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总结

2024-05-03

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总结(通用9篇)

篇1: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总结

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情况总结 罗免中心小学

田洁

2012学年,受学校的指派由我负责指导2008年8月份分入我校工作的杨维老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便与杨老师结对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感觉过得很充实,在指导对方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现对一年来的指导工作进行如下的总结:

一、认真指导备课:针对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少,我从备课抓起,让她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指导杨老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换到课堂教学上,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能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听课与评课研讨。能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跟踪听课:青年教师以后的路怎么走,课上的怎么样,在初始阶段最为重要,因此,我跟着她听课,帮助她扬长避短,尽快成长起来。每学期定时听5节被指导教师的课,并进行详细讲评,指正不足之处,取得较好的效果;给被指导教师上好示范课,并给指导老师的课做出评价,通过听课、评课,被指导教师写出了深刻的听课评课体会。同时使被指导教师养成了先备课后上课的良好习惯。认真备课,拟写教学反思。

三、指导复习:青年教师除了要把握教材,认真备好课,上好自习课,让学生有收获也特别重要,因此,从这一目的出发,我引导她正确利用自习课。并且让她认识到,上课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的五个环节中作业及测验以及试题的准备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要在作业、出测验卷,测试后如何总结、归纳,如何讲评,更有效地利用好作业以及测试,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等方面加以重点指导。通过一年来的指导,杨老师基本能把握好分层教学和分层布置作业的技巧,能使得教学和课后作业巩固有针对性,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学生,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篇2: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总结

平坝县逸夫小学肖树西

自走上教坛伊始,我一直执着地坚守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其中也沉淀了一些自认为还算不误人子弟的教育教学经验。

2006年9月,我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到平坝县乐平乡架布小学支教。没想到架布小学竟对我这个来自县城的教师寄予厚望,我被指定为该校青年教师梅凌、黄丽萍的指导教师。蒙支教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委托,和两位青年老师结为帮教对子,自忖自己资历尚浅,经验不足,无艺可传,恐有负重托,本欲推辞,但想到作为支教老师,这也是支教工作的一项内容,职责所系,实在无可推辞,所以我也愉快地接受了,并把这当作工作中的一项新挑战。

自此,我的教学生涯中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的肩头也多了一重责任。按照要求,我首先确定了坚定信念、实践反思、潜心探索、勇于创新的培养思路。按照这一基本思路,我做了以下工作。

我深知,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老教师对刚踏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指导和带动。要做好这项工作,老教师要有精湛的教书的艺术自不待言,更要有育人的艺术、深厚的教育理论、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对青年教师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青年教师迷惑时,指点他,拔云雾见青天;当青年教师泄气时,鼓励他,去杂念树信心。这对一个老教师来说,要求可谓高矣。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刚三十有二,但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已历十五载,尽享着青年老师对老教师的尊重与友爱,或许正是因为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所以彼此之间的沟通少了年龄的阻碍,显得坦诚、融洽。

我觉得两位青年老师对工作有巨大的热情,且都勤学好问,专业功底扎实,只是缺乏教法的合理运用,教学环节的灵活安排,教学深度的适度开掘。基于这个认识,我与两位青年老师商议,确定了听课、备课、讲课、作业、辅导差生、撰写论文等教学常规方面的“六个一”:每周听我上一节课,做到先听课,再上课;具体指导她们严格按教学常规备一课,着重指导她们根据大纲、本册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认真准备一堂公开课,先谈教学思路,再一起修正,最后上堂开讲;一起设计课堂练习,做到精练;协助辅导一名差生,帮差生找问题,让差生明白自己在语文方面差的原因,知识懂不懂,积累多不多,学习懒不懒,帮助她们发现问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

