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

2024-04-27

求新(通用10篇)

篇1:求新

求新求变优化教学

求新求变优化教学

贵州省贵阳十四中 倪丽瑜

【摘 要】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人文科学。要教好语文这门学科,必须要求新求变,适应时代,以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式,不断的优化教学思想和手段,继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践能力以及道德情操。

【关键词】更新 实践 探索 突破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人文科学。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语言;道德的领悟与提升,也离不开语言;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更加离不开语言;文明的承继与推动,还是离不开语言……凡此种种,皆可以证明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成功的将语言文化进行教育普及,意义重大。

要教好语文这门学科,必须要求新求变,适应时代,以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式,不断的优化教学思想和手段,继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践能力以及道德情操,为中华民族塑造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新课标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改变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即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提升等内容。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需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灌输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例如分类规划、总结概括,一味的学习只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主动和针对性的学习。

以往,教学的内容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但是,今天的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绝非“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翻译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

如今,随着时代的逐渐迁移,信息量日益庞大,学生们需要综合培养,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锤炼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一味秉承老式传统枯燥乏味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举个例子,在不久前,童话图书等读物,是很受儿童欢迎的读物,可以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认知能力。但是,今年初夏儿童节,各大书店的儿童读本被孩子们批为幼稚、庸俗、哄骗小孩子的东西。这些,并不是说明孩子们的文学功底提升得有多高多快,而是说明随着时代的迁移,信息量的扩宽加深,使孩子们接触的事物增多,思维变得丰富,从前那些老套、呆板、乏味的教学传播灌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更加无法扩散思维,增进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的教学方式及理念,必须要求新求变,不断优化教学,努力积极打好学生的综合基础,注意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竭尽所能的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自主性。

第一,要想打牢基础,不只要从简单的字、词、句、段、篇、诵、读、记、背、用逐步深入,更要从社会多元化的信息中,提取健康有益且立于实际的东西输入教学,尽量让学生吸收,组成一张联系网,最终达到举一反三,杂学旁收的效果。(教学论文 )在此过程当中,基础知识必须要快抓狠抓稳抓,让学生能够将知识把得准,记得牢,学得深,有备无患,灵活运用。只有基础打得牢固,才能不断加深,不断提高,大大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

第二,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板模式,创造开拓趣味教学;其次是要针对新课程指标,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开拓与发展。要做好这点,需要从多个细节入手。比如,要尽量的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而不再是单调重复的`黑板文字、笔记作业的传统模式,去让学生强行吸收知识,这样的方式长此以往下来,会大大消磨学生学习的耐心和兴趣,大脑也会变得僵硬呆板和机械化。再比如,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改变教学的单一性,从知识延伸入手,加强教学的多样化、趣味化、人性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尝试了解其内心世界、思想及性格,缓解其在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和负面情绪,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三,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摆脱你教我学,你问我答,你布置任务,我完成任务的局限教学。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够避免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烦躁、焦虑、担忧等等诸多的厌学情绪,积极向上的主动学习。这一点需要老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千方百计的,不遗余力的去培养创造。例如多多总结语文的特点与魅力,充分的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爱上语文,产生学习的动力。再比如多多开展课堂活动,自主学习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自己的头脑和能力,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能够自我掌控,自觉学习。

最后强调一点,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告别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创新,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使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提升,是新课程理念下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事。

篇2:求新

演讲应该是一种具有鲜明针对性和强烈现场感。

运用不同的 构思方法和表达技巧,给评委和听众耳目一新之感,就成为演讲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 巧妙的称呼

演讲者如何称呼评委和听众,看似无关大局,实则不可忽视。”。“各位听众”之类的称呼,这类称呼显得简明自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说是一成不变的。

二 新奇的开头

演讲者应当善于应用新颖和奇特的开头语,以获取不同凡响的现场效应,营造良好的演讲气氛。

三 特殊的经历

一般来说,演讲者要对自己的经历或他人的事例作演讲的例证。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一笔独特的人生财富,应选些特殊的经历和事迹。

