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一封信

2024-05-09

给青年的一封信(精选8篇)

篇1:给青年的一封信

中国青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年轻时的记忆是一颗种子,一代人的命运就是这颗种子的生长。

“80后”还记得2001年,申奥成功那一刻我们在大街上、广场上欢呼拥抱,紧接着中国就加入了WTO,世界真的向我们走来了;“90”后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从第一次碰到网络时的新奇和兴奋,到亲历整个互联网时代席卷的浪潮,世界已经不过是一根网线的距离、一个屏幕的大小;“00”后见惯了2008年鸟巢上空的华丽焰火,上海世博会上的人山人海,G20时西子湖上的醉人夜色,世界就在这里,世界就在中国。

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恐怕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从一出生开始,就具有令人称羡的国际化基因,这是现代中国在这代青年人身上打下的最鲜明烙印。

时代在变,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从“观察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影响世界”,年轻人由被动到主动,背后更彰显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已悄然改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走入新时代,也同样为你提供了一个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机会。

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你能够站在历史的塔尖,张望更加遥远的未来;中西古今的比较视野,让你手握丈量世界的工具,观察和理解更为复杂的人和事。也正因此,知识渊博、思想开放、头脑灵活的我们,肩上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使命。

2011年,一位耶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回到中国小山村,走进基层当起村官;4年后他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支持和培养杰出的农村创业者、公共服务者;2017年,他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全球青年领袖”——他叫秦玥飞,一位“85后”年轻人,用国际化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尝试改变原始落后的中国乡村。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和秦玥飞一样,从中国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中国,他们兼具国际化的智力资源、本土化的问题意识以及直面挑战的社会担当,为中国的未来开辟出无限可能。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化的视野不仅意味着一种能力,更赋予你们自信、包容、担当的精神气质。如果说百年前,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只为求一纸救国良方,虽有所得,却难掩心中的屈辱和无奈;那么今天,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你的心中早已有了十足底气,去勾画和塑造整个世界的明天。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跟随中国青年遍及全球的脚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掀起波澜。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十九大报告中有这样激情澎湃的字句,激励青年人再次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就像我们面对波澜起伏的海面、连绵不绝的群山,很难抚平内心激荡起的豪情一样,当身处这样一个转型与崛起的新时代,我们也很难抑制窥探其全貌、参与其进程的内心冲动。几代青年,皆以梦为马,不断探索中国未来。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整个世界作为想象和行动的空间,去一展拳脚、实现抱负。

影响世界,年轻的你我或许都该这样追求。

你好,新时代;携手,再出发!

走遍千山万水,为何还是最眷恋这片土地?

那一年你追求诗和远方,不顾一切填报了远离家乡的高校;那一年你相信在他乡奋斗能够改变人生,毅然决然踏上了异国的旅程。你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却在一次次夜深人静时泪眼婆娑,一道家乡菜、一句家乡话就能勾起那一份乡愁。是的,因为你的根扎在了生你养你的故乡、扎在了朝夕相伴的祖国,无论走到哪里,就都有家的羁绊,都有能回去的地方。

正是因为深知国家对我们的意义,十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宣告“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时,全场的掌声最响亮。

正是因为深知国家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总书记强调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殷切的期望带给我们力量。

有人说“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也有人说“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我们是带着国籍出生的,这就像我们的性别,我们的姓氏一样,是我们最根本的属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用中文谈论世界,我们因历史而倍感自豪,看到国产航母入列我们热情鼓掌,因为民族复兴梦想我们格外振奋。是的,对每个国民而言,爱国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认同,更是再基本不过的责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能很多年轻人都记得:战争年代,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背水作战直至弹尽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选择手挽手走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正是无数先辈们英勇牺牲、无私奉献,我们的青春才能如此肆意绽放。

和平年代,不是每个人要“捐躯赴国难”。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国民的爱国情怀?

这些年,我们在8名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士兵的来信中,读懂当代年轻人对国防建设的热情;在“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留言转发中,感受年轻人对这个国家最真挚的感情;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漫画中,看到90后、00后在二次元世界创新爱国的表达……你可能觉得,爱国主义“太宏大”,爱国教育“太沉重”,爱国行为“太遥远”。其实,在能发光、该发光的地方发光,在能生长、该生长的地方生长,就是每个人最质朴的爱国主义吧。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爱国的方式,但爱国的共同底色从未改变,那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也许被大城市的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我们也会抱怨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也许在网络上看到太多的负能量和“毒鸡汤”,我们也会在酒后微醺中重回当年的愤世嫉俗;也许迎接新的一天的不是朝阳而是雾霾,我们也会对着天气觉得心情沮丧。是的,这个国家并不完美,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题要解。但是,如果只是抱怨、如果只是观望、如果只有犹疑,我们又如何让这个国家、让我们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

