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的诗

2024-04-14

蒋勋的诗(精选6篇)

篇1:蒋勋的诗

蒋勋的语录锦集39条

1、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2、我总觉得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

3、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六讲》

4、受折磨只是因为你爱上了这个人,如果没有这份情,也许根本就无关痛痒。亲人,夫妻间都是如此。当你有被折磨的感觉时,其实就是因为有爱,有爱就被吃定,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5、救赎的意义,K不在神的慈悲饶恕,而是人类自己彼此学会靠近。――蒋勋

6、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常常因为我们看不见,变成不存在;可是看似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在意,也会变成存在。

7、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只是有时,这份鼓胀的思维,也能瞬间随着气球的爆破而徒剩满溢的落寞。

8、真情,往往是最孤独的。

9、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10、你要勇敢地怀疑你的老师、前辈,包括我在内,如果他们贪婪于现实生活的安逸,他们的生命已经开始腐败,不可能给你任何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你要大胆而勇敢地捐弃他们,离开他们,超越他们,孤独地走出去。

11、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12、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

13、面对遗憾时的从容,也许是发生美非常重要的时刻。

14、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孤独六讲》

15、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16、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孤独六讲》

17、你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执著,到最后是一场空。

18、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19、我们偶然感觉到的身体上无缘由的痛,我们偶然感觉到心中一阵不寒而栗的.悸动,我们偶然盈满泪水的眼睛,不可解不可知的种种,因为这些,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岛屿相遇、相爱或彼此憎恨,那双被锥刺后如黑洞般阒黑幽静的眼睛,都一一探测到了。

20、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21、中国人原本是不信奉宗教的。中国人也许相信: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罢。所以,把现实中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幸福,也就达到宗教里所说的“净土”了。

22、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孤独六讲》

23、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孤独六讲》

24、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路上书》

25、生命的意义要等到对死亡有了充分的把握才能完满,在这之前,我们不过是大街小巷上流浪着的一个疲惫的行客罢了。《忘言书》

26、我仍愿深爱着你们,爱着这每一天以不同的美丽来使我受苦的人世。《忘言书》

27、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吴哥之美》

28、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孤独六讲》

29、咸味太平凡了,平凡到容易被忽略,但是深思起来,“甜”、“酸”有时都可以不用,都有一点装饰性,咸味好像才是踏踏实实的生活,不可或缺。《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30、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31、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32、美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比如说一个美术馆,过去的观念是说摆一张画或一个雕刻。可是现在到大英博物馆,你看他最早介绍人类文明,是一个用石头打出来的手斧,当时的人有一个观念,他用这个观念,用他的手,他的技术,在一个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样子。艺术史的起源其实是从这里起源,它是创造,动物的世界没有创造,动物不会用工具,人是第一个会用工具的,美的本质上根本在讲创造,与我们世俗上所说的美不完全一样。

33、因为岁月流逝,由青春转老,我觉得花的萎谢凋零中有剧烈的痛的呼叫;然而山河邈远,那生命一一惊叫逝去,却仍然天地庄严,泪水中有静静的微笑。

34、有时候回想起来,仿佛一次漫长的旅程,就只是这不断的、偶然的聚散。有时候会那么不经意地浮现一二个人的笑貌,也只是因为他曾经是那逐渐淡忘岁月里一个同行过的伙伴。

35、我在物质和权力一贫如洗的境遇爱上了你,这样一贫如洗的爱,你可以接纳,可以包容吗?

