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是贬义词吗

2024-04-22

靡靡之音是贬义词吗(精选14篇)

篇1:靡靡之音是贬义词吗

靡靡之音是贬义词吗

典故出处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近义词

亡国之音

反义词

钧天广乐

英文翻译

reckless tun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成语举例: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闻一多《时代的歌手》)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靡,不能读作“mí”。

成语辨形:靡,不能写作“摩”。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篇2:靡靡之音是贬义词吗

基本解释

[释义]

(形)(诗文、乐曲等的.含意)隐晦不易懂。中性词。

[构成]

并列式:晦+涩

[例句]

这篇文章写得晦涩难懂。(作补语)晦涩的诗句。(作定语)

[反义]

流畅

近义词

艰涩、沉滞、生涩

反义词

流畅、通俗、典雅、高贵、高雅、深奥

英文翻译

1.hard to understand; obscure; unclear in meaning

详细解释

◎ 晦涩 huìsè

[hard to understand;obscure] 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现代的社论是措辞既复杂又晦涩的杰作

篇3:谁说教学“噱头”是贬义

于语文教学, 这种噱头是教师从教学语言或动作中提炼出来的, 它能够迎合学生猎奇探秘心理, 使教学内容变得神秘,富有悬念和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兴趣。而且,这种教学噱头符合新时代的步伐节奏, 有它独特的现实价值意义, 作为教师, 我们应看好“噱头”在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让教育真正放开怀抱, 摘下严峻、让人生畏的面具,用微笑面对学生急切求知的眼眸。本文以记叙文阅读教学为例, 谈教学“噱头”介入的有效性。

一、噱头是酵母,让导入环节有弹性

学生常常会在导入环节中确立对教学内容的第一印象,会根据这一印象对接下来是否认真听讲做果断的心理暗示。所以导入环节至关重要。但怎样才能使导入环节具有吸引力呢? 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噱头”这一富有争议的词汇。教师噱头般的导入让学生捧腹大笑的同时, 又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并渲染教学内容的神秘色彩, 激发学生猎奇探秘的心理, 让其跟随教师移步换景式的噱头教学进入语文知识的世界。可以说, 噱头元素是酵母, 它的运用使导入环节富有弹性,也使教学环节富于张力。教师应合理接受这种符合学生心理接受原则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还要使其主动接受。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笔端舒卷自如,将趣味横生的童年如一幅水墨画般展现在读者面前。菜畦、皂荚树、黄蜂、云雀、蟋蟀等等,让人觉得如临其境,感触尤深;长妈妈讲故事、雪地里捉鸟、上学、读书习字这样的回忆也使学生怀念起童年。但是,鲁迅的文章字词用意都很晦涩, 以至于学生在进行篇 章阅读的 时候往往“闻鲁迅而丧胆 ”, 这样就更无法读懂鲁迅, 读懂他笔端泻出的意蕴。所以教师要首先驱除学生对 鲁迅的排 斥和胆怯 心理。教师可以运用噱头导入,比如捉一只鸟进入教室, 并将其拴在全体 学生目之 所及的地方。 然后随着鸟噗噗乱飞的声音,幽默地说说你捉鸟的过程。捉鸟本身就具有喜剧色彩的,再出自一位教师的口中更是滑稽, 学生面对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会捧腹大笑。紧接着,教师再引出教学内容:“想起鲁迅,学生脑海 马上会浮 现穿着长袍,叼着烟斗,制造烟圈的夺分杀手的身影。但鲁迅也有童年,也捉过鸟, 也像你们一样在课堂上淘气。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童年的形象。”课堂上笑声持续,那种一遇到鲁迅就紧张、恐惧的心理一扫而光。这就是噱头导入教学的作用。

二、噱头是调色板,让教学过程有新鲜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间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具备洞悉学生心理的能力, 使教学技巧围着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变化。初中学生大多喜欢有新意、不同凡响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推陈出新, 让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技巧随时更新, 使教学过程看起来跌宕起伏,充满悬念。而噱头,就是出其不意的招数, 能够让学生眼前一新,不会觉得分析、探究的倦乏。

以《枣核》这篇记叙文为例,该篇文章以小见大,将枣核做为叙事及感情线索, 抒发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表现在具体的言行里。如第七段中的“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话语; 又如栽垂柳、种睡莲、堆假山、想种枣树等行为。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叙述性词语, 也流露出这种恋乡情怀,诸如:“再三”、“殷切”、“几十里”。当然,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暗示及说明。文章还潜藏着一些能够表达思乡情怀的谐音字。此处,教师可以找一些图片, 让学生说说谐音所呈现的另一层意义, 还可让学生进行补充, 并阐述谐音字的现实意义价值。如平安夜要送苹果表示“平安”; 爱人之间用520表示“我爱你”等等。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子更能明白谐音字这种指代的效果, 较之教师理论性的讲解更有作用。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思乡情怀的谐音字:“柳、莲”。

三、噱头是尾音,让教学总结余音绕梁

好的教学 是精湛的 艺术品,看到它时,我们赞叹不绝,心生崇拜;回忆它时,我们口有余香,心有所得。为了使教学艺术突破被万千教师咀嚼了无数遍的旧的教学方法, 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别人看起来充满贬义的“噱头”当作稀世珍宝,“供奉”在教学总结之中,充当悠扬的尾音, 使得教学总结余音绕梁,让学生尽情回味教学内容。

