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2024-04-24

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精选18篇)

篇1: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中文发音:研究[yán jiū]

词语解释:钻研;探索。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近义词:切磋、琢磨、研讨、钻研

篇2: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中文发音:凛冽[lǐn liè]

词语解释: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近义词:凛凛

篇3: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及其扩展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高新技术、信息网络与不断的创新带来了产业的革新、组织架构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播与交互, 为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提供了全新的经济环境。而现有的会计基本假设实际上是基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 其对会计核算空间与时间的界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因而势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探讨及其扩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会计主体假设内涵及其扩展

(一) 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内涵

会计主体即会计核算的某一特定的对象, 该特定对象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实体而独立存在的, 并且该对象可以从经济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会计主体即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服务的界限与范围,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反映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 划分了会计核算需要处理的交易事项的范围, 对会计信息所要反映的经济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区分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界限, 避免了经济事项的混杂。会计主体假设是会计核算工作重要的前提。

(二) 会计主体范围扩大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形成的新型网络化的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的组织形式大多以虚拟公司的形式出现。虚拟公司区别于传统的实体公司, 突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 具有更大范围的存在性。一方面, 虚拟企业作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拓宽了会计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 虚拟公司更加侧重与信息技术、专利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公司资源中的效用, 并且更加关注社会成本与效益, 这也使会计核算主体的范围扩大化。

(三) 会计主体边界模糊化

由于网络经济中大量虚拟公司的存在, 无形资产在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很难全面反映公司的经济信息, 很难将虚拟公司的相关经济信息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中, 导致会计主体边界不清晰。并且, 虚拟企业由于存在于互联网络中, 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存续时间波动大等特点, 并且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会计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便捷, 也使会计主体边界模糊化。

(四) 会计主体总量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资本市场中公司不断进行兼并、重组;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合作不断, 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会计核算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 跨国公司对其集团内部资源的整体掌控与核算成为可能, 使会计主体得到充分的整合。会计主体覆盖的资产规模增加, 会计主体总量增大。

三、持续经营假设内涵及其扩展

(一)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内涵

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的合理界定, 而持续经营则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进行合理的限定, 是对会计服务对象存续时间长短的描述。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其当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规模能够存续下去, 会计主体规模不会大幅缩减, 经营活动也不会终止。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假定, 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保证。只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 所选用的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够如实地反映公司的经济信息。

(二) 持续经营假设内涵的扩展

当前的经济环境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周期不断缩短, 经济环境变化快, 产业结构调整迅速,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剧。公司面临迅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导致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 破产、兼并、收购的情况增加, 持续经营的状态可能随时面临转变, 因此对持续经营假设无疑是一种挑战。二是虚拟经济的日益发展、依托于网络的大量虚拟公司的存在、多变与不稳定性是该类公司突出的特点。虚拟公司成立与解散迅速而容易, 为某一特定任务而存在的虚拟公司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散。而在工业经济时代, 持续经营假设内含着公司经营期间长期性的特点, 而虚拟公司的短暂与不稳定性无疑是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质疑。

实际上, 持续经营假设的本质是对会计主体存续时间的一种合理的判断与限定。无论是短暂的虚拟公司, 还是实体公司, 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实现经济利益, 不同之处则在于实现经济利益的差异和经营活动手段的差异, 从而导致了会计主体存续时间的长短。因此, 无论会计主体存续时间长还是短, 都是会计主体的一种经营持续时间, 持续经营假设的本质依然适用, 只是其内涵应该延伸。在新经济环境下, 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局限于长期的经营状态, 更应该涵盖短期、中长期的经营状态, 使其对会计主体经营期间的假定更加合理, 以使会计方法与原则的采用更能贴近经济现实。

四、会计分期的内涵及其扩展

(一) 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内涵

会计分期假设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将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期间进行划分, 形成长短相同的、连续的期间。会计分期是人为地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期间的划分, 其划分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通过划分期间的会计核算, 及时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资产状况, 及时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相关的财务信息。并且, 会计分期假设使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 从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 会计分期假设的扩展依赖于会计主体的经营状态

