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式议程

2024-04-29

闭幕式议程(精选6篇)

篇1:闭幕式议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第五届田径运动会闭幕式流程

时间:11月11日(周日)下午5点(预计)

地点:第二运动场

主席台嘉宾:李建光、毕均明、舒刚、袁宏宽、李加兴、辅导员、学生会主席团全体成员

主持人:贺颖老师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第五届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在两天的紧张赛程里,全院460名运动员、120名裁判员参与了23个田赛、竞赛项目,刷新了男子800米、男子200米、男子铅球、男子40米袋鼠跳四个项目的学院运动会纪录,展现了学院热烈而有序的竞技氛围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本次运动会的闭幕式。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台前排就座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光,党委副书记毕均明,党委副书记舒刚,副院长袁宏宽,工会主席李加兴,2012级辅导员付优老师,2011级辅导员王彪老师,以及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我是2009级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贺颖老师。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对各位

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下一次,加入裁判长宣布成绩

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议程

一.有请学院党委副书记毕均明同志讲话。

二.下面进行大会第二项议程

下面宣布男子团体总分前三名……请(袁院长)为男子团体总分前三名的参赛队颁奖。请获奖单位到主席台领取奖状。

三.下面进行大会第三项议程,下面宣布女子团体总分前三名……请(舒书记)颁奖。请获奖单位到主席台领取奖状。

四.下面进行大会第四项议程,下面宣布团体总分前三名……请(李书记)为获奖团体颁奖。请获奖单位到主席台领取奖状。

五.下面进行大会第五项议程,下面宣布优秀组织奖……请(毕书记)为获奖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请获奖单位到主席台领取奖状。

六.下面进行大会第六项议程,请工会主席(李加兴老师)宣读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裁判、教工教研室获奖情况。

因为赛程紧张,评选时间有限,个人获奖情况、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裁判——会后颁发奖状

七.下面进行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有请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光宣布: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第五届田径运动会闭幕。本次运动会是一场文明、精彩、热烈的运动会,希望同学们将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转化成的动力, 在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奋勇争先,期待物理学子在明年春季的校运会上取得骄人战绩。

第五届田径运动会闭幕式到此结束,请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嘉宾先行退场。感谢同学们的辛勤付出,请同学们清扫看台和比赛场地、有序退场。谢谢大家!

篇2:闭幕式议程

一、裁判长宣布比赛结果

二、请XX宣读《关于表彰奖励2014年研究生体育文化节优秀组织者、优秀裁判和优秀组织单位的决定》

三、颁奖

1、请XX为乒乓球男单、女单、混双前五名获得者代表颁奖

2、请XX为获得优秀组织者、优秀裁判的代表颁奖

3、请XX为篮球联赛冠军、亚军、季军获得者颁奖

4、请XX为足球联赛冠军、亚军、季军获得者颁奖

5、请XX为获得优秀组织单位代表颁奖

篇3:闭幕式议程

1972年由唐纳德·肖(Donald L.Shaw)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 e ll McCom bs)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成为了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此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认知层面上的效果,研究了大众媒体在影响受众“想什么”方面效果明显,即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issue),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1]。然而,1990年以来以科技为直接推动力的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整个大众传播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在面对诸多信息的选择上已不再是被动与盲目的。而议程设置理论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着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2]。对受众在议程设置效果上的忽视,使得议程设置理论面临着诸多瓶颈与挑战。这直接体现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获取信息方式,使得受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自由,使得传统的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上的欠缺,1999年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又提出了“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3]。以受众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探究在信息时代下的受众媒介行为以及传播效果,该假设认为,在媒介生活中,受众通过六个阶段来完成受众个体议程与其所归属的群体的议程的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会通过多种途径来选择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议程融合”这一假设于2001年被引入国内,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他们认识到在当下中国语境下考察这一理论假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是对于议题研究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5],其中,团体议程、媒介议程、受众议程三者的力量博弈使得媒介议程的内在运动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图景[6]。

