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不安的90分钟作文

2024-04-20

忐忑不安的90分钟作文(精选5篇)

篇1:忐忑不安的90分钟作文

昨天中午我接到了一个任务-替老师给文茜同学面批作文。我真是欣喜若狂!平常看老师给同学们面批作文时拿着笔在同学的作文上圈圈画画,觉得老师威风极了,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在同学的本子上圈圈画画该多好!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我万分兴奋,恨不得立刻跑到文茜那儿去给她面批作文。

面批的时间终于到了。我把文茜带到女生宿舍我的床位,让她坐下,我也坐在她旁边。从她手中接过她的作文,我看了起来。这篇文章写的比较糟糕,光是开头就让我找到了两个毛病:语句不通,词语重复。我学着老师的样子用铅笔“笃笃”的敲着文茜的作文纸,一本正经地说:“文茜啊,你的作文开头就有问题。你的词语重复了,语句也不通顺。应该改成这样、”我说着,替她划掉意思重复的词,并帮她把语句理通顺。我读了一遍,哈,果然通顺多了。我不禁为这个小小的成功得意起来。

我接着往下看,又帮她理通了一个自然段。改着改着,我发现文茜的作文中人的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场面描写则十分少,使文章显得平淡乏味,成为了一篇流水帐。我皱着眉头对她说:“你应该多做一些场面描写,可以写点,也可以写面。比如一个人发言,你只写出了他的语言而没又写他的动作、神态、”我把自己知道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她。“明白了吧,自己修改一下。”我递给她一支笔,却发现她正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你明白了没有?”

“没有。”

听完着两个字,我地怒火猛地窜了起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那么多,讲得那么详细,她居然一点都不懂!有那么一瞬间,我真想狠狠地骂她一句,然后把笔丢下转身离去。可转念一想,一个合格的老师绝对不能教了一半就丢下学生转身离去!我强忍怒火,耐着性子又讲了一遍。这一回她听明白了,拿着笔在作文上修改了一大堆。我看了一下,嘿,还真不错呢!

我们就这样修改着。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腰酸了起来,握着笔的手也出了许多汗。作文终于修改完了!我让文茜读了一遍。修改完的作文比原文好多了,人的语言少了,场面描写多了,文字也精彩了。我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很累,但我感到十分高兴。

捶着又酸又痛的背,我终于体会到老师是多么的辛苦!我为一个同学面批作文就感到如此辛苦,何况要给54个同学面批作文的老师呢?老师给我们批改作业是这样的辛苦,而我们却不愿做好每天的作业,常常随便写上几个答案应付老师,我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吗?我想着,脸火辣辣地发起烧来。平常我们只懂得抱怨作业是多么的多,做起来是多么的累,可却不曾想一想老师要批改54份作业师多么的辛苦!没有当过老师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批改作业是多么的辛苦,可当了90分钟老师的我却深深的体会到老师批改作业的那份劳累。我们做作业的那份劳累与老师改作业的那份辛苦相比算得了什么!我们不好好学习又怎能对得起教我们的每一位老师?

当了90分钟的老师,我受益匪浅!

指导教师:梁海霞

篇2:忐忑不安的90分钟作文

多说一句,美国办公室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还算最高效的人群。在其他很多国家,人们每天完成的实质工作甚至更少。

尽管许多公司在时间管理和效率培训上付出了巨大投入,这一统计数字几十年来却没什么改变。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科技手段协助个人变得高效,但同时也有了更多事物让自己烦扰分心。

普遍问题是,我们至今对知识型工作者的做事效率,仍采用工业时代的评价模式。若工作者每小时的效率产出基本一致,那关注他们的工作时长便行之有理。对于重复性劳动,这种评价模式可能确实管用,但对知识型工作者就不太适用。

对知识型工作者而言,一小时高效工作和一小时低效工作间,最终的结果差异有多大?考虑工作完成量和产出成果,其一小时高效工作能很容易达到低效工作的10多倍。

若你在办公室花了更长时间,但工作效率经常只有个人实际能力的20%,这样做有何意义?干嘛不直接做完90分钟实质工作,然后就结束当天工作安心回家?

