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2024-04-29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通用5篇)

篇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以意逆志”

二、理解“知人论世”

1、明确定义

————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4、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怎么说的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例如: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

《咏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板书: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C、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三、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教学反思:

篇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解读诗歌。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杜甫、陆游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难点:如何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或仁或义,或忠或智,都让后人津津乐道。而诸葛亮可以说是其中之最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创作的灵感,写到他的诗词就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首代表作《蜀相》《书愤》。

二.研讨新课

(一)《蜀相》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与诸葛亮

1、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一个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就是要探求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下面请几位同学根据这些点来讲讲杜甫的生平际遇。

几位学生回答,补充,共同明确如下:

教师板书:素有大志,生活困顿,命运坎坷,才志不展。

2、除了对作者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外,对于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应当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更容易理解诗歌。诸葛亮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也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他的生平际遇。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了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鱼水相得。最后在北伐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

3、想一想,这样的杜甫去参观武侯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

歌颂,赞扬,景仰,追思,怀念,叹惜,痛惜„„等等类似情感。

二、以意逆志,解读诗歌

1、朗读,感知:结合课后习题一自由诵读《蜀相》,要求带点感情。全班齐读。

2、自主赏析

本诗写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那么这种感情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呢?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诗人的这种敬意或是叹息来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此诗,自主赏析,讨论交流,积极发言。

教师示例:标题,用蜀相而不用武侯祠,可知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崇敬。

学生回答,鼓励发言,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共同明确如下:

首联:“寻”饱含了诗人对其无限追慕的情怀,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颔联:表面写景,实则写情。以乐景写哀情。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人们把诸葛亮遗忘了,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颈联:写诸葛亮的才德,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尾联: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本句也寄托了杜甫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小结,转入学习《书愤》

(二)《书愤》

一、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际遇与作品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运用“以意逆意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比较陆游的《书愤》与本诗,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和抒发个人感情等方面有哪里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如下:

1.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杜诗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而陆诗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的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叹息。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三)迁移拓展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一、知人论世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与司马氏多抗衡。诗多五言,对当时黑暗现实多讥刺,辞语隐约。

正始时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阮籍早年“好书诗”,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

二、以意逆志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四)考题链接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蜀相》《书愤》

2、预习《推荐作品》

四、教后反思

1、自我反思:《推荐作品》里的五首诗歌要上到哪种程度?

《考题链接》里的第二道题目,与本课重点无关,要不要删?事实证实要删。深度无法拓展,无法突破。

2、评课:环节紧凑,思路清晰,教态亲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重点应该是《蜀相》《书愤》,那首推荐作品只是简单带过,所以可以大胆删去。