36、通常我们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可是读了《红楼梦》,你才会发现人性竟然可以细致到这种地步,你也才知道什么叫爱,爱其实就是有很多的抱歉,很多的无奈,很多不安和愧疚。

37、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38、我有一梦,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根在土里,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有一部分是眷恋大地的,在土里生了根;有一部分,喜欢流浪,就随风走去天涯。

39、日本的文学史家经常称中国魏晋时期为“唯美时代”,是说这个时代特别重视美。

篇2:蒋勋的诗

在蔣勳的思維與體驗中,美的本質就是創造力,是自我超越、突破的動力。美感教育,不是考試、不是學分,而是呼喚美的衝動與感覺;用功不在於追求技巧,而是用功於生命本身。企業追求美的產品,光成立設計部門不夠,而是整個企業一起動起來,改變聲音、色彩、光線、味道,啟發感覺的細膩性。

葉子現在的形狀,其實是經過幾億年的淘汰所存活下來的。這種形狀的美,蘊含了生命很大的艱難,這就是一種競爭力。

美術是觀察,是你自己的感覺。其實梵谷在畫那個staring night,所有月亮、星星是不準確的,可是是非常感人的,是他心裡面的感覺。因為美是不可取代的,如果你都跟別人一樣,那就不是美。

我去年四月去看油桐花,在安坑那邊走步道,可以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因為一直看油桐花,慢慢的他就被整個花包圍了,他不知道怎 辦。他就大叫說媽媽媽媽,我怎 辦?媽媽就說,你怎 這 笨,你就走出來啊!其實他媽媽不懂他,他是覺得那花好漂亮,他捨不得踩壞。後來我就跟這個媽媽說,你這個小孩好棒喔,其實是本性,他覺得花好漂亮,他不捨得踩。

這其實是感覺的教育,如果他可以隨便踩花都沒有感覺,那他將來長大什 事不能做?美學教育其實是把這個東西呼喚起來,這種感覺呼喚起來。

平常要累積,才能提領自如

美的本質就是創造力。比如說一個美術館,過去的觀念是說擺一張畫或一個雕刻。可是現在到大英博物館,你看他最早介紹人類文明,是一個用石頭打出來的手斧,當時的人有一個觀念,他用這個觀念,用他的手,他的技術,在一個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樣子。藝術史的起源其實是從這裡起源,它是創造,動物的世界沒有創造,動物不會用工具,人是第一個會用工具的,美的本質上根本在講創造,與我們世俗上所說的美不完全一樣。

第一個美是創造、第二個美是模仿

老子有一句話很有趣,不是很容易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美斯惡也」,當大家都知道這個美是美,他已經不是美了。

這句話其實是講說,第一個美是創造,第二個美是模仿。柏拉圖也講說,最偉大的床是觀念裡的那個床,就是人的身體躺下去要跟一個東西依靠的那個床,那個是創造。而你回家躺的那個床,是已經創造出來的床,它的意義不大。他認為床會一直變,會隨材質一直改變。這個東西比較抽象,但他其實是美的原點。所以說美並不是只是說外在好不好看的問題,美是說那個創造力,就是生命本身要一直突破的那個創造力。

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的瓷器是外銷的,它是美,它同時是你最大的一個競爭力。一個景德鎮,世界有名的。我們要在文明上有更多野心,有更大的創造力,當然有很多客觀條件。像印度,我相信他會重新把他的傳統拿出來變成自信,我們到印度,看到印度過去的絲織品、蠟染、金銀器實在是不得了。這些東西都是他的競爭力,而這個傳統給他自信。

台灣的第一代企業家白手起家,那個奮鬥的過程是一種創造力,也是一種美;企業家第二代大多在國外念書,面臨世代如何接續的問題,解決這個接續問題後,第二代會有自己的創造力。我好希望王永慶與遛鳥俠可以對話,因為他們的身上,都有創造力。

生命裡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膽地出走!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裡,不會是緊緊抓著腐鼠不放的鴟鴞,要大膽飛出去,飛去廣闊的世界。日復一日的原地踏步,只會增加生命的腐爛萎縮,只有不斷出走,不斷重新出發,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創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相关推荐:

一句话生活语录

感悟人生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人生慧语经典语录

一句话经典语录

一句感动人的句子

篇3:蒋勋的“红楼絮语”