若你只用90分钟就能完成全天工作,将会怎样?那段90分钟的高效时间会是什么样子?

专注时间块

这里有一些建议,能用于获得非常高效的90分钟(我们可称其为一个专注时间块):

1.挑选一个专注主题:与做一大堆随机选择的行动相反,为此时间块挑出一个清晰主题。这能使你的大脑沉浸于单个专注环境并坚守其中,从而让你变得更有效率。工作主题可以是你正在着手的项目,集中回复邮件等单一类型事务,或任何能让大脑全力集中的某件事情。

2.定好终点线:把专注时间块,看作向着终点线的一段快速冲刺。但终点线在哪里?它该是什么样子?有个90分钟后便可实现的清晰目标,能帮你更好地专注。若你无法每次都按时越过终点线,也不必担心;它的存在目的就是帮你更为专注,所以瞄准它前进就好,我们可以接受有时无法实现的情形。举例说明:写出并发布一篇博客。处理邮箱中的所有邮件,直到清空完毕。对下周所有专注时间块进行计划和安排。

3.列出行动步骤:列出你在相应时间块内要实施的具体行动。对某些时间块而言,这种做法极有帮助。如果做事步骤已然明了,这种方式可能就毫无必要。我无需为写篇新文章列出行动步骤,因为自己早已对此过程极其熟悉。但我会为不熟悉的新项目列出头脑风暴和行动步骤,以便更容易地开始工作。举例说明:先删除收件箱中所有显而易见的垃圾邮件。再快速处理所有能在两分钟内回复完毕的信件。接着对需要回复的更长信件分类整理,并安排好回复优先顺序。然后回复较长信件中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些,直至抵达90分钟的时间点。对于剩下的邮件,承认回复它们并非利用个人时间的好地方,直接将其存档并清空收件箱。

4. 确保毫无干扰:用一切方法确保在专注时间块中,任何情况下自己都不会受到干扰。如果需要,提前告诉人们你在随后90分钟里不想被打扰;让他们知道可在这段时间后找你。要是可以,就锁上房间的门。若你无法保证在现有工作环境中不会被打扰,就到其他地方完成专注时间块。如果能确保自己不受干扰,你就会更有效率并拥有更深专注度。

5.快速工作:快速思考、行动、工作。若你发现自己动作缓慢,就尽快提速!请想象自己处于竞赛之中,不得不在整个90分钟里保持强劲步伐。竞赛过后你就能好好休息。经过训练,这种工作状态可以更易实现。

6.不许自己分心:在专注时间块内,你必须做自己预先定义好的工作,再无其他事项。关闭你的手机。停用任何可能干扰自己的通知功能。假如在此期间不需要,就断开网络连接。不在这段时间内查看邮件。不喝咖啡或吃零食。只在必须时才上洗手间。

我想你已明白这些做法的用意了。

避免模糊地带,享受真正休息

许多人会在专注力模糊地带的马拉松里度过一个个工作日。这就是他们为何要花7-8个小时才能完成90分钟的实质工作。他们的工作缓慢而低效。工作时间里也充满各种分心事务和干扰因素。他们很晚开始工作,又经常早早结束。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处于半工作状态。

