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简介及习俗

2024-04-08

夏至的简介及习俗(共10篇)

篇1:夏至的简介及习俗

1、夏至日祭神

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而这个习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朝廷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祈祝国泰民安。而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

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宋朝时期,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2、夏至吃面条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细水长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3、煮汤给牛喝

夏至日之后天气炎热,我们要改善自己的饮食,而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意思是说夏至日煮麦仁汤给牛喝,这样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4、夏至吃狗肉

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而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可以增强抵抗力。在民间俗语有云: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篇2:夏至的简介及习俗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

2.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3.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节气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8.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 夏至由来和习俗

★ 夏至祝福语精选

★ 夏至祝福语

★ 夏至祝福语简短

★ 夏至节气祝福语

★ 夏至短信祝福语

★ 夏至时节简单祝福语

★ 夏至节气的祝福语

★ 发给朋友的夏至祝福语

篇3:夏至的简介及习俗

一、满族文化对青龙民间口头文学娱乐习俗的影响

口头文学的娱乐是指用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各种娱乐活动,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广大农村, 讲故事, 说笑话, 诵歌谣和说歇后语等都是极为常见的口头文学娱乐习俗形式。讲故事在青龙民间俗称“说瞎话儿”, 它是民间一种普遍存在的娱乐活动,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 可以说在地域广阔的青龙境内, 各种题材的民间故事, 不胜枚举, 从神话到鬼怪故事, 从风物传说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故事, 应有尽有。其主要特色为:

1.时间、场所的无固定性。青龙满族的口头文学, 主要以讲述民间故事为主, 在时间与场所上没有讲究, 不论春夏秋冬, 炎热的中午或是清凉的夜晚, 或是村头树下, 或是田间地头, 或是庭院居室, 时常一群人围坐在一起, 把讲故事, 说笑话作为娱乐消遣的主要内容, 以帮助解除人们一天劳作的疲劳和苦闷。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 人们都喜欢围坐在炕头和火盆旁, 用讲故事的方式度过漫长的冬夜。

2.内容赋予哲理性。青龙满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娱乐所讲的故事都蕴含着哲理, 能给幼小的儿童以启蒙, 给悲痛的人们以欢乐, 使精神萎靡的人得以振奋, 让心灵受到创伤的人得以解脱。青龙满族人民常常从故事的内容上反映出精神的需求, 比如年龄较大的单身汉所讲的故事大都是美丽的仙女下凡或者各种精灵变作漂亮姑娘给小伙子做妻子的传说与故事, 借以表现他们渴望娶妻生子的愿望;上了年纪的人则爱讲懒汉无衣无食, 勤劳使人向上的故事, 以作为教育青年人拼搏向上的动力;正直而聪明的人则爱讲一些笑话, 以讥讽周围发生的不平事端。民间文学是一面镜子, 是一种精神面貌和心理上的需求, 面对听故事的人, 它所起的则是解除痛苦, 振奋精神的作用。

3.民间歌谣形式的多样化。青龙满族民间流传的歌谣是多种多样的, 歌谣有长有短, 长的内容丰富, 短的富于寓意, 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并能深刻表达群众的思想和感性愿望, 流行于青龙满族民间的歌谣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时代性较强, 适应时代的形势而产生的歌谣, 比如抗日时期产生的反映抗日活动和人民苦难生活的歌谣《参加游击队》、《斗地主》、《十二月忙》、《咱们山区有奔头》等;二是取材于历史典故或生活现象, 用于反映人们心理需求的文艺性较强的歌谣, 如《倒卷帘》、《绣蓝衫》和《巧使连环计》等;三是完全凭着人的机智,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如顺口溜、打油诗等等。

4.青龙满族民间歌谣的丰富性。流传于青龙满族民间的歌谣非常丰富, 深深地扎根在民间文学的土壤中, 真实反映了青龙满族人民欢乐忧愁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生活。青龙满族民间唱诵的民歌, 深刻感人, 属于满族民间文化中瑰宝。