除了在语文教学方面交流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进行交流。跟她们谈班级管理、班风建设、品德教育、后进生转化等„„我觉得,谈的话题越多,越广泛,合作起来越轻松。在几个月磨练中,她们逐渐成熟,能力增强了,人也变得自信起来,当然,得益最大的将是她们的学生。学生乐学了,她们教的兴趣也提高了,良好的局面也就形成了。在这样的活动中,她们和众多的新老师一样,对工作满腔热情,为人谦虚谨慎,只问付出,不计回报。与其说是我引导着她,倒不如说是她的虚心好学带着我。

我不仅和两位青年教师老师交流,也跟其他的老师探讨语文的教学观念。尽管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会有太多的缺憾,但我会尽我所知地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等教育改革家,谈他们的育人观、教学的艺术,谈外国的儿童教育,在谈论中统一思想,在谈论中争鸣、提高。我喜欢参加语文组的备课活动。因为,我觉得那里有我渴望的充满朝气与争鸣的空气。中心发言人的教案发下来,向组长说讨论开始,也不用启发式,马上各种意见云涌而来。肯定时带着赞叹,质疑时出自真诚。大家都孜孜于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改进,对教学观念的更新。同组的郭昌丽老师、陈小芳老师她们的工作热情和显著的成绩,我由衷敬佩。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共建关系。与我一同去支教的寇玉平老师,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为农村的教育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因此,我们走到一起话题便不断线,互相鼓励,真诚携手。在一次次的交往中,这一切提醒着我对生活的幸福感受。许多教师几十年来扎根山乡,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但仍无怨无悔,乐观进取,耕耘不倦,实在令我敬佩。正是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年轻教师也不会局限于一家之说,老教师也不会扯起门派的大旗。新老教师在一个组里互敬互爱,共同进步。

老教师拥有经验,年轻教师拥有年轻,这都值得自豪。从掌握经验的角度来说,年轻的意义在于有充足的时间去积累,年轻的优势正在于此。但经验的获得是以时间和汗水为代价的,老教师已经为此付出了他们的青春。我年轻的朋友,愿你们全力拼搏,让年轻的意气在前进中飞扬,让年轻的理想在拼搏中闪光。

篇3: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总结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特点分析

高职青年教师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层次高, 具有良好的智能结构。经过多年系统的培养教育,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而且注意吸收新理论、新技术, 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都广泛涉猎, 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强;二是思维敏捷, 关注时政, 思维活跃, 关心国家大事,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善于独立思考, 对新技术、新信息敏感,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是具有建功立业意识与成才达人意向。在老教师的引导下, 创造条件, 为提高业务水平肯学习、勤思考, 教学理念与育人认识不断提升, 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在教学与教研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青年教师也有较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 高职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没有师范教育背景, 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匮乏, 对教学环节不熟悉, 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只经历短暂岗前培训便匆匆走上讲台。二是“双师素质”的差距。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理论与实践融通不足, 实际动手能力差。三是教学中要求不严。由于年龄相近, 青年教师与学生有着相似的社会经历和成长环境, 与学生关系融洽, 易于沟通, 容易迁就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四是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的反差。伴随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对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容易接受, 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与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均显不足。据此,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亟需思想引导和行动引领, 施行“导师制”切实加强分类, 对口全程指导的做法收效显著。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352”行动指导方略