虽然议程融合的理论假设的提出已十年有余,但是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国内尚无关于“议程融合”的实证研究,对于现阶段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的动力以及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行为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对于“议程融合”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补充和完善无疑是一个遗憾,因此有必要将这一理论假设的内涵所描绘的图景进行中国语境下的实证检验。

二、研究及假设框架

(一)基本理论模型:基于“议程融合”的基本假设

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等人的“议程融合”理论的内容提取6个基本假设点:群体归属;渴望认同;信息需求;媒体接触;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框架模型中简称事件议程);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框架模型中简称属性议程)。这6个基本假设点提取于“议程融合”理论中受众议程与其所属群体议程融合过程中的六个阶段,为探寻这6个基本假设点的逻辑关系,将议程融合过程的第一阶段———群体归属设为起点,将最后两个阶段———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和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设为终点,根据这6个基本假设点可以做出以下假设:

H1: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

H2: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

H3: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4: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

H5: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6: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产生对媒体的接触;

H7:若个体对媒体产生接触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8:若个体对媒体产生接触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如果媒介能够成功地锁定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它们就可以借此设置议程。它们提供语境,这个语境决定了人们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媒介以此构建公众议程[7]。同时,“议程设置”理论也提出了大众媒介可以通过雄辩的论据来实现属性对客体显要性的效果[8]。而在“议程融合”理论中,议程设置的第一层次指的是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同样的,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指的是群体中对于其客观事件议程的思考及其评价。为了验证群体内部议程的客观事件议程与属性议程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假设:

H9: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会产生群体对客体属性的评价;

H10:群体中的属性议程会导致群体对客观事件的关注。

(二)扩展理论模型:对于媒介使用的不同方式

无论个体是否是新加入某个群体或已经存在于该群体一定时间,个体对于相关所需信息的收集的途径主要有大众媒体接触和群体间的交流。而产生这两种不同途径以满足个体对信息需求的动机是不同的,同时,这两种途径对议程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故据此对基本理论模型的部分假设做如下调整:

H3a: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3b: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5a: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5b: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6a: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

H6b: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

H7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7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8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H8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

因为个体的信息需求来源于其未能掌握群体的议程,所以除了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和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外,个体的信息需求对群体客观事件议程的直接效应也是应该得到验证的。同时,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和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这两种媒体接触的途径之间的选择顺序,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满足群体交流的需要,还是通过群体交流来满足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的不足,这个验证也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可有如下假设:

H11: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H12: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有利于采集到理想的实证研究数据,方便进行模型拟合。实验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征集到志愿者523名,均为浙江省某高校在校学生。受试者年龄介于19-22岁之间,男性199名,女性324名。同时,数据的收集是通过集中志愿者进行量表填答的方式进行。量表为依据研究假设框架的各阶段假设编制的5级李特量表,共36个。受试者根据自我实际评价与各量表项目的符合程度分别选择1至5的数值,其中1为最不符合,5为最符合。实验结束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内容效度分析,排除量表7个,故该实验数据均为剩余29个量表的数据。

(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拟合

将理论模型转化成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ling),共1个外生潜变量和6个内生潜变量,通过AMOS17.0工具软件进行数据拟合,数据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四、实验结果

模型的拟合指数为:CMIN=189.650 (p=.000);DF=87;CMIN/DF=2.180;RMSEA=.034;AGFI=.945;GFI=.972。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实验的模型拟合是可以接受的。

假设H1: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这个是得到支持的,这肯定了个体在社会中有群体归属感时得到群体认同的需求。

假设H2: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这个假设在α=0.05的水平下是无法得到支持的,但是在该假设仍有7%的风险被接受。

假设H3:其中假设H3a:若个体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是得到支持的;而假设H3b:若个体的有群体归属感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是得到拒绝的。这说明个体在决定其群体归属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其与群体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而相对排斥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关于其所属群体的相关信息。

假设H4: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这个是得到支持的。说明个体获得群体认同的渴望是对其所属群体信息的需求的动力。