正如前文所述, 会计分期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息息相关, 持续经营时间的长度是会计分期的前提和基础。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特别是虚拟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会计主体存续时间长短不一, 会计主体经营状况波动变化大, 短时间变化的经营状态对会计分期的存在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在现行的月度、季度、年度的会计分期中, 有可能会计主体存续期间小于月度时间, 经营期限极其短, 会计分期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会计分期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值得思考和探讨。其实, 从会计分期的主要目的出发, 会计分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也应当存在但需要适当调整。会计分期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搜集和反馈财务会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成熟的当下, 会计及时地确认、计量和报告成为可能, 并且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会计分期期间的缩短成为必然。另外, 会计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化和多样化。理论上, 会计分期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 根据不同会计主体的经营特点决定是否需要分期及分期期间的长短, 并且将实时信息披露与定期信息披露相结合, 动态考虑会计分期。

五、货币计量的内涵及其扩展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计量是将货币作为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计量的价值尺度。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时, 采用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货币计量本身存在着缺陷, 很多对企业经营状况与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无法利用货币这种价值尺度进行衡量和反映。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这一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知识经济时代, 特别是虚拟网络经济, 更加侧重于无形资产的效应, 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社会责任成本效益等重要因素在货币计量下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相关经济信息。另一方面, 新的货币形式———虚拟货币的出现和电子货币的存在也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在经济急速发展变化的情况下, 单一的货币计量最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在新经济环境下, 对货币计量应有更多的考虑。

摘要: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等环境做出合理的界定, 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同时也是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反映经济现实的重要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理论与实务具有重要作用。在进入以高新技术、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会计核算是否能够有效反映经济信息受到重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拟从会计基本假设的四个方面——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析、货币计量的内涵出发, 浅谈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内涵的延伸与扩展。

关键词:会计基本假设,内涵,扩展,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鲁.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及其扩展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03) .

[2]王维瑶, 孟俊婷.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12) .

篇4: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

摘要: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一部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无节制扩展致使土地资源使用与保护之间矛盾重重。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碳排放;研究

人类活动是导致碳排放增加、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等能源和工业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为此,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对于缓解碳排放量和气候变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建设用地扩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城市的显著特征,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始终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盲目性、规划的无序性、扩张侵占自然林地和湖泊水域造成的生态问题等日渐突出。目前,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驱动力上,通常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找出各个影响因素的驱动方向和驱动力度。

(一)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变量选取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连续性和获得性,在选取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模型变量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CONL建设用地面积。该变量为被解释变量,一般情况下把城市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建设用地面积的指标,主要包括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第二,土地利用效率。它是由土地利用量和利用方式来决定的;第三,经济发展:PE(元),人均GDP在诸多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中是最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四是人口规模:POP(万人),它是衡量人口规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型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型有分形模型、动力学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等,每个模型在研究上都存在一定的优势。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人们通常将多智能体(MAS)与元胞自动机(CA)模型、GIS相结合的方式用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拟研究中,也就是把土地利用的空间、时间变化相结合,对有效地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而高效地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碳排放

(一)草地、林地、湿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碳排放

国内外研究者对林地、草地、湿地等土地类型进行了多方面实验,发现该类土地类型的转变通常引起区域碳储量的减少。通过估算中国6大行政区林地、耕地和草地之间的对应转换面积,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率不难发现,深度为30m和100m的土壤有机碳蓄积量都发生了损失。

(二)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系统碳排放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的逐渐提高。同时,耕地由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转变得到,而耕地又被破坏改建为城市建设用地,整个过程导致了大量碳素从植物残体中释放出来,从而使土壤失去了农植被的保护,另外,水土流失的加剧、耕作的不当、沙漠化的严重等都促使土壤有机碳进行了大量释放。

(三)土地利用管理碳排放

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治理休耕、恢复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退化土地、改良土壤、秸秆还田等,这些管理措施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但部分区域的土地管理会加剧土地的利用,导致湿地、荒草地面积大量减少,碳排放量也会随之升高。除此之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同样会影响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碳排放增加或减少,如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将使生物栖息地破碎,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进而使土地生态系统出现退化,降低了碳汇能力。

三、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的问题与措施

(一)存在问题

截至目前,人们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早期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模型具有空间信息表达不够完整、时间信息不足、缺乏随机性、城市扩展过程的模拟简单等不足,元胞自动机模型虽然能通过自下而上的思路表达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性,但其具有不可移动性,对人为活动对建设用地变化影响考虑不足;二是大多数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模型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时,针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变均考虑相同的影响要素,如草地转变为林地、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影响因素被认为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三是建设用地是重要的碳源,需要将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统筹起来全面考虑其碳排放效应。但目前国内对于建设用地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面,较少同时考虑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研究。