1. 过三关———教学关、教研关、教育关。

(1) 苦练基本功, 过教学关。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前,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不是会不会讲课, 而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把握。为此, 首先需从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入手, 让其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教学对象、教育教学任务及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这对承担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来说, 是一种规范、引导和层层把关的制度约束, 必须存于心中, 化于行动。其次, 重点要指导的是占有资源, 吃透教材, 制订课程整体设计与学期授课计划, 选择教法,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技术标准、职业规范、行业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 进行备课、说课、讲课、评课、课后反思、辅导、批改作业、出题、阅卷等环节, 各个环节融会贯通, 经过试讲、反馈、修正、改进、反复思考与实践, 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对这个过程的考核, 应侧重对教学观念认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指导等内容的考核, 综合考评合格视为通过教学关。 (2) 沉潜于思考, 过教研关。目前, 我国的高职教育占据半壁江山, 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担在高职院校教师肩上的重担, 同时也给高职教师提出众多的新课题。从一门课程到一项新技术的应用, 从一个教学环节的讨论到整个专业培养模式的变革等, 都可成为思考与研究的选题。一方面, 要求青年教师注意查阅相关信息, 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 指导申报相关教研、科研课题, 一起开展研究, 从而在实践中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并进行教育实践。潜心研究, 注重积淀, 探索方法, 亲身实践, 累积经验, 凝练成果, 既拓展了教育视角, 又提高了教研能力。 (3) 教书并育人, 过教育关。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新一代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和社会发展建设者的培育人, 课程本身皆具有教育功能, 因而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上好课, 更重要的是育好人, 培养“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育人的切入点确定为三个:一是在课堂教学与知识传播中渗透成长、成人、成才教育, 二是在技能培养与教学实践中利用实境敦品励行, 三是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楷模表率的行动教育。教育的方法需在学习中获得, 教育的效果要在实践中检验, 教育的使命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便开始承担。

2. 求五会———会修身立德、会学习积累、会反思彻悟、会互助合作、会打造个性。

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知识很多, 要掌握的方法技能也很多, 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在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导方面“五个学会”行动指导方法的提出, 不求全面, 但求有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1) 会修身立德。修身立德的儒家大义仍需谨记, 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人格、品行、学识仍需不断完善, 坦然面对浮躁, 甘于倾情奉献, 才能激发强劲的职业发展动力。 (2) 会学习积累。“杯桶”理论在现代教育中尤为重要。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浩如烟海、青年教师懒于学习, 都是对源头的堵塞。因此, 刚刚执教的青年教师需要向书本学、向优秀教师学、向实践专家学、向网络学, 还要向学生学, 通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实践体验、资源建设、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 不断积累, 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3) 会反思彻悟。对教育理论学习反思, 可找到自己的差距;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可找到改进的办法;对每节课的反思, 可知得失所在;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可找准问题, 对症下药。青年教师需做“二记”, 一是做好课后记, 记成功做法, 记失当之处, 记教学机智, 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心得;二是是写好反思笔记, 记载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及公开课、观摩课、经验活动后的收获与感悟, 还要记载教学督导、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等。 (4) 会互助合作。合作是相互支持和启智通慧。学会合作, 共进双赢, 这是现代人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处世谋略。有四种合作是青年教师必须尽快学会的:一是与教师合作, 求教、研究与互助是合作的形式, 课程整体设计的制定、教材使用的讨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建设、教学理念的思辨等都是合作的内容, 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的成效就是合作的效果;二是与学生的合作,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的创造潜质得到开发, 也会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为职业素质的养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基础;三是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办学之路, 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 也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因而青年教师必须学会与企业合作, 熟悉生产工艺, 了解岗位要求, 领悟企业文化, 执行管理规范, 共同开展教学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四是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5) 会打造个性。打造个性, 就是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特长,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机械地模仿某一权威的教学模式, 而是博采众长, 发挥个人优势, 形成独到的风格。应针对教师的个性特点与其在教学中初显的特色, 注意在“博” (涉猎广泛) 、“深” (理论功底) 、“新” (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 、“实” (教育实效) 四字上下功夫, 培育和打造个性。

3. 策二导———职业生涯导规划、健康生活导航向。

(1) 职业生涯导规划。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青年教师刚刚走进高职教育队伍, 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较模糊,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 就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发展”这一主题, 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关系, 针对自己职业的特点,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定四个环节设计, 引导从业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 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 (2) 健康生活导航向。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工作层面, 更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初入职场, 涉世未深, 远离故土, 只身创业。作为导师, 应尽所能, 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解决后顾之忧, 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 同时, 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 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综上, 对青年教师的思想与行动指导, 目的是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进程, 使他们不囿于传统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限制, 而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发挥专长, 建功立业, 使其尽快成为我国特色高职教育队伍中的反思者、探索者、改革者和创新者!

