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2024-04-15

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精选15篇)

篇1: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忏悔是发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它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会让人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而愧疚则是忏悔后的一种结果。它既是一种悔悟,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令你愧疚的人或物。而我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深处最让我感到羞愧的人莫过于我的父亲。人们常说:“父亲是山,可以成为儿女们受伤后的依靠;父亲是伞,可以为子女们撑起一片艳阳天;父亲是灯,可以为懵懂的儿女们照亮前进的方向……然而年少无知的我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处处与父亲作对,不知何时我们这对无话不谈的父女却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父亲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工人,他的手很巧,能为我只做许多令其他小朋友羡慕不已的玩具,而我也为有这样一个父亲感到骄傲。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高高地坐在父亲的肩上,手中拿着父亲给我做的玩具,高傲得像一位公主似的从小朋友的身旁走过,这总能引来大家的目光,在大家的惊叹声中,我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父亲在我心中的地位更是日益俱下,甚至在外人面前我都不敢承认他是我的父亲。这主要是因为在升入初中后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填写档案。而在父亲职业的那一栏中,别的同学都骄傲的填上总经理、主任、董事长……而我却只能灰溜溜地填上工人。我仿佛觉得大家都在嘲笑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鄙夷与不屑。于是我开始憎恨起他来,我恨他为什么不是总经理、主任、董事长……我恨我自己为什么要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为什么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主。于是我与父亲渐渐地产生了隔阂,并且在外人面前我也不叫他爸爸,甚至我与他一周也难得说一句话。然而父亲却没有责怪我,只是从他那满布血丝的眼中我看到了悲伤与落寞,但是自从那件事发生以后,我才深深的发现自己竟然是那样的愚昧无知。

记得那是在初三的一个夜晚,我正在上晚自习,这时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怔怔地望着窗外,心想:这可怎么办呢?妈妈今天不在家,这么大的雨我该怎么回去呢?正当我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时,忽然间我看到操场上站着一个撑着黑伞的人,他手里还提着一袋东西,刺骨的寒风撕扯着他的衣裳,仿佛要将它吞噬掉,背有些佝偻,那只拿着伞手柄的手有余长时间地暴露在外而微微的发抖。我怔住了,这不是我的爸爸吗?他怎么来了?我的心刹那间似乎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

“叮叮叮……”这时下课铃响了,我飞快地跑到父亲的身旁,把他拉到了一个角落,大声地对他吼道:“谁让你来我学校拉,你闲着没事干是吧?”“我……我想给你送点衣服和伞,还……还有一点吃的。”父亲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小声地呢喃着,我明显的看见他手已经冻得通红了,声音也在微微颤抖。额上的皱纹更深了。耳鬓不知何时又多了几缕银发,那从前伸得板直的背不知何时有点微微下沉,我猛地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这时有几个男同学也凑了过来,他们看见狼狈的父亲,在我耳边嬉笑道:“这是你爸啊?呵呵,他真像个捡破烂的……”于是我大声地对他吼道:“走啊你,谁让你来我学校的!”父亲真的被我的吼叫声吓住了,猛地怔了一下,然后慢慢的将手中的东西放在地上,撑起伞一步一步消失在大雨中。

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只能在心中大声地对父亲说:“爸爸,对不起,请原谅女儿的不孝。”

如今回想起自己从前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我真的恨死了自己。为什么我是那样的愚昧无知?父亲为我付出了他的全部,而我却因为他没有令人羡慕的身份而那样对他,可他却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了我。我想,我要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父亲,我爱您!”

篇2: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因为工作和交通的关系,一年之内我只能回家几次看望母亲。所以每次回去母亲都张家长李家短的和我聊个没完,直到我打起了嗑睡,母亲才想起铺被睡觉。可这一次回家,才吃过晚饭母亲就关起了门,神秘兮兮的说要给我看点东西,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小纸包,里三层外三层的打开,里面竟是存折。“给我看这个干啥。”我不解的问?“妈是想让你知道,妈有钱了。”我不禁笑了起来:“就你那两个打踢不倒的钱还叫钱哪。”母亲象没听到我的话一样,接着说:“儿呀,妈知道你委屈,没上上大学是妈没供到,前些日子妈看电视现在上大学不卡岁数了,六十岁多岁的老头也可以上呢!所以我就寻思,只要你想上,妈还供你,妈欠你的……要是上上大学也不会窝在农场里。”母亲的一番话说得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十年前,我高考只差几分落了榜,原本打算去补习,可家里的承包地连年亏损,母亲一个人也伺弄不过来,还有大哥结婚也需要钱。我实在不忍心母亲为我们苦劳苦作,便回家帮助母亲料理承包地。刚回家时我的心情糟透了,只是默默的干活,几天也不和母亲说一句话。母亲可能也是因为焦燥,牵牛时没小心,被牛踩了脚,脚面子肿得老高,根本穿不上鞋。我看不下下去,劝她休息几天。她只是摇摇头:“节气不等人哪。”母亲就这样趿拉着鞋,一瘸一拐的和我一起下地拔大草。九月的太阳威炎逼人,空气仿佛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一样。母亲穿一件蛋青的衬衫,后背上的汗水溻过的.地方析出一道道盐渍……母亲的脚实在撑不住她竟跪在地上……我的泪只是默默的往肚里流。我分担不了母亲心里和身体上的痛!

一开始我还雄心勃勃的想自己挣够学费再去上大学,可是半年后,我做了生产队的农业技术员以后母亲就反对我再去考大学,她劝我现实一点,再加上我每月只有百十元的工资,等攒够了补习费和上大学的学费,已过考大学的年龄,所以那个梦成了永久的遗憾。也许我读了大学生活展示给我的会是另外一幅画卷。但是这么多年的拚打我的心早已归于平静,甚至认为这些坷坎本来就是我该承受的,也许正是这此坷坎才让我的生命里有了一些内容,才让在往事的回想中有了几分自豪。失去的终究是失去了,时光不会倒流,生活也不会重来,何况我已经有了妻女,我也真正的理解了父母的心,并为父母的心而感动。据说在非洲的海域里有一种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最先得到的食物是母亲的肉体。在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撕咬吸吮自己的肉体时,马哈鱼只是痛苦的翻腾,从不作丝毫的反抗。这就是母性,天下母亲共有的牺牲精神。

