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教案

2024-05-19

散文诗两首教案(通用8篇)

篇1: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整体感知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是怎样表现的?

(2)“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什么?(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4)“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和美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比赛。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幸福拍手歌》

师: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发言)师:那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是幸福的呢?(学生发言)师:感谢同学们这一份份真实的告白。其实老师觉得,幸福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认为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她也是幸福的人。因此,我认为著名的作家冰心,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她的文章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人倍觉人生的温馨。幻灯片显示:巴金说:我们喜欢她,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冰心去寻找一份感动,也做一个幸福的人。

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作者感动于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片大荷叶慢慢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为红莲遮拦了风雨。(显示图片)2.那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引导学生寻找段落6、7)品析语言

1.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两段文字,你认为该给这幅画起一个什么题目才合适呢?说说理由。(荷叶护莲图、荷叶遮莲图、荷叶爱莲图)师:老师觉得这个“遮”字似乎平淡了些,有没有比“遮”字更有感情的?学生说理由时,追问:你觉得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能体现这个“护”字所蕴含的感情呢? 2.品析重点字词:慢慢的,倾侧,覆盖,勇敢慈怜(结合朗诵指导)3.有感情地齐读6、7自然段。

师: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同学们也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荫蔽,那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师:对啊,同学们想象中的红莲就好像文中写到的那朵谢了的白莲。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同学们认为这几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呢? 师:至于那朵白莲,作者并未交代是怎么谢的,你能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作一下猜想吗?简述猜想的依据。

师:请以“夜雨中的白莲,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向白莲倾诉一下你的感慨。

师:看来与白莲相比,那一朵红莲是幸福的!其实仔细看来,它们都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下,都遭受了风雨的侵袭。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风雨的语句。提炼主旨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场暴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

师:是啊,我们的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风雨,那么你会是风雨中的那一朵红莲还是那一朵白莲呢?为什么? 明确: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师:是啊,如果我们是那一朵红莲,那母亲就是那一片为我们荫蔽人生风雨的荷叶!作者感动于这一幅画面,更感动于这一份伟大的母爱。由此,作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满怀感情地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抒写感动

在作者冰心的笔下,我们寻找到了一份母爱带来的感动。其实,感动是无处不在的。楼下的树悄然绽放了一树的芬芳,夜晚月亮撒下淡青色的光,都可能会令我们感动。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那一份感动。课堂小结

感动,无处不在。学会感动,是生活所需。老师始终认为一个容易被母亲感动又能使母亲感动的人,便是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这样的人。愿同学们都能成为幸福的人!播放《妈妈的吻》,在音乐声中结束该课。附板书设计:

篇2:散文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意蕴丰富。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朗读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过程和方法:

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利 用 网 络资 源 查 找 材 料,相 互 质 疑

解 难,并且要以口头说话和当堂作文的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感受美的 熏 陶、培养 健 康 高尚的 审 美 情 趣 和 审 美 能 力。

重点和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深层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图片)

二、走近作者(让生汇报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师小结)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嗅(xiù)闻(气味)。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花瓣(bàn)

2、再读课文,读准停顿和重音。(1)(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2)指名试读,大家评读,边评边读

3、三读课文,读准语气语调

①《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你找出母子的相关描写。

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③试着模拟儿子和妈妈的语气去读。

举例:①: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撒娇、充满想象)(为什么我那么快乐、天真、活泼、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②: 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担忧、焦急。“我”:调皮、撒娇)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至真的母爱、疼爱、惊喜、责怪、牵挂)

④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得意、欣喜)(俏皮可爱)

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着恋妈妈,妈妈则宽容慈祥、温和善良、疼爱孩子。应该用舒缓、温馨、深情而又活泼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四、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

1: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2: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还说我“坏”? 3:泰戈尔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预设如下——

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为妈好做点事,让妈妈开心幸福。体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亲昵和爱。②悄悄地看着好妈工作;让妈妈做祷告时闻到花香;投影在妈妈听读的书页上。③所以,孩子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好玩,为了捉迷藏,更主要是为要表达对母亲的爱。他为自己能给妈妈做好事而高兴,并不想以此求得妈妈的夸奖,所以也要向妈妈保密。这是儿童独有的一种方式,淘气中透着神秘机灵,天真中露着活泼可爱。这小子,多拽!真是妈妈的好宝宝,好崽崽!

