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2024-05-02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精选5篇)

篇1: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04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08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的对外交流→ 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的能城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建筑,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风格与交河故城相似,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为吐鲁番一奇。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 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17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

篇2: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高昌故城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塞,城墙厚实耐久,在战争时期防守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城池内设有多道防线,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城墙。现在,故城内保存的城墙长达12公里,城墙的厚度一般在8至12米之间。城内有许多房屋和宫殿都是由粉砖垒成,这些建筑恰到好处地融合在整个城市的环境中,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这个城市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它为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的国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高昌故城还是新疆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城内有许多博物馆、纪念碑和文物收藏馆。在城中穿行,你会发现每个角落都蕴含着历史和文化所有的脉络。

在故城内,你能感受到新疆地区的独特风情。从城内的建筑设计到民族服装,到处都能见到新疆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在城里你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听到民歌杂剧的歌声,在这里,你会犹如置身于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空。

我们一起来保护吐鲁番高昌故城这座文化古迹。珍惜文化遗产,从我们的小动作做起,保护自然,珍惜环境!吐鲁番高昌故城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和建筑之美。其千佛塔矗立于城中央,是吐鲁番高昌故城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塔由砖块垒砌而成,高达40米,塔的四周雕刻有莲花和龙头,砖雕和泥塑也颇有匠心。此外,高昌故城内还有一处二层砖塔,它高15米,称为“转经塔”,它是故城内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这个建筑是穆斯林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在业内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以上这些古迹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丰富繁华的历史文明,让着这片土地的文明与文化变得特别的深厚。在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同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吐鲁番千年古城的秘密,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壁画和雕塑、拜访千年老街,欣赏独特的建筑群,还可以乘坐木轮车游览整个千年古城,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游客来到吐鲁番,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参观博物馆,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这里的炒饭、烤肉、糖葫芦、石榴、苹果还有西瓜可是一绝。不过,来到这里的朋友,尽管处在偏远的山区,但气候干燥,透着炎热,一定要注意防晒,带一定量的饮用水,防止中暑。另外,建议游客们在游玩前,请带随带量较满,尽量的不要随处扔瓶子和垃圾,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篇3: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

如今, 这饱经风霜的边塞故城——交河, 与高昌故城一起作为丝绸之路上两处重要遗址, 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

荒台废址几春秋

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 登临古城时曾写下这首《崖儿城》:“沙河三自子交流, 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 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诗精炼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郊外30米的悬崖平台上, 四面环水, 是车师人于2000多年前所建, 曾是车师前部王国的国都。13世纪以来, 交河故城毁于蒙古骑兵的战火,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

由于交河故城所处地区常年有大风、沙暴, 因此, 遗址在眼中风蚀破坏和集中式强降雨的雨蚀破坏下, 遗址土体四处开裂坍塌, 且遗址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上, 大风携带的沙土、砂粒年复一年地侵蚀, 遗址面向西北的墙面已经被风蚀得千疮百孔, 有的墙面凹凸不平, 被风沙吹打成蜂窝形状。有的墙面已经龟裂剥离, 甚至有的墙体已经被风蚀穿透, 故城遗址亟待保护和整修。

“遗址的墙基由于在生土层上开挖而成, 强度较低, 大部分墙基已经被风蚀凹进, 使得墙体呈倒立的‘棒槌山’形, 很容易造成坍塌破坏。”敦煌研究院研究院某位古遗产保护专家这样说道。

据了解, 交河故城的墙体是由沙土制作的垛泥建造而成的, 在干燥的环境中, 这种沙土具有较高的强度, 这也是交河故城历经千年得以保存并且屹立不倒的原因。但它也同样面临着雨水侵蚀的威胁, 一旦遇到雨水, 沙土会立即崩解成泥浆而流失。

“气象资料显示, 吐鲁番地区虽然非常干旱少雨, 但降雨的强度很大, 常常出现集中式的强降雨, 有时一场大雨的降雨量几乎接近一年的降雨量。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 这种偶尔大雨冲刷和侵蚀所造成的破坏可想而知。”这位古遗产保护专家说。

为了保护交河故城这一重点文物, 自2006年开始, 在国家投资4.2亿多元实施的《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计划》中, 交河故城保护项目将历时三年完成。据有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实施“本地保护”, 交河故城会得到“强筋健骨”的机会。

所谓“本地保护”是通过表面处理将风化严重的层面进行高科技处理, 以及将裂缝通过灌浆等工艺补齐。交河故城的修缮是采用铆固技术, 给土墙嵌入骨架, 使之成为一体, 防止墙体继续崩塌。据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某负责人介绍说, 这种方法不会损坏文物本身, 是属于保护性修护。