四 反常的思路

演讲者的思维脉络总是按照一定顺序展开的这就是所谓思路的程序性。高明的演讲者往往善于一反常态,在演讲思路上求异出新了。

五 独到的见解

作为演讲者,对要针对的问题应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和理解,精辟独到地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给评委和听众以新的启示为演讲成功创造条件。

六 独特的语言

显而易见,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能尽说一些在同一时境中别人说过或人人都会说的话,演讲者应能屏弃陈言套话,善于应用独特的个性化语言,讲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意愿。

七 特别的结尾

篇3:寓意古风求新韵

古风是寄寓文化基因的美学关照,包含古迹、古意和古心。首先,古风推崇古迹,即在创作中借鉴传统艺术的形式、风格和主题,形成符号学意义的古风图像。第二,古风崇尚古意,它由体现古风的形、色、质等具体而微的美学元素构成。传统艺术强调意象造型,有完备的笔墨系统做支撑,追求形神兼备、工写互映、古朴奇绝。其意象色彩讲求随类赋彩,由生生观的色彩观、五行五色的色彩观、阴阳观的色彩观等传统用色体系组成,加上西方科学色彩体系,为古风艺术提供了宽广的表现空间。上述形色因素在美学体系中属于文的范畴。中国艺术讲究文质彬彬,还追求古风之质,即不徒尚华美外观,内有切实之体,格物致知,大方而正格的文化品格。第三,古风陶养古心,让人与古人同心同趣、同法同理,通达古今。

然则古代烟逝,前人多叹太古之迹声希味淡,岂料工业革命和商业文明催生出全新的现代文化景观,将古风逼退于专业展馆、文化遗迹以及博古架上,时遭弃绝之危机。贝尔认为现代社会发展已然导向精神裂变、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三者不断将人类推向生命意义匮乏的空白荒地边缘。而文化不断寻根,在其赖以生存的传统本源中发现意义,唤醒感性生命,以期对抗日趋加剧的物质化生存。这就是古风艺术的时代价值所在。

现代古风创作分三类:一类如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在剥蚀脱落中兼收并蓄民间艺术、石窟壁画、西方艺术的形式和技法。二类如徐乐乐的作品,与传统一脉相承,笔精墨妙,画古人古意、抒古韵古趣。三类是许多油画创作中的民族风,如吴冠中风景画中的文人意趣。这些古风艺术有一共性,那就是从传统中只截取与艺术家才情契合的古风意象片段,并赋予这意象以时代意味,从而形成内容题材相对稳定,风格化、系统化的造型模式,既合古人丘壑,又自出机杼。

篇4:求新与守旧

但有时候,求新不一定能创新,比如老黄瓜刷绿漆,是为了装新。

本刊编辑部经常收到来自读者“求新”的压力。比如某报刊登了某种“新药”广告,宣称该药是糖尿病治疗的革命性创新,号称已经治愈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其实,这则虚假医疗广告没有任何新意,其产品也只是一些保健品添加西药成分(或者是普通的保健品)。只是一些糖尿病患者盲目求新,他们希望有一种新药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求新心切,最终被耳目一新的“新”产品给坑了,网友称其为“坑爹”。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来看,这种“坑爹”现象已经泛滥成灾。仅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就已达到1.84万次,违法医疗器械广告3110次、违法保健食品广告1.83万次。他们骗人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大多“立异标新”。在3·15来临之际,有相关部门做过一项调查(2245人参加),结果显示66.2%的人称自己或家人曾因听信虚假医疗广告而被骗。

所以说,新东西固然可喜,但其前提必须是真新。

与求新相对应的是守旧。在改革开放、破旧立新、万象更新的中国,守旧似乎一直与落后画等号,所以很多人都纳新吐故、喜新厌旧。

只是,“旧”还有另一种身份,那就是“经典”和“传奇”。比如说二甲双胍,它是一种老药,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降糖药,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国际及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被推荐为一线用药。本期“热点追踪”栏目文章《我们为何用二甲双胍》就是要告诉您一个关于经典老药的故事。

所以说,追求创新,但不要盲目求新;立新破旧,但不要遗忘经典。

篇5: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求新

求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鸛鹊楼》

篇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贵在求新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笔者认为,在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贵在求“新”:培育重点对象应为“新型主体”,职业农民成长要有“新环境”,培育目标要能适应农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培育模式要有“新思路”,培育手段要有“新方法”。