②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妈妈? 爱孩子的妈妈。“坏”字,惊喜、责备中看出妈妈的爱。孩子“失踪”了一天,妈妈着急担心。妈妈找不到我,着急、担心当我突然出现,他又惊又喜说我“坏”,只不过是调皮、淘气的意思,见着了,当然要责怪一下。责怪是表面,实际是高兴。也恰恰反映了她对孩子的疼爱。(如果孩子不见了,母亲说:短命鬼,死到哪里去了,没了拉倒!这还是母亲吗?)

③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中国人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也象征着母爱的光辉——圣洁、美好!。(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师:同学们又能思考又能说,很好。下面老师还要加上一个话题(大屏幕显示):话题(大屏幕显示)(同学们一起说)

五、倾情诵读,感悟亲情

1、“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妈妈 我

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 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怎样的感情?喜爱、憎恶?赞美、贬抑? 小结:《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六、连线生活,抒发情感

1、观察妈妈(爸爸或者奶奶)一天的生活并记下她做了哪些事情。

2、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妈妈的情感,在她生日那天送给她。

要求: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情,写一两句诗。例如:妈妈,我想变成…(凉风、清茶、阳光、雨伞、……)当你……的时候,我……,当你……的时候,我……,当你……的时候,我……

欣赏

泰戈尔的其他诗句: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

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七、作业

1、推荐泰戈尔的三首诗。《孩童之道》《开始》《纸船》结合阅读提示,背诵。

2、今晚回家做一件实事来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

七、结束语:

给同学们的寄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人类之爱中,她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纷飞大雪,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亲-----一生一世值得你爱!

祝愿我们的妈妈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附:板书 金色花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附]:

泰戈尔诗二首 玩具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正忙着算帐,一小时一小时地在那里叠加数字。

也许你在看我,想到: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的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孩子,我忘了聚精会神耍树枝与泥饼的方法了。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

你呢,无论找到了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独木船里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竟忘了我也在那里做游戏了。

云与波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

“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里来了。” “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妈而来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妈妈。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壁的天空。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呼唤道——

“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施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

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 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他而去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跳舞着奔流过去。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篇3:浅析纪伯伦散文诗两首

关键词:纪伯伦,散文诗,责任感,价值观

卡里·纪伯伦 (Kahlil Gibran) (1883-1931) 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 不以情节为重, 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在东方文学史上, 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 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 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 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 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 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纪伯伦的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 《先知》, 《论友谊》等。其中《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 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而《风向标》和《价值》便是这本散文诗集当中《先驱》一章脍炙人口的两则。

1 风向标

风向标对着风说:"瞧你是多么讨厌, 多么乏味啊!你不能换个方向, 干吗老冲着我的脸吹呢?是你破坏了上帝赐我的安宁!"

风没有作答, 只是在空中大笑。

作者以语言的形式叙述了这则小故事。故事很短, 仅39词 (以英文单词计, 下同) , 但却以极大的智慧给予我们其实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故事的主体部分由风向标对风的话语构成, 短短的三句, 却揭露了风向的心理活动以及它无责任感、逃避生活变化和挑战的思想本质。

1) “是你破坏了上帝赐我的宁静!”这一句, 充分说明了风向标并不真正明白他的使命之所在 (无论这使命是否是上帝赐予的) 。众所周知, 风向标就是测定风来向的设备。换言之, 没有风的吹拂, 风向标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此文中的风向标说“安宁”, 正体现了它不知自己使命、没有责任感这一本质特征。

2) 从“你不能换个方向, 干吗老冲着我的脸吹呢?”这一句, 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风向标五使命感的心理。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风换个方向, 由于风向标的构造特点, 风同样会吹到它的脸, 因此, 风向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中变化与挑战的象征。因此, 从更深层次是说, 风向标并不情愿面对生活的变化与挑战。

3) “瞧你是多么讨厌, 多么乏味啊!”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能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句话对风向标自己说, 应该更恰当啊!它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不愿面对生活的变化与挑战, 这样的人生不是令人讨厌和乏味的, 又是什么?!从风向标的话语顺序来看,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第一句岛第三句所揭示的内容是由深到浅的, 也就是说, 读到第三句, 我们就完全认清了风向标所象征的本质特征。可见短短二十多个次, 蕴含了作者无穷的智慧和匠心。

4) 再看寓言的结尾:“风没有回答, 只是在空中大笑。”面对风向标的浅薄, 风并没有用任何大道理来与之辩驳, 而是以“大笑”来回应, 作者在此表达了深刻的寓意:风只有继续或更加猛烈地吹, 才有坑使风向标领悟:我的使命便是面对风吹, 标示风向, 才能锻炼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变化与挑战的高贵品格。纪伯伦也想以此来唤醒像风向标一样的人们:快醒来吧, 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勇敢地面对人生!