对于作品中的人物的了解,是否是知人论世的范畴,值得考虑。

重点目标突出,课上得扎实,一课一得。

知识点与方法指导结合得好。

学生预习情况不是很理想,发言不够流畅。

内容的多与内容的广之间难以处理好的关系。

黑板板书不能一字都没有,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

篇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看到孔子除了谈论《诗》《书》等古代文献之外,他自己恭行礼仪、整理音乐、并且擅长射箭、御车,所以他主张“立志于大道,据守于德行,依凭于仁义,游憩于六艺”。这说明在孔子时代,儒学传承的文化传统尚且包括技艺与文献两部分。可是从《孟子》一书中就看不到孟子娴熟或传授六艺的场景。前面讨论过,孟子更多地将礼解释为道德自律,他也能精确地解释古代的礼制及其中的意义,但他似乎不再教学生演习礼乐,而射、御之技已成了他谈辩时的譬喻。比如他说:“实践仁的人就好像射箭一样,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身体再放箭,如果射不中,绝不会抱怨比自己射得好的人,只会反躬自省。”再如他说:“《诗经》里面说‘驾着马车有节奏地驱驰,车上的射手箭箭射中。’御车的人尚且羞于和不守规矩的射手搭当,即使他射得禽兽堆积如山也不去载他。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原则去讨好诸侯,那算什人呢?自己不正直的人从来不會旨让别人正直。”因此,孟子处在一个礼乐彻底崩溃的战国时代,他所传承的文化传统更多的是文献、传说等更为遥远的精神遗产,而不是器物或技艺,这个传统更为抽象,解释的难度更大,当然,创发新义的空间也越大。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尽管也称道《诗》《书》,推崇道德,但他们以功利作为道德和礼乐的根据,并不顾及礼乐文化中的精神价值;道家和法家则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和否定者。只有儒家对西周以来的礼乐传统和古代文献表示出极大的尊重和热爱,并以整理、阐释、传授古代的礼乐典章作为自己的事业。孔子说:“我只阐释、传授古代的礼乐典章,并不创始制作,是个‘述而不作’的人,因为我‘信而好古’,相信并且热爱古代。”他还说:“《诗》感发了我。礼树立了我,乐成就了我。”一个人从受到道德的感召、确立自我并有所成就的整个过程都在享用着传统文化的资源,文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但是如果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推崇理解为复古守旧就大错特错了,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的而获得新的,就能做别人的老师了。”所以,“温故知新”指出了人类新的经验与智慧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已经具备的经验与智慧,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在儒家学说中几乎是一回事。所以,孔子主张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能够“举一反三”、“告诉他怎么去就知道怎么来”,能够有所创发。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习古代文化的目标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了解人、学习做人,学习更多的是礼乐训练与道德实践。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说:“学了以后时时复习,不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烦恼,这难道不是君子吗?”在孔子看来,学习礼乐文章与知交朋友,相互理解的过程紧密相关,或者说,寻求知音与朋友也是学习的内容。曾子也说:“君子用讲习礼乐文章来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依靠朋友来互助仁道的推行。”

孟子发展了孔子知言而知人的思想。孟子认为,研习古代的文化,是与贤人交往范围的扩大,是自我道德境界的扩充。他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他教导弟子万章:

能算得上是一乡之中的善良君子会和那一乡的君子们交朋友,能算得上是一国之中的善良君子会和那一国的君子们交朋友,算得上是天下的善良君子会和天下的君子们艾朋友。如果结交天下的善良君子还不满足,只有再追溯古代的贤人。吟诵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却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此要探讨他所处的世道。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

此时,孟子已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即古代的《诗》《书》等我们阐释的文本对象是古人精神和生命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我们的阐释过程,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活动,正是我们通过自身的体验返回古代,进入到古人的精神和生命之中,体验他的经历,知其为人,知其社会与时代。从而丰富自我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通过自我来复活、延展古人的精神和生命。历史就存在于这样的阐释过程之中,传递于人的生命之间,因而就超越了制度、器物甚至文字、符号等物质载体,孟子之所以声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之所以拈出一个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直至他自己的道统,正是基于他这样的阐释理论。

那么,人为什么能够通过文字和符号来体验别人的精神和生命经验呢?孟子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和生命之间存在着共同性与普遍性,这正是我们理解、阐释古人的基础。所以,在孟子看来,能够解读古代的经典、礼仪、制度、文字等符号,乃至于理解了其中的意义和思想,这并没有达到理解的终点。只有进一步理解了古人的心灵世界,并且让自我的心灵与古人的心灵产生交流与融合,自我与古人才能相知、同情,结为朋友。

我们知道,无论是了解身边的人,还是了解古人,都要通过语言、行为、文字或遗物等客观表现出来的东西。孔子主张,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因为言、行都是一个人内心思想的外在体现。可是孟子还有更为直截而敏锐的办法,那就是观察别人的眼睛。他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方法了。因为眼睛没法掩饰他的邪恶。一个人良心端正,他的眼睛就明亮;一个人良心昧失,他的眼睛就浑浊。当你在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看他的眼睛,他心中的善恶之念都无法隐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孟子主张直观人心。可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古人的眼睛,所以我们就要积极地启动自己的心去揣摩古人言行背后的用心。于是,他又提出了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另一条重要原理,即“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

有一天,弟子咸丘蒙与孟子讨论了一些古代传说和文献中的问题,都是关于舜和他的父亲瞽叟的。舜是古代最大的孝子,可他恰恰摊上了一个天下最坏的父亲。他伙同后妻以及他们生的小儿子象成天谋划加害舜。舜失去了孝敬父母的伦理与情感寄托,尽管痛苦之极,到田里去向天哭诉,但他仍然不懈地眷恋着父母。后来,舜被尧推荐给上天,成为天子,此

