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汇报

2024-05-03

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汇报(精选6篇)

篇1: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汇报

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总结汇报

一、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完善营商环境制度和工作措施。区人民政府召开了X年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对全区作风建设,特别是优化为民服务与营商“两个环境”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任务的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以确保“两个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全面推动项目签约落地。

制定出台了《X区投资促进优惠政策》、《X区项目招商落地引荐人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X区招商工作、争取资金、扶持服务企业培植税源收入任务考核办法》,确保优质项目在X区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制定了《改进工作优化“两个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的X个部门,X个窗口开展为期X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对窗口部门违反工作纪律的个人进行通报公示,并与进驻部门审批科长签订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承诺书》,通过制度约束,营造“两个环境”良好氛围。

对X项行政审批事项和X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流程、要件、时限的再梳理,同时编制了《办事指南》和《制度汇编》手册,进一步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逐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横向并联审批和纵向联动审批服务机制,充分利用“X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督管理平台”,同时建设微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推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四是主动跟进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着力加强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开辟服务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快重点项目审批速度。积极主动服务企业,与上级审批部门沟通对接,了解政策最新信息;与企业主动联系,收集审批过程中需要市直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邀请市政务服务中心有关领导召开项目审批推进会,进行审批科长“面对面、一对一”答疑解惑。全力加快铝业园区项目审批异地受理点建设,目前大厅建设、管理制度、事项汇编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拟于近期有关部门入驻铝业园区大厅。

二、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从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看,我区营商环境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区人民政府在重视程度、政策帮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例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的落实及时性不强,人社、教育、科技、房管等部门在营商软环境工作上还需发力。

(二)政务服务质量不高。

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方面做的还不够,企业在审批、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及态度还需提高。企业项目落地、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所需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水、电、气等基础保障方面,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细化的不具体、解决的力度不强,服务的方式、水平、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效、便捷的政务办理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三)政务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

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对当前有关营商建设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也没有对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企业手续办理、项目引进落地、要素保障协调方面都存在服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对我区的百年老店,自治区、市级的名优产品,非遗项目内容,商务、文化等部门没有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积极广泛宣传,以提高我区传统优秀品牌在全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力度不强。

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虽然建立了网上和APP政务服务平台,但是功能不健全,只能查询办理程序,政务审批系统使用率低,没有真正实现网上审批。

(五)简政放权的程度不高。

有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的不配套、不同步,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仍显繁多,例如规划和国土等部门,每次企业审批不止跑一两趟,造成企业上下奔波。同时,审批和监管流程界限不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造成审批困难,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安排。区人民政府要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营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和分析营商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从清明的政治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大气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科学规划。要学习和借鉴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经验,加大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保障能力。

区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深入研究分析我区企业的现状,在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抓住招商引资新项目与现有企业的需求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和态度,积极想办法解决我区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通过定期协调上级部门,进行现场办公等措施,有针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引进项目的快速落地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要努力搭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获取科技信息,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在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要加大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特别是要解决好铝业园区水、电、气、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商业综合体、职工公寓、文化体育、学校、医院、交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营商公共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及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企业安心落户,让人才踏实创业。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多样化需求,积极协调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让企业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条件,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为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三)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对我区营商环境有关的政策、制度、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适应当前发展的形势要进行完善,不适应新形势的应予以修改或者废除。要在政策宣传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全方面的宣传,让企业和群众深入了解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服务政策、审批政策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氛围。各职能部门间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加强沟通,推进信息、数据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效能。

区人民政府要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社保大厅等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及职能进行认真梳理,确保把一般性审批事项在窗口直接办结,逐步实现入驻数量最多、办理事项最全、办理效率最高、办理质量最好的服务大厅,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要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需求,推进网上大厅业务事项延伸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对企业注册登记、资质认定、商标专利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最大程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五)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管理制度。

区人民政府要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建立完善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拓宽简政放权程度,特别是国土和规划等重要审批环节,要明确审批和监管的界限,要确定先审批后监管的流程制度,主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难题,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在监管中严格强化管理措施,把事前监管的重点转移到事中和事后监管,通过制度的优化,服务的跟进,在推动企业引进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2: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汇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按照中院部署要求,结合X法院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判质效方面。

截止X月X日,我院共新收案X件,结案X件,结案率为X.X%,结收比X.X%,简易程序适用率X.X%,平均办案用时X.X天,正常审限内结案率X.X%,一审服判息诉率X.X%,上诉改判率X.X%,发回率X.X%。