(二)优化措施

建设用地包含居民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建设用地碳强度产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用地,如工业用地是能源消耗的主体,第三产业用地相对来说耗能较少,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节能减排规划时多采用调整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的方法。产业碳强度是建设用地碳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时根据区域特点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如在实施“退二进三”策略时,首要考虑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以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担角色。要降低建设用地的碳强度,产业转移区就必须侧重降低产业碳强度,特别是第二产业碳强度,产业承接区应侧重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中,只有不断优化建设用地的利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才能有效降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中产生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黎孔清.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李昶.我国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3

篇5:用乞求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中文发音:乞求[qǐ qiú]

词语解释:请求给予;祈求。希望;期望。

近义词:央求、哀求、请求

篇6:用丰富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中文发音:丰富[fēng fù]

词语解释:其意是指资源丰富,或者感情丰富。

近义词:丰裕、丰厚

篇7:用密切造句及其扩展

中文发音:密切[mì qiè]

词语解释:彼此间关系亲近

近义词:紧密、亲密、亲近、亲昵、亲切

篇8: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1“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发展历程

1.1 米德冲突 (Meada Conflic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弗里德曼在《浮动汇率论》中指出固定汇率制的弊端, 认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有效调节国际收支平衡。随后, 米德于1951年在《国际收支》一文中指出固定汇率制度下, 政府只能主要运用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进一步影响内外均衡, 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无法兼顾内外均衡, 难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米德所分析的冲突通常是指以下两种:固定汇率下失业率上升同时经常账户逆差、通货膨胀与经常账户盈余并存。由于汇率工具无法使用, 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 政策制定将陷入左右为难。因此他认为, 固定汇率制要求对资本进行管制, 控制资本 (尤其是短期资本) 流动。

1.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Mundell-Fleming Model)

20世纪60年代,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集中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以弗里德曼为首的经济学家提出浮动汇率有利于吸收外部冲击, 而以蒙代尔、金德尔伯格等人则认为固定汇率制促进各国联成稳定的经济体系,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最初形成, 是1960年的《在固定和浮动汇率下国际调整的货币动态》一文, 蒙代尔在静态条件下提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等式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等式。“蒙代尔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深远重要性:浮动汇率下, 货币政策强而有力, 财政政策无能为力;固定汇率下, 两个政策的效果恰好相反”。1962年, 弗莱明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国内金融政策》中, 以IS-LM模型为基础, 融入国际收支因素, 研究了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下的实现, 指出稳定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该模型扩展了对不同政策效应在开放经济下的分析, 说明一国宏观经济受资本流动情况和汇率制度的影响, 证明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是可以解决的。

1.3 不可能三角 (Impossible triangle)

固定汇率制会使货币政策丧失自主性, 无法调节对国内产出和就业, 只能作为来冲销资本的流动维持汇率稳定的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 蒙代尔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能兼得。据此, 克鲁格曼和奥伯斯费尔德 (1979) 进一步将其形式化为“不可能三角”模型。

2“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内涵

“不可能三角”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 即三角的三个顶点不能同时成立, 如图1所示.

它形象地说明了在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有三种选择:

(1) 保持资本完全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放弃汇率稳定性, 实行浮动汇率制。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 自由出入的国际资金导致国际收支不稳定, 如果货币当局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并不对此进行干预, 本币汇率将随着资金供求情况频繁波动。通过汇率调整以改善国际收支由此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有一定局限性, 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然而, 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由于信心危机的存在, 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甚至反而导致危机恶化, 政府的最后会选择实行资本管制以稳定经济形势。

(2) 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 放弃资本完全流动性, 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汇率贬值无效时, 资本管制成了唯一选择。这多见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稳定的对外经济, 另一方面是则是资本管制监管能力较弱, 无法有效管理自由流动的资本。

(3) 维持资本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稳定, 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 资本的自由流动将抵消一国货币政策的效果, 导致本国货币丧失独立性。在此情况下很难做到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经济进行调控, 最多是发生投机冲击时在短期内被动调整利率以维护汇率固定。事实上, 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 货币政策独立性将被被迫放弃。

“不可能三角理论”清晰地阐释了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但它遗漏了关于国际资本市场中存量均衡的讨论, 也没有表述中间汇率制度的影响。在“不可能三角”模型中, 蒙代尔认为形成利差的唯一因素是国际资本流动, 然而在现实中各国利差是普遍存在的。