培育重点为“新型主体”。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这些新型主体的发展,又必须紧紧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各农村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而对当前在农村新型主体中从事生产经营的决策者进行培育又是重中之重,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当然,除了重点为“新型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外,还要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比如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

业。对这类人员培训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培育回乡青年等“新规就农”人员的经验,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的培训外,必须要为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条件。

培育要有“新环境”。培育职业农民不能忽视对其发展环境要素的“孕育和培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好比是一个育种工程,但优良的种子是否能带来好的收获,还取决于适宜的土壤环境。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在土地流转方面,能让新型职业农民顺利得到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面积;在组织体系方面,能让合作社真正发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只做作表面文章却没有实质性内容;在市场建设方面,能让其真正形成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拉动力,使新型职业农民创造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再就是在整个产业链上,如加工、物流、科技与市场服务等环节,而不仅仅在生产环节,为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出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此外,如何提高农民职业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除了收入的原因,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需要综合措施,首先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要通过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的扶

持得以实现;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善,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把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使农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其三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门槛,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培育目标以农业“新产业”为导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贴近各地农业“新产业”需要和基层实际,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怎么方便就怎么开展,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湖南省石门县2012年就确定了该县农业新产业为茶叶、柑橘,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中,该县围绕茶叶、柑桔这两大农业新产业项目,提出遴选条件严格选拔培训对象——要有强烈的农业从业意愿、占有一定的农业资源(茶叶8亩、柑桔5亩),实施问卷调查摸清茶叶、柑橘经营大户的培训需求,结合该县茶叶、柑橘产业发展特色,制定了详实的《茶叶、柑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培训了茶叶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和柑桔产业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柑橘、茶叶产业的发展。2013年,该县尽管受长期高温和持续干旱少雨的影响,柑橘总产达37.05万吨,比2012年增产2.02万吨,增幅为5.77%;茶园面积12.7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1.2万亩,同比分别增加0.5万亩和0.9万亩。

培育模式要有“新思路”。职业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要求积极探索、力求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上有“新思路”。辽宁省通过学习和调研各地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并结合该省实际,创建了“3353”培训模式,值得借鉴。即,坚持三项原则:就地就近,农学结合,农民需求;实施三个模块培训:系统理论模块、模拟操作模块、专项培训及考察模块;实行五个统一管理:省级农业部门农广校统一培训规程及培训模式、统一理论教材、市县统一师资及组织教学、考务管理,县级校统一教学班管理。对受训农民开展三证培育:全面的农业系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没有中专学历的参训农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受训农民要在培育后获得三证,即系统培训证书、中等学历教育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也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一个条件。该省参照原有的中等专业教学计划,结合职业农民需要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同时,该省还总结职业技能鉴定经验,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办法》,要求三项培育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个证书齐抓共管、互为监督。

培育手段要有“新方法”。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探索中,必须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培育方式,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将财政投入、系统培训、专业指导、产业扶持、自我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一条

篇7:打造“务实、求新、创效”党组织

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全力以赴降成本、提效益、推改革、求发展,实现突围解困,是当前公司面临的紧要任务。为充分发挥支柱矿井作用,支撑公司逆势发展,矿党委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保证监督、凝心聚力”的要求,高擎“务实、求新、创效”的旗帜,树立“强化核心、融入中心、把握重心、凝聚民心”“四心”理念,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一体化对接,较好推动了矿井高质高效发展。

一、强化核心谋全局,增强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履行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引领发展的重要职责,深入调研,加强团结,转变作风,带领干部职工共识共为、共谋发展。加强班子团结,党政同心同德。团结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出效益。创新提出与行政“同向、同心、同步、同力”“四同”工作法,把党政联席会作为党政衔接协调的主要形式和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新实施专题解读领讲式党委中心组学习,提升党政班子成员把握宏观大局和矿井重点工作的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上加强沟通,推心置腹,拾遗补缺。在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和兖矿内外部经济形势、准确把握杨村自身发展规律和承担的历史使命。

