 相思已十年。” (《赠甕山无方上人二首》其一) “小楼良夜静, 还忆读书声” (《寄许生雪江三首》其一) “岂有千山与万山, 别离何易来何难?” (《寄松风上人》) “扬州老僧文思最念君, 一纸寄之胜千镒” (《又赠牧山》) 又可以看到对朋友殷勤的关怀:“江淮韵士许衡州, 近日萧疏似昔不?” (《寄许衡山》) 思念愈深, 那么渴望与友相见的心情就愈加急切:“筍脯茶油新麦饭, 几时猿鹤来同餐。” (《寄松风上人》)

2.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能将往事中那些痛苦和烦恼一一过滤, 遗留下美好和温馨。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则在诗人的记忆中成为了永恒的亮色。于是在《赠图牧山》一诗中, 诗人追忆拜访友人, 二人品茶论道的快乐往事:“我访图牧山, 步出沙窝门。……青鞵踏晓露, 小阁延朝墩。烹茶亦已熟, 洗盏犹细扪。平生书画意, 绝口不一言。”在《赠陈际青》中回忆与好友同卧扁舟的温馨:“瓜洲江水夜潮平, 月满秋田鹤唳清。记得扁舟同听卧, 金山云板听三更”。在《怀潍县二首赠郭伦升》一诗中诗人充满感情的回忆起潍县风土人物。“相思不尽又相思, 潍水春光处处连。隔岸桃花三十里, 鸳鸯庙接柳郎祠。”“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往事已矣, 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带来的只能是惆怅与无奈, 隐隐映照出的是诗人现时的寂寞与孤独。

3.对所赠对象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勉励。如《赠潘桐冈》初写潘桐冈才华横溢:“吾曹笔阵凌云烟, 扫空氛翳铺青天。……斩龙杀虎提龙泉, 定情温细桃花笺。萧萧落落自千古, 先生信是人中仙。”然而这样一位人物才华却得不到赏识, 抱负得不到施展, 屡遭排挤打压。“天公曲意来缚絷, 困倒扬州如束湿。空将花鸟媚屠沽, 独遣愁魔陷英特。”于是面对好友的意志消沉, 诗人勉励好友:“丈夫得志会有时, 人生意气何终极。”《饮李复堂宅赋赠》一诗描绘好友少年得意:“主人起家最少年, 骅骝初试珊瑚鞭。护跸出入古北口, 橐笔侍直仁皇前。”然而却才高见忌, 遭受排挤:“才雄颇为世所忌, 口虽赞叹心不然。”于是开始纵情声色, 放浪形骸, 以致家产败尽, 穷困潦倒:“剥啄催租恼吏烦, 水田千亩翻为累。途穷卖画画益贱, 傭儿贾竖论非是。”诗人对此抱以深深的同情和愤怒:“此中滋味淡如水, 未忍明良径贱贫。”通过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描述, 诗人表达了对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谴责。《寄许生雪江三首》其二初写好友许雪江怀才不遇, 无人赏识的落魄境遇:“金紫人间事, 缥缃我辈儒。闲吟聊免俗, 极贱到为儒。”接下来又写“时时盼霄汉, 待尔入云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终会飞黄腾达、一展抱负的鼓励和期望。

4.自身生活的写照与审视。这类诗歌有的倾诉自己生活的艰辛和苦闷:“飘蓬几载困青毡, 忽忽村居又一年。……萧骚易惹穷途哭, 放荡深惭学俸钱。” (《村塾示诸徒》) “十年扬州作画师, 长将赭呈代胭脂。写来松柏无颜色, 卖与东风不合时。”有的写自己为官的穷困潦倒:“宦囊萧瑟音书薄。” (《寄招哥》) 有的表现诗人的孤寂、凄清的心境:“画角凄凉铁笛哀, 一江秋色冷霉苔。” (《焦山赠袁四梅府》) “老夫衙署冷于冰。” (《署中无纸书状尾与佛上人》)

