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梦想的文章

2024-05-22

有关青春梦想的文章(共6篇)

篇1:有关青春梦想的文章

有关青春梦想的文章

以梦为翼,让心飞翔

山东宫少红

【导语】

梦想是泥土下的种子,酝酿萌芽开花;梦想是港湾里蓄势待发的船,亟待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梦想是心底燃烧的火焰,等待照亮世界……

拥有梦想的人生简单快乐,奋发向前;拥有梦想的生命无所畏惧,所向无敌!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有梦想,你就了不起;有梦想,就会有奇迹。”让梦想的翅膀承载年轻的心飞翔,去创造奇迹吧。

【美文一】

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

李丹崖

渺小并不妨碍心中的高大。小外甥上大一,我看过他写的一首诗,非常有意思,原样抄下来与大家分享。诗的名字是《蜗牛也是牛》。

蜗牛也是牛/扛着房子走路的牛/不必在乎风吹雨打/不必担心石子砖渣/光着小脚丫/走过去/身后就是一排银白色的光华

蜗牛也是牛/无忧无虑的牛/不必汗流浃背在耕田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成功/更不用为了月供愁煞脑瓜/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啦啦,啦啦啦/一只蜗牛的傻傻浮夸……

我喜欢把这首诗当做励志的寓言来读,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童真、乐观、睿智,比专业的诗人写得还要好。因为,透过简约的文字,我领悟到了文字以外的美好。

还曾听过一首摇滚曲风的歌,与《蜗牛也是牛》有异曲同工之妙,歌曲来自幸福大街乐队,名字叫做《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歌词中比较经典的几句是:“她以为,这样可以变得丰满一些性感一些,这样可以去电脑公司上班;她以为,这样可以变得丰满一些性感一些,这样可以变得酸酸的不被别人吃掉。”

为什么苹果要变成橘子呢?做苹果不好吗?(范文网 )不得而知,但其中有几点不难感悟到——

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一定是力图创新改变的苹果。这样的苹果一般不会因循守旧,更不会带着镣铐跳舞,而喜欢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像蝉一样,冲破躯壳的限制,一飞冲天!

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一定是有梦想的苹果。苹果心中早已经酝酿好了走向橘子的梦,这样的苹果虽然表面闻起来仍有苹果的清香,但是,灵魂深处早已经充满橘子的甜香了!

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是一只心中憧憬着天鹅的丑小鸭,是一只心中燃烧着鹰之梦的麻雀,是一滴心中翻滚着沧海波涛的露珠,是一条灵魂里潜伏着飞龙力量的蚯蚓。

一个是搞笑“浮夸”的蜗牛,一个是异想天开的苹果。生活确实需要这样开动脑筋,一粒渺小的芝麻不妨碍它心中埋藏着西瓜的高大。蜗牛把自己看成牛,于是,我们说,蜗牛很“牛”;苹果把自己想象成橘子,我们也可以说,苹果很“巨(橘)大”!

(选自《润文摘》2009年第12期)

【品读】

因为有梦,我们才长途跋涉去追寻;因为有梦,我们才“异想天开”去幻想;因为有梦,我们才不畏艰难去探求。文中的蜗牛与苹果正像是两个做着“梦”的可爱孩子,在生活的路上一反常态策划着普通人意料之外的梦想。它们摒弃了自己的渺小,不愿意因此平庸,一步一步,希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走向成功。也许有梦的人生是痛苦的,但却是有意义的,比那种浑浑噩噩的人生要好上百倍。因为在梦想的光芒下,再灰暗的人生也将变得明亮!

【美文二】

向梦想鞠躬

张世普

一位高考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大学毕业后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主持人问:你有梦想吗?状元回答:我从来不考虑不能实现的事情。

有媒体公布了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大量数据表明30多年来的高考状元几乎没人成为各行业的精英,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在普通老百姓眼里,高考状元似乎就是文曲星下凡。高考状元不仅天赋超人,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气,人们对高考状元的追捧绝不亚于当红明星。谁知,现实并没有按照人们预期的轨迹行进。

又想起几十位记不住名字的女节目主持人,原来也都是状元出身。当时并没在意,可如今联系在一起,不由大为感叹:拥有状元之才做节目主持人实在可惜,我们的状元们怎么就出不了科学家、英雄、高官或者超级富豪呢?

美国的雷蒙德·戴维斯20多岁开始研究中微子,88岁才得到大众认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实验室里花费了一生的心血,支撑他走过来的是“预测宇宙未来”这看似远大的梦想。他曾经不顾周围人的嘲笑,自己设计并建造了一艘21英尺的单桅帆船。这艘名为“翠鸟”的帆船,到现在已经有了第三个主人,依然可以在水上航行。

至于成龙,为了要超越功夫巨星李小龙,拍戏时不用替身,每个镜头都真刀真枪,十余次重伤,几次差点搭上性命。他硬是带着从头到脚100多处伤痕和无数冷眼,成为了英国女皇、日本首相、美国总统等许多国家元首的偶像,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当今全球最伟大的影星之一。

成功、财富、鲜花、掌声,总是和梦想联系在一起。人生有时真的很有趣,你不在意名利,名利却偏偏缠着你,那些耀眼的光环多是在追寻梦想过程中偶然得到的。你看人家戴维斯对待名誉有那么狂热吗?成龙对待金钱有那么执著吗?成龙已经把一半身家捐给慈善事业,死后还要把所有财产用于公益。戴维斯甚至曾拒绝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在他看来,那么多物理学家、化学家甚至普通人都参与了这个项目,这些人都配得上这一荣誉。

温家宝总理写过一首题为《仰望星空》的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是啊,一个人不能每时每刻都有梦想,但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梦想。一个连梦想都不敢有的人,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呢?从发展的意义上说,人

不是活在物质中,而是活在梦想里。梦想是目标也是动力,有了以后,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人却连梦都不想做。

只有梦想能点燃激情,只有梦想值得奋斗终生。人生就是这样,要活得精彩,有所作为,需要在心田种植熠熠生辉的梦想,需要向盛开如花朵一样的梦想鞠躬,让灵魂如梦想般绰约,散发着梦想的芬芳。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品读】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梦想能点燃激情,梦想值得奋斗终生。

【美文三】

坚持,让梦想水到渠成白露

他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父亲除了种地整天在外拉板车卖煤球。但贫苦的生活没有熄灭他梦想的火焰,他从小就迷上了唱歌唱戏,家里没有录音机,他就坐在村头的大喇叭下听,时常因入迷而忘记回家吃饭。村里有了红白喜事,请人唱歌唱戏、吹笛子吹喇叭,这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戏班子里的演员唱一句,他就跟着学一句,唱得悠然自得。

为了音乐,他没少“折腾”。没有老师指点,他就找来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的讲课录音带,一遍一遍地听。没有钱买笛子,他看水管子跟笛子差不多,就把水管子挖几个眼当笛子吹,竟然成功了。没有更多的乐器,他就练口技,树叶、针管、瓶子、吸管、梳子等,经他改造都能吹出优美的乐声,鸡、鸭、牛、鸟等动物的叫声他也学得惟妙惟肖。在方圆几个村里他是“名人”,是“穷折腾”。

还是为了音乐,初二辍学后,他听说济宁市第一职业中学有个声乐班,就想报名去学习,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他知道没法说服父亲,就从三姑家借了1500元,偷偷跑到济宁市第一职业中学报了声乐班。老师听他唱歌后,觉得他唱歌的天分并不好,建议他改学小号、笛子等乐器,但是老师越是这样说,他就越想唱。别人练一个小时,他练两个小时;同学有一本声乐书很好,当时买不到,他就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一年的声乐学习班结束后,他成为全班进步最快的学生。

