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卫生防疫口诀

2024-04-11

灾区卫生防疫口诀(共9篇)

篇1:灾区卫生防疫口诀

大灾之后无大疫,防病措施要记牢:

溪水河水要消毒,生活水源保护好;

饮水净化要煮沸,不喝生水喝开水;

做饭做菜要烧熟,现做现吃最是好;

瓜果食前要烫洗;污霉食品切勿食;

不明食物要注意,生食熟食分开放,

垃圾丢放要集中,喷洒药水灭蚊蝇;

同胞遗体要紧裹,及时喷药再烧埋;

临时厕所要管好,粪便处理须加强;

饭前便后要洗手,严防病菌从口入;

发现疾病要上报,早防早治效果好;

卫生宣传速开展、心理干预更重要。

篇2:灾区卫生防疫口诀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自6月下旬连降大雨以来,气温及群众生活环境大面积污染,各种流行性、季节性疾病发病率逐日增高以来,我乡就本着对辖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按照省、市、县委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抗洪救灾,一手抓防病治病,同时把清洁乡村环境卫生列入灾后防病的主要措施,院长胡祥同志对“治、防、消、杀、灭”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亲自过问,乡党委委员任培杰同志具体负责,迅速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大力开展清理环境卫生工作,以确保辖区灾后无大疫。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7月11日淮河堤行洪以后我乡溜孜口、寺台、清真、八里垛等村民中居住的庄台被洪水围困,水、电、交通、通讯一度中断,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严重污染了环境卫生,对安排好水围村庄群众生活的同时,搞好卫生防疫消毒工作刻不容缓,我乡连夜召开了各村两委后方全体工作人员、乡卫生院长、乡直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并利用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动员灾区群众积极投身于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要求大家提高防病认识,对房前屋后进行彻底清扫、污水沟、坑淤泥、厕所,家禽和畜牧粪便、生活垃圾等进行清除、消毒,道路边、野杂草、清理的垃圾等选择适应地方集中存放开展高温堆肥,

总结

乡卫生院抽调专门人员与县派医务人员成立了医疗小分队,在水围村庄自搭庵棚驻守在水围村庄为灾民防病治疗,同时成立了卫生消毒防疫小分队,对全乡所有水围庄台,灾民住房、厨房、临时庵棚及周围环境、牛羊棚、猪、鸡、鸭、鹅圈,灾民生活饮用水源进行严格消毒,做到一户不漏,“消、杀、灭”不留空白。

三、明确责任,严明纪律

1、为搞好这次我乡环境卫生工作,我们严格实行责任制,乡干部包到村、村干部包到队、队干部包到户,划定责任区,严格实行包保责任制;

2、对洪水围困的溜孜口、寺台、清真、八里垛每个庄台有一各乡班子成员带队会同乡卫生院防疫小分队进行一户不漏,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的`全面消毒;

3、对灾民生活饮用水提前消毒、厕所、粪便,清理后集中存放的垃圾堆坚持每天一次消毒;

4、我乡的消毒药品除漂 外,一律由乡卫生院统一管理、统一配制、同意安排消毒,这样一来避免流失造成浪费,二来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5、乡卫生院防疫人员对各村卫生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村卫生员直接参与“消、灭、杀”工作并划片包干,对每村确定的消防喷洒人员由各村干部带领,进行指导消毒喷洒工作。

篇3:灾区卫生救援实践与思考

1 基本情况

5月20日, 浙江省卫生厅组建的抗震救灾消杀防疫第一小分队抵达四川广元市青川县。这是青川县第一支消杀防疫专业队伍, 其中绍兴16名队员按上级指令分别驻入青川县马鹿、七佛乡二个乡开展工作。抵驻地后他们在第一时间与乡政府、卫生院取得了联系。当地灾情十分严重, 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 水、电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环境卫生令人担忧。

驻马鹿和七佛乡的全体队员, 在了解灾情、摸清现状的基础上, 采取“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工作策略, 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帮助卫生院建立和恢复了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对灾区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实施消毒杀虫;利用广播、标语、资料等方式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进村入户展开环境和饮用水消毒;加强食品、饮水卫生监督监测;指导协助当地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帮助开展儿童应急免疫接种;及时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和病人诊治。救灾期间, 注重技术指导和长效管理。目前已在马鹿、七佛二个乡初步建立了防保、消杀及保洁队伍,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近三周的抗震救灾中所取得的工作业绩, 得到了卫生部和省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换防时当地政府及群众纷纷以锦旗相送, 称绍兴队“抗震防疫, 战绩辉煌”“灾区生命线, 防疫似利剑”。

2 存在问题

2.1 公共卫生设施相对滞后

据了解, 马鹿乡在整个青川还属于经济较好乡镇, 但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仅为2 865万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为2 428万元, 农民纯收入为2 200元/人。乡财政收入全年仅12万元, 乡政府工作人员有17人, 仅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基本公共卫生设施十分简陋, 这次地震后损失严重, 更是雪上加霜。

