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学学中乐

2024-04-16

动中学学中乐(精选8篇)

篇1:动中学学中乐

玩中学 学中乐

—— 《蔬菜》教学设计及评析

陈利蓉

《蔬菜》一课是上海辅读学校实用语文第五册第四课的内容。课文用图片来直观介绍各种蔬菜的特征,识记词语、认识蔬菜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猜一猜:启动思维,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游戏,大家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蔬菜?紫色的衣服,里面的肉白白细细的,煮过后,皮儿肉儿都变色。生:(点名回答)

师:对,是茄子,(拿出实物图片)它的表皮是紫色,切开里面的肉,很白很细,当我们把它做成菜以后,就变小了,颜色也变深了。

(依次出示丝瓜、萝卜、西红柿、洋葱、黄瓜每个谜语,在学生猜出结果后,出示其对应的实物图片和词语,帖在黑板上,并进行领读、学生自读、互读)

师:刚才我们猜的都是些什么?(蔬菜)你们爱吃吗? 师:(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爱吃的蔬菜。

点评:通过猜一猜的活动,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摸一摸:感知形象,感受快乐

师:(很神秘的拿出一个黑色的塑料袋),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师:这里面装的都是老师爱吃的蔬菜,你们能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吃什么蔬菜吗?你们可以上来摸一摸,猜猜看,然后把你猜到的,帮助老师介绍给其他的同学好不好?我们大家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举手点名找同学上来)

生:第一个学生在塑料袋中摸的是个大大的东西,圆圆的,皮很硬,猜的是南瓜。(请学生把南瓜的图片和名字贴到黑板上面,并读一读。然后老师领读、学生自读、互读。)

依次猜完苦瓜、辣椒、土豆、青菜,同样将图片和名字贴到黑板上面。

点评:抓住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再介绍,发展学生语言,既有了师生愉快的交流,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找一找: 认识实物,体会快乐

师:今天,老师把大家爱吃的蔬菜带来了(出示实物),可老师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生:(自告奋勇)

师:你能找到自己正确的名字吗?(将蔬菜分发给学生,学生这时就是一种蔬菜,就让学生去找它对应的名字。)出示贴满蔬菜名称的黑板(黄瓜、茄子、土豆、西红柿、丝瓜、苦瓜、洋葱、萝卜、青菜、辣椒),让学生从中找出对应的蔬菜,并拿下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若不对进行纠正。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都找到了对应位置,我们一起读一读。

点评:培智学生对知识容易遗忘,通过前2个活动,大家对蔬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蔬菜的喜爱之情也尤然而生。紧接着将实物与相对的文字名称相匹配,以学生乐于玩耍的游戏找朋友展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涨,注意力再次集中。

四、说一说:发展语言,交流快乐

师:认识了那么多蔬菜(出示所有实物),你能帮老师给大家介绍老师手中拿的蔬菜吗?(任意拿2种)用“这是,那是。”说一说。(学生说,然后把相应的蔬菜名字贴到横线上,并一起读。)

学生分组练习,一个学生拿实物,一个学生找到正确的词语贴在横线上,并给大家读一读,老师进行指导。

点评: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认识了更多的蔬菜,在“问”与“被问”中学会了书面语言,懂得了与人交流的同时,还学会了欣赏自己与欣赏别人。

师:这是什么?(出示苦瓜)它和黄瓜(举起实物)有什么不同? 生:黄瓜是绿的,苦瓜的颜色淡一点。师:你是用什么办法分出来的? 生:我是用眼睛看的。

师:除了用眼睛看,你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生:用鼻子闻。生:用手摸,黄瓜摸起来有点软软的,苦瓜是硬硬的。

生:切开来尝一尝,黄瓜尝一口脆脆的,苦瓜不太咬得动,而且十分苦。

点评:苦瓜有的同学还不认识,出示大家不认识的蔬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求知欲被激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苦瓜与黄瓜的异同点,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充满热情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发展自己。

五、分一分:内化知识,感悟快乐

师:刚才大家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办法了解了苦瓜与黄瓜的特点,那么我们就用这些办法研究我们爱吃的蔬菜,比一比,看看谁的新发现最多,(出示所有实物),给蔬菜找找朋友。

师:提示学生,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生长环境分,有的按吃的部位分,有的按蔬菜表皮的光滑与粗糙程度分,有的按味道分等。