每每想到这些,就让人心潮澎湃:小时候买肉买粮还需要肉票粮票,但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是全面小康,见证并推动一个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个体生命与恢弘时代的连结,让我们的生命,有着无比的深度与广度、无限的活力与潜力。当我们看到“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粒子“探微”,当我们听到西方人不得不承认“世界的未来在东方”,肯定会自豪、会骄傲。因为,我们就是中国。

亲爱的朋友们,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高峰,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而那些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值得羡慕的。无数个你我,一起在伟大的新时代奋力前行,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中国、一个更好的明天。欣赏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你曾深夜一个人默默流泪吗?你曾因为压力而想要放弃吗?是的,每个人都难免这样的时候,两个短句,送给这样的你——

“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是的,它们来自正在召开的十九大。这看似高大上的政治词汇,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的姿态与状态。

有人说,在最美好的年纪里,没有太多诗与远方,反而囿于工位与地铁。限于高房价和工作压力,难免会意难平、志难酬,模糊了奋斗的色彩。对于人生的焦虑,对于奋斗的怀疑,让一个“丧”字,甚至成为了热词。

说到压力,20来岁的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父辈那一代曾经经历过什么。莫言在农村劳动十年,饥饿自不必说,没书看的时候只能翻翻字典。韩少功16岁到湖南汨罗插队,一呆就是6年。在某种程度上,奋斗,是它们对抗苦难与宿命的武器。但奋斗中的砥砺,也成为了他们的人生财富。因此才有了《红高粱》里的高密,有了《马桥词典》里的马桥。

那一代人的人生或许粗粝,性格却如此坚忍。多少人从田间地头走进高等学府,成为高精尖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重启中西交流的纽带与桥梁。而即便是我们这些普通青年的父母,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样可歌可泣。带数亿人脱贫,让飞船上天、航母下水,重建文化自信,他们支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他们配得上这样的赞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的冲刷,面对的是竞争的压力,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向往更丰盈的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奋斗与发展的坐标在哪里,道路在何方?

是的,焦虑的叠加,或许就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恰如十九大给出的一个新判断: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仔细想来,我们青年人身上的“焦虑”与“丧气”,不也是一种水涨船高的期待吗?我们不再担心温饱,但我们希望吃得更好、穿得更美;我们可以四处行走,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去到更大的世界。就业、房价、医疗、养老的压力在考验这这个国家的同时,也考验着这个国家的青年……

但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理由对奋斗充满勇气。大的蓝图在划定,大的舞台正搭起。在这个跟你我都有关的盛会上,新的方位已经确定,新的思想已经形成,新的目标已经指明,新的矛盾亟待化解。放在一代人的角度看,我们奋斗的使命,已经不是在一穷二白之上平地起高楼,而是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冲刺。这是何等壮阔的征途,这是多么广阔的天地,哪有时间去消磨,哪有精力去消极!

不要再说他们有的是背景,你有的是背影。这个时代,就是你的背景!不要再说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失败。认真爱过,放肆活过,你就是世界的王!

当然,这世上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生命的酒杯,不可能总是盛满可口的甘醴,苦酒也是成长的滋味。一帆风顺,显示不出水手的坚强;百转千回,才有百炼成钢。恰恰是在跌倒的时候,奋斗才能凸显其意义。“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因为——

“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用力活着,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达。愿你青春灿烂,愿你前途光明。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1977年,一个年轻人参加完高考,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今天的你,是否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朋友,你说对时代有信心,但心中常有“两个小人”在斗争,一个叫“梦想还是要有的”,另一个大概是“算了,累觉不爱”。常在自我勉励,也总是自我否定,最希望生活有准心,却常常有心无力。不妨,再回头看看。

100年前,有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下了决心搬到北京:将文言改成白话,还采用了新式标点,自此改变一个时代。对,它就是《新青年》。

近40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线说,“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从此,一个国家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航下推进改革开放,拼了命追赶。你应该猜到了,这是中国。如今,它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今天,守在屏幕前看十九大的你们肯定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或许你会说,历史都是过去,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超级稻,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别说人人都有麦克风。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

如果你还记得高中的政治课本,一定知道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今天它的表述变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富起来了。这样判断符合我们的常识。新的社会矛盾,是几十年打怪通关后的一扇新大门。这扇门上不仅写着物质文化生活,还写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饱蘸着我们更高的期许,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跨过。但推开了,就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无需掩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很近了;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眨眼也能到。那时你几岁?会在做什么?以此倒推,今天的使命是什么?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从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是怀揣着梦想走来的,我们仍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脚步,注定写下未来的历史。当我们一次次成功打卡既定目标,当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海归不断回到中国创业淘金,当我们所有人都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它所隐喻的不服输的精气神同样需要保温。当0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你们都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你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今天,也不妨写下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有了健康,你才能去搏风击浪