母亲现在一身的毛病,(尤其是腰尖盘突出,让她承受了许多的痛触,但她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提起和表现出丝毫的难过,每次给我们打电话也都是报平安。)那都是年轻时出过了力找来的后帐。让我记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经常下了班经常去地里背麦秸和豆秸,那时连队有专门的马车给职工拉柴禾,但母亲是舍不下那几元钱。有的时候我也跟着去,但回来时我都是坐在母亲背着的豆秸之上的。现在想起来真为小的时候不懂事而懊丧。母亲把她所有能给我们的都给了我们,虽然在她力所不能及的时候留下了一点遗憾,但却耿耿于怀,自责不已。这时候我也明白了母亲这多年拚命挣钱的原因了。母亲的心是天底下最慈爱、最辛苦、最沉重的心了……

篇3: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4: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直到现在,只要有人一提起这件事情,我的脸就变得红扑扑的,感到害羞,而更多的是愧疚&& 那是一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们要进行一场语文考试,我复习了一下语文书,就准备好了纸笔,等待着语文老师的到来。 噔噔噔,语文老师迈着急促的步子进入了教室。果然,她放下教材后,就拿出了一大摞语文试卷,大声宣布道:现在考试!发下卷子后,老师则坐在椅子上,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粗略地扫了几眼试题,高兴得几乎要喊出声来了:这些题目我大都复习过,剩余的很多都是容易的题目。看见题目这么容易,我开始抖擞精神地做起了题。 我正在得意忘形之时,却蹦出了一道我从未看过的题目,真是乐极生悲啊!可是,这道题占了六分,真是霸王敬酒不喝也得喝呀!于是,我开始苦思冥想,可任凭我想破了脑袋,也做不出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一眼就看到了旁边的高才生刘峻琪。我立刻撕下一片纸,在纸上写上了题目,然后把它揉成一团,扔给了他。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发现了,于是将纸团拾起来看了看。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眨了眨几下眼睛。他就在纸上写了起来。终于,纸条又被扔到了地上。我刚想捡起,却一眼看见了老师正在巡视。我犹豫了:如果拿了纸条,我就会被老师看见;如果不拿纸条,我就会失去那六分。终于,我选择了后者。于是,我拾起了纸条,正好与老师那火辣辣的目光相对,从那目光里,我看到了惊讶,看到了失望。我只得小心翼翼地避开那火辣辣的目光,,我轻轻地打开那张纸条,上面竟写着:不知道!我看着那张纸条,又看看老师,心里悔恨交加。 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很久,但它令我悔恨,更加令我愧疚!如果我能诚实地做题的话,就不会因为一张没有用的纸条而破坏了老师对我的信任了。

篇5: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还记得那年我十一岁了。在那年,我与表姐的关系很要好,无所不谈。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表姐与我的年龄相差不远,所以我们之间非常有话题,我们一家和姑姑也经常也会互相邀请对方到家里吃饭。就这样,我和表姐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尤其是在放大假时,我三不五时会请妈妈带我到姑姑家去找表姐谈天,我们也会互相交换对方之间的秘密。

但是,就在某一天我去找表姐玩的时候,表姐的哥哥就送了她一枚戒指,说是代表着他们兄妹两的情谊。虽然那一枚戒指的价格很低廉,但是却很漂亮。但是表姐把戒指收下放在桌上后就没有去理会了。但在我的心里,我非常想要那一枚戒指,但是又不敢问表哥在哪里买的,于是,我心里泛起了一个念头:“去偷”!。那时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我还是趁表姐和姑姑一家人不注意时,去偷了那一枚戒指。事后我便把五令吉放在桌子上,当做是跟表姐买的。

过后,我有好一阵子不敢去姑姑家和表姐见面。直到有一天,姑姑就打电话邀约我们一家到她的家里吃饭,爸妈接受了。这下,我由不得不去了,到了姑姑家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枚戒指我忘了从自己的手上摘下,这时表姐又刚好邀我坐在她的隔壁,我好怕表姐发现,但又没法拒绝,所以我答应了。事情不出我所料,表姐发现了我手指上的戒指,就问我戒指的事情。情急之下,我告诉表姐说是朋友送我的,表姐也点点头说:“噢,这样啊,我刚好失去一枚戒指”。然后胆小的我就敷衍表姐说:“是吗,那太可惜了”。我便开始岔开关于戒指的话题,和表姐聊一些别的。

篇6: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为什么我没有一个陪伴在身边的父亲?”在别人眼中,我都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父亲从外地赶回来,总会给我带一些村中独一无二的东西,但是,他不常回来,我害怕见到亲戚,因为他们的羡慕刺痛了我,像烙铁一样烙在了我的心底。心中积压着对父亲的仇恨,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折射成冰。

六年级的冬天,门外飘着雪花,我很早就钻进了暖暖的被窝,正睡得香甜。一阵急促而的敲门声将我惊醒。表姐让我去接电话。那是午夜一点钟,一声久违的“丫头”从异地传来。重重的拨动了我内心深处一根最脆弱的弦。委屈的泪水一滴滴的落下来,久积的怨恨使我固执的不肯回答。父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冷漠,他重重的说:“丫头,过得还好吗?爸爸挺想你的,可没有时间。”“你不要再说了,你每年都这样,你在乎过我吗?你不配当我的父亲!”冲动的我一口气说完这些话,那头一阵沉默。我大伯赶紧接过电话:“别忘心里去啊,她只是小孩子。”

“我也不容易啊,”父亲的声音带着哽咽,“我在外面挣钱,不,不就是希望她能过得更。更好么?”父亲已经哽咽得没有声调。我也大哭起来,却仍是不理解的泪水,我固执的不肯相信父亲。

初中二年级,再次翻看《背影》,慢慢的品味,却发现这几行字“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时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想想竟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我也在此刻了解父亲,了解了父亲的艰辛和对我深深的、浓浓的爱。可年少的我却误解了父亲,让他瘦削而单薄的身体,背上了亲生女儿的怨恨,让他饱经风霜的心受到煎熬。想到这儿,似乎有一道暖流,冲开了我心中的冰。愧疚和理解一起奔涌出来,可父亲却无法收到我浓浓的歉意,我只能祈祷星星,让他带去我的祝福和爱。

篇7:愧疚,是为别人的痛苦买单

愧疚?谁?我有愧疚感吗?是的,自从马云创造了双十一,全国女性被集体冠上了败家娘儿们的“美称”,买点儿啥都要被剁手,网上更是把女人购物描述得穷凶极恶,好像要卖房卖地似的。可真有几个倾家荡产地买买买啊!但是,从此女人们买东西时都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否则就得看男人的脸色,自己心里也是愧疚不安。

看看我今年的清单吧:给家里置办的锅碗瓢盆,防雾霾的空气净化器,给公婆的保健品,还有老公喜欢吃的大虾,给我自己的呢?一盒面膜而已!So,今年我特别理直气壮,老娘都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为自己,没有对不起老公,对不起家人,对不起……

另一边的老公反过来安慰我:“你又不是自己不挣钱,想买啥就买呗!”就是,女人就算为了自己,买点儿东西,怎么了?怎么就对不起别人了?怎么就非得心怀愧疚?

