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科主任的工作总结

2024-05-18

医务科主任的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医务科主任的工作总结

医务科主任个人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一年又过去了,现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爱岗敬业,院兴我荣,院衰我耻。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千方百计为临床一线科室保驾护航,为领导分忧解难,宁肯自己受委屈,不要科室担风险,宁肯自己有压力,不要领导有不满。

2、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使我院医政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转变。

4、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对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做到尊重而不崇拜,服从而不盲从,到位而不越位;对同事,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对基层,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对社会、对外界,做到坦荡处事,自重自爱。注意用自已的一言一行,维护医院和各级领导的威信,维护医务科的整体形象。

二、努力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塑造医务科崭新形象做贡献。

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知识,时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和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人生观世界观改造,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预见力,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努力做到政治上清醒,理论上成熟,信念上坚定,实践上自觉。通过学习,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了做“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定实践者的自觉性,明确了当前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目标,并且找出了自己在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制定了个人整改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锐意进取,为开创医务科工作新局面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一年的工作中,发现自己存在许多的不足:学习意识淡化,理论水平、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作风上有时比较散漫、松懈、不够严谨;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快。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工作,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医务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责任强,是全院公认的又忙又乱又必不可少的科室,医务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全院医疗质量和声誉。由于组织的信任,领导的帮助,科室的支持,使我充满了信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医务科工作中,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四、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更是医务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狠抓“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两个主题,协助开展了许多工作:完善医疗管理组织;增强依法执业意识,健全核心医疗规章制度;加强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及时处理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我院医生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篇2:医务科主任的工作总结

忙碌2010 年即将结束,先将一年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努力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知识,时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和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人生观世界观改造,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预见力,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努力做到政治上清醒,理论上成熟,信念上坚定,实践上自觉。通过学习,深化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了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实践者的自觉性,明确了当前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目标,并且找出了自己在思想、工作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制定了个人整改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为塑造医务科崭新形象做贡献。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千方百计为临床一线科室保驾护航,为领导分忧解难,宁肯自己受委屈,不要科室担风险,宁肯自己有压力,不要领导有不满。

2、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使我院医政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转变。

3、增强实干精神,尽职尽责,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4、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对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做到尊重而不崇拜,服从而不盲从,到位而不越位;对同事,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对基层,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对社会、对外界,做到坦荡处事,自重自爱。注意用自已的一言一行,维护医院和各级领导的威信,维护医务科的整体形象。

三、锐意进取,为开创医务科工作新局面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医务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责任强,是全院公认的又忙又乱又必不可少的科室,医务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全院医疗质量和声誉。由于组织的信任,领导的帮助,科室的支持,使我充满了信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医务科工作中,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四、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更是医务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狠抓“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两个主题,协助开展了许多工作:完善医疗管理组织;增强依法执业意识,健全核心医疗规章制度;加强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及时处理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我院医生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篇3:医务科主任的工作总结

事实上, 记者很早就认识李建民教授, 但一直不敢动笔写他, 因为他的“身份太复杂”。在外人眼中, 他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且身兼医院医务处主任、肾内科主任两大要职;但他也是一位摄影大师, 在很多摄影展上获过奖;他能玩儿转微博、微信等所有流行、时尚的新鲜玩意儿;而且, 他还是一位“美文大家”, 时常在微博、微信上发表感悟人生的精彩之语。

黑黝黝的脸膛, 嗡声大气的话语, 不拘小节的穿戴, 匆匆忙忙的步履———猛一看, 你无法把这位外表粗犷的中原汉子和一位医学专家“统一”起来;他性格豪爽豁达, 待人热忱坦诚, 但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上, 他又心细如发, 一丝不苟。

李建民教授身上, 有着太多的“谜”, 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好奇。他为什么能够把这么多“无法调和”的因素, 奇迹般地集于一身, 而且还能把哪一样都能做好?