与其每天在模糊地带跑着马拉松,何不在真正的工作与休息状态间清醒转换。即使你只工作一半甚至更少时间,这种做法也更有效率。

你不必从一个专注时间块立即进入下一个。完成一个专注时间块后,请好好庆祝你的成就。再评估一下当前工作进度。融入那时的能量状态并看看自己感受如何。

如果你仍感到警醒且充满能量,可能就只需要一小段休息。花上5-10分钟放松一下,去趟洗手间,吃些新鲜水果。之后再自由投入下一个专注时间块。

若你感到疲劳,吃点东西和/或小睡一下就是不错选择。

若你想要些身体上的运动,就出去散步或做些锻炼。

篇3:神奇的90分钟睡眠周期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者既非大夫,亦非康复专家,甚至不是任何有关健康保健的职业从事者。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偶然亲身体验了睡眠周期的神奇效果并为之动心的家伙,然后就刨根问底,找了一堆相关的研究报告,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如果你还是提不起兴趣来,那么我告诉你,作者是个绝对“高产”的人,身兼数职:Flash动画开发员,游戏开发人员,同时为哈珀传播公司及其旗下电视节目OprahWinfrey Show(美国最著名脱口秀节目)担任音乐制作,另外还附带一个作家的身份(过去五年中已出版十本书,在未来几个月还会有两本面世)。关键是他并没有睡得比别人多,而且还能保持比别人更高的工作激情和效率,身体健康,胆固醇值也很低,这些就足以说明本文并非无稽之谈。

我总是和别人说,每天只需睡6个小时,甚至仅仅4个半小时就足够了。个中的秘密并非缘于睡眠的质量,而在于睡眠的时间本身——如果睡眠时间为90分钟的倍数,这将会改变你的人生。

1个半小时

3个小时

4个半小时

6个小时

7个半小时

上面这些数字应该就是你所应得到的睡眠时间,这也是你身体自然的生理需求。我保证,如果关掉闹钟后去睡觉,醒来时再看一下钟,你会发现一共睡了90分钟的倍数时间。而这个90分钟,便是所谓的睡眠周期。

一般来说,我在晚上睡3个小时,并会在傍晚打盹小憩90分钟。加起来一共也就4个半小时,而我的头脑能够一直保持清醒,感觉睡眠充足且精神饱满。如果想了解原因,就看看下面这些科学的解释吧……

“哈佛大学的研究组对志愿者们进行了针对一项视觉任务的特殊训练,任务要求志愿者从屏幕上快速转变的一些图案中,指认出特定的图案。10小时之后再次进行测试时,休息过90分钟的志愿者组要比那些没有休息过的完成得好。而事实上,他们和那些休息了一晚的志愿者们几乎完成得一样棒。”

下面还有一些来自应用认知研究中心的资料(http://centacs.com):

“研究指出,睡眠时间并不是醒来后是否清醒的原因,关键则是睡觉时所完成的睡眠周期个数。每个睡眠周期都有五个明显的阶段,分别显现出不同的脑波征象。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平均每个睡眠周期有90分钟:65分的正常睡眠期,或者说非REM期(REM:快速眼球转动);然后是20分钟的REM睡眠期(此时大脑做梦);最后的5分钟又是非REM期。一般来说,REM期在较早几个睡眠周期中,持续时间较短(少于20分钟),而在后几个周期中为时更久(多于20分钟)。假使我们在没有设置闹钟,并且没有任何其他外界干挠的情况下自然睡眠,平均会在90分钟的倍数时间后醒来——举例子来说,就像4个半小时、6小时、7个半小时、或者是9个小时等,而非7个小时或8小时后醒来,因为这些不是90分钟的倍数。处于两个周期之间的时间段,我们并未真正处于睡眠状态:该时期人的意识朦胧模糊,如果此时未被干扰(如光、寒冷、尿急、噪音等刺激)的话,将会进入下一个90分钟的睡眠周期。一个只睡了四个睡眠周期《即6小时》的人,通常比那些睡了8至10小时但未完成(最后)一个睡眠周期的人,感觉休息更充分。”

于是这也解释了,即使睡足8小时后,我仍旧感到疲惫、晕乎乎的,又或者说睡了4个钟头时,是几乎不可能醒得过来的。作为普通人,我们几乎从小都被教育过,要“睡足8个小时”。尽管这样(的教育是错误的),仍然还是会有一些人感觉睡得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上述理论有误?当然不是。真实情况是因为那些看上去并未完成最后一个睡眠周期,但是仍然感觉休息很充分的人,实际睡眠时间大都接近7个半小时,或者9个小时(还有一个原因,即每个人的睡眠周期时间长度亦有不同,这点在文章最后有说明)。