其实,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我们常怀有各种各样的愧疚感。

妈妈休完4个月产假就上班,不得不给孩子断奶,愧疚;老公工作忙,没时间陪老婆孩子,愧疚;儿女与老父老母身处两地,不能天天陪伴,愧疚;奋斗多年却没出人头地,面对伴侣,还是愧疚……

愧疚感是什么?我特意搜索了一下,这是一种混合了负面情绪和错误认识的痛苦感觉,如果严重,还会引发“自罪感”。愧疚感其实是 “为别人的不愉快或痛苦负责”。也就是说,愧疚,是为别人的痛苦买单。

愧疚感,源于我们的幼年。最早的愧疚对象就是父母。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比别的孩子优秀,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都觉得对不起父母……看到父母脸上的失望、痛苦,我们满心的愧疚和自责。明明学习、工作、婚姻、家庭是我们自己的事儿,活得不如意,最受伤的是自己,怎么反而对不起别人呢?就这样,我们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凡事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和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会因此产生愧疚感,甚至是负罪感。

其实,我们最对不起的是自己。因为在意他人,渐渐地,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内心得不到认同和满足,自己不快乐,更没法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从今天起,别再把时间和心力浪费在负面的愧疚上了,还不如正向地想想,因为爱自己,爱家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一件漂亮的衣服能让你充满自信欣喜,那就买吧;如果你爱妻子和孩子,自然会想办法抽时间多陪陪他们,没必要苛责自己;如果你已经尽全力努力工作,即便不够富裕,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篇8: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望着她那苍老又因病重而更加苍老的脸,我的泪水顿时涌出眼眶。原来那个白白胖胖的奶奶,那个整天会变着花样做菜的奶奶,那个爱听戏、爱看戏的奶奶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现在的奶奶如此瘦弱,仿佛一不小心就能被风吹倒了,为什么现在的奶奶的那双手上扎满了针眼呢?

孩(本地孙女的简称),你回来了。躺在床上的奶奶缓缓地轻轻地说出了这一句,可不知

为什么,这句话仿佛一把锥子,重重地往我胸口刺了一下。

我记起了我已经好久没来探望奶奶了

孩子,今天下午你没上课,就跟你爸骑车去爷爷奶奶家玩吧,顺便带点糕点给他们尝尝。

不行,作业还没做完呢。

一声不耐烦的关门声将妈妈的话关在门外。

不要,要转两趟车,多麻烦呢!

一转头,把妈妈的话抛在脑后。

孩子,这回十一放假7天,你收拾收拾,等一下,你爸带你去奶奶家住!

这回妈妈的口气坚决,不容改变。

妈,下周周末我再去好吗?我不要这周去。

不行。

妈妈摔下筷子,说道:孩子,做人要感恩要孝顺。奶奶从小把你带到大,这有多辛苦。现在不就是你上了初三学业紧了点吗?不就是路稍微远了点吗?难道这就是不去看望爷爷奶奶的借口吗?如果真是这样,我看你现在就不用上学了,因为你连最起码的做人道理都没有学会。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空空的客厅里,只剩下我一人。我开始回忆过去,一个老人牵着她的孙女在河边散步,教她的孙女编狗尾巴草;一个老人戴着老花眼镜认真地挑着细小的鱼刺,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孙女的碗里;还是那个老人给孙女买了一串糖葫芦,看着孙女吃,然后舒心地笑。

那老人是奶奶,而孙女就是我。

妈妈,我要回去看奶奶。我叫道。

刚放下电话的妈妈,抓起包冲出家门,边跑边喊:奶奶住院了,你在家好好呆着。

现在奶奶出院了,出院的第一天我就来探望奶奶了,我要坐在她身边,将我以前忽略的东西找回来,也许是找不回,弥补不了了。

因为:一次小小的忽略就可能带来了深深的愧疚。

篇9:以愧疚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格外的闷热,教室里全是同学们的汗臭味,操场有几只知了在争相歌唱。预备铃响后,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来上课。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哦,原来是我们的语文董老师!咦,奇怪这节课不是上数学课吗?我们还沉浸在不用上数学的喜悦中,突然“明天期中考试”彻底打乱了我们的心情,更可怕的是还要接着上那恶魔般的数学课呀!

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态千姿百态啊。有的些人在哪里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差没哭出来了;有的人在那里鬼哭狼嚎;但是“镇定哥”占大多数,这些“镇定哥”里有些是“学霸”还有一些传说中的“厚脸皮”!我当时的学习并不可以,但是我的妈妈对我的要求更是不讲理:“必须考95——100分,如果考不到那就三天不理你还有在菜当上添一道菜‘棍子炒肉’了!”看来只可以回家尽量说服妈妈把要求降低下了,哎。回到家以后我便使出全部“功力”对妈妈猛烈的“进攻”最后妈妈禁不住我的“进攻”,“倒下了”把要求降到了不许低于90分。这也太veryeasy了,根本不需要复习!可是我不知道明天的期中考试竟然全是考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还乐呵呵的出去玩了。

期中考试总算到了,但我还不知道须臾我就笑不出来了。可是我还带着侥幸的心理进了考场,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真像一头“毛驴”。等到试卷发下来,我的心情从晴朗变成了乌云密布。心想“这可怎么办啊,这次考试的内容全都没有复习到,说准确点就是根本没复习!”惨了今天肯定又要被揍了!哎,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啊!就在我刚才冥思遐想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可是我的试卷还是白卷呀,看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蒙”。考试时间到了,虽然我交了张满是字迹的试卷,但是我错了很多。交完试卷,我失望的回到了座位哭泣了起来。当我抬起头来时,教室里已无人了;只剩我和一叠试卷……我隐隐约约的听到“来吧,把我拿下去改正确吧!”最后我昧着自己的良心把试卷给改了……

篇10:以“追星”为话题作文1000字

柳永天性风流,文采熠熠,生前便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的盛景,死后众多歌妓前去吊唁。白居易的诗闻名于天下。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凡三十余处”,“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此等疯狂,令人惊叹。现今,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追星现象更是普遍。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以偶像为天,以偶像的话为真理,以偶像的喜好来要求自己,关于偶像,一言不合便开骂。甚至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为偶像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有人与断绝关系,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我们将之形象的称为“脑残粉”。而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脑残粉化身“键盘侠”,本着“我偶像最大”的理念,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人,污染网络环境,然而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总有一群不明事理的群众加入进来,使脑残粉的队伍更加壮大。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使人不禁拷问,追星,是否真的无错。