2.2 医疗防治能力相对薄弱

该乡唯一的中心卫生院, 仅有5名医务人员, 其中1名兼职卫生防疫工作。现有200平方米业务用房已成断垣残壁。目前, 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开展门接诊, 日常用药主要来自各地捐赠。医院没有一台医疗仪器, 现在的传染病报告靠电话报告, 同时, 卫生事业经费匮缺, 投入有限, 该乡地域较广, 灾民散居跨度大, 一旦疾病发生, 凭现有的设施条件, 还存在着医治及疾病防控的风险。

2.3 环境清扫保洁队伍不全

乡所在地在震前虽临时聘用若干名保洁员, 月工资仅限100元, 人少报酬低难以承担起日常清扫保洁任务。特别在地震后由于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 生活垃圾、瓦砾等废弃物多, 清理任务十分艰巨。

2.4 马鹿乡又临时迁入了3 000余名灾民

由于灾民本身属于防疫能力差的群体, 还可造成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扩散流行的趋势依然存在, 更应该重视灾后公共卫生的建设与管理。

3 建议

3.1 灾区消杀工作

灾区现场蝇蚊密度很高, 特别在生活垃圾孳生点, 一个视野不计其数。在现场开展消毒杀虫工作中, 关键是注重科学规范操作, 合理施药。切忌盲目投药、盲目喷洒。开展消杀前后技术的评估, 突出消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月28号由刘起勇研究员负责起草的《汶川地震灾期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试行) 》[1], 是灾区卫生救援最早的一个技术指导文本, 对消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场缺少具有持效性长、污染少的消杀药械, 如:捕蝇笼、粘蝇纸、苍蝇拍、粘蟑屋、捕鼠笼、灭蚊灯等物理消杀的药械。

3.2 加强乡卫生院软硬件建设

乡卫生院是全乡医疗预防保健中心。根据目前灾后医疗防病工作任务, 在现有的基础上, 应加强对乡卫生院等各级医疗机构的建设, 加大经费和人员的投入, 确保有足够的临床医生。专职卫生防疫人员, 至少要按国家卫生部规定1人/万配足[2], 在人口少、面积大的山区宜再适当提高。重点是建立健全乡-行政村-合作社三级报病防疫网络, 确保疾病报告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高效、及时。另外, 免疫规划和传染病监测工作亟待强化。建议各省对口支援中重点落实乡镇医疗卫生的对口技术培训和硬件设备支援。

3.3 供水问题

马鹿乡现有供水方式大体上有三类, 即:山涧 (泉) 水, 浅表水 (井水) 、地面水, 由于地震后地质结构的改变, 原用泉水断层了, 上游污染导致江河水水质恶化。鉴于此, 建议加快对农村改水的规划与建设。结合几十年的农村改水经验, 确定具体措施为: (1) 对水量充足且周围无污染源的山泉水, 通过水质检测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 经适当改建可加大受益覆盖率。 (2) 建造相对集中式供水设施, 工艺流程为:利用溪涧水源经沙滤沉淀→井水 (泵站) →高位蓄水池 (加氯消毒) →用户。 (3) 加强水源防护管理。现场调研发现, 污染源多取地表水或地面水, 规模较大的水厂缺少水源保护措施。在进入驻地后及时处理恢复通水, 并落实了水源上下游保护警示牌、每天定期测余氯等措施。对山涧 (泉) 水供应点应设置隔离栏等防护设施。 (4) 有条件的尽快支援、配置集中供水点, 各添一台水质快速检测仪。

3.4 改厕问题

乡所在地应按照城乡建设部有关标准要求增设公厕数量, 并改建为水冲式。鉴于各村有用粪作农作物肥料习惯, 建议: (1)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水冲式无害化三格化粪池; (2) 由于原先建的260多个沼气池, 地震后基本损坏不能使用, 可引进应用“生物沼气池”, 财政予以一定补助。

3.5 环境保洁问题

建议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垃圾废物清理工作, 在程序上以生活垃圾、牲畜栏、粪坑厕所、尚遗留的动物尸体为先, 以达到“治本清源、标本兼治”, 减少蚊蝇孳生地的目的。及时清理地震后垃圾、瓦砾等建筑废弃物。适当提高报酬待遇, 明确责职, 做好日常清扫保洁工作, 并落实好长效监管机制。上级有关部门应制订灾区垃圾等废弃物清理、评估技术指导方案。

3.6 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作为乡镇所在地, 无论震前还是震后, 建设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是必须的。建议:乡所在地可在附近山岙建立垃圾填埋场, 统一收集作填埋处理;其他自然村村民分散, 可以挖坑填埋作高温发酵处理, 提倡垃圾袋装化, 做到日产日清, 减少传染源。

3.7 活动板房的建设问题

余震尚未平息, 当前正在建设活动板房作为过渡安居, 国家与当地政府也及时出台了相关规定或标准。建设移动板房除设有“三通一平”及相关附助设施外, 要考虑当地村民的习俗, 不宜过于集中, 最好小于30户, 并有利于村民耕作自救;特别要注重肠道、呼吸传染病、皮肤病及病媒生物疾病防范的硬件设施。另外, 要从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合理布局, 如:平板房中的夫妻间的设置等, 使用时限上要考虑的长一点, 以便于今后具备条件时, 着手新农村建设。

3.8 长效管理问题

当前灾区安置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及早合理“衔接”卫生防疫救援队撤离后的工作的运作机制, 确定一建 (建移动板房) 、二改 (改水、改厕) 、三重 (重卫生队伍的加强、重物质救援中对公共卫生的倾斜、重公共卫生长效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化和运行) 的工作方针,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另外, 各乡镇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环境整治, 严格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 确保灾民饮食、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起勇.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5.28.

