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

2024-04-29

《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精选17篇)

篇1:《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

前些日子,我读完了一本书――《遥远的风铃》,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这本书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小女孩林小牙的人生成长过程。故事开始时,主人公小芽14岁,初中生;故事结束时,她已经19岁了。短短四五年中,小芽的身体和灵魂一直在缓慢地裂变着,然后跳跃、起跑。她睁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一天一天地发育,成长,清醒,最终达到一个生命的高度。特别是小芽在学习方面的成长过程是令人羡慕又使人佩服的。14岁的小芽本来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也很一般。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老师在邻班的讲课,然后大胆地提问,从而得到了黄规章老师的热烈赞扬。但是她以后并没有继续投机取,而是化表扬为动力,用心研习课本,再一次提出了一个有质量,有水平的问题,获得了老师的高度欣赏。高中阶段,由于小芽基础不好,受到了欧老师的挖苦与讽刺,面对羞辱小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讽刺变为动力,“笨”鸟先飞,利用别人中午休息的时间发愤用功、多做练习,不懂就问。最终使她的学习成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变成了一个班里同学敬佩,老师欣赏的尖子生!

《学校》一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事情其实与聪明不聪明无关,人的一生有一种定数,他的出生、经历、性格、气质、耐力和悟性等等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他一生能成多大气候。”我觉得小芽正是深刻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在平凡中脱颖而出,成了大器。结合现实想象,这又何尝不值得我们思考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到小芽的“把握机会,争取机会”以及“笨鸟先飞”的这两种精神,还有谁不能成为尖子生呢?

读一读这本《遥远的风铃》吧,它会让我们在经历成长的同时,知道从前的花儿如何开放,从前的庄稼如何成熟;从前的梦想如何放飞,从前的风铃如何摇响……

篇2:《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蓓佳,她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法语、德文、俄文、韩文出版。她还很喜欢去旅游,她去过许多地方,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加拿大等等。我认为喜欢旅游的人,一般都很乐观、自信。所以她的作品也是如此!

上个世纪70年代,命运的机缘让一批省城教授、县中教学骨干以及上海电影导演下放做了江心洲中学的各科老师。他们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开放在这片浩荡而贫瘠的土地上,荡激着少女小芽的懵懂岁月。她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她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发育、成长、清醒,最终达到了一个生命的高度。

对于以后的小芽来说,那个富有激情梦想的青春,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叶飘零用城里人最为纤细温婉的双手,帮助小芽塑造了最为优雅的身形。尽管她不知道那样的女人有多么的痛苦,她还是会在多年后想起她神秘的脸孔,感谢她赋予她拥有最初梦想激情的年华。最后的最后,小芽考去了上海,走出了江心洲。

不管她的人生最后是庸庸碌碌还是不同凡响,她青春的梦想也会一直盛开在心里,便也无憾此生。我阅读完这本书,就像看见了一个少女完完整整的富有理想的青春。作者在最后很有深意地让小芽乘船离开时看见了温卫庭生前一直没看见却很想看见的龙猪,这是不是暗示着另一种愿望,仿佛温卫庭生前没完成的,小芽也可以轰轰烈烈地续写。

小芽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从前的花朵如何开放,从前的庄稼如何成熟,从前的风铃如何要响……这无疑又是一部成长巨作。

篇3: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 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就是摘录式笔记, 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储存语言,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 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 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 和缩写差不多, 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 只是读书纪要, 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学写读书笔记, 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 养成随读随写,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 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 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 是一种综合训练,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 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 更有效益。所以, 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 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 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 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 比如怎么读, 遇上什么问题,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 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 确定详略, 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 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 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 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 但是, 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写读后感, 跟阅读一样, 也要分辨主次, 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 概述要点, 抒写体会这三要素, 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 以表述感受为主, 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 读是前提, 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 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 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 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 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 一般不会凭空而论, 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 述感太少, 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 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 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 喧宾夺主, 详略失当。因此, 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 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 引述要准确精练, 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 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 力求摘录准确, 提要精练, 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 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 联系实际, 开动脑筋, 生发感想, 力求想得深广一些, 活络一些, 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 但是, 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 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 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 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 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 或做资料索引, 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 上课才能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精华, 或思想内容上的, 或表达形式上的, 掌握教学的重点, 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心中没有重点, 什么都讲, 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 什么都写, 到头来文章平平, 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 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 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 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4:黄蓓佳与《遥远的风铃》

关键字:黄蓓佳;小芽;青春;成长

中图分类号:I28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16-02

《遥远的风铃》是黄蓓佳创作的一篇优秀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小说背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围绕着一个江心小岛展开叙述。主人公小芽成长的历史带有着鲜明的作家个人痕迹。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一窥作家的青少年时代,探寻难忘的生活经历对作家本人的成长与创作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一、《遥远的风铃》创作缘由

黄蓓佳在散文自选集《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中,多次提及一个长满芦苇花的美丽小岛—江心洲,它“是我度过青春时光的插队地点。”①1972年黄蓓佳高中毕业后于1974年下乡插队,在这里度过了四年难忘的插队生活,考上北大后离开此地,赴京求学。四年的农场生活是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段过程,她坦言自开始文学创作,“已经替别人写过很多童年故事”,②“也应该替自己写一点,留下一个纪念”,③于是有了这本成长小说的诞生。黄蓓佳在小说的后记中提到过一个“成长”概念,黄蓓佳定义它为:“由鱼变人的撕裂的疼痛。”这类似于医学上的“生长痛”的特定术语“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种奇异的身体感觉。”④故事围绕林小芽和她身边的乡民们、下乡的知青和下放的教师们,在70年代南方某江心小岛上展开。林小芽“在不复杂的年龄段,却经历过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等等人世间的复杂情愫”,⑤目睹了身边的世事沧桑和人性浮沉。她经历了撕裂般的疼痛,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鱼到人的蜕变,得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成长。黄蓓佳借由林小芽的成长,写出了一段不能遗忘的时光。