回望历史,追星之人并不在少数。李白曾在谢灵运住处赋诗一首,“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以表达自己对谢的敬慕之心;杜甫曾作《赠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十五余首诗赠与李白,对李白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王安石在《四家诗选》中以杜甫为第一,认为杜诗是“非人之所能焉”,对杜甫的赞赏有加。

除了对才能出众的人推崇外,人们还对容貌出彩的人喜爱有加。《世说新语》中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卫玠到底有多貌美,已无从所知,但从这只言片语中,便可得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从未停止。

纵观古今,无论被追的对象是才华横溢的人物,或是一幅美丽的皮囊;无论是追求的人是肤浅无知,还是境界高远;无论年龄大小,心智成熟与否,追星都是一次自我感情的释放,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

追星本无错。

错的是那些盲目追星的人们,用对偶像狂热的言语和浮夸的举动来掩饰内心的浮躁与空洞;把屏幕上的一行行恶语当做所谓时髦的毒舌犀利。错的是为追星丧失自我,三观崩塌的那些人。追星本身并非什么错事。如同李白之于谢灵运,杜甫之于李白,王安石之于杜甫,这样的追星倒也不失为妙谈一桩。

有人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他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不是口头上的喜爱,是将他当做夜空中最亮的星,去充盈自己。不求像偶像那般闪耀,但求不负自己,不负初心。

篇11: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那天邵先生详细对我的《北大回忆》作了评说。

那天还有一些闲聊,也很重要。

原来,燕祥先生伉俪都熟悉我的作品,从《青春祭》就开始了。

有一年,他们二位到水库边上去小住,还专门带着《西南联大启示录》去看。

他和我谈起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上的那篇文章《季羡林——追念与思考》。

“老秘对季是有真情的。”说到这里,他抹了一下眼角。那里有依稀的泪花。

邵对李玉洁是尊重的。虽然她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后来也担了很多“不是”的自愿者。这很令我感动。在这个世上,真情,难得。

我说,关于季的内心情感世界,自己还有一些见解,没有写进去。因为写那篇文章时,想先把大节澄清了,要紧。

例如:季逝世后,小报上有人妄议他对婚姻的态度。

有说他对家庭妻子无情的;也有说他软弱无能、不能毅然了断包办婚姻。

总之两种截然相反的批评,说明这些言者之肤浅。

有秋水著文《季羡林:一个自我压抑者不幸福的人生》,贬斥季的学术与人生,并将其“罪”归于他对于旧式婚姻的容忍,下结论说季“软弱”、“暮气”、“不会爱人”。

秋水之辈,对季羡林他们整整的一代知识分子艰辛生存、执着学问、恪守正义的苦难经历,对中国社会的“前三十年”,缺乏基本的常识。

季羡林之子季承撰书回忆其父,提供了其家庭生活的具体细节与画面。夫妻不睦,父子失和,亲情荒废已久。

走下神坛,事出必然。客观上,季承的这本书也促进人们对季羡林的精神世界进行更深入一步的了解与分析。

但这本书一出,社会上对季羡林的负面反应递增。

季家父子,长期情感隔绝。我认为,季承写书的原因,正是想解释这种隔绝。但因为除了家庭内的生活,彼此很少沟通,父子间并不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格局。因此,只凭他这本书的材料,不足以对季羡林的历史品格定位。

季羡林是从“凡响”中走来的。家世方面没有什么“起点”。

在他的回忆里,童年愿望就是“能吃饱”。他被送到别人家里收养,失却亲情,养成他内向、谨慎、拘束的性格。

当养父母为他订婚时,他虽然喜欢的是对方的妹妹,却不能反抗,遂与比自己年长的妻子成婚。这出于“感恩”和别无选择。

考入清华,季羡林初露头角,成为少年才俊。

看他当年的清华日记,沐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春风,这位从普通百姓人家考出来的“学霸”,想的都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如何选择进学方向与恩师,还有如何能够放纵快活地度过一生。他曾坦陈,希望与最多的女子邂逅。

如果没有留学出国,被战争隔绝于欧洲十年的经历,季羡林对待他的包办婚姻,或许会有另外处理的自由。

然而因“留学”,造成他在抗日战争年代“去国抛亲”,而令其对家与国终身抱愧。

他的人生,基调是悲苦的,是令他不能忘怀与改头换面的。

“我在清华名义上主修德文,成绩四年全优(这其实是名不符实的),我一报名,立即通过。但是,我的困难也是明摆着的:家庭经济濒于破产,而且亲老子幼。我一走,全家生活靠什么来维持呢?我面对的都是切切实实的现实困难,在狂喜之余,不由得又忧心如焚了。”

“出我意料之外,我得到了我叔父和全家的支持。他们对我说,他们咬咬牙,过上两年紧日子;只要饿不死,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为祖宗门楣增辉。”

这是离家的过程,亲人与自己俱在风雨飘摇中。而一家人又对他的“出国镀金”满怀期望,并愿意付出等待和忍受苦难。

“我终于在1935年8月1日离开了家。我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子女。这样一个家和我这一群亲人,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正如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离家时,我思绪万端。叔父、婶母、德华(妻子),女儿婉如牵着德华的手,才出生几个月的延宗酣睡在母亲怀中,都送我到大门口。娇女、幼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离别,也许还觉得好玩。双亲和德华是完全理解的。我眼里含着泪,硬把大量的眼泪压在肚子里,没有敢再看他们一眼——我相信,他们眼里也一定噙着泪珠——,扭头上了马车,只有大门楼上残砖败瓦的影子在我眼前一闪。”

在一家老少最需要他的苦难时段里,他为求学离开亲人,这是他永远的愧疚,必须用行为来填补,才能使自己的良心达到平衡。

邵先生同意我的分析。并赞许我道:“你对季先生感情很深,故能体会得出。”

邵燕祥先生告诉我,季羡林曾说过:“为自己不是右派而愧疚。”