二、融入中心建示范,增强党组织推动发展力一是深化警示教育,护佑安全生产。始终把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第一保障。认真履行安全宣传教育责任,发挥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严格落实《9个“七条规定”》,深化“三查三反”,深入开展党员安全承诺、党员无“三违”、党员安全帮教等行之有效的安全活动,带领干部职工树牢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开展青年志愿者安全宣讲进区队、“三违”职工亲属签名帮保安全活动,整合“三员一哨”群监力量,赋予群众安全监督新使命,共同筑牢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防线。打造“煤海先锋”,大力创新提效。鲜明提出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身份“红起来”、形象“亮起来”、作用“显出来”。把工作业绩作为检验党组织和党员“三个作用”的具体标准。是引领深化改革,实现大局稳定。统筹推进改革改制、内部市场化建设、“三减三提”等中心工作。加强改革改制宣传引导,组织形势任务宣讲,录制播放“绩效考核、动态转换、转岗培训”专题访谈节目,开展“改革面前怎么办、我为改革做什么”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干部职工与矿井同呼吸、共命运,正确理解改革、支持参与改革。采取“一对一”谈心谈话、稳定包保等形式,做好改革改制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超前引导,积极疏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三、把握重心激活力,增强党组织改革创新力,根据深化改革开创的新局面、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创新,讲求实效,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

法和活动方式,着力增强矿井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切实提高了矿井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组织建设的意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着力加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好搭档”、“好助手”创建,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干部队伍。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优秀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为矿井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和职工队伍建设,拓宽党建工作网络阵地,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组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组织党员和职工为矿井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篇8:党报社区报道亟待求新求变

报道题材老。翻看一些地方党报的社区报道版面, 发现内容大多是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楼长、义务奉献、党建计生、卫生创建等, 面孔老套, 长年如此, 令人缺乏阅读兴趣。

主题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这就要求记者要将最新鲜、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写在新闻的导语中。如能把导语写得很有悬念, 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 则更能显示出记者过硬的语言功底。因此精心写好导语在新闻写作中至关重要。

篇幅要简短。写新闻稿件要研究读者心理, 从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把他们最想知道的内容采写出来, 突出消息最主要的内容, 并且语言要简练, 行文要干净, 做到文约意丰、言近旨远。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写消息与写诗虽然不是同一类别, 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选择和锤炼的做法, 是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的。另外, 记者编辑在写作和修改稿件时, 要选择最能体现新闻本质的内容, 这些内容要具体实在, 对可有可无的材料要舍得割弃。篇幅短并不是空洞的短, 而是短中有物, 短而具体, 短而实在, 短而有说服力、有可读性。

主体要厚实。新闻的主体是新闻写作的重点部分, 它是对导语的补充和深化, 是对导语的完善和扩展, 也是对导语的回答和解释。如果说导语陈述的是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 那么新闻主体所起的作用则是提供最完备的细节或背景材料。所以主体段叙述应删繁就简、具体形象。写人如在眼前、栩栩如生, 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叙事要突出新闻的主要事实, 回答受众迫切关心的、欲知而又未知的新闻事实, 对事例的选择不宜太多, 应以一当十,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努力摒

报道对象老。文章的主角多是大爷大妈、离退人员、下岗职工、患病对象、贫困户等, 乍一看, 很像“老年报”或“夕阳红”特刊, 缺乏活力和生机, 更缺乏时代气息。反倒是有的《老年报》, 大事刊登快, 文章有深度、有分析有观点、有趣闻有历史、有故事有服务等, 感觉新颖, 涉及面宽泛。

表现手法老。不少稿件简直是缺乏时效性的表扬稿, 或办事处、社区近期的工作简报, 单一乏味、不痛不痒、蜻蜓点水, 表现力差, 没有感染力, 更不要说宣传效果了。

新闻语言老。套话、老话、空话, 政治色彩较浓的“八股”表述充斥稿件, 诸如活雷锋、热心肠、贴心人、广受好评、一致赞扬、掀起热潮、无私奉献、面貌一新、亲自带头等词语, 陈旧乏味。