二、《遥远的风铃》中作家的个人痕迹

黄蓓佳在《我的青苹果时代》中讲到她中学时代的一些往事。“文革”后期,她随父母下放到黄桥中学任教,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中学时代。小芽在刚进中学时胆小寡言,在班里毫不起眼。直到某天机缘巧合,牢记住数学老师在隔壁班提前讲授的知识,并因上课配合老师得到了赞扬,从此她爱上数学。“她潜睡着的智力和才华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活像童话中忽然睁开眼睛的睡美人”⑥除数学外,别科成绩也窜上来,每门都出类拔萃。小芽的这段开窍故事正是黄蓓佳亲身经历过的。黄蓓佳刚刚插班进黄中的时候对数学毫无兴趣,成绩也很勉强。后来有次数学公开课,她回答了一个她之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并被老师另眼相待,受宠若惊的黄蓓佳自此不敢对数学有所懈怠,慢慢地竟是对数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倏忽开窍了一样……连带着其他功课也好了,对自己有了信心……”⑦作家十分感激两位数学老师对她的鞭策和鼓励,数学开发智力,参加高考时,黄蓓佳考的文科但凭数学高分考上了北大。

《遥远的风铃》中小芽一直默默地喜欢着一个叫做贺天宇的知青。大她六岁的贺天宇甫一出现就用他干净清爽的气质让小芽生出对异性的亲近。这个温柔体贴又仗义的大男孩既满足了小芽内心想要有个兄长的愿望,又用他骨子里带有的孤傲忧郁激发了一个女性天生的母性情怀。小芽在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年纪里情窦初开了,她矜持得陪伴在贺天宇的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关注他维护他,默默地看着李小娟、商影影和叶飘零对他的爱和追求,在商影影精神失常殺人之后眼睁睁看着贺天宇因愧疚迅速衰老失去生气。小芽最终明白这个男孩对待的她温柔和爱护仅仅是出于习惯和礼貌,初恋无疾而终,而贺天宇娶妻生子,彻底告别了男孩时代。贺天宇这个人物形象贯穿了故事的始终,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同时见证了小芽的成长。贺天宇教给小芽什么是甜蜜酸涩的爱情,也将她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关于贺天宇这个人物的原型,黄蓓佳在散文《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我遇见谁》提到过,她在插队的四年生活中曾短暂地喜欢过隔壁农场的一个男知青,“因为那份爱恋非常隐秘,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男孩自己。”直到最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⑧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长满了芦苇的的江心小岛上,岛上风光宜人,充满了大自然的野趣。芦苇滩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用温医生的话来讲,就是“千百年的造化!日出日落那样壮美,潮涨潮落的时候惊心动魄,春来了芦苇发芽一片新绿,夏天芦苇花开得像雪。”⑨黄蓓佳在小说中不吝笔墨,细细描绘了美丽的芦苇滩,让人读来仿佛身处其中,同感其壮美。作家娴熟生动的描绘正是来自她插队四年的生活经验。黄蓓佳当年插队落户的小岛便有这样一个芦苇滩。作家回忆道:“在那块肥沃的土地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时时刻刻积蓄着力量要跟我们争夺生存的地盘,完完全全显示着一种雄性勃发的壮美和奇观。”⑩初春新绿的芦芽,在清明节过后长势飞快,坚挺丰润的芦叶在风中哗啦啦作响,让人仿佛能从叶香闻出粽子的清香。端午节用江心洲的芦叶包粽子,只一片就能包一大个,包好的粽子剥开,不但异香扑鼻还分外好看,“但见颗颗米粒碧绿油亮,用一只精致瓷碟盛了,案头一供,说是翡翠艺术品,准有人信。”⑾夏天的傍晚,蚊虫在芦苇尖梢疯狂交配,被晚风吹散开来,人们就遭了殃,小芽的弟弟发明的熏蚊棒便派上了用场。秋天芦苇花开最是好看,初开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冰凉滑腻,黄蓓佳说“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⑿芦苇花长老之后便是苇絮织网的时节了,漫天飞絮杂乱无章,凄美又烦人。小芽刚从河边打回一桶水,水面上瞬间就被浮上一层苇花,“像清碧碧的水中长了霉点,气得小芽直想连水带脏物哗啦一声泼了。”⒀等到芦苇收割,江边的大片土地便只显出一派苍凉和空旷。岛上少了一道天然屏障,“西北风长驱直入,发出尖利的啸叫,一副来势汹汹准备在岛上安营扎寨的架势。”⒁冬天来到时,芦苇堆的屋子就成了冰窖。田地上了冻,农场各队便招呼人们到仓库里,男的搓草绳编框修农具,女的剥棉桃,使冬日的仓库整日弥漫着一种乡间特有的无比踏实的气息。直到来年开春,芦叶发了新绿,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小说中的芦苇在作家的笔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植物,成为了一种意象,有了独特的象征意味,贯穿了整本小说。芦苇长在美丽的江心小岛上,本岛上的乡民和由于各种原因来到岛上的人群:纯朴的农业工人、个性魅力十足的右派老师、自由散漫的下放知青、特立独行的上海导演和医生等一起这个小岛上生产生活。芦苇不但好看,能净化污水,而且浑身是宝:芦苇棒驱蚊、芦苇花能扎扫帚,做鞋子,花絮能填枕头、芦苇秆能当饲料,可以造纸造丝,编织席帘、芦叶能包粽子,芦根能吃能做药。朴素实用又好看的芦苇就像小岛上的人群,一起建设小岛,为小岛增添活力。《遥远的风铃》中的芦苇让小说更加含蓄深刻,赋予了小说以深意,给读者留下了咀嚼回味的余地。