《对不起,妈,我生病了》,前段时间,患白血病的李真写给母亲的信,让无数人看得心疼。

今天,我们想来聊聊健康的话题。

你若安好,岁月无恙,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可是,看看周围,不时来袭的“身体焦虑”好像越来越难以回避。听说体检完,你就拿着越来越厚的体检表皱眉;听说吃饭不规律,肠胃经常会“磨人”;听说工作时久坐不起,肥胖成为了一种“工伤”;听说你的同事们都有鼠标手、颈椎病,亚健康带来的透支,时刻在提醒“健康余额不足”……

在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单列了一节。可见,“健康”二字,备受重视。而健康中国,必然要建立在每个人的健康之上。

健康是一笔何其宝贵的财富。但遗憾的是,疾病不会因为年纪轻轻而躲着走,健康也不会因为年富力强而自动来。健康状况不佳,让人难以享受最好的青春年华,也难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搏风击浪。健康是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系于1的坚实。

回看我们的历史,“健康”确实在找自己的存在感。想想,当年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何其屈辱;看看,近代的历史资料片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一度堪忧。寿命短、体质差让人为国家忧、为民族虑。由此,不难理解毛泽东同志为何提倡“健康第一”,不难理解为什么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生能有几回搏”,但拼搏的同时,也别放弃了健康资本。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很多青年报名参军,因为身体检查不合格被拒之门外。尽管现在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正视健康问题。开学军训,一群绿军装的学子们晕倒、病倒的事不在少数;学校常规体能测试中,长跑成了不少人的“噩梦”。人们为此感叹“好日子咋就养不出壮孩子”?朋友们,我们不仅需要用强健体魄支撑美好生活,而且需要把健康底色涂抹在历史车轮上,一起滚滚向前。

身体健康是一方面,精神健康更为重要。也许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于网络时代,却沉溺于虚拟世界;青睐于“键盘交往”,却不屑于“现实连接”;自足于“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年轻之心却穿暮气之衣,少了该有的青春朝气……可别忘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舒适地带或许就是“精神杀手”,让活力在不经意间溜走,悔之晚矣。

对了,还有思想健康。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遵循什么、摒弃什么,信仰什么、背离什么,这绝非小事。青年马克思在毕业论文中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幸而,今天的中国,“马克思是九零后”,思想依旧有力量,年轻一代有未来。

寥寥千言,还不足以给“健康”一个立体的画像。节奏快、压力大、强度高、竞争激烈等,都让你不得不有所牺牲、有所取舍、有所委屈。不过,千万别放弃任何一种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像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梦想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是属于青年一代的。朋友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我们何不以进击的姿态做时代的弄潮儿,书写好人生的精彩华章?不要错过时代,也不要错过强健。顺祝康乐!

时代离你多远?比你能想象的更近!

那段求职的季节,听说你很焦虑。每天都在为看不清的未来四处奔波,在职业的十字路口跌跌撞撞,艰难地选择一条众人眼中“最正确”的路。总盼着能早点结束,却又总不甘心就这么了事。于是,日子变得漫长,年轻的你也开始彷徨。沮丧、疲惫,甚至恐惧,成了你镜子里的模样。

是啊,目送着少年少女远去的背影,我们这代人也正式以成年人的身份,近距离地观察四周的新时代:物质极大丰富,文化日趋多元,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落后的社会生产又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

是的,正在召开的大会,为这个时代精准画像。然而,对于你我而言,关键之处在于,这样的时代又意味着什么?

曾有许多人和你一样,面对这个问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一名西湖边上的年轻教师,沐浴着互联网的东风,从英语角到翻译社再到阿里巴巴,在一次演讲中吐露心声:“把握好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那你永远有未来”;

一个饱尝贫穷滋味的大学生,触摸到物流网络的勃兴,从抄信封到卖光盘再到办京东,在一场交流中感慨:“后人终究将记录我们这一代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记录、奋斗的时代”;

一位思维跳脱但天性淡薄的女记者,吸吮着共享经济的雨露,平淡地讲述摩拜单车诞生之初的趣事,“伟大的事情,其实都是从一次party开始的。” ……

——时代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比你能想象的还要更近。

所以朋友,当你在平静的水面上投出一颗石子,看着荡起的一圈圈涟漪发呆,你是否会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随心所欲的每一次选择,也都是搅动一池春水的浪花,足以掀起影响时代走向的澎湃浪潮?

1835年,有一个同样面临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年轻人,提交了一篇题为《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的毕业论文。在文末他写道,“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他叫卡尔·马克思,至今我们还在从他的思想里汲取向上向前的养分。

我知道你会狐疑,因为人生总有更容易的选择。比起理想的高不可攀,你或许更关心下个月的房租几何;比起精神的不可磨灭,你可能更在意工资的起起伏伏;比起信仰的超迈高远,你更想抓住现实里触手可及的那些。然而,难道这就是历史接力棒交付我们的时代使命,就是我们给予下一代人的时代馈赠吗?不,绝不是!