上述“四老”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党报社区报道的进一步拓展, 并远离现代读者的需求,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亟待探索破解, 求“新”求“变”。

改变传统思维, 改变着眼点, 进一步拓宽报道视野。现今的社区, 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 无论是社区承担的

弃那种堆砌事例、记流水账的方法。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要使绘画不同凡响, 就要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总之, 主体厚实, 是提高新闻内容信息“含金量”的有效途径。

提倡写短新闻, 增加消息稿件的信息“含金量”, 还应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短新闻不能只为求短而忽略新闻要素, 造成新闻要素的残缺。这样的短新闻不能给受众完整的印象。对于一些重大新闻, 其实也需要篇幅长一些, 否则削足适履, 就会影响其新闻价值。总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短为主, 这样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改文风、转作风。把消息写短、写精、写活,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受众的期盼,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努力实践, 是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此我们务必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给予高度重视。总之, 写消息容易, 写出“含金量”高的短消息不易, 因为这是一种高度, 更是一种境界。“功夫在诗外”, 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努力实践, 才能培养出自己“一见倾心”的直觉能力、“平中见奇”的发掘能力、“见点知面”的整合能力、“以线连珠”的串缀能力、“得心应手”的协调能力, 进而写出令广大受众满意的、“含金量”高的短新闻作品来, 把报纸的信息量加厚。

(作者单位:鹤壁日报社)

编校:赵亮管理任务和服务职能, 还是辖区居民的构成等, 较之过去均有了很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区新闻是一个“宝藏”, 我们应精心策划、精心挖掘, 不能简单地把社区报道做成简报和小故事。编辑记者的着眼点和视野必须放开, 从单一的传统思维转向放射性的多元思维, 使社区报道更富针对性, 引导更加有力, 服务更加贴近。譬如, 选题上我们可以着眼于辖区单位的文明共建;都市村庄流动人口的管理;社区居民的交往, 新型邻里关系的建立;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状态、心理需求等等, 题材非常丰富, 需要我们的记者以新的视角和多元的思考落笔、探究、表现。如2011年5月6日, 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推出了《社区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嘉定菊园新区推出“三全服务”新模式》的调查, 并配发了“服务先要创新”的编者按, 是一篇探索性、引导性很强的文章, 开阔了社区服务的视野, 突破了社区报道原有概念和框框,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对一些社区活动的报道, 不妨换种思维, 少加或不加主观色彩。对一些传统“表扬稿件”的处理, 不妨改变文章切入口, 换种表述方式, 赋予时代气息。如有些社区义工志愿行为, 助老助残、做善事等就是有益的社会实践, 没必要拔高或简单地列为“好人好事”。即便是好人好事, 老的题材,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视角解读提炼, 探索新途径, 赋予时代新意。

2008年秋, 《郑州日报》独家策划和报道的“陇海大院”现象曾引起轰动。在中秋之日, 通过“陇海大院”辖区各界人士为一位下身瘫痪的残疾朋友过生日的真实场景, 开掘出一个“真情相守32年的爱心群体”, 演绎出一段“情动绿城的爱心故事”, 表现了时代和谐的新主题。对这一记者早已发现的城市社区的平凡而感人的群体效应, 《郑州日报》没有按常规简单处理, 而是选好中秋做由头, 调动了文字摄影所有新闻表现手段, 并联动立体媒体, 层层递进, 集中报道数月, 还邀请专家学者深度开掘蕴涵“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中所赋予的时代意义和人性闪光点, 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典型, 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河南省委原书记侯宗宾看到报道后称赞《郑州日报》:“你们陇海大院那个报道做得好!”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腾讯网、大河网、红网等40多家网站转载该系列报道。

拓宽报道对象, 关注新的生活方式, 放大生活亮点, 弘扬和谐声音。社区是多元缤纷的, 我们报道的笔触不应该忽略流动人口、打工者、商户、低保人群、时尚人群、特殊爱好者、剩女宅男等都市生活中涌现出的新新人类, 应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报道都市时尚元素, 报道新的生活方式, 放大生活亮点, 弘扬和谐声音。2011年7月20日, 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社区版刊登的《退休金租场地改编50多首民曲———“潮老头”弄爵士乐队吸引粉丝》一文, 生动有趣、其乐融融、健康向上, 不仅令读者产生兴趣, 还很想参与其中。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尤其要争取80后、90后年轻读者群, 在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上应逐渐符合新一代的口味和阅读习惯, 让社区报道多样化更富活力, 避免社区报道的阅读对象最终沦落为中老年读者, 暮气沉沉。