时,他的父亲成了他的臣民,他们之间应该如何面对呢?《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咸丘蒙问道:“俗语说:‘道德极高的君子,君主不能视他为臣民,父亲不能视他为儿子。’我听说舜做了天子,连尧都亲率诸侯向他朝拜。瞽叟也得向他朝拜。此时,舜见到瞽叟,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孔子评论此事说:‘此时此刻,天下岌岌可危啊!’当时的情形,真如这话所说的那样的吗?”

孟子回答说:“不对,这些话不是从君子口中说出来的,是那些齐东野人,也就是齐国的乡下人说的话。因为尧只是在年老之时,让舜代他摄政罢了,不可能率领诸侯向舜朝拜。《书》中的《尧典》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后,尧驾崩。百姓们如丧考妣,三年之内,四海未曾奏乐欢娱。’孔子曾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真如那些人所言,舜在尧死前就做了天子,而他又在尧死后亲率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岂不是有两个天子了吗?”

咸丘蒙说:“尧没有做过舜的臣子这件事,我算是明白了。不过我读过《诗》,其中的《北山》里有这么一句,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属于天子;大地四方,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那么舜做了天子之后,瞽叟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北山》这首诗,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作者是在感慨忙于国事,不能回家奉养双亲。他的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天子的事,可为何都让我一个人操劳啊!’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字修辞而误解作者要说的话,不要拘泥于作者说出来的话而误解作者的心志。要能够以意逆志,也就是用你自己的心意去推测作者的心志,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如果拘泥于文字修辞的话,那么《诗》里的《云汉》说:‘周朝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的。’如果你相信这话是真的,那么周朝就真的没有一个活人了。孝子们孝顺的极至,没有大过对父母的孝;孝子们尊敬的极至,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瞽叟做了天子的父亲,尊贵到了极至;舜拿天下来孝养他,孝顺到了极至《诗》里的《下武》说:‘永远保持孝心,孝道就成了天下的法則。’指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书》里面也说:‘舜恭恭敬敬地来见瞽叟,谨慎而不安,瞽叟也受到感动,变得通情达理。’这难道是俗语说的‘父亲不能视他为儿子’吗?”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孟子创发的两条理解古代经典的原理,其实两者是同一个理解过程中的不同方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认为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方法,也就是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能够成为正确阐释而不流为臆断与误读的前提。他认为尽管像孟子说的那样:“解说诗的人,要能够以意逆志”,可是心意在我身上,心志在古人身上,怎样才能使得我的心意不误解古人的心志呢?这就要依循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探讨古人所处的世道而了解他的为人,通过了解他的为人而推测他的心志。果真如此的话,古代的诗很少有不能理解的了。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能力,没有进入古人的生命历程,去体验他的时代与为人的能力,仅仅根据文辞来曲解或臆断诗人的心志,在孟子看来,都是一些可笑的、教条的、死板的解释。下面一则有关诗的讨论,向我们展示了孟子对上述解释方法的批评以及孟子对人性深宏而细微的体察。

《诗》中有一首《小弁》,据说是西周最后一位太子宜臼写的。他的父亲周幽王娶了一位叫褒姒的坏女人,受她的迷惑,幽王废黜了王后,驱逐了太子。于是我们在诗中看见鸟兽悠闲地飞翔奔跑,水草茂密地生长,人民享受着家居的快乐,而诗人却由此想到自己的悲惨处境:因为小人的离间而永远失去了父亲的信任。诗人忧怨伤痛与孤苦绝望之情不能抑制,呼号而出。可是有一位被称为高子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小人写的。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将高于的意见转告孟子。孟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公孙丑说:“高于说这首诗中有怨恨之情。”孟子说:“这个高老先生解说《诗》,真是太死板了!你们试想啊,如果有个人曾经被南方的越国人开弓射击过,事后他可能有说有笑地谈论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越国人与他的关系很疏远。可如果这个人被他的哥哥开弓射击,那他一定会哭泣着诉说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哥哥是自己的亲人。《小弁》这首诗之所以有怨恨之情,是出于亲人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正是仁爱。太死板了啊!这个高老头居然这样解说《诗》!”