“打点滴”返修还旧

如何减缓交河故城风化的速度, 是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 修复交河故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既要保护原貌, 还不能有丝毫的损坏。在几经研究后, 技术方法决定用修复敦煌壁画的方法——打针来对交河故城墙面进行修复。

据了解, 打针实际上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PS表面防风化技术, 给墙面注射的是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 它能改变沙土的晶体结构, 提高抗风化能力。

据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技术负责人某高级工程师介绍说, 交河故城墙面每隔10厘米就要钻一个2毫米的小孔, 然后将针头插入墙面内部, 情况顺利时, 一针要打20分钟;困难时, 时间更长, 而更为困难时, 个别墙面要反复注射才可以完全渗透。据负责修复的某工人透露, 他曾给一小面墙每一个小孔都打了不下3针, 耗费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完成。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 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就是医院常用的静脉注射针头。他说, 用这种办法的好处就是, 墙面外部风化层脱落后, 里面依旧是新鲜的。将半瓶矿泉水分别倾倒在修复前后的墙面上, 未修复墙面上的泥土瞬时被水冲刷的缓慢流淌而下;而修复过的墙面, 水已渗入墙体, 连水流的印记都没有。

交河故城临河崖体的裂隙加固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施工中如有些许的偏差, 就极易造成危险块体的塌落或崖体的整体坍塌。“在施工中, 我们采用了高科技技术, 检测的实时数据都会通过手机发送到施工人员的手机中, 一旦发生2毫米以上的变形, 我们会立即停工。”这位负责人强调。

交河故城的墙基很多是在生土层上直接掏挖而成, 或是采用夯土、垛泥修筑而成, 如今大部分墙基已经千疮百孔, 而承载这座古城的岛形台地的骤变崖体也在不断坍塌中逐渐缩小, 新的裂缝又在不断产生, 面临随时坍塌的威胁。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说, 为了“缝合”裂隙, 她们采用了大量南竹钢筋锚杆, 将其一根根植入崖体或临界坍塌的遗址, 并将其与文物本体相连, 再植入就地取材的生土泥浆进行黏合, 一处处即将崩塌的残垣断壁和崖壁才得以稳固强健。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 一期保护修复工程中交河故城使用了上千根锚杆, 总长度达15000多米。

“从前交河故城处于高危状态, 经过抢险加固, 故城的‘危重病情’已得到了有效得控制和缓解, 对于延长这座故城的寿命效果显著。”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介绍说, 修复保护工程采取了大量新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其中PS表面防风化技术和南竹加钢筋复合锚杆技术在国际古遗址修复技术中处于领先水平。

经过加固后的交河故城, 除去崖体附近露出地面的锚杆外, 整个交河故城已难寻人工加固的痕迹。有技术人员说:“我们在抢险加固过程中, 努力不毁坏任何一处文物信息, 以保持交河故城最真实的原貌。也可以这么说, 这是一次比较完美的修复。”

保护遗迹存世久

交河故城抢险加固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土遗址加固工程之一。

1992年至1996年交河故城的保护维修工程, 是中国政府首次采取中外合资的方式对古代大型遗址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保护修缮。2006年5月, 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交河故城项目开工。

第一期工程中完成了交河故城东面崖体自南向北的18处区域加固, 城内东北佛寺、官署西洞口、大佛寺3处文物本体的修复工作。

第二期工程于2009年3月开工, 主要完成了官署、南门阙等价值较高而危险的重要文物本体保护及西崖体的载体加固保护。

第三期工程现在正在进行中, 主要包括官署所有未加固区域、中央大道西侧墙体、沿参观路线两侧18个遗址单体等重要遗址。

学建筑出身的某大学生毕业后就在交河故城待了5年, 一直参与交河故城的维修保护, 他说, 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交河故城这样的文明遗迹保存得更长久一些, “仅在交河故城, 我们实验就做了13年。风洞、水解, 实验就做了不止上万次。目前来看效果比较好, 但还需要继续改进。交河与高昌, 土质不一样, 环境也不一样, 保护方法也不一样, 按照现在的进度, 交河全部过一遍还要30年。高昌也得三十年。”

篇4:《高昌遗址》与《交河故城》

1981年夏秋,吴冠中赴新疆讲学、写生。画家此次新疆之行,先后去了好多地方,高昌与交河是其中的两站。而两座古城早已失去当年的威容,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如画家所说:“一切生活的色彩都被时间冲刷了,然而,面对这群泥土的见证,游人们的脑海已浮现出当年丰富多彩的人间画卷……”。面对着这斑斑古迹,画家的思绪已越过千年屏障,任线条的奔突迂回,如在古城中信马由缰,又似在历史中闲庭信步。此时,画家一定透过眼前这荒凉的废墟看到了古城昔日的荣华,或在飘缈间听到了被黄沙埋没的无数无名之辈的欢声与悲叹!