生:略。

点评:通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按分类给蔬菜找朋友,出示常见的蔬菜,真实的颜色,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通过视觉的认识,观察它的颜色、形状,找到相同颜色、形状的蔬菜;请学生闭上眼睛,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触觉,用手摸一摸,它是软是硬,找到表皮光滑或粗糙程度相同的蔬菜;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它的味道,激发学生使用味觉。整个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唱一唱:升华快乐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蔬菜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长大长高,都是不能缺少他们,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吃蔬菜、常吃蔬菜的良好习惯,这样就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少生病。

师:既然,蔬菜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一起来夸夸蔬菜吧。

(课件出示儿歌:蔬菜家庭成员多,吃根吃叶吃花果。青菜茄子和萝卜,样样都吃身体棒。)

师:那以后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要挑食,能不能把菜倒掉呢?(不能)对,多吃蔬菜,这样身体才棒棒的。那老师以后就要看看谁做的最好了。

点评:教知识的同时,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贯彻始终。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教知识了,需要向多元化发展。儿歌就是整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吃蔬菜、常吃蔬菜的良好习惯。

总析:弱智学生因生理的缺陷,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学习的内容缺乏持久性、易疲乏等。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弱智儿童的课堂模式单

一、讲解多、活动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抑制了学生天真浪漫的一面。因此,根据弱智学生的特点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活跃的“学习环境”,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学生主动、积极、活跃的融入课堂,补偿多科功能,是弱智学生的语文教师教学实践和努力的方向。

同样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利,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内容。智残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偏于感性和片面,因此,所学的知识应该多贴近他们的生活,融于他们的生活实践中,使他们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课教学实施中,老师努力创造一种充满了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愉快。整个课堂,老师以“猜一猜、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分一分”的游戏活动展开,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来体会、领悟所学的知识。学生也直观的认识了蔬菜的颜色、形状、味道,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给学生们留下不浅的印象。

陈利蓉 女 37岁 教师 中学一级 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431900 0724-4268100 zxtx2008888@163.com

篇2:动中学学中乐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告诉我们:“兴趣具有形成冬季的力量。”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段。他们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常规的数学课教学,往往限制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尤其是练习课和复习课。通过专题四的研修,通过观看视频和一系列相关材料的学习,我发现数学课可以不仅仅只是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课堂练习,它可以是游戏、可以争论、可以是班集体的租车问题、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任何问题。

当然了,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冲突”是必不可少的法宝。教师一句激励性的挑战语:不信?你来试试;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呢?一个征询意见的问题:其他同学同意吗?都可以引发孩子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使常规教学教出新鲜感、教出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挖掘他们身边有趣的数学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心里,进行教学设计。

篇3:动中学学中乐

传统的数学课理念是一节课完成知识的传授, 教师往往直接将知识要领告诉学生, 再通过例题的教学, 举一反三地练习, 让学生理解、掌握, 从而达到应对考试的水平.现今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教育在呼吁新课改: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在呼吁新的教学方式:乐中学、学中乐.为了符合新时代的精神, 紧跟时代的步伐, 情境引入式教学已逐步登上课堂.

下面就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数学教学中的情境, 数学情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情境, 主要是利用先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提升, 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 或通过类比, 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设问, 让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加深, 对问题的探究、解决, 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另一种是生活情景, 它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者数学史中名人的故事搬入课堂, 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利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 从而体会乐趣, 也达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从快乐中学习到知识, 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 这就是学生们呼吁的乐中学、学中乐.

那么, 怎样设计“问题情境”才合适呢?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问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 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凭着好奇心、新鲜感, 学生势必可以和老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但是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 这样学生接受比较自然.比如, 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我们与生活同行”第一课时, 如果教师一开始介绍宇宙的速度、生物中DNA的秘密, 这些情境虽然学生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对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迷惑, 反而会有相反的效果, 让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后面的教学.所以教学情境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真正达到事半功倍,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通过名人的故事, 给予学生动力

有这样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确实, 在课堂上通过讲名人的故事创设情境, 为学生树立榜样,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名人的事迹, 有时候还能给予学生巨大的动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几何课第一节课的时候, 笔者和学生说了欧几里得对托勒密说“几何无王者之道”的故事, 学生听得很认真, 当学生听完故事后我问道:“学习几何连国王都没有捷径, 从今天起我们也要学习几何了, 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学生各抒己见, 都说要脚踏实地, 那段时间的作业和课堂学生都出奇的认真, 也许这就是名人效应给予的动力.短短几分钟的情境, 却带来了如此的效果, 让学生乐于勤勤恳恳地学习数学, 这种方法应该是我们值得提倡的.