可是,唱歌不能当饭吃,学习班结束后,他求职无门,多次碰壁,万般无奈去了一家牛肉厂打工。厂里有个饭店,他在包间当服务员。客人用完饭后,他就躲在包间里唱歌,这一唱就是三四年。后来他报名参加了当地的一些唱歌大赛,也获得了一些奖项,这给他很大的鼓励和信心。为了圆音乐梦想,他辞职去了北京,可北京并不接纳他,四处碰壁后他又回到了家乡。后来,他在济宁一家饭店找到一份工作,每天唱歌,但家里人都反对,认为“灯红酒绿的,别人瞧不起”。这时他也想放弃,但得到第一个月工资,他买了一个随身听后,又坚定了音乐梦想。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没想到竟然一步步拿下周冠军、月冠军,走到了2010总决赛的舞台。

2011年2月16日晚,在《星光大道》2010总决赛上,他以《今夜无人入睡》《快给大忙人让路》等高难度歌曲博得了评委的称赞与观众的喝彩;而在才艺展示中,他精彩的口技表演更是征服了嘉宾及全场观众,最终击败了夺冠热门旭日阳刚,成为2010总冠军。

他叫刘大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真真正正的草根。

每个人都有梦想,刘大成就是梦想的追寻者,因为有了坚持与奋斗,他最终把成功紧握在手中,使梦想变为现实。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1年第8期有删节)

【品读】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指引着人生方向。梦想再遥远总会有到达的一天,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不懈。坚持是人生地图上的箭头,引领着梦想的追寻者努力奋斗,直至把成功紧握在手中!

篇2:有关青春梦想的文章

青春,只一个很美的词,但又不知道它美在哪里。或许是因为年轻,所以享有青春。或许是因为年轻,才会对所有怀揣幻想。有些时候,曾幻想现实是多么美好,真想一下子融入现实生活中去感受一切。校园里的青涩年华,拥有美好的青春时光。我是幸福的,幸福到感受不到现实的残酷。而今,忽然回头,一些斑驳的记忆已支离破碎,再也拼凑不回。在我们的生命中,青春也悄然老去,离我们越拉越远,模糊了我们的实现,忘记了前路的方向。点击查看源网页

青春,是一个残酷的词。但又不明白它为何残酷。或许是因为成熟,所以知道残酷。或许是因为成熟,才会慢慢遗忘了青春。偶尔回头看看,却发现自己已偏离了轨道,和现实越走越近了,以至于丢失了那份纯真。

梦想,似乎很重、很重。压得我们快要喘不过气。有时候甚至想丢开它,独自去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不知不觉中,梦想也随着我们长大了,越长大就越重。我们肩膀上的压力越大,脚步就不会变慢。这个季节,很快就会离我们而去,只是我们还停留在原地,依然守护着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点击查看源网页

曾几何时,梦想拉近了我们与现实的距离,把我们一下子打回了原形。我们渐渐地和现实越走越近。而在残酷的现实中,梦被扭曲了,变味儿了。无意之中,它渐渐偏离了我们。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自私的人,哪怕是一无所有。然后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也变得很现实。于是只好重新拾起那些残缺的梦想。那些陈腐的过往,如今已随风即逝。雨过之后,我们看见的不是阳光,不是彩虹,而是灰色的天空,没有一丝色彩。

繁花过后,青春散尽。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随着一阵微风而远行,不留一丝足迹。而在我们心底,仍然残留着一些破碎的痕迹。常说:我们有资本,因为我们还年轻。可是青春经不起肆意挥霍,也许有一天梦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见。有一天,我们终将会慢慢老去。点击查看源网页

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是感伤的。忧伤和快乐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岁月带走了青春,别人看似美好的青春,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篇3:有关青春梦想的文章

中国纯文学期刊 “四大名旦” ( 现均为双月刊) : 1北京 《当代》杂志( 正旦,首任主编是秦兆阳和孟伟哉) : 1979年6月创刊,韦君宜( 女,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和孟伟哉是主要创刊人,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2北京 《十月》杂志( 青衣,首任责任编辑是王世敏) : 1978年10月创刊( 最初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有书号和期号而无刊号) ,王世敏( 时任北京出版社文艺组组长) 、张守仁和章仲锷是主要创刊人,北京出版社主办。3上海 《收获》杂志( 老旦,首任主编是巴金和靳以) : 1957年7月创刊,1960年第3期后停刊,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与 《上海文学》 ( 1977年10月以刊名 《上海文艺》复刊,1979年起恢复 《上海文学》刊名) 杂志合并以 《收获》刊名复刊,1966年第2期后再次停刊,1979年1月复刊,巴金和靳以( 他俩分别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和副主席) 是主要创刊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4广州 《花城》杂志( 花旦,首任责任编辑是林振名) : 1979年4月创刊( 最初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有书号和期号而无刊号) ,岑桑( 时任花城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林振名和易征是主要创刊人,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2014—2015年 《当代》杂志连载冯八飞( 本名冯晓虎,笔名虎头,1962年生于四川成都市) 博士所撰写的有关爱因斯坦的系列文章 “八飞说老爱”,作者行文风格轻松幽默,笔调诙谐有趣,雅俗共享,可读性很强。

西方科学发展史上3个著名的 “奇迹年”: 11543年的哥白尼和维萨里奇迹年: 当年波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1473. 02. 19—1543. 05. 24,被誉为 “近代天文学之父”) 的代表作 《天体运行论》 (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作者临终前只见过样书,它揭开了现代天文学革命的序幕) 以及比利时医生和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 Andreas Vesalius,1514. 12. 31—1564. 10. 15,被誉为 “近代解剖学之父”) 的代表作 《人体构造》 (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On 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 双双出版,标志着西方科学挣脱神学束缚,就此拉开西方辉煌科技革命的序幕。21666年的牛顿奇迹年: 1665年8月至1667年4月牛顿在家乡躲避伦敦大瘟疫期间,独立发明流数术( fluxion,即微积分,科学界现公认牛顿和莱布尼茨同为微积分的独立发明者) 、首倡光谱理论( 利用三棱镜完成光的分解实验和分析,发现日光七色光谱并由此提出光的色散原理) 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31905年的爱因斯坦奇迹年( Einstein's annus mirabilis) : 当年爱因斯坦完成并发表5篇重要论文,分别在光电效应定律( 完整地揭示出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分子的实在性( 博士论文) 、布朗运动( 直接证实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狭义相对论和质能等价5个物理学研究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2005年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爱因斯坦年”( 又称国际物理年) 。

2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章中中的的一一些些史史实实澄澄清清

“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03.14—1955.04.18,1928LVAF726)是享誉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和科学巨匠,真正的世界公民,狭义相对论(1905年,伯尔尼)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柏林)的创立者,1922年起致力于经典统一场论(classical unified field theory)的建立,但收效甚微。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继牛顿力学( 又称经典力学,以三大运动定律为代表) 之后,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性大革命。冯八飞博士的 “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 共13篇,责任编辑: 洪清波) 立意新颖,文中所存在的一些史实错漏见表1,细微差错( 包括译名的欠当和前后不统一,如 “Gttingen”译为 “哥亭根”、“哥丁根”或 “哥廷根”,应以最后一个为准; “Poincaré”译为 “彭加勒” 或 “彭加莱”,2009年版 《辞海》 中现统一译为 “庞加莱”) 、尚无定论和模糊之处基本上不列入。该系列文章中亦存在前后自相矛盾( 不一致) 、不自洽或不统一的地方。尽管如此,总体上它仍是瑕不掩瑜。冯博士其他文章有关诺奖和爱因斯坦的史实澄清见表2。笔者经进一步考究,在此也顺便纠正一下自己在文献[15 ~16] 中的几处错漏( 见表3) 。权威文献[17] 中的勘误表见表4。