5.歇后语、绕口令体现青龙满族群众的智慧性。说歇后语和绕口令也是青龙满族民间的一种口头娱乐形式, 这些歇后语蕴含各种寓意, 思想性强, 富有幽默生动的情趣。而绕口令则是将若干个双叠韵的词汇或者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有意集中在一起, 组合成简单而又有趣的蕴语, 要求朗诵者快速说出来的游戏。

二、满族文化对青龙民间的秧歌娱乐习俗的影响

青龙满族民间扭秧歌的历史悠久, 它起源于清代中期, 常见的秧歌有“踩高跷”和“地蹦子”两大类。

1.踩高跷秧歌舞的特点。踩高跷的表演者双脚缚木制跷棍, 跷棍有长有短, 高的三尺左右, 短的大约一尺, 短高跷在青龙民间俗称“寸子”, 每个秧歌队有四五十人左右, 高跷秧歌以扭舞, 唱曲为主要形式;地蹦子秧歌内容丰富, 独有情趣, 有跑驴, 划旱船和舞狮子等多种形式。青龙满族秧歌娱乐习俗的表演与其他秧歌相比有独特的表演风格。男演员表现一种玉树临风、温文尔雅的气质, 女演员表现端庄大方、笑不漏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2.秧歌舞的道具要求。秧歌的道具扇子, 运用自如, 变化多样, 似蝶飞舞。主要扇花有片扇、扛扇、钻天扇、奔月扇、转扇、逗扇、捧扇、遮阳扇、八字扇、簸箕扇等。《满族寸子秧歌》的表演者首先要有踩“寸子”的基本功, 并要有较高的艺术技巧, 如“:翻身”“、撂叉” (小叉、大叉、坐叉) 。表演的步伐随身而动, 双脚的寸子节奏分明, 胳膊前后甩摆, 扇花随身翻飞, 这种自然扭动充分展现出人体曲线美和形体动律美, 加上脚和腿的跺颤, 更突出了《满族寸子秧歌》的“浪”劲。

3.秧歌舞的活动形式。秧歌的活动形式一般分为“过街”“、打场” 两种。“过街”秧歌也称为“踩街”, 是秧歌队走街串巷的舞蹈形式。“场子”秧歌, 也叫“打场”, 秧歌队遇有店铺、门市、宅院前摆上桌子, 备有点心、烟、糖、水等迎接的场面, 秧歌队便打起圆场, 大扭一番。

4.秧歌表演者的服饰特色。青龙满族秧歌的服饰极具特色, 女演员头戴满族旗头, 下穿长裤, 身穿满族旗袍, 胸前佩戴满族汗巾。男演员头戴缨帽, 身着长衫外套马褂, 下身是能遮住脚的长裤。为了能突出满族八旗的特征, 男演员每人身上斜挂着一条象征“八旗”的旗带。

5.秧歌的音乐伴奏。青龙满族民间秧歌舞伴奏有唢呐、大鼓、大镲、大锣、小钹。它的伴奏音乐常用节奏较为舒缓、优美的唢呐曲。

6.秧歌舞的主要节目。跑驴:由一男一女两个人表演, 女的扮演骑驴的少妇, 男的扮演成赶驴者, 相互配合, 扭摆出各种动作。划旱船:划旱船的小船用木棍或者竹子扎制而成, 外面蒙彩色布, 旱船套系在男扮女装的舞者腰间, 犹如坐船状, 另一人手持木桨, 一人划桨, 一人游船, 好像在水中荡漾。舞狮子:是一种模仿狮子的形象动作的民间舞蹈形式, 主要表演狮子的俯、仰、驯、狎等情态。猴打棒:这个舞蹈起源清朝康熙年间, 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出自青龙满族民间的降妖驱邪意识, 表演方式为逢节日, 两个人扮演成孙悟空, 手持两根木棒到各家各户的各个角落敲击木棒。满族认为, 这样就能祛除妖邪及周围的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表演就演变成了具有固定表演套路和特定脸谱及着装的艺术形式。

