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锦-心情随笔

2024-04-15

素锦-心情随笔(通用9篇)

篇1:素锦-心情随笔

时光,多么美好的字眼,带着无限的惆怅,丝丝缕缕,沁入心田,留一份宁静,慢慢回味。

——题记

风过无痕,唯有泪千行,雁过留音,相顾两无言。

眸,轻望于手中细沙,看着它,从指间漏下,随风翩然。淡淡的,隐藏忧伤。这些年,习惯了独自一人黯然忧伤,把所有的惆怅都埋于心底,不着任何痕迹地望着岁月变迁。

时光,带走了青春年少。带走了苏锦流年。他们的眉间,侵染着岁月的光辉。我们,走向了青春,走向了人生。可他们,却走向了衰老。可,年少的我们不知,不觉。依旧不停地索求。不在意他们驼了的背,白了的发。他们,无怨地付出,不断的微笑,是我们印象中的父母。渐渐地,付出成了理所应当的,我们已年少气盛,却仍骄纵蛮横。

他们无奈地摇摇头,岁月给他们的馈礼,也使我们变得惊慌。不是因为无法尽孝,而是,无人再为我们付出。

呵,多么愚蠢!

再后来,我们真的长大了。不再向他们索求,而是微笑着对他们。似乎,他们,不会离去,会永远守在我们的身边,直到永远。

最后,他们走了。我们不知所措,似乎,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如今,似乎,能做的只有哭。

呵,多么愚蠢!我们可以好好得活下去不是么?我们也许会后悔,没有尽孝,但,已经晚了!他们已经走了!永远地走了!

时光,可以带走一切,但那颗炽热的心,将永远凝聚在我们的心中。

素锦年华,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 懵懂的反义词

★ 少年懵懂美文

★ 二月二忆的杂文随笔

★ 初中诗歌散文:懵懂的初中

★ 年华,似水美文

★ 似水年华心情随笔

★ 哪些年华,恍然如梦

★ 破蛹年华

★ 车载年华作文

★ 雨中年华作文

篇2:素锦-心情随笔

如果没有单调灰旧的家庭背景,如果没有医院特有的气息终年笼罩着弟弟,她就能在心仪的大学谱写自己的芳华。但因为没有这些“如果”,她只能藏起自己的梦想,怀揣坚韧撑起家。作为“中国最美姐姐”,张颖将这一切归结为“平凡的亲情”。

喧嚣弥漫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我们站在远处,冷漠的瞳仁中倒映着这个遥远的故事。社会逐渐迈入活力旺盛期,高速发展,瞬息万变。太想追上社会的步伐,太想适应一个快节奏的生活,太想每天面对的是新面孔新动感,但当时光断层——

时光跨过无法泅渡的古代王朝,那时的亲情被奉为神圣,晋朝王祥卧冰求鲤,唐代杨乞讨饭养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拾葚供亲,怀桔遗亲,从“慈母手中线”到“便插茱萸少一人”,从“家书抵万金”到“断肠人在天涯”,都默默地流淌在历史长河,它们沉默着平凡中的不平凡。

思维跳出古朝,翻开溢满心酸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用质朴的语言积淀对女儿的爱。面对注定的遗失,他只能用“珍惜”延续亲情的温暖。史铁生反复咀嚼着母亲那句“好好活”,吟诵《秋天的怀念》,在苦难中找寻到亲情的可贵。龙应台送儿子去美国,望眼欲穿冰冷的中美时差,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他《不必追》。这些美好的画面,像一张张着色不多的素描,镌刻在心底深处,幻化成心室壁上最美好的花纹。

霓虹灯撕裂夜幕,肆无忌惮地冲击着最脆弱的视网膜,高分贝的音乐渐渐逼近,织起压抑的网,熙熙攘攘的人群日复一日地纷杂,只在脑海中留下3秒钟陌生面容便被新的人群覆盖。突然好想和爸爸争论天南地北,突然好想妈妈炒菜时那个抽烟机的喧嚷声,突然好想在沙发里维持着一个天荒地老的姿势,那些无法驯服的思念在泼墨夜色中汹涌。而在此之前,这些都是被我们忽视的平凡的亲情。

