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2024-05-07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精选5篇)

篇1:《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我安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予家是溪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寥:孤独

7.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染也 / 予以愚触罪。

B.予虽不合于俗 / 纪于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 灌水之阳有溪焉

D.睿而为愚者也 / 昏然而同归

8.翻译画线语句(8分)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9. 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4分)

参考答案

6、D

7、C

8、(1)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奇特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来使它们受到屈辱。(每句1分,共4分。要点:“错”;“皆山水之奇者”的句式,译为“山水中的奇特之处”,或“奇特的山水”皆可;第三句中“以”译为“因为”;最后的.“以”译为“用”“焉”为代词用法,可译为“用愚字来使它们受到屈辱”或“用愚字来玷污它们”。要求语义通顺。)

(2)如今我遇到贤明的君主(1分),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1分),所以大凡愚蠢的人(1分),没有谁比得上我的了(1分)。(“有道”可以为“有道明君”“生命天子”“贤明的时代”等等皆可,要体现其名词性;“违于理悖于事”可分开译,也可作为互文用法合在一起译;“凡”要译出“大凡”“凡是”等皆可;“莫我若也”是宾语前置要译出。

9、(1)愚溪“无以利世”(1分),我“不合于俗”(1分),都于世无补。(或答出“我和愚溪都是于世无补的。”2分)

(2)对世道不公、美丑不分、智(贤)愚颠倒的愤懑不平(批评)。(其中,答出具体内容“世道不公、美丑不分、智(贤)愚颠倒”等任意一个得1分,答出情感态度是“愤懑不平批评”或“批评”得1分。)

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 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 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万物,包罗各种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写了《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篇2:《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文言文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作品介绍】

《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全文共六段,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溪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被命名为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的原因。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原文】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1],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2]。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3],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4],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5]。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6],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7],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8]”,睿而为愚者也[9]。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10],而违于理,悖于事[11],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12],清莹秀澈,锵鸣金石[13],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漱涤万物[14],牢笼百态[15],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16],混希夷[17],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注释】

[1]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阳:水的北面。[2]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3]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刘向《说苑·政理》曾记载此谷名称的由来:“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中,见一老翁,问曰:‘是为何谷?’对曰:‘愚公之谷。’桓公问其故,曰:‘以臣名之。’”[4]龂(yín银)龂然:争辩的样子。[5]乐(yào要):喜爱,爱好。此句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6]坻(chí池):水中的高地或小洲。[7]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谓宁武子乃佯愚,并非真愚。[8]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2以发,回也不愚。’”意谓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象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不但懂得孔子的话,而且还有所发挥,可见他不愚。[9]睿(ruì瑞):通达,明智。[10]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11]悖(bèi贝):违背,逆而不顺。[12]鉴:照。[13]锵(qiāng枪)鸣金石:水声象金石一样铿锵作响。锵,金石撞击声。金石,用金属、石头制成的钟、磬一类乐器。[14]漱涤:洗涤。[15]牢笼:包罗,概括。[16]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17]希夷:指虚寂飘渺、无法感知的一?志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水,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人在这里住过,所以这条溪水被称为冉溪。”也有人说:“这溪里的水可以用来染色,根据这种性能,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为愚昧而犯了罪,被贬谪到潇水边。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溪边往里走了二三里路,发现了一个景色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了家。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住在这条溪水旁,而溪水的名字没有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换个名称,所以替它改名叫愚溪。

我在愚溪上游,买了个小丘,称为愚丘。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把它买了下来,称为愚泉。这愚泉有六个泉眼,都出自山下平地,泉水是往上涌出来的。六股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我称它为愚沟。于是堆土彻石,堵住愚沟的狭窄部位,形成了一个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它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中央是愚岛,岛上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喜欢的`。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许多小洲和石头,大船无法驶入。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对世人没有带来好处。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混乱时就装愚”,那是聪明人故意装作愚昧;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来不提相反的见解,象个愚蠢的人”,那是智力很高而在表面上显得愚昧。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现在我身逢政治清明的时世,却违反常理,做了蠢事,所以凡是愚蠢的人,也没有一个象我这样愚蠢的了。这样,那天下就没有谁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就可以单独占有并给它取这个名字了。

篇3:愚溪诗序古诗赏析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篇4:《愚溪诗序》说课稿

一、 说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两个班是文科普通班,学生总体上水平不高,但对于柳宗元的作品并不陌生,对《愚溪诗序》的字词理解没有太大问题。作为《八愚诗》的序言,本文明写是“八愚”名称的由来、写作原由、暗中蕴涵的却是柳宗元不为统治者认。遭到排挤、打击的愤懑之情。对此,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补充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悟出作者的心声。