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促使诗人向山水田园里寻求慰藉, 渴望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不舍江干趣, 年来卧孤村。雪揉山欲活, 潮横雨如奔。稻蟹乘秋熟, 豚蹄佐酒浑, 野人欢笑罢, 买棹会相存。” (《寄许生雪江三首》其三) 在这里, 宁静而富足的田园成了诗人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家园, 诗人摆脱了世俗的烦扰与生活中的孤独和痛苦, 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睡足晓窗无一事, 满山晴日未满门。” (《赠巨潭上人三首》) “最爱一窗晴日照。” (《署中无纸书状尾数十与佛上人》) “欲买扁舟从钓叟, 一竿烟雨一竿烟。” (《村塾示诸徒》)

5.对所赠对象的教诲和训导。如《署中赠舍弟墨》中诗人对堂弟谆谆教导, 教其谋生之道:“学诗不成, 去而学写。学写不成, 去而学画。日卖百钱, 以代耕稼。”教其做人道理:“何养何教, 通达性情, 何兴何废, 务实辞名。”为其谋划出路:“速装我砚, 速携我稿;卖画扬州, 与李同老。”教其写诗作画方法:“诗学三人, 老瞒与焉。少陵为后, 姬旦为先。字学汉魏, 崔蔡钟瑶古碑断碣, 刻意搜求。”从做人道理到谋生之道, 从作文方法到筹划未来, 诗人的拳拳之心可鉴。《赠钟启明并留别》中诗人则教友人为官务以民为本, 积德行善:“漫道在官无好处, 须知积德有光辉。”对弟子他也苦心教诲:“板桥头发已苍苍, 尔辈何须学老狂?记取旧延崔录事, 鹧鸪那得及鸳鸯。” (《寄徒昆宁、坤豫二孝廉, 兼呈令师崔云墅先生》) 寥寥几句, 师傅对弟子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对郑板桥赠诗的分类研究,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郑板桥的日常生活、仕宦交游和情绪心境。那些仕宦生涯的愁苦与寂寞、生活中穷困与悲哀、对朋友的思念和关怀、对往事的追忆和留恋及对悠闲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诗人的性情与风骨。

参考文献

[1]郑板桥.郑板桥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重读郭沫若诗《赠钱学森》

赠钱学森

大火无心云外流,

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

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

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

跨箭相期星际游。

学森先生补壁 郭沫若

1955年秋,钱学森横渡太平洋举家回国。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全家经香港到达深圳。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到达北京。当晚,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举行了宴会,宴请钱学森,这是他俩初次见面。钱学森回国后,就开始组建中科院力学所。1956年1月16日由陈毅副总理批复,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1956年3月,国家开始制定《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钱学森担任综合组组长。在中国科学院讨论规划时,钱学森对由他主持完成的《喷气和火箭技术》作了说明,郭沫若院长听后,激情满怀,当场写下了上述这首七律,赠送给钱学森先生。后来,这首诗正式发表于1957年1月3日的《文汇报》,以后还收集到《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三卷》中。

这首七律的第一句以火星来比喻钱学森,说明钱学森无心留在海外,又点出钱学森的专长是火箭和航天。第二句,用东汉末年王粲避乱荆州,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斌》抒怀的典故,非常确切地表达了钱学森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第三句说明钱学森从美国回来历经艰险。第四句既说了钱学森的故乡杭州西湖风景独好,也比喻中国政治清明。第五、第六句一目了然,说明钱老冲破阻挠,终于回到祖国,并立即参加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宏酞,远景规划也。这四句仗对工整。最后两句,说的是从此以后十二年,我们一定会乘上自己制造的火箭作星际旅行。这表达的是希望,是理想,也是自信。全诗以火星比喻开头,又以星际游结束,既充分展示了钱学森的航天理想和爱国热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飞天梦想。

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都留下了丰厚遗产,影响深远。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同样也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务繁忙等原因,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不多,甚至他自嘲说:“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凭心而论,这首《赠钱学森》却是少数的一首好诗。

关于书法,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后来,他又十分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从他的字中也可看到东坡的神韵。对此,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爽劲洒脱,形神兼备。它既重师承,又多创新,被世人称为“郭体”。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题词颇多,技法更加成熟。

由于这幅书法作品生动地描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人生理想,又是郭沫若书法艺术的精品,诗书結合,相得益彰,所以一直得到钱学森的珍爱。

