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元宵节现代诗歌

2024-04-18

描写元宵节现代诗歌(通用14篇)

篇1:描写元宵节现代诗歌

元宵到

花灯俏

天女散花春光妙

元宵到

社火闹

龙腾狮跃乐逍遥

元宵到

汤圆笑

甜甜蜜蜜梦燃烧

元宵到

月儿皎

团团圆圆幸福抱

元宵节诗歌六:元宵节

作者:泼墨书声

元霄节,被灯照亮了。

那些在朦胧中点亮的灯迷,

多么像深深忘情的海岸。

灯节,

仿佛温暖响亮的日子,

闪光中华韵学在初春里。

如果不是摇曳的彩色梦境,

如果不是印着深长的心迹,

我以为我置身于大师级的艺术氛围中,

元霄节温馨的缠绵,

将汤圆的幻想装满。

这不是振撼斑斓的流彩,

也不是禁固放射光和热的那点看景;

这是春节的元霄节的一种色彩。

元宵节诗歌七:又见元宵节

作者:大漠雄鹰

打开三月的门

你披一袭春风走来

那满天绽放的烟花

是你迷人的微笑吗

你是烟花托起的月亮

人潮为你而来

那满街手拉手的花灯

是你送给孩子们最甜美的梦呵

孔明灯张开童年的翅膀

星星打开梦幻家园

牵手一万颗心愿

是谁打开了月光宝盒

幸福之光溢满了夜的眼睛

有多少精彩为你而来

有多少美丽倾巢而出

今宵是谁多情

百合花沿着你羞红的心事

已悄然启程

梦想撑一叶春天的小船

正踏浪而行

篇2:描写元宵节现代诗歌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节日,元宵

【名句】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出处】

宋·姜夔《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译注】

深夜,刮起了风,下起了雨,人群散尽,只有挑盏孤灯的人还在叫卖汤元。

【说明】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这首诗前两句写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后两句写灯火阑珊人散尽,风雨来急的情景。更多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赏析】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这两句写元宵夜灯火阑珊之后,夜深人静,风雨袭来,只有一声声卖汤圆的声音传过来。这两句所写之景于宁谧中稍带孤独失落之感,与前两句的热闹气氛形成对照。“孤灯犹唤卖汤元”这句的“孤”字既是写实,也是作者心中的真实感受。“汤圆”是元宵节的一种特色食品,用在诗的结尾处,表达了灯火虽尽,但元宵节的气氛还很浓,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3: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在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景物和某些器物、动物,还有某些场景,而“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现代汉语的描写和叙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叙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叙述),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描写)。但是由于受字数、押韵等的限制,古诗歌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基本同于现代汉语的描写,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叙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仅仅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也算描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修辞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奇特的句式)———列锦,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以上说的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明白了什么是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来看高考题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上的设题角度,具体说来,一般分为下面三个角度: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结合实例来分析一下。

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来提问: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类问题可以从下面角度来考虑答题:先将诗歌中的景物一一列举,再总结其共同点,如都是冷色调的景物,都是早春时节的景物等,然后结合诗人情感看意境特点,如凄清、荒凉等。即: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氛围或者画面)+情感。我们可以从画面色调来推断意境特征,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般说来,如果画面色调是鲜活、明快、昂扬向上的,那意境就是优美、恬淡、闲适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愉悦的;如果画面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那意境就是萧索、凄迷、荒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忧伤的。当然,也有例外,有时诗歌中也会出现以乐景衬哀情的例子。

二.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这一问题可以变形为:诗歌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诗歌是怎样来营造意境的———诗歌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夜晚到白天、由乐景到哀景等);3、写景的角度(由视觉到听觉、由声到色;4、用笔(大处着墨、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5、描写的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有声衬无声、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和联想等)。以上方面诗歌中有几条就回答几条,在回答景物描写手法时,因为这些景物都与作者情感有关,所以有时要考虑景物对情感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题也可变形为:这首诗在情和景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就要明确景与情的结合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都采用了衬托手法,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以明丽的色彩反衬别离之愁,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忍。后者写满天风雨凄凄、暗淡的景色,正衬黯然神伤的别离之情。

