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物的诗

2024-04-07

描写秋天景物的诗(精选18篇)

篇1:描写秋天景物的诗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

篇2:描写秋天景物的诗

描写景物的诗

1.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

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二首》

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三月七日》

5.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6.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许浑《咸阳城东楼 》

8.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9.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林升《题临安邸》

10.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1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14.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三月七日》

1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1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

17.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0.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21.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2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2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2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2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7.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8.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30.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1.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

3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3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34.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终南别业 》

3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37.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38.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0.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41.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志南《绝句》

4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4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

4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45.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6.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4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50.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行路难·其一》

5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5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5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5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5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雨》

57.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5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9.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60.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6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登科后》

62.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6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6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65.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三月七日》

66.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岳飞《满江红·写怀》

67.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8.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69.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70.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7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咏柳 》

7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7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杜牧《赤壁》

7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75.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7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7.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杜甫《绝句二首》

篇3: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众所周知, 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 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还是古代的诗词歌赋等等, 尽管题材不同, 形式多样, 风格迥异, 总是不乏景物描写。只有这样, 文章才能显得文字活泼, 内容丰满, 意蕴深邃, 精彩纷呈, 以至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范围之广, 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雾、日月星辰、江河湖泊、高山流水、名胜古迹等, 然而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愚以为首先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譬如, 现行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故乡》一文, 其体裁为小说, 当小说的主人公“我”渐近故乡时, 作者鲁迅做了以下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 可谓气氛阴沉, 色彩暗淡, 文字呆板, 将二十年后故乡一派衰落凋敝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把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文章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现代白话文如此, 古诗文亦然。

二.暗示下文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表达情感之外, 还兼有其它。铺垫下文就是其它作用之一。这种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景物描写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第55自然段中, 当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的英子走进家门, 发现家里异常安静时, 作者做了这样的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这里寥寥数语, 表面上看只是对院子里的景物作了轻描淡写的描绘。而实质上作者是匠心独运, 以花喻人, 通过对院子里夹竹桃垂败散落的描写, 暗示下文英子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的凄凉情形, 从而把英子丧父的悲痛心情推向极致。

三.渲染气氛

当然,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特定环境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 景物描写又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第11自然段, 在斑羚一老一少结对飞渡悬崖时, 作者这样写道:山涧上空, 和那道彩虹平行, 又架起了一座桥,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作者把斑羚飞渡时形成的弧线这种景象与空中的彩虹这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描写, 意在渲染斑羚飞渡时的悲壮气势, 让读者领悟到为了种群的生存, 老斑羚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四.推动情节

还是以《故乡》为例。《故乡》根据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这三个故乡都安排了特定的景物描写。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 是想卖掉老屋, 又是冒了严寒, 所以这就自然而然看到了衰败、凋零的故乡。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乡的议论和哀叹之中, 而是通过母亲的口提到闰土引起回忆, 而且引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特别是把少年闰土月夜守瓜图描绘得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 相映成趣。展开故事情节后, 冷酷的现实随即摧毁了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这篇小说中唯一欢快的情景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 剩下的只是“我”的一种忧郁和感伤。实际上, 故乡的全部美丽都属于记忆中, 而且是仅仅停留在少年闰土身上。篇末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朦胧之感再一次幻化出神奇的境界:海边, 碧绿的沙地;上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 或者说坚定了我追求理想中故乡的决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 渐渐地使读者的心灵进入了我回故乡、忆故乡和离故乡之中去,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篇4:老年是一首秋天的诗

少年在春天里放歌。这是他们天真、烂漫、稍纵即逝和永不复返的花季。

初夏属于青年。事业和爱情时而浪漫时而实际,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或被击溃。

然后就是盛夏——艰苦奋斗的中年,一个悲喜交加充满戏剧性的苦乐年华。

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雁去叶落,桔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