打盹是直接改善e脑波的关键。e脑波,即超意识脑波。在清醒时,更多的e脑波,就意味着拥有更高的创造性智力。

据说历史上那些“高产”的名人,绝大多数深谙此理并恪守之。列奥纳多·达·芬奇、托马斯·杰斐逊和巴克明斯特·弗勒都一直使用这个的“技巧”,另外还有诸如尼科拉·特斯拉、托马斯·爱迪生、拿破仑和温斯顿·丘吉尔等聪明的“大脑”们更是同时利用打盹休息获益不少。

另外打盹似乎还有长寿的好处,弗勒活了87岁,达芬奇到60多岁才去世——他们都活了各自所处时代男性平均寿命的两倍!

趣味知识:当大脑处于e脑波状态时,脑细胞会重组钠钾比率。钠钾比与渗透作用有关,渗透作用即各种化学物质出入脑细胞的化学过程。在一个长期的B脑波状态后,钠钾比就会失去平衡,这就是造成所谓的“精神疲劳”的主要原因。而一个短暂的e脑波期(约5分至15分钟)便能够恢复正常的钠钾比,也就是说恢复精神状态。

人类原始天性更适合于多相睡眠,而非我们所习惯了的单相睡眠行为。

单相睡眠,相当于人们普遍的睡眠行为,即晚上睡觉,白天干活。

多相睡眠,则是指在一天内分布存在多次的睡眠/清醒事件。如果一天睡眠计划中含一次午睡,那就是一个多相睡眠的例子了。

首先,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动物的行为都是多相复杂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类婴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长后,儿童才逐渐被断绝了午睡的概念。此外,当人们与外界环境隔绝联系后——保证无法从自然因素(如阳光),或人为暗示(如钟表、电视节目)来判断实际时间——将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短暂睡眠行为,而非保持只“夜晚”才发生的单相睡眠。最后一点,小睡打盹——即短时间的睡眠——比起长时间的睡眠来说,在提神醒脑方面更为有效。

但是很遗憾,我们似乎都已“忘了”这种符合生理自然天性的睡眠方式,维持着一尘不变的9点睡5点起的作息习惯。

从单相睡眠习惯转变到多相睡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要循序渐进

逐渐减少夜间睡眠,并且在傍晚小睡一会——关于小睡,你应该只选择两种时间长度:要么20分钟,要么90分钟(或者90分钟的倍数)。因为打盹20分钟能让你只进入睡眠的第一阶段,而不会跌进深度睡眠,才能在醒来后能够获得一定的休息效果。

对于如何使自己转变并适应多相睡眠这样的睡眠方式,有两点很关键:

1、测量你自己的睡眠周期长度。90分钟只是一个平均值,不同的人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我自己前些年还是90分钟,而现在已经缩短为75分钟了。因此假如我现在7点钟时一头栽倒在床头上,在不使用闹钟的情况下,第一次醒来时时针就会指在8点15分。

2、每天必须至少有两个分界明显的睡眠阶段,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只连续睡4个半小时就说“我今天睡够了”是绝对行不通的,这样的话这一天剩下的19多个小时的非睡眠状态时间里,你会感觉自己如同身处地狱中一般。一天的睡眠必须被分成2个(或更多个)阶段,这样才能把睡眠REM期所达到的效果,充分“渗透”到这24小时钟。

链接:体育锻炼会让我睡得更多?

的确,适度的体育锻炼会让睡眠更深,同时它也能在清醒时提供给人更多的动力。关键是,量力而为,这样的话所需的睡眠时间还是会和平时一样的。当然,如果运动过度,就有可能需要较平时更多的睡眠周期来恢复体力了。

如何准确测量自己的睡眠周期?