篇4:灾区宝宝的疾病防疫

肠道传染病

由于灾区饮水和饮食卫生无法得到保证,肠道传染病历来是大灾过后的最常见传染病,比如感染性腹泻、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甲型肝炎等。宝宝的消化功能不稳定,喂养不当、受凉等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如果不注意消毒,还会得细菌性痢疾。单纯的消化不良主要是腹泻,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发病就会较重,宝宝一起病就会出现高热、神昏、呕吐、抽搐等,往往在起病1~2天后出现脓血便。

预防措施:一是保证孩子饮用水的安全,不喝生水和不明来历的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品;二是管好孩子的粪便,不要把平时让孩子随地大小便的坏习惯带到临时住所来,要带孩子到定点临时搭建厕所大小便;三是灭苍蝇,灾区目前的自然环境正适合苍蝇的生长繁殖,而苍蝇是传播肠道传染病的主要元凶,必须坚决杀灭;四是无论孩子有多小,也必须做到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可以用手拿东西吃的孩子更应该注意对手背、指甲缝、手指指间等有皱褶部位的清洗,那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有条件者擦用肥皂的洗手液;五是哺乳期的年轻妈妈要注意哺乳卫生,给宝宝哺乳前要洗手,最好对乳头进行消毒,哺乳时要选择卫生、宽畅的地点,不要在拥挤、不通风的地点哺乳;六是平时给宝宝准备的食物一定要煮熟,食具要经常消毒,可每次煮沸10分钟以上,玩具也要定期冲洗,太阳底下暴晒,教育宝宝不能因为爱吃冷饮而随意进食。六是家长要带宝宝到住地医疗点注射甲肝疫苗。

蚊虫传播的传染病

目前灾区正值夏季,天气潮湿,污水较多,正是蚊虫孳生的理想场所,幼儿是它们攻击的重要目标,且传播许多严重的传染病,比如寒战高热的疟疾、致人昏迷痴呆的乙脑、使人一瘸一拐的登革热等。

预防措施:一是家有幼儿,必须防蚊、灭蚊、驱蚊,注意引流居住地附近的污水,喷洒消灭躲藏在倒塌建筑物下面、瓦罐、树洞等隐蔽部位的蚊虫;宝宝睡觉的地方最好有蚊帐:饮用水加盖、勤换水;家长要带宝宝到住地医疗点注射乙脑疫苗;孩子万一出现寒冷、高热、举动异常时尽快与医生联系,寻求帮助。

呼吸道传染病

灾区气候变化快,早晚温差大,幼儿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感冒、麻疹、风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而且呼吸道传染病的人群聚集地、灾民区、救援人员驻地一旦流行,将对幼儿造成后果严重。

预防措施:一是注意宝宝的防寒保暖,尤其夜间露宿,防受凉、淋雨;二是家长要使室内空气流通、清洁;三是别吓着孩子,让他们保持充足睡眠;四是千方百计确保孩子们有足够营养摄入,饮食结构合理平衡;五是预测有麻疹、风疹疫情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和风疹疫苗,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要多休息和饮大量开水,服解热止咳化痰药,必要时用抗生素。

老鼠等动物传播的传染病

灾区的老鼠等动物也处在极度恐慌之中,已经死亡和从洞中跑出来并混进人群的老鼠明显增多。老鼠能传播不少疾病,比如鼠疫、钩体病等。

预防措施:一是防鼠、灭鼠,不养动物;二是临时居所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地带,四周挖防鼠沟,保持一定坡度;床铺距离地面二尺以上,幼儿尽量不睡地铺。

外伤后引起的传染病

地震灾害时可能使一些幼儿的皮肤被划破、受伤,厌氧菌等可能会从伤口侵入身体,导致严重的破伤风、气性坏疽等传染病。

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破损,一是应及时清理创口,用干净水冲去污物和血迹,不要让破损伤口与土壤接触:二是及时找到医生寻求进一步治疗和观察,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类毒素。

宝宝夏季热

炎热的夏季,宝宝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汗液排出功能差,引起干燥灼热、食欲减退、疲乏嗜睡、形体消瘦,有时胸闷、气滞、烦躁、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伴有持续低热(39~40℃),还有部分宝宝喜欢伏地而卧。

预防措施:一是去医疗队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尽可能使宝宝居室阴凉通风,睡前给宝宝用温水洗浴,可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易于散热,这样可以预防夜间体温过高;二是可以让宝宝喝点淡盐凉开水,或喝些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汤等凉性食品。

手足口病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发生了此病,灾区的孩子更需要预防。发病时,宝宝有发烧或感冒样症状,如头痛、鼻塞,容易误诊为感冒。发烧一般都不高,多在38℃以下,且持续时间较短,最短为半天,最长的三天。宝宝的口腔、舌头、腭部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大小疱疹,手足出现粟粒大疱疹和小丘疹,有的宝宝在臀部和肛门处也会出现皮疹,一般2~5天皮疹会逐渐消退。有一部分宝宝由于口腔疱疹破溃以后形成了小溃疡面,于是出现咽痛、流涎、拒食、哭闹不宁等症状。