这时,能够举一反三的公孙丑想起了《诗》中一首叫《凯风》的诗。诗中说南方的暖风吹拂着荆棘灌木,好像慈爱的母亲辛勤地养育我们这些不能成材的儿子;再深的寒泉都能滋润土地,我们兄弟七个却不能好好地侍奉母亲;树上的黄鸟,尚能唱出清和婉转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兄弟七个却不能让母亲感到安慰愉快。不过古人都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是一位有七个儿子的寡母,她已决定改嫁他人,不再守节。此时做儿子的尽管非常难过,但他并没有抱怨母亲,只是一再地表达自我责备的心情。于是公孙丑问孟子:“《凯风》这首诗里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呢?”孟子说:“《凯风》里的母亲,她的过失属于个人小节;而《小弁》里的父亲,他的过失就大了。父母有大的过失却不抱怨,这就与父母更加疏远了;父母有些小过失却抱怨不止,这就是过激了的表现了。疏远父母是不孝,过激也是不孝。所以孔子说:‘舜真是孝顺到极至了,到了五十岁还那么依恋父母。’”

那么,如何能够像孟子那样具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能力呢?我们知道,西方古代学术史上也有深厚的阐释学传统,这个传统渊源于对《圣经》的解释,其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圣经》的文本理解上帝和真理。阐释学认为,仅仅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意义,解释者具备知识就可以了;而要获得上帝的启示或者真理,除了知识,还需要信仰,所以,阐释的行为就不是对文本的一般理解,阐释也不能停留在语文学的技术层次,而要深入到对神圣的皈依,落实到宗教与伦理的实践。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孔子和孟子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阐释学的奠基者。孔子述而不作,一生删订《诗》《书》,但他决非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信而好古”是他的信仰。孔子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决不停留在客观事实与历史知识的研究之上。而是要把握和履践古人的道德精神。他曾说:“我能够阐释夏代的礼,可是夏人后裔封国杞的礼不足为证;我也能阐释商代的礼,可是商人后裔封国宋的礼不足为证。这是因为杞国和宋国的典籍与贤人都很缺乏,如果很充足,我就将它们作为阐释夏、商礼制的证明了。”

孟子也基于这样的信仰,即经典向我们昭示着古代圣贤的心灵和人类的善性。他自己也有“养气知言”的体验,深知必须锻炼自己穿越文字和语言的理解能力,才能理解古人,知晓大道。这个能力决非破解文字和语句的知识能力,而是履践仁义,完善自我的道德能力。因为与古人的圣贤为友,必须先成为“天下的善良君子”,才能体察他们的用心,不然的话就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尽管孟子非常娴熟古代的文献,但是对文字与语言保持着高度的警

惕与反思,甚至有一些反传统的色彩。他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不读《书》。我读《书》时,对其中记载周武王伐商,流血战斗的《武成篇》,只认可其中两三根竹简上的写的文字。试想,仁人是天下无敌的,周武王这样的仁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的不仁的人,天下风从,所向披靡,怎么会像《武成篇》中说的那样:杀得血流成河,连木槌这样重的兵器都漂了起来?”

他甚至对孔子的言行都不拘泥于表层的阅读。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孟子却认为孔子与大禹、周公一样,怀有伟大的用世之心,想要拯民众于水火、扶世道于危亡,决不是一个无所创作的人。孔子的创作就是作《春秋》。他说:“孔子作《春秋》,使得乱臣贼子们惧怕。”我们知道,《春秋》是记载春秋时代的史书,在孔子时代,相当于近现代史。按照古代的礼制,只有周天子才可以设立史官记录天道与人事,不要说是一个士人,就是诸侯王也没有修史的资格。古代的史官是世袭的文化职掌,直到西周灭亡,周天子东迁,史官往往流散到诸侯国,一些诸侯国才有了史记类的文献。孔子所处的鲁国因为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在礼制上可以高于其他诸侯国,分封时可能就设置了史官,因而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为孔子晚年编订《春秋》提供了史料。孟子认为,作《春秋》这件事体现了孔子良苦的用心。他说:“当世道衰微之际,邪恶的学说的暴力萌发,有臣下杀君主的事,有儿子杀父亲的事。孔子感到忧惧,写作了《春秋》。作《春秋》本是天子的职责,所以孔子说:‘知道我的,大概就是因为《春秋》了;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因为《春秋》了。’”孟子还说:

王者的政治熄灭,《诗》的时代便消亡了。《诗》消亡了,《春秋》便写了出来。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史书:其中的內容都是关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的事迹,其中的文字记录都是按照史官的体例。孔子说:“不过其中的大义,我私下取用了。”

王者的政治是文王、武王、周公施行的仁政。在那个时代,诗人们自发地创作诗歌讽颂政治和社会风气,表达心声。而周天子东迁之后,不能号令诸侯,礼崩乐坏,诗人也就不再作诗。在此衰乱之世,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重新写作了一部《春秋》,尽管在书写上采用了当时的史书体裁,但是孔子更注重从历史记录中“取义”。这个“义”就是褒善贬恶,就是将乱臣贼子们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审判力量。所以,孟子甚至认为孔子具备做天子的资质,只可惜没有人推荐。他说:“一个平民而能够做天子,他的德行一定要和舜、禹一样,不过还得有天子来推荐他,所以孔子做不成天子啊!”孟子虽然不是孔子的弟子,但他是第一个能够读懂孔子的人,从而发明了孔子的精神传统。使之实现了创新的意义,并自觉地担当起这个传统的继承者。

学和教是集于一身的,正如孔子自称的那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孔子一样,孟子不仅是一个善于学习古代文化的人,还是一个能够传授古代文化的人,所以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的三大快乐之一,又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像及时雨滋润草木那样感化别人;成就别人的道德;培养别人的才干;解答别人的疑惑;让自己的美德余韵泽被后世之人。”儒家的教与学尽管包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道德实践的启发与训练,因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圣贤君子而不是仅仅成为有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学者。孟子特别强调教师的德行,因为教育别人的前提是自觉然后再去觉悟他人,自己的有所建树然后再去树立别人,如果一个人总是以教诲别人为目的,就说明他自己尚未自觉,以后也会自以为是,永远不会有所长进。所以孟子讥讽道:“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不过,孟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与孔子迥然迥然不同的风格,甚至也有些反传统的色彩。孔子不仅是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而且是一个“有教无类”的老师,不管学生的出身与职业,什么人他都愿意教。可孟子就不一样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他的教诲的,他认为:“教育人的方法很多,我不屑去教诲一个人,这也是一种教诲。”

一个叫曹交的人到邹国来请教孟子:“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有这话吗?”孟子说:“当然!”“呵我曹交听说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汤身高九尺。而我枉长了九尺四寸之高,只会吃饭,怎样才能成为尧舜啊?”孟子说:“这有何虑?只要去做就是了。如果有个人,连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真是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就是个有力气的人了;如果能举起大力士乌获能举起的重量,那他就是乌获了。一个人怎么能担心自己不胜任呢?只是因为不去做罢了。在长者后面慢慢走,这就叫悌;抢在长者前面走,就叫不悌。走慢一点难道不能吗?只是不肯做罢了。尧舜之道做起来不过是孝、悌而已。您穿上尧的衣服,说着尧话,做着尧的事,您就是尧了。您穿着桀的衣服,说着桀的话,做着桀的事,您就是桀了。”孟子明明白白告诉曹交,道德的成就在于自觉地去履践,可是曹交还是不能了悟,说:“我打算面见邹君,借个住的地方,留下来聆听您的教诲。”孟子拒绝道:“尧舜之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您还不明白吗?人的毛病就在于不愿意去寻求啊!您还是回家好好寻求吧!有的是老师!”