我们是足够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里“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人工智能大幕初启,健康产业如火如荼,量子通讯崭露头角,数据算法推陈出新,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有首小诗里这样写道:“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是的,地球自西向东转动,从日升到日沉,分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不动如钟。在自己的时区里寻觅时光的意义,正是彰显人生理念的价值标尺。

其实对所有人来说,人生就是一道又一道选择题,却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靠选C去蒙对。就算是再寻常的职业,“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所以,当你还在为未来忐忑不安,当你在挫折前苦苦挣扎,当你身陷迷茫中不能自拔,不妨静下心来,听听这个时代里最响亮的声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因为正是有了你的选择,才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

愿你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英雄

有时候,我会替咱们年轻人感到有些不平。

常见有类似消息说“超九成孩子将娱乐明星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某某明星吸引众多粉丝围堵机场”,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人的哀叹。和父辈们普遍崇拜的战斗英雄、先进人物相比,如今的年轻人似乎不知道该向谁看齐,只被演艺和商业明星的光环晃得头晕目眩、不可自拔。

榜样的背后,是价值的取向。难道我们年轻人,真的是沦为精神空虚、拜金主义、娱乐至死、幻想“一夜成名”的代名词了吗?

我不服,我想你也不服。“偶像”这个词,本身就含有“虚幻”“盲目”的意义,容易误导人想到明星,而“榜样”则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二者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怎能混为一谈?

况且,当下中国虽少见枪林弹雨、血染山河,但有责任、有担当、愿奉献的青年人比比皆是。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训练突遇飞机故障,生死边缘的4.4秒仍试图挽救飞机重伤牺牲;29岁北大女博士娄滔不幸患渐冻症,她最后的愿望是将器官都捐出来,“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80后的余静两年前主动报名驻村扶贫,“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就不撤岗”;80后特警张劼为保护居民楼200多居民的安全,第一个冲进屋内阻止歹徒引燃爆炸物,自己却被烧得“像个烂桃子”……他们,恪守和实践着这些宝贵精神品质,成为社会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

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更容易失去坐标。每一代年轻人都有着最朴素、最纯真的希冀,都曾在火热的年华里热血沸腾,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但是,当历史进入这个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人生追求也呈现多元化,对榜样的看法也变得多元起来。

我看过的最简单却令人感动的榜样故事,是一张照片,武警站得笔直排队等候上地铁,后面一小男孩,也把两手放在裤子两侧立正站好。我钦佩你,就去学习你。

我听过的最令我心痛的“榜样故事”,是一位才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的时候,回答说,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榜样找错了,人生就歪了。

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这个时代,谁才能够成为我们的榜样?

明星可以吗?如果他醉心艺术、孜孜以求,不是碰运气、靠脸蛋炒得大红大紫;如果他德艺双馨、言行一致,不是给粉丝一面、背地一面的“戏精”,当然值得褒扬。

普通人可以吗?有一位51岁的父亲和他19岁的女儿考上了同一大学同一专业,女儿说,爸爸是最好的榜样。身边的人,反而更能言传身教。

“失败者”可以吗?当柯洁以一己之力代表人类与人工智能对战,却负于阿尔法狗,谁又能说他的勇气和坚持不值得被称为“榜样”?失败不可怕,拼过就值得!

谁都可以成为“榜样”,关键是,要学习他的是什么?是羡慕他腰缠万贯、挥金如土,还是钦佩他的奋斗之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是眼红他的前呼后拥、派头十足,还是崇拜他的废寝忘食、心无旁骛?这一点,你心里一定得有答案。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

“一个榜样胜过二十条教诲”,一次行动胜过二十次感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你的面前,是一方干事创业的沃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愿这个新时代,能唤醒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不管你是20岁、30岁还是50岁、60岁;愿你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磨砺成自己的“榜样”“英雄”。

十九大开幕会之后,网友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组数字:64岁,210分钟,32000字,全程站立无休息……总书记尚且如此,我辈青年何如? 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

最近听说了你为未来打拼时的心酸故事,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困惑和焦虑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多年求学会不会打了水漂?初入职场,岗位基层,薪水不高,忙来忙去也看不到未来,人生会不会就此被框定?待工作稳定,家里频频“催婚”,自己会不会成为被最后剩下的那一个?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很多人又感叹,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层”中,年轻时的理想会不会在琐碎中一点点耗尽?

每次拼命挤上大都市上下班高峰的地铁时,每次仰望城市里那居高不下的房价时,每次加完班回家拖着疲惫的身体瘫坐在公交车上时,总是禁不住想问,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一代这么辛苦,要承担起这么多的重负?