预防措施:一是一旦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妈妈要立即带宝宝就医,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注意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不要让宝宝挠抓疱疹,让宝宝多饮凉开水,要为宝宝准备清淡无刺激的流质或软食;如果发现住处有其它孩子得了该病,一定要报告医生,尽量别带宝宝去公共场所。

中暑

中暑是夏季幼儿常见的病症,临床以头昏乏力,口渴胸闷,面色苍白,手足发凉,猝然晕倒,或以高热抽搐为特征。

预防措施:一是家长不要让幼儿在烈日下玩耍,室内要通风,平时多给宝宝饮水;二是万一宝宝中暑了,应把患儿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平卧休息,能饮水者,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如果条件许可,应急送医院抢救。

痱子和痱毒

痱子是一种夏天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红色小丘疹、丘疱疹或粟粒小脓疱为特点,伴有皮肤瘙痒、灼热和刺痛,患儿烦躁不安,遇热则加重。痱毒又称热疖,好发于幼儿的头、面、颈等部位,病变处表现为红、肿、热、痛及流水征象,该症发生多由婴幼儿营养不良、抗病力差和痱子被抓破感染所致。痱毒若治疗不及时,常可继发肾炎,严重的还会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篇5:灾区卫生防疫口诀

安县卫生局

关于成立《安县灾区医疗防疫志》编委会、编委办公室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做好《安县灾区医疗防疫志》的编纂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成立《安县灾区医疗防疫志》编委会、编纂工作室,现将人员安排通知如下:

一、安县灾区医疗防疫志编委会

主任:李建强安县卫生局局长

副主任:王涛安县卫生局副局长

黄丁丁安县卫生局纪委书记

付作举安县卫生局副局长

何阳安县新农合中心主任陈文春安县卫生局副局长

陈晓红安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潘援安安县药监局副局长

成员:何建修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李连华卫生局预防保健股股长肖成明卫生局医政股股长

彭涛卫生局人事股股长

贺群英卫生局计财股股长

肖勇卫生局中医股股长

邹兴贵县人民医院院长

张加宇县中医院院长

钟小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平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乔胜利县卫生执法监督所所长杨进富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刘庚县红十字会秘书长

孙丹安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队长

二、安县灾区医疗防疫志编委办公室

主任:付作举

副主任:黄朝林、李连华、陈朝礼

成员:何发斌、付增伟、刘忍

灾区医疗防疫志编纂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按照《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灾区医疗防疫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卫办发〔2009〕77号)的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今年卫生工作重要目标任务抓紧抓好,各单位办公室主任要负责提供有关材料,确保《安县灾区医疗防疫志》编纂工作在今年底保质保量完成。

特此通知

二OO九年七月七日

篇6:人畜共患病防疫队深入灾区

由农业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组建的人畜共患病防疫队赶赴地震重灾区的汶川、北川、青川、理县、茂县和江油等县市,指导灾区开展消毒防疫和无害化处理工作,调查了解地震次生灾害,有条件地开展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预警。

防疫队由军事兽医研究所18位专家和农业部、四川省畜牧兽医专家23人组成。著名动物病毒学专家、7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夏咸柱院士随队前往,成为第一位赴地震灾区参加疫病防疫的第一位兽医学院士。

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门的部署,灾区开展防疫工作,卫生部门负责重灾区核心地带的环境消毒,由内向外逐步进行。农业部门防疫分队由外向内,开展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在人员救治基本结束后立即跟进。这次防疫工作队的派出,将会很好地推动地震灾区的动物防疫和无害化处理及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 (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篇7:灾区临时住所的卫生保健

一是临时住所卫生防疫工作要实行社区化管理,参照城市社区模式。坚持政府指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过渡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要做到“四有”(有管理组织、卫生防疫人员、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把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生活和管理中。

二是在空旷、干燥、远离山坡和河流的场所“安营扎寨”。地点的选择应尽可能靠近主要公路,以方便供给;应选择地势较高、接近丰富水源的地方以便借助重力供水;应选在排水良好,且没有可能发生洪水、山崩等危险的地方;地形最好有2%—4%的倾斜度,便于排水;应远离有水和媒介相关疾病的地区,如伤寒、副伤寒、疟疾等;应避免在多岩石和不透水土壤处设安置点;不应在斜坡、狭窄山谷和沟壑处设安置点;不能靠近工业区或被地震破坏了的既往工业区,以免受到空气污染和其他危害的影响;应尽量选用轻质建筑材料,棚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它重物,以防棚子倒塌伤人;要设法填平住所周围的坑洼,清除杂草,排除积水,四周应挖排水沟;临时住室能遮风挡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地面撒些石灰吸湿,尽量用钢丝床或用木板、门板垫高作铺,不要直接睡在地面上。