———这一切, 都缘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很多年之后, 记者才得出了这个结论。

底气, 来自于中原厚土

比起很多专家学者来, 李建民教授的学术起点并不高。改革开放之初那个“向科学进军”的年代, 李建民考取了河南省安阳卫校中医大专班, 但“起点低”并不意味着不能成为学术大家。那时, 李建民便敏锐地意识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这对从“不学ABC, 能当接班人”的年代走过来的人, 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认识, 为他以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建民教授后来说, 他十分庆幸当时的努力———4年后, 他考取了陕西中医学院“伤寒病杂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把“中医学经方诊治慢性肾脏病”选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师从于我国中医肾病名家杜雨茂教授。

硕士期间的学习, 开启了他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慢性肾脏病领域的科研大门。“低起点”的李建民刮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 一项项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 密集地充实着他的大脑, 终于, 这些努力有了结果:1998年, 他接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博士学位录取通知书。

博士学习期间, 李建民师从于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家周勇教授, 把当时中医免疫学研究前沿领域的“中药分子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并在在周勇先生和他的夫人———我国著名中药药理学家徐秋萍教授的共同指导下, 系统学习了中医肾病免疫学分子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学, 并全面掌握了现代医学的实验技巧。这期间, 他还得到了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启福教授的悉心指导。临床工作期间, 又拜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著名中医肾病学家聂莉芳教授为师。诸多名师的栽培, 为他此后在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学领域的学术建树,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 学有所成的李建民教授选择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事实上, 当时他得到了北京诸多大医院肾病科室领导的青睐, 希望他能够加盟。这样的“待遇”, 对于一位当初从卫校大专班走出的医学生而言, 恍惚是一种“今夕何夕”的人生大梦。对此, 李建民教授坦言:“是中原文化的滋养, 让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求学之路上, 阳光青灯, 夙夜向前, 不敢懈怠。”这, 也许就是他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的底气所在吧!

学科, 起于瓦砾的高楼

“初到我们科室时, 我一直为科里当时的30多名同事的温饱问题发愁。”这是李建民教授谈到他当初加盟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时的感慨。那个时候的肾内科, 连很多最基本的学术研究项目都无法开展;而李建民之所以最终选择这里, 潜意识中彰显了中原文化和中医文化赋予他理性的“辨证”思维———越是基础薄弱的科室, 越有发展的空间;荒野瓦砾之上, 才好建设高楼大厦。

十多年之后, 这个当初几乎是一穷二白的科室, 在李建民教授的“统帅”下, 已经发展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西医结合肾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梯队基础, 完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肾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继承人、学科骨干培养模式建设。科室的诊治范围已经拓展到了肾病科的多个专业领域。而且, 他们以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Ig A肾病等疾病的中医学特色突出、疗效独特。目前, 科室拥有床位36张, 20台血液透析设备, 每年整体流水收入增加率平均15%至18%, 占医院整体流水的1/8至1/10。

在此基础上, 李建民教授还领衔肾内科于2008年11月, 与中日友好医院联合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年会;2011年1月, 李建民教授联手京津冀陕四个学会承办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肾病高峰论坛”。这次由该科室独立承办的学术盛会获得了巨大成功;2013年, 他们举办了北京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聂莉芳教授学术传承;记者采访时, 他们正在筹备其承办的、将于2014年12月14日开幕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年会与海淀医学学术论坛, 届时, 这一高峰论坛将云集国内肾病名家……

科室的学科建设依照他的规划, 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着;而统领一个科室, 无疑会耗费李建民教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个人的学术研究。

在临床上, 李建民教授主要选择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速率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肾小球疾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肾小球疾病辨证规律研究、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如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研究, 抢救严重心衰、药物中毒、有机磷中毒、顽固性腹水回输等。他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透析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Ig A肾病分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狼疮肾、过敏性紫癜肾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并在长期的学术积淀中, 将此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些年来, 他经过对270余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治疗研究发现:经验方通络保肾复方具有肯定疗效, 大多数病人服用通络保肾复方, 再结合现代医学综合治疗, 病情能够稳定2年以上, 未进入透析治疗者能超过半数。同时, 他还一直进行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基础体系构建研究, 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病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诊治糖尿病肾病消除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衰竭中医学疗效独特, 以中医共性病机研究为主体, 中医学疗效评估紧跟国际肾脏病前沿理念。

李建民教授作为课题主要完成人, 还参加了国家科委新药基金资助课题“山茱萸总甙抗类风湿性关节炎Ⅱ类新药”的项目研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课题“气阴双虚型干燥综合征模型制作和病因病机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 他主持了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资助课题“肾络瘀痹 (肾纤维化) 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科委重大基础专项“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肾病临床管理体系数据库平台”建设和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肾络瘀痹理论干预高血糖诱导足细胞ERS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参与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Ig A肾病病理变化与中医学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领衔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利用个体化诊疗平台评价中医药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疗效的研究”及“CKD治疗指南在北京地区的应用推广及改良”……

