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困难居民紧急救助规划”社区工作计划

2024-05-04

“临时困难居民紧急救助规划”社区工作计划(通用4篇)

篇1:“临时困难居民紧急救助规划”社区工作计划

一、紧急救助的对象与范围

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生活陷于绝对贫困状态,严重威胁到其基本生存、影响其家庭基本生活,对于在区居住的本区居民、来双就业、务工以及流浪乞讨等人员,当地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有责任、有义务对其实施紧急救助。

二、紧急救助的机制和程序

(一)紧急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的紧急救助,做到及时发现、逐级上报、快速反应和全力解决。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本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指定设立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紧急救助公开电话,落实具体人员,及时了解、掌握特殊困难群众需求信息。

(二)建立完善紧急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区、乡两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针对解决临时特殊困难群众问题,由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和部门,组织召开紧急救助联席会议,尽快协调解决。

(三)建立与新闻媒体信息沟通机制。要通过媒体及时宣传我区对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紧急救助的政策及有关工作,让临时特殊困难群众了解政府实施紧急救助的渠道和方式。

(四)建立紧急救助监督考核机制。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把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的紧急救助作为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由于不及时发现或应采取的紧急救助措施不到位致使临时特殊困难群众不能得到及时救助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五)紧急救助的工作程序:

1.设立基层街道、乡镇以及村委会、社区紧急救助信息员。村委会干部、社区干部以及各类专干、志愿者要通过走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区域内的临时特殊困难群众,对符合紧急救助条件的要及早发现,及时上报。

2.区政府设立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紧急救助,24小时受理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紧急救助申请。

3.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的紧急救助申请进行审核审批。对于符合紧急救助条件的临时特殊困难群众,要协调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及时制定、采取救助措施,并及时与区长公开电话办公室衔接工作。

三、紧急救助的职能部门

区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临时特殊困难群众的紧急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各尽其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

民政部门负责生活特殊困难群众紧急救助对象的排查梳理、身份登记、资格认定、审核审批,并做好灾害救助、低保救助、流浪乞讨救助、慈善救助等具体工作。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生活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险、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拖欠工资追讨和就业救助等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落实生活特殊困难居民紧急救助的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及时救治等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落实生活特殊困难群众的就学安排等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生活特殊困难居民的户籍认定和管理等工作。

四、紧急救助的资金来源

设立区紧急救助基金,基金来源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向上争取;二是区本级财政安排;三是慈善捐赠。紧急救助基金设立专户,由财政部门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运行。

【范文网】

篇2:“临时困难居民紧急救助规划”社区工作计划

关于印发《福州市城乡困难居民临时救助

暂行办法》的通知

榕政综〔2012〕15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福州市城乡困难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2012年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六日

福州市城乡困难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在全面建立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为及时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发〔2007〕9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临时救助是一项传统的民政业务,是指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较大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 临时救助基本原则:

(一)应急解困。缓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帮助困难群众摆脱临 —1—

时困境。

(二)保障基本。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依法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权益。

(三)规范高效。规范程序、简化手续、快捷施助,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得到救助。

第二章 临时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城乡困难居民家庭,可以申请临时救助:

(一)具有本市户籍的,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之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重点是低保边缘家庭;

(二)具有本市户籍的,虽然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但由于特殊原因仍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三)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第五条 因流域性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以及较大范围遭遇环境污染、破坏性灾害和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社会性灾害的救助,依照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处理。

第六条 临时救助主要针对救助对象家庭因病、子女就学或遭遇突发性、特殊性困难,重点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救助:

(一)因医治危重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报销部分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数额较大,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

(二)因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过重,经教育部门救助后,家庭生活仍然特别困难的(不含自费在高额收费学校就学或出国留学的);

(三)因遭遇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在进行灾害专项资金救助后,仍然造成家庭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

(四)因各类意外事故发生,并经相关部门确认已无法查找赔付

责任人或赔付责任人无力支付赔偿金,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

(五)因遭遇其他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救助:

(一)因赌博、自杀、自残、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二)家庭成员有就业能力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三)参与或从事政策和法律明令禁止的活动的,或受到处罚导致生活困难的。

(四)不按要求提供申请资料,拒绝管理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五)县(市)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人员。

第三章 临时救助标准和方法

第八条 实行临时救助,应根据救助对象困难原因、程度、种类等因素,结合临时救助资金状况,合理划定救助档次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救助标准和最高限额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提高。

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同一事由原则上一年只能申请一次救助,单次救助金额最高限额2000元。一个家庭全年临时救助累计金额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具体救助档次和标准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大重病患者已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或保险机构理赔的,其临时救助金额一般不得高于自付医疗费部分。