以上仅是诗歌鉴赏的一个方面,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仅仅掌握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注意学会其他的切入角度。

参考文献

[1]、黄焕英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工业《学园》2012.7

篇4:传统元宵的现代逆袭

传统元宵诞生记

饱满糯米浸泡24小时后磨成80目粗细的湿糯米粉,放进滚圆机备用。将切好的馅料放进圆形大笊篱浸水,倒入装有湿糯米粉的滚圆机内翻滚,当元宵第一次裹衣达到标准后捞出来浸水,进行第二次裹粉。如是六次反复,元宵才渐渐呈圆。

馅料也是讲究的。前一晚将黑芝麻、花生等研磨成粉,放进熬制好的糖浆内,经和面机搅拌均匀。将馅料放在案上摊圆,用刀切成小块,每块约8克,全部手工完成。其后再与湿糯米粉一起进车间滚元宵。

“一颗元宵从糯米到成品,除了泡米的24小时外,还需要8小时才能滚至而成,工序至少10余道,因此传统元宵煮后劲道、有嚼头,且米香浓郁,汤浓味美。”年逾花甲的徐传爱在济南市益康食品厂有限公司工作30余年,一直与济南传统时令食品打交道。上一次中秋采访,徐传爱坐镇月饼车间,如今则是元宵车间的技术总监。

1980年代,济南人最爱吃的是传统手工元宵。后来量产的南方汤圆占领市场,对储存和制作都有严格要求的手工元宵一度绝迹。

据徐传爱介绍,汤圆和元宵除了叫法不同,从选料、制作、外观和储存上,元宵和汤圆几乎完全不同。元宵用的是80目的湿糯米粉,粉很粗;汤圆用的是200目的干糯米粉,粉很细。这就导致元宵表面粗糙、不光滑,而汤圆表面圆滑、洁白。且元宵一层层滚出来,汤圆则有点像包饺子,皮包馅制成。

目前,益康食品厂每天生产2至3吨手工元宵,新鲜元宵只能保存两天,速冻元宵就算在冰箱冷冻情况下,也只能保存15天,但仍然供不应求。大概在现代人眼中,8小时和10道工序代表的,是差点失传的味觉记忆和为家人手作的心意。糯米团子的“时”与“不时”

实际上,历代元宵节食有所不同。唐人吃面蚕,南宋时才出现乳糖圆子,大约等于汤圆前身。至少到了明朝,人们才以“元宵”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后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就面皮而言,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谷面等。馅料内容更是甜咸荤素丰富异常。甜有桂花、什锦、豆沙,咸有五辛元宵,由芥、蒜、韭、姜等组成,表示勤劳、长久、向上,元宵的馅料里除了入口食物,还有过去一年人们对自身的鼓励以及对未来一年的期盼。

小时候在某个夏日突发奇想,到一大食品店买元宵,被严肃的糕点老师傅教训:“元宵是元宵节吃的,小姑娘买东西要注意时令。”所以彼时我一直希望能够在冬天吃到月饼夏日煮一煮元宵。如今,元宵已成为一种四时皆宜的点心小吃,随时都能来一碗解馋,可人们似乎又开始怀念从前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元宵,大概因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

链接——

元宵别味

糖不甩

又名如意果,是广东汉族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甜点。口感绝对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味香四溢、老少咸宜。是汤圆的孪生兄弟,加姜汁特别祛寒正气。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揉搓成粉丸,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拌食。

糖水元宵

这类吃法的变化在于元宵汤水上。可将煮熟的元宵放入烧开的醪糟里,制成酒酿汤圆。也可在煮元宵时加入一些桂花酱、玫瑰花酱,以及适量的冰糖或蜂蜜,使元宵汤香气四溢。还可以把煮好的元宵捞出后放进橙汁、桃汁等果汁中,并加入一些切好的水果,就是一款自制甜品。

篇5:描写元宵节句子

2、愿你好运气,快乐永相聚。

3、轻轻地放下电话,湿湿地满眼泪花;热腾腾团圆汤圆,噼啪啪十五烟花;颤巍巍满头银发,情切切多少牵挂;孤零零远方游子,拜年啦家中妈妈!