还以萧乾的《枣核》为例,这篇记叙文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无限的怀乡恋乡之情, 离家在外的人读到它往往会潸然泪下。它以枣核为主线,从“旧时同窗托我带枣核”到“掏出枣核,她托在手心”,到我追问“枣核用途”, 再到她引我到花园,一步一步, 枣核留下的悬念一点点被揭开, 那种思乡情怀也如花蕊般,随着“我”与“她”的对话坦露无余。在总结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牵出这一主线,这一主线贯穿文章始末, 最有总结的作用。当然, 作者以小见大,枣核也不过是一种象征。在这里,教师可以应用噱头教学,为学生讲讲自己与爱人的定情信物,见物如见人,是对文章见树如见家乡的代指。这样一来,当学生回忆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多些回味。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体味过离乡之情, 但寄情于物却是人之常情。

篇4:导师,不全是贬义词

Crunchyroll总部位于旧金山,这家公司提供日本动漫、与亚洲内容有关的视频。对于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说,他们的指导来自Hulu公司的前首席技术官Eric Feng。 在这位导师的帮助之下,这些创始人正在竞争激烈的在线付费视频行业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Crunchyro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Kun Gao表示:“获得Feng导师的经验和远见,犹如照到我们前行路上的闪亮探照灯,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选择一条行不通的道路而浪费资源。”

怎样找到导师?

找到一位集经验、人脉与你渴望获得的指导能力于一身的导师,并获得他的帮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如果你没有置身于像硅谷或纽约这样的创业“温床”,则更是如此。与导师取得联系,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需要你花同等精力去做三件事情:调查、建立人脉以及把脸皮变厚。下文将介绍一些小窍门。在企业创始人看来,这些小窍门可是他们全力以赴希望得到的指导。

明确你正在寻找什么。洛约拉玛丽蒙特(Loyola Marymount)大学管理学教授Ellen Ensher建议,要想找到合适的人选,需要明确界定自己的需求。你在努力建立客户群吗?你需要财务建议吗?“需求将告诉你去哪里选择你的权威导师。” Ellen说道。

重返校园。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导师,不妨联系你所在领域的高等院校和孵化器。很多人都积极鼓励创业,或许在这些地方你能找到愿意辅佐你的高水平导师。

逆向工作。上LinkedIn网站并联系校友会,从保持相互联系的那些人当中,找到可能会提供介绍的人。然后,该是做些侦探工作的时候了。那位导师之前在哪里上学或工作过?他或她有哪些兴趣爱好?那位导师是否加入了网上专业团体或参加了特殊兴趣论坛?

如果你要选择思想领袖,并在他们的答复中找到建议的话,Quora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你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导师的名字或者相关话题的讨论内容。另一免费平台IdeaCrossing.org可帮助那些前途无量的企业主联系上那些训练有素的首席执行官们。

露脸。不请自来可不是什么好主意,但是在潜在导师参加的演讲活动或行业会议上露脸可能会产生奇迹。Explorence公司的联席创始人Mike Suprovici就是通过上述方式,与Evernote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Phil Libin取得了联系。Suprovici在Libin演讲完毕之后,走近Libin,向后者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演讲。Libin对Suprovici的演讲内容很感兴趣,并答应与Suprovici再次见面。自那以后Libin就成为Suprovici的导师。

常驻纽约州鲍德温(Baldwin)的Gervais向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称未来几天他将拜访该地区。事实上这并不是真的,但那位教授还是答应了见面。

大胆一些。Spotlight Ticket Managemen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ony Knopp设法与Ask.com前首席战略官Claudio Pinkus见了一面,可是后者对Knopp所说的内容不感兴趣。但是,Knopp不愿被拒。他找到了更多信息,咨询了更多问题。以此方式,通过不断努力,他坚持与Pinkus进行沟通,最后对方终于答应提供帮助。

伟大的企业家、CEO及公司创建者都充满着热情,如果你能站在别人面前,展示你的激情,那么你能惊喜地发现那是多么让人上瘾的一件事,同时又是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一件事。你永远也无法预知这件事情会为你带来什么样的好运。

成为伟大“门徒 ”的五种方法

尊重导师的时间。Bertrand Gervais可是精于导师之道的专家,在他看来,你要明白你需要从导师那里得到什么,并尽量少提问题。他说:“与其请导师共赴午餐,还不如请求占用导师10分钟的电话时间。” 然后要注意,必须将通话时间限定在10分钟以内。

做好充分准备。天使投资者兼Ask.com前首席战略官Claudio Pinkus会针对潜在“门徒”所递交的计划书、他们的策略、竞争性分析以及财务情况进行详细询问。然后做些研究,编辑你所需的信息。这样你就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做好了心理准备。而且,这么做能节省宝贵的会谈时间。

接受导师的替补。如果你的梦想导师事务繁忙,安排其他人与你联系,那你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这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你真正所需的东西。

承认你有所不知。那些自以为了解一切的企业家们并不认可Burt’s Bees前总监Scott Lutz的观点:“由于自大的缘故,这些人觉得自己必须在所有事情上都要成为专家。但是,当你开始创办一家企业时,你必须学会谦虚,去学习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跟进。你让别人在你身上花费了一些时间,而你却不做跟进,这么做会给人留下最糟糕的印象。你可以给导师发送纸条、送个小礼物,或者发出行业文章或报告之类的相关信息。

译| 李桂祥

篇5:庇护是贬义词吗

褒义词:荣誉,名誉,你看,振奋精神,认真,正直,敬业,明火执仗.