3“不可能三角”理论的扩展

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由此得出的“不可能角”理论仍被公认为是较好的分析工具, 因而国际上长期以来将“不可能三角”理论引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但由于理论自身的遗漏和局限性, 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其它影响因素来对其进行扩展。其中主要有克鲁格曼和弗兰科尔 (1999) 的三元悖论、易纲和汤弦 (2001) 的扩展三角理论、豪斯曼 (2001) 等将一国本币国际借债能力的引入以及沈国兵和史晋川 (2002) 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四面体假说等, 下文将对以上理论进行分析。

3.1 三元悖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克鲁格曼认为主要原因是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他在《亚洲发生了什么》中提出了“三元悖论”理论, 并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论述, 指出一国无法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大金融目标, 只能选择其中两个。

这一原则可以用图2来直观表示。“三元悖论”是指的是其中的灰色三角区域。资本完全流动同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则货币政策丧失完全独立;若坚持货币政策独立, 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维持货币政策独立和固定汇率制度, 则必须实行资本管制。即灰色三角形的三角只能择其二。它是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问题的高度抽象概括。

然而, 实际经济中几乎不存在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和汇率制度的完全固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是相对的, 很难保证完全独立;有些国家实行的是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体制;资本也存在既非完全管制也非自由流动的状态。正如弗兰科尔 (1999) 所说, “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 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 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而现实经济生活中, 一国的政策选择通常是处于介于各种极端情况之间, 这也正是“三元悖论”的局限。

3.2 扩展三角理论

对于许多国家, 尤其发展中国家而言, 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尚且不构成问题, 实行中间汇率制度更为合适。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上, 国内学者尝试在“不可能三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来具体分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易纲和汤弦 (2001) 在《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中提出的扩展三角理论。

假定金融衍生工具不发达, 一方面不能通过对冲来规避汇率风险, 另一方面也使投机攻击缺乏有力的杠杆, 同时资本流动程度是外生的, 由国内金融体系成熟度决定。他们进一步扩展不可能三角, 构造了一个指标体系, 提出x+y+m=2公式。其中x代表汇率, y代表货币政策, m代表资本流动状态。每个点 (x, y, m) 到三边 (汇率稳定, 货币政策完全独立, 资本完全自由流动) 的距离分别为 (1-x, 1-y, 1-m) 。三个变量取值区间为[0, 1]。X、Y、Z从0到1分别表示从完全自由浮动到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货币联盟到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从资本完全管制到资本自由流动, x、y和m箭头分别表示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流动性增加的方向。如图3所示:

可见, x, y, m中, 任意两个为1, 另一个就必为0, 每个变量在0到1之间取值所对应的政策组合被称为中间汇率制。这样就为分析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和弗兰科尔的“半独立、半稳定”的观点 (即 (x, y, m) = (1/2, 1/2, 1) 这一类的情况) 提供了形式化的工具。在扩展三角中, 汇率制度的选择有以下几种: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汇率自由浮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管制+汇率固定、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限浮动、货币政策不独立+资本完全流动+汇率固定、货币政策有限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固定、货币政策有限独立+资本完全流动+汇率有限浮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限浮动。

这一分析框架把前人的角点解扩展为所有可能的组合, 说明了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可能性。这不仅为我国研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为我们分析未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当资本流动规模比较小、金融衍生工具不发达时, 经济个体不能通过对冲来规避汇率风险, 同时投机攻击也缺乏有效的放大杠杆, 政府可选择中间制度解。而随着资本流动规模逐渐增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 中间汇率制度试图为公众提供免费的汇率风险保险而导致公众的道德风险行为, 这很可能成为货币危机的根源。他们认为当效率的要求使各国趋向于资本完全流动时, 汇率制度将趋向货币联盟的形式或更加灵活, 最终角点解制度将占优势, 完全浮动将与货币联盟并存, 而货币联盟对外又完全浮动。

扩展三角理论虽然将不可能三角模型形式化, 但也只是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一种特例, 没有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用本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债能力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汇率浮动方式。

3.3 本币国际借债能力的引入

长期以来, 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多是局限于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制度的固定与否三者组合的框架里, 并没有过多的突破。