下面,透过蒋勋的只言碎语,领略他的哲思,分享他的感悟,从而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一)蒋勋谈孤独

1.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2.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这并不牵涉我爱不爱父母,或父母爱不爱我的问题。

3.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拉出来,接受公共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4.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5.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6.这个社会要有一个从群众里走出去的孤独者,他才会比较有思考性,因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群众的状态;如果他在群众当中,便没办法自觉。

7.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

8.西方心理学会主张,要把心理的抽屉全部打开,心灵才会是开放的,可是我觉得个体是可以保有几个抽屉,不必打开;同时,我也尊重他人会有几扇不开启的抽屉。

(二)蒋勋谈生活

1.冰激凌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激凌,几十年来门前总是大牌长龙。但他永远不会像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2.一个好的文化范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启蒙。就像那位学生问的:“可不可以不死?”当“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时候,思考才会有平衡。

3. 我想,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

4. 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力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5.物质与人文史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6.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许多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事物都可能是假象。

7.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8.一直停留在爱上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爱上中哀伤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9.我们吃东西,不止是求饱,也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我们常听到异乡工作的游子,吃到一样东西,觉得有妈妈的味道,觉得很感动。他吃到的这个味道,不是单纯食物在料理后的甜或咸或辣或甘,他吃到的是一份记忆里的母爱,一股乡愁。

(三)蒋勋谈美学

1.我们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种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

2.“美学”这个词是后来日本人翻译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仿佛美学就是研究美和丑的学问。然而事实上,美学的拉丁文原意是“感觉学”。

3.回答生命的原点,才能看到美。美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其实是心灵死亡,对周遭没有感觉的意思。我们说“忙里偷闲”,“闲”按照繁体字的写法,就是在家门口忽然看到月亮。周遭所有最微小的,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是我们最大的拯救。我不觉得,今天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讲任何大道理对人生有什么拯救,我们能做的是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点点像女娲补天一样,把我们的荒凉感弥补起来。

篇4:蒋勋的美学养生

美景养心

2010年底,台湾大学附设医院的急诊室里,医生护士忙进忙出,正在奋力抢救一位刚送来的病人。这位63岁的病人叫蒋勋,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被连夜送往台大医院救治。

蒋勋是谁?画家、美学家、文学家……身份多重、才华横溢的他,受到绝代美人林青霞在内的诸多粉丝喜爱,是当之无愧的台湾“文化教父”。

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后,蒋勋开始思考肉身与人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美学养生:美景、美食、美人。首先,人应该多出去走走,用美景来滋养心灵。出院后,蒋勋跃跃欲试策划去巴黎旅行。但亲人朋友们都认为他的身体不适合长途跋涉,纷纷劝阻。蒋勋并未妥协,他认为“体验生活之美最好的方式,就是背起背包去体验。”

拗不过固执的蒋勋,朋友们只能送他到松山机场,看着他搭上去巴黎的飞机。如果说,巴黎的自由和浪漫,让蒋勋找回年轻时的蓬勃朝气,那么柬埔寨吴哥窟的美,让他避免了内心的僵化和麻木。初到柬埔寨,这里的贫穷和落后令他吃惊——当地人住的房子,连墙壁都没有,对比台北的家,蒋勋感觉自己简直太富有了。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改变了他的看法。

傍晚,蒋勋吃过饭到河边散步,只见一群柬埔寨的青年男女远远走来。他们刚从田里回来,互相嬉笑打闹着,然后脱光了衣服跳进河里洗澡。莲花丛中,欢乐的歌声远远传来,震惊了岸上的蒋勋:精神和文化的富裕,与物质条件的好坏是两码事。自以为富裕的蒋勋,却从未体会过水中嬉戏的肆意和快乐。所以在精神世界里,这群青年男女比他富裕得多。也是通过这件事,蒋勋领悟到,旅游不只要看风景,还要打破固有僵化的思维,让人学会反省。