我知道曾有一个年轻人立志让中国人战胜饥饿,却一夜之间被人毁去了试验田里珍贵的秧苗,为此他伤心欲绝——这个人是袁隆平;我知道曾有一个年轻人,为了让中国的信息被世界看见,在北京一家家单位推销他的互联网产品,却到处被拒之门外——这个人是马云;我知道曾有一个年轻人,出身农村,两次高考落榜终于考上北大,后来为了生活不得不挣外快养家——这个人是俞敏洪。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可爱,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苦恼。其实从来没有哪一代人是轻松的,但却有那么一代人足够幸运,可以用自己的奋斗见证伟大——我们咬紧牙负重前行,是因为我们正是这被历史选中的一代。

前不久网上一段评论很打动人:“80后如今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年轻,也正老去,他们生时,祖国刚灿烂,他们长大了,祖国正辉煌。”不识庐山真面目,或许只缘身在此山中,从百年前被船坚炮利打开国门的屈辱,到后来陷入四分五裂内战不止的颠沛流离,再到建国后一穷二白勒紧裤腰带支援建设,无论是80后还是70后、90后、甚至00后,当把个人的成长放置在行进中的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就能体会到我们能身处这个时代节点的幸运和不易。

百年前,无数前辈、先贤还在为中国未来的命运苦苦求索;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也许青年一代从未经历,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你我正有幸共享。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它能成就马云、刘强东式的“草根”逆袭,也见证了无数海归青年回国创业。这是一个不再羞于谈论梦想的时代,它支撑起无数大国工匠向星辰大海出发,也助力这片土地上无数平凡人的梦想落地开花。即便成长伴随阵痛,即便现实还远称不上完美,但这个时代相信奋斗、相信创造,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都逃不开他的背景,那么当下的中国,无可比拟的,就是你最牛的背景。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行进中的中国,给了你最大的底气。这份底气,藏在你眼中绽放的神采里;镌刻进你为生活打拼、为理想执着的自信里;映照在你的谈吐,你的胸襟、你的视野里。生长在这个时代,就像坐上了一辆快速向前的列车,它会带你到曾靠一己之力到达不了的远方。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你的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与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紧密相连。

当你了解了你的时代,了解了你的中国,也许就更不愿辜负历史的这个高光时刻。

明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个历经无数风雨却正焕发生机的政党,将带着亿万人的嘱托,为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参与过这个国家过去五年光辉历程的你,没有理由对下个五年的发展置身事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下一个五年、更多的五年,更多精彩的故事,将由你、我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千千万万名中国人一起抒写。还是那句,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人民日报》:

你好!你写给我的几封信我都一一读过了,有些话想说,就回封信给你。

我想说说他们,也想说说我们。

我想那是在百年前的中国,他们在苦苦追寻,用笔,用演说,用白话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带到这里,谁能擎起一面旗帜,谁能让这主义在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我想那是在96年前的中国,他们在出生入死,用血,用生命,用大无畏。他们从井冈山走来,从遵义走来,从雪山和草地走来,从延安走来,从14年抗战中走来,他们让敌人把吃和穿送上前,他们让南泥湾成为了好江南。杨家岭的初夏,他们有了指导思想,他们要把革命进行到底,他们要让中国站起来。

我想那是在39年前的中国,他们在期待一个新的春天,用实践,用真理。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用劳动改变生活,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勇敢地推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在那之后,他们在水稻田里创造奇迹,他们在“三天一层楼”的工地上创造奇迹,他们在世界赛场上创造奇迹;在那之后,他们为五星红旗在香港的升起留下热泪,他们为五星红旗在抗洪前线的飘扬留下热血,他们为五星红旗成为WTO旗阵的一员热烈的鼓掌;在那之后,他们奋战在抗击非典疫情的前线,他们让微笑成为了北京奥运最好的名片,他们用互联网让世界刮目相看。那是一个又一个的春天,在一个个春天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们要让中国富起来。

俱往矣,这是今天的中国。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张开双臂拥抱新的时代。过去的五年,波澜壮阔,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也在这之中书写华章,放飞梦想,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近了,这梦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求索,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奋斗。

俱往矣,这是今天的中国。我们,新一代的青年,迈开步伐奔向新的目标。“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有我们的理想,我们有我们的本领,我们有我们的担当,我们要勇作时代的弄潮儿。

俱往矣,这是今天的中国。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打开心志学习新的思想,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灯塔,是北斗,这让我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让我们的志向更加高远。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更加伟大的时代,在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走好我们的长征路,我们要让中国强起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是中国之青年,我们要让中国成为蓬勃之中国,现代化之中国,我们要为未来的青年有更美好的生活,奋勇向前!

一个青年人

2017年10月24日

篇2:给青年的一封信

青少年网友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我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是我从报刊上、从我周围的一些网迷身上,知道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所以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给青少年网友的一封信作文。

我有一个表哥,本来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中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网吧。没想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整天沉迷于上网,经常逃学,有一次他拿着家里给他的生活费,跑到网吧去玩了两天两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高中没读完就退学回农村种田了。

我还知道一位初中生,经常到网吧去玩游戏,家里给他的零花钱花光后,他就找朋友借,越借越多,还不起了,又怕家里人知道,于是就去抢劫,最后被公安局抓走了。

还有武汉的一个16岁的男孩子,经常上网吧去玩,妈妈不给他钱,他怀恨在心,就叫了一个网友到家里把妈妈捅了20多刀,给捅死了。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小学生作文《给青少年网友的一封信作文》。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网络一无是处。我也很喜欢上网,网上信息量大,我们可以在网上学到很多的知识,在网上认识世界,可以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但是网上也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我们年龄还小,不会分辩,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且我们的自控能力差,容易上瘾,这样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学习。