假设H5:其中假设H5a: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是得到拒绝的;而假设H5b:若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是得到支持的。可以看出个体在渴望获得群体认同的时候,是极力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了解其所属群体的信息,而对于直接参与其群体内部的交流有着排斥。

假设H6:无论是假设H6a: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去进行群体交流,还是假设H6b: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便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都是获得支持的。这说明个体在面临对其所属群体的信息相对匮乏的时候,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弥补其信息掌握的不足。

假设H7:其中假设H7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无法被支持的,同时证明也是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个体进行群体交流并非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不过这种相反的证明并未表现显著。假设H7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被支持的,这说明大众媒体还是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

假设H8:其中假设H8a: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是被支持的,而假设H8b:若个体对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属性议程是不被支持的。这说明群体交流更能够促使个体融入其所属群体的属性议程。

假设H9:群体中的客观事件议程会产生群体对客体属性的评价,是不被支持的。而数据所反映的现状是群体内部的客观事件议程并不能产生群体成员对客观事件的评价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是相反的。

假设H10:群体中的属性议程会导致群体对客观事件的关注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这说明群体内部的属性议程同样会以雄辩的论据来实现其成员对客观事件的关注。

假设H11:若个体有对其所归属群体信息的需求时,个体会融入其所在的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是无法得到支持的。相反,数据反映出来的结果显示个体融入其所在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会增加其对所属群体信息的需求,但却不能接受改对立假设(P=0.14)。

假设H12:若个体进行群体交流时,个体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支持的。说明个体在媒体接触中的选择顺序是优先选择群体交流,其次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媒体信息。

五、分析与讨论

该实证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以受众为主体的“议程融合”理论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一)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

即便长期以来的诸多实证研究均证实媒体议程与受众议程之间显著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媒体议程控制着受众议程。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在得到证实的假设中,虽然媒体信息仍然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但媒体信息对受众群体的属性议程的直接效应是无法被接受的。同时,当受众进行群体交流时,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媒体信息来满足其群体交流的需要得到证实,说明受众的群体议程在媒体议程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部分议程以融入群体议程,大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补充需求的作用。所以,受众在自身及群体的议程的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显得十分虚弱。

(二)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在已经被证实的诸多假设中,可以看出,群体交流与媒体信息对于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的影响的总效应值大体相当,分别为0.6168和0.6600。而媒体信息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是直接效应,群体交流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是间接效应,其中群体交流对客观事件议程产生的0.2970的效应值是通过媒体信息间接实现的,这占到了媒体信息对群体的客观事件议程总效应值的45%。同时,对于群体的属性议程的影响,群体交流对其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为0.3900,而媒体信息对其产生的效应则未被证实。

六、结论:议程融合的新传播图景

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受众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虚弱;第二,受众的群体交流是其议程设置的主要动力。

虽然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已经证实了“议程融合”过程中个体受众对自己社会生活的一种归属和媒介行为,即每个个体均有群体归属感,并渴望被其所属群体的其他成员认同,为了获得群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而产生信息需求,并导致其媒介行为———通过跟群体其他成员交流或者通过大众媒介获得媒体信息,进而实现了其个体与群体议程的融合。

由于实验限制,所有受试者均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反映出整个社会层面上的“议程融合”现象,所以,本研究将以上论据作为前提假设,可以描绘出如下的一个传播图景:

受众的媒介生活原本相安无事,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给受众的媒介生活带来改变。但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大量的媒体信息涌入其所生活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受众感到一些恐慌并措手不及。为了降低对这种信息认知的不协调,受众纷纷要选择加入一个或某个群体,而自身对融入群体的渴望又使得受众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群体内的相关信息以实现其个体议程与群体议程的融合,其中最普遍的莫过于群体间成员的相互交流,但群体交流并不能完全弥补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所以,受众会尝试通过大众媒介来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两种媒介行为的互补过程中实现受众与群体的议程融合。

论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媒介社会中网络对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得到了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张雷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崔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毛良斌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刘燕硕士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Maxwell McCombs, Donald L.Shaw.The agenda-setting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972) :176-187.