参考文献

[1]王志蔚, 刘栋, 丁黎明, 石柏胜.高职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及其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0) .

[2]王维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与素质提升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10) .

[3]李婧.加快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4]何瑞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J].教师, 2011, (8) .

篇4: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课程名称: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课程背景: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初中部现有一线教学人员41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23人。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为这二至五年内从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缺少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此,学校以“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为课程,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

青年教师培训的意义。第一,对教师的意义: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改进态度和动机。第二,对学校的意义:提高学校的绩效;教师培训是建立优秀学校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是建立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原则有:激励原则。因为激励是培训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个性化原则。学校中不同教师能力各异,所以教师培训工作应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实践。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教学质量。所以,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课堂教学,更要强调受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职业发展的原则。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是教师的追求,只有符合教师利益的培训才能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延续性原则。学校对于已经接受培训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将大大增加学校培训的绩效。

学校青年教师课程培训的使用形式有:讲座、报告、系列活动等,其中着重在系列活动中给青年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师德规范,班级建设,心理健康;青年教师课堂业务;在学习和反思中提高;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青年教师的课堂大赛等活动。

课程的实施:第一,加强管理,保障“校本教研工作”有序开展。为使校本教研有序有效地展开,学校建立了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等诸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由主管校长和教学主任主抓,明确分工与职责,形成年级组、教研组纵横交错的多维度管理机制。

第二,认真筹划,落实校本培训计划。第一部分:师德规范,班级建设,心理健康。几年来,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本校实际,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把提倡教师改革创新出精品,作为教研工作的生长点。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提高。2011年学校承办了“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策略研讨会——昌平区百善协作片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昌平区协作片教研特色,同时使学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2011年,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评优活动,主题是“打造有活动力的高效课堂”,本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等。

第三部分:在学习和反思中提高。教研组长论坛系列讲座活动:2010年学校的英语教研组长孙晓飞做了《一节英语公开课引出的思考》的讲座,第二期论坛于2011年4月8日在举办,语文教研组长韩宝玉老师作题为“对试卷讲评的再认识”的讲座。这一系列的讲座为青年教师在反思与提高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课堂实例。

经过以“校本教研”的形式,组织和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了起来。2011年3月,杨秀明教师做了国家级公开课;2011年9月,贺玉梅教师为全区数学教师做说课展示,同时在昌平区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近几年来,校本教研实践为学校在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师德培养、理论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为整体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相信在打造“队伍过硬、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现代化学校”之路上,百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篇5:被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提高计划

镇远县第二初级中学

粟桂菊

随着我校“有效课堂”的开展,对教师的理论素养、个人素质及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进的青年教师,首先感谢学校制定的一对一帮扶计划,在罗光兰老师的帮助下,使我在教育教学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提高了我对“有效课堂”模式的认识,我觉得自己先要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要做学习型的教师,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有效课堂”教学要求的工作者。为此,针对自身特点特制定成长提高计划如下:

一、自我分析:

本人在工作中能认认真真积极参与,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参与科研工作投入不够,自我感觉功底较浅,缺少内涵,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不够。虽然接受了一些课改方面的培训,在教育观念方面有了一些的转变,但是,还需不断学习,特别是“有效课堂”教学技能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方向:

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更要做“有效课堂”的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三、成长举措:

(一)提升个人修养,做一名品位型教师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这就必须加强政治学习,使自己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提高业务素养,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为了适应“有效课堂”的需要,就应该储备能量,增长能力。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心境,认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提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使自己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地驾驭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研”一体化,理会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精髓。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等级,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学习管理艺术,做一名管理型教师