篇5:赠别的诗

赠潘尼诗

作者:陆机朝代:魏晋体裁:四古 水会于海。云翔于天。

道之所混。孰后孰先。

及子虽殊。同升太玄。

舍彼玄冕。袭此云冠。

遗情市朝。永志丘园。

篇6:赠别的诗

赠刘琨诗二十首 九

作者:卢谌  朝代:魏晋 五臣奚与。

契阔百罹。

身经险阻。

足蹈幽遐。

义由恩深。

分随昵加。

绸缪委心。

篇7:赠别的诗

赠逸民诗 十

作者:萧衍朝代:南北 风光绿野。

日照青丘。

孺鸟初飞。

新泉始流。

乘舆携手。

连步同游。

采芳中阿。

折华道周。

任情止息。

篇8:从王国维赠冯永轩《饮酒》诗说起

我与著名文化学者冯天瑜先生相识的机缘,始于辛亥首义文化的探究。记得十年前在武昌东湖举行的辛亥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我与冯先生同桌就餐,当我拱手递交一张名片请其赐教时,他接过后谦和地对我说:“对不起,我没带名片,给你写下电子邮箱与电话吧!”接下来十余年间,我为创作《首义大都督》、《程颢程颐传》与《孝义感动中国》等,经常以电邮的方式,或趁学术会议间隙向先生请益,他总是和风细雨,有问必答,诲人不倦。我偶尔也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或冯府面聆教诲,让我如坐春风。有一年春节,我前往武昌珞珈山冯府拜年,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天,室外风雪交加、寒气逼人,但一走进冯府却是一股暖流沁人心脾。冯府客厅面积不大,但陈列典雅,简单明快。先生收藏的名家字画古玩,琳琅满目,更有他亲笔描绘的丹青瓷盘制品,如老子像、孙中山像、王国维像等,传神逼真。

在客厅正面墙壁上,一幅国学大师王国维亲笔题赠的书法特别显眼。冯先生看出了我全神贯注的样子,马上介绍说,这是王老书赠给家严永轩府君的真迹。我走近观瞻,原来是一幅笔力稳健、运锋温和的行楷,起处浑厚而入,收处含蓄而出,不乏晋韵唐法,蕴含着中和之境与儒雅之概。而条幅中所书内容则是一首陶渊明的五言诗《饮酒·羲农去我久》的前六联:“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题款为“永轩仁弟,观堂王国维”。

对于陶翁的这首诗,我略知一二。它是陶氏借“酒话”抒怀的《饮酒》诗系列二十首的末篇,除上述六联外,后面还有四联:“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一首足以洞悉诗人灵魂的代表作,或可当作陶氏的一部中国学术文化史来精读,颇有韵味。诗人从上古淳真的羲农时代,谈到孔子复兴礼乐的春秋战国时期、焚书坑儒的暴秦、老翁殷勤传授经书的汉代,再到世无孔子之徒的魏晋宋时期,昭示中国儒家文化的江河日下。与其说这是陶渊明对中国儒家文化衰落的回顾,倒不如说是诗人对当时世风日下的慨叹,对远古伏羲、神农时真朴之风的思慕。尤其是“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实为“酒后吐真言”——借言汉代学风,表达对历史文化心诵默念,其终极关怀则是当时的现实社会。

“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我在欣赏这幅章法整齐、布白清新自然的行书小楷之余,脑海里不禁想起了王国维为《国学丛刊》起草的宣言要语。这也是他的治学特色——行中西相化合之道,开创了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学术新境。尤其是他借助思想学术的浩然锐气,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几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门,一举成为甲骨学的鼻祖,享有“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语)之盛誉。