黄蓓佳在回忆青少年时代时,提到过十七岁时被父亲逼迫着去考艺校的经历,在《遥远的风铃》中,小芽也被逼着考了一回艺校,最终因为太过紧张晕厥在考场上而不了了之。黄蓓佳虽然最终没有走上演员的道路,但她目睹了艺考初试的许多经典片段,这些片段,她也借由小芽的视角写了下来。那些考生们各个都表现出骄人的尊贵和矜持,男孩像王子女孩像公主。手指细长架势十足的男孩子拉了一个乡间小调让人大失所望;梳着大辫子的姑娘表演样板戏太过用力甩短半截辫子闹了笑话;一个哑巴男孩自编自奏的二胡曲《风中芦苇》却令全场震撼。黄蓓佳在她的小说中,给予哑巴男孩一个角色,并在二十年后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才能,弥补了二十年的遗憾。现实中不能圆满的,作家用妙笔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令人欣慰。

1977年恢复高考,黄蓓佳在父亲的帮助和指导下报名参加,经过紧张的复习和预考终考,等来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她回忆起拿到通知书那天的情形时说:“我伸手去接我们会计手里的那个信封,手哆嗦得厉害,半天都撕不开解释的封口。此后我的一生中,再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激动。”⒂小说中小芽是在欧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参加高考,并最终考上复旦大学。故事的结尾,小芽即将坐船离开江心岛去上海读大学的时候,终于在江面上看到了温医生生前一直想看的江猪。睿智、高贵、孩子气般可爱的温医生已经离开了,他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借由江猪告诉小芽什么是更高的精神追求,推着小芽更进一步,在小芽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圆满。《遥远的风铃》完结,小芽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她在温医生,叶导演,右派老师,贺天宇等人的人格、学问、素养和追求的影响下不断地进步。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帮助,让小芽的精神得以成长,帮助小芽完成了从鱼到人的蜕变。

三、青少年时代经历对作家的成长与创作产生的影响

黄蓓佳的中学时代穿插着一个又一个的政治活动,她随下放的父母来到黄桥,父母教书,她在学校上课。正是在黄桥中学,她对学习开了窍,成绩从此名列前茅,这为她今后的高考打下了夯实的知识基础。在应付忆苦思甜的班会和作文的时候,她用模棱两可的言辞保护自己,在一场又一场的智力游戏中胜出,她开玩笑说:“我在那期间变得日益聪明起来,并且打下了日后当作家写小说编故事的基础。”⒃高中的时候,她参加了学校的征文比賽,一篇五千字的《补考》在学校报栏里展出,语文老师九十八个红双圈的超高评价让她对写作产生了憧憬。偶然一次,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学校办事,看到报栏里的文章就揭下来带走,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后来又将《补考》刊登在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黄蓓佳在父亲的鼓励下陆续开始了更多的小说创作。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我的人生之路大概不会是现在走的这一条。我喜欢我现在的职业,也因此要感谢张老师,感谢母校黄中的报栏,感谢在我成长的年代中曾经帮助、鼓励和抚慰过我的一切人。”⒄

一九六八年,因为“复课闹革命”,黄蓓佳成了“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学生,开始“学工学农学军”。学农的生活给黄蓓佳留下的是美好的鸟语花香的印象。在夏收秋收时节,中学生们排着队去农田做些拔草、摘棉花这些费时费工但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活。戴着草帽手握镰刀让野风吹鼓了衣襟的装扮,像是电影画报上的漂亮演员,让黄蓓佳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浪漫幻想。夏收连着端午节,每天上工能带三只撒满白糖的赤豆粽;秋收时芦苇花开,沿路边走边抚摸一路的柔韧滑腻的芦苇花。这些少年时代的快乐让黄蓓佳印象深刻,因此在中学毕业后分配进工厂和下乡插队两种人生选择中,她毫不犹豫选了下乡。这便有了四年的农场插队生活,在这四年里,她像她笔下的小芽一样,在开满了芦苇花的江心小岛逐渐成长起来。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当时还在农场插队的黄蓓佳报名参加,在报考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上,她因在文学创作已小有成绩,录取文科更有优势的缘由选了文科,又因为数学成绩好,最后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正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少年文艺》的主编独具慧眼向她约稿,从此黄蓓佳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用黄蓓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偶然,无数个偶然的片段组成了生命之链。不是“文革”停课两年,年幼的我会一直跌跌爬爬地跟班学习,永无开窍之日;不是数学老师的一次课堂提问,我的数学天分不会开发出来,为日后考上名校打好基础;不是语文老师给我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我不会成为作家;不是《少年文艺》顾老师的一封约稿信,我会跟我的无数个少年读者失之交臂……”⒅

独特的生活经历给予了黄蓓佳创作的源泉,正是这青少年时代的难忘经历为作家以后的成长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因此,有了《遥远的风铃》这本青少年成长小说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黄蓓佳,遥远的风铃,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2月第9次印刷.

[2]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次印刷.

[3]舒晋瑜,黄蓓佳:40岁后,我对回忆铭心刻骨,中华读书报,2012年8月22日第12版.