4、你知道吗?元宵节晚上以偷得别人的东西为好兆头,还没有出嫁的女孩子,要偷别人的葱菜,因为俗谚说: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5、携妻带儿闹元宵,春意荡然喜心笑。抬头望月星光灿,低头喜看花灯燃。猜个灯谜满街绕,孩子嚷道看冰雕。忽听空中礼炮啸,天地辉煌人间照。愿你元宵节日全家欢!

6、祥瑞的鲜花为你而开,欢乐的硕果为你结,幸福的甜蜜为你而酿,平安的阶梯为你搭,祝福的短信为你而写,祝你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7、我在追逐的不是别人啊,是我自己满怀期待的心。

8、今天就是元宵节了,可以吃汤圆儿了,晚上一起去逛花灯呀

9、元宵到,喜气照,吃碗汤圆好运绕;观花灯,猜灯谜,笑容满面乐逍遥;聚亲朋,会好友,尽兴畅饮心欢喜;人团圆,乐陶陶,阖家欢乐幸福随。祝元宵节快乐!

10、宵佳节祝福你,做个元宵送给你!滑滑的,甜甜的,对你的感情粘粘的。

11、元宵节,走百病。

12、携妻带儿闹元宵,春意荡然喜心笑。抬头望月星光灿,低头喜看花灯燃。猜个谜语满街绕,孩子嚷道看冰雕。忽听空中礼炮啸,天地辉煌人间照。愿你元宵节日全家欢!

13、元宵节到了,愿君开心快乐,吉祥如意,健康平安,万事顺心!

14、人生知音最难求,一旦认准不会丢!手挽手,往前走,共同吃蜜糖,一起喝苦酒,过了黑夜是白昼,穿越沙漠是绿洲!月圆之夜情悠悠,已知春花满枝头。

15、带上诚挚的祝福,愿元宵的彩灯带给你五彩缤纷的世界,愿元宵的汤圆带给你滚烫的明天,愿元宵的短信带给你吉祥的虎年,元宵节快乐!

16、元宵佳节到,人人皆欢笑。祝福心中绕,说与君知道。汤圆香又甜,爱情永绵绵。红灯高高挂,事业书新篇。皎月圆又圆,合家笑开颜。美酒入心田,幸福到眼前。元宵节到了,愿你快乐!

17、元月十五赏花灯,看了花灯美梦成。

18、浓浓的情,粘粘的面,擀成薄皮包汤圆;裹在心里意绵绵;欢乐的水,快活的翻,煮出美味暖人心;白白的元宵,滚滚的圆,吃在嘴里香又甜。元宵节快乐!

19、熊胆平生苦,鱼轩脕岁荣。芝兰今柱史,苗裔古玄英。寒食花争泣,元宵烛半明。从今好时节,萱砌罢君口。杨万里《薛舍人母方氏太恭人挽章二首》

20、好一个冷时硬中甜,好一个热时软中粘,好一个有心不外露,好一个清白自在圆。愿可口的汤圆带给你元宵的幸福无边,元宵的快乐无限!

21、愿你圆满如意,欢喜顺利。

22、根据吉祥羊的指示,从元宵节开始,幸福只眷恋你,好运只关照你,健康只粘着你,平安只罩着你,快乐只宠着你,财运只跟着你,要有心理准备哦!

23、有种爱叫情谊,在关怀中走过四季;有种问候叫寄语,冥冥中好似春风化雨;有种情叫牵挂,将每缕温情珍惜;有个节日叫元宵节,感谢一路有你,祝你在元宵夜与家人团圆。

24、元宵佳节,可赏花灯,可猜灯谜……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团团圆圆

25、上元佳节,玄武大街,惊鸿一瞥,百世沦陷。

26、元宵佳节到,真诚来把祝福送,生活甜蜜如元宵,心情灿烂似灯笼。友情浓浓像美酒,身体好比南山松,家庭团圆享如意,事事顺心运亨通!