精心备课,探索趣味性练业,创新性练业。上课有教案、不迟到、不提早下课、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学习管理经验,学习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技能,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学及生理学等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对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四)学会总结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抓住一切听课和学习的机会,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向优秀教师学习,特别是我的帮扶教师罗光兰老师,多问多交流,及时跟帮扶老师沟通工作中的困难,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无私奉献,只有对事业负责,对学生负责才不会愧对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今后,我会在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关怀和帮助下,在“有效课堂”改革之路上,上下求索,更进一步。

篇6:指导青年教师总结

年级:一年级

学科:数学

姓名:宁凤芹

师徒结对子总结

本学期我对新教师毕然进行了教育教学指导,成为了教育教学上的“师徒”。根据新教师知识丰富、年轻充满朝气的特点,针对小学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她进行了指导。具体培养内容如下:

一、加强以“爱”为中心的师德培养

我认为建立一种师生关系、摆正教与学的地位是开创教育新天地的关键,而其中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用关爱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种解答、每项活动。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也包括积极的鼓励,远大理想的引导,更体现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之中,如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模式的选择、具体问题的提出,新知识的导入等等。我坚信,加强以爱为核心的师德修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品德的具体体现,更是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保护学生基本人权的根本保证。因此,师德建设是新教师的必修课。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在缩短,要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思维经常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也才能去发现问题,进而去研究问题,不致成为笼中鸟,井底蛙,新知识的不断输入,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莫大的帮助。作为新教师,更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问题。

另外,掌握新知识新理念的精髓,才能克服盲目性、随意性,才能取得积极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的知识、技能之外,更要有做好这一工作的热情、信心和激情。心灵一种开放进取的思维方式,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保证。

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自己认真准备课,更要注重集体备课,运用集体的力量完善自己。认真上好每节课,是一个教师价值体现的基本途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总结教学所得,应当是平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每次备课前要深入研究挖掘教材教参,同时阅读大量课外刊物;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做到精、简、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讲课之后即时将讲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注意的问题补充到教案中,跟同年级的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经常与同年级的老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思想的交流,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讨论解决的策略,对于闪现的好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及时的互相交流,大家互相促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序,教学进行的更加顺利,教学效果更好,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我相信这对一个新教师来说是有着莫大帮助的。

篇7:指导青年教师总结

我本着“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理念,给年轻人机会,给年轻人压力的宗旨,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贺明珍老师。我们共同收获了辛苦与快乐。

一、自己就是最好的教材。

我觉得: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在言传身教中首先让老师们牢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言,引导她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让她明白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在六一运动会期间,克服各方面的压力,把工作、学校放在第一位,三年级的“奇思妙想”的展板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让我们一起成长。

1、我对自己工作上严要求,处处为年轻教师做好表率,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自己也是一名新的数学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坚持听课,认真反思,不灰心、不放弃。我们一起共听、共评每一节课,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在老师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她走出困境。一个学期里,只要我能想到的工作和注意事项,都及时提醒她,避免她走弯路。教学的功夫应放在平时,把自己以前好的做法和她一起分享,毫无保留,我时刻谨记,自己也年轻过,自己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2、在指导工作中,注意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名师讲座》我们一起研读,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尽快熟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的同时,鼓励她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

篇8: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秘诀

这一现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启发意义。我想教师要在专业上发展成为“草地之王”,有些必备的工作就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提前准备。这就是本文试图阐释的“教师专业成长秘诀”。

秘诀是指干某件事的重要方法和诀窍。因此“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秘诀”就可以理解为是“促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和诀窍”。如果说秘诀还有点神秘意味的话,那么方法和诀窍就通俗易解得多了。教师成长的方法很多,但重要方法和诀窍只有一个———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