中性词:行为,几句话的行为.

贬义词:煽动,鼓励,脸,不自量力,坐井观天,笑声,率真,成为资本家李,勾心斗角,指手划脚。

用庇护造句

一、父母的爱像一片天空,我们在它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成长。

二、她冒着生命危险尽力庇护和营救狱中难友。

三、庇护贩毒分子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四、她抛弃了自己丈夫庇护下的安乐窝。

五、在欧元的庇护下,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外国资本的反复无常,结果减少了改进的压力。

六、南霸天依仗官府庇护,诸子百家,鱼肉乡里。

篇6:强势是贬义词吗

强大( 注释:1.亦作“强大”。 2.谓力量坚强雄厚。)

强盛( 注释:1.亦作“强盛”。 2.强大兴盛。 3.谓青壮年。 4.犹强健。)

壮大( 注释:1.长大成人。 2.变得强大;使强大。 3.庞大;宏伟。 4.粗大;粗壮结实。)

强势的造句

1、由于收入的提高,包括公务员工资的增加,消费仍会强势增长。

篇7:炫耀是贬义词吗

例如:一些学校的人带手机去炫耀

炫耀造句

1、弟弟得了一百分,得意的向我炫耀。

2、我觉得要做到大智若愚首先在你的心里不能太好斗,太想炫耀自己。

3、小雨滴滴的下,好像是在炫耀他那美丽的身姿。

4、柯林斯先生是个自高自大,喜爱炫耀、心胸狭窄的蠢汉。

5、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篮球,我拿到同学面前炫耀了一下。

6、任何人都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本,因为炫耀本身就是一种浅薄。

7、树上的知了,身着漂亮精致的衣裙,整日高声炫耀自己的嗓门,到头来换来的是无尽的寂寞。

8、不用炫耀,称职不称职,群众心里有数。

9、不要将先天的`优势刻意拿来炫耀,把因而得来的幸福视同理所当然。

10、帮助人为的不是炫耀自己的好,只不过是为了提高素质,培养自己罢了。

11、不就是得了100分嘛,有什么好炫耀的呀?

12、周一上学,就看到同坐明明炫耀新买的书包。

13、小强很傲慢,总是炫耀自己。

14、小明买了一支新钢笔,他从书包拿出钢笔来炫耀。

15、小明拿着得了100分的试卷到处炫耀。

16、战争狂人总爱炫耀武力。得了一次作文竞赛奖,就成了他时时炫耀的资本。

17、自以为拥有了一切,但不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

18、课堂上他向我炫耀了他新买的苹果手机。

篇8:是“1987年版”吗?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笔者已教过两轮了。我们注意到教材里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题注说“节选自《鲁迅手稿管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有误。该书没有1987年版,只有1981年版。当时教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发现了这个“微瑕”,以为是印刷错误,也就没有理会。现在教第三轮了,题注仍然写的是“1987年版”。翻看手头教材版权页赫然印有“2008年5月第4版2011年12月第8次印刷”的字样,这样看来已经“讹”到第4版第8次印刷了,所以很有纠正的必要。

该书(由叶圣陶题写书名)版权页上写得清清楚楚:是1981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如图),“1987年”系“1981年”的误植。作者朱正系鲁迅研究专家,他说,这本书“1981年印了六千三百本之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里印”。这是作者在以新书名《跟鲁迅学改文章》(岳麓书社2005年2月第1版)重版时的“后记”所言,可再次确认《鲁迅手稿管窥》是1981年出版发行的。看似无关紧要的“1987年版”在不经意之中把人家专家的研究成果“雪藏”了六年,对师生的学习起到不好的误导作用。倘若教材编者能够就课文的出处核对认真些,校对仔细点儿,想必就不会出现这类不该出现的差错了吧。不能再“讹”下去了,故写此文,望再版时修订。

篇9:“后来居上”原是贬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大臣,这个人的特点是为人严正,严正到了令人畏惧,甚至令汉武帝本人也畏惧的地步。起初汲黯官拜谒者,为皇上掌管传达之事。东越的两族人互相攻伐,汉武帝令汲黯去视察调解。汲黯到了半路的吴县就回来了,对汉武帝说:“越人相攻,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本来就好斗,不值得皇上过问,也不值得皇上派我去调解。”此公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地违抗诏令,还振振有词。

河内郡失火,连绵烧了1000多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这回倒是真的去了,不过回来说的话更气人:“有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邻居住得密集才蔓延开来,皇上不必担心。倒是我经过河南郡时,发现河南的老百姓饱受水旱灾害,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我就自作主张,凭着皇上所赐的符节,命令河南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我回来了,请皇上治我的矫诏之罪。”此公不务正业,在路上乱管闲事,汉武帝听了也无话可说。

汉武帝好儒学,广揽天下的文学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过去了,公然在朝堂上进谏说:“皇上您其实内心里的欲望很多,对外却偏偏假装要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获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功绩呢!”汉武帝一听,照例地沉默不语,但是越想越生气,不等结束上朝的时间,拂袖而去。回去对近侍发牢骚:“汲黯这个人,真是又戆又愚!”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有的还数落汲黯不该这样赤裸裸地指责皇上,汲黯回答说:“皇上要咱们辅佐他,难道非要阿谀奉承不可?这不是明摆着要陷皇上于不义吗?”