豪斯曼等指出, 被归类为浮动汇率制度或宽幅汇率带的国家在管理汇率政策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在国际储备的水平、汇市干预的倾向和为应对冲击所允许的汇率灵活性上。他们记录这些差异, 探索汇率变动到价格的传递以及在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的后果并由此联想到一个国家本国货币的国际借款能力, 发现它和浮动汇率模式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他们采集38个国家的样本 (12个工业国家和26个发展中国家) , 发现这些国家持有的储备水平差异很大的差异, 第三世界国家浮动的储备非常低的水平, 允许储备或利率水平相对高的汇率波动, 新兴国家则在相反的极端, 而其他工业国家处于中间位置。他们分析, 不需要管理汇率的国家并不需要大量储备, 而需要对汇率水平进行管理的国家则需要大量的储备来支持汇率政策。可以以本币进行国际借款的国家倾向于保持规模较小的储备, 并且能容忍较高的利率变动波动, 而不以本币进行国际借债的浮动汇率制国家往往倾向于持有较大规模的储备, 并且对于汇率所能容忍的波动则比前者要小得多。

虽然豪斯曼等在论文中将国家本国货币的国际借款能力纳入考虑的重点不是为了解决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汇率制度之间选择的问题, 而是着重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管理, 但他们的这一发现的确为“不可能三角”理论的突破性扩展———引入第四个重要变量———本币国际借债能力, 起到了关键的启示作用。

3.4 四面体假说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 沈国兵和史晋川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可能三角及其扩展》中, 将本币国际借债能力引入易纲的扩展三角模型基础, 将不可能三角模型拓展为四面体假说, 并且进一步认为, 不可能三角是四面体假说的一个特例。

他们假定汇率浮动方式主要取决于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借债能力, 而不是汇率传递水平, 那么一般而言, 用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越强, 允许汇率变动程度越高。此外, 他们修正补充了两种反常情况:用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很强, 却保持汇率固定, 如EMU和货币局;用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很弱, 却不得不让汇率自由浮动, 如新兴市场发生危机时。因此, 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与汇率变动程度就不再是简单地呈正相关关系, 而是存在着多种可能, 由此排除本币国际借债能力与汇率变动程度之间可能的内生性。同样, 本币的国际借债能力与货币政策依附程度、资本控制程度也密切关联。当本币具有完全国际借债能力时, 货币政策依附程度最小、资本控制程度最小;当本币具有不完全国际借债能力时, 二者变得复杂, 货币政策可完全独立、有限独立或不独立, 资本可有限流动或管制, 这也排除了三者之间可能的内生性。他们用这四个变量构筑的四面体如图4所示。

C、M、K、E四个面分别代表本币无借债能力、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流动、固定汇率制。A1、A2、A3、A4四个角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汇率制度组合。O点到四个面垂直距离分别为Cb, Ms, Kc和Ev分别衡量本币国际借债能力、货币政策依附程度、资本控制程度和汇率变动程度。令四面体高为1, 则有:0≤Cb, Ms, Kc, Ev≤1;Cb+Ms+Kc+Ev=1。当Cb=0, 即本币无借债能力时, 得到Ms+Kc+Ev=1, 四面体就退化为底面C, 所得组合与“不可能三角”完全一致, 故称后者是四面体所有可能组合的一个子集。当Cb>0时, 组合拓展为:本币完全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本币完全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这些组合在实践中是存在的, 平面的三角模型无法确切地加以归类, 而在四面体模型中它们得以确切解释。

随着新变量的引入, 模型和组合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他们预测, 在诸多因素的选择以及自身变化和相互作用之下, 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的动态的转换过程。

4 总结与启示

从最初的米德冲突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再到不可能三角, 随后扩展到三元悖论、扩展三角和引入了新变量的四面体假说, 这些理论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为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以及政策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提供了经典的分析依据和基础。我国1994年至2005年采取“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资本管制”的组合;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实现了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并增强汇率弹性和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到2010年新汇改, 人民币汇率弹性随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增强。由此看出, 我国汇率政策都是在此框架下制定的。作为一个大国, 我国是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 故主要问题即为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二者择其一, 从长期看来, 货币政策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一组合将是最终选择。

篇9: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摘要:心理学在中国逐渐成为热门科学,研究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由于这些研究多由在大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完成,这也决定了他们常选取汉族黄种人、受教育水平高、来自城市的较富有、智商较高、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并使用这些被试的数据推断样本总体现状。本论文对三个热门研究领域的被试选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学;被试选择;大学生;WEIRD