报道手法求新, 形式多样灵活, 借势做足文章。要不断学习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 加强与读者互动。《河南日报》的《焦点网谈》专版, 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开办几年来, 注重运用新的传播方式, 与读者互动, 增强了党报的活力和新鲜度。不少都市报这两年纷纷开办社区QQ群、短信、主持人专栏等, 实施报网联动, 新颖活泼, 不拘一格。在这方面, 很多都市报的做法值得党报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今年以来, 各大网站微博对新闻事件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不容忽视, 风头强劲, 传统媒体当借势发挥, 做好社区民生文章。

运用新的词汇和表述方式, 跟上时代步伐。社区报道反映的是百姓生活, 所以在报道语言上更要体现百姓风格, 语言要生活化、口语化 (包括适当地运用网络语言) , 力求鲜活生动、表述富于个性, 追求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尽量少用或不用溢美词、拔高词、绝对词, 丢掉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陈词滥调。

继承党报传统, 倾听读者心声, 全方位反映居民诉求。群众工作一直是各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以读者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新时期居民生活诉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在这方面地市党报应该坚持并加以创新。《人民日报》2011年5月10日刊登了题为《社区活动室当摆设》、《“送温暖”华而不实》、《安排干部当村官》等5封读者来信, 抨击当下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 令人深思, 读者反响强烈。《解放日报》每周推出的《百姓心声》专栏经常采用读者来信或电话留言的方式, 表达读者诉求, 加之记者据此进行的详细调查, 监督效果较好。2011年5月2日该专栏头题刊发的《“便民之桥”何时重建》一文, 便是一组值得称道的报道。文中有读者声音“危桥岂能一拆了之”和记者随访“到河对岸实在是不方便”, 最后还加了记者手记, 对这件事的前后经过加以点评并给出解决建议, 可谓监督到位、报道完整。此外, 该专栏还设有“电话亭”专栏, 以“来电人”、“受理人”、“处理记录”的形式, 反映社区居民生活琐事心声, 受到读者欢迎。

寻找上下结合点, 加强日常策划, 让社区报道更贴近、更多彩。为使社区报道更有针对性, 主题更突出, 地方党报应在政府关注和百姓关心的结合点上下工夫, 努力探索报道的新途径和最佳效果。

近年来,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每年都结合党委、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 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党报进社区系列策划活动, 不仅恢复了党报多年来群众工作的良好传统, 拉近了党报与基层群众的距离, 更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和亲和力,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如《郑州日报》在省会有代表性的金水区、二七区先后开展了“牵手党旗下社区献真情”、“记者节记者社区听民意”、“社区消夏文化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策划活动, 并对获奖者奖励全年的《郑州日报》, 一些活动被新华网、人民网转载;《郑州晚报》则与市长电话室联手, 开展进社区巡回采访, 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连续3年在老城区管城区社区举办“邻居节”, 独具创意, 参与面广, 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综上所述, 党报的社区报道同样要与时俱进, 紧贴时代, 根植群众, 反映社会真实生活, 求新求变,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 更好地发挥党报舆论主阵地作用。

篇9:师法前人,求新求变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生前与苏轼齐名,死后被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诗歌,历来研究者颇多。但论者多注重从文本出发,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然若论黄诗艺术魅力,就不能忽视黄庭坚对杜甫自觉的学习及对其为文为人的影响。

黄庭坚学杜甫,首先得益于家学的影响。据《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八记载:“《后山诗话》云:‘唐人不学杜诗,惟唐彦谦与今黄亚夫、谢师厚景初学之。鲁直,黄之子,谢之婿,其与二夫,犹子美与审言也。”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尽力学杜,在人格精神上对杜甫也是极为羡慕与钦仰。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①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②。师承于黄庭坚的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③元代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④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庭坚陈为宋诗之冠,黄庭坚陈学老杜也。”