三、问题情境的选择要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自然、适宜, 绝不可为创设而创设, 一针见血的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内容.切不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胡乱选择, 那样反而适得其反.选择一定要再三斟酌, 选出合适的情境.比如,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轴”第一课时, 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时学习了负数的概念, 那么该如何表示出来就成了学生讨论的焦点, 教师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模型, 学生会发现温度计, 这样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就很自然、明了了.

四、问题情境的编排要有梯度, 逐层递进

往往一节课的情境要设计几个, 那么要注意编排的特点, 注意由易到难, 自然过渡, 螺旋式上升, 从而才能让一节课的知识应运而出.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理解.

以笔者上苏科版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课为例:

情境1:我校举行三人篮球赛, 根据赛前制定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 输一场得0分 (不计分) , “雄鹰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 问:此队赢了多少场?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思想进行解答, 学生由于在此之前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便会很轻易的列出方程2x=20, 从而得出答案.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已经学过, 很自然就能答出来.)

情境2:如果将比赛规则做适当调整:赢一场得2分, 输一场得1分, 此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 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

(此题与情境1类似, 只是有一个条件发生了改变, 由于上面的思维定式, 学生会主动用方程的思想求解, 但是发现一个未知数已经不能满足本题的解答了, 于是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想到该队输赢场数存在一定的关系, 自然地联想到利用两个未知数来求解, 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2x+y=20, 其中设该队赢了x场, 输了y场.教师帮学生列表, 让学生填写出可能的情况:

学生填写表格的同时会初步感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一些关系, 了解到一个x的值会有一个y值与之对应.)

(从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到两个未知数的方程, 难度有所加深, 自然过渡, 学生能够接受.)

情境3:姚明在NBA的一场比赛中共得35分 (其中罚球得进10球) , 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

(首先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 问:①罚球进一球得几分?②他投进两分球、三分球的个数确定么?

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2的方法列出方程, 并自己设计表格, 列出姚明投中的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可能的情况, 最后共同核对.)

上述三个情境, 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例子, 学生对于篮球而言更是充满兴趣, 贴近生活, 这样的例子学生容易理解, 以现在社会上很火热的“三人篮球”开始, 学生更易进入状态, 再以球星的例子设计题目, 更能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情境1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同时, 也使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思想.情境2难度加深, 切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但学生此时并没有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通过情境1的思维定式, 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想出用两个未知数来解答.此时老师与学生共同操作, 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 让学生对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更加确定.情境3与情境2类似, 唯一区别是让学生自己列方程、列表, 学生通过模仿对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有更深刻的印象.三个情境从一元方程的思想上升到二元方程的思想, 十分自然, 易于接受, 通过类比, 对两种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会有很深的认识, 为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了良好的铺垫.

五、打破书本传授概念的顺序, 合理安排情景

有些老师喜欢按照书本的顺序介绍知识点,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一节课的难度做适当的调整, 这样安排情境效果更佳.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第一课时为例, 书本以“计算学校四部分的占地面积”引入同类项, 笔者认为在这节课刚开始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学校四部分的占地面积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先给出上面两部分求面积, 接着学生理解了同类项的概念后再给出四部分, 这样不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再探的机会, 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而更容易解决.

长期以来, 一提到数学, 学生就感到头疼, 认为数学枯燥无味, 这都是由于多年来数学教学不当而导致的.现在反思一下:如果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有机的结合起来, 那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当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兴趣时, 我们应当反思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是数学的本身枯燥呢, 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当呢?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在一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格外关注, 一开始创设合适的情境, 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 起到了“魂”的作用, 学生在乐趣中渐入状态, 在深刻体会问题情境的过程中, 逐步转移到一节课的内容上, 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才能真正的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参考文献

[1]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 (1-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单墫.解题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5]朱家生.数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戏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欣赏课;学习兴趣;游戏化活动