秋天到了,诗的季节到了。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然而又是何等地充满魅力。

秋日的和阳不再光彩夺目不再火热骄人,暖暖地只是一片温情。

秋日的田野不再燥动不安不再生机勃勃,静静地只是一片收獲。

秋日的林木不再满身披挂不再密不透风,默默地只是一片质朴。

老年就是秋日的和阳、田野和林木,是秋天绵长、醇厚、丰富、深沉的诗。

秋天的诗是人生的体验和领悟,是淡泊超脱的境界和坦然面对的情怀。

面对累累硕果和冬季将临,老年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就像秋日的天空格外澄明。

这种纯净和澄明正是诗的品格。所以,诗总是天然地属于少年和老年。

少年的纯净来自天真,天真可贵;青年的浪漫来自热情,热情可爱;

中年的丰富来自执著,执著可取;老年的澄明来自超脱,超脱可敬。

超脱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越了生死荣辱的人生智慧。

因为智慧,所以用不着喋喋不休;因为超脱,所以犯不着愤愤不平。

有智慧垫底的豁达超然,有如一潭秋水清澈见底,却又深沉厚重,韵味无穷。

老年应该是这样一首诗。

篇5:凄凉景物描写的诗

作者:胡秉言

瑞雪点素妆, 又闻梅花香, 几多相思寄惆怅, 风扰帷帘弄忧伤。

冰魄淡淡光, 清寂梧桐凉, 依稀星星扰衷肠, 醒在眼里睡梦乡。

篇6:描写景物的诗有哪些

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高骈《山亭夏日》

6、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代秦观《纳凉》

7、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8、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3、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1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1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20、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2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2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2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26、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篇7:描写秋天景物作文

九月的天空,碧蓝碧蓝的;九月的花朵,千紫万红,芬芳娇艳;路旁的小草也不甘示弱,在温柔的微风中挺立!

从家到学校要穿一条田野小径。爸爸说,那条路是离学校最近的小道,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路。在小路的两旁,粗壮的枫树,像哨兵一样站岗放哨。一到秋天,枫叶纷纷飘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美丽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林中飞舞着。树林的旁边是一片碧蓝的湖,湖水像一块蓝水晶,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小鱼儿在水草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偶见几只白鹭在湖面上轻快盘旋,似乎等待着小鱼蹦出水面,这样它就可以像白箭一样飞快地潜入湖中,美美地饱餐一顿。

再拐个弯儿,就到了一片片果园。果树上有一串串葡萄,像紫红色的珍珠,闪闪发亮。石榴笑得裂开了嘴,橘子和柿子,你挤我碰的,争着要人们去采摘呢。农田里,高粱压弯了枝干,风一吹,像是在给大地敬礼。玉米挺了挺身子,像哨兵一样笔直,金黄的稻谷挺着大肚子像快要胀破似的。辛勤工作了许久的农民,带着满面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呢……

这条路可真美呀,美得就好像画家笔下的调色盘:蓝色的湖水,雪白的白鹭,金黄的枫叶,五颜六色的果实,火红的高粱,还有路边的小花,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篇8:景物描写之妙用

鲁迅《风波》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临河的土场上, 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地才喘过气来, 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人家的烟突里, 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 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 这已是晚饭的时候了。”这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画面, 同时也为赵七爷的登场表演, 即故事的发生、发展交待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二、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 (时代) 背景

峻青《党员登记表》的开篇文字,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 颤栗在凛冽的寒风里。”“风卷着雪花, 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 摇撼着古树的躯干, 撞开了人家的门窗, 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把冷森森的雪花撤进人家的屋子里, 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吼叫着、咆哮着, 仿佛世界上的一切, 都是它的驯服的奴隶, 它可以任意蹂躏他们, 毁灭他们……”风雪肆虐, 暗示了白色恐怖, 自然地交待了日伪勾结疯狂镇压海莱山区人民革命的故事的时代背景。另如, 《药》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的景物描写, 在为夏瑜的牺牲烘托阴冷肃杀气氛的同时, 也暗示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势力异常猖獗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母亲》中描写的三等候车室也正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缩影, 而候车室中的各色人物也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写照。候车室的环境描写, 为母亲的成长和斗争交待了时代背景。