三、满族文化对青龙民间戏曲曲艺娱乐习俗影响

戏曲和曲艺习俗是青龙满族民间的重要娱乐习俗之一。流行于青龙满族民间的主要戏曲曲艺表演形式, 有评剧, 皮影戏, 评书, 大鼓书和快板书等。评剧在青龙满族民间俗称“落子”, 集文学, 音乐, 舞蹈, 美术和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 体现综合性;剧本一般都采用韵文和散文的文学形式, 表演上按照角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 动作和唱、念、做、打等不同的特色, 富于舞蹈性, 技术要求很高, 评剧的曲调流畅自然, 语言通俗易懂, 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 深受人们欢迎。 在青龙满族民间把皮影俗称“驴皮影”, 于清朝末年开始出现在青龙, 到民国初期, 青龙满族人开始有人建立影戏班, 随后开始扩展, 并很快普及到全县。青龙的皮影戏班, 一般有“影将” (唱戏人和影人表演者) 8—9人, 演唱角色分为生, 大小髯, 丑等角儿, 演戏时, 操作影人的演员一般为二人, 一为上线儿, 一为下线儿, 伴奏二人, 分弦乐和打击乐。戏班的人要求一专多能, 相互配合, 团结合作。青龙满族民间唱皮影使用的影人, 以及用作表演的景物和鸟兽等, 都是将驴皮刮净, 经过刻影艺人雕刻染色上油加工制作而成。影人多为侧面五分相, 单眼, 有些少数丑角和妖怪的造型则大于五分相, 刻双眼珠。

影卷是演出的台本, 卷内书写着剧目的情节, 对口和唱词, 为了便于演出时使用方便, 影卷多为竖写手抄。皮影剧目繁多, 分为连台本和单本两种, 内容多是以古论今, 惩恶扬善为主题。演皮影的乐器很多, 多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 如二胡, 三弦, 鼓, 板, 锣、镲, 钹等。在青龙满族民间说评书是较为常见的娱乐习俗, 所谓评书, 通常由一个人表演, 表演者面对听众, 以醒木头为道具, 渲染气氛, 边说边辅以动作, 评书所反映的大都是古代英雄的故事, 或者是武侠豪客, 或者是清官断案的传说。在青龙满族民间, 说大鼓书也叫“唱大鼓词”, 属于曲艺类别之一。常见的说大鼓书表演, 一般为两个人, 唱大鼓时, 由一个人击鼓击板演唱, 另一个人用三弦伴奏, 民间说大鼓书大多数在晚上, 大鼓书多为短篇, 一次说完, 少数也有中长篇的, 如《打金枝》、《窦娥冤》等。说快板在青龙满族民间又称“顺口溜”, 表演者大多数是敲击竹板和节子, 按较快的节奏念唱词, 基本上用七字句, 押韵, 或逢喜庆之日, 走进主人家院内进行表演。

摘要:本文通过对满族文化对青龙娱乐习俗的深刻影响, 从内容到形式, 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个娱乐形式对青龙满族文化事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对研究独特的满族文化, 丰富满族文化内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满族文化,青龙娱乐习俗,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展.满族民俗文化[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3.

[3]富育光.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篇4:夏至节气的含义及传统习俗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麇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篇5:夏至的传统习俗及天气特点

1、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3、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4、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5、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7、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8、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9、粽子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10、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11、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12、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3、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4、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1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夏至节气传统习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3、“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节气的天气特点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高温桑拿

篇6:夏至养生原则及饮食习俗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之外可适当多食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怀孕晾蔽略镏铩2还ψ⒁馍忱湟灰斯龋悦馍思叭颂迥诘恼辗疾病。

2、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因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所以夏天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应在日常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中医认为,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也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但应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

3、健脾养胃,补气益阴。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所以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某些人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症状出现,那么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注意针对性,辨证用膳,或补脾肺气虚,或气、阴双补。