因此,我要把父母给我的几点建议转送给你们。

1、控制上网的时间,平时认真学习,周末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适当放松一下,上网玩玩,不要太过度。

2、最好不要上网聊天,特别是不要与陌生人聊天。

3、上网时,少玩游戏,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如:上网学习、网上电子贺卡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等等。

最后借用陶宏开教授的一句话:“电脑不是洪水猛兽,电脑是一种工具,是给我们用的,而不是玩的;学会用的人是聪明人,只会玩的人则是愚蠢的。”

我希望我们大家都成为会用电脑的聪明人!

你们的朋友:

篇3:评《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读先生的作品,总觉着像在宝库里淘金,里面蕴藏着丰富的能量。这里面或是一种激情、一种信仰,又或是信手拈来的中外古今的学术、思想,又或是对生活淡然处之的态度,教人听之,信之,为之折服。而今日我所评的这本《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亦是如此。当激情与冷静撞碰,浮躁与稳重的交锋,年青的生命还站在十字路口彷徨,饱经沧桑的长者一如他的先辈一般,指引着后世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诚然,孟实的书除了深刻的内涵,也自有一派文风。下笔如有神,必是在读书破万卷以后。旁征博引的论证,有深有浅,且情感细腻、真挚,尤使我们想到一位忧心民族未来的老人在灯下提笔的良苦用心。如今,那些或是徨徨不可终日,或是埋头题海的青年,倒真该静下心来,用心的品读,细细体会,认真地想,也不枉先生的一番苦心。

先生的十二封信都道是“谈什么”,今昔,我们亦来谈“书”。书名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谈读书、谈静、谈动等,涉及广泛。那先生到底想告诉青年什么?私以为先生想告诉青年的大致是这样两个问题,一则是思想上如何拨开云雾寻明月,二来是具体的行动上应该怎么做。

青年喜谈人生、谈玄,总觉着人生有着参不透的哲理,禅意颇深,便偏好参悟人生,岂知却使自己更混沌!摆脱不了俗世的牵绊,摆脱不了人性的弱点,总在十字路口彷徨,在俗世的标准中寻找自我的生存法则。最后觉着甚是疲累,牵引起一连串的惆怅与嗟叹,甚至消沉。多思考这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若泥足深陷,一路迷惘下去,便是可悲。对人生的理解,非亲身经历不可体会,而青年却迷惘于现世的各种人生论调中,彷徨不安。先生在此倒给了我们良方妙药。不仅是独门“药方”,而且治疗的方法也独具一格。

譬如说先生将“多元宇宙”纳入人生领域,来析解人的价值标准及取向,便是新颖之极。“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而各人资禀经验不同,而所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有人遵从道德的宇宙,有人遵从美术的宇宙,有人遵从科学的宇宙,有人遵从恋爱的宇宙,各自不同。青年呢?先生如此写道,“‘道德的定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定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遵从哪种宇宙并无定数,但无论处于哪种宇宙中,能名垂千古的却是极少。青年必定先找到自己的生存准则,并坚持其至纯、至真,如在多重准则下生存,必定会矛盾不断,烦恼不断。因此,先生便在后面立意与我们谈摆脱,又说到黑格尔“认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的思想,道出人生的悲剧更是在于冲突得不到解决这一理念,便是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避免悲剧发生便是要明白取舍之道,在认真的时候严肃,在摆脱的时候豁达,这便是在生活中能做到的最好的状态。释迦牟尼抛开所有俗世牵绊而静坐菩提树下参禅,他摆脱了其他“宇宙”,重新确立了一个“佛的宇宙”,便是知摆脱的第一人。但尘世中人大多无法如此超脱,不过冲突也不至于太强烈,所以人生也不至于太悲剧,只觉得烦躁,最后得过且过罢。这又颇有些“中庸”了,不过中国人向来中庸,不愠不火,其实真能摆脱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以心为形役”的士人也不少,但也大多受政治所累,后人只能唏嘘感叹罢了!

然,纯以“宇宙”定位价值标准,范围毕竟太广,而生活却是琐碎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处于十字街头,左顾右盼,不明方向,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于是世人在平日里做选择都不免盲从,流于俗,如“升学与选课”中,先生就提出了一般中学生升学选校看文凭高低、学校招牌的俗见,看罢,时至今日依旧如此!何故?因为习俗便是权威,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最后都以十字架与断头台来对待。但他们推动了社会的进化,作为真理的殉道者,他们是不朽的。这总足以激励革新者吧。打破传统和立于革新的英雄在中国极度缺乏,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庸之道横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偷安心理泛滥,这一辈的年轻人没有国破家亡的危机,没有战火硝烟的冲击,要么是浑浑浑噩噩,要么便是满腔热情无处使。青年啊,到底应该如何?实在不能再彷徨失措了,更不能浑浑度日,必得像先生说的那样,“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不鲁莽叫嚣,“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的态度,灼见时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立此志者,方能成就一番大事矣!