就像中学做实验一样,多次测量,获得平均值。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是生物,并不是仪器,并非每次睡眠周期都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另外,所谓“醒来”就是指,第一次睁开眼睛,并能感知到周围时。即使那时你觉得才只睡了5分钟而已,事实上完全有可能早已睡足了一个睡眠周期了。

篇4:90分钟高效工作法则

当天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各种分心事务上,比如阅读新闻、网上冲浪、同事社交、吃零食、喝咖啡、翻看报纸、处理无关邮件、不必要的拖延行为、玩游戏、做白日梦等。

多说一句,美国办公室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还算最高效的人群。在其他很多国家,人们每天完成的实质工作甚至更少。

尽管许多公司在时间管理和效率培训上付出了巨大投入,这一统计数字几十年来却没什么改变。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科技手段协助个人变得高效,但同时也有了更多事物让自己烦扰分心。

普遍问题是,我们至今对知识型工作者的做事效率,仍采用工业时代的评价模式。若工作者每小时的效率产出基本一致,那关注他们的工作时长便行之有理。对于重复性劳动,这种评价模式可能确实管用,但对知识型工作者就不太适用。

对知识型工作者而言,一小时高效工作和一小时低效工作间,最终的结果差异有多大?考虑工作完成量和产出成果,其一小时高效工作能很容易达到低效工作的10多倍。

若你在办公室花了更长时间,但工作效率经常只有个人实际能力的20%,这样做有何意义?干嘛不直接做完90分钟实质工作,然后就结束当天工作安心回家?

若你只用90分钟就能完成全天工作,将会怎样?那段90分钟的高效时间会是什么样子?

专注时间块

这里有一些建议,能用于获得非常高效的90分钟(我们可称其为一个专注时间块):

1、挑选一个专注主题——与做一大堆随机选择的行动相反,为此时间块挑出一个清晰主题。这能使你的大脑沉浸于单个专注环境并坚守其中,从而让你变得更有效率。工作主题可以是你正在着手的项目,集中回复邮件等单一类型事务,或任何能让大脑全力集中的某件事情。

2、定好终点线——把专注时间块,看作向着终点线的一段快速冲刺。但终点线在哪里?它该是什么样子?有个90分钟后便可实现的清晰目标,能帮你更好地专注。若你无法每次都按时越过终点线,也不必担心;它的存在目的就是帮你更为专注,所以瞄准它前进就好,我们可以接受有时无法实现的情形。举例说明:写出并发布一篇博客。处理邮箱中的所有邮件,直到清空完毕。对下周所有专注时间块进行计划和安排。

3、列出行动步骤——列出你在相应时间块内要实施的具体行动。对某些时间块而言,这种做法极有帮助。如果做事步骤已然明了,这种方式可能就毫无必要。我无需为写篇新文章列出行动步骤,因为自己早已对此过程极其熟悉。但我会为不熟悉的新项目列出头脑风暴和行动步骤,以便更容易地开始工作。举例说明:先删除收件箱中所有显而易见的垃圾邮件。再快速处理所有能在两分钟内回复完毕的信件。接着对需要回复的更长信件分类整理,并安排好回复优先顺序。然后回复较长信件中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些,直至抵达90分钟的时间点。对于剩下的邮件,承认回复它们并非利用个人时间的好地方,直接将其存档并清空收件箱。

4、确保毫无干扰——用一切方法确保在专注时间块中,任何情况下自己都不会受到干扰。如果需要,提前告诉人们你在随后90分钟里不想被打扰;让他们知道可在这段时间后找你。要是可以,就锁上房间的门。若你无法保证在现有工作环境中不会被打扰,就到其他地方完成专注时间块。如果能确保自己不受干扰,你就会更有效率并拥有更深专注度。

5、快速工作——快速思考、行动、工作。若你发现自己动作缓慢,就尽快提速!请想象自己处于竞赛之中,不得不在整个90分钟里保持强劲步伐。竞赛过后你就能好好休息。经过训练,这种工作状态可以更易实现。

6、不许自己分心——在专注时间块内,你必须做自己预先定义好的工作,再无其他事项。关闭你的手机。停用任何可能干扰自己的通知功能。假如在此期间不需要,就断开网络连接。不在这段时间内查看邮件。不喝咖啡或吃零食。只在必须时才上洗手间。