季理解“右派”的价值和命运。他当年没有如别人那样直言而获罪,所以还能平安地过日子。

关于“右派”的良心内谴,只是一种知识分子道义上的“形而上”,并没有涉及实际人生,涉及个人责任,亲情的亏欠,涉及对家国的空白。

须知“家国”,在老一辈学人的心中,有极重的份量。

所以我判断:季羡林之所以没有离婚,一直维持那个包办的结合,骨子里的原因是:他在抗战八年中离开了祖国。因此他对于家人和妻子德华有沉重的愧疚之心。

“此时,我已经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介绍,胡适之先生、傅斯年先生和汤用彤先生的同意,到北大来工作。我写信给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哥廷根旧友夏伦教授,谢绝了剑桥之聘,决定不再回欧洲。同家里也取得了联系。寄了一些钱回家。我感激叔父和婶母,以及我的妻子彭德华,他们经过千辛万苦,努力苦撑了十一年,我们这个家才得以完整安康地留下来。”

nlc202309090400

以上都摘自他的《留德十年》。

他还想到,母亲的坟头,会长满荒草:

“我不但不能回到故乡去,而且带了一颗饱受压迫的心,不能得到家庭的谅解,跑到几万里的地方去漂泊。一年、二年,谁又知道几年才能回到这故国来呢?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乡下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她儿子的信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这是季羡林少有的抒情文字,少见的浪漫呈现。意境之美,亲情之真,诉尽儿女对母亲的歉疚深情。这种清冷的美感,有点鲁迅的味道。

在这个清华才子、留德俊杰和北大教授的人生中,曾经出现过机遇与倾慕者,有很多环节可以改变他自己的婚姻状况。

在季的书房里,我看到书柜的玻璃门内新增一个小镜框,位置与他的小孙子不远。那是一个异国老妇人的照片。

李玉洁告诉我,有好事者到莱比锡,依照着《留德十年》一书,造访了季羡林当年的房东家,寻找到那位当年曾为他打字的女郎伊姆加德,她竟然终身未嫁,保留着为季羡林打过字的那台打字机,和他们一起坐过的家具。

“我那真正的故乡向我招手了。

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皂《旅次朔方》那一首诗:

客舍并州数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度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别了,我的第二故乡哥廷根!”

“留恋就让它留恋吧!但是留恋毕竟是有限期的。我是一个有国有家有父母有妻子的人,是我要走的时候了。”

在这些字句间藏着季羡林的异国之恋。

“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

舍去这样两情相悦的关系,和西方优裕的学者生活,回到国内困守自己的旧式婚姻,这种行为对于一个留洋十年的潇洒才子,在那个年代是罕见的。因为那是一个开放的年代,知识界的人们都讲究个性与自由。

这也与他年轻时在《清华日记》里面表述的愿望大相径庭,他没有再去追求那种性方面的新奇与经历。

这对于他甚至是一种人生观的转变。他决心要用自己的下半个人生来完成一项趋于完美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是,肩负起一个中国人的担子。

然而,在格局上的承受并不意味着他心灵的屈服。于是纠结的家庭长期以来酝酿了漫长的隐患。

季羡林在劫难逃。一杯命中注定的苦酒已经酿好。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过感情纠结,各种内外的压力,而支撑季羡林将这个不幸福也不舒服的家庭维持下来的,我认为这里头有:一种感恩的力量,和一份对历史愧疚的心情。

这种行为方式和道德观,今天的人显然不能接受也没有必要延续。但它对于季羡林而言,却是宿命的选择。

季羡林的青年与中年俱在民国时代度过。那个时代的文人,高层知识分子在婚姻恋爱中常处于多角。抛弃旧人,恐怕不仁;束缚自己,则感不公。放荡如郭沫若、郁达夫,随处情爱;而严谨如鲁迅、胡适,虽维系婚姻,亦有情爱对象。

季羡林与他们比之,存心更仁厚,牺牲自己更大,压抑更深。

1941年2月19日,季羡林通过了所有的博士考试,得了四个优秀。他写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我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了。”

“现在多年的宿愿终于实现了,我立即又想到自己的国和家。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涯胡不归。适逢1942年德国政府承认了南京汉奸汪记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公使馆被迫撤离,撤到瑞士去。我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离开德国,先到瑞士去,从那里再设法回国。”

“德国法西斯政府承认了伪汪政府,这就影响到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居留问题:护照到了期,到哪里去请求延长呢?这个护照算是哪一个国家的使馆签发的呢?这是一个事关重大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与几个留在哥廷根的留学生严肃地商议,他们决定到警察局去宣布自己为“无国籍者”。按照国际法这是可以的。从此他们成为没有国家政府保护的人。但只能是这样,他们保住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二战中的底线,不与汪记政府发生关系。这就是季反复强调的“事关重大”与“严肃”的关键。

“ 季羡林后来评价冯友兰:“大节不亏,晚节保住。”可见“节”是他对人生的最高判断标准。

“此时,我同家里早已断了书信。祖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也几乎完全不清楚。偶尔从德国方面听到一点消息,由于日本是德国盟国,也是全部谎言。杜甫的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把它改成‘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这样才真能符合我的情况。”

日日夜夜,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揪住了我的心。祖国是什么样子了?家里又怎样了?叔父年事已高,家里的经济来源何在?婶母操持这样一个家,也够她受的。德华带着两个孩子,日子不知是怎样过的?他们大概知道,自己有一个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他内心中永远没有原谅自己在战时没有回国的事实。

有一次他忽然发现自己住的院子里开着海棠花: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啊!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生活在战争中的敌国,内心充满抑制与痛苦,他患上了失眠症。

“到了又一个礼拜日29日,广播却突如其来的活泼,一个早晨就播送了八个‘特别广播’:德军已经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个‘特别广播’报告一个重大胜利。一直表现淡漠的德国人,震动起来,他们如疯似地,山呼‘万岁’。而我则气得内心暴跳如雷。一听‘特别广播’,神经就极其紧张,浑身发抖没有办法,就用双手堵住耳朵。”

nlc202309090400

那一段离开患难中的祖国的经历,给予季羡林的痛苦是漫长的,甚至于萦绕他的一生。中国自古讲:知恩必报。还有“补过”一说。

当父母和父母之邦有难的时候,即使自己无力救助,唯一的选择就是不离开,陪伴着亲人与母土。只有这样,才能免去一生的愧疚。

省视良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功课要补。

有的事情,没有分明的过失标签,但也得“补课”。该做的事情没有做。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那一代人,是认为“家室事小,天下事大”的。如胡适、林语堂等都容忍了自己的旧式发妻。而陈寅恪亦对吴宓说过,学术要精进,家庭可苟安。

对于一个影响了时代的著名学者,家事,只是季羡林的人性之小;可贵的是,季的人性中还有家国之大,有冲天一啸的壮阔和大爱之举。

在《牛棚杂忆》“我的心像一面镜子”一节中,季直白地表白道:“我确实没有当汉奸,也没有加入国民党。没有屈服于德国法西斯。但是,当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时候,我却躲在万里之外的异邦,在追求自己的名山事业。天下可耻事宁有过于此者乎?我觉得无比地羞耻。连我那一点所谓学问——如果真正有的话——也是极端可耻的。”