第九条 临时救助以提供现金救助为主要方式,小额临时救助原则上直接发放现金;大额临时救助原则上通过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申请人提供的银行账号必须是申请人本人及家庭成员或申请人委托人的开户账号。

第四章 临时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条 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申请临时救助的家庭,以户为单位,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同时出具以下证明材料:

1、户口簿和身份证原件;

2、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3、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相关证明材料;

4、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并填写《福州市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

重病患者家庭申请临时救助时需出示县级(含县)以上医疗机构的病历、诊断证明及自付费用的医院收费单据;属车祸(交通事故)的应提交事故发生地的县级公安交巡警部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或事故证明,已投保的应提交保险部门的理赔凭证;因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过重申请临时救助的应提交子女学籍证明和学校有关证明。

(二)受理。村(居)委会接到临时救助申请之日起,于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签署意见盖章后连同申请材料一起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村(居)委会在同意接受申请人的申请时,须将户口簿、申请人身份证、病历等不便收缴的资料复印留存。在核定家庭收入时,既要根据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又要考虑家庭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巨额开支后的实际困难。

(三)审核审批。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自接到申请材料后,通过入户核查、社区调查等方式,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临时救助家庭,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不符合临时救助家庭应及时告知,并说明理由。

县级民政部门自接到申请材料后,对于材料齐全且符合临时救助

家庭,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准,实施临时救助,大额临时救助实行张榜公示;审批结果在申请对象所在村(社区)张榜公示3天,接受群众监督。对不符合临时救助家庭通知所在乡镇,并说明理由。对突发性灾难导致无法继续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应简化程序,特事特办,可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办理,事后补办相关手续并备案。如遇特殊情况,审核审批时间可适当延长。

(四)发放。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由县级民政部门实行现金救助或通过金融机构发放临时救助金。现金发放时,申请人或受委托人必须在《福州市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亲笔签字(盖章);由金融机构发放的,以银行凭证为准。

第五章 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十一条 各县(市)区应多渠道筹集临时救助基金。临时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资金。

第十二条 临时救助基金筹集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目前各县(市)区具体筹资标准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元的标准执行,列入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拨付至县级民政专户。市本级每年安排10万元的临时救助金,由市财政拨付至市民政专户。

第十三条 临时救助资金实行民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可结转下使用,但不得用于平衡预算或挪作他用。临时救助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政策、对象、标准、金额四公开。临时救助款项的发放情况要纳入县(市)区民政财务公开范围,定期向群众张榜公布。设立和公布咨询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各级民政部门要对享受临时救助的对象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检查,加强对受助者申请资料及审核、审批、救助金发放等档案管理工作,防止临时救助工作中的随意性和其他不规范做法,确保临

时救助制度的健康顺利实施。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安全运行。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各县(市)区应高度重视临时救助工作,为临时救助工作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确保临时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十五条 民政部门是临时救助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临时救助计划的制订、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救助资金的管理发放及其他日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临时救助所需资金。审计、财政、监察部门负责对临时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和管理使用进行审计监督。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受委托的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责范围负责临时救助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申请临时救助的对象应自觉接受民政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等相关情况。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临时救助的,给予批评教育,由所在乡(镇)街道追回救助款,并取消其一年内再次申请临时救助的资格。

第十七条 临时救助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依法办事,接受监督,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福州市辖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应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篇3:“临时困难居民紧急救助规划”社区工作计划

补充规定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解决好我市城市居民的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制度〉、〈青岛市城市居民临时困难救助制度补充规定〉和〈青岛市城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补充规定〉的通知》(青政发﹝2008﹞19号)及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适用范围

凡本市城镇居民或城镇、农村居民混合家庭,符合以下6类情况之一者,均可申请临时困难救助。

(一)本市城镇居民与本市农村居民或与外地居民组成的家庭中,现居住在镇驻地以上城区或城镇,人均实际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标准,家庭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

(二)在职职工、下岗职工以及失业人员,非个人原因未能及时领到最低工资或基本生活费,又无其他收入,家庭月人均实际收入连续6个月以上低于当地低保标准,未享受低保待遇,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

(三)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0%

之内的家庭(以下简称“低保边缘家庭”)中,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且残疾等级为一、二级人员,家庭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

(四)低保边缘家庭和低保家庭中,其成员因病,家庭支出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家庭收入,家庭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

(五)因遭遇火灾、水灾等严重突发事件,造成房屋等基本生活设施破坏,缺乏生活自救能力,家庭基本生活存在严重困难的。

(六)低保边缘家庭和低保家庭中的子女,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升入国家认可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期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且一年内未获得其它救助的。