1.引言

西方学者在多年前已经对心理学领域被试选取问题展开探讨,发现了著名的“WEIRD”问题。“W”指西方人(Western),在心理学试验中被试大多为个人主义文化下的西方人;“E”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Educated),被试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心理学界所熟知的“大二学生现象”;“I”指工业化国家程度较高的国家(Industrialized),被试多来自相对发达的国家;“R”指被试大多数来自较富裕的家庭(Rich);“D”指被试生活的环境民主程度相对较高(Democratic)。“WEIRD”问题的存在使被试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很多领域的研究者质疑心理学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心理学实验结果不具备生态效度,实验结论没有说服力。

Henrich et al.,(2010)对顶尖心理学期刊进行抽样,发现96%的被试来自西方工业化国家,68%来自美国;在那些来自美国的被试中,67%是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也就是说,若随机拉出来一个美国大学生和一个来非西方国家的人,前者曾当过心理学研究实验被试的可能性比后者大4000倍。他们的研究再一次证明了心理学研究中“WEIRD”问题的存在。

随着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白热化,中国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焦点。其中,由于被试选取问题导致的实验结果普适性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争论。接下来,本研究根据郭文斌等人(2013)发表的“心理学研究热点及变化”一文中选取三个热门研究领域—情绪、决策、心理健康,探讨被试选取问题。

2.热门领域被试群体选取问题研究

本研究选取情绪领域、决策领域、心理健康领域2000年—2016年发表的引用量前五的非综述类中文文献,探讨其被试的选取情况。

2.1情绪领域

本领域引用量前五的文献被试情况如下:

1、大学生,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0.3岁,男性8名,女性9名;

2、大学生,平均年龄 21.5岁,标准差0.61,男、女各40名;

3、留守儿童11~16岁之间,20名;

4、大学生,年龄21.04,标准差0.96,男43名,女78名;

5、大学生,年龄20.59岁,标准差1.2,男476名,女687名。

2.2 决策领域

本领域引用量前五的文献被试情况如下:

1、大学生,391名,其中外籍41名;

2、大学生,男15人,女18人;

3、大学生,年龄范围18-25岁,平均年龄21.36岁,标准差0.86,男30人,女58人;

4、大学生,平均年龄 21.3 岁,标准差 0.58,男、女 生各 30 人;

5、大学生,平均年龄21.2,男72名,女70名。

2.3心理健康领域

1、心理健康患者,平均年龄42±12岁,46名;

2、大学生,男生133名,女生222名;

3、大学生,300名,男生103名,女生192名;

4、年龄21-62岁,男1624名,女1099名;

5、医生,24-60岁,男170名,女158名。

从上述3个热门研究领域可以得出,情绪和决策领域多选取大学生为被试。而心理健康领域的特殊研究要求,根据特殊的心理问题选取特殊的被试群体。因此,西方心理学研究中“WEIRD”问题在中国较西方有过之而不及,只是根据中国现状略有不同。在中国,“W”问题成为“Y”,即黄种人;“E”依然是“E”,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不可否认,现在出生并成长于城市的大学生数量远远大于来自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生人数。有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为7:3,而大学生中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为3:7,所以“I”问题在中国,并没有发生改变;“I”问题的存在导致“R”在中国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被试大多是居住在城市,来自较富裕的家庭。由于“E”,“I”和“R”问题的共同影响,使得中国心理学研究者选取的被试群体接触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文化的较多,导致到西方“D”问题在中国被试中也普遍存在。

3.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多聚集在高校。这里心理学学科成立较早、学科学发展较完备、研究项目较多。同时,这些科研基地最易找到的被试必然是大学生。据观察,我国实验者(参与被试招募的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在寻找被试时多在学校内部聊天群发布招募被试的消息或在校内张贴被试招募海报。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被试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地域偏差、文化背景偏差、被试年龄、被试文化水平等造成被试缺乏广泛的代表性。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大学生依然被大多数研究者视为研究人类本质的最佳被试群体。

虽然由于经费、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被试选择方面存在诸多不便,但研究者需尽可能的降低此问题带来的影响,不能因为被试选择的原因而影响了实验的生态效度。如能消除或降低此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心理学研究者不仅节省了经费、时间,更能提高心理科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郭文斌,范晓壮,方俊明. 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变化——基于2002-2013年《心理科学进展》刊文的分析[J]. 心理研究,2013,6(5):42-50.