注1:192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被追溯授予1921年度诺物奖,当时他正在日本访问和讲学,不能出席当年12月10日举行的传统的诺奖颁奖典礼,为此特授权德国(而不是瑞士)驻瑞典大使(任期:1920—1924年)纳多尔尼(Rudolf Nadolny,诺奖官网上的M.Nadolny有误,1873—1953)代为出席。据说正是因为此事而导致“二战”期间爱因斯坦原想移居瑞士被拒,只好远赴美国。注2:爱因斯坦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1847.08.30—1902.10.10)加盟远房亲戚开办的羽毛褥垫生意于1880年破产,当年即与弟弟雅各布在慕尼黑合开一家电气公司,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工程师认证的雅各布负责技术,赫尔曼则主管销售,1894年公司濒临破产,在意大利朋友的建议下,兄弟俩将公司迁往意大利米兰和帕维亚,1896年夏兄弟俩在意大利开办的公司因效益差而被迫关闭。此后不久,雅各布进入公司打工(出任工程师),赫尔曼则独自在米兰重开一家小厂,2年后再度倒闭[50]。注3:1896年爱因斯坦在阿尔高州立中学的毕业成绩单是(满分为6分):历史、代数、几何、画法几何和物理各6分,德语、意大利语、化学和自然史各5分,地理、绘画(美术)和绘画(技巧)各4分,法语3分。阿尔高州立中学是ETH的预科学校,当年与爱因斯坦同在工商专科部就读的同年级同学共有64个男孩。注4:德国物理学会DPG(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German Physical Society)的前身柏林物理学会(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zu Berlin;Physical Society of Berlin)成立于1845年1月14日,1899年更为现名。普朗克于1905—1906年、1906—1907年、1908—1909年和1915—1916年四度出任该会会长,爱因斯坦于1916—1918年出任该会会长。Annalen der Physik(月刊)可译为《物理学杂志》或《物理学纪事》,译为《物理学年鉴》则不妥,因它易与中文“年鉴”的含义相混淆。注5: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瑞士联邦专利局(Swiss Federal Patent Office)的任职期限是1902年6月至1909年10月,时任局长是弗里德里希·哈勒尔(Friedrich Haller,1844—1936)。1902年6月23日(6月16日得到工作职位)爱因斯坦以三级技术专家(专利审查员)的身份开始工作(属试用性质),1904年9月16日其短期工作合同转为固定职务而成为正式公务员(同年贝索成为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的同事),年薪由3500瑞士法郎(CHI,高于当时初级教授的薪资)升至3900CHI。1906年4月1日晋升为二级技术专家,年薪涨至4500CHI,1909年7月6日提出辞呈,10月15日正式辞职。注6:贝索(Michele Angelo Besso,1873.05.25—1955.03.15)是意大利/瑞士犹太工程师,1897年与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相识并结下终身友谊,爱因斯坦将初恋女友玛丽·温特勒的胞姐安娜·温特勒(Anna Besso,née Winteler,1872—1944)介绍给贝索并于1898年成婚。奥林匹亚科学院(Akademie Olympia;Olympia Academy)是1902年3月至1905年11月(因索洛文离开伯尔尼而休会)爱因斯坦及其好友在伯尔尼自发组成的科学和哲学讨论小组(类似于现在的科学沙龙),3位核心成员(即三剑客)是爱因斯坦(尊其为院长)、索洛文(Maurice Solovine,1875—1958,罗马尼亚人,哲学家和数学家,时在伯尔尼大学主修哲学)和康拉德·哈比希特(Conrad Habicht,1876—1958,数学家和业余发明家,曾在ETH学习数学,1904年夏离开伯尔尼)[51~52],其余主要成员还有沙旺(Lucien Chavan,1868—1942,邮电局职员)、贝索、保罗·哈比希特(康拉德胞弟,Paul Habicht,1884—1948)和格罗斯曼,米列娃几乎不参与讨论,其中并无保罗·温特勒[53]。注7:有信息指出卓别林的父亲是犹太人,但卓别林本人从来就没有否认或承认过自己是犹太人或具犹太血统。注8:艾尔莎的父亲鲁道夫(Rudolf,1844—1928)和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Hermann,1847—1902)并不是亲兄弟关系,鲁道夫的父亲拉斐尔(Raphael,1806—1880)和赫尔曼的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1808—1868)才是亲兄弟关系。艾尔莎的母亲范妮(Fanny Einstein,née Koch,1852—1926)是爱因斯坦母亲波琳(1858—1920)的胞姐,故艾尔莎是爱因斯坦的远房堂姐兼姨表姐。注9:赞格尔于1902年获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该大学生理学教授,他与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关系都很好,曾帮助他俩化解纠纷并处理离婚事宜。注10:乔治·尼古拉(又译为尼科莱,Georg Friedrich Nicolai,原名Lewinstein,1874—1964)是1914年《告欧洲人书》的发起人和起草者,他曾是伊尔莎的婚前情人。注11:1927年5月7日爱因斯坦长子汉斯(Hans Albert Einstein,1904.05.14—1973.07.26,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入籍美国但保留瑞士籍)和科内希特(Elsa Frieda Knecht,1895.02.02—1958.10.21)在多特蒙德结婚,婚后共育4子: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物理学家伯恩哈德(Bernhard Caesar″Hardi″Einstein,1930—2008),克劳斯(Klaus Martin Einstein,1932—1938)死于白喉,另2个男孩在出生数天后便夭折。伊夫琳(Evelyn Einstein,1941.03.28—2011.04.13)是汉斯夫妇名义上的养女。1959年3月汉斯和第二任妻子、神经化学家罗博兹(Elizabeth Roboz,1902/1904-1995.01.09)结婚,未育。伯恩哈德长子托马斯(Thomas Martin Einstein,1955.11.21伯尔尼—)是爱因斯坦的首个曾孙。注12: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54~57],翌年他得到过引力场方程的波动解,据此有人认为1916年他就提出了引力波理论,这种说法欠妥。后来爱因斯坦对是否存在引力波产生过怀疑和动摇,1936年(1937年初正式发表)再次确认并完善引力波理论。注13: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和科学思想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CH,CBE,FRS,FRSA,1942.01.08—,被誉为“宇宙之王”)在21岁时就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运动神经元疾病MND(Motor Neuron Disease),俗称渐冻人症,英国人又称运动神经细胞病,法国又称夏科(Charcot)病,美国又称卢伽雷氏(Lou Gehrig)病],全身瘫痪且不能发音。被确诊为ALS患者的平均生存年限是2~5年(超过20年的患者不足5%),显然,霍金又创造了一个十分罕见的医学奇迹。1979—2009年霍金出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讲席教授(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这是英国乃至全世界最崇高的讲席教授职位。注14: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Einstein-Rosen bridge)或史瓦西虫洞(Schwarzschild wormholes),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它连接黑洞(由广义相对论推论出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和白洞(即黑洞的时间反演),由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假设推论而得。在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同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0.09—1916.05.11)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严格解———黑洞,并引入史瓦西半径的概念,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弗拉姆(Ludwig Flamm,1885.01.29—1964.12.04)在研究史瓦西解中最早发现了虫洞(史瓦西喉就是一个特定的虫洞)[58]。1921年德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外尔(又译为魏尔、韦尔,Hermann Klaus Hugo Weyl,For Mem RS,1885.11.09—1955.12.08)在研究电磁场能量的质量分析时首先提出虫洞理论(wormhole theory)。1935年爱因斯坦及其助手、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物理学家罗森(Nathan Rosen,1909.03.22—1995.12.18)合作再次独立发现虫洞[59]。1957年和1967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07.09—2008.04.13)分别首创“虫洞”(wormhole)和“黑洞”(black hole)这2个术语。霍金只是曾解读过虫洞理论而已。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06.01—)首先将虫洞与幻想的时间旅行联系起来,在其建议下,美国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天体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萨根(Carl Edward Sagan,1934.11.09—1996.12.20)将其科幻小说《超时空接触》(又译为《接触未来》,Contact,1985年,1997年美国拍摄出同名电影)中的背景由黑洞改为虫洞。2014年美国科幻冒险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也是以虫洞理论为主要依据的。注15: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07.01—1716.11.14)于1700年7月11日创办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KniglichPreu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Royal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rlin,简称柏林科学院,“皇家”一词1920年被拿掉)并出任首任院长直至逝世。1786—1918年该院院长由普鲁士国王兼任,1918—1939年未设院长,1939年重新开始从学术团体中选举产生院长。普朗克(1918PH*,被誉为“德国的牛顿”)于1912—1938年出任该院常务秘书,未曾出任过院长一职。注16: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Peter Pringsheim,1881.03.19安特卫普—1963.11.20慕尼黑)只为诺物奖提名过3次:1926年帕邢、1930年玻恩和海森堡以及1934年斯特恩,未曾正式提名过爱因斯坦。注17:纪尧姆(1920PH)出生于瑞士纳沙泰尔州的弗勒里耶(Fleurier,位于瑞法边境),其祖先是法国贵族,大部分亲属居住在法国。其祖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离开祖国到伦敦经营制表业,其父后定居于弗勒里耶。注18:瑞典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奥森(Carl Wilhelm Oseen,1879.04.17—1944.11.07,1921LVA790)于1934—1935年出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注19:伊尔莎(又译为伊尔泽,Ilse Lwenthal-Einstein-Kayser,1897.11.18—1934.07.09)是爱因斯坦第二任妻子艾尔莎与前夫所生之长女,1924年与德国文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凯塞(Rudolf Kayser,1889.11.28—1964.02.05)结婚,1930年凯塞以笔名Anton Reiser在纽约出版了《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A Biographical Portrait)并获爱因斯坦首肯。雕塑家玛戈特(Margot Lwenthal-Einstein-Marianoff,1899.12.03—1986.07.08)是伊尔莎之胞妹,1930年嫁给前苏联作家马里亚诺夫(Dmitri Marianoff),1937年离婚。1944年马里亚诺夫在纽约也出版了《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An Intimate Study of a Great Man),但此书曾受到过爱因斯坦的谴责。这两本介绍爱因斯坦及其家庭的书都有些华而不实,影响很小。注20:科伦坡(Colombo,葡萄牙人因纪念哥伦布而命名)是斯里兰卡最大的城市,全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和交通中心。自1982年起,斯里兰卡的法定首都是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简称Kotte),因其是位于科伦坡东南郊的卫星城,距离很近,故人们仍常将科伦坡看作是斯里兰卡的首都。注21: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NJ)是一家独立的私人学术研究机构(不授予学位),由美国百货商业家和慈善家班贝格兄妹路易斯(Louis Bamberger,1855.05.15—1944.03.11)和卡罗琳(Caroline Frank Fuld,née Bamberger,1864.03.16—1944.07.18)捐助500万美元而创建,首任主任(任期:1930—1939年)是美国教育改革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1866.11.13—1959.09.21)。1933年爱因斯坦的加盟使得普林斯顿成为继剑桥和哥廷根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圣地。IAS设有4个研究学院:历史研究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此外还有理论生物学研究计划,其长期研究员(教授)职位不超过28个。注22:威廉皇帝学会KWG(Kaiser Wilhelm Gesellschaft;Kaiser Wilhelm Society)于1911年11月1日创办于柏林,1948年2月26日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MPG(Max Planck Gesellschaft zur F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Max Planck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马普学会。该会首任会长(任期:1911—1930年)是路德教神学家和教会历史学家冯·哈纳克(Carl Gustav 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普朗克于1930—1937年和1945.05.16—1946.03.31两度出任该会会长。注23:1932年6月,弗莱克斯纳访问了爱因斯坦在柏林西南郊波茨坦附近的卡普特(Caputh)木质别墅,期间他俩首次就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年薪以及爱因斯坦助理迈耶尔的工作安排问题进行接触和洽谈。注24:奥地利数学家(黎曼几何专家)迈耶尔(Walther Mayer,1887—1948)于1929—1934年任爱因斯坦的数学助理,被戏称为“爱因斯坦的计算器”。此前,俄国数学家格罗梅(Jakob Grommer,1879—1933)、匈牙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朗克休斯(Cornelius Lanczos,1893—1974)以及德国籍波兰裔数学家(Chaim Herman Müntz,1884-1956)先后出任过爱因斯坦的数学助理。笔者认为,1928—1929年(另说:1927年7月至1928年9月)束星北曾任爱因斯坦研究助手的说法是子虚乌有的[60~61]。注25: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曾任《时代》周刊总编、CNN董事会主席兼CEO)的《爱因斯坦传》(直译则是《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Einstein:His Life and Universe,2007)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它是爱因斯坦所有文献资料于2006年被解密披露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传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几何学家和拓扑学家)维布伦(Oswald Veblen,1880.06.24—1960.08.10)参与创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32年成为该院当年首位教授直至1950年退休。赞助商路易斯·班贝格在发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另一座靠山———维布伦的年薪是15000美元以后,坚持要给爱因斯坦同样的薪水。注26:在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中,能量E的单位是焦耳(J),质量m的单位是公斤(kg),光速c的单位是m/s,按c=3×108m/s估算,能量是质量的9×1016倍。从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太阳”词条得知,太阳的总辐射功率是3.845×1026J/s(=W),相当于太阳每秒钟损失质量4.27×106吨(t),即每天损失质量约3.69×1011t。注27:198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第3版郑重地刊载了胡乔木同志的一则“更正”,全文不长,现照录如下:“顷接钱三强同志信,《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的约里奥—居里误为约里奥·居里。希予更正。胡乔木4月18日”。注28:1909年12月12日巴黎大学和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决定创建巴黎镭学研究所(Institut du Radium),1914年7月30日建成,它由两部分组成:1居里实验室(Laboratoire Curie):致力于物理学和化学研究,1914—1934年居里夫人出任首任主任,1934—1946年化学家德比尔纳(André-Louis Debierne,1874.07.14—1949.08.31)任主任,1946—1956年伊伦·约里奥—居里任主任,1956—1958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任主任。2巴斯德实验室(Laboratoire Pasteur):致力于研究放射性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影响,医师和生物学家雷戈(Claudius Regaud,1870.01.30—1940.12.29)出任首任主任。1920年居里夫人和雷戈共同创建居里基金会(Fondation Curie),1970年镭学研究所和居里基金会合并成立居里研究所(Institut Curie)。注29:英国籍奥地利裔物理学家奥托·弗里施(Otto Robert Frisch,FRS,1904.10.01—1979.09.22,1943年入籍英国)出生于维也纳,是著名女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的亲外甥。1940年奥托·弗里施和英国籍德国裔物理学家佩尔斯(Sir Rudolf Ernst Peierls,CBE,1907.06.05—1995.09.19,1940年入籍)合作设计出原子弹爆炸的首个理论机制。注30:美国联邦调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隶属于司法部)的前身是1908年7月26日成立的一家小型侦探机构,1909年5月命名为调查局BOI(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1935年7月1日改制为FBI。约翰·胡佛(John Edgar Hoover,1895.01.01—1972.05.02,终身未婚)于1924.05.10—1935.06.30出任BOI第6任(末任)局长,1935.07.01—1972.05.02出任FBI首任局长,48年间他所经历过的8位美国总统(即第30~37任)依次是(圆括号内年份为总统任期):柯立芝(1923—1929年)、赫伯特·胡佛(1929—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年)、杜鲁门(1945—1953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约翰·肯尼迪(1961—1963年)、林登·约翰逊(1963—1969年)和尼克松(1969—1974年)。48年间他所经历过的总检察长(attorney general,即司法部部长,FBI归其管辖)共计17位(即第52~68任,1935—1972年间则只有14位),其中2位在出任总检察长前短期以副检察长的名义担任过代理总检察长。注31: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签发过一封呈报给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信,敦促美国加速原子弹的研发,此信由爱因斯坦、西拉德、维格纳和特勒(氢弹之父)共同发起和起草。爱因斯坦并未直接参与过1942—1946年美国陆军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62]。注3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原名《关于核武器的声明》(A Statement on nuclear weapons),又称《科学家们要求废止战争》(Scientists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Annul War)。1955年2月11日伯特兰·罗素首先给爱因斯坦写信讨论此事,2月16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4月5日伯特兰·罗素把自己拟就的宣言草稿寄给爱因斯坦,4月11日爱因斯坦在宣言上签名,2天后他就患重病(主动脉瘤破裂),15日住进普林斯顿医院,18日因腹部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而不幸逝世。7月9日伯特兰·罗素在伦敦卡克斯顿厅(Caxton Hall)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该宣言,它直接催生了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始于1957年,1995PE22)。据说伯特兰·罗素和爱因斯坦原商定拟邀请签名的15名科学家中有10人没有签名,其中包括尼尔斯·玻尔。注33:1930年爱因斯坦带头签署的著名反战宣言———由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同盟WILPF(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发表的《全世界裁军宣言》应该是指《反对强征青年服兵役及进行军事训练的宣言》(Manifesto Against Conscription and the Military Training of Youth,签名者共计22人),同时签名的诺奖得主还有简·亚当斯(女,1931PE21)、拉格洛夫(女,1909LI)、托马斯·曼(1929LI)、克魏德(1927PE22)、罗曼·罗兰(1915LI*)、伯特兰·罗素(1950LI)和泰戈尔(1913LI)7位,另有比洛科夫(Paul/Pavel Ivanovich Birukov/Birukoff/Biryukov,1860.03.11—1931.10.10,列夫·托尔斯泰的秘书、知心朋友及合作者,后入籍瑞士)、布尔加科夫(Valentin Fyodorovich Bulgakov/Bulgakoff,1886.11.25—1966.09.22,列夫·托尔斯泰的末任秘书、传记作者及合作者)、美国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FAA,1859.10.20—1952.06.01)、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日本作家和基督教和平主义者贺川丰彦(Toyohiko Kagawa,1888.07.10—1960.04.23)、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Beall Sinclair,Jr.,1878.09.20—1968.11.25)、英国作家赫伯特·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09.21—1946.08.13)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1.28—1942.02.22)等14位。此前,爱因斯坦、甘地、伯特兰·罗素和泰戈尔等21人已在1926年的《反对强征青年服兵役宣言》(Anti-Conscription Manifesto)上签名。注34: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CIC/ICIC(League of Nations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成立于1922年1月(首次会议于同年8月在日内瓦举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927LI*)出任委员会首任主席(任期:1922—1925年),1946年解散,其职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接管。爱因斯坦于1922年4月加入该委员会,1932年4月宣布永久退出(文献[63]采用“最终于1930年辞职”之说是错误的),1923.03.22—1924.06.21曾中途退出过。