再来看另外一篇。

2 价值

从前, 一个人从他的田地里挖出一尊美丽卓绝的大理石石像。他把它带到一个喜爱世间竟品的收藏家那里, 打算卖给他。收藏家以高价买下了它。完事后两人道别。

归途中, 这人拿着大把的钱, 暗自思量:“这笔钱意味着多少荣华富贵啊!怎会有人以此换取一块深埋在地下数千年、梦也不会梦到的顽石呢?”

同时, 收藏家端详着石像, 也凝思自语:“多具魅力, 多有价值啊!一个充满梦幻的精灵, 在熟睡千年之后再次恢复生机!怎会有人竟以此珍品换取那些既无生气又无梦想的臭铜呢!”

全文只用了12个英文句子, 便生动地描绘出了两个具有完全不同价值观的形象。故事通过对卖主和收藏家心理的描写, 对比了两个人的价值观:前者认为金钱能为他带来荣华富贵, 是有价值的东西, 而石像只是一块“顽石”;而后者认为石像“多具魅力”, “多有价值”, 是“精灵”, 价值不可估量, 而金钱在他眼中只是“臭铜”。作者并未在故事中做任何评论, 但从他的用词“美丽卓绝”、“世间精品”等可以看出, 他是比较赞同收藏家的观点的。作者的生活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纪伯伦在15岁以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 到1923年, 他的英文散文诗集《先知》出版, 几乎一直生活艰难窘迫, 而在这期间, 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对写作的热爱。因此, 作者的价值观与收藏家类似———重艺术轻金钱, 唯一不同的是作者穷困潦倒, 而收藏家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收集“世间精品”。因此, 从这一则寓言, 我们应该学习到这样的价值观:虽然现代社会是物质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 但我们绝不能认为金钱是万能的, 陷入拜金主义, 而应正视金钱在人生中的作用:只是为我们实现崇高理想的阶梯和工具。因此, 有了钱, 我们不能纸醉金迷;没有钱, 我们也要像纪伯伦一样, 树立宏伟而高尚的人生目标, 不畏困苦, 不断向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4:散文诗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赏析本文精美的语言。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歌。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第一篇《金色花》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闻(气味)。嗅(xiù yǎn)那》:印度长篇叙事诗。《罗摩衍(mó):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偷地笑。匿笑(nì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沐浴(mù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

【交流点拨】示例: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 的孩子和一个 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第二篇《荷叶·母亲》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并蒂:两朵及以上的花并排长在同一根茎上。n dàn):荷花。菡萏(hà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徘徊(pá欹斜(qī):倾斜。荫蔽:遮蔽。2.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诗文朗诵

1.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静心去听,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和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进行,互读互听,共同提高。)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抽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做点评。)

(二)整体感知

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图画中包含了红莲、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三)深层探究

1.作者看了几次红莲?其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交流点拨】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时的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漂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小结】将情绪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中“无力的水珠”象征了什么? 【交流点拨】象征着在母亲的保护伞下,一切的困难阻碍只不过是如此脆弱的水珠而已。

3.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交流点拨】(1)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风吹雨打下的荷花,而母亲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充满了爱意,又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2)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对象。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3)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4.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5.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着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交流点拨】文章美在三处:意识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亲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课堂小结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也是古今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课后习题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写一篇对母亲的赞歌。

篇5:散文诗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真挚淳朴的感情。2.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写感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情感。难点:把握诗文基调,提高自己的鉴赏诗文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 母亲》。

二、先学环节

(一)了解作者,并完成相关测试。

走近作者(结合课下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二)走进文本(大声朗读课文,独立完成下面题目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勾画出来,查字典,寻求同伴解决)

(三)自学检测(相信自己,顺利过关)

1.作者作品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2.给加点字注音。)菡萏(hàn dàn)攲斜(qī)荫蔽(yìn bì)并蒂(dì3.展示朗读