美食养身

在50岁那年结束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后,蒋勋开始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2012年底,他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演讲,路上意外碰到一个从前常来听课的交大女学生。令蒋勋惊讶的是,女学生脸上没有了曾经的朝气,整个人显得焦躁又疲倦。

他仔细询问,原来对方去年已毕业,如今租住在交大附近,正准备赶去上班。女学生与蒋勋简单打了个招呼,便匆忙离开,蒋勋却停在原地思考。观察身边的路人,每一个都与女学生一样行色匆忙。

上海之行也让蒋勋注意到,人们缺少对自身的关照,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这个发现让他更加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回到台湾后,蒋勋将家里后院的一块空地,开辟出来种植玉米、樱桃、柿子等作物,亲自浇水、施肥、除草。城市的发展速度太快,他想借此让自己慢下来。快节奏的生活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进入亚健康的模式,只有慢下来,才能获得健康,减少疾病。果实成熟时,蒋勋邀请好友们来家中做客,一同感受田园丰收之乐。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佳果,蒋勋高兴得像个孩子。在他眼里,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蒋勋的美食养生还注重在做饭上下功夫。他喜欢逛菜市场,人来人往、热闹喧嚷的菜场里,所有的食材都紧挨着挤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令人心花怒放,肉类海鲜堆叠出来的图案叫人印象深刻。最有趣的是老板和买家之间的交锋,明明是唇枪舌战,两个人之间却没半点火星味儿。来到菜场,蒋勋一定慢慢走慢慢看,用心去体会那种烟火气的美。

在“吃”这件事上,蒋勋对自己有严格的规定。他每天进餐5次,每餐必定是两荤两素,粗细搭配、荤素结合,但他要求自己只能吃五分饱,饱食会影响健康。并且,蒋勋极为讲究吃饭的心境。心境的好坏会影响脾胃,进而影响进食。

因此,蒋勋特别讲究营造吃饭的心境。周末,他亲自动手给自己做意大利海鲜汤。爆香的蒜片、金黄色的洋葱、色泽艳红的番茄,这一切混合成最美的颜色和气味。而揉碎放进汤里的月桂叶,令蒋勋想起古希腊诗人头上的桂冠,以及月桂女神达芙妮。这种因食物产生的文化联想,让蒋勋在做饭中,往往能收获一些特别的快乐,创造出一种非常愉快的心境。

除了爱做饭,蒋勋还特别喜欢喝茶。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和营养素,在养生保健上具有极佳的功效。并且,蒋勋喝茶有一个习惯,他喜欢往茶中放几片薄荷叶。

这是蒋勋长年研究美学生出的习惯,看那绿色的薄荷叶在烫水里慢慢变透明,释放出清清淡淡的香味,对他来说是一种美的体验。蒋勋对朋友缓缓解释:“你别看这几片叶子,作用很大的。不仅可以健胃,疏热解毒,清凉的香味还可以调节情绪,让人放松。”友人这才明白,他从观察薄荷叶的变化,到喝下这杯茶,整个过程便是在践行他的美学养生观。让整个身体放松下来,让心情更加愉悦,怎么会不健康呢?

美人养情

若说美食可养生,那么与美人相交,便是养情。万人迷林青霞奉蒋勋为唯一的偶像,称他是“半颗安眠药”。听说蒋勋要在台北开讲《红楼梦》,林青霞趁着回台探望父亲的机会,特意去听蒋勋的课。去的次数多了,两人渐渐熟识起来,并成为朋友。

披着明星的光环,即便嫁入豪门,林青霞也活得万众瞩目,倍感压力。恰巧那段时间,又是林青霞人生中最难捱的时候。母亲刚跳楼不久,父亲重病在床,内心的沉痛加上外界的舆论压力,林青霞几乎夜夜失眠。这些烦恼她从未告诉蒋勋,但蒋勋以一双慧眼,发现了林青霞那些热闹背后的心事。他打坐四十五分钟,提下“潮来潮去,白云还在青山一角”的诗句送给林青霞,让林青霞忍不住赞叹:“比弘一大师的字还要好!”其实,这就是蒋勋的美学养生观。他的用意不在字上,而是将一份安静送给林青霞,告诉她活得坦然自在,才能延年益寿,让林青霞在那个不准她肥、不许她丑的世界中,找到一片能自在处世的空间。