我站在花季路口,频频回望,那时还可以骑在爸爸肩上,视线越过黑压压的人群,那时还会有妈妈的训斥声,委屈地抬头,背影已进了厨房,那时还会觉得爸爸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那时深夜里两间卧室相望的台灯还会告诉我:备考,他们与我同在。而岁月将当事者辗转成纯粹的旁观者,把记忆定格,碾进脚下厚重的土地。

放眼望去,理所应当的亲情为什么成了法律条文?不容置疑的责任为什么推托给“二养四”的中国式养老?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被烙上“遗产纠纷”的时代特征?为什么高谈阔论“老龄化”社会却不肯低头问问爸妈需要什么?太多疑问抹杀了“情”,“亲”还在,“情”不见,血浓于水,只剩下了冷漠于心。

其实那段感情从未衰老,只是少了我们的投入,我们的在乎,它在回忆里站成了黄昏时无人留下的寂寞与孤单;其实可以少一次不耐烦多一次顺从;其实可以问一句他们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其实可以从网络中收回自己的目光,陪他们聊聊天;其实可以在失去之前努力感受这难得的情意;其实可以不必在苦难降临时才发现它的珍贵……

一蘸天蓝,灌满心泉,一触红霞,绕指思念,

篇3:心情随笔

人的心情同自然变换一样, 上午还是阳光明媚, 下午则霪雨霏霏。曾经走过的路, 看过的风景, 皆一并被洗刷得再也寻不回当初的模样。曾经的好, 曾经的美丽, 曾经的诺言, 都将变得跟尘埃一样很低很低, 在随着某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一并逝去。

阳光出来了, 雨的印记还原了世界一个清新的视野, 这时, 心情似乎明朗了好多, 昨日, 宛若梦境旋转在脑海, 每每念起, 或悲哀, 或叹息, 都已随时光渐行渐远……

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走进另一个人的灵魂深处, 倘若这样就不会有秋风悲画扇的动美。自己的世界自己懂, 自己的事情自己掌控, 但人往往都是做不到知行合一, 身心归一。就像酒后吐真言, 酒醒后, 怀想那份尴尬总想扇几个耳光, 但你扇得掉过去吗?

许多人就是被好多外物麻痹了神经不能自拔, 幸好我不会饮酒, 也没有这嗜好, 只能朝着属于我自己的方向, 走出自己的精彩。

过去那些被打磨的光鲜亮丽的风景, 或许会随着岁月一并老去, 留给自己只是叹息的过往。

年龄是唯一能锁住人心灵的工具, 不管你心态好坏, 寿命终是定数。当你真正悟懂这个世界, 开始作回忆的时候, 未来将不再远兮, 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的光阴只感觉像回头的刹那。

“外面下着雨, 犹如我心血在滴……”这首歌似乎把情感故事里的人写得有点苍茫, 既然不再爱了, 那再抱抱有什么用呢?最后还要华丽转身, 笑笑的离去, 给彼此一个美好的印记。我的情感里却没有这些, 因为我向往单纯的环境, 简单的生活, 如果我的天空飘着雨, 我会用笔来锁住自己!

篇4:恋上繁花素锦

穿越古今亦时髦

不少外国人对中式最传统的装饰风格疯狂热爱到无法释怀的境地。但能够像Katya一样,自搬到中国的第一刻起便一直深爱这些古老得让人摸不清年代的中式家具而至今还不曾改变心意的却实为难得。在Katya的家里,客厅里满眼的深色木质中式传统家具,唯有一张鲜亮的大红色布艺沙发和墙上那支从“Egg Gallery”购回的红色蔷薇花装饰带着些许西式情调。

关于家居装饰选择这件事儿,Katya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我认识我丈夫之前,我就已经买了这些中式家具。到我们结婚之前,他也早就习惯了我的审美和家居装饰风格,所以我们真正搬到一起以后,他就连我和我的这些家具,还有那只已经四岁的苏格兰折耳猫一起接到了家里。”

当初刚到北京的时候,Katya还没有开始工作,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嫁给意大利人的中国姑娘。她为不少艺术家做作品买卖的生意,之前也对古董家具买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正是通过这位朋友,Katya开始逐渐懂得欣赏传统中式家具,获取了不少有关于这些古董家具的知识和审美观。而原本就对红色和金色搭配的物件极富偏爱的性格,也让她对于这些繁花素锦的古老中国家具一见钟情。正因如此,这两个色彩也在Katya家里所有的家具图案上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卧室里的两件床头柜上的大花色和卧室入口处壁柜上的手绘图案,乃至于客房里的那张传统木制厢床和客房壁柜上的各种经典的中式花纹。