注1:1922—192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是瑞典/芬兰银行家和经济学家朗根施尔德(Bror Karl Johan Langenskild,1857—1925)。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自1930年代起成为举办诺贝尔晚宴之地。注2:文献[74]中的描述“欧洲首位具有正教授资格的女性数学家索菲亚·柯瓦列夫斯卡娅”有待商榷,似乎应该是阿涅西(但她从未就职过)。欧洲前三位女教授依次是:1意大利女科学家巴斯(Laura Maria Caterina Bassi,1711—1778),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1732年5月获博洛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该大学解剖学教授(欧洲大学首位女教授),1776年被博洛尼亚科学院聘为实验物理学讲席教授。2意大利女数学家阿涅西(Maria Gaetana Agnesi,1718—1799),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主要靠自学,1750年被聘为博洛尼亚大学数学、自然哲学和物理学讲席教授,但她从未就职过[75~76]。3俄国女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Sofia Vasilyevna Kovalevskaya,1850—1891),接受过私人家庭教育,1869—187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旁听3个学期(主要是数学课程),1874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哲学博士学位(属论文博士性质)而成为世界上首位女数学博士,其博导是现代分析之父(Father of modern analysis)、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ss,1815.10.31—1897.02.19)。在瑞典数学家米塔—列夫勒(Magnus Gustaf/Gsta Mittag-Leffler,1846.03.16—1927.07.07,1883LVA627)的大力帮助下,1883年11月柯瓦列夫斯卡娅被聘为斯德哥尔摩大学数学讲师(privatdocent),1884年7月获得合同期为5年的高等分析数学教授职位(professor extraordinarius)而成为北欧首位女教授,1889年6月晋升为终身数学讲席教授(professor ordinarius),同年11月当选为俄国皇家圣彼得堡科学院物理和数学学部通讯院士(corresponding member)而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科学院院士头衔的女科学家[77]。有史记载以来,世界上首位女数学家是古希腊的希帕蒂娅(Hypatia,351~370—415)。世界上首位女博士(第二位就是巴斯)是意大利女哲学家鲁格蕾西亚(Elena Lucrezia Cornaro Piscopia,1646—1684),她于1678年6月25日获帕多瓦大学神学博士(doctorate in theology,相当于后来的哲学博士)学位。翻开数学史不难发现,世界上著名的女数学家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甚至比女王还要少。希帕蒂娅、阿涅西和柯瓦列夫斯卡娅是所谓的“数学七仙女”之三[78]。苏黎世大学UZH(创建于1833年4月29日,其历史可追溯到1525年,早期ETH没有校园,与UZH共用建筑物)是欧洲首批接受女生的大学之一,1847年允许女子旁听哲学课。1864年俄罗斯女孩科尼亚西尼娜(Maria Kniazhnina)申请学习医学时,苏黎世教育局才被迫同意大学招收女生,不过科尼亚西尼娜不久便离开UZH而未完成学业。1866年俄罗斯女孩苏斯洛娃(Nadezhda Prokofyevna Suslova,1843—1918)成为苏黎世大学的首位女博士生(也是德语大学的首位女博士生),翌年获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注3:苏黎世工业大学ETH(又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原名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909年首次授予学生博士学位,1911年6月更为现名后正式升格为大学)当时尚无物理系,爱因斯坦就读的是主要为大学和中学培养数学和物理教师的数理师范系(VI系)A部(即VIa班)。1900年爱因斯坦在ETH的大学毕业成绩单是(满分为6分):函数论5.5分,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和天文学各5分,毕业论文4.5分(格罗斯曼5.5分,米列娃4.0分),总评4.9分(刚够拿到毕业文凭)。米列娃只取得4.0分的总评成绩而未获得毕业文凭,1901年7月底她在已怀孕的情况下参加补考仍未获通过。注4:索尔维(Ernest Gaston Joseph Solvay,1838.04.16—1922.05.26)是比利时工业化学家、实业家和慈善家,还是一位热情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他因发明一种工业化生产纯碱(即碳酸钠Na2CO3,俗称苏打)的氨碱法(即索尔维制碱法)而发财致富,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由其出资创办,基本上是每3年召开一次。首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Solvay Conferences on Physics)于1911.10.29~11.04(周六和周日休会)召开,与会者共计24人(名誉主席1人,即索尔维;正式代表18人,其中洛伦兹出任大会主席,另有7位科学家被邀但未到会;科学秘书兼编辑3人;索尔维的科学合作者2人),大会主题是“辐射理论和量子”(Radiation theory and the quanta),1911—1978年前17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均在布鲁塞尔举行,2014年举办的是第26届。1922年4月21~27日首届索尔维化学会议(Solvay Conferences on Chemistry)在布鲁塞尔召开,2013年举办的是第23届。因首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取得巨大成功,在洛伦兹的帮助下,1912年5月1日索尔维创建一家基金组织———国际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Physics),1913年春又创建国际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emistry),1970年这2个组织合并为国际索尔维物理学和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lvay Institutes for Physics and Chemistry)[79]。