孟子还有所谓“五不教”之说。弟子公都子问他:“滕更虽是滕国国君的弟弟,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应该以礼相待,可您并不搭理他,这是干嘛呢?”孟子答道:“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来问这问那。自以为有本事来问这问那,倚老卖老地来问这问那,仗着有功劳来问这问那,借着朋友的交情来问这问那,我都不会回答他们,而滕更在这五条里占了两条。”

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条,即父不教子。我们知道《论语》中有孔子教子的记录,可孟子却有另外的看法,弟子公孙丑问他:“君子不做儿子的老师,这是何道理?”孟子说:“这是因为情理上有些别扭。教育别人一定要用正道,一旦不奏效,就要发怒。一旦发怒,就伤了感情。做儿子的会说:‘您拿大道理来教训我,可您的所作所为也不见得合乎道理。’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这是最不好的事情。所以古人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父子之间如果求全责备,父子之间就不再亲密,父子不亲是天底下最不吉祥的事情!”

孟子这些不教,是因为人们有所挟持或执着,使得受教之心不诚不敬,无论是亲情、交情还是显赫的地位,都会妨碍传道授业这一师生关系的确立。孟子的拒绝如当头棒喝,让人反身自省,有所觉悟。正心诚意,既是受教前的心理准备,也是学习做人的开始。这种以端正和启发人心为先导,以专心致志为关键的教育理念,是孟子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学说的极大丰富,正如《中庸》里所说的那样:“君子恭恭敬敬地本持着自己的德性,再通过问学知晓大道。”

篇4: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教学步骤: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五、作业:自读《长恨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选择:A爱情诗 B闺怨诗 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二、要准确理解诗歌,除了 “以意逆志”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请阅读“欣赏指导”的“知人论世”部分。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三、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补充资料: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 诵读指导:节奏与平仄(课后练习)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⑨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参考: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

⑩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⑾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参考:

《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静,而《蜀相》则满怀痛惜与悲怆。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际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所不可企及的。

⑿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

《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⒀本诗主旨:凭吊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⒁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同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比较: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陆游

1、比较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不同风格及原因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之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背景材料: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参考: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4、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有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二、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一剪梅》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三、补充资料:

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旧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

门。

幽居书事

莫叹人间苦不谐,清时有味是归来。已因积毁成高卧,更借阳狂护散才。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纷纷争夺成何事,白骨生苔但可哀。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东村晚归

蜀道还吴鬓已丝,历年二纪固应衰。宁知病思沉绵日,又见秋风摇落时。锦雉白鱼供野饷,青林红树入新诗。东村寂寂风烟晚,酒挂驴肩又一奇。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1125-1210)南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其与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感人。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缘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比较:送别诗或边塞诗 作品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一、送别诗

1、汉末送别诗:哀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2、盛唐送别:乐观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同为离别诗,为什么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学者林庚先生曾经把盛唐诗歌的总体特色概括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那就是爽朗不尽的风格,新鲜灵动的语言,自由解放的个性,宽广豪迈的胸襟,慷慨激昂、锐意进取的时代气息,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情调。

三、边塞诗 欣赏边塞诗名句: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1、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补充例子: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3·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例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例1·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例2·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例4·姚合·穷边词]将军坐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关。

[例5·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例1·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例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4·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例5·朱熹·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例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例3·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地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例4·张孝祥·六州歌头(片段)]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念腰间剑,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四、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一首诗歌,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主题或主旨?

(1)诗歌标题。标题往往承载着诗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范围。(2)诗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风格等。

(3)关键字句。长诗的总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短诗的关键词句、诗眼等。

(4)诗歌注解。包括时间、地名、事件、相关人物等。(5)诗歌小序。主要是长诗。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意蕴。

教学内容:“推荐作品”部分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指导学生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思考相关问题(1)背诵全诗。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表现了在那个时代,人的遭际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现实。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顽固的封建门阀制度。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作者认为极不公平,但没发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状的不满。

(3)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看,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何影响? 参考:影响深刻。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都写到了“借酒浇愁愁复愁”的困顿。

从艺术手法看,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诗歌结构看,都是一唱三叹,起伏跳荡。

但李白《行路难》显然比鲍照更富于积极的人生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的期待。这与他们所处的大时代的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二、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注重“起”式。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长调尤重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虽是谈论的词的章法,但却说明古人对于诗词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白居易《暮江吟》中诗人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上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

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

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难怪被胡应麟称为“全篇可法”。总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忽。