[4]谭华,黄蓓佳:带给孩子们真善美的儿童文学,光明日报,2013年9月24日第13版.

[5]陈香,黄蓓佳:成人文学让我释放儿童文学让我纯净,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20 日第12版。

注释:

① 《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②《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③《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④《遥远的风铃》-《后记:隐秘的成长》 P292

⑤《遥远的风铃》-《后记:隐秘的成长》 P292

⑥《遥远的风铃》 P28

⑦《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5

⑧《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11

⑨《遥远的风铃》 P268

⑩《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3

⑾《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4

⑿《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5

⒀《遥远的风铃》P1

⒁《遥远的风铃》P57

⒂《阿姨你住过的地方》P30

⒃《阿姨你住过的地方》P5

⒄《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

⒅《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225

篇5:《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

《遥远的风铃》这本书记叙了一件非常唯美的故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命运和机缘让一批省城教授、县中骨干教师以及上海电影导演下放做了江心洲中学各科老师。他们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开放在这片浩荡而贫瘠的土地上,激荡着小芽的懵懂岁月,她那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生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她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发育、成长、清醒,最终达到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小芽,一名上世纪70年代的初中生,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风铃在遥远的地方为她摇响……

故事其实是向我们诠释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如今不再是小学,上初中了,我们走在人生最绚烂的青春岁月里。和小芽一样,一路上也会有挫折、失败、焦灼、痛苦。狂风中,树木的挺立是为了等待风雨后的郁郁葱葱;天空中,雏鹰为了搏击长空,即使跌落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在四年中,小芽遇到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不一样过来了吗?这就是因为有一份对梦想的无限执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的希望,小芽有许多不舒心的事儿都过去了。让我们握住生命的风铃,带着那份永不言弃的坚强,一起走过荒凉的大漠、跨过奔腾的激流、翻过横阻的高山、擦干苦涩的泪水,让过去所有的痛楚幻化成记忆中美丽的风景线,一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创就生命的高度!

篇6:《遥远的岛》读书笔记

从前有两个孩子,他们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个神秘而异彩纷呈的小岛。可是当终于有一天,他们真的踏上这个小岛之后,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荒野。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曾日夜向往的小岛。他们回家之后一直很难过,也从此不再看这个小岛了。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侯,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画,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小时侯,在我们的眼里,周围每个人都是笑着的,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可以画成绿色,狮子,不会吃人……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飞逝,我们长高了,长大了,看到的东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实我们有很多梦想,当我们真的涉足期间,却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好。我们总会慢慢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笑着的,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毕竟还是蓝的,狮子,还是会吃人……

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选上看过的一篇作文。它讲的是作者快小学毕业了,想考上重点中学。一天晚上,作者的妈妈请了重点中学的几位老师到家里来吃饭,并给他们送礼,让他们帮帮忙,让作者“顺利”进入重点中学。作者当时感触很深,也很诧异,重点中学不是只有考好试才能进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不好也能进重点中学?大人却对作者说:你是小孩,你不懂。的确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毕竟还是小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不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始终还是会懂的。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梦,也可能像《遥远的岛》这篇文章里的那个小岛一样,只是一片荒野。当热烈的梦想遇到冰冷的现实,我们也会因此而难过,伤心。“成长的感觉,外人看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自己体会,则有蛹虫化蝶的痛苦和新鸟破壳的挣扎。”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事情我们不得不去认识,去面对。

篇7:遥远的村庄读书笔记

我们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加繁忙,我们有自己的任性,自己的固执,慢慢地,我们和父母争吵,扬言说要离家出走,有人说:“亲情去哪了。”它丢了,被我们残忍的抛弃,我们以为心伤的只有自己,殊不知,有人比我们更痛。龙应台曾说:“我们不是两代人的问题,而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有我们的叛逆,父母有父母的见解,当我们无情地夺门而出,可又曾感受到背后那个孤单的身影,想要追回你却又不敢声张。“所谓的父母,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你是否幻想过那个背影是何等的苍凉。中国人永远都是那句老话:“百善孝为先。”爱情失去了可以再去追求,钱没了可以再赚,唯独父母永远只有一个,多一份心静与体谅,然我们重拾那份淡漠的亲情吧!

成长意味着失去,从童年到少年,我们失去纯真,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失去青春,也许人的一生就是在失去中度过的。那些童年的味道,故乡的记忆,渐渐地,没了。我们讲的坦坦淡淡,心中却终是失落。好久没有去树下乘凉了,好久没有对着一朵花喃喃自语了。前尘往事,恍如昨日。脑中突然闪过那样一个镜头:“静静的夜,皎洁的月光如水空明,繁星点点,照耀着大地,蟋蟀拉起了小提琴,蛐蛐亮起了清脆的歌喉,青蛙王子和公主在荷叶上翩翩起舞。”这便是我们童年的一个场景吧!

刘亮程在静谧的夜晚,守着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开始回忆那些永恒的美丽,对一朵花微笑,给大树一个大大的拥抱,黄沙梁,他的故乡,承载他一切忧愁与快乐的故土啊,他将一切的爱给了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这座亲切而又真实的山村。

我们觉得自己清高,万物之中,唯“我”于是开始践踏那些渺小的食物,我们瞧不起小花小草,我们残忍地拔起大树的根,我们是冷血的人,感受不到它们的痛,他们的眼泪只能被我们无情地淹没在土壤之中。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我们为蚂蚁跑得慢而心急,我们为狗临死前那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而流泪,我们为有一头忠心耿耿的牛而欣喜,我们为……,其实我们是有情的,只是有时候,有些东西风化了我们的过往。

风很奇妙,无聊的时候飘走了我们的过去,快乐的时候又把记忆带回来还给我们,风的一生,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生。那些我们瞧不起的花草树木,却在不经意之间雕刻了我们永生的记忆,我们嫌弃它们,他们却在沉默中看透了我们的一生,万物比人想象的要奇妙的多了。

世间万物本就生生相惜啊!