篇7:夏至的简介及习俗

一、自由恋爱, 山歌传情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青少年恋爱自由, 他们自小一起玩耍, 及至长大, 只要相互中意, 父母长辈大都不会反对。《阿黑小史》中, 阿黑的父亲早已知道五明和阿黑的关系, 却多次默笑不语。五明在山上吹笛子, 阿黑便“如一匹鹿跑来了”, 毫无一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女孩那般羞涩和矫揉造作。这些青少年们任情肆意之时是不必有任何担忧的, 淳朴宽厚的父母们从不对他们有任何约束。《雨后》中四狗与阿姐在美丽的山坡上放任自己的性情而无所顾忌。《阿黑小史》中甚至明确写道:“小孩子, 爱玩, 天气好, 就到山坡上去玩玩, 只要不受凉, 不受惊, 原不是什么顶坏的事。两个人在一块, 打打闹闹并不算大不了的事情。人既在一块长大, 懂了事, 互相欢喜中意, 非变成一个不行, 做父亲的似乎也无取缔理由。”[1]

自由恋爱过程中, 饱含真情的山歌是最重要的媒介[2]。沈从文作品中多次提及山歌在传统湘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它“把少女心中的爱情的火把燃起来, 除了山歌是像除了引线灯芯一类东西” (《山鬼》) 。在这个远离城市、远离现代文明的山里乡村, 天籁般的歌声不仅激发了青年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也成为他们追求爱情、能否得到爱情的重要砝码, 在他们眼里, 山歌和真情就是爱情的所有, 所有的物质、权利、地位全无关紧要。“在此习惯下, 一个男子不能唱歌他是种羞辱, 一个女子不能唱歌她不会得到好丈夫。抓住自己的心, 放在爱人面前, 方法不是钱, 不是貌, 不是门阀也不是假装的一切, 只有真实热情的歌, 所唱的, 不拘时健壮乐观, 是忧郁, 是怒, 是恼, 是眼泪, 总之还是歌” (《龙朱》) 。在《边城》中, 翠翠和孤老的爷爷在河边过着清苦的日子, 但她没有看上走“车路”送财礼的大佬, 而是被二佬的歌声所吸引, 以至晚上做梦都被歌声带到了高高的悬崖上。

歌声无时无刻不融合在湘西人民的生活中, 活在热恋中青年男女的身心中, 与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 也具有了山里土、苗族青年的自然清醇、粗犷大胆等特征。为了更真实地表情达意, 青年们往往随编随唱, 以所见自然物为底本, 意境自然清醇。如《长河》中的“三株枫树一样高/枫树下面好恋姣/恋尽许多黄花女/佩烂无数花荷包”“姣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有的真实再现了山村汉子的粗犷野性, 如“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只手摸一摸, 心子只是跳跳底” (《雨后》) 。还有的则采用了比兴手法, 富有文采, 如“龙应该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我灵魂如一面旗帜/你好听歌声如温柔的风” (《月下小景》) 。

唱山歌习俗作为湘西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方式, 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歌, 这在沈从文许多作品中都清晰地表现出来。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和豹子, 媚金站在山南, 豹子站在山北, 从早唱到晚, 唱到后来的媚金, 承认是输了, 便把自己交与豹子:“红叶过冈是任那九秋八月的风, 把我成为妇人的只有你。”《龙朱》中白耳苗族王子龙珠, 因为太过于漂亮、聪敏而无法找到敢于和他对歌的女子, 但后来还是通过歌会, 终于找到了和他一样优秀的女子———黄牛寨主的女儿。《月下小景》中, 那对相爱的情侣一起在月下殉情之前, 也是进行了情歌对唱。

二、野合

沈从文的一系列湘西小说中, 存在着大量关于野合的情节, 这种原始的婚恋方式突出地体现了湘西少数民族人民那依旧原始质朴的生活形态。歌唱、野合, 古已有之。《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与野合有关, 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襄襄/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民歌就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先民们在荒野里讴歌相感, 随处野合的真实情境。这种野合是质朴的, 安定的, 团结的, 和谐的, 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没有任何世俗观念的束缚, 完全建立在男欢女悦、相互爱恋的基础上, 多是人的本性使然, 甚至如沈从文文中所说:“已有家室的人, 也可以只要中了意, 把家中撇开, 来做一点只有夫妻可以有的亲密, 不拘形迹的事体的” (《旅店》) 。