蒋勋不仅活得坦然,对待死亡这件事亦是坦然。并且,他认为看淡死亡也是养生的一部分。60岁时,蒋勋和几个朋友相聚,谈论到死亡的话题。几个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在蒋勋的建议下当即签下一份意愿书:临终之时绝不插管、绝不电击。他觉得,正确看待死亡也是养生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你以什么态度来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人。大病一场后,蒋勋更珍惜每一次与朋友、家人相聚的机会。

一次,在讲《红楼梦》的课堂间隙,有位男学生询问蒋勋,自己五岁的女儿应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蒋勋摇摇头,说:“你下班后多抱抱她吧。”这句看似没头没脑的话,其实传递了蒋勋的人生观:“所有的艺术讲的都是人的故事,一个孩子如果不记得父亲的体温,缺乏记忆的她学什么艺术都没有感动。”

对于蒋勋来说,所谓的养生,就是去寻找那些久违的温暖和感动,这样人才会感到愉快,进而发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一颗如此安定淡泊的心,所谓的病痛折磨,不过是過眼云烟。

篇5:也谈蒋勋的硬伤

近年,大陆不断推出台湾文化人蒋勋的著作,伴随着网上大量的演讲视频,蒋勋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他讲《红楼梦》,说孤独,谈汉字,品生活,在大陆掀起一阵阵美学风暴。名之所至,谤亦随之,二零一二年,有论者连发两文,指出蒋勋写作中的不严谨及众多硬伤,并用“忽悠”一词概括蒋勋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称蒋著为“中文世界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剂”。

蒋勋是多面手,他做过电台主持人,写过小说,办过画展,留过洋,当过大学系主任,做过文学期刊社长。在众多的技艺与才能中,他最擅长演讲,无论是做电台节目“美的沉思”,还是开设私家讲堂讲《红楼梦》,他的音调、语气、内容都堪称完美,加上丰富的人生历练、良好的美学素养,足以令广大听众迷上他的演讲。

蒋勋的著作很多由演讲结集而成,演讲时戏说的成分可以活跃气氛,但变成白纸黑字,就得仔细审读与考订。其间,确实可以看到出版界急于搭乘文化快车,以致把关不严甚至粗制滥造的现象,论者特别指出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即为显例,这是时代浮躁病的典型表现。

可若抛开这些不论,蒋勋能被广大读者认可,还是有其道理。仅以细读《红楼梦》为例,蒋勋便做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他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这番话暗合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想,相比大陆众多吃曹雪芹的红学家抛出种种石破天惊的观点以吸引眼球,或急切地宣称有重大发现,蒋勋是立足于将《红楼梦》还原为一个文学读本,他以一个读过几十遍《红楼梦》的过来人身份与读者分享阅读的体验与感动。他的美学布道重拾注重直观与感悟的文学欣赏传统,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从而揭示出这部文学巨著非凡的魅力。当下是重理性、重实证、重体系的现代批评话语一统天下的时代,感悟式与意象式批评被摈弃在现代学术大门之外。但比之求真与正确,美、善、悲悯、爱、诗意、情趣仍然是文学中更重要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蒋勋立足于将《红楼梦》还原为文学,从美学角度探研《红楼梦》魅力,确实能让读者耳目一新。