不仅如此,王国维素以集句(诗词名篇)示人著称,借词喻事,以诗言志、劝学,启发弟子或学人潜心向学。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他在《人间词话》里谈到的治学“三种境界”:他引述晏殊的《蝶恋花》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形容学海无涯,须孜孜以求,登高望远,此乃第一种境界;而援引柳永《蝶恋花·凤栖梧》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寓意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是为第二种境界;他又借辛弃疾《青玉案》之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喻为第三种境界,阐发只有以孤往精神,融会贯通,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通观这三种境界之间,既互为因果,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试想:倘若不是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岂可“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如果不是“终不悔”地上下求索,又哪来“灯火阑珊处”的风景这边独好呢?据此辨析王氏题赠冯氏之五言诗,不难看出:他只取前六联而省略了后四联,其主旨十分明确,重点落脚在第六联,希冀弟子冯永轩像“诸老翁”那样,虔诚地整理国故,“殷勤”地治学,从而进入第三重境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其实,王氏的治学“三重境界”颇具时代意义,它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三步曲”呢?即:选定目标、百折不挠地追求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成功喜悦。

这一书法条幅题款的“观堂”二字,则是指王国维晚年所用之“号”。他生平有多个名、字与号: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古人乃至清末民初的书画题款,书信以及文稿落款等,均是将“名”与“号”联在一起使用。故王氏晚年题字示人时,往往将“观堂”与“王国维”联用。1923年,王氏将其后半生代表作结集时,即以晚号命名为《观堂集林》。这部自选文集,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公认为中国学术史中的不朽之作。书中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其《艺林》系遵《汉书·艺文志》所设《六艺略》,指经学,包括《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尔雅》,以及小学,小学又分文字、音韵等。

那么,王国维称冯永轩为“仁弟”,又有何所指呢?冯天瑜先生诠释道,永轩府君名德清,字永轩,亦作永宣,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冯家畈。自幼半耕半读,就塾八年。后考入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习,1923年考入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在文字学、训诂学方面,得到过著名文字学家黄季刚(侃)先生的指教。当冯公得知,清华学校正在筹办(国学)研究院,并聘名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为教授执教。后来,他们与陈寅恪、李济(一说吴宓)并称为“五星聚奎”或“五星联珠”。于是,冯氏于1925年7月27日,以同等学力考入该院,专攻历史考据学,成为该院的第一期学生。同期录取的新生,包括正取生三十名与备取生两名。在清华期间,冯氏受业于“清华三巨头”,其中梁启超主讲史论、政论,王国维主讲“文献与地下发掘互证”的精密考据学。大师们的学品与人品,让冯氏受益终生。1926年6月,冯氏在王师那儿欣闻学贯中西的陈寅恪愿受聘国学院教授,拟主讲中古文化及其民族史研究方法论,他充满了期待。只可惜,陈寅恪是在冯氏毕业三个月后的9月份才赴任,他们因此失之交臂。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王国维晚年致力西北史地研究,深深地影响了弟子冯永轩。冯氏与国学院的首届新生是于1925年9月初正式进入清华的,到校后,他首先聆听了王师在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上开讲的《古史新证》,10月15日王又讲授了《尚书》等课程。尤其是王氏此间草拟《鞑靼考》与年表,撰述《元朝秘史地名索引》,以及《蒙文元朝秘史跋》等著述,促成冯氏将匈奴史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

在冯永轩的印象里,王国维老师生性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园任教时除了授课以外,一般极少主动接触学生。但冯永轩每次前往清华园之西院王宅登门拜访时,王氏总是嘘寒问暖,热情接待,言及学问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国维亲自指导冯氏完成毕业论文《匈奴史》期间,他严格要求弟子必须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冯氏在老师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下,不负众望,运用其“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以及“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论证,写成史论兼具的《匈奴史》,深受王师首肯。结果,这部凝结着师生心血的《匈奴史》成为二十世纪较早的一部匈奴史研究专论。

据考,王国维传世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见,而冯永轩毕业时,王国维与梁启超两位导师均亲笔题写条幅赠予这位爱徒,足见他们对其寄予厚望。此后数十年,冯氏堂屋经常悬挂梁、王二先生条幅,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冯天瑜先生回忆说,这些条幅是他幼年时最早接触到的学术大师文墨。