注1:1913年6月12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能斯脱(1920CH)、鲁本斯(Heinrich Rubens,1865—1922)和瓦尔堡(Emil Gabriel Warburg,1846—1931)正式提名爱因斯坦为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院士,7月3日此提案以21∶1获得通过,11月12日获德皇威廉二世批准,12月7日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致信接受院士称号,次年6月2日正式就任。注2:1920年6月24日荷兰皇家专门颁布法令,聘请爱因斯坦为莱顿大学特邀访问教授(只要求爱因斯坦在方便的时候到莱顿大学短期讲学,并未硬性规定他的工作任务,条件十分优厚)。同年10月27日爱因斯坦前往莱顿大学发表题为《以太和相对论》的就职演讲,1921年11月、1922年5月、1923年5月、1924年10月、1925年2月和1930年4月他多次到莱顿大学履职。聘书原定3年,后一再延长,直到1952年9月23日才正式宣布聘期结束。注3: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是纽约市的一所私立大学,其前身是1886年9月在纽约市下曼哈顿区成立的一所犹太宗教小学(Etz Chaim Yeshiva),1896年3月更名为埃尔哈南拉比神学院RIETS(Rabbi Isaac Elchanan Theological Seminary)。1928年3月犹太教徒创办叶史瓦学院(Yeshiva College),开始提供世俗教育并可授予学位(1936年成立研究生院),1945年更为现名。因该大学主要由犹太教徒赞助,故俗称犹太大学。素有“犹太哈佛”(Jewish Harvard)之美誉的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由犹太人集资创办于1948年10月20日,它是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Waltham city)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其教育理念并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布兰迪斯大学最初准备命名为爱因斯坦大学,因被爱因斯坦本人拒绝而作罢。布兰迪斯(Louis Dembitz Brandeis,1856.11.13—1941.10.05)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首位犹太裔大法官,曾领导着一个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魏茨曼领导的同类组织存在着竞争关系。