(一)案件结构变化情况。

X.刑事案件。今年以来新收刑事案件X件,审结X件,判处罪犯X人,案件较去年同比增长X%。其中危险驾驶类案件增长明显,目前共受理此类案件X件,同比增长X%,主要是因为去年省委巡视组巡视发现的X多件危险驾驶案件陆续起诉至我院,导致案件数量增长。

X.民事案件。截止X月X日,全院共新收民事案件X件,同比(X件)下降X.X%。其中交通事故案件下降X.X%,民间借贷下降X.X%,离婚案件下降X.X%,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上升X.X%,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下降X%,劳动争议案件基本持平。以上六类案件在今年的新收民事案件中占X.X%,较去年X.X%基本持平。交通事故类案件收案数量下降明显,一方面是我院对这类案件实行诉前鉴定,疫情期间诉前鉴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居家隔离,交通事故大量减少,并且在省高院出台统一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意见前,部分当事人处于观望状态,当时未立案诉讼。案件整体下降的原因,与今年疫情有一定的关联。

X.执行案件。今年以来,执行案件新收X件,较去年同期新收案件X件,下降X.X%,下降原因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新收X件,恢复执行X件,共计X件,去年同期该类案件仅收案X件,同比增长X%,主要原因是对省委巡视组巡视发现的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执行的X多件非诉执行案件进行了集中清理,部分案件恢复执行,增幅较大。

(二)速裁机制建设情况。

去年X月底,根据省院部署要求,我院调整优化了速裁团队力量,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书记员“X+X+X+X”的配置,成立了X个诉前调解速裁团队,负责诉前调解、诉前鉴定、简案速裁等工作。速裁团队调整以来,受理各类案件X件,审结X件,X天内审结的案件数为X件,速裁团队办案数占全院民商事案件总数的X.X%。

为提升诉前调解成功率,我们进一步扩大诉前鉴定的范围,对道交事故、健康权纠纷、医疗纠纷等案件集中统一进行“鉴定前置”,共处理“鉴定前置”案件X件,已出具鉴定、评估结论X件,结论作出后促成诉前调解X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审判压力。

为充分发挥速裁团队人员优势,调动工作积极性,结合我院工作实际,我们专门制定了速裁团队质效考核制度,对速裁团队实施差别化绩效考核。

对速裁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以法官为中心的个人与整体两级审判质效考核评估机制,在整体团队考核机制中,细化个人工作绩效,定期通报速裁团队的质效结果,并将其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各类人员作用,调动整体工作积极性,将团队效能彰显到最大。

(三)简易程序适用率情况。

一是积极推进刑事速裁程序改革,刑事审判简易和速裁程序适用率达到X.X%,简易程序平均办案天数为X天,速裁案件平均用时X天,简易和速裁案件当庭宣判率达X.X%,进一步提高了审判效率,较好地实现了从快打击刑事犯罪的目标任务。

二是深化繁简分流,根据省法院《民商事简案和繁案立案识别参考标准》,依托“分调裁”平台,我院采取自动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模式,精确区分简单案件和复杂案件的范围。

今年以来,全院共分流民商事案件X件,其中简单案件X件,占总数的X.X%;复杂案件X件,占X.X%。

二、诉源治理方面。

(一)深化一体化解纷机制建设。我院参照“道交一体化”做法,将“两个一站式建设”与“分调裁审”机制建设相结合,通过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积极融入诉源治理格局,依托多元解纷机制化解纠纷,减少进入法院诉讼环节的案件数量。充分利用诉调对接工作中心,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通过协调司法局、妇联、人社、公安、住建等部门,对金融、保险、劳动争议、建设工程等多发易发纠纷进行诉前调解。

加强与非诉讼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解纷方式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按照中院《关于民事诉前程序的若干规定》,实施诉前调解或委托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或调解书。今年以来,共诉前化解纠纷X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审判压力。

(二)针对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进行专项梳理。

X.劳动争议案件基本情况。截止X月X日,我院劳动争议案件共立案X件,与去年同期持平,与X长安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有关的案件为X件,与破产企业有关的共计X件,总计占立案总数的X%。当事人诉求方面主要集中在确认劳动关系、两倍工资、欠发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带薪年休假工资、加班费及涉及工伤待遇方面的有关问题。因疫情原因,企业营商环境受到影响,当事人之间亦形成诉讼连锁反应,因欠发工资等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数额较高,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老职工,加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劳动者保护知识方面的欠缺及不作为问题的存在,这一部分支出已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