蒋勋的解读能力无可置疑,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资深的红学迷爱听他讲《红楼梦》的原因。散文家张宗子曾说过一段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如果只是为了猎奇,那么,无论他读过多少书,知道多少掌故,具有多么深厚的知识,都是微不足道的。读书还必须向另一个方向开拓:读常见书,读历代的伟大经典。一方面,通过岁月的积累,对经典的解读已成为经典的一部分,因此经典是一个活物,在不断增长和变化。另一方面,经典中确实有契合每一个读者的东西,等待那一个特定的读者来发现。这是经典的宿命。”阅读体验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从来不会有一种言论能定于一鼎而让众人哑口,当然,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特别是令人恍然大悟的言论,具有极大的价值。由于蒋勋自己也写小说,因此评起《红楼梦》,颇类于张爱玲的火眼金睛,独到发现着实不少。比如:“情和欲只是个人生命在高贵与沉沦方面的不同发展,这两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红楼梦》一部书不过就在做这件事——把他的一生所有记忆里面有情缘的人做最后一次的掩埋。小说是用文字掩埋,可在这里是用泥土掩埋”;“这个画面是青春美好的记忆,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花里面睡着了,花瓣落满一身的那种美和快乐。到某一个年龄之后,你可能不一定会懂得青春里面这样的画面的美”。

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这是蒋勋与大陆红学家们的最大不同。扬黛抑钗几乎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但蒋勋看到青春可贵的和解,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赞美与随喜。至于那么多看起来下贱、卑微甚至龌龊的生命存在,薛蟠、贾瑞、赵姨娘、马道婆等,蒋勋以为,如果只是片面地将薛蟠理解成一个下贱的纨绔无赖,把贾瑞对凤姐的单纯到不知如何是好的爱理解成淫贱,那就无法体会到《红楼梦》的真谛,这些生命如此真实,值得我们去同情、理解。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包容与祝福,从这些不完美甚至卑贱的生命上看到什么,也是读者内心的真实反映,即是所谓仁者见仁,色者见色。《红楼梦》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读者自己。

蒋勋读《红楼梦》,读到了他自己。这一点很重要。

自从传媒作为一种强势话语介入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生活后,学者们再难保持淡定从容的心态,表现之一便是学会了使用传媒惯用的耸动语言,失却了学术讨论的心平气和和客观冷静。面对犀利尖锐的评语,蒋勋选择了唾面自干。明代《永嘉大师证道歌》有云:“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却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张秉全居士如此解说:见性之人,其心安然,不为顺逆境界所转,一任人毁辱于我而不辩白。故云“从他谤,任他非”也。既不辩白,即不受恶言,谤言还归谤者自己。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耳!故云“把火自烧徒自疲也”。台湾知识界有禅修传统,蒋勋对佛经了熟于心,也明佛理,这个道理他懂。

近十年来,在国学研究领域,大陆与台湾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更乐观的说法是,已呈现出全面超越的态势。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青睐的仍是台湾学者,比如傅佩荣、蒋勋。有学者在访谈中也提到这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大陆读者盲目崇拜港台作家。在我看来,与其说读者盲目,毋宁说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尽管台湾学者的学术水平不见得高于大陆,但他们提供了别样的生活向度,可以让读者来一次文化还乡。

粗略地说,大陆学者更多的是把学术当成一份职业,在专业领域细细爬梳,这对于推进学术发展与学术增值固然功不可没,但体制化、项目化、课题化的生存方式与读书本意已经产生了很大背离。在中国的人文传统里,读书只为心灵的茁壮成长与健康发育,一旦与生存挂钩,便不足观。相反,台湾学人还保存着那份书香襟怀、山川心胸,他们尚能闲闲逸逸,自在惬意,可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关涉无穷,有所通则有所蔽,详于此或忽于彼,本很正常。故负才任气尽管可爱,总少了些温润通脱。