三、烘托人物心情, 刻画人物性格

《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戴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幽静美好的环境中,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英姿飒爽的小英雄形象也便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了。《母亲》中有段这样的描写, “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 直透到咽喉, 使鼻子发痒, 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 四面看了看。”这段出之于人物感受的环境描写, 交待了母亲这次行动的时节, 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烘托了母亲的心情 (紧张) , 刻画了母亲的性格 (谨慎和高度的责任心) 。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火的描写, 一步步地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化。林冲去接管草料场的路上, “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了草料场, 只见老军向火, 草屋被朔风摇撼得动。林冲向火, 火不耐寒, 而外出沽酒。此时, “那雪正下得紧”。返回路上, “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回到草料场时, 只见草厅被风雪摧塌。林冲以手探火, 火种被雪水浸灭。无奈而来到沽酒路上发现的山神庙投宿。又因风急雪大, 而以大石抵庙门, 却意外地偷听了因石抵门而难以入庙的陆谦等人草场纵火后得意忘形的墙外谈话, 从而洞悉了陆谦等人的全部阴谋, 明白了横在自己面前的唯有死路一条, 于是怒火中烧, 一不坐, 二不休, 真个风助火势, 火壮人威, 手刃仇敌, 奔向梁山, 与统治者彻底决裂。这里故事情节发展的每一步都关涉着风、雪、火, 并在风、雪、火中渐趋高潮。《猎户》中也有这样一段描写的文字, “一会儿又从那里惊起一只野兔, 也那样近, 你差一点儿没踩着它。可是来不及注意, 它又已经一蹦一跳, 左拐右拐, 拼命地跑得只剩下忽隐忽现的模糊踪影了。你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模糊的踪影, 它会把你的视线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那山窝就是红石崖。”这段文字自然地导入下文对“红石崖”的描写, 巧妙地借助电影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 创造性地将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

五、深化文章的主题

《火刑》之首这样写道, “一六00年, 罗马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是和煦的, 台伯河河水被照得闪闪发亮。雪已经在融化, 哪怕远处山顶还是白茫茫的, 毕竟是春天临近了。”这段文字暗示了真理与迷信、正义与邪恶已到了决战的时期, 并预示了光明的前途。还是这篇文章, 它的尾部这样写道:“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 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的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 唯物主义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这段文字与上段文字相照应, 且形象地印证了布鲁诺的预言:“火不能把我征服, 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 知道我的价值。”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这两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党员登记表》的尾部这样写道:“春天来到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 山野间一片嫩绿。”在曾经是投敌的国匪们盘踞的大夼, 区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这段文字与文首相照应, “寒凝大地发春华”, 烈士们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社会解放的春天。这段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六、渲染气氛, 为故事定下基调

《你现在还好吗》文首有段这样的文字, “校门敞开, ‘造反有理兵团’的牌子刷得猩红。院内空无一人, 迎面墙上耷拉着烂标语, 教室门窗全成了墙洞洞, 桌凳也惊骇得东倒西歪着。阵风忽来, 废纸哗然;阵风过后, 万籁俱寂。”这段文字既暗示了时代背景, 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为故事情节定了沉闷悲凉的基调。另如《药》和《党员登记表》的文首的景物描写, 也都很好地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总之, 景物描写是文章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是烹调食物时的佐料。恰如其分地运用景物描写, 可以使笔下的故事环境真实, 背景清晰, 基调明确, 情节紧奏, 形象鲜明, 主题突出。这样, 文章也就自然地生动活泼, 真切感人了。

摘要:环境描写中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具有多种作用。巧用景物描写, 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 富有灵性和张力。本论文主要研究景物描写的功能和作用, 更深层次的理解景物描写。

篇9:景物的描写手法

渠传霞,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太原市“教学能手”“教书与人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景物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为此,在观察时,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各不相同。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景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也叫游览顺序。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三、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抒写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景物渗透主观感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进而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读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长于描摹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使人仿佛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习作要求