汉武帝气消了以后,也不再怪罪汲黯。相反,大将军卫青入宫侍奉,汉武帝就蹲在厕所上接见他;丞相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帽子没有戴好是不会接见他的,并且汲黯奏什么就准什么。

对丞相公孙弘,汲黯指摘他是小人,“怀诈饰智”,阿谀皇上;对酷吏张汤,汲黯更是一见就上前痛骂他实行苛法,有什么资格做公卿。以前这两个人都比汲黯官小,现在反而都爬到了汲黯的头上。汲黯也不是圣人,心中常常愤愤不平,就对汉武帝抱怨说:“皇上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

这就是“后来居上”这个成语的出处。汲黯的意思是指汉武帝用人就像堆柴火垛,最后堆上的反而越靠上靠前,把最早堆上的都压了下去。抱怨汉武帝用人喜新厌旧,当然是一个贬义词了。在漫长的语义演变中,“后来居上”渐渐走向它的反义,变成了一个夸奖后辈的褒义词。

篇10:贪婪是贬义词吗

【释义】

①贪心并且不满足。也作“贪得无厌”(含贬义) 例句:他贪婪地盯着那些财宝。

②渴求而不知满足 例句:他贪婪地学习着各种的科学知识。

③贪爱财物。

④因贪心而不满足,比喻做事爱占小便宜。

⑤贪心的。

贪婪造句

1、我回到家,累的躺在床上,贪婪的享受轻松的滋味,一动不想动。

2、小树贪婪在吸吮着大地妈妈的乳汗。

3、今天我在看《人与自然》,豹子贪婪地捕食着小鹿,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

4、贪婪会让一个人铤而走险去干伤天害理的事。

5、世界上没有人喜欢奸诈贪婪的人,这样的人简直都不是人,和动物差不到哪里去。

6、人群开始聚拢来,用贪婪的目光看着撒在地上的货物。

7、贪婪是一种不好的恶习。

8、他是一个贪婪、奸诈而又蛮不讲理的人。背地里做尽了伤天害理的.坏事。

9、人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贪婪之心。

10、他狡猾的小眼睛里露出了一丝贪婪的神情。

11、他一副奸诈贪婪的样子,让人厌恶。

12、贪婪是金鱼撑破的肚皮,是贪官手上的手铐,是一些人心中的无底洞。

13、贪婪的人心,罪恶的开端。

14、小白猫看见鱼,立即贪婪地摇着小黑尾巴张开嘴就吃了它。

15、他贪婪地学习着各种的科学知识。

16、贪婪的人们只知道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却不想办法保护,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7、我不是个贪婪的人,但我很喜欢赚钱,因为我要照顾我的家人。

18、他贪婪的目光一直盯着那些财宝。

19、他贪婪着注视着眼前这几个年轻人的包裹。

篇11:自尊是贬义词吗

词性

褒义词

基本概念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另一种观点,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

影响因素

观点一:自尊=成功÷抱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观点二:自尊=自我抱负×社会尊重

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自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我抱负)。

2、期望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的敬重。

真正受人欢迎、受人拥戴的人是用不着自尊的,因为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视了,所以“粉丝”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起“粉丝”,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甚至是“自卑”的。(这也表现出自我抱负与社会尊重的反比关系)

健康的自尊只是具有自我认可的意思,不健康的自尊则具有“强迫”人认可的意思。当然只有自我认可才能被人认可,这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吉鸿昌在美国挂牌示众自己是中国人”、“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等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进而也会使人奋发图强。

由于自卑或说纯粹的自我认可造成的自尊对他人的“强迫”性质,这也使得“过于”自尊的人难免会对他人或产生嫉妒心理、或产生虚荣、或产生自暴自弃、或产生报复心理。说到底,这种缺乏外界尊重基础的自尊不过是“自卑”的结果,是他人或说社会在现实中没能给予其相应地位的结果,即内心逾是“自卑”则外在表现逾是“自尊”,这在心理学将之称之为隐性自尊(“自卑”)与显性自尊(“自尊”)的关系。但是,具有健康自尊心理的人要耐得着孤独,自卑、嫉妒、虚荣都是你前进路途中的敌人,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世界。

总之,健康的自尊除了自我认可结果外,更是社会尊重的结果,但社会尊重又是自尊源源不断的“食粮”,否则所谓自尊必然是难以持续长久的。

观点三: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教科书)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

观点四:自尊来源于社会比较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

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参照标准来了解自己,如通过血压、脉搏、体温等可观察指标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这种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而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才能估价自己。例如,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身高、体重来估计自己的高矮、胖瘦。一个身高1.80米的人是高还是矮,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在某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只是个中等个;可是在另一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就是个巨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大学新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可是上了大学后,他们却发现,他们原来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例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堪,并降低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即感觉到与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提高自尊。

观点五:自尊来自于知耻

究竟与什么样的人比较最好呢?心理学家认为,最理想的比较目标是与自己相近并略好于自己的人。

(1)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2)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

(3)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

(4)有了羞耻心,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知耻,并且做到自尊,是一个人前进的强大动力,唯有自重知耻,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自尊,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否则永远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时,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很失望,产生深重的耻辱感,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

观点六:影响自尊的因素(教科书)

1、家庭中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观点七: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教科书)

1.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

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

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

篇12:妄想是贬义词吗

基本解释

[释义]

(动)狂妄地打算,不能实现的打算。含贬义。

[构成]

偏正式:妄〔想

[同义]