“我当时时发奇想,我希望时间之轮倒拨回去,拨回到战争年代,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立功赎罪。”

这是他的刻骨铭心之言。

1998年秋,我开始拍摄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即提出采访季羡林的要求。不料他一再推拒。他的理由是,他当时不在国内。不能谈。

李玉洁给我的解释是:抗战时期,先生在德国留学,对国内的事没有发言权。如果贸然说话,会引起那些有经历的人们不满的。

这种谨慎堪称“学养”。不过,担心自己说话会引起那些经历了国内抗战的同仁们不满,这意识本身含有一种歉愧之心。

对西南联大,他谈得非常审慎。自己的身份摆得很恰当。

先生说:“本来读书需要安静,可是西南联大在战争环境里,书却读得那么好,出了很多人才,民主运动也轰轰烈烈。这个,值得研究。”

他多次说:“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季羡林是战时大学的缺席者,然而他关注着这一份重要的历史档案,每次见面都问我:“做完了吗?”

当我把一套光盘送到他的面前时,他长吁一口气:“终于做完了。”

随着对西南联大历史的发掘与采访,我渐渐明白了他的心意。

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氛围和追问,虽然社会后来以各种迷雾掩盖,但在季羡林心中却始终如明镜似的,没有消失。

当举国上下经历了八年之久的血与火的抗战后,无论黎民、官员与士子,都经受了严峻的洗礼、考验、付出。这是一种精神品格的提升,这是一个责任担当的过程。

而有人在胜利之后从海外归来了,大家的心中势必要潜伏质疑:

八年,世界都以为中国要亡了。在那些危亡关头,置亲人家小于何处呢?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如果国亡了,还会回来吗?

我的家乡云南到处撒落着抗战的遗迹和碑记。幼时耳畔所闻,我的父母和他们周围的人们,都卷入了这场攸关民族生死的时代风暴。作为普通学子和爱国青年,他们一无律外地参加了那些游行宣传,劳军慰问,也挨过日本飞机的轰炸。

母亲的同班同学参加了远征军。父亲在富滇银行为中缅公路集资。

对于最后的胜利,他们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视为一生的光明。

我采访过陈省身先生。

当年 ,陈省身听命于清华大学的号令,从欧美繁华和平的世界回到被战火围攻中的上海,追随学校来到战火追逼的长沙,再到昆明。

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痛心于祖国的弱啊,恨日本侵略啊。但是一个念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办法。所以先回来再说了。”

这些留学生在抗战爆发的时候回国,有什么意义呢?

陈先生说:“我想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在清朝倒了之后,政府没有一点方向和目的。以后出了这一群在国外念过书的留学生,他们实际的贡献不一定都很大,但是在观念方面,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变成一个伟大的国家,独立的国家,这是非常重要的。因 日本在中国的侵略,中国很多当政的人,比如像王光敏、梁鸿志这些人就做了汉奸,汪精卫倒是相当有学问的一个人,他也要跟日本合作了。因为他们对于中国的前途没有信心了,完全丢掉信心了,就觉得中国的发展只能靠日本人的支持。但西南联大的这一群留学生,觉得中国是可以站起来的。这是很了不得的,是最基本的贡献。”

季羡林自己有一笔“良心账”。这在他的文章中时有“清算”:

“这个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忆的过程,有日记为根据,回忆不是瞎回忆。”

“写这样的回忆录,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为什么在相距三年之后又写成清稿?这一言难尽,不去说它也罢。”(《留德十年》)

愧疚,可以说是季羡林人格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他这里,愧疚成为通往高尚人品的阶梯。

我以为,正是这种长期的心理酝酿,造成他有一个渴望与祖国共患难的思想准备。所以他在紧要关头会做出比常人更大的担当,更无畏的行为,一反平时沉默安静的风格,立刻展示出其风风火火的别一面。

当高压来临时,学子蒙难,别人也会愧疚,只是压抑于心。

季羡林却可以因为愧疚而“自请入铁窗”。

以他的体验,“入地狱”比起“良心不安”来,更可以忍受,甚至得其所哉。

他愿用自己衰老的生命,去向那些为正义受苦的学子们表达他的爱。

而邵燕祥先生能如此理解季先生,他也是宅心仁厚之人。

前些日子读到燕祥先生的一首诗,竟然为自己活着并长寿而自责。

试摘其中如下:

一个早起的老人说

只因为当年冲决一切的洪水巨浪

我顺流而下 还自以为勇者?

而那么多人罹难的大灾祸

我得以逃生

并不是因为刚强 恰是由于软弱?

我白白活过了八十多年

却不知该怎样救赎

对我同辈先死者的歉疚!?

邵燕祥2015.12.18

这样深刻的愧疚之心,是一个人在情感道德上达到了“忧天下”的高度,才会发生的强烈情感。

比之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愧疚心又具有更加真实的自省和担当。

在季羡林和邵燕祥,都是把对道义责任的完成提高到了“生命羞耻”的地步。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推动下,他们二位不惮年迈,头顶霜华,而做出了大勇之举。

邵燕祥一直在用诗歌、回忆录和讲述,击打着历史的良心。

而季羡林,则在风暴中挺身而出,庇护学子。

驱使他们完成这些事情的,不是万丈豪情,却是低调的愧疚心。

这就是屈原所说的“内美”,是当今中国学人丢失了的最好的东西。

今天的中国知识界,倘若人们把那些“跟风”的精力,喧嚣的渴望,转化为自省之心,面对崇高,多一点愧疚,多一点平常心,则对于后人和国人,必有更及时的救助。

责任编辑 楚 风

篇12:以需要为话题作文1000字

作文一;宽容需要广阔的胸怀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精神近乎崩溃,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她也放不下自己的病人们。正当拿起勇气重回岗位之际,她却收到了不同寻常的病人——一个精神病人,正是那个杀死她的孩子的凶手。经历一阵思想的狂澜,她还是决定医治他,她也做到了,并且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照顾,直至送他走出医院。

正如纪伯伦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无论是愤怒还是仇恨,无论是私心还是邪念,这些心灵的毒瘤都应当用宽容去消释,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