一、了解阅读现状

也许有人会说:“闹了半天是讲这司空见惯的阅读?”产生这样的疑问非常正常,因为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难坚持的,最不起眼的往往是最实用的。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学生们做一个简单的甩手动作,看看谁能每天坚持。最终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大哲学家的柏拉图。还有荷兰的足球大师克鲁伊夫的盘球动作就是最不起眼的“一勾、一转身”,但它的实用性让多少绿茵场上的“花拳绣腿”望洋兴叹。

我认为:“悲哀的不是无知,而是陶醉。”事实上,我们对目前的阅读现状显得无知,更可悲的是我们还陶醉于这种无知。试问面对阅读我们真的了解并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吗?就可以陶醉了吗?事实可能会有些出人意料:

根据文化部、《中国经济日报》和《法制日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英国每100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德国每66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芬兰每50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以色列每45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奥地利和挪威每40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瑞士每30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匈牙利每500人拥有一家图书馆,而我国每44万人才拥有一家图书馆,远远低于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家图书馆的国际标准。

另外,截至2012年,我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也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不仅如此,2013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而据媒体报道,韩国每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0本,俄罗斯每年人均阅读量超过20本,日本每年人均阅读量40本,以色列最多,每年人均阅读量60本左右。

还有一篇名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是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发表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 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学生不阅读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都有一种普遍的困惑:学生写不了作文。其实原因很简单,学生没有源头活水。那么学生的源头活水又从哪里来?不言而喻,从阅读中来。我经常跟学生讲,其实人的大脑跟电脑是一个原理,如果不用阅读等学习方式来充实,就像没有安装程序的电脑一样是一片空白,你就别指望它会输出什么信息来。当写作文搜肠刮肚、没有思路、无法下笔时,你是否想到自己平时的阅读储备几乎为零。

更为严峻的是教师也不阅读。教师这个最该阅读的职业群体都不阅读,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长期没有阅读体验的教师且不说专业上如何发展,就是应付日常的教学也常常会捉襟见肘。我们经常讲“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没有阅读这种“身教”,很难想象如何去影响学生阅读。

这些数据和叙述也证明了目前国人的阅读现状:最应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应该读的书无人读。因此,在我国,阅读的荒漠化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二、借鉴阅读范例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爱读书的民族之一,对此李忠东的《以色列孩子爱读书》一文有几个振聋发聩的观点:

第一,阅读是神圣的宗教义务。犹太人小学生的第一次阅读学习是以宗教般的仪式进入教室的。孩子们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阅读字母,一边津津有味地舔着《圣经》上的蜜糖。这一仪式意在告诉孩子们———“知识是甜蜜的,阅读学习是愉快的。”

第二,犹太人母亲的特别教育。首先,犹太人母亲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它。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懂得通过书本获得智慧是甜蜜的。其次,犹太家庭的孩子,都必须回答母亲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家里的房子有一天失火或财产被劫,那么你在逃命时将会带走什么东西?”倘若回答的是钱或者钻石时,母亲会马上耐心地启发道:“记住!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不言而喻,智慧从阅读中来。

第三,死人也要读书。据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摆放有书本,理由是死者会出来看书。这种传统告诉人们:人的生命有结束的时候,而求知却永无止境。

毫无疑问,是阅读让犹太民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阅读让犹太人涌现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毕加索、卡夫卡、卓别林、洛克菲勒、巴菲特等光辉耀眼的人物。难怪美国人有个玩笑:“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但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

按理说犹太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但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得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阅读、去获得智慧。因此我主张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就是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有不平凡的阅读经历和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经历和体验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益性因素。

几个月来我认真细致地研读了李镇西老师和张文质老师的相关著作,真是获益匪浅。综观两位老师的教育之路,特别是在对阅读的提倡和实践方面卓有成效。

例如,李镇西老师的阅读视野里既有《毛主席诗词》《欧阳海之歌》《红岩》《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草原烽火》《红旗飘飘》等极具时代特征的作品,又有李白的诗歌、朱自清的散文、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等文学经典,更有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巴班斯基、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育家的专业著作。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