我想你已明白这些做法的用意了。

避免模糊地带,享受真正休息

许多人会在专注力模糊地带的马拉松里度过一个个工作日。这就是他们为何要花7-8个小时才能完成90分钟的实质工作。他们的工作缓慢而低效。工作时间里也充满各种分心事务和干扰因素。他们很晚开始工作,又经常早早结束。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处于半工作状态。

与其每天在模糊地带跑着马拉松,何不在真正的工作与休息状态间清醒转换。即使你只工作一半甚至更少时间,这种做法也更有效率。

你不必从一个专注时间块立即进入下一个。完成一个专注时间块后,请好好庆祝你的成就。再评估一下当前工作进度。融入那时的能量状态并看看自己感受如何。

如果你仍感到警醒且充满能量,可能就只需要一小段休息。花上5-10分钟放松一下,去趟洗手间,吃些新鲜水果。之后再自由投入下一个专注时间块。

若你感到疲劳,吃点东西和/或小睡一下就是不错选择。

若你想要些身体上的运动,就出去散步或做些锻炼。

若你想获得情绪上的恢复,可以冥想一会儿,参与社交,或读些激励人心的文字。

你该休息多长时间?让它长到直至你准备好完成另一轮的专注工作。有时你可能只需几分钟。另一些时候休息两三个小时也许更明智,尤其是在前一个专注时间块特别耗神的情况下。在两个时间块之间,请寻找会让个人能量得到更新和恢复的方法,直至你准备好处理下一个专注时间块。

请尽力别在休息期间处理模糊地带的任务,比如处理邮件,因为这更有可能使你感到筋疲力尽。我推荐把各种小任务打包放进其专属的专注时间块内(包括处理邮件这种事务)。但如果只是偶尔快速查看一两分钟邮件,也许影响就不大。但永远别在专注时间块内长时间查看邮件,除非它对完成这块时间内的工作至关重要。

请意识到即使你全天只完成一个专注时间块,你已完成的工作,仍然和一个典型美国办公室工作者在8小时全天工作日中,完成的实质工作一样。若你只完成了两个时间块,也两倍于大多数人的工作效率。在极其高效的日子里,你有可能完成5或6个时间块,这已经如同在一天内完成了常人一周的工作量。

一天内完成一周工作

我人生中最高效的时期之一,是干着游戏编程合同工作的时候。在那期间,我常会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中午,休息一小时吃午餐,再从下午1点一直工作到5点或6点。但我喜欢把工作细分成更短的专注时间块,以求注意力上更深度的集中。

每天开始时,我会定义好接下来想抵达的工作里程碑,比如一小列想添加的游戏新功能。然后在工作日记(就是日用笔记本)上制定一系列行动步骤。有时若行动步骤显而易见,就不必麻烦自己写下来。之后我会按照列表来编程对应条目。最后再编译软件,测试程序,修补漏洞,调试安装流程,直到自己满意。完成一个典型的工作里程碑会用去我大概45-90分钟。

由于是编写游戏,测试程序的过程就意味着我得玩玩游戏,以检验新添功能,还有游戏的整体流畅性。测试阶段其实为我的大脑在设计算法和编写代码之外,提供了很好的休息方式。

当我完成这样一轮工作后,便有一种略感美好的成就感。我可能短暂休息一下。然后制定一份新列表,再重复此步骤。

只是一个早上,我就能完成几轮这样的工作,或许会有三轮。下午我会再做几轮。我的游戏项目在此期间进展十分迅速。每天我都会添加众多新功能。通过这种工作方式,我只用几天就能创作一个新游戏的完整原型。使用今天更加便利的开发工具,这种工作甚至能进展得更快。

每天午餐期间,我会彻底休息以恢复个人的思维精力。我很少跟同事一起吃午餐。通常我都是自己带饭,但会离开办公室用餐。我喜欢开车到附近的一个公园,靠着树坐在草地上,独自一人静静吃饭。我会忘掉工作,只是尽情放松。吃完饭后,我便躺在草地上小睡20分钟,或是两眼盯着天空,全然出神发呆。我还很享受吹过的微风和周围的鸟鸣。我会给用在编程工作上的大脑回路一段非常放松的休息。之后我再回到车上,返回公司,在下班前再来几轮专注工作。