3结束语

最后纠正1个流传甚广的关于爱因斯坦的谬传: 爱因斯坦一生在美国 《物理评论》 杂志共发表过5篇学术论文( 1931年1篇、1935年2篇、1936年和1953年各1篇)[59,86 ~ 89],其中1953年发表的是 《统一场论的批判评析》,故文献[90] 中说爱因斯坦 “( 1936年以后) 从此再也没有在 《物理评论》上发表任何论文”是错误的,文献[91] P60中的 “爱因斯坦非常恼怒,从此,他再也没有在 《物理评论》上发表过论文”也是错误的,但该文献中的最后一句话 “他( 指塔特) 再也没有收到 ‘他的最著名的投稿人’ ( 指爱因斯坦) 的稿件”则不存在问题,因为1953年时,《物理评论》杂志主编( 任期自1926年起直至其逝世)和物理学家塔特( John Torrence Tate, Sr. , 1889. 07. 28—1950. 05. 27 ) 已逝世[92]。爱因斯坦在美国 《富兰克林学会杂志》共发表过2篇论文[43,93]。严格审稿把关,为文献[43] 最终获得正确结论( 从理论上否定引力波的存在转变到肯定引力波的存在) 贡献甚大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霍华德·罗伯逊教授( Howard Per- cy ″Bob″ Robertson,1903. 01. 27—1961. 08. 26)[94]。

中国科学史学家和思想家许良英先生( 1920. 05. 03— 2013. 01. 28) 是 《爱因斯坦文集》 ( 共3卷,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主要编译者,国内外知名的爱因斯坦问题研究顶级专家和学者,独享美国物理学会( APS) 颁发的2008年安德烈·萨哈罗夫奖( Andrei Sakharov Prize,始颁于2006年,每2年颁奖一次,每届颁奖给1 ~ 3人) 。文献[95] 中的 “Minkowski提出四维空间理论则是在1911年,是对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描述有误。实际上,四维时空( 三维空间+ 一维时间,又称闵可夫斯基时空) 是1907年由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 Hermann Minkowski,1864. 06. 22—1909. 01. 12) 首先提出的,他把洛伦兹变换看成是四维时空坐标的变换,利用其几何学和对称性原理表达了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学内容,重新处理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方程,使其物理规律以更加简洁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提供了数学工具和框架,为相对论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笔者特精心梳理出上述史实澄清,并与冯八飞教授商榷。冯八飞先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后,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教授。本文中的不当之处,欢迎冯教授和同好们不吝斧正。笔者的出发点和理念是追求完美,倘若文中有吹毛求疵之嫌,尚望各位海涵。

摘要: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泰斗级物理学大师)、思想家、哲学家、和平主义者与人道主义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和集大成者,继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主要因光电效应定律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生追求自由与和平。冯八飞博士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连续发表戏说爱因斯坦生平事迹和贡献的“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寓科学性、趣闻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于一体,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值得一读。笔者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点就上述系列文章中所存在的一些史实错漏做出澄清,辨析时力求严密而精准。

篇4:文章: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他有“向南”的贫嘴、可爱和孩子气,

他有属于他自己的敏感和羞涩,

他承认自己有着强烈的恋母情结,在感情上,他需要姐姐式的呵护和理解,

他是文章,一颗80后的闪亮星宿,可他说,我只是个演员,不是明星。

“小姑娘”文章

面若冠玉,说的就是他吧。

因为生得实在漂亮,5岁前他一直被妈妈打扮成小姑娘,不但穿公主裙,还烫了小鬈发,俨然是著名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的中国版。以至于爸妈的同事到家里来做客时都想买小裙子小发卡当礼物给他,妈妈不得已才给儿子穿回男孩模样,可那些阿姨叔叔们不依不饶,直嚷嚷以前见的那个小姑娘跑哪里去啦?

稍微有点思想后,他开始郁闷自己被当成姑娘这件事,于是耿耿于怀地拼了命去做一个淘气的孩子。在他们家住的机关大院里,他天天和一帮孩子爬烟囱,完了还用石头砸猪圈里的猪,砸得猪四处乱窜嗷嗷直叫。这让人想起他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那句最熟烂的台词:从小一起偷幼儿园里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玩儿,美好的童——年——!