篇8:读书笔记写作中反映的问题

一、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和写随笔随意性,缺乏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没有专门教材 , 另一方面 教师没有 系统安排。

2.学生不会阅读和写随笔,不知读写什么,怎么读写。教师也没有对其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读写内容,读写方法,并进行有效训练。

3.教师未能培养学生读写习惯,读写流于形式。老师只是一味要多读,对学生的随笔也不看,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读、写热情。

二、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教师角度说,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反映的问题首先是教师随意化造成。没有具体教材的指导,没有一个详细的教学安排与计划。再加上缺乏有效指导,读书笔记流于形式。每周甚至每月收一次读书笔记,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是以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为目标。从学生角度说,受我国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科学习和外语学习上,没有养成学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文,就是良好写作习惯的缺乏。平时不多阅读,不去观察,不进行反思,不练笔等等。

三、解决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读书笔记训练体系

虽然教材没有给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安排,但教师自身也不能随之无序随意。读书笔记要结合读书要求,结合必修教材制定好相应计划。这个体系,宏观上要建立三年的读书笔记的读与写安排,同时兼顾到与必修教材形成互为补充的功效;微观上,要具体到每学期、甚至每次写读书笔记怎么安排,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

另外,每学期,各年级组围绕三年计划进行具体安排,如一周上一次赏析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想象创新的能力等,以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为主;一月收一次读书笔记,老师总结反馈。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不会再对读写抱着畏惧的心态,也能调动起写作热情,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衰退,写作水平也由最初的模仿、借鉴到最后的运用自如。

(二) 学会阅读,为写随笔做好素材储备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首先,通过赏读,借鉴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鲁迅的论说文,他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首先从反面论证,而后笔锋一转提出正面观点自信力。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分析发现,他的很多文章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这样的写法与我们教学中一贯议论文写作 结构模式———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比,共同处结构模式相似。其次,利用品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自我认识。如李密的《陈情表》,围绕“情”“孝”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在上任与留下照顾祖母两难之间反复纠结,最后表白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将亲情文章与国家尽忠联系在了一起,更加突出了亲情的伟大。废黜黄州的苏轼,在困顿的处境中、失意中,写下了《赤壁赋》,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还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 指导写随笔,为乐学乐写乐思做好铺垫

阅读中、生活中,面对种种现象和观点,我们不能避免有自己的认识,所以要养成随时写随笔的意识。首先,将书本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链接 ,如必修一 奥尔多·利奥 波特在《像山那样思考》中揭露出了深深的忧虑意识,让我们不由想到,自私的人类如果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结果不仅不能为子孙后代建造美丽家园,反而会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最终走向毁灭,我想这是人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兼顾两面性。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能透过表面看清实质,看到其具有的两面性,既要看到问题所在,也要看到反映出来的闪光点,态度上要保持既不消极、悲观,更不能骄傲、自满。如汶川大地震、洪水、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既暴露出社会的弊端,管理的不完善,人性的险恶,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事件过程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团结互助,人性的善良。

篇9: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1

这周很忙,但还是在等车和午睡前的小段时间里读完了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和莱埃娜·费兰特的《我的天才女友》,单单是读完两本书这件小事,就已经让我很满足了。如果能有什么值得一谈的道理和感悟的话,那简直是上帝额外的馈赠。

1

读完《遥远的向日葵地》之后,我就可以说“我读过李娟所有公开出版的散文”了。这有一种集邮一般的快感。当然李娟的书也是值得“集邮”的,虽然题材总是她的生活,笔法也没有什么刻意的变化,但她可以把平凡的事情讲得生动有趣,让人百读不厌。不像野夫,同样是沉浸在一个观点里,他的表达就单调而且戾气的多。

李娟所有的书,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在新疆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还是种地这种单调的生活,很容易写得枯竭的,李娟却总有神来之笔,让我相信写作这件事上,有“天份”这种东西。

一切事情在李娟的笔下都是轻巧的、幽默的,可以拿来开玩笑的。但透过字里行间,你还是可以窥得颠沛流离的迁徙、颗粒无收的荒年、意外的车祸、八十块都拿不出的拮据。那些沉重的生活被轻巧巧地讲出来,让人感受到坚韧和乐观。没什么是克服不了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就算沙尘暴来的时候,整个地窝子都浸在浓稠的像是几千年来未曾化开的黑暗里,用塑料布撑起来的屋顶簌簌掉土,但只要沙尘暴走了,推开地窝子的门,就还能去几公里外打水,生火做饭,耕种收获,从土地汲取生存下去的力量。

2

据说,莱埃娜·费兰特是个化名,《我的天才女友》真正的.作者隐姓埋名深居简出,从来没有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身份。这本小说中“我”叫莱埃娜,作者也叫莱埃娜·费兰特,似乎印证了自传体小说题材。

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在其中看到了“我”,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人。作者以一种旁白一样的冷静声调,替我整理了那些我自己都闹不清原因的情绪。

故事发生在那不勒斯,但是换成青田、杨浦、阿勒泰,似乎没有什么违和。无非是把海边换成江边,把意大利方言换成河南话。

书中的那些人物,我都能想起对应的脸庞。那些脸庞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一个角色身上会发生很多人的故事,但是那些对白,如果从我自己朋友嘴里讲出来,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于我而言,尼诺就是露西男爵。

我开始看第二部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尼诺这个角色。

3

我还不知道如何写好书评。书评的目的是为了燃起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还是为了真实记录自己的想法,尽管无趣、琐碎,外人也看不懂?