X.治理措施。一是加强诉调对接与专业化调解的实质化运作,为减少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及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应充分发挥诉前调解的作用,先由专职调解人员组成团队,引导鼓励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二是充分发挥司法服务经济的重要职能,通过召开营商环境等工作会议,预防化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培养企业职工的向心力和团结力。

三是充分发挥法院裁决的终局性。

在审判实践中,很多职工的起诉是因为一人起诉胜诉后,其他相继跟风,对企业来说应接不暇。充分发挥法院判决的终局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分流进入诉讼的数量,通过判决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

三、服务企业方面。

一是妥善办理涉企诉讼案件。对于涉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危害投资环境及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类诉讼案件,畅通立案渠道,缩短审理周期。依法公正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妥善处理因X疫情及疫情防控所引发的各类合同纠纷,引导合同双方尽量通过协商调解方式化解纠纷;调解不成需要裁判,对涉及不可抗力或者情势变更等情形的,严格按照法律、司法解释及相关意见、政策精神,审慎分析、正确认定。

二是完善对企业债权的司法保护。

持续推进破解执行难工作,完善执行联动机制,推行精准化执行措施。健全查办拒执罪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协助查找被执行人、协助查控车辆的常态化联动机制,高效运用网络查控系统,全力解决查人查物难和财产变现难等问题,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涉企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切实维护企业胜诉权益。

三是建立与企业良性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法官联系企业制度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常态化调研走访机制。广泛征求企业、特别是企业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院特约监督员的意见建议。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组织法官到有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法律需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送法进企业。今年X月,我院组织法官对辖区X余家涉民生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充分听取了代表委员、企业负责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较好地了解了企业当前在复工复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利用《X日报·法院特刊》、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宣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涌现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破产审判方面。

(一)收案情况。X年至今,我院共新收破产案件X件,结案X件,收结案件数量走在X市各基层法院前列。所受理的X市华安建筑安装有限公司、X市同力服装有限责任公司、X恒安散热器集团有限公司均经营时间长、企业规模大,职工数量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破产审理工作难度大。新收破产案件中,执转破案件X件,助力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维护了经济秩序稳定。截止到目前,我院还有X年以上未结破产案件X件。下步工作中,我院将按照上级法院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破产案件审理力度,争取在今年年底清理完毕。

(二)关于破产案件审理意见建议。

一是推进破产案件简化审,提高破产案件办理效率。我院自X年起已经全部实现破产财产网络拍卖,但由于有些破产财产存在土地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没有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建设审批手续,变现有时比较困难,充分利用网络司法拍卖手段,积极推进财产变价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疫情影响和债权人人数较多等因素,我院受理的X盛源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X恒安散热器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案件均通过网络方式召开三次债权人会议,来自各地的债权人通过网络平台阅读会议材料并进行网络表决,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效率。

二是探索府院联动机制和职工维稳工作机制。

依靠市委、市府领导,成立法院、市政府、管理人联动工作组,各负其责、相互协调、通力配合,方案完备,措施得当,做好破产过程中职工安置、土地厂房设备处置等问题,确保破产工作始终有序、可控、平稳推进,杜绝职工、债权人上访事件,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篇3:优化河北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河北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一) 河北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1.经济开放度相对较低。河北省2015年GDP在31省区排行榜中排名第七, 全省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级市来看, 唐山、石家庄、沧州的GDP总量排名前三, 唐山、廊坊、石家庄人均GDP位列前三, 此外邢台的人均GDP最低。从经济总量来看, 河北省排名较为靠前, 但是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且河北省的外向经济不活跃, 对外贸的依存度较低。河北省经济开放度较低的原因之一, 是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 部分生产要素快过进入河北一些非沿海地市, 河北的经济没有通过自主发展的方法实现产业升级。

2.生态环境问题不乐观。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河北省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北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除去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地形限制等外在因素外, 还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与北京、天津的生态环境相对比, 河北省在清洁能源有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雾霾天气十分严重, 多次居于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榜首, 在工业产值提升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 对于吸引外资、优化企业生产结构是极为不利的。

3.城市消费水平一般。河北省大部分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要低于平均水平, 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的居民消费水平排在全省各市前列。由相关分析可以看到,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位于河北省的前列, 但是居民消费水平并不高,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所以说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拉动城市消费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4.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河北省目前已基本建立科研院、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相协调的学科体系, 人才资源较为丰富, 为河北省进一步依托人才与技术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河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与沿海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河北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与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此外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 经营发展偏向于保守, 对于自主创新的主观意愿不强。