[2][4]黄瑚, 李俊“.议题融合论”:传播理论的一个新假设[J].新闻大学, 2001 (2) :29-32.

[3]Donald L.Shaw, Maxwell McCombs, David H.Weavers&Bradley J.Hamm.Individuals, 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A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Opinion Research, 1999 (11) :22-24.

[5]王囡囡, 史振宁.从媒介发展看“议题融合”[J].新闻大学, 2002 (3) :33-34.

[6]崔波, 范晨虹.议程设置到议题融合——媒介议题内在运动的图景[J].今传媒, 2008 (10) :56-57.

[7]Doris Graber.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M].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414-428.

篇4:网络的议程设置

网络以个体形式参与传播,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中外互通,随时随地,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传播边界。许多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未经核实的消息从网上不胫而走,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流向全球各地,使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体制与机制鞭长莫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基本上是单向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减的,而网络是双向互动式传播,信息传播的走势是递增的。网民在接受信息时,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即时发表观点,放大信息含量,延伸信息内容。这种互动性使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即时动员、组织、发动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论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从一开始考察的不是传媒对受众的态度和行动层面的影响,而是考察传媒对受众认知层面的影响,即对受众关注与思考对象的影响。它认为传媒影响的是受众“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的问题。当然在后来的研究中,麦库姆斯和肖以及其他研究者也在修正这一认识。他们认为,新的说法该是:“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议程设置”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在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后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议程设置”还暗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因此,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网络议程设置的独特特点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终究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不同的,网络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

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们往往通过建立个人网站、在BBS上灌水等方式传播和交流信息,由于上网者数量巨大分散、异质,还处于匿名状态,监控起来比较困难,自行发布的信息可以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地传播,几乎不受限制。虽然,网络信息流动也存在“从高到低”的趋势,但只要愿意,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设置议题。

其次,网络议题的设置和传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强大把关能力下所形成的议题,其类型、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严肃的、重大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往往有机会成为议题。而网络的把关作用弱,各类内容不管雅俗、是否符合传统上媒介刊发信息的有关要求,只要能激发兴趣,都有可能成为议题。比如,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芙蓉姐姐”是绝不可能成为议题的,但在网络空间却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议题。

最后,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的方向发展的左右。由于反馈的滞后以及“把关人”的作用,传统媒介环境中,来自受众的信息极少能在媒介上及时或充分反映。而网民却不需坐视传统媒介或主流网站来立言或追踪,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相关或不相关的信息,以此影响其他网民的理解与判断。在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不同观点、信息交汇,议题很难以某人或某个团体的意志为转移,总是非理性化、非预设地发展着。在“王伟撞机事件”中,一直有网民提供国外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亲身体验以及自己的看法。网民宁愿相信其他网民提供的信息而不信任官方媒体的信息,出现了对于事件的价值判断与主流网站相左的情况。

分析网络中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因素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传播学者B·C·科恩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很难奏效,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在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网民自己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网络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真理越辩越清晰。”在博客中国(Blogchina.com)上一位网友的这句留言,充分说明了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价值冲突。网络传播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点,因此,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必然出现高度“个人化”的倾向,个人很可能持有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关于重要性的标准已经不再由大众传媒统一掌握,网民可以否定传媒认为重要的事件,他可能会面对某一个网页想,怎么把这件事情列为重要新闻呢?在一个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网民群体中,群体成员会摆脱传媒的影响而根据自己的新闻价值观进行议程设置。

新闻证据矛盾。如果一个网民在大众传媒中得到一个消息,然后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另一个消息,两则消息之间互相矛盾,如果这一对互相矛盾的事实在人际传播中得到强化,那么公众就不会把媒介设置的议程提到公众议程上,而是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由于网上传播渠道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情况在网络中是很普遍的。

传媒信誉下降。传媒的信誉度被界定为一种信息源和传播渠道被公众感受到的可信度和能信任度。当传媒的信誉下降,不为公众所信服时,公众自己的议程设置可能不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自我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①斯蒂文·小约翰[美]著:《传播理论》,2000年。