更令国外内肾病学界瞩目的是, 李建民教授集多年学术经验, 在国内率先提出“肾络瘀痹”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病机这一观点, 并对此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十余年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 系统构建了“肾络瘀痹”中医学理论框架。

去年端午节期间, 李建民教授在微信上晒出了一张比较“狼狈”的照片。附在那张白大褂上污迹斑斑的照片旁边的是一段话:“别人都在过节, 俺还在喂老鼠。老了, 手脚不利索了, 一不小心洒了, 脏了一身……”这段颇有自嘲意味的话, 实际上是他假期里一个人猫在实验室做实验时的“纪念”。

———这条不经意的微信, 也许恰好从一个侧面, 揭开了李建民教授为什么能够在科室建设、个人学术多方面齐头并进, 并终于荣获首届“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的“奥秘”之所在……

生活, 恬淡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3年前, 记者第一次去采访李建民教授时, 刚和他聊了没几句, 他一眼便注意到了到记者的相机, 接着便马上转移了话题, 从相机说起, 滔滔不绝地侃起了摄影;这一聊, 一下午的时间没了, 天至薄暮时, 他还意犹未尽。

那天下午, 采访虽然失败了, 记者却认识了一位摄影大家———他的电脑里, 储存着度假时拍摄的几十幅风光摄影作品:云雾缭绕间的蒙古包、碧绿草原上的朵朵白云、朝霞满天时的密林光影、暮色苍茫中奔驰的骏马……李建民教授兴致勃勃地阐释着每一幅作品的用光、构图, 镜头选择、创作理念等等, 令记者获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是一幅照片布满了枯树枝叶, 极不显眼地点缀着几点淡黄色的小花, 这幅作品在不久前的一次摄影展中获了奖!“这些小花, 昭示了生命的本质啊。”听了这话, 记者顿时觉得原本死寂的画面充满了活力……

———一位临床医学学者的生活, 并不是刻板单调的, 完全可以多姿多彩。李建民教授开玩笑说, 他节衣缩食, 把“私房钱”全部拿去购买了摄影器材和胶卷;并自嘲说:“要想败家, 就玩儿摄影。”

除了对摄影“发烧”, 博客上线时, 他写博客;微博兴起时, 他玩儿微博, 而且一不小心修炼成了“大V”, 粉丝有15000多个;微信刚一流行, 他又赶了时髦, 时不时发几张“卖萌”的照片, 自娱、娱人;转载与原创, 最多时一天发过30多条。记者分析了他的微博和微信所发的内容, 大致归为五类:一是自己原创的人生感悟, 二是与医学相关的临床经验, 三是摄影、书法等五花八门的个人爱好, 四是各类互通有无的医学会议、讲座、政策信息;最重要的是第五类, 他天天在微博上解答着患者对于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的问题。

2014年春, 李建民教授的肩上又多了一个担子———医院医务处主任。我们都知道, 任何一家医院的医务管理机构, 都是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作为该部门领导, 这与他此前仅管理肾内科这一个专业科室的工作, 要付出不知道多少倍的时间和精力。然而, 浏览他的微博和微信, 你会发现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业余爱好”。“没有影响那是假的, 这大半年来, 我外出休闲摄影的机会不多了”, 李建民教授有些遗憾地说。记者也注意到, 他的微博、微信发出的时间, 大多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凌晨或者深夜。

“中秋回老家探亲, 又见到1991年我开始治疗的一位尿酸性肾病血肌酐为190ummol/L患者。20多年过去, 他的血肌酐为224ummol/L。当年我硕士毕业回到故乡他找我看病, 开始服用我开的中药, 坚持至今。我考博士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 他有几年没有见到我, 依然坚持服用我当年的中医处方, 令人感动。”这是今年中秋节后李建民教授发出来的一条微博, 一天不到, 就被粉丝们点击了3万多次, 转发了几十次, 赞叹他的医术的, 感慨患者对他恒久信任的, 咨询相关疾病问题的等等, 他均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 对于他不方便回复的医学问题, “我私信你, 给你介绍当地的专家”。

粗略统计, 在李建民教授迄今发出的近3万条微博中, 为患者释疑解惑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他把这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当成了“诊所”。在微信上, 他还开了一个“晨语”专栏, 随手记录着他的人生感悟, 其诸多睿智之语, 丝毫不逊色于很多美文大家的“心灵鸡汤”。