5.政策扶持和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对于企业来说, 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政策扶持, 对于企业的效率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行政审批事项较多、办理时限较长, 这为企业进行审批核准带来很大的障碍。另外人才供给不足, 企业就不能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缺乏内生人才培养机制。河北省对于外来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一方面河北与北京、天津相邻, 在资源、环境、制度、社保等方面与京津有较大差距, 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高;另一方面, 河北省缺乏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自身难以持续培养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中高级人才。

(二) 河北营商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1.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为河北省商业发展带来新突破。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独特优势。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科技教育力量较强的地区, 产业基础较为雄厚, 资源储备丰富, 而且河北省以优越的地理优势, 内环京津建立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具备足够数量的发达的物流集散和交通枢纽, 整体消费水平较高, 市场容量占全国的10%以上。

2.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家支持发展高科技、新能源、环保、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对于河北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许多政策和实际上的支持。国家从该政策法规上鼓励企业进军新兴产业, 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在企业实践上给予了很多的指导。

3.“互联网+”下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引领河北经济再起飞。在“互联网+”的大潮下,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 使得经济社会的各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营商环境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推动信息与经济高度融合, 开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并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河北营商环境的策略

(一) 营造开放互通的区域环境

“环京津”“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都是将河北省囊括在内的, 河北省营商环境的优化, 应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 在重大战略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 提升河北省商业的开放程度。河北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经济开放度较低, 这对于河北省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深入拓展是非常不利的。沧州的黄骅港可以作为河北省发展外向经济的重点突破口, 以黄骅港为中心, 围绕它的四个城市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可以依托黄骅港的交通优势, 形成“一个中心, 四个基点”的发展模式, 以港口带动腹地商业发展。

(二) 建设优质绿色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营商环境的优化自然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 只有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营商环境的不断升级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移, 以及创新驱动商业发展都需要优质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1.优化产业布局。唐山、邯郸、承德、张家口四市均有钢铁产业分布, 对于河北省的产业布局调整, 应该以钢铁行业为切入点, 深入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应该将重点放在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上, 以升级工业技术、提升工业质量为目标, 顺利完成产业转移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 尝试以市场换取先进技术, 创造条件吸引外来先进技术在河北落地,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完善综合生态治理机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服务性是实现生态与营商环境良性互动的基本保证。在生态环境不乐观的状况下, 营商会受直接经济损失、机会成本、生态治理投入的制约, 使得经济效益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就是要统筹财政收入、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人口分布, 来确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机制, 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补偿监测机制, 让相关责任方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 通过奖惩机制来实现较少生态破坏, 提高生态保护的效果, 营造一个优质、生态、绿色的营商环境。

(三) 营造便捷高效的融资环境

1.落实支持性金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企业发展, 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依旧是一个重点问题。不断完善企业信贷考核体系, 对企业的风险能力进行正确评估, 尤其对小企业进行积极的扶持和鼓励, 建立针对小企业而设置的风险补偿基金, 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补助。

2.完善企业业务服务。适当扩大企业贷款规模, 有效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 完善修正财产抵押制度和办法, 减轻企业贷款抵押负担,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中来, 严格小额贷款公司行为的规范化, 降低借贷过程中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3.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联合中央、地方财政、企业的力量, 建设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通过专门机构对信用担保行为进行审核、执行、监督, 使得融资行为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并不断开发新型金融产品, 促进投资融资活动的多元化和分散化。

(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技术、产品、制度、市场、管理创新, 强化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作用, 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在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优质创新型企业引领一般企业进行行业革新, 才能不断提升河北省整体的商业创新程度。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 只有技术过硬、水平一流, 才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不断实现企业的自我突破。

(五) 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才环境

人才是促发展的关键因素, 吸引了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为河北省商业发展不断提供新思路, 注入新的力量。吸引人才应该着眼于多方面, 例如生活环境、知识环境、工作环境都是人才在进行选择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河北省应该稳步推进人才安居工作, 将人才吸引到河北省并将人才留在河北省, 为优质人才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让他们在个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 乐于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贡献给所在企业。

优化河北营商环境,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努力, 从多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河北省营商环境的优化, 不仅要从省情出发, 在具体实行时更要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 进行实际的分析和比较, 以经济现实为参考, 结合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 不断为优化河北省的营商环境做努力, 普遍提升河北省内城市整体竞争力, 发挥品牌效应。各主体积极响应省委号召, 创造“宁静经营”的营商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地区的区域界限已经被打破。在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一个地区要靠什么来吸引投资者, 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单纯依靠宏观政策扶持或者优惠倾斜不足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是增强地区经济活力, 击败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砝码。在环球时报社主办的“2014中国区域发展与投资论坛暨中国最佳营商环境评选”上, 唐山与成都、青岛、长沙等一起荣膺“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称号。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营商环境的策略, 分析研究河北省营商环境, 对提升省域内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营商环境,城市竞争力,比较优势,不足,策略

参考文献

[1]施卫华.改善国际营商环境加快广东转型升级[J].广东经济, 2012 (09) .