27、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灯花海最灿烂,天上皓月最明亮,人间家里最温暖,朋友问候最珍贵,我的短信最温馨,祝福朋友最快乐,合家团圆最幸福。

28、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的月亮光亮见证太阳的永恒,我的祝福见证,友谊长存,明天元宵节来临之际,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

29、33今天我又看见你了,你那样迷人,穿着格子背心,悠闲地走着,一副超然自在的样子,实在是可爱极了,真不知你当年怎么就赛过兔子了呢?元宵节快乐。

30、今夜是元宵佳节,也是今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请你抬头看,看夜空中那颗圆圆的月。那是我凝视你的目光,含着深深的思念和默默的祝愿,祝你幸福快乐到老

31、沏杯绿茶为你除去一天的劳累,放首音乐让你躺在的我的怀里轻轻入睡。唉,你这只淘气猫一天就知道在外面疯跑,看看给累得!呵呵,元宵快乐!

32、愿生命的精彩和顽强与您同行,愿事业的蓬勃和你的美丽永恒!恭祝元宵佳节快乐!

33、你也圆圆,我也圆圆,事也圆圆,人也圆圆。愿此元宵佳节,大家都能好梦圆圆。元宵节快乐!

34、月到十五分外圆,把你疼爱把你怜,常常把你挂心间,今夜的汤圆甚是粘,我们何时能团圆。

35、月儿圆圆挂天边,荷叶圆圆水中间;梦想圆圆都实现,成功圆圆舞翩跹;快乐圆圆永不变,祝福圆圆情无限:元宵花好月又圆,幸福与你两团圆。

36、元宵到,祝福短信到,愿你一年都不会删掉;祝福电话到,愿你四季都不会挂掉;祝福的欢语到,愿你一生都不会忘掉;祝福心意到,愿你一世都不会抹掉。

37、祝你在正月十五,幸福美满。

38、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39、我心我祝元宵节:生活正当午,金币不胜数,做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随心舞!

40、59我用真诚为竹签,用祝福为丝线,用幸福为灯台,做了一个彩灯,送给你,祝你:虎年幸福安康,虎年甜蜜吉祥,元宵节快乐,前程一片光辉!

41、送你一碗芝麻馅元宵,愿你的事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送你一碗椰蓉馅元宵,愿你的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元宵节愉快!

篇6:描写元宵节诗句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宋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 描写元宵节的优美诗句

★ 描写中国元宵节的诗句

★ 元宵节经典诗句

★ 元宵节的诗句

★ 元宵节诗句古诗大全

★ 元宵节的中学生诗句

★ 元宵节的风俗和诗句

★ 元宵节的诗句五字

★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有哪些

篇7:描写元宵节灯会作文

中午十二点半警察叔叔们对道路施行了交通管制。桥上、路边密密麻麻站满了观看花灯的人们,一个个兴奋地互相打着招呼交谈着。等啊等,这时几个坐在大人肩膀上的孩子大声地喊道:“龙灯来了,龙灯来了”。我踮起脚尖寻找着,耳边渐渐传来锣鼓、唢呐等乐器的奏鸣声。不一会儿,第一队表演队伍近了,只见一位精神健硕身穿金色服装的老爷爷举着一面黄色的旗帜过来了,紧跟着他身后的是一个敲锣打鼓的方阵,后面是举着各色彩旗的叔叔们。彩旗上绘制着龙、马等图案,后面跟着一长队纸扎的各式瑞兽、传说中的神仙、英雄。每匹纸马的胸口都贴有一条红纸上面写着“万马奔腾、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横刀立马、龙马精神”等含有马的四字成语。

第二个表演队领头的是一个舞动着金球的叔叔,在他的后面是一辆奇特的车子,车子分两层,上面一层是两只黄色皮毛的“狮子”,下面一层是两只红色皮毛的“狮子”。四只“狮子”摇头晃脑、一前一后地跳着。我仔细观察,哦,原来“狮子”的头部、四肢分别系着绳子,绳子由后面的几位叔叔不停地扯动着,所以“狮子”就活灵活现地摇头摆尾、前扑后跳,真是太有才了!