又如韩婴所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故能成其霸业: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故能成就“贞观之治”;娄师德放下恩怨,举荐荻仁杰为相,让大唐再度兴盛。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美德,它不具有宝石一般的华贵,却如天空般浩然。只有以广阔的胸怀容纳他人的过错,消释恩怨,同时压制自己的妒贤忌才之心,才能为众人所拥护。如果把才能比作左翅,那么胸怀恰是右翼,它们将助你乘风而上,轻松飞翔。

我们或许不能轻松放下什么深仇大恨,但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深仇大恨等着我们去化解,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周总理面对理发师无心之失时的一个微笑,一种宽容。记得一个故事:苏东坡曾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尽管这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惠崇和尚的胸怀有多么广阔,如果他心胸狭窄,怎么会心存如来,有着以德报怨的宽容呢?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戏,相逢相聚不容易,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生气,只是在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面对他人的不同观点或是过失,与其斤斤计较,争执不休,不如淡然一笑;面对别人的针锋相对,何不暂避锋芒,以免激化矛盾。在危机四伏的政坛,林肯尚能宽容面对政敌,以交朋友的方式消灭敌人;在礼教森严的古代,楚庄王犹可宽释殿上绝缨者,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宽容的心拂去生活中的阴影呢?

当然,宽容不是圣贤特有的品德,胸怀也不是天生就那么广阔。就像每个人的心脏,需要锻炼才会越发强健。胸怀所承载的事物越多反而更加广阔,人自然而然变得更加宽容。

如果世界异变,纵然天空为之震怒,纵然大地为之崩裂,纵然海洋为之翻滚,请别忘了,我们还有广阔的胸怀,去海纳百川!

作文二:生活是需要品味余地的香茗

置身于偌大的诺斯迷宫中。雄浑的宫殿,回旋的走廊,斑驳的迷垣……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自己做好行路的标记,为自己找寻出口留下余地,做好铺垫。生活亦如此。在为自己留有品味余地的人们面前,它是一杯清醇芳远的香茗,而在不为自己留下品味余地的人们面前,它永远是一潭沉寂的不堪回首的苦水。——题记

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事业是需要忍辱余地的酷刑。

乌江亭边,身躯伟岸的英雄在经受自尊与荣耀被霎时击碎的撕心裂肺的痛。尽管无奈也怅惘,尽管呐喊也彷徨,他最终无法想象当年何等威耀的西楚霸王如今落得将死卒去的惨象。未给自己留下任何余地的他,拔出了沉重黯淡的剑,在史书上写下了乌江自刎。当年的破釜沉舟,破掉了秦王朝宏然大势;如今的乌江一刎,却刎出了英雄末路之悲。

其实,卷土重来未可知。船过江东的项羽或许会得到江东父老的全力支持而东山再起,或许会再击败刘邦而成就项氏天下,而一切的可能都被那一刎决绝地抹杀。

事业是需要忍辱余地的酷刑。只有为自己留下忍辱余地,方能摆脱酷刑,重获新生。

二、Gone with the wind

感情是需要选择余地的指南针。

当思嘉一相情愿的感情化为泡影,而再想重拾瑞德对她以往的旧情时,她却发现瑞德已离她远去。曾经的她深深爱着他,而另一个他也在深深爱着她。她心中虽然知晓,却总无法自拔。没有给自己留下余地的思嘉终于尝到了失落的苦痛,近在咫尺的幸福终因没有挽留的余地而随风飘去再不复返。

感情是需要选择余地的指南针。只有为自己留下选择的余地,方能寻对幸福的方向,才不会重演《飘》的悲剧结局。

三。铭记过去的执着,铺展未来的希望

成长是需要承上启下余地的过渡段。

无论往事是欢喜,是惆怅,是苦痛,是迷茫,青春年少的我们都将这些弥足珍贵的点滴一一珍藏,待它们日后散发悠远绵长的醇香。为自己留下回忆的余地,当失意落寞时可以寻到往昔的慰藉,当金榜题名时可以寻到付出无悔的见证,当穷途末路时可以寻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冀。过去的执着就像那些散乱的标点提醒我们总在成长,而回忆的余地就像那风中起舞的方向标给予我们未来的希望。

成长是需要承上启下余地的`过渡段。只有为自己留下承上启下的余地,方能铭记过去,铺展未来,方能成就不断完善与成熟的自我,方能写下成长最明快流畅的篇章。

事业、感情、成长……这些属于生活的元素沁出了一杯需要品味余地的香茗。瀹茗置饮,为自己留下品味的余地,会发觉茗香永久地留在唇齿之间,挥之不去……

作文三:生活需要“但是”

“但是”这是一个转折连词。我们生活里充满“但是”,“但是”的后面,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光明,也可能是“那人却在灯花阑珊处”的无奈、失落。生活需要“但是”,而我们需要的正是“柳暗”后的“但是”。

学习苏轼的“但是”——阔达

以前,苏轼和章惇dūn是一对朋友。他们曾相约去一座高山游玩。遇见一处险峻的峭壁,章惇叫苏轼过去留字纪念,苏轼不敢。章惇面不改色地爬过去,在峭壁上刻字。苏轼看完心里感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后来,章惇当了宰相,果然心狠手辣,把苏轼贬到惠州。遭朋友的背叛,遭贬官,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都会遇到,我们要学习苏轼的阔达——但是,苏轼在惠州过得逍遥自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苏轼的“但是”,面对生活种种的不是,他直接“翻页”,用阔达的“但是”重新书写精彩的人生。

学习温森德的“但是”——善良

罗伯特·德·温森是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在一次比赛后,他前往停车场途中,遇见一个女士。这位女士十分痛苦地哀求温森救救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手术费无法进行手术,快病死了。温森听后直接将奖金全部给这位年轻的母亲。一周后,温森被告知,那个女人是骗子!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都会开始感慨那个社会的阴暗、狡诈,善良的廉价。好人似乎没有好报了。但是——温森的反应是:“什么?你说没有一个孩子因手术费不够快病死了?”……“这真是我这周听到最好的消息。”善良,每个人都会有。但是,遭遇欺骗、背叛之后仍保有这份赤诚的善良,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我们要学习温森德这种“但是”,依旧保持善良之心。那样,我们社会在遭遇“小悦悦”事件后,我们就不会对社会感到失望透顶,而是继续善良着,相信“但是”之后的大爱。

学习托马斯的“但是”——平和

肤浅大行其道,深刻成为嘲弄的对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带动整个社会躁动——但是,瑞典的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在这样的时代里,依旧,写着自己的诗。当托马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显得是那样的平静。职业是心理学家,今年80高龄,至今仅写了163首诗。多少人一辈子渴望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对托马斯而言:仅仅是采访的记者多了。这就是托马斯的“但是”,在浮躁的社会里,他用平和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态度。