妄图、企图

近义词

梦想、贪图、企图、希图、意图、妄图、空想、胡想、幻想、盘算、打算、计划、希望、蓄意、野心、阴谋、理想、逸想、妄念

英文翻译

1.vain hope; wishful thinking; delusion; kink; delirium; ecphronia

详细解释

◎ 妄想 wàngxiǎng

(1) [entertain an extravagant hope]∶狂妄地打算;梦想

他处于怀旧的妄想中

(2) [vain hope;wishful thinking]∶不能实现的打算

(3) [vain]∶不能实现的非分之想

他的希望只不过是妄想

(1).佛教语。谓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唐 权德与 《送文畅上人东游》诗:“宗通知不染,妄想自堪哀。”

(2).胡思乱想。 唐 白居易 《饮后夜醒》诗:“直至晓来犹妄想,耳中如有管絃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这也是你妄想了,侍妾闻知,岂不可笑!” 丰子恺 《放生》:“但我立刻感觉这种假想的`可笑,就停止妄想。”

篇13:“习”是“复习”吗

“习”在古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学习、练习”,如“习武不精”(《冯婉贞》)、“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二是“熟悉、习惯”,如“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赤壁之战》)、“益习其声”(《黔之驴》)。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是“学习、练习”的意思,但前面已经有了“学”,“习”就不能解释为学习,学和习是两个动作行为,习是承接学的动作,所以“习”就是“复习”了。学习了以后按时去复习,是很自然的事了。“学而时习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错,学习了,再去按时复习,学习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后面有“不亦说乎”,连接起来看,学习了,再去复习就会快乐。从学习的具体心理体验看,不一定会快乐,说快乐有些勉强。

对于多数成年人或者学生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是有兴趣的,但复习就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就不一定快乐了。如果是创新性的复习,是有乐趣的。这个创新性的复习,是将学习的知识加以拓展,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是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实践,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对知识的运用,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有效益有价值的新东西。

再说,把“习”简单理解为“复习”,也是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只有学习和运用并重、学习与实践并重,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真正快乐。

所以“习”应该是运用和实践,学习了新的知识,只有运用和实践,才有学习价值的体现,才有学习的效益,才可能有兴趣,才可能是“不亦说乎”。“习”的含义很丰富,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

篇14:从靡靡之音看到风靡之音

1977年的春天仍然是寒冷的,刚刚从一场血肉盛宴中挣扎下来的中国人用一种冰冷和坚硬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乏味与恐惧,此时,一个清丽柔美的女子,用她轻缓宛转的声音,将禁锢着整个中国的坚硬轻轻破开一条裂缝。

2006年“五一”长假期间,央视十套特别节目——《中国流行音乐20年·那些年,这些人》播出,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了关于邓丽君的大量珍贵影视资料。一时间,网络上回忆和评论的文章数量急遽攀升,人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解禁”。这个最早将满眼坚冰化开一滴春水的人,人们称之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尽管她的歌声曾长时间被官方和正统所禁止和拒绝,但不能否认的是,她启蒙了一个流行文化的时代。

唯一的邓丽君

1977-1978年,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先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传,继而通过电波和卡式录音机的普及,迅速进入内陆地区,并立刻为多数人所接受。

“邓丽君是唯一的。”对于那些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伴随着邓丽君歌声成长的人而言,这个用一种轻轻的柔软抚慰他们心灵的歌手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现任《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的金兆钧当年还是北京师范学院学生,1978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邓丽君的歌曲,第一个感觉是:喜欢,非常喜欢。“对于那时的青年来说,听邓丽君的歌曲首先来说对我们不陌生,因为她的歌曲保留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那种文化基调。”不止是年轻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王酩(1934-1997)也对邓的歌曲产生浓厚兴趣,曾经借了邓的磁带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研究歌曲的配器。

就在邓丽君婉约清丽的声音响遍中国时,反对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了。1980年,一些老资格音乐人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当下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称为“西山会议”。在会上,一些专家对于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表达了否定的观点,并批评了内地著名音乐家张丕基、王酩等,原因是他们的歌曲写得开始像港台歌曲了,李谷一的《乡恋》也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受批判的典型。在这次会议上,邓丽君的歌曲被冠以“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的称呼。此后很长时间内,官方对于邓丽君基本持一种禁止传播的态度。

翻开许多描写70年代末的小说,时尚青年的形象总是难以摆脱这样的定式:墨镜,长长的鬓角,裤脚肥大的喇叭裤,以及手里播放着邓丽君歌曲的收录机。官方的禁令反而助长了邓丽君的流行,当年曾是学校里文艺活跃分子的金兆钧在某一天接受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在学校里开办专门介绍邓丽君以及流行音乐的讲座。三场讲座下来,学生们反响热烈。随后,在一次北京市团委召开的关于流行音乐的讨论中,金兆钧又获邀出席并做了专门的报告。对于这种似乎有违官方意志的插曲,金兆钧在多年后回忆时平和地说:“关于邓丽君的争议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即使在官员们内部也没有统一的看法,包括在西山会议上,有人也提出过对邓丽君的歌曲不能一概而论。这种争议到今天仍然存在。”