三是临时厕所和垃圾堆要避开水源,远离住房。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在健康教育中,应强调随意大小便的危害性。不要随地大、小便和乱丢垃圾,更不能在河床和帐篷里大、小便;临时安置点应至少为20人提供1处厕所,而且厕所应该建立在灾民都容易接近的地方,并开展宣传鼓励人们使用;厕所应该设置在至少与水源相隔30米的地方,如果取水点在厕所上游,可适当缩短距离,但要控制抽水率,避免地下水倒灌回取水点;公共厕所要求位于安置点的下风向,以避免公共厕所的气味;为灾民安置地区配备集中垃圾箱回收处理站,并组织人员定期在安置点回收生活垃圾;专业人员对集中收集的排泄物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四是注意临时住所外部环境的卫生安全。为便于管理和控制传染病,安置营地可容纳人数不应超过10000~12000人,或把营地再分割成独立小区,每小区不应超过1000人;应在周围以及道路两侧挖掘排水沟,特别在有暴发洪水危险时;要注意把水从避难所、厕所、临时医疗点等处引开;为控制昆虫孳生,对难以排干的死水区可采取回填方式,也可用聚苯乙烯球或薄油层覆盖。对小水面也应适当排水,以免形成水洼。

五是发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灾区正值夏季,气温高,蚊蝇多,极易造成环境卫生的恶化,导致乙型脑炎、痢疾、伤寒等传染病的迅速传播。要组织群众,划片包干,实行卫生区域责任制,如及时清理帐篷和简易的房子内外的杂物;清除垃圾,做到垃圾袋装化,防止垃圾滞存、污水淤积;清理室内外的破罐、空瓶、罐头盒等类似杂物;防止积存雨水、脏水;对帐篷和简易的房子内外进行彻底消毒,环境消毒应由卫生防疫人员确定具体的范围和方法。

篇8:灾区卫生防疫口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在11个灾后安置点中, 每个安置点各随机抽取20名受灾群众, 共210名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受灾群众年龄最小12岁, 最大70岁;男96人, 女104人。

1.2 方法

深入到各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灾后防病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具体做法: (1) 在人员集中活动场所、食堂、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洪涝期间卫生防病知识”宣传画、散发宣传单。 (2) 走进人群现场讲解卫生防病知识, 特别是对于视力不好、不识字的老人, 进行面对面利用老百姓通俗易懂语言耐心细致讲解。 (3) 充分利用各安置点现有设备条件—广播站播放防病知识加大加强宣传力度。 (4) 及时编写了灾后室内外环境消毒和饮用水消毒的具体方法, 通过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信公司用手机短信方式告知全市受灾群众。 (5) 及时编写了洪灾后主要的卫生防病知识要点在抚州电视台滚动播放。

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前, 进行第1次问卷调查, 了解受灾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现有知晓率和日常卫生行为。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后8天, 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了解卫生防病知识的提高和卫生行为的转变情况。采取统一编制的调查表, 群众自填问卷完成调查。

卫生防病知识共5道测试题, 包括:洪涝灾害期间如何对粪便、垃圾进行处理、酷热天气时怎样预防中暑、如何清理室内外环境、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苍蝇、蚊虫能传播什么疾病。卫生防病意识共有3道题包括:井水能否直接引用、饭前是否洗手、发现动物尸体怎么办。每个问题回答正确或态度转好得1分, 答错或态度无转变得0分。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编制调查表数据,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每个知识点调查对象的前后得分, 比较正确率的差异。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活动前后受灾群众卫生防病知识掌握情况

进行健康教育前, 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卫生防病知识, 200名群众5道卫生防病知识题共有714人次回答正确, 知晓率为71.40%, 知晓率最高为酷热天气时怎样预防中暑 (90.13%) , 最低为苍蝇、蚊虫能传播什么疾病 (56.73%) 。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后, 卫生防病知识平均知晓为84.90%, 经过卡方检验, 除“酷热天气怎样预防中暑”、“如何清理室内环境”外, 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将全部知识点整体考虑, 前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健康教育活动前后受灾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 (χ2=53.37, P<0.01) 。 (表1)

2.2 健康教育活动前后受灾群众卫生防病意识的变化情况

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前大家对井水是否直接饮用的意识最强为71.43%, 饭前洗手意识最弱为25.43%, 总体卫生防病意识正确率为53.00%;而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后各项卫生防病意识正确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体卫生防病意识正确率为95.83%。经过卡方检验可知, 各项卫生防病意识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注: () 内数字为%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夺取“大灾之后无大疫”不容忽视的关键措施

洪涝灾害发生后, 群众的正常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周边环境极差, 安置点、帐篷区内人口密度大, 同时受到洪水的困扰, 生活紧张、心情焦急、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则, 使人体抵抗力降低, 容易感染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 不少疾病随时可能流行。大量实践表明在灾区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呼吸道传染病等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确保防疫大堤的重要因素之一[1]。