Katya在北京有几个固定的淘中式古董家具的去处,比如潘家园市场。家里的一些厢床也是从那里的店铺淘来的。有一家的福建老板定期会回老家,去乡下收一些家具带回北京,Katya特别喜欢这种经常有“惊喜”的店铺,从来不会去问这些古旧家具的年份,只要价格合理就行。Katya很认真地告诉我,她最不喜欢去逛的就是一些正经八百的古董店,那些老板都把价格抬高得令人恐惧,她可不愿意像很多狂爱中式家具的外国人一样上当受骗。特别是听了一些懂古董家具朋友的介绍之后,她更像是个老行家一样,只要淘来就好,其他的都随别人去评论。她也不是很在意所谓“专家”的评语,毕竟用在自家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养眼。

与此同时,她还收藏了一些用起来颇为有趣的古董家具。比如那对床头柜,两个抽屉都没有拉手,想要打开的时候,便推一下旁边的那一个这一边便被顶开了,中国人过去的设计倒也巧妙得让人惊叹。还比如卧室入口处的一个实木旧屏风,竟然有一扇可以从背面打开,夏天的时候用来帮助空间通风,实用却也不乏趣味。每个房间里都摆放的那几张厢床,每一个都看不到任何用金属固定的痕迹,完全采用了中国最传统的穿插式安装法,将不同的木片固定在一起,倒也免除了金属因年久生锈失色那种露怯。再比如工作间办公桌旁的地面上,立着个中式家具中最古老的一盏吊灯,里面的红布早已不见踪影,她就在上面放了个木制托盘,作为支架放在那里盛放杂志,下面还可以点一支蜡烛,也算得上是很有创意的旧物新用。

“好看”比“实用”重要

在Katya的家居装饰之间,只有那块鲜亮的大红色布艺沙发和主卧室里的一张床是因为丈夫的强烈要求才买回家来。“我原本想要把工作室这间的木制中式厢床用在主卧里的,但是他的块头太大,也嫌这种床又硬又窄,所以坚决反驳,这才在西式家具店里买来了席梦思。客厅里的沙发也是同样的原因,他要求看电视的时候,座位必须要柔软舒适,木头的中式沙发他享用不来。或许你觉得这事听上去挺滑稽的,但却是我和他对于这些家具选择的不同标准。好在其他的家具他都不在意,也就都遂了我的愿。”Katya说到这已经被这些往事逗得大笑。

她大声宣称自己绝对不是实用主义,“好看”比“实用”对她来说更重要。购买之前她不会细想搭配的方向,以后安置在家、移来挪去,最终总会找到适合它们的一方空间。也正因如此,她家里才收藏了不少完全意义不明的木制菩萨像。有一些菩萨像甚至里面还藏着多年以前人们祈祷的小纸条,这些小细节让她对这些东西倍加呵护。

Katya在软装饰方面,也从不讲究便利这回事。家里的每一件中式丝绸床单套件,清洗起来都有特别的要求,她却—点也不嫌麻烦。偶尔家里的猫咪跟她发脾气,会到这些织品上撒野发火搞破坏,她只能摇摇头做无奈状。她甚至会开玩笑地说:“它们到现在也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付给干洗店,这些事情也只能由我来做了”

除此以外,Katya还会收藏一些古旧的和带有现代主义色彩却满是传统中式元素的画作。当然,还是依照同样的标准:好看!她一点也不在乎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是否著名,甚至不在乎画作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她才开始学习读写中文,要做这些事还着实要等些年才做得来。在此之前,她只管收藏,不必理解。“装饰嘛,只要搭配得漂亮就好了”这话听上去也不无道理。

当然,在她家里数不胜数的各种传统中式家具当中,也不乏一些样式最为经典而色彩又十分单一的实木桌椅。而这些,Katya也是没得选择,最经典的总是最简单又最惹眼的。

她希望可以在这里住得尽可能久,即便有一天真的要搬回意大利,她也要继续维持今天繁花素锦的传统中式家居风格,将所有的家具都带回欧洲。对于Katya来说,这些古董家具,每一件都是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篇5: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说素锦结局