“无论我们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 都该喜欢那一段的时光, 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 不沉迷过去, 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 生命这样就好。将生活中点滴的往事细细回味, 怀平和之心, 恬淡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这是记者随手摘录的他近期一则“晨语”。尽管李建民教授刚刚荣获了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但从这些“晨语”中, 我们却可以悟出他在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人生路后, 所历练出的恬淡充实、荣辱不惊的人生智慧……

专家简介

篇4:高校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高校;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8-01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当前,我国已有几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的医务社會工作人才,甚至在一些高校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方向也会有医务领域,总体来说,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不断增加。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也是开展本探究的重要原因。因为本人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两年的实习基本都是在相关机构或者医院实习的,对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有很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开始对高校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一、有关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研究

(一)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必要性研究。

谭卫华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实习,而有效的实习模式也将成为医务社会工作教育通往专业和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准社工’正式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石礼华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专业认同感,同时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关于医务社会工作实习问题的研究。

齐建从实习制度、医院和教师这三方面探讨医务社会工作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医务社工实习制度尚未建立;医院环境对医务社工的陌生和排斥;教师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不足,这三方面是影响医务社会工作教学实习难以开展的原因。谭卫华则从学生、学院、机构、医院、实习这五个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认为现在医务社会工作实习面临这样的尴尬,如学生与机构的匹配随机化;学院与机构的合作非制度化;学院与医院的督导非专业化;学生的专业信念非坚定化;实习的评估体系非科学化;实习模式的非传统化。

就地方高校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探索方面,周丹红认为存在政府和实习机构对社会工作实习的专业性认同感不强;经济资源的相对有限,非营利性组织的缺乏,导致专业实习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以及专业实习督导的缺乏这样的困境。陈璐、徐选国、王荣、王志中认为造成学生受教育的片面化以及实习的低水平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实习三大主体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具体是指学校、机构和实习学生之间角色不清,三者不能很好的扮演各自的角色,不能很好的承担各自责任,更不能促成三者的良好沟通、协调合作;其次是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中,附属医院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研究中,刘继同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出发,指出3种模式:医院自发成立模式、外来进入模式、“无意识”模式(刘继同,2006)。同时,学者刘岚、孟辉则对医务社工的发展归纳了5种实务模式:历史渊源模式、社会工作推进模式、公共关系管理模式、医患纠纷处理模式、康复医学模式(刘岚、孟群,2010),学者祝平燕、曹富平、祝松则提出通过对患者生活场域的改变,将医务社工的工作范围扩大至家庭和社区,建立一套从医院到家庭再到社区的一整套服务模式,即“医院——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模式(祝平燕、曹富平、祝松,2011)。

(三)关于医务社会工作如何开展问题的研究。

齐建就实习教学提出这样的建议:一是建立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模式;二是坚持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原则,具体主要是因材施教,从学生、实习医院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社会工作理念(专业价值观)在医务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地位;三是建立专业督导模式;四是重视对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评估;五是医科院校应发挥其优势,注重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谭卫华就医务社会工作实习途径提出七点建议:一是互相沟通交流,打开良好局面;二是发扬职业水准,打消机构疑虑;三是自组专业实践,开创支持网络;四是利用专业特长,拓展实习空间;五是加速制度建设,确保专业实习;六是加快督导培训,力求督导专业;七是探寻实习模式,积累宝贵经验(谭卫华,2007)。

就地方高校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探索方面,陈璐、徐选国、王荣、王志中提出可以这样建设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首先,医院应该成为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的主阵地,具体表现在:一学校加强与医院沟通,提升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二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工作不应只停留在报告、日志编写等方面,而应当运用所学知识,为医院和患者服务。其次,整合利用资源,促成专业教育和实习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一资源整合,包括:课程实习与机构实习的整合、机构、学校及学生需求的整合和社区资源的整合;二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以及校际资源(陈璐、徐选国、王荣、王志中,2009)。

黄承香在医务社会工作学习型实习团队模式中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法,一是在实习前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通用知识测试,合格者方能参加实习;二是配备数量足够的督导老师,实现一对一的督导方式;三是营造学习新知识、知识共享的氛围;四是建立合理的评估标准,调动实习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篇5:2014年医务科主任工作总结