男性荷尔蒙一旦迸发出来就一发不可收,他开始满世间寻找能说明自己是个正宗男子汉的事情,于是他找到了足球,踢足球多爷们啊,然后他使劲踢啊踢,踢进了专业队。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出了点问题,也许如今国家队里最英俊的队员就是他了。提起对足球的错过,他的遗憾已减淡了,小男孩有足够的好奇能量和时间资本,从来不会怕梦想破灭,一个暗淡了就立刻点燃另一个。人生,并不是只有一种美丽的方式。

感动中的文章

在机关当干部的父母给他的备用理想是公务员或者律师,过平淡而安稳的日子。但他注定与那种生活无缘。他给自己准备的替补理想是当警察。轰轰烈烈,正气凛然。他一天做十次白日梦九次都是自己像电影里那些香港警察一样拿出证件对着坏蛋潇洒地一甩:CID,你被捕了,你有权保持沉默……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所有男孩的浪漫主义。

表演,是别人传递给他的另一个理想。少年的他经过足球的熏陶出落得一身英气,加上女孩子都比不过的俊美,自然有无数人告诉他,哎,你形象好,不如试试往文艺方面发展。说的人多了,他也就听进去了。不能真的当警察,在戏里过过警察瘾也是不错的,他这么想着想着,西安艺校里就多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学生。父母只好支持他,演戏总比当警察危险系数小点。

命运在一念间改变,他还毫不知情。抱着好玩的心态,他浑然不觉地演了又演,三年过去了,那些连续剧和话剧让他吃够了该吃的苦却并没有带给他名利,他不以为然。在缤纷的角色体验之后他渐渐明了心志:考中戏,做最专业的演员。

一旦下了决心,他就不给自己留后路。高考志愿表上8个志愿,他不顾爸妈的劝,不理保送其他艺术院校的机会,全填上中央戏剧学院。“中戏也许是被我的孤注一掷给感动了,就录取我了,嘿嘿。”回忆起当初的固执,他得意洋洋,根本不介意自己是以倒数第二的专业课成绩被录取的。

演戏的文章

作为演员,他是没有那种职业之外的心机的,傻愣愣懒洋洋的样子朋友也看不过去,就替他留意机会。

高圆圆之前和他合作过一次,见他总是对争取角色不上心就忍不住照顾欲大发,就是她在看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剧本后,把他介绍给副导演的。那会儿他还在读大三,没演过大戏,和副导演见面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自我推销,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人家闲聊。据说那天演“卓越”的演员已经定下了,正在旁边的屋里签合约,那位演员怎么也想不到嘴边的鸭子会被这个叫文章的家伙吃了去。连戏都没有试,导演叶京只问了几个问题就敲定了他。也许他身上那份天真淳朴的特质太难得,这是他和“卓越”的缘分。

《奋斗》是佟大为给他找来的机会。导演赵宝刚一直是文章的偶像,因为他太喜欢赵导的那部《过把瘾》。谁能想明白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迷上一部表现成年人情感纠葛的连续剧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小时候就爱看那部连续剧,反复看了不下20遍(要不怎么说他在感情上早熟呢)。所以当他知道《奋斗》是赵宝刚导演时,觉得自己压根没戏,出演偶像的片子的确是件不敢想象的事情,他只是想见见赵宝刚,就抱着一种忠实Fans的态度去剧组。结果,当时赵宝刚和石康正聊着天,也没人理会他,他就知道找个地方坐着,一坐大半天,人都快蔫了的时候,石康突然指着垂头丧气的他对赵宝刚说:“你看他那倒霉样,这就是我要的向南。”这一次,一样没有试戏。

1984年出生的他,并没有给人浮躁的感觉,这受惠于他的两大爱好:书法和阅读。前者多多少少帮他修剪了些大气的形状,后者则直接为他的表演平添了巧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拍“卓越”给他爱慕的姑娘百珊讲《铁皮鼓》一段时,因为他早已读过原著,其领悟程度为临时抱佛脚的搪塞背诵所不能及,挑剔的叶京当场就被他的精彩表演感动得落泪了。

表面上大大咧咧的人,骨子里一般都敏感。他说自己没有安全感,这也许是80后的通病。拍完一场戏后,导演干脆地说“过”,他心里就很踏实;如果导演稍微有点迟疑,说“先这样吧”,他心里就咯噔一下,坐立不安地琢磨自己到底是哪儿演得不好了。刚拍《奋斗》时他其实一直找不着感觉,状态始终不对劲,每天晚上都是挣扎着才能睡着。可他呈现给观众的,却是那么真实自如的一个向南。姥姥在看到杨晓芸欺负向南的情节时都忍不住哭了,还专门打电话跟他说“这样的媳妇可千万不能要啊”。

与爱有关的文章

初恋发生在18岁。在那场维持了两年的恋爱里,他说自己简直是一塌糊涂。当一个男孩爱上比自己大的姐姐的时候,特别想让自己装得很大,能跟她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平等地说话。他用一颗还未入世的澄净少年心完全不设防地爱了一场,结果是狠狠地受了伤,他说自己那次被伤得特别害怕。

那次恋爱让恋姐情结成为他感情里的永恒主题。“我喜欢思想成熟的女孩子,能跟我说得上话,最好是我一说什么,她马上就懂。姐姐式恋人让人心里很舒服,我不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我只是渴望那种随时都有一个人惦记着我想照顾我的极暖和的感觉。”

他喜欢上海女人,她们的骄矜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特有的男子气概。“如果她发嗲,就让你感觉特好,觉得自己倍儿男人。当她跟你发脾气的时候,你又想,小女人,算了,让着她。有时候她又特别精明厉害,你又觉得,嗯,应该听她的。”

他的描述很自然地联想到他那位绯闻女友马伊琍,刚好是个姐姐,又刚好是个上海女人。

文章与马伊琍在北京一起买了房子。拿到房子钥匙的那一刻,文章深情地对马伊俐说:“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家,嫁给我吧!”马伊俐满眼含着泪花,扑在了文章怀里,深情地点了点头!随后,他们只是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去民政局办了手续,并低调地举行了婚礼。

篇5:与梦想有关的句子、文章

2、梦想,可以使人疯狂。它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人生活的源泉,人为梦想而活。我们应该有梦想,就像石头随开的一刹那,去触摸它梦想的天空,我们不怕别人奚落,因为我们有梦。

3、梦想,就像一粒种子,散播在“心灵”的土壤里,尽管他很小,却可以开花结果,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大漠,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它会使人前进,也许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会遇到无数的坎坷,但,没关系,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

4、当我站在高高的门槛前,蒲公英告诉我,背起行囊出发吧,梦想就是最后的归宿;蝶儿告诉我,如果没有梦想,连翅膀也会成为累赘;花朵告诉我,永远不要叹息,用一生绽放,然后成熟一个秋天的梦。而我告诉自己,有梦想就要坚持。

5、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了梦想而不去奋斗,便永远是一个梦。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

6、每一株小草都有钻出泥土的梦想,每一粒种子都有长成苍天大树的梦想。

1、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2、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3、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奥普拉

4、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

5、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歌德

6、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7、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8、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9、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10、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11、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小塞涅卡

12、在写作中,我只是对我看到的现实做出描述,我每天都很忙碌,写剧本谈生意,我认可现实,同时,要自己填头苦干,我的心情不错,根据常识,一个人怀抱梦想,做出计划,并眼看着梦想在奋斗中慢慢变成现实时,他至少应该是较振作较乐观的吧——还有人说我颓废吗?——石康

13、事实上是,哪个男孩女孩没有做过上天入地、移山倒海的梦啊,只不过在生活面前,很多人慢慢放弃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所以他们沦落为失去梦想的人;而有些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从来没有放弃梦想,于是,他们成为永葆青春梦想、永葆奋斗激情的人、能够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人。——徐小平

14、第一,有梦想。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第二,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非常少。阿里巴巴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坚持下来。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我们还在,是因为我们坚持,并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有时候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得多。——马云

15、梦想”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词啊。在很多人的眼里,梦想只是白日做梦,可是,如果你不曾真切的拥有过梦想,你就不会理解梦想的珍贵。

16、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

我的梦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高,有龙则灵;人不在贫贱,有梦想就能赢。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自己远大的梦想,只要你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脑海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据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过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时间的绝唱;只有经历磨难和挫折,才能实现梦想!