对邓丽君的被禁,金兆钧称为“中国思想解放初期的两种观点的交锋”。 金兆钧认为:“邓丽君的流行实际上触及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分裂为两种创作态度:大众文艺(或称国防文艺)和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正是在这样的分歧下,才产生了后来的文艺创作派别,争论也就由此开始。上海的流行文化从一开始就被称为‘孤岛文化’,因为它的受众就是十里洋场里的那些都市人,不是占国人比例多数的农民。因此,在这种争论中也就一直处于下风。邓丽君的歌曲直接承袭的恰恰是‘孤岛文化’的精髓,如果在当时承认了邓丽君的流行,那么也就暗示着那些‘根据地派’的选择错了。这是我认为邓丽君被禁的重要原因。”

当时,邓丽君的音乐磁带当时难以在大陆公开出版发行,于是走私和翻录她的磁带成为了赚钱的生意。有人回忆称,当时翻录邓丽君的磁带,五角钱一盘已经是很公道的价格了。这种私人翻录的生意遍布于当时的农贸市场和一些小商铺内,一些居民也在自己家中用简陋的设备经营这种生意。很多青年乃至中学生都有不辞辛苦地在曲折的胡同里或者嘈杂的市场中,捏着汗涔涔的钞票寻找翻录人的有趣经历。

冲不破的网

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客居香港的邓丽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职员彭燕燕。几次接触后,邓表现出对大陆风土人物的浓厚兴趣。随后,官方即委派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高级职员牛钊等人与邓丽君开始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新华社方面开始试探地向她提出赴内地演出的可能。

在商谈赴内地演出的计划时,邓丽君显得非常兴奋。她和彭燕燕单独商量制定了一个“演出计划”,并明确表示,不愿意只出席一次晚会,唱几支歌,而是要举行个人演唱会。彭燕燕给她规划的路线是:第一站北京,第二站上海,第三站西安,第四站广州。彭燕燕说:“这样,东西南北都照顾到了。”邓丽君听了很高兴,表示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的牛钊后来回忆说:“所谓准备工作,还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要有华丽的舞台、灿烂的灯光、高水平的伴奏、高质量的音响。邓丽君表示,这一切由她来筹划。可惜的是,当时的邓丽君已经淡出娱乐界,很多事操办起来并不顺利,所以她的准备工作始终没有落实。”

演出计划搁浅后,新华社方面又询问邓是否愿意来内地旅游。邓丽君问怎么样才能进入内地?牛钊他们建议她用个假名,持中旅社的回乡证过关,然后由彭燕燕全程陪同。邓丽君又兴奋起来了,和彭燕燕商量了“旅游计划”。她提出,旅游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因为她想看雪。她很想在大雪纷飞之际,登上长城,一览塞外风光。然而,她的这种颇具诗情画意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后来她表示,“另纸签证”的办法并不保险,她的一些到过内地的朋友,返回台湾后都受到了情治单位的审查。

在随后的交往中,邓丽君曾表示:“住在台湾很烦,住在香港也烦,我想在内地买套房子,烦的时候就去住住。你们能不能帮我?”接着她又说:“在中国的城市中,我最喜欢苏州,很想在那里买套房子。”当时牛钊认为她是随便说说的,便姑漫应之。

不料过了一段时间,她忽然打电话问牛钊,在苏州买房子的事情有没有消息?其时牛钊正好要回江苏休假,就顺便去了一趟苏州。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朱局长带他看了一处地方,这是一套两层楼的花园楼房,院子很大,但楼房非常陈旧,已近危房。朱局长说买下以后可以重新设计建造,买主开价要六万元。牛钊画了个草图,带回香港。邓丽君开始不相信六万元可以买到一院住宅,接着说是不是现在就把钱汇过去?牛钊解释说此事要等她亲自到苏州看过以后才能决定,可能还要办一些手续,现在急不起来。最终,此事也没有了下文。

谈到和邓丽君的那段交往,牛钊在自己的一篇回忆中感慨道:“内地的改革开放,给邓丽君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几乎凌乱地给自己编织了许多的梦:驻足长城,憩息水乡,仰望故乡明月,倾听西部天籁,当然更多的是在亿万歌迷的掌声中,再现风采,再铸辉煌。她的梦并非太虚幻境,而可能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只是由于有一个无形的网笼罩着她,她始终无法冲破。”

十亿个掌声未能响起

1989年初,又一个机会降临在邓丽君身上。当时东方歌舞团的一位音乐人、也是大陆最早个人组织商业演出的先行者黑子(原名王彦军)在香港找到了邓丽君。据他回忆:“我当时抱的目的就是想让她来内地演出,我当时以为她是钱的事情,估计她觉得我们出不起这个钱。我算过,当时可以出很高的钱,可能不到100万元,在当时是个天价。我敢出这个钱,但我不好意思上来就说钱的事情。我老跟她说笑话,她为什么很想跟我聊天呢?就因为我很爱说,讲些笑话,她就很放松,我的目的是想让她来。”

1991年,黑子再次来到香港,希望说服邓丽君来大陆演出。最后,黑子对邓丽君说:“我非常希望你能来这边演出,像你这样一个有这么大成就的人不来太可惜了。”黑子跟她陈述了来内地演出的重要性,比如这边对她的喜欢程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来大陆,是一生比较遗憾的事情。黑子问:“在经济上,合约有没有什么问题,我可以花最高的价钱。”邓丽君笑着说:“不是钱的问题,我根本不在乎钱,有很多原因我去不了,但是这种机会一定有,我一定要去,但是什么时候现在我没法说。”