我决定从后者开始,因为我没有做到前者的本事。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书笔记2

向日葵,向阳而生;李娟,这个生长在遥远阿勒泰的奇女子,能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发现那些细碎的美好。

即便她只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纵然向日葵的美是短暂的。但是,她的心灵永远不会疲惫,向日葵也会一年又一年,开出渺小繁多的果实。她能将生活描写得如山水画一般美丽,就像她在书中写的:“月亮的金色是黑暗的金色。每个人都认为月亮与故乡有关,与童年有关。其实它只和夜晚有关。他把人间的一切依恋拒之门外。它最孤独,也最自由。”

“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向日葵盛开的时候,大地隆重而盛大。李娟是生活的画师,也是生活的诗人。

她笔下的丑丑是那个满世界奔腾的小狗儿,喜欢与其他动物来一场紧张刺激的追逐战。她笔下的赛虎,是一只连猫都赛不过的`“虎”,这只“虎”貌似也就只能充当声源了。她笔下的妈妈是那个骑着摩托车飞驰在浩瀚沙地中的“女强人”,而外婆,是那个会在门上做标记的外婆,更是那个谁也不懂她的外婆。

李娟笔下的一切,包括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我的心之所向,梦不能及。

篇10:遥远的风铃读后感

《遥远的风铃》写的是离我很远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南方小镇上,命运的机缘让一批省级教师、电影导演以及教学骨干做了江心洲中学的各科老师,十四岁的初中生小芽的命运也在这一年改变了:在黄老师的鼓励下,默默无闻、学习成绩不好不差的小芽短时间钻进尖子生的行列;在优秀导演叶飘零的关怀下,她刻苦练习表演,成为文艺团的骨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下放知青贺天宇,从此,她明白了什么是爱……

虽然这本书上很多地方,我看得很是不是太懂;虽然小芽的世界离我已经很远很远了,但是,小芽的世界,却是那么的吸引我,走进她的世界,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我陪着小芽一起,无拘无束的在田埂上奔跑、兴奋地参加文艺宣传队、激动地进城、赶集一样的赶考、探险一样地触摸成人的神秘世界。

这个暑假,因为有小芽的陪伴,我过的异常的开心!和小芽比起来,我真的很幸福!在她们那个我不了解的年代,小芽除了学习外,还有那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帮爸爸打扫农场、帮妈妈下田做农活、帮农场排演节目。但是,对于自己学习上的事,她一样没落下,她利用睡觉的时间,刻苦的学习,同样取得了回报!

篇11:遥远的风铃观后感

这是作家黄蓓佳新近创作的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命运的机缘让一批省城教授、电影导演以及县中教学骨干,兼做了江心洲的各科老师。他们凄切而壮美的生命之花,开发在这片浩荡而贫瘠的土地上,激荡着少女小芽的朦胧岁月。他睁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着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她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发育、成长、清醒,最终达到了一个生命的高度。

同小芽一样,在我们的少年时期,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似懂非懂。身边的一切,都会引起我们-----一个少年的好奇心。但当我们真正弄懂了这件事的时候,或许他并非美好,而是让我们有失望、遗憾,甚至是痛苦的感触。

记得我从小就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但是我还小,心里根本承受不了太大的打击,妈妈怕把小动物养死了,我会受不了。因此,每当我想养小动物时,妈妈总是一口回绝,妈妈因为怕伤到我自尊心,也不肯告诉我原因,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但看到同学们都养了小动物,两个月后,我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请求。妈妈想了一会儿,终于答应给我买一只小白兔。我高兴极了,自打小白兔买回来,我每天都会去看她,和他一起玩耍,还喂给它新鲜的蔬菜。几个月过去了,小白兔在我们家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我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棵颜色鲜艳的野蘑菇,想到小白兔平时也爱吃蘑菇,我毫不犹豫地把这棵蘑菇带回了家。小白兔特别开心,不一会儿就吃光了,但不想,这棵看似渺小的野蘑菇却夺走了我心爱的小白兔的生命,原来,这是一棵有毒的`蘑菇。我伤心极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十分思念我的小白兔。我想,是我害死了它,它一定不会原谅我。我既痛苦又自责。现在才知道,原来经历一次悲欢离合的过程是这么让人心痛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中的聚散折磨,与得失痛苦,第一次在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中所困惑的心酸。直到现在,我对于有些事情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是似懂非懂。

篇12:《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

关键词:工业,生产力,经济

一、历史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 通过比较来批判经济自由主义。通过对第一章的阅读, 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对于国家的繁荣, 工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总结来说有四点, 即国家的统一, 地理位置, 交通运输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首先是国家的统一, 因为只有国家统一了, 才能凝集更多的力量来发展经济, 发展工业, 进行国内外贸易。李斯特也是竭力维护“国家”政策, 并以此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础。有些地区靠着其他的条件也许能繁荣一时, 但终归是维持不了长久时间, 终会由于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不协调而衰退, “因为个人的生产力大部分是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得来的。”威尼斯、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就是由此从繁荣走向衰落。

其次谈到地理位置, 土地是一切发展起来的基础, 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发展工业都离不开土地, 而土地所处的位置决定着它是否具有发展工业的条件。最好的地理位置是温带地区的沿海、沿河地区。这一位置有利于发展农业, 更有利于发展工业。威尼斯, 汉撒商人以及英国的经济发展都得益于此。