[2]宫艳玮.经济新常态对民营经济影响暨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济宁学院院报, 2016 (01) .

[3]季评.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力[N].济南日报, 2014-03-27.

[4]康桂芬, 宋国学, 祁文辉, 赵文丁.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突破口:产业合作——基于河北视角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 (01) .

篇4: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汇报

编者按: 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近年来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去年1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五届中非企业家大会闭幕式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凸现中国对与非洲大陆开展贸易与投资的重视。如今,中国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园区等领域已经成为非洲主要合作伙伴。非洲方兴未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使非洲成为增长最快和最有希望的大陆。

很多人认为“走进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一站。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大陆,“对于中国的大企业来说,如能抢占先机就能够做大;对于小企业来说,走向非洲则可能做大。”

中资企业在非洲大陆的经营发展情况到底如何?近期,中国贸促会调研小组赴尼日利亚和摩洛哥,分别走访了两国一些涉及工程承包、机械制造和商品贸易等行业的中资企业,对这些企业在当地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研。

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端,东接阿尔及利亚,北部与西班牙隔海相望,最近处仅有14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辐射欧洲、美洲、非洲市场。

目前在摩洛哥投资发展的中资企业只有30多家,一类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企业,另一类为工程建设企业,主要从事高速公路和路桥港口等基础设施的项目承包。摩洛哥只有约1000名华人,是世界上华人最少的国家之一。

为了解摩洛哥的投资环境和当地中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中国贸促会调研小组近期走访了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经商处、摩洛哥中资企业协会及十几家在摩中资企业,发现摩洛哥的投资环境总体良好,但中国企业在摩洛哥投资面临着一些障碍。

华为、中兴等中资企业均认为,作为潜在的投资目的地,摩洛哥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摩洛哥政局稳定,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税收和法制体系较为健全,与美国和欧盟等都签有自贸协定,投资者可免税进入55个国家的市场,整体营商环境较为友好。此外,摩洛哥人力资源丰富,工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高。为吸引投资,摩洛哥政府也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配套激励政策。

当地中资企业反映在投资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签证难办。摩洛哥政府为保护当地就业,采取苛刻的用工和签证政策,严格限制中资企业的劳务派遣。华为等公司反映,工作签证难办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摩投资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无论是办理赴摩访问签证还是已经在摩人员的工作签证,手续都非常繁琐,一般需要两三个月。摩洛哥政府颁发的工作签证有效期只有一年,但办理时间经常长达半年。摩洛哥政府对在摩投资的企业不提供工作签证配额,投资商本人办理签证都很困难,普通中国工人申请工作签证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政府办事效率低。摩洛哥政府部门官员腐败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执行不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国中铁公司反映,由于摩洛哥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该公司在当地的项目推进困难,工程进度缓慢。但摩洛哥的工程承包合同规定,工程承包商是工期问题的唯一责任人,即使由于征地进展缓慢影响了工期,对方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令企业十分被动。在当地投资的两家民营企业反映,摩洛哥基层公务员腐败现象较为普遍,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时,经常需要向办事人员送礼或送钱,事情才能顺利办成,否则就会被搁置或拖延。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摩洛哥商业文化比较封闭,主要靠人脉拓展商业关系。政府“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皇家、贵族、各大家族垄断了主要行业,外来企业很难进入当地市场。当地政府声称欢迎外来投资,但本地企业排斥外资,想方设法将外来企业排挤出去。此外,摩洛哥国内保护政策较多,商业合同中有不少保护本地人的不平等条款。在工程招投标中,外国企业的报价必须比本地企业低15%以上才有可能中标。

四是资源有限、配套服务不足。摩洛哥资源匮乏,原材料供应不足,难以保证为企业生产提供相应的配套设备或服务。一家工程承包企业反映,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很多资源都是卖方市场,经常因为原料供应少、缺乏配套服务,耽误项目进度。

篇5: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一、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工作方案。制定下发《关于深化“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3个支撑、16项专项行动”,细化了25项改革任务,我局也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流程再造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的十条意见》(鲁政办字〔20xx〕149号)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标先进、流程再造”的部署进行了充分落实。