这种野合看似随性所致, 其实非常讲究, 处处体现出一种自然状态的超脱世俗的美。多在山里树林、草地等风景优美之地进行, 也必是天高气爽, 鸟语花香的晴朗好天气或是月明星稀的夜晚。如《采蕨》中, 再三强调了当时“天气这样好, 草这样软”。在他们眼中, 美好的环境和天气, 才是使人生发浪漫情绪的重要诱因。《旅店》中驼子也说“这种好天气是引姑娘上山睡觉, 比走长路还合适的天气。”这远比现代爱情中, 在高楼大厦里刻意装点营造的室内“温馨”要自然而且浪漫得多。以天为被, 以地为铺的野合显现了湘西人民在婚恋性情上的纯真和自然淡雅。

虽然当地人们对野合之事看的极淡极自然, 却也极慎重, 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在对象的选择上, 是必须要合意了的。如《旅店》中黑猫在“寡妇的生活中过了三年, 没有见到一个动心的男子。”她不滥情, 却也不乏性情。“她要的是一种力, 一种圆满健全的、而带有顽固的攻击, 一种蠢的变动, 一种暴风雨后的休息……她觉得应当抓定其中一个, 不拘是谁, 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她身边作一阵那顶撒野的行为。”黑猫的“不拘是谁”这样一个看似没有条件的条件, 却让她“三年没有见到一个动心的男子”[3]。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山外现代文明的狂风掠过山头, 送去一丝风影之后, 野合逐渐开始受到了现代伦理观的冲击。在《雨后》中, 四狗还能在山上肆无忌惮地边撒野边同对岸山上的七妹对歌。但读到《夫妇》的时候, 却让人感受到山里古朴的人民不再那么真纯了, 野合之美似乎也被那略过山头的“文明之风”给浸染的失去原来清新淡雅又超脱的色彩了。一对过山走亲戚的年青夫妇, “看山上的花, 那雀儿叫的人心腻, 于是记起一些年青人可做的事”, 遗憾的是, 那些曾经把野合当做习以为常的“美妙的”、“不拘形迹的事体”的人们, 竟然抓了本就是夫妇的两人, 说他们在“青天白日”下做了伤风败俗之事。村里的人们都兴奋地去看热闹, 甚至提出各种刺激的惩治的法子。往日那种山民之间的真诚友善已被文明的淡漠所取代了, 野合也已经似乎成为一种耻辱了。不过, 我们也应当看到, 湘西民风还是非常的淳朴, 这种冲击是现代文明的侵入后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三、殉情

湘西少数民族虽然恋爱自由, 但对爱情非常忠贞, 不容许有任何欺瞒诈骗。诚实守信是湘西人最重要的品质, 特别是对于初恋的情人, 最为重要。《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和豹子约会时候, 豹子因为对媚金的至深的爱, 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洁白的羊, 结果不幸迟到。媚金以为自己视为生命的爱情受到欺骗, 甚至认为自己相中的青年豹子乃是不守信的戏弄她的不良青年, 于是, 她愤而自杀。豹子赶来后, 又为媚金殉情行为所感动, 也拔刀死在媚金身边。仅为约会迟到而自杀, 这在我们看来, 似乎荒唐可笑, 但是, 对于把爱情神圣化的湘西青年们, 这却是对不容亵渎的爱情的忠诚维护。

为了神圣的爱情, 淳朴执著且敢于反抗的无畏青年们, 为了抵抗世规俗约, 为使自己纯洁的爱情不受一点玷染, 不惜共赴黄泉。自然的不受约束的古老的湘西, 在没有被儒家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侵扰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旧俗。如《月下小景》中, 因为当地“女子同第一个男子恋爱, 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第一个男子因此可以得到女人的贞洁, 就不能永远得到她的爱情。”相爱的情侣为了维护他们的洁白的爱情, 为了能够互相得到贞洁并保住爱情, 毅然选择了死亡, 在天堂里共寻伊甸园的快乐和爱情的自由。他们最终相约到月下的山洞里, 女子“闭了眼睛, 等候男子决定了死的接吻”, 当男子把药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后, “两人快乐的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这是如何悲壮感人的美!