一、欣赏课与低年段学生

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

小学低年段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整体,比较笼统,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把学习当作一种游戏,学习活动本身有趣,教师态度亲切和气,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兴趣来源。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教师。来自各方面的表扬是他们学习的绝对动力。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像给高中、大学的学生上课那样设计小学欣赏课,那样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

二、兴趣与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爱上欣赏课,首先要让学生对欣赏的曲目有兴趣。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时时刻刻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尽最大可能在教学中利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1.游戏的优越性

小学低年段学生具有精神集中时间短、好玩、好动的特征,而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游戏可以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趣、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爱上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游戏中,还能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游戏与小学生生活的关系

现在很多领域都提倡回归自然,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的确,小学生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孩子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尽可能从小学生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利用小学生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三、如何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1.利用身体律动游戏

我们的教学可能面对很多不同的状况,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硬件等等,农村学校里面甚至沒有乐器供我们上课,所以教师随时拿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就能上音乐课。身体律动游戏就不受任何设备因素影响,随时可以按节奏做出美妙的身体动作,为乐曲配上声势律动,让学生不仅能动起来,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欣赏分析乐曲。如我在上低年级欣赏音乐课《朝景》中,是这样给学生欣赏的:首先要学生闭上眼睛初听歌曲有一个大概印象,引导学生背唱乐曲的主题,当学生记住这首乐曲的音乐主题时,感悟这个音乐主题的内涵,知道这是整首乐曲的源头时,他们就会有兴趣去探究,音乐主题将如何得以发展。通过分析,我们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各部位(可以拍掌、跺脚、捻指、拍肩等)来表示清晨,并随音乐舞动,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利用课堂乐器游戏

低年级学生对于动手游戏是十分感兴趣的,当他们见到一件件的课堂小乐器时就会兴奋十足,恨不得马上把它拿到手上自己创作一番。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一曲时,我先请学生讲故事,创设情境,表演小歌舞剧,让部分学生分角色表演,其他的学生就用课堂敲击小乐器做拉拉队,用教材指示的小乐器即兴敲击,让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3.利用身边可发声物体游戏

我们可以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在上课前,布置他们自带一样小乐器(纸杯、纸皮、报纸、铁罐、筷子等等),根据上课时乐曲所需配以自带的小乐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如我们在上《小鸭与大灰狼》一课中是这样操作的:故事引入乐曲《小鸭与大灰狼》后,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河边的故事,教师说出小动物的神态,让部分学生模仿出来,其他学生就按照老师的指示,根据故事情节,音乐气氛,利用自带的小乐器(报纸、筷子、铁盆等)烘托故事气氛,这样的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挥他们原有的创意。

4.利用故事创设人物游戏

枯燥的乐曲,如果加故事人物进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如我们在上《小白兔乖乖》乐曲欣赏课时,教师边放音乐边给学生们讲故事,老师讲话的语气随着乐曲情绪做出适当的变化,这样整个故事和乐曲已经进入孩子的心里面去了,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角色,把小白兔如何机智拒绝大灰狼进屋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玩中进一步欣赏乐曲。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音乐游戏,采用游戏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不仅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让小学生在自由、轻松、愉快、灵活、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初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立群.幼儿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雷雨声.走进音乐世界[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5:动中学学中乐

——记“千课万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音乐的“乐”还有一个读音是“l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快乐呢?而最能让孩子获得快乐的是:让他们在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尽情地玩耍。

5月11日我们赶赴于水波潋滟的西子湖畔,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仁一起,坐在逸夫体育馆里聆听全国各地音乐名师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三天下来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真正做到了整个课堂吸引着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喜欢音乐课,积极地参与音乐,对音乐课充满兴趣。此次的教学都是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为期三天的活动,展示了5个地域的精彩示范课堂,分别是台湾课堂、京津课堂、长三江课堂、珠三角课堂、西部课堂。共聆听了小学音乐课16节、讲座9节,共25节课。来自各地区的名师精准把握时代动脉,敏锐抓住多元化趋势,鼓励不同地域之间教学方法的交流,取长补短,探索有利于音乐教学的新途径。在学习中,他们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

为达到这一目标,每一位老师都能抓住每一首音乐中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继而达到完成音乐审美的目标。