3.2 农村群众卫生防病知识及防病意识较低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健康教育前群众的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及卫生防病意识行为正确率都较低, 其中“苍蝇、蚊虫能传播什么疾病、洪涝灾害期间如何对粪便、垃圾进行处理, 饭前是否洗手”回答正确率比其他低, 可能因为农村地区群众平时获取卫生防病知识信息渠道较少, 对卫生防病知识重要性有所忽视, 知识点普及不够,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这也提示我们在开展此次洪涝灾害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 在“苍蝇、蚊虫能传播什么疾病、洪涝灾害期间如何对粪便、垃圾进行处理、饭前是否洗手”等知晓率低的方面,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3 灾后及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十分必要, 尤其是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卫生防病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后, 群众的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及卫生防病意识正确率分别由74.4%、53.0%, 提高到了84.9%、95.83%, 总体水平提高了, 特别是在第1次调查知晓率、正确率较低的知识点, 如“洪涝灾害期间如何对粪便、垃圾进行处理, 饭前是否洗手”, 提高的较显著。这是因为在通过第1次的调查, 科学准确的掌握了群众的各知识点知晓情况后,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的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在达到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同时突出重点, 加强薄弱环节的健康教育工作,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使群众对卫生防病知识的了解更全面。说明在洪涝灾害中, 注重重点人群, 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可以有效的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知识, 增强防病意识, 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 为灾后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灾后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健康教育活动应常抓不懈

开展健康教育后, 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这表明大家对卫生防病知识非常渴求, 通过宣传活动, 调动积极性, 大家有兴趣, 抽时间参与,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卫生防病知识。但农村基本卫生条件差, 卫生知识贫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较为普遍[2], 卫生防病意识还需要加强, 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则是提高广大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增强卫生防病意识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斯, 徐鸣.浅析洪涝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与动作方式[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 (6) :50-51.

篇9:灾区卫生防疫口诀

1 环境卫生应急评估

1.1 饮用水卫生情况

重灾区乡镇原有的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水厂的过滤池、蓄水池倒塌、渗漏, 管网断裂, 短期内无法恢复;部分乡村水井干枯, 溪水断流。山区供水系统与平原地区不同:一是水源较为特殊, 多数为山泉水。二是供水点分散。由于山高路远, 群众居住分散,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点十分分散。三是供水设施简陋。乡镇和农村的供水设施大多比较简陋, 一般农村的供水点只有一个收集水源的水池, 没有沉淀池、清水池;水管在地震中损毁严重, 饮水卫生消毒工作难度很大。四是蓄水池设计时多未考虑饮水消毒问题。供水池一般在水池上方有一个进水口, 水池下方有一个出水口, 未设置加氯口, 无法进行加氯消毒。五是水源地水流量和浊度变化大。

1.2 垃圾情况

地震后临时居住地周围垃圾多数随意抛弃, 堆放混乱, 由于地震之后垃圾没有人员及时清扫和转运, 尤其是群众临时搭建的帐篷周围, 垃圾堆积较多, 容易造成疾病流行。由于山区平坦的土地稀少, 很难找到适宜的垃圾填埋场, 震后道路不通畅垃圾转运处理的难度也很大。在调查中发现, 在擂鼓镇、蓥华镇、小坝乡等乡镇河道周围堆积了大量垃圾, 大雨过后, 垃圾可能直接进入河道污染水源。部分临时居住点虽然安排有消毒人员, 喷洒消毒剂, 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消毒剂喷洒多, 杀虫剂喷洒少, 对于垃圾应喷洒杀虫剂量控制蚊蝇滋生;二是重点不突出, 消杀人员对道路和建筑物的消杀面很大, 但重点应是垃圾多的地点。

1.3 厕所情况

山区分散居住的群众均使用旱厕, 地震使多数厕所倒塌无法使用。部分居民使用原来的厕所, 没有消杀处理措施, 蚊蝇密度高。集中居住地初期临时修建的厕所, 多数不符合卫生要求, 如位置不合理, 靠近水源地, 有的没有围档, 或者深度不够, 蹲位不足。厕所的数量无法满足需要, 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

2 应急处置措施

2.1 应急供水方法和卫生措施

震后采取的主要的供水方式:寻找水源, 设立临时取水点 (河流上游) ;恢复原供水系统 (自来水和井水) ;采用供水车运输供水;提供瓶装水和桶装水;提供小型移动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同时针对上述方式的特点采取了相应卫生措施。

2.1.1 寻找清洁水源, 设立供水点

山区河流和溪水分布较多, 在无法恢复供水管网的情况下, 寻找清洁的水源, 就近取水。在什邡市, 防疫队员深入灾民临时集中安居点、散居点, 调查掌握了蓥华和八角镇灾民所用各种水源的第一手资料, 整理出水源地的名单, 提供给指挥部。两镇供水人口超过5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126个, 其中山涧水65个, 浅层地下水源61个, 总覆盖人口为16 302人。为确保灾区饮用水水源的选择与消毒质量, 防疫队克服各种困难, 建立帐篷实验室, 开展饮用水水质检测, 开展检测项目15个。12天共完成219份水样3 000多个数据的理化指标检测, 合格率达到92%, 其中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氨氮、肉眼可见物。经检测合格的水源, 现场人员在水源地竖立“合格水源”标志, 让灾民放心使用。对不合格的水源地, 插上“不合格水源”标志, 提醒当地灾民暂停使用该处水源, 杜绝灾民因饮用不合格水源造成疾病。同时, 对不合格水源立即展开调查, 消除污染源。如蓥华镇竹溪村2组食品中转站用水氨氮超标, 现场调查后发现造成氨氮超标的原因与灾民在水源上游放牛有关, 随即采取措施, 禁止灾民在水源地放牛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活动, 经再次采样检验后, 所检测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2.1.2 恢复原供水系统