一、强化医政管理,应对重点工作。

(一)顺利完成第六期西学中培训班、全科医师培训班、村医培训班、急症急救能力培训班、适宜技术培训班、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能力培训班等一系列市区指派任务。共计培训200人次,720学时。

(二)完成2014对口帮扶工作。共计下派6名高年资医师,带教20名学员,专题讲座38次,门诊接诊病人644人次,义诊下派专家75人次,义诊757人次,对口援建专科门诊人次同期增长11%。

(三)完成2014师承教育考核。全部师承笔记按期完成,老师及学员经费已发放到位。

(四)完成6次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共举办2次三基理论考核、2次适宜技术考核、1次心肺复苏理论考核、1次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所有临床医师考核合格。

二、防范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

(一)开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简化就医流程治理过度医疗减少医患纠纷专项活动,从质量和沟通着手保证医疗安全。

1、认真做好医疗质量考核工作,严格按管理规范开展工作,严格按医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强化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增有关医疗文书及法律法规条例。

2、强调入院告知书、授权书、各种诊疗知情同意书的规范完整书写;加强对诊疗计划、用药安全性的检查力度;严格做好手术安全核查。

(二)做好医疗纠纷的调解、应诉工作。完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全部临床、检验、影像医师按期参加医疗责任险,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三、医疗质量管理。

(一)强调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执行。主要敦促科主任在科室管理中严格按照核心制度的要求管理,加强科室自身建设,完善各种质量活动和资料整理。

(二)医护药协同开展医疗质量活动和病案质量管理。督导各科室主任严把科室医疗质量,针对不足提出合理改进意见。

四、学科发展方面。

(一)圆满完成针灸科创建兰州市中医重点专科工作,10月顺利挂牌。

(二)完成2014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

(三)鼓励科室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创建科室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

五、日常工作和特殊工作。

(一)协调好临床科室与职能科室之间、各科室之间、每个科室中的人员之间的关系。保证各科业务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未因这些关系的问题造成医疗业务运转的障碍。

(二)较好完成了上级各种检查的策应、协助工作。

(三)做好各种医疗文件的上传下达。

(四)做好基层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工作。

(五)协助网络部门较好完成了信息工作。

六、加强科主任管理。科主任是维系医院正常运转和医疗工作有序开展的中坚力量,科主任管理是医务科工作的重要一环。医务科通过做好科主任功课,有重点的分析、督促、解决科室存在问题,强化科主任管理意识,强化制度落实,贯彻执行院部决策。

七、不足方面。

(一)临床路径虽已建立,但尚未是真正开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在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监察方面尚存较大差距。

(三)在学科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

(四)科主任管理工作尚有不足。

篇6:医院科主任医务工作的演讲稿

医院科主任优秀医务工作演讲稿 作为一名科主任,我没有资格谈什么索取,没有资格讲什么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勤奋的努力、超人的技能、优秀的成绩、诚实守信、厚道做人。只有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胸怀宽广、言而有信、顾全大局,才能带出一个充满温馨与激励,竞争与创新的和谐团队,让“院荣我荣,院衰我耻”的理念牢记心中。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那就是做一名优秀的科主任,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我们不凡的业绩,让爱与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主任怎样能做的更好,更优秀,是我时刻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份计划,为科室设计一个未来,让“管理变成严肃的爱”“让创新变成最大的福利”,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因为“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不在竞争中崛起,就在竞争中消亡。顽强进取、永不言败、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工作目标。

第一方面:以德行医扎实工作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主任医德是最主要的。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农民小伙子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更严肃的要求我及我们科室的医务人员要以诚为本,坚持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大处方,能用普通药的不用贵药,为患者减轻负担,为科室树立形象,带动一个温馨的团队,用真情和爱心,用细心和耐心,呵护着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维系着每一位母亲和孩子的健康与安宁。

第二方面:勤奋上进精益求精

同志们深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赶得上快速发展的科学脚步,优秀科主任应不断的充实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掌握新技术,增强服务技能,提高专业水平,让我们科室成员都知道自己肩头那沉甸甸的`份量,带动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潜心钻研、发奋自强,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队伍。

第三方面:以身作则精诚团结

处处身先士卒,用心去做事,以真挚的情感对待病人,以敬业的精神对待工作,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同事。做到别人休息我顶班,别人休假我加班,别人有病我帮班,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人,以高尚的医德感染人,以奉献的精神教育人,以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打造一个协作型的团队。