毋庸置疑,是阅读让李老师的教学洋溢着民主,是阅读让李老师的教育焕发着灵动,是阅读让李老师的作品充满了思辨,是阅读让李老师的专业之路走得稳健。

张文质老师也是阅读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他的“生命化教育”框架下搭建了许多“读书俱乐部”平台,这些“俱乐部”或介绍好书、推荐美文,或交流阅读心得、抒写阅读体会,无不把阅读置于首位。

张文质老师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相貌越来越丑陋,而读书则会显得越来越儒雅,越来越有书卷气。读书人通过读书的方式甚至能改变自己的相貌。”这就是阅读可以对人的面貌进行文化塑造的理论,为此他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有关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故事。他的办公室曾要聘一个工作人员,他只看了这个工作人员一眼,就对秘书说,他不想雇用他。原因何在呢?他觉得这个人有40来岁,一个40来岁的人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因为40岁之前的相貌是父母给的,40岁后的相貌是自己塑造(指通过阅读进行的文化塑造)的。

另一个是有关北大的一个教授写家庭自传时,谈到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照片,相当有意思。他的曾祖父和祖父虽是农村的佃农,但在他们留下的照片里面,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最底层农民的面貌,看上去显得非常清洁、沉着、不慌乱。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他照片上的相貌显得极度的惊慌。所以他说,有时从照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某种程度上的历史演变。虽然是旧社会但可以看到那时代的人沉着,那时代人精神的清洁,这就是读书人的生活和习惯对相貌的一种影响。

香港也有一位学者曾说过,在英国,哪怕在火车看到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从他的外貌而言,你实在看不出他和牛津、剑桥大学的教授到底有什么区别。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北大教授曾、祖两代人的面貌是一种读书人的文化印迹,是一种文化塑造。英国火车上那些上了年纪的工人也由于有了阅读这种文化塑造而与牛津、剑桥大学的教授无异。但林肯不想雇用的那个人则是一副没有受到文化塑造的粗陋表情。

这种对相貌的文化塑造无论是否真正可以达到超越遗传的程度,但文化塑造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再联系张文质老师“一个人的气质是从阅读一页一页书的漫长经历中培养出来的”这句话,就不难理解,文化塑造讲的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理。

所以两位老师对阅读的认识和见解理应成为青年教师借鉴的榜样。

当然,中华民族对阅读的重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有关阅读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从孟子所主张的通过阅读来“养浩然之气”的典型事例就可见一斑。以至于到1950年,傅斯年先生担任台湾大学校长时,还规定全校学生都要修两门课:一门是《史记》,一门是《孟子》。这些学生冬天很冷的时候就阅读《孟子》,尤其是阅读“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居然可以用“浩然之气”来抵抗寒冷的冬天,因此台大的这个阅读逸事流传至今。另外,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他的自传里还特别提到,他说他是研究物理学的,但从三十岁以后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可以借鉴的阅读的范例,也是阅读的经验,更是阅读的力量。

三、成为终身读者

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故事源于阅读”,这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因为没有阅读就没有故事,就没有生动形象、蕴藉思想、饱含哲理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师成为终身读者势在必行。

青少年儿童研究专家孙云晓对阅读也有诸多独到的见解:“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而阅读恰恰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阅读的结果一定会使人走向真善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他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阅读习惯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阅读要成为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成人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他也坦言令他受益终身的书是《道德经》《红楼梦》,还有《居里夫人传》《窗边的小豆豆》等。

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对阅读更是推崇备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习惯阅读的孩子会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满足精神的饥饿感而读书。阅读———跟伟大的经典对话获得伟大的智慧———这是我们的教育,甚至于是整个民族的当务之急。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他还写了《电视应该赎罪》一书,书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电视对阅读的不利影响。另外他的《改变从阅读开始》一书,还把“阅读”提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来探索和研究。