②李志雄:《论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及方式》,山东大学,2006年。

③吕薇薇:《报纸如何设置优先议题》,《国际新闻界》,2005,(4)。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篇5:闭幕式议程 修改(范文)

11月17日上午9:00-11:00 女队、男队冠亚军决赛

一、闭幕式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7年11月17日 上午11:00 地点:禄丰县体育馆内

二、闭幕式程序

(一)护旗队列队,工作人员将队名牌按照开幕式顺序整齐摆放在护旗队两侧。

(二)各参赛队根据队名牌位置依次列队;(集结过程配背景音乐)

(三)主持人介绍出席闭幕式的领导及来宾;

(四)全体起立,奏国歌

(五)裁判组宣布竞赛名次;

(六)各位领导向受表彰球队颁奖(明确颁奖人员,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七)楚雄供电局领导致闭幕词;

(八)会旗移交仪式。由承办单位(禄丰供电有限公司)经主办单位(楚雄供电局)向下届“楚电杯”承办单位(楚雄鹿城供电局)移交会旗;

(九)楚雄供电局领导宣布楚雄电网第四届“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闭幕。

(十)运动员退场。主持词: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为期6天的楚雄电网第四届“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圆满完成全部58场比赛。本次比赛得到了禄丰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总工会、县公安局、县裁判协会、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以及楚雄供电局和各分局、县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

(掌声……)

出席今天闭幕式的主要领导有:

禄丰县人民政府(待定)X X X(掌声……)

楚雄供电局党委书记、工会主席 李明磊(掌声……)

(主持人)出席闭幕式的还有:楚雄供电局各相关部门领导和3家分局、7家县公司部分党政领导。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关心、支持本次比赛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掌声……)

(主持人)请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主持人)请坐下!

(主持人)请比赛裁判长胡培元同志宣布比赛名次。(胡培元)裁判长宣布比赛名次……

(主持人)下面,颁发奖牌。请获表彰的参赛队代表到主席台前领奖。有请主席台就座的、、领导为楚雄电网第四届“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获奖参赛队颁奖。(颁奖背景音乐,工作人员提前与领导沟通颁奖单位)

(主持人)楚雄电网第四届“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所有奖项颁发完毕,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获得荣誉的参赛代表队表示祝贺!

(主持人)有请楚雄供电局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李明磊致闭幕词。

领导讲话……

(主持人)下面进行会旗交接仪式。请楚雄供电局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李明磊、禄丰供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金碧琳、楚雄鹿城供电局XXX到主席台前。

先由本届比赛承办单位:禄丰供电有限公司将“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会旗交回主办单位楚雄供电局(待交接后),再由主办单位楚雄供电局将会旗移交给下届比赛承办单位楚雄鹿城供电局。

(主持人):下面,有请楚雄供电局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李明磊同志宣布楚雄电网第四届“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闭幕!

(领导宣布……)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楚雄电网第四届“楚电杯”职工篮球比赛到此圆满结束了。2019年让我们再次相约鹿城,再见!

篇6:运动会闭幕式 议程

一、时间:2014年4月25日下午15:00----17:00

二、地点:田径运动场

三、参加人员:本校全体师生运动员

四、各项工作安排

1、会场布置:张浩

2、音响布置:张欣伟

3、主持人:苏文博

4、摄影:钱朝勇

5、会场纪律:院学生会

6、奖品发放组:体育教研室、校礼仪队

五、主要议程:

1、运动员列队等候15:00之前

2、校领导主席台就坐(请领导审议主席台就坐人员担任颁奖嘉宾)15:002、裁判员刘秀宣布本届运动会成绩15:104、颁奖嘉宾依次给获奖单位、运动员颁奖15:205、督导员、第一书记郭化兰致闭幕词16:506、王世杰董事长宣布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世杰电脑专

上一篇:在智联招聘上班怎么样下一篇:可变纸箱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