伍尔夫在《普通读者》里说过一句话: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蒋勋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能缜密地考据《红楼梦》版本和个中真相,给美一个标准答案;反而是因为他能恰当地从以往考据解读的立场中跳脱出来,以挨近生活的性情姿态去解读它。总听人说要诗意地栖居,还有人标榜陶潜与苏东坡的艺术人生,阅读到底是功利的还是审美的?人生到底是功利化的还是审美化的?文学阅读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的何在?也许因为几乎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庸常的,我们才需要审美与诗意,文学才会提供一个做白日梦的机会,我们才会欣赏那些活出了人生精彩、为我们提供心灵出走良机的人物、故事与文字。晚明张岱《自为墓志铭》云:“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囊诗魔。”蒋勋出入多种艺术门类与其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说,蒋勋占了个大便宜,他保持着传统文人体悟式的阅读,呈现出闲散唯美的人生态度,当读者阅读蒋勋,实际上意欲勾起在浊世凡尘里失落的诗意幻想与文化乡愁。

阅读或为消闲或为学术,但读书的真正乐趣却不在做学术,而在趣味。E考据时代,获取资料异常方便,写写学术流水账并非难事,难的是写带着学术视野的古代清风明月。“过分依赖资料通篇反而变成御花园那般整洁,丧失野趣、丧失闲趣、丧失那份荒芜的慵媚和琐碎的悠游,徒嫌堆砌,也嫌正经。”(董桥)佛门中人一向对世智辩聪有所微词。他们声称“学佛”与“佛学”是两码事。胡适当年以历史方法研究禅宗,对佛学颇多诋毁之词,遭致真修实炼的铃木大拙批评。胡适为转移风气的人物,但也因此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本来,佛学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底,这个底抽掉之后,人文学者有了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人生境界有限,学问成就也会有限。蒋勋最大的价值恰在于他以慈悲与智慧的双眼观看芸芸众生,传播温情与柔软。

篇6:孔繁勋的诗

冲破浊浪排空的围堵

撕裂苍穹黑幕的算计

你纵身一跃在时空中

划出一道优美闪电

刷新远古与未来相知的画面

用跃动,昭示追求的精彩

用柔美,彰显品格的坚韧

你是大海的精灵

在波峰浪谷,写意灵魂的自由

你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在大海的韵律里激荡欢快乐章

你是生命影像中跳动的火苗

点燃我青春蕴藏的无限活力

你和波涛融为一体

让风暴铩羽而归

你用华美的飞跃

诠释着

瞬间蕴藏的永恒

渺小彰显的伟大

虎斑贝

我收藏着一枚虎斑贝

这是多年前老班长送给我的

南沙赶海的宝物

老班长说,还有一枚送给了

他的未婚妻这是他们

爱情的信物与见证

贝壳上泛着粼粼的波光

斑纹里刻着我们一同

巡逻值班、逐浪赶海的日志

历经万顷碧波的打磨

圆润、光滑、精美

如同老班长的爱情经久不衰

多年过去了,虎斑贝

一直珍藏在我心里如同

珍藏着一片蔚蓝的大海

贝壳里时常送来

一浪高过一浪的涛声

巡航线上

狂风,卷起千钧雷霆

恶浪,刻下万道沟壑

大海收敛了笑容

巡航线上

战舰穿行在波峰浪谷之间

海燕在舰首盘旋

送来青山绿水的叮咛

飞鱼在身后跳跃

传告日月星辰的赞许

涛声融合机声

奏响雄壮的乐章

张开雷达的千里眼

竖起电波的顺风耳

水兵坚守在各自的战位

热血忠诚铸就的爱国旋律

飞扬在蓝色五线谱上

远航归来

大海伸出臂膀

把归航的军舰揽入怀中

码头上

年轻的水兵踏浪归来

海风摇动迎宾的波浪

晚霞铺开接风的地毯

水兵帽

飘成朵朵白云

浪花洗去一身辛劳

海鸥献上亲切问候

蓝飘带

在海的遐思中飞扬成歌

大海给水兵蓝色的嘱托

水兵还大海卫士的忠诚

上一篇:全册试卷含答案下一篇:龙安镇中心学校常规工作八项规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