第三个表演队是一条巨大的板凳龙,这条龙全身金灿灿的,龙的头顶是两根漂亮威严的龙角,走到时嘴巴一张一合。龙身如波浪一样高低起伏,龙的身上每隔一段还有马、熊猫、金鸡、梅花鹿等各种纸扎的动物。龙头真重啊,下面由五六位叔叔轮流扛着,龙身子是一条条长条板凳组成。叔叔们卖力地扛着、奔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第四个表演队过来了,前面是一辆彩车,车上坐着几个阿姨奋力地敲着几面大鼓。车后跟着腰鼓队,她们有节奏地、整齐地敲着腰鼓。她们的身后跟着一红、一黄两条布做的龙。我最喜欢的是那条漂亮的百叶龙了,它粉绿相间的颜色非常醒目。龙的鳞片像粉色的荷花花瓣,身子由绿色的“荷叶”连接,头部是金黄色和粉色。走起路来一扇一扇,仿佛风吹荷叶。后面几个表演队有舞龙的,有跳舞的,有演奏音乐的,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啊。观看的人们不时发出欣喜的惊叹,太漂亮了!

篇8:诗歌景物描写学习方法指导

一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 借代、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学生应加以重视。在分析鉴赏时, 必须把握修辞效果。因此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且能说明作用。如比喻是为了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二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 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 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 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 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三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 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 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

四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 虚是联想想象之景, 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主要包括: (1) 神仙鬼怪和梦境, 例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2) 已逝之景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3) 设想未来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之景。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 “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声色结合, 绘形绘色

诗歌中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 构成活泼且又绚丽的一幅幅画面, 景物如在眼前, 富有生活气息。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前两句绘形绘色, 运用色彩美, 展现了一幅美丽图画:红红花瓣上带着隔夜雨滴, 碧绿的柳丝在早晨轻烟中更是迷人可爱。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 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且明丽, 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山青翠, 花红艳, 鸟翎白, 碧波绿, 景象清新, 赏心悦目,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六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生机勃勃, 鲜艳夺目, 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 俯视, 仰视, 远眺, 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七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 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 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 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 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 只寥寥数笔, 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 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 它要求的是既简洁, 又传神。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 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 寥寥数笔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 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 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 融情于景, 构造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此外, 景物描写诗还从多种感官出发, 运用侧面描写, 对景物展开描述, 如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从触觉、视觉、听觉出发, 表现夜雪之大。

篇9:古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例析

先看2009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题:这首散曲最后四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这首曲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的初秋景色。

②本曲以乐景衬哀情,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③本曲以景结情,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这道试题我们不難看出,第①点是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分析的,第②点是从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的,第③点是从诗歌的结构方面分析的。因此古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内容、情感、结构三个角度。

对古代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赏析,难点往往不在内容和情感方面,而主要在对结构作用的分析上。如何来分析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呢?这主要看描写的景物处在什么位置上,一般说来,诗歌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奠定感情基调、起兴、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中间的景物描写主要有过渡、照应、对比反衬等作用,结尾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景结情、照应、对比反衬等作用。

一、开头的景物描写

1.起兴。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

思?摇远?摇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摇?摇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这首词表达了闺中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以深秋的红叶黄花起兴,引出闺中人对远方行人的思念(结构上),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内容上),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情感上)。

2.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2014年的全国课标卷:

阮?摇郎?摇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问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首二句写春风吹雨,残红满地;三四两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词的下阕写出了女主人公无法排遣的孤寂愁闷之情,因此从全词来看,词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3.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送人到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的首句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为下文具体描写离愁做铺垫。

二、中间的景物描写

1.过渡。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摇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问题:第三联去雁和孤云等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三联上句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下句写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第三联通过描写去雁和孤云使诗歌由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抒写。

2.照应。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问题:颔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照应标题。临安城里下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深巷里又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这番景象与标题“春雨初霁”相照应。②承上启下。承接上联作者感叹世情浇薄,并对自己此次出来做官心存不安,所以才会彻夜听雨无眠;正因为春雨初霁,所以在“晴窗”下品茗分茶,诗人闲来无事,用写草书来消磨时光。③春光明媚,然而诗人彻夜未眠,国事家愁伴随雨声涌上诗人的眉头,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三、结尾的景物描写

1.以景结情。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问题: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结尾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悠长。