篇10: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我起床打开窗户,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远处的高楼大厦都笼罩在薄薄的雾中,朦朦胧胧的,像披了一件轻纱,美丽极了。

上学的路上,太阳从东方升起,雾散了一点,路上车水马龙,人们坐着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去上班了。

雾散了,湖面被太阳光照得闪闪发光,好像很多星星跳进去洗澡一样。路边的小草换上了微黄的新装,再也不像春天时那么嫩绿了,还跟着秋风翩翩起舞呢。

校园里,不少树叶片已经发黄了,有的打着旋儿从树上飘落下来。天气变凉爽了,同学们都换上了美丽的秋装。

篇11: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秋天的天空,一蓝如洗,大雁开始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八”字,飞呀,飞呀,飞往冬天的摇篮。

秋天的菊花,五颜六色的。你瞧!可漂亮了!一朵朵红菊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红灯笼。黄色的菊花最灿烂了,像金子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白色的菊花雪白雪白的,像簇雪球。还有我喜欢的月季,也是五彩斑斓的,有红的、蓝的、黄的……

秋天的枫树,是火红火红的,一片片枫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还喜欢梧桐树,它的树叶像一只只小手掌,好像在向我们打招呼呢!我也喜欢银杏树,它的树叶金灿灿的,叶子飘落下来,好像给大地铺了一张金色的地毯,我真想在上面散散步,美美地地睡上一觉啊!

篇12: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你寂静的走来,带来一见黄衣裳,一见红衣裳,瞧着边的山,象是渡上了一层金色。飘飘悠游从下面飞下有数黄蝴蝶,一伙在半空中回旋,不知过了多永劫间深黄的衣裳酿成了浅黄;浅黄又酿成了赫石,你看,它多像一个淘气的小鬼,瞧那里的山上,高梁如醉,的确是一片红海,遮掩了半个天涯,和霞光连在一同,红的像火焰似的熄灭。这一黄一红的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暖和,乃至都忘了在过几天,隆冬就要到临了。

你寂静的走来,带来了俏丽的秋光美景,带来了丰富的果实,听,锣鼓喧天,好繁华,忙了一年的人们脸上暴露了心田压仰不住的高兴:“又迎来了一个歉收年。”

篇13:巧用妙法,描写景物

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将景物写得形象生动逼真, 从而达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嗅其味的艺术效果呢?

一、立即抓住写作主体

“主体”即指作文题中的描写对象。见到写景状物的题目, 要立即选准观察点, 抓住题目中要求描写的景和物进行分析, 分析主体的特点, 描绘主体的形象。抓主体也就是抓主要矛盾, 抓住了主体, 就突出了特点, 文章就不会走题。这样, 思维就不会涣散, 写作速度也就加快了。譬如写《故乡的吊桥》、《高高的脚手架》、《人民英雄纪念碑》、《河边垂柳》等题目, 见到题目, 丝毫也不要犹豫, 立即抓住“吊桥”、“脚手架”、“英雄纪念碑”、“垂柳”等题目中要求描写的主体物, 分析它们的特点, 瞬间便可下笔写作。

二、描摹景物主要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 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状物作文, 应力求所写事物形象逼真, 让人如见其物之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 抓住物体的个性特征来描绘, 这样才能使读者对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虎不能像猫, 画叶不能像花”。由于物体的类型不同形态习性各异, 因此我们在描摹物体时, 就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加以描绘, 才能把其写真写活, 真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写景状物的基本功。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把鹅状写得准确传神, 吟咏该诗, 一幅“春鹅戏水”的水彩画就历历在目。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以为就是得力于“白、绿、红、青”四个表色彩的词语准确地再现了描写对象, 从而产生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三、局部描写也要仔细刻画