测试,训练,和试验

假如对于中间有休息时段,并交替进行的专注时间块,你不太习惯这种工作节奏,可能就需要练习这种方法一段时间后才能习惯。一旦尝试过这种酣畅工作的状态,我期待你也将真正喜欢上它。在大约90分钟内完成全天工作,不仅高效,也使人感到充满动力和能量。

一旦你跟上了工作速度,以90分钟为一轮的工作时长通常都很适用。不过你也许发现像45或60分钟为一轮的较短时长更适合自己。你也可能发现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适宜选择不同时长为一轮。有时只要感觉良好,我会一连工作2.5小时(或更长时间),尤其在写作新文章时。

有些人喜欢有着固定休息时长的固定专注时间块,这样一切事情都有设定好的时长。他们会坚持在设定好的时间点,开始和停止工作。有证据表明,若你的专注时间块每天都一样,能够帮助大脑优化其表现水平。

例如,你可以在早上5:30-7:00,8:00-9:30,10:30-12:00,下午1:00-2:30,3:30-5:00分别设定好专注时间块,这能提供五个90分钟为一轮的专注时间块,每两块中间还有长为一小时的休息时段。这将是极其高效的一天,看得出你一天就能完成一个典型美国办公室工作者一周的实际工作量,但你总计只工作了7.5小时。

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更有组织的工作方式,根据个人能量水平,来决定每个专注时间块和休息时段的长度。这就是我大部分时间采用的工作方式。

一种适度但依然高产的工作安排,可能是每天完成三个专注时间块。用这种方式,你可以很容易完成大量工作。许多顶尖创意工作者每天只工作3-5个小时,但在那期间,其工作状态会深度专注并毫无干扰。

你不必屈服于传统文化的偏见,认为每天工作8个多小时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多产。对体力劳动和一些重复性任务而言,这也许是事实。但它不适用于知识型工作者和创造性工作。很多人都可通过短时间内高能量,冲刺性地专注工作,享受到惊人的流畅创作状态,并取得伟大成果。请让自己也试试这种做法,之后你可能永远都不想再回到,那类漫长又毫无效率工作日的模糊地带。

篇5:忐忑不安的90分钟作文

大家好!我是1121班的龙一云。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90后的我们”。

90后的我们,爱开玩笑,也总是被取笑。90后说80后垮了,80后说90后垮了。在我的演讲之前,我在百度上搜索对90后的观点,你知道我看后的感受吗?就像是吃饱了撑着,没事找虐……似乎90后一代是坑父母的一代。

其实,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现在是被宠坏了,但我们并不是娇生得经历点风雨就会立刻被打败。我更想知道是什么让本应最幸福的90后变得如此难堪,我认为这是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而精神生活的匮乏所导致的。不是玩魔兽就是玩英雄联盟,还有什么时间和心思在学习上?就算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说,中国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思想,没有考试,我怕很多人活不下去,有考试,我怕很多人不想活下去。

90后的悲剧,作为90后的典型代表,我们现在更加悲剧,而且可能会继续悲剧。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我又回到了解放前。我的许多同学抱怨大学生活不如他们想象的好,他们没有高中的动力。对于那些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想说,回到你的高中,你还想过那种填鸭式的学习生活吗?我只能说你不适应大学生活。

在大学里,自主学习才是王道。在高中,我们应该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找到理想,学会追求,我们不能上课,不能评分,但不能学习;在大学里,我们要积极向上,厚脸皮,敢于承担,我们可以自我推荐,可以展示,就是要有“不求无过,但求有功”的信念。

我们青春,充满活力,即使不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我们也有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梦想,还有追求梦想的毅力。敢问经历了高考洗礼的我们,谁没有几把刷子?高考我们都挺过来了,我们早超神好吗!所以,不要抱怨生活,学会自己生活,尝试过你想要的生活。

上一篇:建特色班级文化下一篇:开婴儿游泳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