例如来自四川伍娜老师的《大象和小象》,她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从乐曲的节拍入手,用律动、模仿、听觉对比来感知和了解大象和小象的音乐形象,既轻松有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又如珠海解翔老师的《母鸡叫咯咯》,她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竖笛,她把竖笛当成魔法棒,用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语言和方法,从“变魔法”(演奏姿势)到学习“咒语旋律”(演奏乐句),无不时刻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让教学过程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为此,音乐课程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了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并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此次听的课以浙江地区的音乐课为主,他们一直走在全国音乐教研的前列,他们很早就接受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学新体系的学习,在他们的课堂里我看到了非常丰富的“玩”的方式。

例如杭州的杜鹃老师在组织教学环节运用《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行进式走位,并带领学生在每个乐句的头音处作双手打开的舞姿,乐段变换的时候就近找同伴牵手前进,并且能绕过周边要碰到的同学,准确的恒拍表现与良好的走位秩序感显现了她们团队长期训练的成果。又如杭州的林琼老师在感知与表现《幽默曲》时,运用跳点步,形象地表现了《幽默曲》的连续八分附点节奏,在表现《土风舞》的切分节奏强拍时,运用踏步-腾起的舞步,既准确表现了节奏特点,又营造热烈欢腾的情绪。台湾的林思言老师对《胡桃夹子》之《进行曲》的教学定位是“随着对乐曲及曲式的逐渐熟悉与了解,加上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创作出肢体动作,并由学生实际的操作与练习,引起兴趣与增加自信,再将各组所创造的动作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有趣的音乐演出”。乐段聆听中,用各种动作表现,在音乐结束时,要求学生准确地在拍点上摆出停顿的舞姿造型。当学生能够整齐在尾音中摆出各不相同的造型时,说明他们已经熟悉了音乐音响的表现了。

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学音乐不仅是为了拥有好的乐感,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的音响材料、创作过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这些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聆听、表擅和创作教学,必然会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2001年版的音乐课标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度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犹豫模糊,所以导致不识谱的学生大有人在。自从2011年版的音乐课标在此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学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学知识技能,还要让孩子们在不觉得枯燥的方式下学习和学会。

此次的听课中在这方面学习了很多教学方法,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淡化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尽量做到把音乐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将体验与感受融入其中,加上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融入音乐了,才能对音乐真正的欣赏和理解。只有老师好的引导才能让孩子们喜欢音乐、体味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

例如杭州的林琼老师用踏步-腾起的舞步教会了切分音符,解翔老师用器乐学习解决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浙江的刘志华老师唱着歌分发音乐课本、在绕圈游戏中学习着歌曲,搭配的手部动作,加深了对音高、乐谱和歌词的理解等新式教学手法吸引了场内教师的目光。

四、讲座视野广,引发深反思

此次的9节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杜亚雄教授的《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和实践》以及杜宏斌老师的《歌曲教学的多视角思考》。

杜教授的报告给了我精神上的一个洗礼,他让我们了解了柯达依教学法的起源,由于它扎实、有效、严谨的教学体系,使匈牙利民族音乐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从而保住了匈牙利这一伟大的民族。他让我们从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片面性进行反思,重视我们祖国自己的音乐教学,重视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民歌、民族的艺术,重视小学音乐识谱教学,他唤醒了中国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如果说杜教授的讲座是为了告诉我们“要干什么”,那么杜宏斌老师的讲座就是从一个方面告诉了我们“要怎么做”。他结合近年来不同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影响下的多元化歌曲教学课型,总结出以下一些视角:1.以学唱歌曲,培养有理解、有表现力的准确歌唱能力为视角的教学。2.以发展学生对歌曲中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力为视角。3.以歌曲为载体,感受多元音乐文化为视角的教学。4.以对歌曲进行改编再创作或综合表现为视角的教学。杜老师说以上这些角度并不是孤立的,有的时候可以以某一种视角为主,有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但不管怎样个,都要突出音乐的审美、情感体验以及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篇6: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谢旭

标 题:学在玩中,乐在学中

副标题:《湖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观摩》反思

校:韶山镇泰小学

名:谢 旭

间:2011年7月

学在玩中,乐在学中

在湖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十六位来自全省各地市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精英,就“空间与图形”和“数学广角”这两大知识板块的教学,展开热烈角逐。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在教学中的种种困惑,谈一谈感悟最深的三点:

一、“玩中学,学中乐”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控制能力差,学习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但他们对与学习相关的游戏十分感兴趣。所以备课一定要备出一个“趣”字,要给学生呈现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孩子玩出快乐,玩出知识,使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吉大师院附小的罗啸老师选中的就是小学数学第二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活动性、探索性强,能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因此罗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巧妙地贯穿全课。

例1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情景图中的规律,从而认识规律。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罗老师在例1前特别增设了两个游戏。游戏一“猜拳”,让学生通过挑战获得胜利,从而明白电脑出拳有规律,掌握规律是制胜的法宝。游戏二 “猜糖”,学生从常胜将军到电脑败将,让学生明白次次猜错的原因在于糖果的排列没有任何规律,猜测毫无意义,这一正一反的两个小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有规律、无规律。在此基础上,进入游戏三寻找情景图中的规律就变得轻而易举。

游戏四让学生通过图画这种形式来表现规律,着重点拨理解、多

次重复出现关键词,让学生明白规律的内涵,即一种现象重复出现多次才有规律。

游戏五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罗老师从本单元7个例题中精选了3个并加以变化。练习的坡度由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到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再到数字的变化规律,层层推进。练习以游戏的形式,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变一变,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感悟规律的多样性,找到规律,找到快乐。自然界的规律远不止这几种,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发现几种规律,学生有能力挑战这样的学习任务。

游戏六在于通过寻找藏在孩子身边的规律,培养学生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发现和欣赏数学之美。

每一个游戏都为一个知识点设计。如游戏一与二对比感悟规律,游戏三发现规律,游戏四表现规律,游戏五寻找规律,每一个游戏呈现一个亮点,同时,罗老师不忘在孩子们玩乐时腾出思考问题、梳理思想的时间,一个游戏一个目标地训练孩子的观察、感知、表达、猜想、推理等数学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孩子们因展示智慧而获得了快乐,学到了知识。

二、“知识、方法、思想”并重是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教知识,二是教方法,三是教思想。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比以往更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蕴合。株洲市的阳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成功。他教学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的内容。“等量代换”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并

与生活互相促进,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怎样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这种数学思想的感性积累?去获得一种数学方法的领悟?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数学思考,灵活地运用“等量代换”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呢?这些都是困扰我的问题,而阳老师做了成功的尝试。他以“直观经历体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换”,从“物品代换”到“图形代换”到“符号数字的代换”,逐步让学生把握和理解“为什么换”和“怎样换”。从课堂上孩子们展现的思维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这样一种“有经历、有体验”的数学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能够较好地掌握“等量代换”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经历分层“代换”情境,能有效促进学生体会“等量代换”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阳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预设教学场景“欢乐谷”这一主体情境,通过三个场景“摩天轮”“水果超市”“动物乐园”,先渗透“等量”概念,再将物品和图形抽象成数学等式,变成数学语言,最后体会等量代换的实际价值,并运用等

量代换的思维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组链式与变式的教材,能有效促进学生内化“等量代换”思想。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阳老师将书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重组,设置了一个让学生有序思考的链式探究和变式思考的过程,在练习中有两道题都是利用天平原理来进行交换的,只是一道题是天平平衡,另一道题是不平衡,放在一起处理,很顺畅,一气呵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思维,不满足于一解而提倡多解,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内化等量代换的思想。同时利用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设置一个兑换奖品的练习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感受到等量代换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3、注重归纳与提炼的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把握“等量代换”核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阳老师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等量代换的方法,当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这一思想方法时,又及时地帮助学生总结等量代换的方法。方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处理练习时更加得心应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4、把握生成与评价的时机,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等量代换”方法。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如何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示,如何让学生的每一个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数学思维的一步步、螺旋式、逐层发热上升,直到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把握有利时机进行评价和引领,利用学生的问题来生成课堂上的思维的火花碰撞,“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引导,直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搞好数学教学工作的根本。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来教,往往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自身因素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这次活动中,有四位老师选择了同一教学内容:植树问题。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渗透的是“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思想。四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教学,准备了课件,教学过程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了新知识构建的全过程。可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易地找到植树问题的规律却无法灵活地运用。只有一位老师,把情境导入的部分设计成了风车坪学校外拍到的两幅照片,照片上的泥泞小路是学生们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印象深刻。所以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因为他们确实想把这条路的绿化搞好。由于各小组的植树方式不一,于是很容易就出现了“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等多种情况。总结交