以上的思想虽不能完全解惑,但对青年也有大大的帮助。思想指导行为,先生本着教育的原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生活与学习的课程。在生活上,应动静相宜。为何要说到动静相宜呢?也不过是针对青年这个时期而言的。青年时期对外界的感知容易偏颇,动则悲观厌世,实不过是想太多,先生劝诫道,不妨顺其自然,闲时多运动,不要胡思乱想。思与想在脑中从未停止,撇开胡思乱想,我们真该做的是感知,是“容许自然界的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达到心界的空灵,这便是静,而觅静无处不可,不受空间与时间所限制,培养这种感知静趣的习惯,同时以动相伴,生活必会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此基础之上,学习也必是事半功倍。先生在书中细讲了关于学习的几个问题,如读书,作文,升学选课等,字字珠玑,在此我也不多提了,毕竟书中精华需要有心人自己才能体会。

篇4:写给青年艺术家的一封信

艺术的特权如此诱人,一切以艺术的名义,可以做常人不及的事,在艺术家看来,艺术家不是普通人,在普通人看来,艺术家不是正常人。他有着事先豁免权,再出格的事,只要不违法,必得到通容。这对修习艺术的年轻人而言,简直是梦想般的生活,但还有一个问题是,艺术,只有平庸和出色两种,人们正在为此喋喋不休,拿钱来判断。可价值判断与好坏判断的标准不一样,价值可用钱来衡量,好坏则事关心灵、直觉与感受力。正是因为好坏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目前只能用价值判断来衡量艺术家:好卖、能进博物馆、有知名度、对艺术史有贡献。

但价值判断是时代的误判,而不是历史的最终判断,对于任何艺术家而言,这都是需要清醒认识到的。也正因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些成功艺术家则更加疯狂地攫取自己能攫取到的一切。包括毕加索、安迪沃霍尔也不能例外。艺术之途有无数条道路,但最终之途是俘获人心。

要想俘获人心,首先要有避免受伤害的能力。这是艺术家的必修课,也有艺术家称之为“人性的修复系统”,在成长的道路上,会被各种情况伤害:美术教育、生活的窘境、环境的影响、人心的向背以及对卓越艺术家的模仿。还有,把自己弄成艺术家的标准生活方式,享受艺术家的待遇而出不来作品,这都是伤害。

看看雕塑家与作家君特·格拉斯怎么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不断创作,对成就习以为常,对名声感到无聊,对受到的普遍妒忌既感到恶心又觉得可笑。”毫无疑问,格拉斯拥有避免受伤害的能力。避免受伤害是天才不夭折的唯一方式。请注意,我说的是避免受伤害的能力,而不是承受伤害的能力。我们希望梵高们会更快乐,艺术创作会更持久。

其次,要拥有伤害别人的能力,在作品中,使别人痛、痒、悲伤、沉重、沮丧、难过,仅仅愉悦他人是不够的,愉悦他人是娱乐界的事。沉重的艺术作品比之轻快的艺术作品而言,有天然的杀伤力,正如谚语所言:与你一起笑过的人你可能会忘记,与你一起哭过的人你永远记得。

再次,要慎用伤害别人的能力。艺术,能化腐朽为神奇,使普通事物获得神性,点石成金。它还是读心术,这比创意或智性层面更深入,也更难学习。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慎用伤害他人的能力意味着,美的事物最终向善,这是真理。

篇5:给应征入伍青年的一封信

服从祖国召唤,积极报名应征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几年来,我镇的征兵工作得到了全镇应征青年及全体家长的大力支持,一大批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应征,把青春年华奉献绿色军营,为加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今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广大适龄青年都将面临应征入伍的人生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对待呢?原创:fwsir.com或许,我们一部分适龄青年及家长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小青年认为上大学才是出路,工作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当兵入伍不但在经济上吃亏,而且耽误自己的前途。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青年都存在当兵怕吃苦怕遭罪的思想,父母亲对子女更是呵护备至,舍不得子女到部队去锻炼。这种思想并不正确,俗话讲,国不可一日无防,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当兵入伍,那么谁来保家卫国。应征入伍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也是我们青年人锻炼成长的机会。部队生活能磨炼我们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许,参军入伍在经济上受到一点损失,但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是无价的,通过部队生活的锻炼,也为今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各级政府也加大了优抚安置工作力度,通过提高军人的经济和社会待遇,营造良好的拥军优属氛围。