二、说教材分析

《愚溪诗序》安排在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是继续学习中国古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它们是《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愚溪诗序》《赤壁赋》。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欣赏古代散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遣词用字的妙处。《愚溪诗序》作者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继承了屈原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强调“文者以明道”。他的这篇文章忽而写景,忽而写情,忽而议论,全文用自嘲的笔法凭27个愚字连缀成文,表达了孤愤抑郁的情怀,形成了寓情于景,托物起兴的艺术特色。就本文而言,它既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又有较强的思想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特色上,进而理解作者的心声。

三、说目标确立

知识目标:

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古代散文诵读、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重点:

1、理解作者以“愚”自称的深刻含意 (“愚”字是课文的题眼,抓住了“愚”,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2、掌握夹叙夹议,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为了将读写更好地结合,积累写作方法)

难点:

1、注意作者如何正话反说的。(时代的原因,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钳制)

2、体会文中用典的深刻含意。(典故人物历时较久远,用在文中是为了衬托作者)

四、说教法

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学――互学――研讨”的步骤来学习。自学是指先结合注解初读,涉及到注解无法解决的问题再自行查阅工具书;互学是指这篇文本哪些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哪些句式是需要注意的,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交流互动来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要随时点拨。研讨即围绕学生自学、互学中的发现,重点研讨疑难问题,感悟文中蕴藏的思想情感,学出深度,品出意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有关柳宗元的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

2、由学生简介“序”的文体特点,教师补充。

明确:序,文体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后又在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共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我们学过的《兰亭集序》;后虽无集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这就是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

(二)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味。比如对于反复出现的“愚”字,要借助适当的停顿,显出情味。在读的同时,把重点的字词、句式标出来以便交流。

(三)展开互学

通过自学,有部分知识理解了,有部分知识不太了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确定本文的重点的字词句。

(1)通假字 知与智,纪与记

(2)古今异义 阳:指山之南、水之北。笼:文中文指包括概括。凡:总共。

(3)词类活用 姓:名词动用,取姓、取名。家:名词动用,安家。愚:意动用法,以之为愚。

(4)特殊句式 寂寥而莫我知也(宾语前置);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被动句);适类于予(状语后置)。

(四)研读。

1、围绕文题中的“愚”,梳理文章脉络。本文以“愚”字相贯通,愚字成了内容凝聚的`焦眯,体式建构的支点。

2、研读讨论转笔内容,参悟“愚”深层次的含义及表达感情。

问:你认为“愚溪”真的“愚”吗?作者真的“愚”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研讨。明确:溪不愚且很美,作者不愚且是才华横溢。

3、研读类比手法,体味艺术之妙。

问:既是愤激在心,为何不直接抒发出来,而是要借“愚溪”来发挥呢?

明确:因为溪与已物我合一,溪水虽然景色秀美,但地处荒远,“无以利世”故显得“愚”;作者“我”虽然才华横溢,但“不合于俗”,抱负无以施展,也是“无以利世”,同样“愚”,以溪类比,写溪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有了溪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志变直为曲,化枯为腴,有了无限的想象窨,有了耐人寻味的意趣,这比直言既多了哲理,更多了妙趣。这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突出特色。

4、通过研读,畅谈你的感想。

问:对柳宗无心中的愤激,你怎样看?结合当,说说“不合于俗“的内涵。

这一道开放性思考题,重要培养学生学生的理性思维,正确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明确:

宁可被排挤,也不曲已逢迎,不同流合污,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节操,这是柳宗元,也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文人共的美好的品质,应该加以弘扬。

既要才华横溢,又要广有亲和力,善于与时俱进,多方合作,和谐相处,唯有综合能力高强的人,才能真正担当大任,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完成济世的美好愿望。高尚不等于高傲,独立不是孤立,仅以悲情演绎崇高还不够,这里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在合作互补的当今社会,不合于众,就是自动淘汰。健全的人格比单一的才能更重。当然,合众不是曲已,而是参与和互补共赢。

六、总结

1、本文体现了“序“的哪些特点?