素锦被永除仙籍,因东皇钟异动时,她身为守钟仙娥,却未能恪尽职守,及时上报天庭。她身在其职却不能行其责,间接害得太子夜华与擎仓一战孤立无援,终以自身元神生祭东皇钟,魂飞魄散。天君痛失长孙,震怒非常,当即将她贬下了九重天,永除仙籍,列入六道轮回,要经百世情劫。

素锦说她曾经嫁给天君,是因为挡不住他的恩宠。不难看出,素锦从小喜欢的人,的确只有夜华,不过落得这般下场也是应得。

篇6:素描随笔

素描语言的探索能力, 往往可以决定画者在其他画种的探索能力, 全面认识和领悟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显得极为重要, 特别是这方面的教学人员, 更应该有非常清醒的头脑。艺术的门徒除了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外, 更多的需要教师们的正确指导, 以艺术观念去指导基础训练, 这种训练就始终处在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状态。在具体练习中, 每一笔下去应具有形、色、情的因素, 严谨的理性思考与饱满的表现热情, 在作画过程中紧密结合, 自始自终, 当我们在观赏这些练习时, 除了能看到准确的形体, 丰富的色调, 生动的笔触, 还能体会到情调趣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

素描这门艺术的感染力受到了他自身的限制, 所以不受多数画家的青睐, 但这并不影响其应有的价值, 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其他画种所不能取代的。在素描学习中, 理论上溶进了很多中国画理, 学习方法: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学习前人:师其之心, 不师其迹;技法探索: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艺术追求:形神兼备, 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画理大大地滋润和丰富了素描, 使这门西方画种同东方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

素描在达到一定水准时, 从整体到局部这样一个原则也是可以打破的, 以感性思维去寻找作画的落笔点, 从那最生动, 最感人之处着手, 可不先画大形, 大关系, 再刻画, 最后进行调整完成。就从局部着手, 一次完成, 这个时候作画, 其完整画面在观察对象时已在脑海中呈现, 一点开始, 顺势而下, 一点一划, 一块一面, 轻重缓急, 仰扬顿挫, 无不受到情感的支配, 技法技巧自然流露, 应运而生, 全不为法所困, 完全处于从有法到无法的境地, 最终获得一幅作品, 画者已步入到一个自由天地。

篇7:素锦红泪,挽不回君心如水

在来到锦城之前,裴质就曾听闻蜀中有佳人,名唤灼灼。身为晚唐名妓,灼灼精通歌舞,亦通晓诗文,是风月场上擅风情秉月貌的奇女子,无数男子为其倾心。然而灼灼生性清傲,非她所喜之人,任他官再大,品貌再高,她俱不放在心上。

初相逢时,被贬谪的河东刺史裴质坐在席上,无数文人雅客齐聚一堂,旁人都道,那名红衣女子孤傲清高,若能入得她眼,当是一件风流韵事。裴质却觉得,若是真心喜欢一个人,任她是官妓也好,布衣也罢,身份差别都无碍。他在意的只是一颗真心。

席上,裴质的双眸始终盯着那微微扬着下颌却低垂眼眸的娇俏女子。她便是灼灼,是被盛赞为“蜀中丽人”的名妓,灼如晚霞,艳若桃花。

灼灼捧着一壶清酒,缓缓走到裴质面前,给他满斟一盏,同时俯身行了一礼。收手时,她蓄长的指甲无意间滑过裴质的手背,由此竟牵扯出无尽情思。

那晚,裴质出户醒酒,走至中庭时就见一袭红衣的灼灼立在葳蕤的梧桐树下,眉眼寂寂,像是浸透了深秋的月华。她低声道:“妾有真情,将赋予谁?妾有痴心,良人安在?”她眉眼间的希望渐渐消散,宛如天边薄暮。裴质听了心中不由一动,急忙唤道:“灼灼,良人在此。”她身子一颤,缓缓转过身来,凝视他许久,笑道:“你是良人?那你可愿真心待我?”“心之所愿,万山莫阻。除非磐石转移,海成桑田。”裴质伸出手掌,向她立誓。

此后,灼灼时常与裴质相会,两人一同吟咏诗文,登高作赋。灼灼的才情倾倒了裴质,而裴质的温柔也化解了灼灼心底对未来的担忧。

春日青山绵绵,碧树成荫,每一处的绿荫里都有他们的身影;夏日碧波荡漾,清荷递香,灼灼的心一如花蕊盛放在裴质面前。可喧嚣的春花夏蝉过后,转眼就是落寞的秋雨冬雪。在红枫凋落之时,裴质接到宣召,命他回朝。