第四方面:竞争创新创收效益

面对激烈的医疗竞争,我要以满腔的热情、超前的思维、全新的理念诠释一个儿科医生的崇高责任,带动一个敢于挑战、敢于正视、敢于争取的创新型团队。目前我们科室刚刚起步,我们有信心,通过过硬的诊疗技术、特色的服务内容、低廉的治疗价格、明显的治疗效果和多方面的宣传,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

第五方面:责任意识全局观念

科主任考虑和处理问题时,要从大局着眼。为科室人员谋福利,为科室和全院更好的发展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在处理局部和全局关系的问题上,打造一个以医院为主,科室为辅的高效团队。

成败于否,在乎一心,全心投入,真诚相待,让我和我的优秀团队在院领导的鼓舞下,开拓创新、奋勇前进,追求成功,创造业绩,再创我院的辉煌!

篇7:医务科主任职责

岗位要求:

1、熟悉医务科及医保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业务水平在其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胜任行政办公领导工作所要求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思维。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担当。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处理应急事件的管理能力。

3、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服务意识强,有奉献精神。

4、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民主作风好,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

5、在岗期间和离岗以后均不得私自将患者个人信息、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医疗文书档案及相关诊疗信息外泄。工作内容:

1、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务科的管理工作。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科学管理、不断创新,带领全科人员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

2、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医院做好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及聘任工作。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保证各种会议的出勤率,确保政令畅通。对科内人员岗位制定具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并有考核标准。

3、制定全院质量管理方案(包括医疗、护理、医技),经分管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分析并指导各科制定科室质量管理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方案的实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医疗事故发生。

4、组织重大抢救和院外会诊,积极参加科室交班查房及各种病例讨论。

5、深入临床工作,督促检查医疗制度、病历处方质量、医护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将检查情况每月一次上报分管院长。

6、对医疗差错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提出处理意见,报告分管院长。

7、负责医疗纠纷处理及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定期了解病房和门诊病人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不断改进医疗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做到优质服务。

8、在分管院长的指导下,制定全院继续教育计划(包括进修和专题讲座、举办学习班等),不断提高全院业务技术水平。

9、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协调、人员调度、临时院外医疗任务安排及日常管理工作。

10、负责病案统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定期分析医疗指标,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向院长报告。采取措施,提高全院医疗质量和效率。

11、组织本科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 水平。科室人员继续教育达标率达100%,80%以上科室人员业务考试成绩优良。

12、做好本部门各级人员的考试考核,合同期到期聘任考核,年终综合考核等考核聘任工作。

13、负责管理医保工作,积极帮助协调师生转院就医事宜,完成院长及分管院长交派的其他工作。

14、上述所有管理指标,均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

本人签字:

篇8: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

1.1发展准备阶段(1993—2000年)

当社会变革加速,人们需求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模式进行调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最初的工作人员由热爱助人事业、熟悉医疗需求、医疗流程和医护合作模式的内部人员担当此任。在行政管理部门也融入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社会工作理念逐渐融入医院管理。由于医疗机构的特殊性,及其注重医疗安全和医患和谐,医院通过行政管理、精神文明、质量控制部门,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链接社会资源、建立便民服务体系,以各种形式发现患者需求,救助弱势群体,承担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传递政府、社会和医院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如瑞金医院的“彩虹家园”志愿者服务项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院发展部”综合服务和东方医院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借鉴海外服务经验,融入社工服务理念和元素。

上海最早提出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是浦东新区。 1997年,浦东新区将社会工作引入医疗行业。1999年底, 该区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由当时新区社会发展局及医疗机构主管组成。2000年在浦东新区政府主导和大力推动下,东方医院、公立医院和梅园街道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首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由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部门担当此任。由于专业人员匮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法不专业,制度配套缺乏,发展较慢。为了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特派员赴香港观摩和学习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并赋予本土经验大力发展社会工作[1]。

1.2实践探索阶段(2001—2009年)