黄庭坚学杜,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杜甫在宋代诗坛地位的确立和宋学的兴起,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景祐、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⑤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⑥

黄庭坚对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艺术追求颇以为然。他在《再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眼入于翰墨,入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钱钟书认为:“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上江西诗派的纲领。”⑦

杜甫的善于锤炼字句,对黄庭坚影响极大。在《与孙克秀才》中说自己学杜诗句法音律并示之于人:“诗已遍观之矣,词章清快,易得可学之才也。请读老杜诗,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自成一家,不徒老笔研、玩味岁月矣。”⑧

黄诗也以锤炼字句出名。杜诗精于炼字,刻画细微,表现神情韵味。但黄诗的炼字,主要以新警为特征,造成一种陌生感,往往以一字之新,提全句之神。在音律方面,杜甫对音律有着十分自觉的追求。写有许多拗体诗,晚年之作更为成熟。这种拗体是在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黄庭坚也善为拗体,以特殊音韵造成拗峭的感觉,产生不同的感受力,如《送王郎》一诗,从“连床夜雨鸡叫晓”一句始,连续八句最后一字都是上声,而且除“此”、“马”二字外,几乎句句押韵。黄的拗体诗与杜诗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的特点,使诗句很有力度感。

杜甫善于用典,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明人胡应麟曾经在《诗薮·近体上·五言》中就人名用典做过详细阐述。认为杜诗人名用典时手法上取喻多端,抓住历史人物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特点,使之具有象征意义。杜甫常用之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黄庭坚继承了杜甫用典故表达感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并对此进行创新和发展。黄庭坚在用典时力避常见的,用俗了的典故,往往不取常人思路,突出某些警醒意旨,取得“以故为新”的效果。如《次韵叔父夷仲送君玉赴零陵主簿》:“田窦堂上酒,未醉已变态;何如东陵瓜,子母相勾带。”开头四句写田蚡窦婴相斗和邵平种瓜两个典故,只字未提诗中所要写的夏君玉,说明了一个道理:富贵者因钩心斗角而多起祸端,贫贱者却可子母相守安享天伦。“何如”典中套典,其句式来自阮籍《咏怀》之五:“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勾带。”黄诗在这里主要取“子母相勾带”字面之意,对邵平事已不在意,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典。

黄庭坚还喜欢把几个典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更是对杜甫用典的发展和开拓。“朱弦已为佳人绝”一句,典故的主体是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而“朱”字则超出这个故事的范围,来自《乐记》“朱弦而疏乐,一唱而三叹”一句。伯牙、子期是难得的知音,而这里是为“佳人”绝弦,有暗合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奏《凤求凰》之事。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言:“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将知音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友谊的珍惜,对爱情的忠贞,对崇高信念的追求,理想破灭后的失望等诸多感情。这种例子在黄诗中很常见。而黄对典故的改造使典故作为诗人笔下驱使的材料变成更加积极的东西,触发读者的联想,加深诗歌意境,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题李亮功戴嵩牛图》:“戴老作瘦牛,平田千顷荒。毂觫高主人:实已尽筋力,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作者代牛立言,用以寄托隐退的思想。对《南史·陶弘景》所载陶弘景多次辞谢梁武帝征召而隐居不出,画两牛,一牛放水草间,一牛戴金笼头之事的典故做了发挥。表情达意含蓄深沉,简练丰富,且对典故熔铸的不留痕迹,体现了其深厚的学养。

章法结构上,黄诗奇崛深折,不喜平铺直叙。这体现了黄庭坚对杜诗的发展。黄的很多诗句劈空而来,极有气势。《答龙门潘秀才见寄》以“男儿四十未全老,便入林泉真自豪”起句,豪迈之情喷涌而出。黄诗跳跃性极大,常有意绕开创作中的思维定势,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如《夏日梦伯兄寄江南》中后半首“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鹿养茸。几度白沙青影力,审听马嘶自搘筇。”先写微妙的意识活动: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细微的生命运动,后点明自己是在拄杖等待兄长的到来。