他欣喜地将消息告诉灼灼,灼灼的眼底却有一闪即逝的伤悲。裴质尚未发现,就已然消弭。

“既然裴大人要走,那这最后一夜,就由我为裴大人饯行吧。”灼灼浅笑道。

这晚,她一袭红衣,迎风起舞。在节奏急促的《拓枝》里,她回旋,攀花,折枝,而红烛灯影下,裴质还是看见了灼灼眼角的一滴清泪。

裴质走上前去,轻轻拥住她,柔声安慰。灼灼的泪徐徐落下,打湿他的掌纹。那道曾牵绊至深的姻缘线,终究是牵错了人。

那是灼灼第一次恳求他,也是第一次将内心展露在他面前。然而不等裴质伸手去摘下她心间盛开的那朵莲花,她就冰冷地凋谢了。因为裴质没有回应,许久许久,他都没有回答,只紧紧拥住她。

在裴质打点行装的半个月里,灼灼始终没有再见他。即使裴质努力挽回,她也坚持不见。他们之间已隔了一道无形的墙。

裴质最终拂袖离去。灼灼并未挽留,好似已完全忘却了这个人。忘却他们曾拥有的爱情,绚烂如烟火;忘却他们曾走过的岁月,潺湲如流水;忘却他们曾拥抱着彼此,许下美好的未来。

分别之后,锦城与京城之间不只遥隔千里,也遥隔了一场相思。无数个日子里,裴质在深夜辗转难安,而灼灼亦在明晦交接的时分清泪低垂。

裴质不知道,在他连夜起来预备锦衣入朝时,有一名女子彻夜未眠,用一方素锦拭尽眼角清泪;当他侧帽入城时,她已展开那块素锦,看着上面斑驳的泪渍,如同看清自己无数的离思,等到裴质踏上御殿的宫门,登上数重丹墀,她已将那方素锦叠好,交予贴身侍女,“你将此物寄到京城,给那位河东人。”

她始终是孤傲清高的,以至于不肯再说出那人的名字,不肯再低声唤他裴郎,而是用他的籍贯来称呼他。

裴质回到府邸就听管家说锦城有人寄来东西。锦城两字蓦地牵扯着裴质的心,他忙问是谁。

“不知。来人也是替人代寄,只说老爷一看便知。”裴质激动不已,忙吩咐道:“快将包裹拿来。”

裴质屏退众人,拆开后只见一方素锦,上面斑驳的红渍如同染满了女子唇上的胭脂。

裴质忽然想到那夜,红烛摇曳,灯下起舞的灼灼,颊边清泪被胭脂浸染,成了魅惑人心的红色。那滴泪从此留在他的幽梦里,总让他在午夜里不断回想,几至哽咽。

如今灼灼以一袭素锦将红泪寄来,表明她已原谅他的狠心离去。可是,如同京城与锦城之间相隔无数重山水一般,他们之间也再不复从前。

遇上灼灼时,他只是个被贬官吏,郁郁寡欢,多亏灼灼柔情宽慰。可如今他已是大唐金殿上的一员,他们之间已横亘了逾越不过的鸿沟。身份之别,地域之差,让裴质的心头再也没有往日的那份悸动。

最终他在灯下焚尽那方素锦,也焚尽了刻骨铭心的曾经。而锦城的皓月既记载了灼灼因思念而落下的泪水,也记载了她日后年老色衰,潦倒街头时所落下的清泪。

后来,韦庄曾写下一篇《伤灼灼诗》,感慨灼灼遇人不淑的遭际。然而那清朗月色下,灼灼依然清傲,不肯被任何人看轻。纵然裴质辜负了她,爱情辜负了她,她依然是灼灼。

如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篇8:漫话“教育随笔”

一、教育随笔的涵义

教育随笔可以是教育日记、教育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叙事、教后感、随感、教育札记、教育体会、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等。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 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倡导教师立足实践、及时整理和记录自身实践感悟。这其中既体现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 也有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与情感升华。