这阶段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改革方向是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 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改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由于内部需求大,同时被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大氛围所带动,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中理念先进并有特别需求的单位,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建立独立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医、护、 社服务机制。东方医院成为国内首家运用该机制的医院, 其志愿者管理、慢性病小组(糖友乐)等得到同行赞同; 2001年,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新华医院宁养院,正式由执业社会工作者加入宁养服务团队,发挥其心理援助、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作用。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设由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担任主任的医院社会工作部,并首先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开展家长教育小组、游戏治疗、哀伤辅导、医患关系协调、医护情绪辅导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等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成立社会工作部, 与医护建立“立体式”服务团队,营造医院人文关怀环境, 协助病人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多家医院与高校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担任机构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发展方向,寻求更有效的服务模式。同时,该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了大胆实践探索,如建立了临床专科社工制度。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工队伍”;2007年,组织部、民政部和原卫生部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医院进行全面调研,调研范围涉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结果一致认为医疗卫生体系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势在必行[3]。2009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协同各部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当时只有5家设立社工岗位和工作部门, 要满足现代医疗需求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有力措施。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卓有成效的医院进行剖析,以内参形式向上海市人民政府递交报告,得到领导极大重视,为医务社会工作全面发展作了铺垫。

2009年4月公布的医改方案首次明确规定“完善医疗职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增进疾患和谐”,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 消费意识逐渐加强。加之社会变革带来的困惑、焦虑和社会矛盾,病人想得到的已不是单纯的缓解生理疾患,还需要心灵抚慰和社会支持。医学的目的已由单纯的治疗转向治疗、预防、康复相结合,由防止死亡转向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医疗服务对象从个体转向个体、家庭和社区,服务内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在医疗领域,一方面是医疗技术大力发展、疾病治愈率上升、慢性病生存质量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发生的却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升温、伤医事件频发。医患矛盾的升级使中国医疗健康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3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目前)

在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之下,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大力推进,服务的场所主要从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逐渐推广到康复医院、宁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等。各医疗单位根据机构发展需求和临床学科特点,回应服务人群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慢性病、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岗位,贯穿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 如查房制度、临床转介制度、实习带教制度、督导制度、 疑难重症病例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病人社工介入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社会工作部的设置按照卫生海外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逐步从附属到独立建制。2013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成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为确保各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原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学会于2012年7月共同举办“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首批人才队伍培训项目”, 50余家医疗机构,80余名人员接受培训,其中有专业社会工作系毕业者,也有社会工作持证的医护人员,为推进医疗系统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评审”检查中首次将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建立和开展社会工作纳入评价标准中。2013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上海市医疗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疗质量万里行” 活动联合督查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本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拟订实施方案,并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常规工作”,“配置专职医务社工,明确为专业技术岗位,专职医务社工持证上岗”,“具备开展医务社工活动的工作场所”,“积极参与全市医务社工专业性推广宣教活动”等,进一步加大医院实施医务社会工作的考核力度。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制度化设计,正式纳入医院评价体系,开创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在44家自愿报名的医疗机构开始了社会工作试点工作。2013年, 经过调研、评估、宣传、培训等准备工作后,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从2012年的44家试点单位扩大到了103家医疗机构,覆盖17个区县,涵盖了综合性医院、儿科和精神卫生中心等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根据对试点单位的要求,各家医院拟定实施方案,独立设置工作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经过一年的大力推动,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一部分。

2主要经验

与其他领域相比,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晚。鉴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其服务理念相对超前,需着重战略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注重专业发展,不断反省修正,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沿。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秉承“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的原则正在全面推进。主要经验如下。

2.1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战略布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2011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以题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力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情况专报形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得到上海市相关领导的肯定。该年10月,原上海市卫生局与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作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总结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国内概况,梳理了本市医务社会工作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快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

2012年3月,中共中央1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卫生专业紧缺人才”。这些政策的颁布为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宏观背景,也标志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社会工作纳入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的议程。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并在2012年、2013年的医院质量管理检查中逐渐加大考核力度,推进了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各医疗机构吸引了优秀专业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医疗健康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