明确:交代关于写作缘由、背景、“八愚”的来历和作品价值。

2、本文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明确:以溪自比,借溪发挥、托溪言志。曲尽愤激。

七、作业:

篇5:《愚溪诗序》教案

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有四种: 1书序,如《〈物种起源〉导言》《〈宽容〉序言》; 2诗序,如《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滕王阁序》

3宴集序,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4赠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本文属于诗序。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八愚诗》的序,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志,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永州是柳宗元被贬谪、流放的地方。柳宗元在这里整整生活了十年。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地处潇水,湘江两水汇合处,东接郴州,西南毗邻“两广”,永州在当时虽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盘绕在它北面的是衡山余脉,绵亘在西南的有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奔腾的湘江和潇水都横越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纵横,衬托着一块块田野,风景非常雄奇美丽。

出永州市大西门,过黄叶渡到柳子街,街后有条小溪,水流淙淙,汇入潇水,原名冉溪。因

冉姓人家住在这里而得名;又说,从前溪水浑浊如黑染料,不能饮用,因而又名染溪。唐元 和五年间(公元810年),柳宗元迁居溪旁改名愚溪。明代地貌学家徐霞客曾留下游踪。传说,自从柳宗元定居愚溪后,与当地人民一道筑堤治水。从愚溪的三处发源地----戴花 山、太古源、小桃源起,在数十里的水路中,受尽了千辛万苦,筑成了72座水堤。这一行动 感动了苍天。从此,两岸柳绿竹翠,溪水澄清,游鱼可数,溪底及两岸的石头,都变成了白 色,群众高兴地叫愚溪为“玉石港”。柳宗元写有《冉溪》、《愚溪诗对》、《愚溪诗序》等诗文,他在《愚溪诗序》说“于是作 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诗刻何处,已无迹可考。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由于时代的变迁,也多不可复识,但愚溪风光,仍为游人向往。特别是深冬季节,雪 花纷飞,水天一色,西岸石木参差,寒鸭数点,宛然一幅绝妙画图,因有“愚溪眺雪”之 称,是“永州八景”之一(朝阳旭日,萍洲春涨,迥龙夕照,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 雪,山寺晚钟,碧海蕉天)。

思考:柳宗元为何称溪流为“愚溪”呢?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明确: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情有独钟”呢?

2、我们再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明确: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第4段的“愚者”,第5段的“愚辞”“愚诗”。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我们来阅读课文。

五、阅读分析课文

1、齐诵:要求读得流畅、自然、投入。

2、交流阅读:读懂全文,理清思路。[要求]:

(1)分成学习小组(也可同位同学合作),读文读注,一同学读原文,一同学口译,不懂的地方共同研讨,还不懂的记下来,质疑。(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步骤]:

☆学生分组阅读、翻译(6-8分钟)。积累实词(愚、家、适等);学习虚词(为、见┄┄于等)。☆教师巡回指导,解疑答难。指导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师生互动,概括文章的内容。[归纳]:

(一)交代溪水的位置并为之更名。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⑵“愚公谷”(练习四)

——《说苑·政理》中的愚公其实并不愚,他之所以自称为愚,实际上另有所指。(对 黑暗政治到的抗议)“予以愚触罪”的意思是我因愚昧糊涂触犯了刑律犯了罪。作者又果真 是“以愚触罪”吗?不是。(见“永贞变革”)那么,这是一句牢骚话,更是对黑暗政治的 讽刺与抗议。言外之意,聪明人是不会去干那种所谓犯罪的傻事的。柳宗元因参加“永贞变 革”而“触罪”,不仅要连累妻子儿女,而且连自己居住的地方都要受到连类,这是一种多 大的不公平!

(二)叙写“愚溪八景”。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 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 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 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三)点明命名原因:“无以利世”。

怎么理解“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

么自己是“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 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 “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四)对照古人言“愚”。(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 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 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 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 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 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 “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 “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 出了下文——

(五)点题:名愚实不愚。重点研读文章最后一段: 方法:齐读,研讨,比较。

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 《八愚诗》的原因。

⑴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 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 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 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 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⑵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 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 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 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⑶《愚溪诗序》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 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 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下面我们比较柳宗元和“愚溪”,理清柳宗元、“愚溪”和“愚”的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阅读分析情况归纳: “愚溪”←←←→→→柳宗元 ↓↓

清莹秀澈←←←→→→情操高尚 ↓[却]↓[却] 无以利世←←←→→→被贬永州 ‖‖

〖无人问津:惋惜〗←←→〖抱负难展:悲愤〗 托物兴辞,夹叙夹议。

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可以参考《绿色通道》中本文的重点难点剖析)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

——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 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 六十步,见六孔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 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 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 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愚溪诗序》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 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 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 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 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 《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 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 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 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 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上一篇:教学论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的愉悦教学》下一篇:广场舞大赛领导致辞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