(一)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工作。一方面,强化行政权力事项承接及下放。20xx年以来,共分10批次动态调整我区行政权力事项,共调整、取消、承接落实618项区级行政权力事项,委托下放区级行政权力事项40项。另一方面,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20xx年12月,我区在全市率先一次性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硬抽人、抽硬人”原则,划转业务骨干47人,划转 24个单位的176项行政权力事项。对所有审批事项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平均提速66%,业务最高提速达95%,审批流程压缩一半以上。

(二)持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了《关于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监管的实施意见》,对同时涉及多层次、多部门的检查事项,实现一次性联合检查,全面推行跨部门“随机抽查”。27个区直部门全部制定出台了监管制度和办法,建立完善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领域分别建立随机抽查标准,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全面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一是制定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和服务标准。20xx年底向社会公布我区40个部门单位“一次办好”事项清单1289项,其中,行政权力“一次办好”事项1019项、公共服务“一次办好”事项270项,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全覆盖。二是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撑。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全区一网通办率达86.36% 。着力推行“不打烊”自助服务和智能服务,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三是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开展优化企业开办行动,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 全面优化开办流程,实现了1个小时完成从企业注册登记到公章刻制、税务和社保登记全流程。推进不动产转移登记“一次办好”,整合不动产和税务窗口联合办公,真正实现了“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半小时完成不动产转移登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定了《河东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现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时间最长控制在73个工作日以内,精简类工程建设项目控制在24个工作日以内。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全区节约集约用地再上新台阶。截至20xx年底,全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38.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33万平方米的任务。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清理无谓证明,调整取消了27项证明和盖章类材料。组建沂蒙红色志愿服务队伍,构建三级代办服务体系,为企业群众提供“保姆式”代办服务。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全面取消材料复印件,实行证照免费邮、材料免费印。

(四)大力开展流程再造。重点实施“4×4”系统工程,突出“一门全办、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四大环节,聚焦“营商环境、民生服务、监管效率、制度创新”四大领域,健全“你提我改、帮办代办、无权否决、动态优化”四项机制,着力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四减”行动,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审批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告知承诺制”,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出版物经营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食品经营许可等9项审批事项通过施行告知承诺制代替现场审核。制定印发《河东区政务服务事项容缺办目录》,集中推出首批83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容缺受理”,各类容缺材料117条。

二、我区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压力传导不够。召开了“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安排和任务分解,但压力传导不够,没有一抓到底,盯紧盯死。20xx年省里组织营商环境评价,我区综合成绩列全省第48名,未进入第一梯队。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个别部门单位抓改革工作的恒心和韧劲不足,对“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有懈怠情绪,未及时跟上改革步伐,窗口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部门间工作不平衡,个别部门单位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回应群众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进工作考虑企业群众需求不够,思想不够解放、改革不够积极。受场所、专网等因素影响,人社、医保等部门一直未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三集中三到位”没有完全落实。

(二)行政审批服务创新不足。一是思想不够解放,与发达地区相比,个别部门及人员在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及流程再造方面思想不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足,根据上级出台文件抓贯彻落实较多,创造性、突破性开展工作较少。二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囿于条条框框,不敢打破常规先行先试。比如,天津港保税区对环评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环节取消现场勘察,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流程还不够优化,个别审批事项存在互为前置现象,影响了行政审批效率。比如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涉及到市场监管、教育 、住建消防等上级部门规章、规定互为前置,导致办事群众办事多头跑。四是对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的监管不到位。中介机构业务主管部门缺少约束中介机构服务时限的有效抓手,虽然通过一系列改革,政府部门提供审批的时限不断压缩,但是审批全流程的时间压缩不明显,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强。

(三)便民服务标准不高。一是“店小二”意识树立的不牢,没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不能真正从办事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群众反映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停车难问题,还没有系统解决。二是服务标准还不高,满足于办成事,缺乏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三是个别基层单位受限于机构改革思维,对于行政审批服务局下放、委托的事项不敢接、不愿接。区里委托下放的40项审批服务事项,各镇街承接的还不到位。四是基层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在窗口、柜台设置、信息化设备以及便民服务设施的配备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需大力提升。基层便民服务及代办服务工作人员,大多为镇(街)及村居(社区)人员兼任,与发达地区通过面向社会招聘辅助人员从事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审批与监管衔接不畅。审批与监管难以有效衔接,审批与监管责任划分边界不清。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后,将原来一个部门的审批监管职责一分为二,审批和监管原本在一个部门进行的内循环转变为两个部门间的外循环,申请人在审批环节的行为由谁负责监管存在盲区。比如,法律规定吊销行政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由发证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为发证机关却没有行政处罚权,行业主管部门有行政处罚权却不是发证机关,因而对这类行为的处罚职责难以确认。

