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高考志愿还须着眼于“未来”

2024-04-24

筹划高考志愿还须着眼于“未来”(精选4篇)

篇1:筹划高考志愿还须着眼于“未来”

筹划高考志愿还须着眼于“未来”

距离高考还有40多天,作为高三家长,无论如何,“报志愿”的事情都应该常放在心上了,因为要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特别是将要应对“考前报志愿”的北京家长。但也不要太过于焦虑。很多朋友对我说,虽然离报志愿还有四个多月,但现在心里已经开始揪得慌,特别没底,不知道孩子能报哪个学校,等着看期末考试成绩了!其实,即便到时候期末成绩比较理想,您也还会觉得没底,因为不知道孩子一模、二模乃至高考会怎么样。所以走一步说一步,慢慢来。套句流行语:你纠结,或者不纠结,成绩就在那里……

大学四年,毕业后无非是向国内读研、出国深造以及直接就业这几个方向分流。也许有家长说:四年以后的事情呢,谁知道孩子将来是什么打算,还是先顾眼下的考大学报志愿吧。其实毕业后的规划,与目前要报什么样的学校,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因为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其培养过程、培养方式以及给学生提供的助力自然也不一样。比如,南京大学本科以培养“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结合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对外经贸大学强调自己的毕业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等特点,所以两校学生的未来走向不太一样,前者读研的比率较高,后者就业的机会较多。

在报志愿前的最后一个假期,家长们不妨跟孩子深入聊聊,探讨一下未来的志向和打算,以便更合理地筹划高考志愿。

假如孩子毕业后打算在国内继续读研,那么在选择学校时,应该优先考虑综合类的、研究型的大学,这类学校一般来说学科齐全、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具备一流的实验环境,同时承担许多大型的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等等。

假如孩子毕业后有志于出国继续深造,那么在选择学校时还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本科期间修读的专业是否便于原路径或跨专业申请国外院校、哪些大学与自己心仪国家的某某院校一直有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对方院校比较“认可”,等等。

假如孩子决定毕业后直接就业,那么在选择学校时,应优先考虑在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重点的大学。这些信息在高校各自的本科招生网上都有介绍,大家可以花点儿时间自己去了解。

可能现在仍有不少家长朋友持这种观点:最优秀的孩子一定是本科毕业直接能出国的,国内读研的次之,最差的孩子才考虑就业……其实并不一定都是这样,因为成功的道路有多条。我知道有位朋友,其孩子大四时决定不考研,直接就业,令她非常郁闷和寒心。(励志名言 )她的孩子在某多科性大学里,学的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由于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少,所以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孩子刚工作半年就被派往国外公干8个月,回国继续工作一年多后,单位同意并公费让他出国深造,当然条件是回国还得继续为原单位效力……但我想这样的单位回来也不冤~~~现在这位家长很满意这个结果!

另外,将出国、考研、就业三者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们能在某个高度和平台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不少本科阶段修读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孩子,未来的志向可能是申请国外著名商学院的MBA(即工商管理硕士),而这些著名商学院的申请条件中大多要求有3~5年的工作经历,并且在意是什么环境下的工作经历。那么,这些孩子出国深造的起点就回归到了高层次就业上,而要实现高层次就业这个目标,当初报志愿时选择什么类型的大学又成为了关键点。这个例子正好表达了我前面所说的思路,即“从孩子的未来发展出发,反过来考虑眼下的高考志愿。”

篇2: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一棵苹果树, 终于结果了。第一年, 它结了10个苹果, 9个被拿走, 自己得到1个。对此, 苹果树愤愤不平, 于是自断经脉, 拒绝成长。第二年, 它结了5个苹果, 4个被拿走, 自己得到1个。“哈哈, 去年我得到了10%, 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 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 第二年, 它结了100个果子, 被拿走90个, 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 它被拿走99个, 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 它还可以继续成长, 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我想, 对于种果树的人来说,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苹果树在成长!真的, 不要太在乎果子, 成长是最重要的。你会发现, 这拿者多像我们自己。我们在学生的身上更多的是索取成绩, 分数, 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过程, 成长成程, 我们的教学留给孩子太少可持续发展的东西。我们的观念可以转变, 我们的行为可以改善。

一、“渔夫”与“园丁”

要认识教育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首先要从我们人类的两种文化谈起。有篇文章这样介绍我们的文化:人类的文化可分两种, 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渔夫文化的特点是贪婪和占有, 它崇尚掠夺, 崇尚战争和谋略。但园丁文化不同, 它崇尚对生命的理解和爱。如果运用“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来审视我们的教育领域, 也是耐人寻味的。当渔夫文化出现在教育领域的时候, 教育就“现实性”盛行, 把学生的成绩当作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当教育中, 园丁文化出现的时候, 意味着教育关注学生的“可能性”。用自己的心灵与学生对话, 去理解生命、理解自己的人生。教师在学校里也不仅仅是教书, 而是“育人”, 借助某一门学科, “教”一个完整的, 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的人,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二、从“现实”到“可能”, 为学生一生奠基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备课、课堂、作业三方面阐述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可能”的转变。