至于条幅中的“仁弟”二字,虽是旧时文人常用的谦词,诸如仁兄、贤弟或贤棣之类。窃以为,这里似乎还蕴含有老师希望学子成为继承其学问的“仁义弟子”之意。

“承继先哲将坠之业,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以身殉道后,冯永轩在悲痛之余,决意继续恩师晚年专注的西北史地研究工作。到了1935年,冯氏毅然前往祖国西北边陲新疆,实地考察大西北,潜心研究西北史地。同时,冯在乌鲁木齐传道授业期间,他的正直和无私品格以及进步思想,也影响了大批学生。此后,这些分布于海内外的学生,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上世纪四十年代,冯氏在西北大学任历史学教授期间,因发表进步言论,资助进步学生,遭受特务监视迫害。他因此回到内地,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学、武昌实验中学、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历史系。由于他在典籍与实地考古两方面均有深厚造诣,成为湖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经常咨询的专家。六十年代初,他曾对江陵出土文物做出重要阐释。晚年即使是在病榻上,仍然为北京大学赴鄂考古队(发掘长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盘龙城等)释疑解难。

在“文革”期间,冯永轩仍然致力于传经布道,当学校无书可教时,他就在家给幼子冯天瑜口授心传古典名著,主要讲述《论语》、《孟子》与《史记》等经典。其中《史记》成了冯天瑜先生终身喜欢读的书,他至今还时常翻阅《史记》。冯先生回忆说:“先父手中从来不持片纸,不仅能够逐句吟诵经典原文,而且背诵程、朱等各类注疏,并联系古今史事,议论纵横。而我则记录不辍,偶尔插问,府君又申述铺陈。如此,从早到晚,母亲端来的饭菜常常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冯永轩一生收藏古籍、古币、书画众多,如查士标、翁同龢、潘祖荫、杨守敬、曾国藩、张元济、梁启超、王国维、郑孝胥、梁鼎芬、王葆心、于右任、包尔汉等人的书画作品和信札等。其中凝结着王、冯二氏师生情谊之《饮酒》诗条幅,一直作为冯氏传家宝,示谕后裔。时下,这幅《饮酒》不仅长年挂在冯家,其影印件则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名人墨迹——冯永轩藏品》一书。今年即将由长春出版社印行的《冯氏藏墨——翰墨丹青》,也将梁、王二氏条幅收入其中。

篇9:赠别的诗

赠逸民诗 六

作者:萧衍朝代:南北 顾探怀抱。

非为富贵。

代既同人。

时亦皆醉。

六合岳崩。

九州海沸。

事须经纶。

属当连师。

投袂剑起。

篇10:赠别的诗

赠刘琨诗二十首 二

作者:卢谌朝代:魏晋 伊陟佐商。

山甫翼周。

弘济艰难。

对扬王休。

非异德。

旷世同流。

加其忠贞。

篇11:赠别的诗

赠刘琨诗二十首 七

作者:卢谌朝代:魏晋 妙哉蔓葛。

得托湍尽

叶不云布。

华不星烛。

承侔卞和。

质非荆璞。

眷同尤良。

篇12:赠别的诗

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九

作者:卢谌朝代:魏晋 福为祸始。

祸作福阶。

天地盈虚。

寒暑周回。

夫差不祀。

衅在胜齐。

句践作伯。

篇13:赠别的诗

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四

作者:卢谌朝代:魏晋 长徽已缨。

逝将徙举。

收迹西践。

衔哀东顾。

曷云涂辽。

曾不咫步。

岂不夙夜。

篇14:赠别的诗

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八

作者:卢谌朝代:魏晋 爰造异论。

肝胆楚越。

惟同大观。

万涂一辙。

死生既齐。

荣辱奚别。

处其玄根。

篇15:赠别的作文 2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转眼间,六年的学习生活就同白驹过隙般飞逝了。还记得六年前我们怀着天真、烂漫的心情踏进校门,收获了这份友谊之花,六年前,我和你曾一起发誓:长大后,不管法身什么事,我们之间的友谊永远不会凋谢,不管你有没有忘记这个誓言,我终归会永远记住这句纯真的话语。因为是你在我坠入万丈深渊的时候,安慰我,告诉我不要把阴云带到明天。

六年的友谊生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但时间老人不允许我停留在以前,我只能珍惜现在。离别之际,只希望我们的友谊能像岁寒三友那般,四季常伴;希望我们的友谊能跟我们的誓言一样永不凋谢!在将离开母校时,道一声:”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学校迎国庆活动方案下一篇:导游讲解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