(五)信息化智能化支撑不足。一是自助服务建设起步晚,刚在区级全面推开,没有延伸到镇街。二是宣传发力不到位,全程网办率虽然达到86、36%,但办事群众很少通过网上办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三是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滞后,人口、法人单位、电子证照等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还没有落到实处,制约办事效率。

(六)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一是纵向信息不顺畅。由于省市地方数据平台之间未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导致相关部门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需要重复录入相关信息,费事费力,影响群众的办事效率。二是横向信息不顺畅。目前有些部门建有各自的信息系统,而这些系统之间往往互不相容,导致“信息孤岛”的存在,造成资源浪费。比如,原市场监管局的企业注册系统、食药监部门的食品类许可证系统尚不能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批效率的提升。三是政务服务平台不够优化,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用性、稳定性、人性化不足。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行政审批工作已经向纵深推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当今社会一个永恒课题,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营商环境的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形势,实现营商环境的提升。

(一)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各项工作。

在抓好面上改革推进尤其是省推进“一次办好”十大专项行动工作落实的基础上,针对各责任单位在落实“一次办好”、优化环节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前置审批、信息共享、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实行责任认领,将问题和整改通知书面交由各责任单位,进行限期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同时,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研究制定衔接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强业务指导及培训,尽快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一站快办,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全力抓好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按照“审管分离、权责一致”的原则,厘清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加强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审管互动、双向反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

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新建政务服务中心基础上,完善24小时自助服务区,深入开展“不打烊”服务。向镇街、村居延伸自助服务终端,探索开展掌上智能审批,让群众享受到“指尖办事”的速度。密切配合市级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和无差别“一窗受理”系统等专项系统开发工作,抓好事项上网运行工作。

(四)严格督查考核。

将深化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实行“定时、定标、定量”的跟踪督办机制,综合运用督察督办、明察暗访等方式,全程跟踪评估改革任务落实情况。拓宽监督投诉渠道,对交办、协办事项落实不力,甚至出现推诿扯皮,久推不办的责任单位,由区委督查考核服务中心进行重点督查,对限期整改不到位、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的行为,导致改革进度滞后甚至停滞的,由区纪委监委实行问责,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篇6: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调研报告

一、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工作方案。制定下发《关于深化“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3个支撑、16项专项行动”,细化了25项改革任务,我局也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流程再造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的十条意见》(鲁政办字〔2019〕149号)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标先进、流程再造”的部署进行了充分落实。

(一)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工作。一方面,强化行政权力事项承接及下放。2016年以来,共分10批次动态调整我区行政权力事项,共调整、取消、承接落实618项区级行政权力事项,委托下放区级行政权力事项40项。另一方面,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2018年12月,我区在全市率先一次性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硬抽人、抽硬人”原则,划转业务骨干47人,划转24个单位的176项行政权力事项。对所有审批事项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平均提速66%,业务最高提速达95%,审批流程压缩一半以上。

(二)持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了《关于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监管的实施意见》,对同时涉及多层次、多部门的检查事项,实现一次性联合检查,全面推行跨部门“随机抽查”。27个区直部门全部制定出台了监管制度和办法,建立完善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领域分别建立随机抽查标准,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全面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一是制定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和服务标准。2018年底向社会公布我区40个部门单位“一次办好”事项清单1289项,其中,行政权力“一次办好”事项1019项、公共服务“一次办好”事项270项,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全覆盖。二是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撑。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全区一网通办率达86.36%。着力推行“不打烊”自助服务和智能服务,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三是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开展优化企业开办行动,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全面优化开办流程,实现了1个小时完成从企业注册登记到公章刻制、税务和社保登记全流程。推进不动产转移登记“一次办好”,整合不动产和税务窗口联合办公,真正实现了“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半小时完成不动产转移登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定了《河东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现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时间最长控制在73个工作日以内,精简类工程建设项目控制在24个工作日以内。推进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全区节约集约用地再上新台阶。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38.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33万平方米的任务。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清理无谓证明,调整取消了27项证明和盖章类材料。组建沂蒙红色志愿服务队伍,构建三级代办服务体系,为企业群众提供“保姆式”代办服务。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全面取消材料复印件,实行证照免费邮、材料免费印。