每个小组推荐一人朗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其他小组作评价或者示范。

三、后教环节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组鉴赏5-7段。

提示: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探究

1.5-7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觉得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作者怎么就会想起了母亲呢? 可能问题穿插:

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却不摇动了。(作者的担忧解除了,所以他不宁的心绪散尽了)①此时的作者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作者看到这一幕,想到了母亲就是那荷叶,而我就是那个躲在母亲身下的红莲。②作者怎么就想起母亲了呢?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A、结合图片分析,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显示出了勇敢,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B、“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是在荷叶的遮挡下,这个暴雨却成了“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那困难、挫折、磨难、烦恼等(心中的雨点),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③是啊,作者看到荷叶护莲,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如那荷叶一样,保护着像红莲一样的作者。那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

资料引入: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我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我顿时泪如雨下。母亲就是这样,就是到生命最后一刻,心里还是想着女儿。

1930年1月7日,冰心的母亲杨福慈告别人世。

冰心将母亲为她保存了30年的、自己出生时第一次剃下的胎发,以及她在燕京大学获得的金钥匙,一并葬了。

回首往事,冰心由衷地赞美母亲:“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稍作分析,冰心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的女儿。④于是乎,作者发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唤:(出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⑤“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让学生展示。

联系到借物抒情写作方法。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同学们打开课本P199、P201阅读: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用多角度观察生活。善于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想法。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四、当堂训练(学以致用,回报母爱)(个人完成后先组内反馈交流,选择优秀的在班内展示共享。)

模仿课文最后一段,以具体的形象作喻,完成下列句子,感悟母爱。母亲,如果我是____您就是____,__ _ _;母亲,如果我是____您就是____,___ _。结束:

齐读最后一段。

五、学习反思

结合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学习和思想启迪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方向。

篇6:散文诗两首教案

《荷叶 母亲》教案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

篇7:散文诗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学生朗读:

3、检查预习情况:

4、合作探究:

(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2)、“我”变成金色花,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明确:

妈妈

“我”

做祷告时

散发香气

读书时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

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母子情深

(3)、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六、拓展:

1、听《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感受母爱。

七、作业:

1、背诵诗文。

荷叶母亲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生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发情感体验 生1:荷叶是母亲的形象。生2:红莲是子女的形象。生3: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生1: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五、拓展延伸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篇8:散文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体会母子情。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诗歌以物喻人的手法及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母子情深。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被浓浓的母子情所感染和感动。是的,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仁慈、最宽容、最伟大的爱。正是因为有了母爱我们每一个人才感到幸福无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作家冰心去寻找一份幸福、一份感动。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作者(2)字词:并蒂、花瑞、菡萏、欹斜、慈怜、荫蔽

三、继续感知,寻找感动

1、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因什么而感动?(作者被红莲还是白莲所感动?)

明确: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画图)

2、那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引导学生寻找6、7自然段)

3、有感情地齐读6、7段。(重点字:慢慢地、倾侧、覆盖、勇敢慈怜)

4、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两段文字,你认为给这幅画起一个什么名字?(荷叶护莲图)

5、师过渡:这一朵红莲正在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这画面不仅让作者感动,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试想一下: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回答——凋零、枯萎)

师:对,如果红莲没有了荷叶的保护,就会像文中的那株白莲。

请个同学说说:文中白莲的结局怎样?

师:(画图)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白莲和红莲都经历了一场风雨袭击,因为白莲没有荷叶保护所以凋零散飘,而红莲在荷叶的细心保护之下,健康、安全、快乐地生活着。作者就是被这样一幅画面所感染和感动。作者(指着黑板上的图)触——景——生——情,以——花——喻——人,想到了自已就是一株什么?(红莲)而荷叶就是自己的什么?(母亲)

6、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小黑板)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母爱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

7、师:同学们,母爱是一曲动人的歌,带着我们云游四方; 母爱是一缕温暖的春风,带给我们无比的惬意;

就如作者所说,我是红莲,妈妈是荷叶!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快乐、为了我们的幸福,伟大的妈妈们甘愿付出,甘愿牺牲„„我们在妈妈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了,而妈妈的头发也一天天变白了,皱纹也一天天加深了„„ 妈妈,我想大声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8、再次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作业:

1、书面:课时作业

2、课后:回家帮妈妈做事,平常打个电话去问候妈妈。

五、板书设计:

上一篇:放射性药品管理下一篇:2023年高考历史学科新动向及2024届高考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