为真爱徇情的故事不仅仅只发生在一般男女身上, 《边城》里那些迎来送往的吊脚楼女子也不乏真情。“这些妇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 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 做梦时, 就总常常梦见船拢了岸, 那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 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 则梦里必见那个男子在桅子上向另一方面唱歌, 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的, 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 性格强一点儿的, 便手执菜刀, 直向那水手奔去” (《边城》) 。这里的人们皆真实地活着, 也为着真实的深情而死。殉情的故事在沈从文作品中, 读来是一曲曲悲壮而凄美的歌。

从上述对沈从文作品中表现出的湘西少数民族婚恋习俗和观念中, 不难看出作者充分展现了湘西人民在婚恋问题上, 自由淳朴的、重视真情的观念和以山歌为媒、极为重视和喜爱山歌的特有的风俗, 这和作者构建“人性小庙”的宗旨相一致, 也充分展示了湘西那片充满真情的纯净的天空, 给读者带来独特的美感, 沈从文这一系列作品也对湘西民俗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从文全集:第7卷 (阿黑小史)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245.

[2]谭忠国.湘西少数民族婚恋观及婚恋习俗:第24卷[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篇8:夏至养生小常识及饮食习俗

在炎热的夏季时节,汗液的大量排出会造成机体脱水,影响生理机能和运动状态。研究表明,如果脱水量达到体重的2%,机体的耐热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当脱水量达到4%时,会影响肌肉的耐力;而脱水达到10%时,则会影响协调能力,甚至使肌肉痉挛;脱水最严重的情况是使体温攀升、循环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在锻炼的过程中,补水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饮水的温度要适宜。最好将水温控制在8℃——14℃,因为这一温度的水可以迅速地通过胃部。

第二,在运动之前先喝点水。可以在运动之前的10——15分钟内喝150——200毫升水。

第三,补水要遵循少量多饮的原则。运动中最好保持20——30分钟喝1次水,每次饮水150——200毫升。

第四,补充淡盐水。如果运动后水分和盐分损失较多,可以喝点淡盐水,或者在吃饭时的汤中稍微多放点盐。

篇9:夏至的传统习俗

夏至的传统习俗

祭神祀祖

在古代对这些仪式感很强烈,好像大多数的传统节日有这种祭祀,这是因为夏至到了,也是该收麦子的季节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个时节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祈求平安,希望有个大丰收,更希望祖先们给保佑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愿望!也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天的五谷丰登”,因此,把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中。

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风气就逐渐兴起了。

在北方,夏至到了,女人们开始互相赠送自己做的扇子,买的胭脂之类的小礼物,这些东西可以用来散去体内的热气,可以防生痱子。这是民间的一些风俗,而在宫廷之中,“夏至”之后,皇宫中会拿出往年存放的冰块,这些被叫着“冬藏夏用”的冰,说是可以用来“消夏避伏”,这些宫中夏至风俗,从周代开始,一朝朝的在延续下来。

称人

这是一些民间的风俗,在不少地方都有,说夏至称人可以知道肥胖,更可以起到大吉大利。甚至地方俗称是“称人节”,为此还有着“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等的忌讳。

给牛改善伙食

这是山东临沂一带流行风俗,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大多数农活全靠它了,因此这天,就给牛煮麦仁汤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还有民谣作为证据:“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哈哈,和人差不多了。

全国各地夏至风俗习惯

1.、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

按照老北京风俗习惯,每年“夏至”开始可以大啖生菜、凉面,面条肯定是老北京炸酱面。

2、 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

在山东,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在“夏至”这天也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3、江苏:夏令“三鲜”少不了

“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鸭蛋。

4、 无锡:早上喝麦粥中午吃馄饨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吃馄饨可聪明。

5、陕西:“夏至”食粽子

在陕西,“夏至”当天要食粽子,因为有观点认为端午节源自夏至节。

6、 浙江:“夏至日,吃补食”