2.对比反衬。

眼?摇儿?摇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试析“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一句的作用。

唤起闺中女子春愁的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寻味,这句话描写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欢快景象,用鸟语花香的乐景来反衬主人公隐藏在心中的无限春愁。

值得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作用同时具备,如上文的《送人到松江》,了解了这一点,考生才能够把答案写完整。

篇10:描写元宵节的古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

篇11:描写元宵节的诗


《汴京元夕》

明代: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译文

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

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汴京来.都唱着周宪王编著的剧本。她们唱着唱着,从白天演到晚上,月亮出来,银光倾泻,似在金梁桥的大地上铺了一层自霜。人间的灯火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盛况空前。

《元夕二首》

明代: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译文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

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

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

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注释

千门,形容宫毁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如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于门”。

内人,宫中歌午艺妓,入宜春院,称“内人”。

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观灯乐行》

唐代: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译文

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京都元夕》

金朝: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译文

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碰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美好的妆容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着。

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上元夜六首》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幰驾青牛。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译文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

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

《元夕无月》

清代: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译文

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

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

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

篇12:描写元宵节的诗词

2.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4.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5.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6.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7.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8.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9.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10.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11.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飒然《元宵》

12.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唐寅《元宵》

13.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江雪涛《元宵情》

14.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篇13:描写元宵节现代诗歌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 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 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 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 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 笔法细腻, 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 如,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 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 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 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 (昼夜) 、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 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 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 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 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 从抒情的方式来看,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 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 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大声疾呼, 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 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 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 寓情于景, 情在景中,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可以是景物, 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 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 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 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卜算子》 (葛立芳) “袅袅水芝红, 脉脉蒹葭浦。渐渐西风淡淡烟, 急电疏疏雨。草草展杯觞, 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 细细流霞举。”

篇14:试论细节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在小说创作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那么在诗歌描写中,什么是细节呢?我认为细就是细微,是对不经意的特写镜头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诗歌尽管篇幅短小精悍,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它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古典诗歌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古典诗歌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在古诗中也有不少的细节描写,或动作,以传递出鲜活的生活气息;或情态,以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令我们在品读中,回望远古生活场景的温馨与美丽。

一、举手投足关乎情——动作类的细节描写

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诗风沉郁。而该诗却写得平和冲淡,是写他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的宁静生活。其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两句,描摹细腻,尤为出彩。难得的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古代交通不发达,亲人通信十分不易。所以,诗的后两句,只选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把托信人生怕在信中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复展开的情态,写得绵密细致。再联系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句,就不难理解,这一细节所蕴涵着的亲情被一封家书所承载的厚重了。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佳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而此时气候常雨,行人容易触景生情,极想找个酒店歇脚避雨:或者饮酒暖身,亦可借酒排遣思绪愁怀。可眼下烟雨苍茫,何处可暂栖客身?于是,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以一个俗世而又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民俗生活的图景。画面是温暖的,散发出生活的馨香。

二、一颦一笑显示爱——情态类的细节描写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样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李白于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值春意最浓的烟花三月,景美情重,那情,那景,皆成澄明之色,自然惜别萦怀。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其实是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可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消失在天尽头。诗人正是通过这个细节,把怀人之情写得十分饱满深沉。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晨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重点,就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自己打扮得是否得体,以讨得公婆的欢心呢?因此,末两句就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她的言行: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征求丈夫的意见,是细节描写,刻画出新妇心细且娇羞的情态,闺房之趣也就跃然纸上。

不过,该诗是以婆媳关系来比拟考官对文章的评价的。由于比拟十分恰切,诗也就流淌着盎然之趣。后来,张水部也就写诗回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一唱和,妙绝天成,传为佳话。而这又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

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这似乎是社会的普遍看法。该诗的妙处,就是新媳妇在出嫁三天后,必须下厨掌勺烹饪。但是,毕竟初来乍到,婆婆的咸淡口味怎样,对她来说,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细节描写:“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因为小姑是最清楚婆婆的喜好的,毕竟她们的关系是母女。从这一细节,也就可以看出新嫁娘的兰心蕙质。

上一篇:生意春联带横批下一篇:致领事馆签证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