如果不写“细”处, 一味写全局大部, 文章就会患“贫血症”。一些学生写景状物三言两语, 寥寥几笔。虽然准确, 但空洞无物。观察景物要尽量细一些, 角度多一些, 视点小一些。那些写景状物的经典名篇无不是在“细”字上下功夫, 刻画出一个个精彩细致的特色镜头。如宗璞的写景名篇《紫藤萝瀑布》不仅准确写出紫藤萝整体像流动的瀑布, 而且从局部细致刻画一穗花、一朵花的花苞与花舱的风姿, 以及颜色光彩的细微变化。细致了, 文章才会具体, 内容才会丰富。观之要洞烛幽微, 明察秋毫, 使景物纤毫毕现。

四、围绕主体迅速辐射联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互相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或物也一样, 它们总是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个原理, 我们写景状物不能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很多学生面对写景状物的作文题, 觉得无话可写, 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写联系物的方法。所谓迅速辐射联系, 就是说抓住主体物以后, 要尽快找到主体物的联系物。只写主体物会显得单调, 内容贫乏, 一写联系物, 文章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辐射联系, 就是说以主体物为中心, 观察点移向主体物的周围事物, 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找联系物。比如写《家乡的小河》, 除了写小河这个主体物之外, 还可以写河中的鱼虾、鹅卵石, 河上的小桥, 河边的树木, 等等。

五、借助各种感官的不同体验展现景物特点

观察, 不仅要看, 而且要听、闻、摸, 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从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多方面把握事物的特征, 以便真实、细致地进行描写。

如朱自清《春》:“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这几句对春天美景的描写文字, 以花、蜜蜂、蝴蝶、小鸟、风为关照对象, 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写起, 抓住事物的特点, 恰如其分地运用“红的、粉的、白的、闹着、飞来飞去、抚摸、酝酿、呼朋引伴、应和”等形容词和动词, 把它们的“春”态写得生动可感, 赋予了春天青春少年般地健康、活力等生命特征。这样, 春天的景色就从形、声、味、色各方面显现了出来。在朱自清笔下, 春的景色借助人各种感观的体验, 以及作者精心的体味, 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状写, 使景状物达到了极致。

六、利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景物内涵

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 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段是必要的。因此, 写景状物的文章要多种修辞手法交错运用, 多角度展现景物内涵。比喻是景物描写中最常见的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景物明白、生动, 并可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大大丰富景物形象的内涵。拟人也较多地运用在景物描写中, 用人的形态、动作, 甚至情感来描画景物, 使之表现得具有人一般的思想情感, 会说话思考, 有喜怒哀乐, 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作者把紫藤萝花比喻为“帆”和“船舱”, 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 显得生机勃勃。拟人比作“笑容”, 更显得美好可爱, 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篇14:景物描写漫谈

明晰概念之后则首先需要知晓优秀景物描写的要素,古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就是说别人难以描写出来的景物,你能写出来,而且好像就在读者眼前一样,这就是好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优美逼真之感,读完文字,仿佛置身其中。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不论写景还是状物,其方法是共通的。

首要的是放慢脚步,静下心去欣赏。这一点看似很虚,许多人尤其青少年很难做到,因为青少年好动,大多不愿倾听与观赏。美学大家朱光潜说过:“慢慢走,欣赏啊!”希望有志于写好景物的学生,千万不要因浮躁而走马观花,从而辜负了身边的风月。

有了欣赏的心态还需要一双慧眼去观察,观察一词谁都可以说,但是真正能观察到位的怕是极少。观察先要看的是个大概印象,就像平日里做一件复杂的事,首要的是有个整体把握。打个比方来说吧,去看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说这一景物给人以温柔细腻感,这就不准,除非另辟蹊径,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理由,否则读者就不会信服。