(四)大力开展流程再造。重点实施“4×4”系统工程,突出“一门全办、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四大环节,聚焦“营商环境、民生服务、监管效率、制度创新”四大领域,健全“你提我改、帮办代办、无权否决、动态优化”四项机制,着力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四减”行动,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审批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告知承诺制”,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出版物经营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食品经营许可等9项审批事项通过施行告知承诺制代替现场审核。制定印发《河东区政务服务事项容缺办目录》,集中推出首批83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容缺受理”,各类容缺材料117条。

二、我区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压力传导不够。召开了“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安排和任务分解,但压力传导不够,没有一抓到底,盯紧盯死。2018年省里组织营商环境评价,我区综合成绩列全省第48名,未进入第一梯队。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个别部门单位抓改革工作的恒心和韧劲不足,对“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有懈怠情绪,未及时跟上改革步伐,窗口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部门间工作不平衡,个别部门单位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回应群众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进工作考虑企业群众需求不够,思想不够解放、改革不够积极。受场所、专网等因素影响,人社、医保等部门一直未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三集中三到位”没有完全落实。

(二)行政审批服务创新不足。一是思想不够解放,与发达地区相比,个别部门及人员在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及流程再造方面思想不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足,根据上级出台文件抓贯彻落实较多,创造性、突破性开展工作较少。二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囿于条条框框,不敢打破常规先行先试。比如,天津港保税区对环评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环节取消现场勘察,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流程还不够优化,个别审批事项存在互为前置现象,影响了行政审批效率。比如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涉及到市场监管、教育、住建消防等上级部门规章、规定互为前置,导致办事群众办事多头跑。四是对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的监管不到位。中介机构业务主管部门缺少约束中介机构服务时限的有效抓手,虽然通过一系列改革,政府部门提供审批的时限不断压缩,但是审批全流程的时间压缩不明显,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不强。

(三)便民服务标准不高。一是“店小二”意识树立的不牢,没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不能真正从办事群众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群众反映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停车难问题,还没有系统解决。二是服务标准还不高,满足于办成事,缺乏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三是个别基层单位受限于机构改革思维,对于行政审批服务局下放、委托的事项不敢接、不愿接。区里委托下放的40项审批服务事项,各镇街承接的还不到位。四是基层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在窗口、柜台设置、信息化设备以及便民服务设施的配备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需大力提升。基层便民服务及代办服务工作人员,大多为镇(街)及村居(社区)人员兼任,与发达地区通过面向社会招聘辅助人员从事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审批与监管衔接不畅。审批与监管难以有效衔接,审批与监管责任划分边界不清。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后,将原来一个部门的审批监管职责一分为二,审批和监管原本在一个部门进行的内循环转变为两个部门间的外循环,申请人在审批环节的行为由谁负责监管存在盲区。比如,法律规定吊销行政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由发证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为发证机关却没有行政处罚权,行业主管部门有行政处罚权却不是发证机关,因而对这类行为的处罚职责难以确认。

(五)信息化智能化支撑不足。一是自助服务建设起步晚,刚在区级全面推开,没有延伸到镇街。二是宣传发力不到位,全程网办率虽然达到86.36%,但办事群众很少通过网上办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三是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滞后,人口、法人单位、电子证照等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还没有落到实处,制约办事效率。

(六)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一是纵向信息不顺畅。由于省市地方数据平台之间未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导致相关部门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时,需要重复录入相关信息,费事费力,影响群众的办事效率。二是横向信息不顺畅。目前有些部门建有各自的信息系统,而这些系统之间往往互不相容,导致“信息孤岛”的存在,造成资源浪费。比如,原市场监管局的企业注册系统、食药监部门的食品类许可证系统尚不能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批效率的提升。三是政务服务平台不够优化,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用性、稳定性、人性化不足。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行政审批工作已经向纵深推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当今社会一个永恒课题,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营商环境的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形势,实现营商环境的提升。

(一)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各项工作。在抓好面上改革推进尤其是省推进“一次办好”十大专项行动工作落实的基础上,针对各责任单位在落实“一次办好”、优化环节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前置审批、信息共享、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实行责任认领,将问题和整改通知书面交由各责任单位,进行限期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同时,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研究制定衔接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强业务指导及培训,尽快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一站快办,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力抓好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按照“审管分离、权责一致”的原则,厘清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加强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审管互动、双向反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新建政务服务中心基础上,完善24小时自助服务区,深入开展“不打烊”服务。向镇街、村居延伸自助服务终端,探索开展掌上智能审批,让群众享受到“指尖办事”的速度。密切配合市级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和无差别“一窗受理”系统等专项系统开发工作,抓好事项上网运行工作。

上一篇:每月一事九月活动方案下一篇:高水平的英语简历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