简言之, 教育随笔是把教师精彩的教育教学故事叙写下来, 把真实的教育教学情节记录下来, 从口头语言变成书面文字。

二、教育随笔是教育创新的需要

教育随笔是教育创新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我们必须与时代同步。因此, “与新课改同行”, “与学生一同成长”, “寻找教师自由的教育天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不懈的追求, 而这其中提倡教师写“教育随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时尚的做法。正因为教育随笔彰显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教育情怀, 因而它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厚爱与青睐。同时, 也逐渐成为我们成长的一种职业习惯, 成为我们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写“教育随笔”是用笔记录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亲身体验, 不同于教育专家的演说讲稿, 不是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经验论文, 是教师“讲述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故事”;而且从提高教师精神生活质量层面来说, 写“教育随想”是教师在愉悦放松自己、检验倾吐自己、反思感悟自己、总结提高自己, 是属于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方“乐土”, 乐在其中, 得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学会写随笔, 是在培养自己的主动探究精神, 是在搞“小科研”, 是在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用一句专业的话来说是在“促使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教育随笔的特点

教育随笔, 得其真意的也许就在一个“随”字, 随意、随手随时可以思考、记写, 具有适时、适度、灵活的特点。

“随意”是说, 写随笔没有什么程式化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 文字可长可短, 内容可大可小。无章法之限, 形式灵活多样, 不必循规蹈矩, 无段式之分。如果心里有一个内容, 但没想好这件事阐明了什么道理, 却被这件事深深感动了, 达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 这时不必硬挺着, 也不必要什么理论做依托, 可以把事实写出来, 让读者自己去体悟, 去碰撞。

“随意”不是无目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是无休止地记流水账。如果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 如果说某一天灵感闪现, 写几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 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经得起推敲, 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 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

“随手随时”是说,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教育事件和稍纵即逝的想法和信息, 所以需要及时收录、存储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 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完整了, 灵感的火花可能也消失殆尽了。所以要养成随手随时记、随手随时写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坚持记教育生活日记。

四、教育随笔的内容

教育随笔写什么?我想, 我们应该从读书笔记, 教育案例, 教学反思, 研究性学习, 学生档案记录, 教师专业成长记录, 心灵感悟等几方面着手实践。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做个有心人, 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 教材的挖掘。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 是我们教前教后时时面对的, 从备课到上课, 到课后反思, 到作业点评, 我们真的把它参得很透, 自然有新的认识和观点生成。况且它本身不一定是完美的, 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打磨研讨, 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 那么及时把它写下来, 有所思, 必有所得。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做一个有心人的话, 一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2. 教学的得失。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都会有令自典型案例:己满意甚至欣喜的体验。随时记录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况且, 听课、评课的机会是很多的,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 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 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 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 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

3. 自学的感悟。

教育政策法规, 也可以在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研究性学习甚至同行交谈、家庭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

五、怎样写教育随笔

1. 要广泛读书。

身为教师要多读书, 而且要博览群书, 精读专业书, 否则就无积累, 无沉淀, 缺少人文色彩、缺乏文化视野。读书可以给人启发, 读书可以丰厚人的底蕴, 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学养。

2. 要勇于实践。

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实践资源, 我们从教学中来, 到教学中去。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随笔资源。

3. 要学会思考。

读书和实践只是为写好教育随笔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要把读书的收获和启迪、实践得失与感受付诸笔端, 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思考。思考是总开关, 没有思考就没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没有思考, 就没有概括和提炼;没有思考, 就没有思辨与生成。

4. 要完美表达。

也就是说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不同于说, 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想的变成文字, 还是要一定的文字功夫。因此要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 提高写的能力。

5. 要与时创新。

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或是切入一个事例的角度不同于以往, 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 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篇9:随笔两篇

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书, 我找她许多年了, 可是没有找到。

我读到她的时候, 她已经没有了封面, 也不知道写那本书的作者是谁。书页非常陈旧, 足有大半寸那样厚。我发现她, 她竟那样毫不经意地被扔地楼上一口木箱里。木箱里还有一些杂书, 她就和那些杂书混地一起。我至今不能明白, 为什么我就专掂了她静心地读起来。其时我大约是上小学三年级, 八九岁的样子。