两幅画都以五分之四的篇幅表现古城的颓垣断壁,在上方留出的五分之一处,或表现“燃烧着”的火焰山和天空(《高昌遗址》),或表现天空中黑压压一片飞鸟(《交河故城》)。两幅画的基本构架都是由“线”来完成,用密集的短线画飞鸟,用密集的长线勾勒那些似是而非的古建筑群,然后再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营造块面,分出层次。这些因风化而失去原貌的古建筑群,只剩下一些大大小小的抽象半抽象块面,但却被画家描绘得疏密成韵,错落有致。那些残留于断墙中的门洞、窗孔,恰如亨利·摩尔雕刻中有意留出的“空穴”,频添了空间的深度。两幅画都是在细线分割的基础上略加皴染,并不过分强调空间关系,但《交河故城》比《高昌遗址》明显地加强了横竖结构与空间层次,既保持了这座被分化得不成形的古建筑群浑然一体的效果,又让观者在难以辨识中可能辨识(实际是猜度与幻化)出当年的空间状态和生活情景,从而引入对高昌古国和交河故城的幽思与幻境之中。这些由大自然抹剩的人间痕迹,如何能不让人慨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变迁,人生的易逝……直至为种悠远的历史感所统撮,为一种孤独感和悲凉感所征服。

《高昌遗址》和《交河故城》均为实地写生,用黑色钢笔当场画在整张高丽纸上,回到宾馆补色补墨,为此有人拿着作品的复制品到现场对照,却找不到画中情景。既是写生,为何找不到可以与之对照的实景?其奥妙在吴冠中所采用的写生方法不是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角落,而是用移动的方法不断变换位置,故可称之为“移位写生法”。传统绘画运用散点透视画长卷,实际上也是对视点的横向移动,类似于电影中的“跟镜头”。但吴冠中的移位不是将景横向并置,而是将不同角度的实景根据需要加以取舍,有选择地在画面上进行综合与衔接,这种综合与衔接,是在更高的感知领域对实景的创造性再现,是超越于对景写生的一种意境的再造。画家根据画面需要自由取舍自然,任意调动物象,或将时空错位,或将前后并置,甚至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无中生有,以达成意境的完成。距高昌二十多公里的火焰山,就是这样与高昌遗址“结构”到一个画面之中。而为强化一种时过境迁的悲凉气氛,又让实地并没有看到的那么多鸟成群结队地盘旋在交河故城的上空。

吴冠中的“移位写生法”,即是在写生中融入创造的一种方法。他不赞成西洋画选定一个“死角落”的所谓“取景”,而把传统中饱游历之后再组织画面的方法看作是“传家之宝”。强调作画时不要“太局限”与眼前死角,而是“先游一遍,构思一番,在小本上或脑子里构好图,及至动手写生时,作成一幅画往往耍变换几次写生地点”。他把这种做法称作是“在山中边选矿边炼铁的办法”。

篇5:吐鲁番交河故城导游词

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

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

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公元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率领铁骑12万进攻交河,交河 城损失惨重。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新疆概况导游词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一个个高原土垣的坊市,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我们先来参观一下东区,只见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十几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完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东门南方,有一座地下庭院,气字不凡,占地约3000平方米,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门通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达60米,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分析,此处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所在地。

再看西区,建筑比较密集,从发现的陶窑遗存来看,可能曾是车师国的手工作坊区和居民住宅区。游客们,在刚才的参观中,您是否觉得城中纵横连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为若干小区,颇似内地宋代以前城市的作坊和街巷?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如今游客到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寺院→增林遗址

位于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的那幢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与东面的官署区,西面的手工作坊区、居民住宅区呈“品”字结构,鼎足而立。现在我们已来到寺院遗址前,它南北长88米,东西宽59米,主体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寺院佛殿中央是一方形柱塔,大殿东、西两厢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土质高台,站在台上,整个城市景致一览无余。各位猜一 下,这个土台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究竟哪种说法对,还有待考证。传说,汉代名将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曾在这里交河之水饱蘸浓墨写下了他们戎马生涯中的重要诗篇呢!

大殿东北面,还有一组排列整齐壮观的塔林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长方形的大佛塔,高约5米,巍然屹立。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著名的地下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两部分,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这些可贵的历史遗存,为西域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上一篇:关员工不吸烟承诺书下一篇:“劳动关系进社区工作打算”社区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