在浙江,有“夏至日,吃补食”的习俗,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以滋补身体。

7、岭南:“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8、川北:夏至节煮粥喝茶

人们常用荷叶煮粥,可消暑利湿;还有人用冬瓜煮粥,可起到清热利尿作用。

二十四节气夏至

我是一个既怕冷又怕热的人,每到冬天和夏天都是我最不能忍受的时候,但是,没办法,一年四季还是得过啊。从现在的天气看来,怕是夏至要到了。

早上起床,感觉天气又比往常热了些。我赤着双脚走进客厅,看看日历,不由得叹了口气。又到了穿短袖的季节,很快太阳就该热得让世界难以忍受,而我留了一整个冬天的头发也不得不再次剪短。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学校,一整天都在不停地操心。往常的夏天一到,爸爸都会像老鹰捉小鸡一般将我抓到理发店,毫不留情地剪到耳根上面。其实,他是很希望我能像个男孩子那样头发短短的,又凉快又方便。我对此可是百分百的不愿意,一个女孩子,居然得剪刺猬头!出去见了人可多尴尬呀!这几天老爸看我的头发是一天比一天不顺眼,到时若是买通了理发师,真剪个男孩发型,还让我怎么有脸出门啊?我不敢再想下去,摸了摸马尾辫安慰自己。

果然不出我所料,下午放学回家,老爸拎着我最爱的香蕉,笑眯眯地凑过来,一脸和蔼的神色:“来,宝贝,这是品种最好的香蕉,尝一个吧!”我义不容辞地抓起一个就下肚了,一根接一根地往嘴里塞。爸爸很耐心地等我吃够了,才不紧不慢地说:“来,爸爸跟你商量件事儿。你瞧!现在呢,天气越来越热了……”我的心咯噔一跳,糟了!我中了美食计,吃别人的嘴软,老爸利用我见了香蕉不要命这个特点来诱惑我,真坏真坏!幸好我这么些年来也积累了些经验,赶紧装出一脸的无辜样:“什么?热了吗?没有吧!我今天还感觉凉飕飕的呢!哦,对了!不是说要降温的吗?”遗憾的是,老爸也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他话锋一转,想拿香蕉当敲门砖:“都这么热了,哪还会降温?我今天大老远地去买香蕉,出了一身大汗呢!你是长发,会更热的。”我一时愣住了,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语气一硬,坚定地说:“要剪头发,no way!现在一点不热,我就不剪就不剪。”爸爸也拉长了脸。一时间,空气像凝固了般沉重,四周静得听得清时钟的嘀嗒声。

“我就是不剪,坚决不剪!”我使劲地摇头,辫子也晃起来,好似在抗议。“不行!”爸爸的语气同样严厉,最后一个字像是喊出来的。我顿时眼圈一红,上演“一哭二闹三倒地”的把戏。老爸不禁语塞,想了想,居然双眼一闭,眼不见心为净,直接叽哩哇啦开始了长篇大论;我也耳不听心为净,塞上耳机将音量调到最大。这下老爸可真生气了,举起剪刀威胁地在我头上挥舞,怒目圆瞪的眼睛仿佛很快就会喷出火来,我没辙了,只好呜咽地站起身,走向了头发的“太平间”。

篇10:夏至的简介及习俗

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这个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公元前七世纪,就有我们的先人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从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开始,到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盛夏就要来临,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左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习俗

夏至蛋

我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在夏至日,把鸡蛋煮熟,剥了蛋壳之后加入红枣煮汤来吃。在湘南一带,主要是桂阳、嘉禾。夏至当天早上起床,把鸡蛋煮熟,然后用红色染料染红,之后用小网装上,再系在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者下午再吃掉鸡蛋。在民间,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馄炖

无锡的人中午时会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民间有谚语云“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此外,还要吃完馄饨之后给孩子称体重的习俗,希望孩子身体健康。

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上一篇:玩穿越火线日记200字下一篇:高校院(系)资料室服务性特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