再次就是交通运输, 便利的交通能够使得国内外贸易顺利进行, 使交换价值得以实现。有些国家尤其是纯农业国家如位于大陆内部, 且没有便利的交通, 它所生产的农产品无法运往国外进行贸易, 也无法购买所需的基本工业产品, 它就会在不适合的土地上为了自己的生存种植不适于其土地的植物, 这就形成了一种浪费, 其经济可能会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会倒退。西欧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有由于交通的便利而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沿海地区。

最后谈到的是国家的经济政策, 就是采取世界主义的自由政策还是保护政策。李斯特主张保护主义, 但并不是绝对的保护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一些国家由纯农业国家转型为工业国家, 这时为了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 采取适度的保护政策是应该的, 否则国内的工业会随着自由贸易的进行而被吞噬掉。对于农产品以及原材料的进出口应实行自由政策, 这样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 这个国家将会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如英国。英国的工业发展到了别的国家难以企及的程度, 它的航海业, 国内外贸易, 甚至农业本身都得到了发展, 国家的繁荣富强起来。

二、理论

这一章囊括了十七个章节, 内容精彩而丰富, 其中最核心的观念便是生产力理论。他分别以国家经济和工业为基本点来展开论述, 条理清晰分明, 其中还贯穿着他的基本观点即贸易保护理论。

1、有关国家经济的理论

李斯特首先区分了国家经济和世界主义经济, 在他看来, “领先的总是政治联合, 跟着发生的才是商业联合”, 只有当国家的工业、农业、政治等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世界的同盟才会出现,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自由主义, 各个国家才能获益。国家的经济状况主要由国家的生产能力总和决定, 因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 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首先依靠的是劳动生产力, 而精神生产力也不容忽视, “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势必多少有所牺牲或放弃, 借以获致文化、技术和协作生产的力量;就是说, 必须牺牲些眼前利益是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如何运用生产力呢, 这就需要那个自然法则, 即“若干个人之间不同商业活动的划分, 同时也是各种活动力、智力和力量为了共同生产而进行的联合和结合”, 并将劳动的分工与联合不止运用到个别工厂企业, 且运用到整个的国民经济中去。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有时还要去限制个人经济的发展, 甚至不得不去用权力对个人商业加以约束和限制。国家经济的发挥也离不开民族精神,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传统历史和法律制度, 它需要这一切来求得它的生存、独立与存在。从经济角度来看, 国家的发展阶段主要经济了这样几个时期, 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在这几个时期中, 得到发展的不只是生产力, 精神文化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有关工业有关的理论 (1) 工业与生产力

随着工业发展, 个人的能力得到尊重与发挥, 工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使工业国家的个人找到与自己的天赋兴趣相适合的工作。而工商业的分门别类与生产力的联合作用, 使得不同行业的工业者们联合在一起, 随着人们在商业、社会、科学和政治上的频繁接触, 社会制度越来越完善, 人们所享受的自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工业可以使无数的自然资源和天然力量转化为生产资本, 是国家的自然生产力得到发展。

(2) 工业与农业、商业以及交通费运输业

工业对于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的发展, 他所需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越来越多, 这就促进了农业生产, 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的价值。商业是处在工业和农业之间, 促成商品的交换, 它本身也是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而发展的, 工业是大规模的国内外贸易的基础。工业同时是大量的商运船舶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 工业发展了, 有了建立海运事业的基础, 海军力量越来越强大。

(3) 工业的延续与保护

工业的发展需要稳定与持续, 这就需要一连几个世代都要为了这个目标而共同的努力, 如果期间又中断, 则会产生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 人不仅能够直接从事生产, 还能够创造生产力, 同时人也是生产消费和生产力形成的诱因。人为了生存, 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甚至是奢侈品, 这些资料的产生来自于工业, 通过商业来完成交换。要保护国内工业并促进其发展需要建立关税制度,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 关税是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实施关税制度是在为国家谋福利, 在一定的阶段一定的条件下有实施的必要。

三、学派

第三章介绍了几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学派, 包括意大利的国家经济学派、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交换价值理论。通过比较来论证经济自由主义的荒谬以及保护主义的正确, 同时为学习的理论提供思想史的根据。

四、政策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这是理论的外化, 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一些其他的欧洲国家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 主要是目的在于说明保护政策的正确性, 为其提供一定的论据。

五、小结

篇13:《遥远的风铃》读后感

书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批省城教授、电影导演以及县中教学骨干,做了江心洲中学的各科老师。将知识传授在这片土地上,改变了主人公小芽的懵懂岁月。小芽用她纯净的眼睛,看尽了人间的沧桑。她过早的经历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小芽从15岁到19岁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和人性的沉浮,触动着小芽纯净,懵懂的心灵,同时也使她朦胧地明白了许多。

四年时光,小芽的的人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在人间的复杂情愫中慢慢地成长。也正如书中所说,成长正如人鱼化人所经历的疼痛,也就是生长痛。最后,小芽走出了江心洲,去了上海,再次经历了一场分别,一场与故土之间的分别。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到无能为力的事情。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乌龟,让我好好喂养,培养我的爱心。我一直悉心照料它。可还是出现了意外,有一天我发现小乌龟身上出现了几个白斑,我并没太在意。然而几天后,小乌龟的眼睛也肿起来,看不见东西,也不吃食了。通过查询,得知这是一种白斑病。于是,我开始用心的给它治疗,但已为时过晚,无济于事了。我只好把它放生了。这件事,让我感到了分别的痛苦,这对我来说,也是生长痛。