我每天晚上睡在阁楼上, 我就坐在阁楼的床上读那本书。书太厚太重, 时间长了, 我的胳膊有些支撑不住, 于是我一屁股坐在床下的木椅上, 把书摊在床上展读。过去几年后我才知道, 我当时读的是一本小说。当时是不知道什么是小说的, 单是为小说的故事着迷。有一天, 天气很热, 我的祖母把午饭做熟了, 屋里屋外喊我吃饭, 那时我正瞪着眼在书行里和那个主人公在高梁地里锄草, 竟没有答理说我在楼上。祖母攀着木梯爬上楼来了。当她的头伸进门来, 我竟吓得跳了起来。祖母自然不知道我惊吓的缘由, 愣愣地盯着我呆了半天。祖母很迷信的, 以为我着了魔, 晚上对着月天唤了多时我的名字。那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大江口村子的故事, 曲曲折折的, 很有趣。小说有个地方写, 月白风清的晚上, 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里说话, 那月亮非常地好, 仿佛烙得很圆很圆的面饼, 恨不能去咬它一口。大江口村头的江水呢, 它静静地抛着甩弯, 泛着淡淡的鸭绿青色。后来在学校里写作文, 我脑子里总想着那小说, 总要弯弯拐拐地派用那本小说的词句, 很长的时间我被那个小说笼罩着, 牵引着。我甚至想, 什么时候到大江口去看看, 看看那里的高粱地, 那里碧绿的江水。年幼的我是不知道小说的虚构的。

隔壁的老太太死了, 老太太比我大几岁的孙子华子单住一个房间, 有些害怕, 每个晚上都要找我去陪他作伴睡觉。有一天我告诉他, 我看了一本书, 很好看的。华子要我第二天就把书揣过去给他看。华子初中刚毕业, 白天要做许多的累活, 晚上就坐在油灯下用手指着字用心地读。有一天, 华子掏出手电筒里的电池和灯泡, 又找了两根导线, 捣弄半夜, 在床边结上了一条电路。开关夹一开, 灯泡霎地亮了。我感到非常稀奇, 这是我最早见过的自制的土电灯。华子扒在那颗小小的灯泡下面读着那本书, 我熬不住瞌睡, 倒头睡着了, 等我一觉醒来, 看见床的那一头, 华子还捧着那书专心地看。那颗灯泡因为电量消耗了许多, 渐渐变得暗了, 华子手里的书便和灯泡凑得很近很近, 差不多是用灯泡照着每一个字。

因为上学要做许多的功课, 读很多的课文, 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没有想去找那本小说的。我离开家乡到一个城市里去上大学, 儿时的事情不禁绵绵地怀想起来, 我想到了我曾读过的那本小说。我去找华子, 华子说, 他看过之后又看过许多人, 实在不知道流落到谁的手里了, 又向我说了一大堆赔不是的话。我很失望, 心里怅惘了很久。这本书我想是父亲读过的, 也许他能够告诉我那本旧书的作者和书的名字, 结果父亲说, 他已经记不得了。后来我在一所学校里教书, 同行里除了我, 都是读过许多典籍的老先生。据说教语文的李老先生看过不少的小说, 记性又出奇的好, 我便去找他了却我的那桩心事。这老先生用手摩着光光的头, 撮着嘴苦想了半天, 然后从老花眼镜后面用很疑惑的目光直视着我说:“怕是你记得不对吧!”看来这老先生对我的那本钟爱也不曾谋面。

不知怎么的, 越是找不到就越想找到她, 这样的心思随着时光的流逝, 不仅没有淡漠, 反而越来越强烈了。只要有书的地方, 我总爱去转转, 尤其是那些藏有旧书的地方, 譬如街上的书摊, 老先生的书房, 乡下的书店, 我总在想, 说不定在哪个不经意的地方, 她会鬼使神差地与我邂逅相遇。如果她躲在哪个地方静静地等我, 而我竟大大咧咧与他擦肩而过, 岂不是失之交臂, 遗憾终天么?有一天, 一位朋友提示我, 何不上网看看。我钻进网吧, 打开网络, 在搜索栏里敲进“大江口”三字 (这是我唯一记得的线索) , 结果这个自称藏纳万方的智先生, 告诉我的竟都是做生意买卖的勾当, 令我大大的失望。

我与陈君聊天, 陈君也是读过不少旧书的。我说, 连我自己也不明白, 我干什么要拚命找那本破书, 难道她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吗?如果是那样, 她断不会音信杳无的。陈君说, 人的至爱是孩提的心爱, 你寻找的那本小说, 其实是一段美好的记忆。那本书也许你会找到, 但找到她时, 你会感慨, 那不是你朝思暮想的那一本。且把这种美好的记忆藏在心底吧!