1. 教学相长———博览群书是备好课的基石。

叶老先生说过,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不读书, 怎能做到与文本心心相印?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品质, 而教学素养决定教学品味。所以善教者必先善备, 善备者必先善读。

年青教师大多有这样的困惑, 每当公开课, 看到那些“特级教师”们手到拈来, 潇洒自如的课堂教学, 心中是无尽的佩服, 回家依样照教, 效果相差甚远, 为什么呢?其实是没能看到“特教”们课外的“大备”。没关注到这些“特教”们哪一个不是善学者, 哪一个不是厚积而勃发。看见的只是“教”的招式, 不见教的风骨。

以《渔歌子》为例, 对于这样的诗让学生理解意思是简单的, 读通、读顺、背诵都能很快解决, 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用不着几分钟。如果从这样的认识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 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应付考试是没问题的。可如果我们再想得远点, 放得开点, 从诗的角度去教, 从诗人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去设计整个教学, 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课前, 我去读张志和的诗词, 读张志和的生平, 读他的《玄真子》集, 与作者心心相印。这样审视文本的角度高了, 这正是基于对“园丁”文化的认识。我的目标第一就是让学生喜欢文本, 进而接受文本。只有通过这样的目标, 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的第二、第三目标。而我们以往通常的做法是先达成知识目标, 也就是先达成纯知识结果。这是舍本求末, 舍主求次的做法, 这是“渔夫”文化在我们教学中的体现, 而真正的教育是“园丁”文化, 是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教育。

所以, 备课备什么, 备的其实是教师的学识和文化素养,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站得高才能把得准, 也就能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2. 课堂共创———智慧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过, 课堂有三重境界。一重人在课外, 二重人在课中, 三重课如其人, 人如其课, 听起来颇有点佛家学说的味道。细细品觉, 不难发现其实王老师提倡的是上好课, 先要做好人。教与学, 是“交换”和“运行”。要快速, 要高效, 要游刃有余, 必须有充分的内存和足够的数据包作支持。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回旋、智慧的驰骋、个性的挥洒、风格的飞扬, 没有人生的深度、广度、厚度是不行的。

以《渔歌子》为例, 作者张志和博学多才, 歌、词、诗、画俱佳。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 著作玄妙, 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如《续仙传》云, 玄真子“守真养气, 卧雪不寒, 入水不濡”。后人评张志和:“隐而有名, 显而无事, 不穷不达, 严光之比。”诗人不须归于山水之色, 不须归于山水之美, 更不须归于自由闲淡的生活。而这样的境界学生是很难从中体会到的, 而要把这样的一种诗情让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 教师自己首先要能与诗人共情, 在这基础上去设计课堂教学, 效果一定是好的。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适当的课外资源的补充。如其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云水禅心》的歌词音乐, 儿童歌曲《渔歌子》。尤其是《云水禅心》音乐的运用, 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心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 智慧的课堂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 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种人生的经历, 是自己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何乐而不为呢?

3. 作业设计———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服务。

用怎样的一种理念去设计作业, 设计怎样的作业给我们的学生, 这是很重要的。教学中常见的“题海式”“填鸭式”“机械式”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也是“渔夫文化”在教育中的体现。而我们的教育不该是这样子的, 我们的教育应是让学生喜欢,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作业, 也就是说教者要从一个整体上去把握作业的设计, 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作业设计也是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首先, 在作业的布置上, 要坚持“四个凡是”的作业模式。凡是向学生布置的作业, 教师要先做;凡是布置的作业, 教师一定要批改;凡是做错的作业, 一定要订正;凡是订正后还错的作业, 教师要当面辅导。我想这些“凡是”其实强调的是对于给学生的作业, 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序。家庭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 严禁大量机械、重复、惩罚性的作业, 难度控制在学生或家长能解决、做得到的作业。后面三个“凡是”是前面一个“凡是”的延伸与拓展, 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关心与爱护, 重视的是学生的成长。

其次, 坚持“三多三少”的作业方式。即口头作业多一点, 书面作业少一点;预习作业多一点, 复习作业少一点;课外实践作业多一点, 课内机械作业少一点。让学生多一点时间去看书, 多一点空间去实践, 促进能力的提升。

再者, 要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一、二年级学生, 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三、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 (按学业程度中等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 。在减少学生课外作业量的同时, 强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通过晨颂、午读、晚省的读书形式, 培养学生养成每天看书或读报刊的习惯。

当下, 教育的现实性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 成了教师的唯一, 成了学生的唯一。由此, 如“高质”“轻负”般教育的理想只能在偶尔的梦想之中, 求利的现实性教育无法理解“以生为本”的真实含义, 只会一味地追求利益, 忽略了生命发展的真谛。所以, 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可能”不仅只是称呼的改变, 更大的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让柔弱的生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J].人民教育, 2009, (7) .