流时,老师不急着要结论,而是让各个不同意见得到充分发表。在举一反三后,学生很顺利地总结了规律。而在做练习时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灵活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名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

篇7:动中学学中乐

小学数学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它是教育者正确运用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师通过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 激发学生的热情, 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它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中求乐, 乐中求知, 练中求活。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比如, 在教学“10的认识”时, 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 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 就骄傲起来, 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地对0说:“你呀, 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 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 悄悄地走掉了。看到9这样欺负0, 1很不高兴。他牵着0的手走过来对9说:“你看, 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 就比你大了。”9听了非常吃惊, 睁大眼睛看着0。那么1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 课堂显得生动有趣, 此时, 学习已成为学生求知的“自我需要”。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乐于教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关键。低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 教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 追求教师的爱, 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需求, 逐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实施“愉快教育”铺平道路。这就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 尽量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组织教学活动, 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加大情感投资, 放下教师的架子, 主动与学生交朋友, 还要幽默一些、风趣一些, 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 化解课堂紧张气氛。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装上阵, 感到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乐趣无穷。

三、大胆放手, 让学生走出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教师可以提取生活中的一些题材, 让学生联系实际, 学会解决问题。例如, 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数据, 制成多种多样的统计图, 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信息, 自主搜集信息、增长见识, 在实践中愉快地学习。

篇8:乐中学 学中乐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兴趣

现在,很多初中生把化学比作是第二门外语,常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形容学习过程中的心情,这实在是化学教师的一大悲哀。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做兴趣教育的有心人,在思想上要重视兴趣教育,教学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我喜欢学”。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重视“绪言”课教学

绪言课的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化学的发展历史、目前的进展、未来的展望及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给予详略得当的介绍。二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达到第一个目的,除课本上的内容外,还要对化学最新进展的内容和动态进行精心挑选和组织后介绍给学生。这些丰富的知识扣人心弦,无疑会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活跃其思维,有利于唤起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实现第二个目的要求,授课时教师就要多做一些实验,如,镁带燃烧、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设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从公知公认的现象或从学习者生活中提炼出的实际问题或困惑开始的。设问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设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促使学生参与教学,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上,都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通过问题情境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

三、利用化学实验引发兴趣

化学学习以实验为主。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各种直观现象,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令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由此产生了直接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枯燥乏味的灌输式讲解,设计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事实,在操作和观察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如,在“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这节课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最开始常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这时教师如果只靠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以及口头解释根本无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自己设计演示实验。首先配制出常温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注意烧杯里要剩余少量食盐。然后问学生如果此时再加入其他可溶性固体是否能被溶解呢?多数学生回答:“不可以。”这时我取出硫酸铜晶体一药匙加入,搅拌,学生会看到溶液变成了蓝色,但是烧杯底部食盐还是不溶解。这时实验现象和错误认知产生强烈对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彻底改变过来。

四、幽默语言营造风趣的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分寸得当地抓住事物幽默趣味性的一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领会知识。例如,有些学生认为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原子和氧分子,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在呼出黑色的可供呼吸的氧气,也就不需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了,因为我们都是氧气瓶啦。”全班同学捧腹大笑,学生的错误在笑声中得以纠正。

有时把一些自然现象、科普小故事与所教内容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化学是一件愉快的事。当然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打比喻要贴切,不能为兴趣而兴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五、运用多种教学法增加新鲜感

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难以被学生理解,实验又无法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如,水电解微观实验、NaCl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时的电子移动这两堂课,笔者充分利用计算机、幻灯片、实物投影、光盘、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使复杂的化学现象直观化,微观的化学运动形象化,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这种适时适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增加学习讨论、学期小论文、自学、质疑等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鼓励是活跃课堂的正催化剂

初中生善于表现自己,但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在理解某个问题时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这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有创新的学生给予高度赞扬,对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对在学习上犯错误的学生,不必直接否定,而应沿其逻辑引申发挥,使其自悟,从而达到增进学习的目的。

总之,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兴趣的持久性与广泛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轻松愉快学习化学”的境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比被动学习轻松愉快得多。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保证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晋劲敏,吴靖,袁俊娟.中小学教学心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191.

[2]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台湾]王克先.学习心理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小小卡通库800字作文下一篇:报什么大学的新闻系比较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