对于最终邓丽君未能来大陆,黑子表示了深深的遗憾:“我感觉,她当时还是因为政治问题。我其实有很多的准备,包括经济上的准备,当时除了我没人敢出这么高的价钱。我还跟文化部的官员打过招呼,包括再高一层的官员,我都谈过,认为完全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跟她谈得比较具体。但是她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她只是有这个愿望而已。我相信是台湾当时对她控制比较严,这个因素最大。”

多年之后,一则台湾的新闻报道似乎揭示了当年邓丽君错失大陆演出的真相。《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5月10日第三版报道:“在5月8日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举办邓丽君逝世11周年纪念会暨新书发表会,宋楚瑜在会中首度透露邓丽君无缘赴大陆演唱的内情。宋楚瑜表示,当时他担任‘新闻局长’,蒋经国有一天相当罕见地在‘总统府’召见他,希望他劝阻邓丽君‘登陆’。据称当时大陆方面已向邓丽君提出邀请,并且承诺在四川举办数十万人规模的演唱会。经过沟通后,邓丽君决定放弃邀请,这一次的放弃使得邓丽君终生没有到大陆去。”

开启偶像时代

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登陆内地,所带给人们的冲击并不是旋律的革新,或者柔婉的演绎,它更多地则是在填补一种心灵的渴望,并为日后的个性解放提供土壤。金兆钧对于邓丽君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影响给予了一个启蒙者才相配的评价:“应该承认的是,大批流行歌曲的进入,迎合了当时人们对自由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而且催生了一大批中国流行音乐人,在这一点上,邓丽君功不可没。”

而在网络年鉴中,对于1980年的中国是这样描写的: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邓丽君是所有人的梦中情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地“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曲,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地宛然一笑。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所有这些歌曲你可以在中国许多城市里听到,这种心灵烙印之深,以致于多年以后的一个白天或者夜晚,这种旋律依然有着让人潸然泪下的力量。

从邓丽君开始的流行音乐潮对内地的冲击之速是难以想象的,翻录的磁带和模仿的歌手很快便无法追上人们增长过快的欣赏欲望。虽然后来大陆歌手带有浓郁民族味道的《信天游》引爆了“西北风”,寥寥数首名作成了“全国粮票”,但大陆的本土流行音乐依然难以同港台的声音相抗衡。1986年,以齐秦、苏芮为开端,港台艺人大举登陆,原人原唱原作,使大陆歌坛“翻唱歌曲”时代宣告灭亡。

这时,一个穿着黄军装、挽着裤腿、其貌不扬的北京小伙用沙哑的嗓音喊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王朔说过:“我第一次听《一块红布》都快哭了。写得透!当时我感觉我们千言万语写得都不如他这三言两语的词儿。”崔健的声音就像是我们自己的怀疑:“为何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们几乎不假思索的爱上了他的音乐。世界一天天在变,变得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那时,崔健的歌是我们唯一相信的东西,他的爱情让我们温暖,他的愤怒是我们的不平,他的晦涩令我们拘谨,他的温柔是我们的声音。

《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从那以后,歌坛分化了,娱乐方式也多元化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人民掌握了自主进入娱乐圈的权力。

声音的盛宴

与邓丽君开启流行音乐大门的艰难不同的是,各种西方文化进入并引领中国流行趋势的脚步却显得异常的轻松惬意。

在搜狐网2005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北京的圣诞节没有假期,庆祝活动100%都聚集在夜晚进行,活跃在时尚前沿的人群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把。那些热恋之中的情侣,都会选择在平安夜里聚众狂欢,大学里宿舍楼的“楼长”们也识趣地顺延了锁门时间。北京的文化圈中,50%的文化人士会正经八百、附庸风雅地过一个平安夜,把简陋的屋子装饰得光怪陆离,桌子上一片狼藉,一帮外表委琐的人围在桌子旁边,大碗喝酒、大口抽烟、大声谈笑。另外50%的人士则对圣诞节持排斥态度,他们称之为“节日的次殖民地化”,他们选择平常度过。

在上海,70%的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在兰州大学工作的美国籍教师沈妮评价说:“在中国,圣诞节更多地像朋友聚会。”

这种一年一度的狂欢显然已经引起了许多文化人士的不满。2006年12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这篇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实质上已经成为讨伐外来文化入侵的檄文。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博士们并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对于博士们的倡议,反对过圣诞节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而在稍早时候,来自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进行的“公众过圣诞节状况”调查表明,近9成的受访青年表示会过圣诞节,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准备过圣诞了,就像准备过元旦和春节一样,已成为习惯。

外来文化对中国最大也是最具讽刺意味的改造,当属饮食文化。一个被公认的美食大国却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洋快餐手下重重地失败了一次。如果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商业化运作是瞄准了中国人胃口的话,那么星巴克则是对准了国人的心灵。1999年1月,在获得授权后,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在北京开设了星巴克在华的第一家咖啡店。《新周刊》2006年16期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些影响了我们的东西》的文章,星巴克咖啡位列第59——在进入中国的7年间,星巴克成功地把咖啡卖给了喜欢喝茶的中国人,它带来的小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转变正在中国进行巨大的扩张,去那里的人并不是单纯为了喝杯咖啡,而是为了体现一种时髦、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与1979年接触邓丽君的那一代人不同,今天的中国有着太多希望表现出独立性格、却又苦于无力装扮的人,星巴克的小众氛围恰恰填补了他们的欲求。在北京美大星巴克广告策划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一样东西能成为一种时尚,那么这样东西应一定含着一种概念,或是由一种概念包装起来。星巴克卖的不只是咖啡,更是一种心情一种生活方式。”