2013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再一次肯定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12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局与社会工作专家组对上海24家医疗机构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一支充满人文情怀、拥有专业理念和技术的“助人” 队伍注入了医疗服务行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2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循证实践,实务探索不断深入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主管部门战略布局和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率先在医院建立社会工作部;2001年,将社工理念融入临终关怀服务;2004年,首批社会工作硕士进入医院;2006年,首批医疗机构成为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2008年,获得首个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2010年,举办首个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2011年,成立首个医学会下设的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2012年,首次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各级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学科和疾病特点,设立独立部门,引进专业人才,逐步建章立制,回应病人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例、慢性病、肿瘤疾病及先天性疾病等专科设置社工岗位;病人需求为本,关注医疗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如查房制度、 临床转介制度、疑难重症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 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帮助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关注疾病背后隐藏的问题、舒缓病人不良情绪。统计调研显示,医务社会工作的加入为医疗增加了人文关怀要素,大大缓解了医患矛盾,同时也缓解了医护人员压力。由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着力实践并积极探索本土医务社会工作,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等8家单位获得“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其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东方医院被推举为“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将病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医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社工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精神融入医疗服务当中;将人文关怀、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理念贯彻于具体工作中,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2.3坚持专业为本,注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从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来看,经历了准专业化(医护转行)、混合阶段(医护转行、专业毕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化阶段(专业人员)。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也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改革、发展、创新和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上海市卫生系统按照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议进行着,在医疗机构岗位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医疗机构可设定“医务社工”岗位,归入其他专业技术类,并纳入编制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者们在学习西方理论、借鉴海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适合国情的本土化探索和研究。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实务经验的专业社工队伍,在中国特色社工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近年来,优秀人才纷纷应聘上海各大医院,海外人才尤其青睐三级医院。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象征。

社会工作的所有服务领域中,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医疗卫生和精神健康领域,专业能力和内涵建设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本[4]。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早、速度快、起点高、环境好,得天独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战略、制度设计、实务探索、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特别是2013年,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积聚卫生、教育和民政等多方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术机构协同和专业人才努力下,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注重顶层设计,提升专业内涵,全面而有序推进专业化医务社会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组织专家,从实际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设计课程,承担起了原上海市卫生局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

2.4坚持教学相长,注重自我增能,智慧推进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推进得到各职能部门及教学机构大力支持。2011年4月,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率先成立,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搭建了学术平台, 确立了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学会吸引了各大院校专业领军人物、医院高层管理者和专业优秀人才,共同谋划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不仅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进程,也在行业内起到了推广作用。上海各医疗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为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创造条件;共同研究课题,反思实务效能,智慧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上海教学主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国家级和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建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定期检查,大力宣传和推广。

此外,该领域也开展过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妇女与儿童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拓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市级层面上,自2011年率先成立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之后,2012年又建立了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2013年又获批建立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各专业团体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一致,利用各自资源,整合力量,联手在医疗行业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 1月,上海长征医院举办了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医务社工、医务志愿者工作交流推进会议”,在医疗行业首次大规模宣传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2013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办的“全国儿童医院社会工作研讨会”专门为儿科领域独家设计。会议邀请了费城儿童医院、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从事儿童医务社会工作的专家, 与学员共同分享了儿童医院社会工作领域最新进展、实务技巧和工作模式,为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热心于助人事业的学员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7月在徐汇区中心医院举办的“2013海峡两岸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医疗机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管理方法学习班”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为指导、以医疗专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对相关医疗机构探索和实践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也推进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11月,东方医院主办的“医务社会工作临床实践学习班暨医学人文体系中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研讨会”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201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召开的“2013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论坛”标志着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3未来建设展望

3.1健全制度,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机构和健康照顾机构都独立设置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并根据功能不同细化专业。 由于医务社会工作面对的人群阶层跨度最大、解决的需求最基本,最接近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因此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要求相对较高。现阶段中国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需求和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的现状,急需大量专业医务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独立设置部门,上海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紧张,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社工人员编制,即使有社工资质也难以从事社工工作。由于没有独立部门,社工专业人员往往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工作不规范、专业发展受限,难以发挥应有效果。

3.2设立和完善保障措施,保证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培养高级人才

社会工作是创新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修复社会功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力量。医务社会工作是衡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服务质量和健康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对于转变医学模式、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海外学子也加入行列,他们承担了缩短我国与国际差距的责任。由于缺乏相应岗位和编制,医务社会工作职称评定、晋升制度和薪酬福利等保障仍处于空白。目前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的机构也由于没有职称系列而待遇受到影响,严重打击了社工热情,阻碍了专业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激励等各项制度,迅速解决“实际在岗人员屈指可数”、“队伍异常薄弱”的现象。

3.3建立行业准入、考评和继续教育制度,规范行业行为

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是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把握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包括心理辅导、促进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等服务,是医护团队的一分子,是医患矛盾的“润滑剂”。 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和相关福利制度严重不符,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特殊历史时期,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过硬的服务能力,完善行业的服务规范, 制定完备工作标准,建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效机制, 建立一支高品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是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改善国民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3.4大力加强专业推广、政策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专业感染力

上一篇:青春校园励志电视剧下一篇:建筑甲方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