找准初步印象之后就要学会抓景物的特点,一种景物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能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那么这段写景的文字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抓不准,那么不论语言如何优美都是浮华的文字堆砌,毫无意义。举例而言,要写晚秋时节的银杏树:其最大的特点自然在于那泛着浓黄的树叶,这种黄有别于其他树叶的枯黄,而且银杏树的树叶往往是整棵树皆黄,有种凋零前的悲壮感,这是一大特点;第二大特点是它在落叶时往往是一大片树叶纷纷而落,有种独特的飘零之美。合起来,就可以发现晚秋时节的银杏树有两个特点:浓重的颜色和零落的美感。抓住特点之后还要能细致入微,将景物细部呈现出来。比如,要写西安兵马俑,其特点当然工艺精湛,逼真精致,这种精致则需要观察它的细部。比如,兵马俑的头发丝丝可见,这可是历经千年之后留存下来的,这种精致是无与伦比的,其建造者手艺之精湛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说了这许多,有一样已经在叙述之中了,那就是写景物需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乱写一气,东拉西扯,写了很多却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结合上面的文字来举个例吧,譬如,真要写一棵晚秋的银杏了,不能一上手就马上看见什么写什么,先要感受一下整体印象,把这种印象写出来,接着抓住它的特点,最后再写树的一些细节,这样的描写就有层次感。当然顺序不是唯一的,可以是由上到下的方位顺序,也可以是时间变化顺序。这样别人读的时候,就会一步步通过文字想象出画面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也是最难的,就是写“神”。上面讲的都是写“形”,写“神”就不仅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感悟,能由眼前的景物生发出一些联想或者想象来,进而能在这些景物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或者思考,那么这个景物就是有灵魂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好的景物描写的更高标准。还是以那颗晚秋的银杏树为例来说,可以由它想到许多,想到人生的飘零,想到繁华的衰落,想到生命的更替,等等。当然,这些东西不可随意去套,要能结合自己当时遇到这棵树时的心境,能巧妙地将自然的现象与自己的情绪心境相结合,而且结合的天衣无缝就是有境界、有情韵了。

篇15: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秋天到了,香味扑鼻的桂花开了。

金桂说:“你看,我橙红色的纱裙是不是很好看?”银桂说:“我淡黄色的纱裙也很好看。”金桂得意地说:“你的纱裙怎么可以和我的纱裙比?”银桂气鼓鼓地说:“我的香味最好闻!”

这时,一只小蜜蜂飞了过来说:“你们的香味真好闻,肯定很好吃。”金桂和银桂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了!”小蜜蜂这下糊涂了,不知道哪个花粉更好吃?于是,小蜜蜂说:“你们的花粉哪个好吃?”银桂抢着回答:“我的花粉最好吃。”小蜜蜂采了两种蜜。回到家,小蜜蜂把两种蜜都酿起来了,尝了一尝说:“太好吃了!都很好吃!”

篇16:描写秋天景物的作文

公园里,桂花发出淡淡的清香,荷花虽然枯萎了,但是还是和夏天一样漂亮,和夏天一样引人注目。

果园里,苹果笑红了脸,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柿子,橘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么去摘呢!

田野里,稻田笑弯了腰,小青菜穿上军装,样子挺神气。

篇17:描写秋天的诗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中

唐代: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代:王绩

北场芸藿(huò)罢,东皋刈黍(yìshǔ)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译文

在屋北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野收割黄米归来。

篇18:作文景物描写例谈

一、色彩的描写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色彩描写。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可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乏色彩描写,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文章就不会感染人。学生们在作文时,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色彩描写:1. 自然环境的描写,大自然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抓住它们的色彩特点,准确地勾画,可以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 具体事物的描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有自身特定的颜色, 应该引导学生在相关的作文时,写进文章中的事物的色彩,就应该具备它的独特色彩:3.对动物的描写,不同的动物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在习作时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准确地描绘,可以使人如见其物;4.对植物的描写,不同植物的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抓住它们的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就可以把植物描绘得有光彩,使人更加喜爱。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作好色彩描写,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色彩对比, 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

二、芳香的描写

芳香的描写,也就是通过嗅觉这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如果对其独有的芳香进行精妙的用笔,就会起到怡神悦态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说芳香是“浅紫色”的,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如鲁迅的《社戏》 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就有嗅觉的描写,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芳香落笔的,整段话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充满了梦幻朦胧的味道。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表现了自己看社戏途中的愉悦感受。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 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 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 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 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 “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猫的底线作文下一篇:演讲比赛主持人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