花咚咚的姐

听到这支山歌, 我的心震颤了。

2006年10月, 湖北省首届民族地区民歌演唱比赛在恩施举行。这是一次原生态民歌的荟萃。来自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龙王冲村的四位农民兄弟演唱了原生态民歌《花咚咚的姐》。

“花咚咚的姐呀, 姐儿是花咚咚, 回娘家背个花背笼。哭哭啼啼呀, 姐是花咚咚, 回娘家呀, 背个花背笼……”

和众多的民歌一样, 《花咚咚的姐》的唱词是非常质朴而简洁的, 没有修饰, 没有装点, 甚至连一个表达浓烈感情的字也没有, 它只是直白地叙说。

这就是民歌, 这就是鄂西大山深处在民间蕴涵了千百年传唱了千百年的民歌。鄂西民歌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这深沟浅壑里生长出来的民间歌谣始终保存着一种朴素自然的古风。它用白描的语言和率直的表达描述人间最美好的形象, 抒发心中最动人的情感。

“花咚咚的姐呀, 姐是花咚咚……”, 来自泥土乡间的农民头缠丝帕, 身着素衣, 向着无边的夜空引吭而歌, 领歌者的高腔行吟宛若孤鸿行云, 众和者相答有如山风和鸣, 领歌者那一句“回娘家呀”, 他把“回”字拉得很长很长, 一种内心的悲叹在高高的颤音上不停地抖动, 出嫁女子内心的凄苦和哀怨被渲染到了极至。我总是觉得民歌与作曲家的创作是不一样的。作曲家需要以歌词为基础, 需要有歌词的激动, 需要产生与歌词的共鸣。但是许多的民歌似乎是以音乐形象为先导的, 那一群下里巴人在乡间生活劳动, 他们受到某种情景的触动, 嗓眼上的旋律便像山泉一样从他们的心中奔泻而出, 成为飘落在泥土乡村沟沟坎坎的音乐作品, 至于歌词那纯粹是随了音乐而水到渠成的文字。但是, 这已不是随随便便的文字, 她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花咚咚的姐》不仅拣不出一个闲字来, 而且每一个不言情感的词句都饱含了无尽的深情。《花咚咚的姐》它是流传于长阳山野田间薅草锣鼓中一种叫“穿号子”的唱段。“穿号子”在文词结构上被形象描述为梗子和叶子, 梗子支撑着叶子, 叶子绕着梗子, 反复咏唱, 构成盘桓多变的美妙乐章。而这一切又与音乐的情绪结合得天衣无缝, 浑然一体。

恩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之后, 湖北省作曲家方石先生将这次比赛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整理。我走了好多的门子才弄到那一张光牒, 这是我数百张光牒中极为珍贵的收藏, 它在我的光牒夹子中只占有很小的一个空间, 但它把我带进了一个散发泥土芬芳民歌的世界。在那张光牒众多精品民歌中还有一个我感觉出是来自恩施巴东县的一首民歌, 它没有标出歌题来, 好象歌词也听不完整, 第一次听到的时候, 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它是一个老妇人所唱的属于她年轻时候的一首情歌。那一种仿佛随风而起的颤音和着嗓音有些嘶哑的低吟, 她所创造的感情境界超越了世俗所规定的音乐艺术的标准, 成为融入内心、融入自然的天簌。于是我又想起在湘西所听到的哭嫁。老妇人用土家语唱起她年轻时候就习唱的哭嫁歌, 如悲如啼, 如泣如诉。老妇人不是音乐家, 她只是一个从泥土乡间走上来满手老茧的农民, 但在她的吟咏里我真切地感到那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属于她的内心的, 她的灵魂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素锦-心情随笔】相关文章:

心素如简,心情如花心情随笔04-14

夜思-心情随笔04-28

星辰心情随笔04-29

回生心情随笔04-29

初一心情随笔04-29

星夜心情随笔04-11

旁听心情随笔04-11

救球心情随笔04-13

梦心情随笔04-16

远亲心情随笔04-17

上一篇:建制村合并动员下一篇:学校周年庆祝福语大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