(三)聚焦“转”式。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转”的作用的诠释。

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转”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高考命题者对诗词的“转”青睐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梦令》九六年的《咏史》今年的《约客》的题肢的设置都可证明这一点。

(四)善抓“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刘熙载〈词概〉)都是指的诗词的结句的要领和作用而言。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

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确然是“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体现了作者何等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古人所说的“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也同样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自然,文本层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语言的声、色、形,诗歌的意象、诗画的相融等等。古典诗歌应首先从文本这个“先结构”入手,遵“路”识“真”。

二、补充资料:古代诗人的别号 古代诗人的别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篇5: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诗海拾贝】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 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诗中主要反映他旅居京城的孤独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简介

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基础荟萃】

1.给加点字注音。①大散关()

②伯仲()...③衰鬓().2.辨形组词。

洲①州

④塞上().

斑班

衰哀

仲④忡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①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二、写作特色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文白对照】

那 知

世事 艰,中原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

气如山。

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楼

船夜

雪瓜洲渡,曾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

铁马

秋风

大散关。

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

空 自许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镜

衰鬓 已

斑。

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却成空谈。出师

世,不由使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

间!

有谁能像孔明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素材积累】

一、名家评价

①南宋后期诗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凌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

②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作家故事

少年壮志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为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应用话题 “影响”“立志”“爱国”。

三、陆游爱国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美文珍藏】

论生活

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②生活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③苏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苏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陶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B.伯仲(bï).

C.斜行(hánɡ).D.塞上(sài)

谮言(zân)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薄似纱(bï)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蕴藉(jí)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ãnɡ)...商榷(quâ)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睦邻友好的地区政策,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

B.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C.11月9日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鲁迅故乡绍兴举行。以诗歌集《向往温暖》获诗歌奖的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

D.近日,《人民文学》杂志走进北京大学,就“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问题,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5~6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7.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名句积累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这两句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和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二、中心主旨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三、写作特色

比喻象征,以景寓情。这首诗采用了以景寓情、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来曲折隐晦地抒写作者内心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诗的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至于诗人夜深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宕开笔墨写弹琴,内心无法排遣的情感便只能借琴声来宣泄了。处于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诗人想说而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就只好以琴声为喻来诉说心中的感慨。

诗人又以“孤鸿”“翔鸟”为喻,以“夜”来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写出了自己在无边际的惊惧中,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诗以景寓情。朦胧的月光,极易唤起心中的哀情,勾起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又因是“夜中”之月,月光给人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这种无处逃遁的寒冷感受,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庇,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表达。

《诗品》评阮籍《咏怀》组诗时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其实是说诗人为避祸害而采取的曲折幽隐的表达方法。尽管读完全诗,我们也无法探寻出“夜中不能寐”的具体原因,但诗人欲说而又不说的巨大矛盾及痛苦却在诗中通过“起坐”“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及人的徘徊表现了出来。读者完全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和比喻来体味到诗人欲排遣而不能的焦躁、惊惧不安和绝望之情。

四、文白对照

能 寐,起

坐 弹鸣琴。

清冷的夜晚,时已夜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索性起来抚琴弹奏。薄

,独处空堂,只见月色正浓,照在薄薄的帷幕上,寒气逼人;清

我襟。

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人的衣襟。

鸿

号 外 野,翔

北 林。

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徘

何见,忧思 独 伤心。

孤独的身影在夜色中徘徊又能见到什么呢?只有忧伤伴我独自伤心。

杂诗十二首(其二)

一、名句积累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当陶渊明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或者以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恼。由这四句诗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二、中心主旨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此为其中第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三、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四、文白对照

白日沦西 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在西山落下,明月在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

晖,荡荡

空中 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夜空浩荡,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 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夜风袭入室内,夜中枕席寒气逼人。气

变悟时

易,不

眠知 夕 永。

气温有变才知时节变换,辗转难眠方觉暗夜漫长。欲

无 予

和,挥杯 劝孤影。

想要倾吐心中愁思却无人应和,只好举杯对影独酌。日月

掷人去,有 志 不 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远去,空有壮志难以伸展。念 此 怀 悲悽,终 晓 不 能静。