尽量利用原有的供水设施 (自来水和井水) , 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 以便尽快恢复供水。山区原有的水厂均以上游的溪水作为水源, 在高处修建蓄水池和过滤池, 利用落差自流供水, 不需要电力。在北川县的桃龙乡, 利用山上的溪水修建简易蓄水池, 组织人员铺设临时管道, 铺设管网及时恢复了集中居住点供水。小坝、片口乡在地震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漏损管网的进行检修后恢复供水。由于灾区的水源多为山涧水, 其流量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下雨时, 水的流量变大而且水质也可能受影响, 较长时间不下雨时, 水量变小而水质也变清, 这就使饮水消毒需氯量的变化很大, 很难控制。在北川县和什邡市防疫队员制作了简易消毒浮筒, 在水厂现场检测出厂水余氯量, 试验适宜的加氯量, 并根据水量变化调整, 保障出厂水的余氯量达到标准要求。

2.1.3 供水车运水

在道路通畅的乡镇, 组织供水车辆从市区运水, 临时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对车辆的水箱进行清洗消毒后装水, 由于运输时间长, 防疫人员提醒群众取水后必须再次消毒。这种供水方式成本高, 供水量和时间无法保证, 只能在早期短时间内应急。

2.1.4 瓶装水和桶装水、纯净水

早期在集中安置点群众和救援人员主要饮用瓶装水, 能够在短期内满足应急饮用需要。但瓶装水成本很高, 供应量有限, 无法长期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 从营养摄入量考虑也不宜长期饮用。建议群众不能完全靠饮用纯净水, 要补充含盐食品, 防止脱水。

2.1.5 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在灾区部分乡镇和学校, 外地援助一些移动小型一体化水移动处理装置。这些装置使用反渗透原理, 有效去除了原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 出水可以直接饮用, 但装置的运输困难, 造价高, 制水量有限, 运行和维修成本高, 无法大范围使用。小型一体化移动供水处理装置水处理工艺流程大部分采用紫外线消毒, 没有持续的消毒能力, 群众取水后存放后余氯不达标的情况进行改进, 在清水池投加持续消毒器, 经过检测达到标准后供水。同时, 江苏卫生防疫队在北川县和的供水点在进入管网前或保存时, 在水箱或水罐内进行了加氯消毒。

2.2 环境整治措施

针对震区卫生环境脏、乱、差, 居民住地随处倾倒垃圾的现象, 广泛发动和带领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临时安置点内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河道中垃圾的清理。

2.2.1 设立垃圾堆放点, 集中处理

组织人员定时收集, 卫生防疫人员、部队共同组织力量清理道路两边和居住点周围的垃圾。在居住地设立垃圾桶, 在小坝乡、桃龙乡每个居住点都指定卫生负责人, 负责收集垃圾和居住点环境消毒, 统一在集中地点填埋处理。在北川县擂鼓镇, 防疫人员帮助指挥部寻找合适的填埋场, 对垃圾及时进行了消杀和填埋。在居民临时集中安置点提出了“垃圾入桶、加盖密封、日产日清、统一收集、鼓励回收、集中填埋”的管理原则。自筹资金, 统一配置了垃圾桶, 赠送给两镇村民, 引导群众逐步建立起“组收集、村转运、联村或镇填埋”垃圾的管理模式。同时防疫队帮助当地村民新建垃圾填埋场, 使偏远山村各村民组皆有垃圾填埋坑 (池) , 并插上了醒目的标志。

2.2.2 建立临时无害化厕所

在原有的厕所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卫生规范的要求, 统一标准, 指导当地政府和部队在居住点周围建设临时无害化厕所, 并指定人员每日定时开展消杀。如北川防疫队在擂鼓镇指导建立了规范的临时厕所, 并定时开展了消杀工作;防疫队在蓥华针对灾区原有厕所多被震坏震塌, 灾民多在野外临时安置点, 附近缺少厕所, 存在随地大小便的现状, 提出了“优、改、建、管”的粪便管理原则。“优”即优先考虑使用居民临时安置处的原有户厕;“改”即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居民户厕;“建”即在居民临时集中安置点、复课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场所, 新建符合卫生要求的无害化厕所;对使用原有户厕确实存在困难的分散居住的居民, 搭建应急临时防渗漏的临时厕所。“管”即落实专人做好厕所杀灭蚊蝇工作, 并积极帮助搭建临时厕所, 指导改造原有厕所, 对厕所每天坚持消杀, 使灾区的环境卫生在短期内有了较大的改观, 有效地控制了灾区的病媒生物密度和虫媒性疾病的传播。