新教育还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诚然,孙云晓的观点意在说明做一个终身读者的必要性,而朱永新的观点却在阐释做一个终身读者的紧迫性。

另外,《朗读手册》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是:“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无独有偶,著名作家高尔基对读者也有个形象的比喻:“一个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但在《我的大学》里他把阅读作为自己的大学。这些都是终身读者的典范。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阅读进而成为终身读者都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说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是阅读,就是要让青年教师养成阅读习惯,成为终身读者。

大师们的循循善诱、著作中的经典案例,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周国平先生的《做一个终身读者》一文也说: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篇9:和青年教师一起成长

案例1:分管卫生工作的赵校长刚进办公室,就生气地对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搞不明白了,瞧,个人卫生没话说,但是集体卫生,不敢恭维啊。中午我去检查,办公桌上放着梳子,还有什么洗面奶;办公桌下放着三双鞋子,脚上穿着凉拖。学校不是说过要仪表端庄吗?他们这样做,简直令我费解。回头再看看电脑的屏幕保护,尽是些美女照,电视剧照,晃来晃去,还有心思备课吗?问问他们吧,答曰:我喜欢!

案例2:学校准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布置一些墙报。教导处决定抽一些青年教师利用星期天进行加班。王教导拎起了电话机:“XX老师,请你明天来学校加班一天。好吗?”

甲:“我明天没有空,已经约好同学去买衣服了。”

乙:“我已经约了朋友去郊游。”

丙:“我明天要去参加本科学习辅导,真的没有空。”

唉,年轻人,怎么如此忙碌呢?王教导纳闷着,自个儿在那里生气。这就是独生子女的娇气么,怕吃苦,怕劳动,分外的工作一点都不干。

案例3:年轻的季老师准备上一节的试验课,临下班时,她把教案给指导老师蒋老师看。蒋老师经验丰富,戴着老花镜左看右看,一会点头:“嗯,思路倒是挺清晰的。”一会摇头:“课堂里需要那么多花样吗?还是实点好,这多媒体,还是不用吧?”“蒋老师,我想多设计些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还有,我最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美妙的音乐,一定会让孩子感兴趣的……”她滔滔不绝地说着,把蒋老师的建议都给挡了回去。这些年轻人,头脑活、点子多,但是课堂太花俏,一点不踏实。

类似的故事还能找到很多很多。作为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呢?

欣赏包容心态

年轻人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投入相当的精力,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敢想敢做,敢闯敢尝试。但是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弱点,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多少有几分娇气,怕吃苦,不愿意在工作时间以外忙学校的事情,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评头论足……

对此,我们不妨首先欣赏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优势给予肯定,给予赏识;同时以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在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时候,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可以通过个别交流、个别沟通,告诉他们应该做到的教学常规,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

正面引导心态

年轻人富于工作激情,喜欢感情用事,但是,只有激动没有行动、懒散拖沓也是常有的事。对此,我们老教师除了语言激励,还需要加以适当的行为引导,强化心理暗示。比如在案例2中,如果年轻人看到老教师能放弃休息时间参与板报的布置工作,那么,她们也会受到感召和触动,不会轻言“没有空”了。所以,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可以考虑老少搭配,优势互补,通过耳濡目染,自觉地学习老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认识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慢慢培养责任心和上进心,树立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领导的重视、同事的鼓励、老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年轻教师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力促进年轻教师的成熟和成长。

同步学习心态

人们常说:年轻就是优势,年轻就是资本。特别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年轻人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相比之下,我们老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不及时更新观念,与年轻人的代沟会越来越明显。在案例3中,蒋老师遵循的是傳统的理论和经验,而年轻的季老师依据的却是现代新观念,两个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因此,作为老教师,需要的是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这方面年轻教师完全可以充当老教师的老师;另一方面,作为青年教师,也应该注意吸取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吸收传统理论方法当中的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改革和创新。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教研组总结下一篇:学习两会报告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