想到这里心生悲戚,心情起伏直到天明。

越中览古

一、名句积累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王宫中挤满了如花的宫女。最后一句写今日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与一、二句所写昔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事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明证。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四、文白对照

越王勾践破 吴

,义士 还 家

越王勾践大破吴军,取得胜利,回到越国。战士们返回家

衣。

中,脱去了战袍,换上了华丽的服饰。

宫女 如花

满 春

殿,只 今

宫廷里面宫女们像鲜花一样,布满了后宫前殿。而这一切惟

鹧鸪

飞。

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只有鹧鸪鸟在这里飞来飞去了。

一剪梅

一、名句积累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三、写作特色

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我国古代诗词中写闺情的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代言,而此词却是女词人写自己,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玉簟秋”,也不只是说天气变凉,其实跟她独守空房的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得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所谓“月满西楼”,也就是“西楼望月几回圆”的意思。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用“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四、文白对照

红藕 香残

玉簟 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

红莲凋谢,秋风起竹席清凉。换下罗衣,独个儿乘舟出游。

云中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 西楼。

遥望空中,那是谁捎来锦书?雁阵成行,月光洒满西楼。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流。一种相思

,两

落花有意逐溪流,溪流无情不回头。一种相思分两地,两处

闲愁。此情

无计 可 消除,才下眉头,却

处愁苦恨悠悠。此情此景,可有谁替我排解?眉结刚舒,它却上

心头。

又涌上心头。

今别离(其一)

一、名句积累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轮船不畏惧逆风,不因逆风而停留。轮船驰去迅速,送的人未及返回,离别的人已在天的尽头。送的人望着离去的人的背影,倏尔就不见了,不由让人望远兴叹,徒增悲伤之情。“烟波杳悠悠”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望远兴叹。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三、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分离迅疾,聚合也应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文白对照

别 肠

转 如轮,一刻 既

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周。眼

见 双轮

,益增

中 心 忧。

眼睁睁看着那轮船的双轮飞速转动,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离忧。

古 亦有 山 川,古

亦有 车 舟。

洪荒远古也有那高山大川啊,洪荒远古也有那车马飞舟。

车 舟 载

离别,行止 犹自由。

古时的车马行舟载着游子远离分别,出行驻留行动到也还自由。今日 舟 与车,并力

离愁。

今天的轮船与火车啊,合起来让人更添离愁。明 知

景,不许 稍 绸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稍有缠绵之意。

钟声一 及时,顷刻 不

留。

出发的钟声一旦按时响起,哪怕片刻也不让人驻足停留。虽

有万钧柁,动 如 绕 指

柔 ;

虽然船舵重达万斤,可它转动起来却异常灵活轻柔;岂 无 打 头

风,亦

不畏 石尤。

哪能没有迎面吹来的强风,只是它也并不畏惧顶头逆风“石尤”。送

者 未及返

,君

在天 尽头。

送别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中,你已经远行在天涯尽头。9

影 倏 不见,烟波

杳悠悠。

眺望远去的身影忽然逝去,浩淼烟波让人衔恨生愁。去 矣 一 何速,归

留滞不 ?

离去是多么的疾速啊,归来也一定不会路途塞阻?所 愿 君归

时,快

乘轻 气球。

只是希望你归来之时,一定要乘坐那飞驰如电的汽艇“轻气球”。

答案解析

基础荟萃

1.①sǎn ②bï zhînɡ ③bìn ④sài

2.①瓜洲、神州 ②斑白、班级 ③衰鬓、哀伤 ④伯仲、忧心忡忡

3.①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②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③指诸葛亮坚持北伐,终得名垂青史,名传后世。④能够。

4.(1)楼船夜雪瓜洲渡(2)镜中衰鬓已先斑(3)出师一表真名世(4)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堂学案

1.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赞同第二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3.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自主练习

1.D [A.散sǎn;B.薄báo;C.藉jiâ,锃zânɡ。] 2.B [许:称许,称赞。] 3.C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A [B.成分残缺,可去掉“由于”。C.语序不当,“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应该改为“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D.结构混乱,“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可改为“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空 先 悲愤

7.(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上一篇:北王乡卫生院新农合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闯过深水区小学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