篇13: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白 璐 任盛楠

青春就像天际划落的流星,虽然短暂,但却璀璨。

青春,是万柏林区的满怀期待;青春,可能是万柏林区的甜美回忆。无论如何,唱响青春之路是万柏林区的风采展现,是新世纪的时代支柱。

万柏林区地势西高东低,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神堂沟度假村、汾河城西段绿化美化带等景观。万柏林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已逐步发展成为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城区。第一产业以蔬菜、林果、畜牧、花卉为主导行业,第二产业以煤炭、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行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科研及高新技术开发等为主体。

如此可见,万柏林区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努力追梦、由懵懂走向成熟阶段的少年。

我们风华正茂,我们激情飞扬,我们是青春派歌手,高唱我们的青春之歌,青春带给了我们从来不曾感受的东西,青春带给了我们从来不曾拥有的东西,青春带给了我们从来不曾想象的东西。青春如阳光般灿烂,我们正是这一缕阳光下渐渐成长的希望。

青春,是人生红绿灯的十字路口;青春,是奔向事业的起点;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

年轻的我们活力四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年轻的我们有大山般坚定的信念,我们走起路来步伐总是那么坚定;年轻的我们激情飞扬,像扬子江里掀起的大浪;年轻的我们总想让山耸得更高,浪掀得更大;年轻的我们用浪的手弹山的弦,让太阳与月亮的旋律,在青春的时代里回荡;年轻的我们走路时也会绊倒。但我们跌倒后会勇敢地站起来,念着我们的座右铭“失败乃成功之母”,于是掸掸身上的灰尘,带上一份沉着与坚韧继续前行。年轻的我们失败之后,也会懂得以经验制止流血。

辛酸的汗水伴随着我艰难的脚步,兴奋的泪水伴随着我成功的喜悦,只要到达了的地方,都是昨天的历史,我追求的是明天的未来。当胜利再次悄悄来临,当掌声再次热烈地响起,我不骄也不燥。因为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因为我知道我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大雨再次冲刷过喜悦,当冰雪再次淹没过兴奋,我无怨也无悔。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有所行动,有所付出,就有所收获,就有所成功。因为我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

因为年轻,所以我们无畏;因为无畏,所以我们勇往直前。青春的歌声伴着整齐的脚步,沐浴着晨曦,我们将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我们点燃焰火,它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我们点燃火把,它在黑夜中燃起一丝希望;我们点燃青春,它便绽放出青春的色彩,点亮我们的一生。我们,如同那美丽的童话,又如同那天边的彩虹。人们都说这两样东西不真实、虚无缥缈,但我却认为他们并不虚无,天空有七色的彩虹,大地有七色的菜圃,我们,亦有七色的世界来点缀着我们的青春。七彩的颜色,给人以许多的遐想,亦代表着我们青春的颜色:粉色是可爱的、紫色是高贵的、红色是艳丽的、白色是雅致的、蓝色是宽广的、黑色是神秘的、绿色是舒适的,我们,是青春靓丽的。人生因青春而回味无穷,世界因我们而多彩灿烂。喜欢温柔多情的春天的生机勃勃,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是希望与宁静。然而,夏天无情的狂风暴雨更是我的最爱,因为它象征的是青春的火热炽情。

清晨的露珠,夜晚的流萤,青春闪烁在流动的记忆中。春天的青葱,秋天的红枫,青春的记忆凝固在晶莹的泪花中„„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美的,落落余晖,我用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要一片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最美的青春;藏在我晶莹的心房中„„ 鲁迅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而我想说的是:“人生路无须过多的忧虑,只要迈出脚步,路就在脚下展开„„”

青春是梦,自由,不羁„„让我们随心所欲的绽放,有时温和有时狂放。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守护青春的心却永恒不变。人生,因为青春而美丽;青春,因为梦想而绚烂;梦想,因为努力而闪耀。

篇14:以梦想为话题的作文1000字

音乐一直伴随着她的童年,在琴声中她可以忘却烦恼,让她的心趋于平静。当其他的女孩子在为了漂亮的洋娃娃梳理着金色美丽的头发时,她已经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寻找着自己金色的梦想。音乐,就是她的梦想。她可以安静的坐在钢琴面前乐此不疲的一遍又一遍地弹着肖邦的夜曲。闭上眼睛,似乎可以在轻柔的音乐中看见蔚蓝的大海,浪花拍打着礁石迸溅出晶莹的水珠。而她,在用她的心亲吻着大海,倾听着大海的声音。

在琴声中,她渐渐长大。她的外貌变了,声音变了,心智也变成熟了。似乎一切都在时间荏苒下,一点点发生了改变。是啊,似乎一切都在改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她对音乐的执着,是她对音乐的梦想。她开始想要得到更多,她想在音乐声中证明自己,让自己在音乐中绽放自己,散发属于自己绚丽的光芒。她开始了更努力的练琴,她把自己都倾注给了音乐。

她一直期待的钢琴比赛来临了。在后台,她紧紧地握紧了手,汗水湿润了手掌。她拿着水杯,喝水缓解自己心中的压力。“下一位,是15号选手带来的《蓝色多瑙河》,大家为她加油吧。”主持人的声音突然响起,她紧张的一下子站起来,手一滑手中的杯子直直的掉到了地上,“砰”的一声扰乱着她的心绪,她慌张的弯下腰想要捡起地上的玻璃碎片,却不料锋利的玻璃边缘划破了她的指尖,血红的花朵绽放着,如此的妖艳,开得那么的忧伤。

她缓缓地收起了自己的手,面带微笑的走出了后台。她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你的梦想,什么都不可以!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坚持到最后的!

她从容的做到椅子上。黑白的琴键带着无限的魅力,带着她对音乐无限的热爱,她安静的注视着琴键。她把双手轻轻地摆在琴键上,感受着音乐的律动。她弹起了自己在家里练了无数遍的琴曲,那些音符深深地刻在脑海中,编制成了美好的意境。她闭上了双眸,任自己的手在音乐中挥洒。她忘却了指尖的疼痛,此时的她是个为梦想而执着努力地女孩,血色的琴键承载着她的梦想。当虫茧经历了痛彻心扉后,它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在金色的阳光下。那样的它一定是最美的,在疼痛中的蜕变。

比赛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为梦想执着的女孩就是我,她在成长的道路上捡拾着音乐的碎片铺垫着自己通往音乐殿堂的阶梯。她在音乐中成长,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在音乐中学会了勇敢,在音乐中变得坚强。

篇15: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上一篇:测量学考研试卷及答案下一篇:语文少教多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