二、救助标准

临时困难救助标准,按照申请救助家庭困难程度大小和自救能力强弱分别掌握确定:困难程度较小、且自救能力较强的,每户每次可救助500-1000元;困难程度较重、且自救能力较弱的,每户每次可救助1000-2000元。

临时困难救助每户每年不超过两次,每户每年救助款不超过4000元;其中对只适用范围第(六)类的救助,每户每年救助款不超过1500元。低保家庭中的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当年得到残联机构救助不满1500元的,可以申请第(六)类临时救助,但残联机构救助与临时救助总金额全年

不超过1500元。

三、申请和审批程序

(一)申请审批临时困难救助程序与低保申请审批程序相同。

1.申请临时困难救助的家庭,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青岛市临时困难救助申请表》。如实提供家庭成员户口,收入证明,大病、重病已支付的医疗费收据、有关病历,学籍证明以及单位和社会救助帮困的情况证明等必需的材料。

2、申请人申请材料基本齐全后,由社区居委会单独或协助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在社区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

3、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并提出临时困难救助初步意见,报区(市)民政局、财政局批准后,拨付资金。

4、临时困难救助金由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按照批准救助金额一次性发放给申请人。在特殊情况下,民政部门也可直接发放。

(二)同一家庭再次申请临时困难救助时,需重新按申请和审批程序进行。

(三)因遭遇火灾、水灾等严重突发事件的家庭申请临时困难救助时,区(市)民政部门可直接接受申请,经调查

核实后,直接批准发放。

(四)对有关证明的认定

1.家庭实际收入状况证明,以申请临时困难救助前6个月的平均收入(包括社会救助资金)计算。户主属在职职工或下岗职工的,由户主所在单位劳动部门出具证明,单位负责人签字,区(市)或青岛市劳动部门审核;失业人员由个人据实填写,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审核;其它人员由个人据实填写,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进行审核。

2.家庭支出的医疗费用,是指扣除医疗单位按规定减免的费用、医疗保险和单位已报销的费用、医疗救助的费用,以及各种互助互济和参加商业保险赔付医疗保险金以后剩余的部分。以医保定点医院出具的诊断书、费用单据、有关病历材料、报销费用证明等进行综合考虑。药店出具的发票不能作为证明材料。

3.对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单位进行全市通报批评;申请人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查实,除对已领取的临时困难救助金如数追回外,由所在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备案,两年内不再进行临时困难救助。

4.申请第(六)类救助要提供子女的学生证及子女所在学校出具的本年度未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证明。

四、资金来源与管理

(一)临时困难救助资金,由各区、市负担。市财政根据各区、市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户数、财力状况及临时困难救助资金上年实际支出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二)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慈善机构等组织和个人对临时困难救助提供的资助,可纳入临时困难救助资金统筹安排。

(三)临时困难救助资金,按照现行的低保资金程序审核拨付。各市、区民政、财政部门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市民政、财政部门提交本地临时困难救助资金预算安排及市级补助申请。并于每年11月底以前,将本地年度内临时困难救助资金实际支出情况、救助人数等情况上报市民政、财政部门,作为下年度实际补助的依据。逾期不报的,市财政不列入补助范围。

(四)临时困难救助资金要专款专用,严禁克扣、拖延或挪用。

(五)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每半年公布本辖区临时困难救助情况,实行救助对象、救助情况、救助金额三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六)市民政和财政部门定期对临时困难救助金的使用和发放情况进行检查。

篇4:蒲纺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细则

依据赤壁市民政部门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细则

一、临时救助范围和对象

1、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家庭月人均收入达到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边缘低收入居民;

3、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

上述困难群众的家庭因病、因灾等原因出现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无力承担,影响基本生活的,可申请临时救助。

二、临时救助的方式和标准

临时救助采取现金救助方式,救助资金实行社会化一次性发放。救助标准根据救助对象实际困难程度由民政部门审定。每户每年救助一般不超过800元。

三、临时救助的申报审批程序

1、个人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临时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出具户口簿、救助证、身份证、困难原因证明等材料和复印件。

2、社区审核。社区收到临时救助申请后,由低保服务站和居民小区进行入户调查并签字,集体评议。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经分管低保工作领导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由申请人将相关资料送园区低保工作站。

3、园区审查。园区低保工作站对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登记、编号。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经园区分管低保工作领导签署意见后,由园区低保工作站每月上报市民政局。

4、市民政局审批。民政部门接到申请材料后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办结审批手续。对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一般救助对象每年只能享受一次临时救助待遇,每月审批一次。

5、低保工作站在民政部门领取临时救助存折后登记并通知临时救助对象携带户口薄、身份证领取。

上一篇:读后感:团结一致向业绩看齐下一篇: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