2.2.3 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

在灾区开展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防病措施, 尤其要针对群众和消杀队员。居住点的长期环境消毒主要由当地干部和群众承担, 卫生防疫人员到达后分批培训、组织环境消毒队和开展村干部培训, 内容包括消毒药剂投放方法和剂量, 防病和健康教育等。充分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在北川举办“健康夜校", 在入村入户开展调查的同时开展健康宣教, 发放宣传单, 营造出良好的灾后卫生防病氛围, 使原来脏、乱、差的集中安置点和农贸市场环境整洁。居住点的环境长期消毒工作主要由当地干部和群众承担, 为此指导村委会设立垃圾清运管理员, 明确消杀员, 配备保洁员, 分批培训组织环境消毒队与村干部, 建立检查、考核、管理制度, 确保垃圾、厕所卫生管理等各项长效措施落实到位。在一些村民小组间, 还开展了卫生竞赛活动, 通过卫生竞赛流动红旗和卫生标兵授牌, 调动村民参与卫生防疫的积极性。

2.2.4 加强饮水卫生监督与监测

经过上述的卫生处理和消毒后, 各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点的饮用水绝大多数能达到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但为了确保饮水安全, 恢复供水后, 仍需加强预防性饮水卫生的监督工作, 并配备必要的水质卫生检验设备, 定期开展饮水检测。江苏省卫生应急救援队在蓥华镇建立了应急实验室, 开展了13项理化卫生学指标和2项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工作, 做到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指挥部,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灾民能饮用到合格、放心的水。同时认真开展饮用水消毒工作, 并每天现场检测饮用水余氯含量。

2.2.5 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

在灾区开展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防病措施, 防疫人员到达后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组织培训班, 居住点的长期环境和饮水消毒要由当地干部和群众承担, 尤其要针对干部和消杀队员, 内容包括消毒药剂投放方法和剂量, 防病知识等。如在北川举办“健康夜校", 入村入户开展调查时发放宣传单, 开展健康宣教, 营造出良好的灾后卫生防病氛围, 使原来脏、乱、差的集中安置点和农贸市场环境整洁。

3 讨论

3.1 因地制宜, 保障饮水安全

确保灾后无大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而其中饮水卫生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灾后的赴川防疫队伍必须与当地的卫生和政府部门紧密合作, 因地制宜、科学开展地震灾区饮用水卫生。

由于灾区的水源多为山涧水, 其流量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下雨时, 水的流量变大而且水质也可能受影响, 较长时间不下雨时, 水量变小而水质变清, 这就使饮水消毒需氯量的变化很大, 很难控制。在山区溪水水量和和水的浊度变化较大, 导致加氯量不好控制、余氯水平很难保持长期稳定;多数水厂供水设施过于简单, 无沉淀、清水池和加氯池, 导致氯作用时间不够, 影响出厂水的水质等。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在的卫生防病工作中做好以下工作: (1) 供水点要相对集中, 根据地震灾区的现状可以通过建立多级集水池, 最后建立供水量较大的小型水厂, 每个供应点的供水范围相应扩大, 这样有利于饮水卫生安全工作的开展; (2) 农村集中式供水点的设计必须科学, 沉淀池、加氯池、清水池等流程合理, 流量可控, 这样有利于长期、持续和全面做好饮水卫生安全工作; (3) 对目前尚可使用的集中供水点进行必要的改进, 在出水口安装加氯机等装置, 控制好加氯量, 使余氯水平保持相对长期稳定。

由于山区群众居住分散, 取水点也分散, 有的几户一个, 有的一户一个, 应急期间卫生防疫队员采取了包村的办法, 承担了具体的消毒工作。由于山路难行, 居住分散, 一个村的消杀工作往往要一整天的时间。分散居住点的饮水消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利于开展长期、持续和全面的饮水卫生安全工作, 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每个村组落实卫生负责人, 由经过培训后群众和村干部承担消毒工作, 卫生防疫队定期巡查指导。地震后在擂鼓镇经过实地调查和应急检验后, 设立了多处临时取水点, 树立醒目的警示牌, 向群众发放消毒片, 要求加氯消毒后饮用, 同时派专人负责巡视, 禁止上游从事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由于上游可能存在污染源, 临时取水点的管理难度大, 风险较高, 只在地震初期和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地区使用。

3.2 循序渐进, 科学防治

由于不同乡镇受灾现场情况迥然不同, 不同的阶段防病工作的重点也不同, 因此必须按照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在震后初期 (一周内) , 在县城内尸体的消杀处理是工作的重点;震后二周, 居住点饮水的消毒与垃圾等消杀是工作重点, 如在受灾群众集中擂鼓镇、蓥华镇寻找清洁水源、饮水消毒是工作的重点。由于工作的现场是灾区而不是疫区, 因此除对尸体、粪便等进行消毒外, 工作的重点应是灾民集中安置点, 救援队居住点等重点区域开展杀虫而不是消毒工作, 重点场所如垃圾堆 (坑) 、厕所 (包括粪便) 和污水坑, 蚊、蝇和蚤应是杀灭的重点对象。当灾区的救援工作由应急阶段转为常规阶段后, 卫生防疫的工作重点是在做好环境卫生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饮用水卫生和食品卫生, 防止出现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了规范工作, 江苏卫生救援队及时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并提炼出“擂鼓模式”和“蓥华经验”, 即“由镇到村, 全面拓展;纵向深入, 强化质量;逐步规范, 着眼长远”三个阶段, “依靠镇村、依靠群众、依靠科学” 三个依靠和“抓环境卫生、抓病从口入、抓综合监测”的三个抓。

3.3 落实责任, 形成机制

上一篇:雅邑乡集镇管理办法改下一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