篇10:用仿佛造句及其扩展

中文发音:仿佛[fǎng fú]

词语解释:①似乎;好像。②像;类似

近义词:好像、如同、似乎、犹如、宛如、宛若

篇11:用赶紧造句及其扩展

中文发音:赶紧[gǎn jǐn]

词语解释:抓紧时间,毫不拖延;急忙,连忙。

近义词:连忙、赶忙、赶快、马上、急忙、立刻

篇12:用巨大造句及其扩展

中文发音:巨大[jù dà]

词语解释:尺寸、体积或容积的极其大的;谓庞大之物。

近义词:庞大、宏大

篇13:用研究造句及其扩展阅读

关键字

网络环境;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现状

首先,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高年级课内扩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很多学者也将课内扩展阅读定位在课外扩展阅读和课内阅读的中间地带,这导致课内扩展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鸡肋,调味品,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对课文的选取采取选文的原则,即选取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优秀作家的优秀思想。但是,这些选取的文章在作为语文教材使用时会受到语文教学阶段性教学目标的限制,那么教师在教授课文的时候会选择一个特点的点进行教学,而经过多篇这样文章的教学,教学所选取的重点则替代了课程内容本身,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开始固定化和模式化,课堂气氛开始枯燥。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将教材视作语文教学的全部,在课上唯恐对教材课文讲解的不透彻、不通透。殊不知教师这种过细的教学方式反而会让小学生觉得反感。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压缩课堂教材教学时间,流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内扩展阅读,培养学生进行学会自我思考、用灵魂去感悟,学生在学习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后,在课内通过阅读和文章主旨、情感相似的文章去强化和巩固课本知识,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巧妙的教学方法

其次,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的内容选择不合理。很多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看似和教学目标相一致、相符合,但是却由于扩展方向过于宽泛,导致课内扩展阅读效果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和教材文本有所关联,那么就可以作为课内扩展阅读的素材。选文型语文教材本身就存在着语文知识点过于宽泛的缺点,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总想着高、大、全,教材的知识点总觉得应该毫无遗漏,事无巨细。如果课内扩展阅读的定位还过于笼统和宽泛,那么语文课内阅读就会陷入形式丰富多样,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甚良好的怪圈中去。如果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这种扩展阅读点极为分散的扩展阅读的话,只会让小学生觉得负担更重。

最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在和语文课内扩展阅读结合的过程中喧宾夺主,导致本末倒置。在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中引入网络媒体,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小学生课内扩展阅读的兴趣,为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为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扩宽了渠道和途径;另一方面则是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自主阅读,团结合作,互相探究。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在和网络信息技术整合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尝试,但是却在大部分时刻丧失了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目标和原则以及方法的掌控,导致了迷失方向,模糊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此起彼伏。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本应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很多学校却将展示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网络环境下小学课内扩展阅读的丰富多彩作为教学重点,导致二者在结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反倒成为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阅读扩展策略研究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阅读教学目标有准确的把握

虽然这是一个看起来不必要频繁强调的重点,但是无论是小学语文的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还是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都要在正确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否则扩展阅读教学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失去了意义。不能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是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通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能否将准确的抓住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决定语文课堂成败的关键,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远远大于其课本上承载的文本内容,这是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最根本的一个区别,所以,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不可能完全的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也不可一味的将课本上的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在存在多种变量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每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有效地教学目标,这样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扩展才有了合理的依据,教师也能够根据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网络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创设信息化的阅读环境

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为小学生创造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环境,并给予小学生充分的数字化资源,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结合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小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团结和合作中获得学习的灵感和动力,另一方面也将信息技术和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扩展阅读变得丰富多彩,给小学生创造协作和自主的学习环境。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频率,让小学生在体验网络技术的便捷和强大的同时,不要陷入到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们视觉、听觉的迷幻之中去。

第三,小学语文课内扩展阅读要抓住时机

在课堂教学进行到哪个阶段进行课内扩展阅读,是扩展阅读应该解决的一个难题。教师如果能够对扩展阅读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判别,那么扩展阅读的时机还是很好把握的。如果课内扩展阅读是为了给课堂阅读教学扫清疑虑,那么课内扩展阅读应该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进行;如果课内扩展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本教材加深理解,积累小学生的阅读素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那么扩展阅读最好在课文讲解之后进行,另外,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和阅读能力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小学课内扩展阅读时间应该控制在6-10分钟之内,阅读素材的选取应该在长度上和课本的文学作品相一致,让学生通过对比和比较阅读感受扩展阅读和课堂阅读之间的联系,让二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下)崔峦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的