故事中的小芽,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虽然她的成长过多地充斥着悲欢离合,但她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这些只会磨练她,使她的心灵,灵魂变得更加成熟。

文章最后,作者写了小芽乘船离开时,看到温卫庭生前想看到却没有看到的龙猪,暗示着小芽可以继续轰轰烈烈的写下去。

小芽的成长故事汇成一本巨作,它让我们知道了从前的花儿如何开放,从前的庄稼如何成熟,从前的风铃如何摇响

篇14:《遥远的风铃》小学读后感

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这个小女孩是主人公林小芽,她是一个初中生。故事开始的时候,她是15岁;故事结束的时候,她是19岁。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她是幸福的,她也是幸运的。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它是一本“成长小说”,刚拿到手的时候,原本以为不太喜欢的。可是读了一章之后,我却爱不释手了。

小说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的花朵是怎样绽放。最令我惊讶的不是那时候的生活,而是在小芽的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我的思想了,15岁对一个孩子来说是花儿般的年华,可是小芽的15岁到19岁,她却经历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等等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段存在各种人世间的复杂情愫。她有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她用这双清澈的眼睛,目睹了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她在这种时而明白时而惊讶的、肯定与否定交织的矛盾岁月里,一天天的发育、成长、清醒,最终到达一个生命的高度——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

作者黄蓓佳在最后说:“我就是在那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因此,小芽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小芽成长的历史,带有非常鲜明的我的个人痕迹······物质极端贫困是年代,精神的需求没有泯灭,文学、戏剧、音乐,依旧是人们视为神灯的东西,高悬在大家的心中。”

小芽的生命之花绽放了,所以黄蓓佳的生命之花也绽放了,他们的生命之花都是历经了各种的人生变故而开放。在我认为,这种的生命之花是最美的,就如同开放在一片沙漠之中的仙人掌花一样,很美。

我很喜欢小芽,很喜欢她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纯洁,虽然目睹了各种的人事变故,但我认为,它还是那样清澈纯洁。在我们的人生里,各种各样的变故令我们措手不及,不过看清了它们,就觉得这是上苍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过关后,我们就会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但是,不愿面对它们的人,只抱怨上苍对自己的不公平的人,是会永远只会停留在山脚。他们抱怨着不公平,却并不知道别人与自己一样,也经历了不公平的,可是他们却勇敢面对,最终到达了最高点。

篇15:遥远的风铃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培佳,是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遥远的风铃》是她所写的倾情小说系列中的一本,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讲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女孩子小芽,她在不复杂的年龄段,却经历过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等人世间的复杂情愫。她睁着一双澄明纯净的眼睛,目睹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性沉浮,朦胧地明白,又朦胧地惊讶。她在这种时而明白时而惊讶的、肯定和否定交织的矛盾岁月里,一天一天地发育,成长,清醒,最终达到一个生命的高度。

她完成了她对自己的期望,也完成了身边很多善良的人们对她的期望。上个世纪的小芽是幸运的,她也是幸福的。

在这个世纪城市和农村里的孩子,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声声叮嘱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再有70年代人的迷茫和追求,更不会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的丰富性。但是,读一读这本《遥远的风铃》,知道从前的花朵是如何的开放,从前的庄稼是如何的成熟,从前的风铃是如何的摇响。

篇16:写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读书笔记,句子,片段,感想

“不动笔墨不学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养成写笔记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一本好书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时刻把自己读书的痕迹记录下来,这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那么写读书笔记有几种方法呢?

一、摘录好词好句(警句、格言、诵读识记)是写好作文的源泉

词汇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词汇才能写好文章。好的词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一些警句、格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又都含义深刻。运用恰到好处可以给文章增添色彩,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较好的训练。

1.有效的利用文本。在学文本的同时大量的积累词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好词句的意义,激励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好词句。

2.让学生读广搏的书。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结合“好书伴我行”活动,让学生自由读书,自己去寻求好词句,积累识记。

二、抄录好的片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是由句、段等构成。好的句、段可以使文章增添色彩,学生平时积累生活素材较少,即使有素材学生也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是平平淡淡的。让学生读书的同时,积累诵读好的片段,在多诵读的基础上,就能形成创新的语言,精炼出美好的句子。

在学习文本时,让学生好好读自己喜欢的片段,熟读成诵,训练语言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课外书籍,记录下自己喜欢的片段。如写春、夏、秋、冬季节的;场面、人物描写的等。

三、写读后感(观后感)

读完一篇文章有许多感受,要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启发最大的一点或几点。这种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词、句、段的综合训练。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呢?

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边叙边议,就是一边交代内容,一边谈论自己的感受;二是先速读后再谈感受。

上述两种形式,不管哪种方式,都要认真阅读文章。只有读好读懂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写读后感重在感上,在研读原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或某一个方面而谈感想。不能面面俱到,而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文章的主旨去谈,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等。

篇17:《遥远的风铃》读书笔记

《遥远的野玫瑰村》是03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安房直子。

《遥远的野玫瑰村》九篇文字讲的或是生者对逝者的眷恋不舍,或是身处绝境的人绝处逢生得到来自异世界的人或动物的帮助,故事引人若“日本聊斋”,给人一种在困顿中犹有光明,逝者总会化成种种形状来帮助生者的希望,读来让人动容难忘。本书曾获“野间儿童文学奖”。中文版出书时并将搭配精美插图。译者为大陆知名奇幻少年书作者。

上一篇:版标准教师辞职报告下一篇:好用的减肥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