历来诗论家多认为黄庭坚只是在诗歌格律技巧等形式方面学习杜甫,而于内容无所师承,如张戒所言:“鲁直学子美,直学格律耳。”⑨实际上黄庭坚对杜甫安史之乱中体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道德风尚和高尚人格非常崇敬,并体现于诗歌创作之中。如作于熙宁二年(1069)的七言古体《流民叹》写河北发生灾荒后流民的苦难,盼望政府的救助。熙宁四年(1071)奉命考察本县马鞍山一带的农村情况,做了五言古诗《按田》,并用很长的诗序,详述农田水利之法,尖锐地指出:“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黄庭坚还在太和做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的政治诗。《上大蒙笼》、《牢坑入前城》、《丙辰仍宿清泉寺》等。黄庭坚在这些诗里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农村的现实图景,具有诗史的意义,体现了忧国爱民的情怀。

在日益加剧的新旧党争中,黄庭坚先后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后迁戎州(今四川宜宾),最终卒于益州(今属广西)。在坎坷的仕途中,他始终仰慕杜甫的道德人格,保持儒者的气度与节操,继续关心时事。黄庭坚继承了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批判精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政局发生变化,他开始了流贬生涯,诗歌创作也发生变化。但他自始至终,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节操,从未改易:“在他整个几十年,一千几百首的诗创作中,横说直说,没有一句打自己嘴巴的话。这证明他的诗的确是从腔子里说出来的真话。”⑩这种坚贞的人格不仅影响了江西诗派,而且对陆游、杨万里等人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黄庭坚对杜甫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对杜甫人格精神的推崇都可看出黄庭坚学杜是自觉的。当然,他还学习杜甫转益多师的创作态度,不但学杜,学韩愈,学陶渊明,还学习楚辞,甚至学习他批判的西昆体中的可取之处。对前人的学习,自己的勤奋和机敏、多思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而且他的诗歌创作对北宋诗坛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

①黄庭坚《宋黄文节公全集补遗》卷九:《跋老杜诗》[A]《黄庭坚全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黄庭坚《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A]《山谷内集》[M]卷26四部丛刊本。

③陈师道《后山居士集》[M]蜀大字本卷10。

④方回《刘元辉诗评》[A](《桐江集》)[M]商务印书馆宛委别藏1975年卷5。

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Z]卷22引《蔡宽夫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⑥叶适《徐斯远文集序》[A]《水心文集》M卷12,《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刊本。

⑦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110。

⑧黄庭坚《黄文节公全集·续集卷一》[A]《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P1295。

⑨陈应鸾笺注张戒《岁寒堂诗话笺注》[M]卷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⑩潘伯鹰《黄庭坚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P25。

篇10:政协工作要做到六个“求新”

2005-03-2

2政协工作要奋发有为,大有作为,必须做到六个“求新”: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发展上务求新贡献。充分发挥委员的视野开阔、思路宽广、位置超脱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共谋发展为主题进行政治协商,以服务大局为重点进行民主监督,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进行参政议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二是联系实际,建言献策,在参政议政上务求新实效。把建言献策融入到政协的各项工作中去,要紧紧围绕“民心工程”,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各界力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群众呼声,为党委、政府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以人为本,团结聚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务求新作为。要牢固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牢固树立人本意识、民本意识。多做扩大民主、加强沟通、增进团结的工作;多干倡导文明、集思广益、弘扬正气的工作。要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集思广益,拓宽渠道,在协商监督上务求新特色。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广泛调查研究,开展协商讨论,使协商的内容有新的充实,形式有新的发展,成果有新的提高。要将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勇于监督、善于监督、敢于监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

五是发挥优势,贡献才智,在带头致富、上大项目上务求新业绩。政协委员人才济济,汇聚了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要发挥优势,贡献才智,扑下身子,谋全局、下苦功、干大事,要敢为人先、敢争同行榜首。政协委员中不泛经济强人、致富能手,应发挥率先致富、带头致富的作用,影响、示范、带动群众发展致富,并回报社会、回报百姓。

上一篇:很走心的短句 走心语录下一篇:请 假 条 - 台州学院数信学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