篇6: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作文

看了之后,我是又惊奇又气愤,真是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句话说得好,叫“活到老,学到老”难道不是吗?有些老人们常常在叹息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努力学习,现在不能为祖国、社会做贡献,他们也常说道:“人老了,什么也学不了了。”对呀!时光老人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更不会等人,只有你们自己去与时间赛跑,去利用时间,去争取时间,才会比别人更胜一筹。现在学习还来得及,赶快去学习吧!社会需要人,祖国更需要人才啊!你们应该从今天开始,不,是从这一刻开始,努力学习,好好报效祖国,为祖国“出谋划策”,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青年人快醒醒吧!只要努力,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祝你们早日成才!学业有成!一个小学生 张浙英6月12日

篇7:李开复给中国青年的一封信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15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像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世界第二富人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

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惟有接触你才能尝试,惟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15年后达到的完美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吃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从“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语,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这时,我特别想把英语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惟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讨论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她同意试一试。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惟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相互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达到共识。

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题目,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凌志军说:“如果我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时间表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心理学家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马加爵给亲人的信上也写道:“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许可以防止悲剧发生。事后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中国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是美德。但我认为,在今天的时代里,直截了当的沟通更为重要。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顾后、当面不说、背后乱讲都是坏习惯。有一位中国老板和他的下属吵架,他问我是不是该请第三者调解,我给他的建议是: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老,可能会说出违背你或你的下属意愿的话(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当然,在情感问题上,直接沟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话就对下属说:“你错了,但是我不和你计较。”那么下属肯定会反感。如果老板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很显然是你想抢我的工作。”结果就更不堪设想。显然,当你直接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说:“当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时,我感到失去尊严,非常为难。”这样一句话是不能反驳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理解和同情。

当你怒火中烧时,把愤怒的话转变成感性的话并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需要依靠“自觉”和“自控”。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怒哀乐,也理解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何种后果。如果他感到气愤,他不会瞬间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他通常会尽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正面、感性的沟通可以降低火暴的气氛。感情和沟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态度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如果认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请你的知心好友随时提醒你。我过去的一个老板常常一生气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他开始战抖,最后他才发脾气。但他想改掉这个毛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时,用一句“密语”(如“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来提醒他。几次“密语”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觉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根据是,感情源于人脑的lymbic系统,而该系统主要靠与他人的接触调节。科学证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会慢慢达到同样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和生理状态(体温、心跳等)。因此,若想达到感情的平衡,我们必须懂得依靠别人。与人沟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乐的惟一方法。与世隔绝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西方有一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所以,如果你情绪不好,或受了委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不要像马加爵那样总把话闷在心里,只对日记倾诉。马加爵很苦闷,却没有倾诉苦闷的渠道。他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马加爵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带给他苦闷,而这些苦闷又没有渠道宣泄,进而造成更大的苦闷。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马加爵的内心独白,证明他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将自己锁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让仇恨把他带向毁灭。

要得到快乐,你需要幽默、乐观的想法和沟通。在所有的沟通中,“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笑”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而开怀大笑更能迅速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进相互信任,激发灵感。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忧郁症已成为全世界来势汹汹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负面思考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往悲观无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如果能换个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满的而非一半空的!现在的不如意,代表有无限成长进步的空间。学习检查自己,常保正念。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自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情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情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惟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篇8:给王维的一封信

曾驰骋在您“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的纷扰;曾感伤于您“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空虚;曾迷失于您“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仙境……我亦厌倦, 亦思量, 亦迷惘, 亦消沉。统而言之, 您的诗句已镌刻在我心怀, 纵使它们亦悲悯, 亦彷徨, 亦迷离, 亦凄凉罢!

五柳先生曾向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 与您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您竟高声叹曰:“随意春芳西歇, 王孙自可留”。这一千古绝唱深深地震撼了我。您的不随波, 任性不羁, 辞官归隐……但, 芸芸众生, 没人能明了您“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的寂寥。今人虽感悟至极, 但与您, 岂只能惊叹与千里之遥!独留世人在今朝望而却步, 心中隐隐作痛。

每当涤荡在您的诗句间, 我总吮吸到一股无与伦比的幽香, 它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庸脂俗粉, 让我常“沉醉不知归路”!先生, 您亦诊视友谊, 那“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的香气四溢, 情真意切, 原本淡然一切的我, 却奇迹般的从您的谆谆教诲中峰回路转, 我方才如梦初醒, 真是“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啊!

谢谢您, 先生!当我触及您华美的诗篇时, 当我遨游于你的字里行间时, 我将不再蓦首回眸, 让心中藏匿的那些迂腐愚昧、陈词滥调, 统统一并抛在脑后吧!您才是我“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追溯, 您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烟”完全吸引了我, 我亦欢呼, 亦慨叹, 亦沉醉!故人虽不在, 但却“海棠依旧”。“烟波江上”我仍然把您记心间!因为您升华的灵魂牵引着我, 您那崇高的精神感染着我, 您那脱俗的气质鼓舞着我……希望在不远的明天, 切盼成为和先生一样的人!

崇尚你的弟子:韵

2008年9月20日

上一篇:离职函范本下一篇:参观科普馆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