讲话[J].小学语文教学,2006

[3]张英.论信息时代下的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5

篇14:用似乎造句及其扩展

词语解释:副词。表示可能、好像的意思。

近义词:好像、好似、犹如、宛如、仿佛

★ 用似乎造句及其扩展

★ 用奇异造句及其扩展

★ 用呵斥造句及其扩展

★ 用疑惑造句及其扩展

★ 索性的近义词

★ 用不是-而是-造句

★ 用仿佛怎么造句呢?

★ 用唇舌造句

★ 用和谐造句

篇15:用惊心动魄造句及其扩展

2、现在回想起那次坐摩托过山车的经历。真是惊心动魄呀!真刺激!

3、一阵阵猛烈的呼噪像巨浪迭起,一个比一个高,真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4、我们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

5、电视上经常播出一件件惊心动魄的案件。

6、面对那个强悍的大叔,她毫不畏惧、据理力争,看得我惊心动魄。

7、我看了蜘蛛侠的电影,真是又惊心动魄又精彩啊!

8、这场电影真是惊心动魄,大家看完了心还噔噔跳呢。

9、汽车飞跃黄河,真实一个惊心动魄的壮举。

10、我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恐怖片,吓得我一晚上没睡觉!

11、看到狮子猎杀羚羊的镜头真是惊心动魄,但那就是大自然的循环。

篇16:用拘束造句及其反义词造句

大方:她穿上这件衣服,显得落落大方。

放松:小明利用深呼吸放松了自己紧张的精神

洒脱:你穿那件新连衣裙看上去时髦而洒脱。

篇17:用安全扩展拦截无用的脚本

安装相应的安全扩展

既然我们提到了安全扩展,那么我们就首先来安装它。这里以火狐浏览器为例,首先点击“工具”菜单中的“附加组件”命令,在弹出网页的搜索框里面输入“NoScript”查找,找到以后根据提示安装并重新启动浏览器即可(如图1)。如果用户认真观察的话,会发现火狐的扩展页面中,也在推荐这款安全扩展。

当这款NoScript扩展正常运行的时候,就会在浏览器的工具条上显示出这个NoScript扩展的图标。当然如果用户使用的是谷歌浏览器,或者由Chromium衍生出的其他浏览器的话,那么可以在谷歌的应用市场安装一款名为ScripSafe的扩展,同样也可以起到一样的脚本拦截效果。

利用白名单分析判断

我们常见的那些安全软件,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黑名单或者病毒库,对网页里面的脚本代码分析判断的。而NoScript扩展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白名单来分析判断的。所以在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站页面的时候,NoScript扩展就会自动将网页中的所有脚本代码拦截,并且在浏览器窗口的下方通过提示条显示出拦截的脚本代码信息,这样恶意的脚本代码自然而然的不能运行操作了。

但是如果全面禁止所有的脚本代码,那么有的功能将无法正常地运行,比如搜索引擎的查找、视频信息的加载等。所以对于网站必要的脚本代码,我们还是需要允许它运行的,这时就需要使用到白名单。白名单的添加有两种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导入他人制作的白名单。比如我们首先从知名的安全论坛卡饭下载网友制作的白名单,接着点击窗口下方的NoScript扩展图标。在弹出的菜单里面选择“选项”命令,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面选择“白名单”标签。点击下面的“导入”按钮,选择刚刚下载的网友制作的白名单文件导入即可(如图2)。这样以后当浏览到白名单中的网站的时候,就会自动放行其中的脚本代码的运行。

自定义添加新白名单

虽然通过白名单可以对一些网站的脚本代码放行,但是并不是我们自己使用的所有网站都可以,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自己自定义添加一些白名单。这里我们就以新浪视频为例为大家进行介绍。当我们通过火狐浏览器打开访问新浪视频后,照样会在下方显示出被拦截的脚本代码。现在点击浏览器中的NoScript扩展图标,在弹出的菜单里面可以看到调用这些脚本的网页链接。

篇18:用神往造句及其拓展

中文发音:神往[shén wǎng]

词语解释:心中、内心向往。如“心驰神往”。

近义词:憧憬、向往

上一篇:塔吊的管理制度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破诸相之智得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