篇3:着眼于未来,抓好字词教学

首先我们要把握好课程标准中对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要认识 3000多汉字,会写的字达 2500个。课标中先是喜欢识字,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再是独立识字的能力,理解词句、积累词句的能力,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等等。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我们要细心地去体味,严格地去把握,用心去引领,一丝不苟去落实。

一、把字词教学放入民族文化的命脉中

很有幸接触到长春版教材,并且从一年教到六年,从长春版教材中我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特别是拿到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时,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生字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因此在课堂字词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渗透汉字本身的造字规律,讲解一些汉字的来源,学生就能感受到有意思,愿意学习。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造字法,讲解字形、字义,使学生理解了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从而让文字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享受学习语言文字的快乐。

二、把字词教学放入放入汉语的语境中

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的: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理解“滥竽”;从“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理解了“充数”,结合起来理解了“滥竽充数”字面意思。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后来,齐宣王死了……逃走了。”理解“滥竽充数”包含的“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的意思。然后合起来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将词语置于汉语的语境中,就会让学生触摸到言语本身的色彩,更真切地感悟语言的内涵。

三、把字词教学放入放入良好的习惯中

在低年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和写字习惯,让讲究方法、会识字的学生到前面向同学传授经验,把写字好的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预习字词的习惯要耐心地培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到中高年级时,要有步骤地把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表达中,做到学有所用。

篇4:筹划高考志愿还须着眼于“未来”

【关键词】关系之和谐 目标之和谐 节奏之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1-01

和谐阅读是根据系统论原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力求使“读者——读物——环境——过程方法——成效影响”等诸方面要素处于平衡协调、相融相生状态。在我们的实验课题 “构建对话式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型”中,追求的就是这种高效阅读、长效阅读。

一、关系之和谐

1.人与境的和谐相生

①物理环境: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情感色彩和情感色彩的人文学科。教师要善于运用实物、图片、音乐渲染、生活场景再现等多种媒介物或者角色表演、入境体验等方式创设和谐的场景,让外界物理环境为儿童创造安全、期待与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验与感受。

②心理环境:“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自由转换甚至想入非非。”[1]然而,急功近利时代病!许多老师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已然无法“蹲下来看孩子”,无法“静听花开的声音”。童年文化正在被忽略与践踏,童年生活正在被物化与量化。缺乏人文关怀,缺乏“远视”教育的终极目标。机械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视课堂为畏途,何来对话与探究?

2.人与文的和谐相生

这里的人与文和谐相生意指教师、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既保持多元解读、合理超越,又注重文本的蕴藉精神、价值引领。不因过度拓展而曲解文意,忽略文本的语用价值与文用价值。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并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应该以一种平等审视的眼光对话探究于文本。“语言是存在的家,文字是心灵的寄托。”[2]教师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沿着语言文字的幽径实现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走向作者精心营造的精神殿堂,与作者或共鸣或争鸣,让阅读课堂既有文本的立意,又有读者的创意。

二、目标之和谐

1.言与意的和谐共生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用能力。人文性则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教学要实现两个转换。一是将文本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或者形象。二是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换为自己的语言素材。可以说这两个转换缺一不可。但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经常是“得意而忘言”或者“得言而忘意”——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载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偏废了知识技能目标。抑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注重以知识点为目标和线索组织教学,缺乏整体感知和赏析,把文本肢解得面目全非、精神涣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应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以仰望情感与精神的天空,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作品主人公以及学习同伴等实现多重对话。要对文章的精美语言、重点句段反复品读、体味、推敲与涵咏,从而达到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融合统一,语文情与语法理的相融无痕,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2.近与远的和谐共生

何谓近与远?

从儿童的的角度看,语言文字是相对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却是形象的。阅读教学如果一味迁就儿童原地踏步,就无法顺利实现儿童的自然性向社会性的发育。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既尊重儿童的天性,又有目的地把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课程目标看,当我们打开《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解读到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这些远期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依靠每一课时、每一课文、每一单元、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近期分目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才能一步一台阶得以实现。

三、节奏之和谐

1.快与慢的和谐同奏

“阅读课堂的节奏包括内容节奏的详略缓急,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思维节奏的强弱交替、情感节奏的人文相宜……”[3]简单的问题一笔带过快节奏,复杂的问题与重点的问题精雕细刻慢节奏。课堂节奏的快与慢与写作技巧异曲同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整个课堂粗中有细,疏密有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对于非重点内容抑或浅显的内容以读代讲粗线条,恰如写意画;对于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浓墨重彩细描画,恰如工笔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就笔者的理解,精读和略读是相对的,精读课文中可以部分略读,略读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则可多层次、多方式的探读。

2.动与静的和谐同奏

阅读课堂既需书声琅琅,也需静思默想。书声琅琅是读,静思默想也是读。书声琅琅是动态美,静思默想是静态美。动静两相宜。阅读课堂的动与静还体现在教学内容有收有放,教学波澜的有起有伏。该放则多元探读,“百家争鸣”;该收则浓缩精华,引发深思维。该起则“风起云涌”,将课堂推向高潮;该伏则“风平浪静”,把时空留给学生精心赏析,深层对话。

和谐阅读,着眼于儿童的现在,放眼于儿童的未来。期待通过和谐阅读,把阅读课堂推向一个新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滢晖.让教学涌动着生命的灵性[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0(7).

[2]纪经营.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J].读写算(教师版),2009(6).

上一篇:大沙坝九年制学校12.9活动简报下一篇:新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