和星巴克相似、因误解而形成的流行文化在中国还有很多,譬如说起源于欧洲的背包客现象。在1960年代嬉皮士风潮的带动下,困惑的年轻人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希望凭借那种“在路上”的体验审视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背包客的精髓是精神追求,是身与心的体验,而不是沿途看看风景。因此到底是一个人走还是结队走、去什么地方等等都是外在的形式而已,不是说背包客就非得去边远、蛮荒等大家都没去过的地方。而在今天的中国,背包旅行变成一种时尚,有人把它当成了炫耀的资本,一种可以在精神、物质、思想和行为上区别于他人的标志。更奇怪的是,在国外背包客都是穷人,参加旅行团的是有钱人;在中国则正好相反。

在《新周刊》“被误读的消费和全球化时代新文盲”一文中,类似的例子不下几十个。在文章的开篇,作者不无幽默地写道:“中国人以以一当十的速度体验和消费着西方文明,但‘全球同步发行(上市)’都杜绝不了误读的发生。因为文化、传统、价值观、商业规则、法律条文、消费品味,每一样都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和沉淀,效率是不起作用的。”

从北海后山几万人用录音机放送邓丽君的歌曲,到今天可以安静地欣赏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从当年要趁夜撬锁、偷进学校图书馆阅读,到今天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最新出版的各类著作;从当年要鼓足勇气引用一段外国的思想理论来阐述一个道理,到今天可以公开对外来文化评头论足,流行文化在中国走过了曲折却又快捷的历程。有人批判称:“中国人性格中呈现出剧烈的矛盾性,固守千年文明,却极度不自信;追求美好生活,但一切都是为别人而活;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过这种独立原来都是建立在别人的手掌心里。中国人摆出现代化的姿态,最终还是愚弄了自己。”

30年来的文化碰撞,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寻找中迷失,在醒悟中沉溺。作为当年亲历了那场关于流行文化观点交锋的金兆钧对此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我们的社会应该允许多种观点和文化现象并存,而且是平等的存在。在一个公认的法律和道德底线以上,应该允许争议,允许不同。比如对邓丽君,在今天争议仍然存在,这是好事,争议导致进步。至于结果,留给历史来判断吧。一个极权的社会除了物质进步外,带不来丝毫的进步。而一个进化的社会,它的标志就是宽容。”

开禁音乐茶座

1980年3月,广州东方宾馆的花园餐厅开始出现小规模音乐演出,多是外面的歌手来客场献唱。1981年,宾馆招考了不少歌手、伴奏,专门成立了乐队,在翠园宫餐厅正式推出音乐茶座,听众花钱买上一张票,就可以进来坐在饭桌前听歌,票价内包括了茶座提供的饮料、小食。音乐茶座甫一推出,即在那个舞厅还未兴起的年代引起轰动:每晚,广州市各处的年轻人把前厅挤得水泄不通,走廊上经常加位,有时连隔壁的后厅也挤满了人。

到了每天晚上9时30分,方形舞台上小号和鼓声、琴声响起,歌手登台献唱港台流行、民族歌曲。乐队人数最多时近20人,包括10位歌手如王强、王斯、张海莲、彭萍、李勇等,他们下午就在宿舍里自弹自唱,继而集中排练。虽然隔着鱼池,听众仍充满热情。在众多演唱曲目中,气氛最热烈的要数那种表演性质较强的"乞丐歌",歌手故意整乱头发上台,其他成员拿着钵走向听众作讨钱状,听众则笑成一团。之后,音乐茶座开始从广州走向全国,而中国人也正是从这个音乐茶座开始,重新体会到禁锢已久的夜生活的滋味。

(摘编自《广州日报》)

麻将解禁

麻将如何在现代中国解禁,如何从偷偷摸摸,到成为国家竞技项目,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前安徽省老年体育协会秘书长张普生。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打麻将都不能光明正大,因为被公安机关抓到就是以赌博论处,轻则开除公职、重则判刑,连买卖麻将牌都得要偷偷摸摸。

1983年前后,有老干部向张普生提出,能否搞一场麻将比赛。谁知到为了这事,张普生找了安徽省公安厅,找了国家体委,找了公安部,却四处碰壁。爱较真的张普生为了论证“麻将不是赌博”上合肥、下南京查证资料,最后干脆去北京各大图书馆泡了20多天。结果却被认为是在“为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奔走而弄得朋友绝交、单位扣工资,自己人财两空,靠妻子开荒种菜糊口。

1985年10月11日,公安部终于下发了《关于公安机关不再干预麻将、纸牌的制造、销售问题的通知》。文件中特别指出麻将“是我国传统的娱乐活动用具”。

1987年,得到政策支持的张普生终于组织成功第一场公开的麻将比赛——第一届安徽省老干部麻将比赛,此后又成功组织了多次全国性的麻将比赛。1995年,为了把麻将纳入国家竞技体育项目,张普生专门写报告,并通过关系交给了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这份报告促成了国家体委1996年在北京房山召开的“麻将牌座谈会”,并形成了一份《麻将牌座谈会纪要》,建议将麻将列入国家竞技体育项目。

1998年4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正式组织编审了《中国麻将竞赛规则》,张普生则成为这个竞赛规则的编写者之一。

上一篇:商场3天联动方案下一篇:当代文学读书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