以前,每当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钦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

篇6:青春奋斗梦想励志文章

今天,公司组织户外宣传营销。闲暇之际,和公司的司机徐师傅聊天。我问他:“感觉你是个大忙人,整天匆匆忙忙,谁有难处找你,你都会尽心竭力,真能耐下那个烦。”徐师傅憨笑着说:“人的力气又不是钱,还能省下来,闲着也是闲着,就当锻炼身体,我这个人从来闲不下。”

随后,我们俩聊到了早起的事情。他告诉我,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雷打不动。到了那个点,人就像钟表一样,会自然醒来。我问他:“像你这样的年龄,儿女们基本都成家立业,没什么负担。你起那么早,有什么必要吗?”

他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有呀!早起那么一会儿,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把一天活儿都安顿了,内心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超越感。在这样的状态下,做事情不会迫切和慌乱,也能把事情做好。我家的日子以前非常窘迫,正是因为努力加勤奋,现在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小富即安。老辈人常说,勤能补拙,这话一点不假。”

短暂的聊天,让我从徐师傅身上学到不少真知灼见。生活对每一个人都相对公平,有智吃智,无智吃力,都能过的很好。人总要有一两样能拿出手的本领。而如果一味的等机会,靠别人,好吃懒做,最后耽搁的只能是自己。

前一段时间,和几位朋友聊到写作的事情。有朋友很好奇的问我:“你和我们一样,每天都要上班,还要处理生活中其他琐事,你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写作?并且每天要写好几千字,能告诉我们,你是如何做到?”

我说:“其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一个‘勤’字。真正鲁迅先生所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和修改。时间犹如牛奶,只要你想办法,总能挤出来。”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以前有个孩子抱怨自己时间不够。父亲知道了,把他叫过来,指着一个坛子,和一堆石头,让孩子把坛子装满。不一会儿,坛子就再也装不下石头了。父亲问儿子装满了吗,儿子回答说满了。父亲让儿子拿来半盆大豆装下,不一会儿大豆也装不下了。父亲又让儿子拿来半盆绿豆,芝麻,沙子。每次以为满了的时候,换成更小的颗粒,总是能再装下一些。最后儿子惭愧的说:“爸,我懂了,时间就像这只坛子,只要想办法,总能再挤出一些来。”

前一段时间,看吴军的《见识》,文中提到大文豪巴尔扎克的时间利用。他夜以续日连续工作20年。他每天晚上6点钟上床,半夜12点起床,点上蜡烛,一口气工作到第二天早晨,早晨7点的沐浴,休息一会儿,等出版社把稿件拿走,再工作到下午,每天写作16个小时。

再说说大家都熟悉的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每天早晨5点起床,跑步两个半小时,约15公里,早餐后写作10页稿纸,约4000字左右,下午看书。村上春树每月跑步约430公里左右,每月写小说约12万字。从30岁跑步写作,持续不懈到70多岁。被称为当代最高产的畅销书作家。

台湾作家林清玄每天早起坚持写作,他一生写过的书,摞起来的厚度,比他的身高还高出许多。作家路遥,用7年时间写下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莫扎特三四岁开始作曲,只活了35岁,但他的作品长度(按照演奏的时间算)却抵得上年龄是他两倍的巴赫。他一生创作41首交响曲,超过贝多芬和舒伯特交响曲的总和。而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每天早晨会按时推出专栏“罗胖60秒”,已经已经持续播出,达到2381天。

前一段时间,当我在文章里,为自己能持续写作900多天沾沾自喜时,一位前辈留言,说:“我写了7年,才写成了今天的样子,慢慢来吧。”那一刻我自残形愧,和太多优秀的人比起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就太微不足道了。

一口吃不出个胖子,一镐挖不出一口井,很多事情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很多人经常抱怨说:“我也花了不少时间,也下了不少功夫,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吴军老师在文章中,曾经提到了一个新词,叫“伪工作者”,就是那种看似很努力,整天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产出和效率的人。主要还是努力的程度不够。

前一段时间,读刘润的文章,里边提到“时间颗粒”的概念。越是优秀的人,越是那些精英阶层,时间的颗粒不再是天或者小时,而是分和秒。大牛们个个惜时如金,高效使用时间。普通人如何破局?唯有早起。

万维钢在精英日课《高手的修炼》文章里谈到过一个厉害的人物,美国前海豹突击队指挥官威林克。他服役20多年,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威林克正常是4:45起床做事,虽然他早就退役了,但他保留了特种部队的纪律。朋友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早起能让他获得心理上战胜敌人的优越感。

而威林克的座右铭是“自律=自由”,你非得在一段时间内让自己不自由,才能在另一段时间获得足够的自由。

得到的专栏作家华杉提出时间管理的三大原则:

第一个叫:日日不断,每日坚持做一件事情,日日不断。

第二个叫:时间一定要大块使用,在一件事情上注意力足够集中。

第三个叫:时间使用一定要“铁石心肠”。没有价值的事情,说不花时间就不花时间。

这样看来,时间才是干事的最大资本。有个小品演员说过这样一句话:“没钱,只要有时间,钱会赚回来。如果没有时间,有再多的钱,也没地方花。我理解的意思是,人的机会和能力是均等的,谁拥有更多时间,谁的成功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按照5点起床每天多出3个小时计算,1年就多出1095个小时,30年能多出32850小时,约1368天,多大的一块时间。你如果是个干事的人,多出这么多时间,要干多少事?创造多大价值?

李笑来说不要管时间,时间原本就不是你的,但你可以和时间做朋友。不但要早起,还要早行动,日日不断。时间确实不是你的,但如果能管住自己,向时间要效益,最终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励志文章2:你倒下了吗?——致高考落榜者

年年如此,高考总要有人名落孙山。

那么,落榜了是不是就该一蹶不振?

不!不信请听我讲个古希腊的故事:西西里弗斯得罪了主神宙斯,宙斯就罚他把一块巨石推往山顶,那是块球形的巨石,每次推到山顶都会轰然滚下!但西西里弗斯并没有屈服,他抖擞精神,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拼搏着……

自然,他没有倒下,那永远巍峨着的就是他的意志!

不信,请再细品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大海边住着一个老人,他叫桑提亚哥。他确实老了,满脸刀刻般的深深的皱纹。他挺孤独,因多次出海一无所获,就连那个唯一陪伴他的小男孩也终于弃他而去,但他并不绝望,他坚信自已还可以战胜大海,也就是满怀着这样的信念,他独自一个驾船出海,并果然捉住了一条比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那大鱼极力挣扎,在船边掀起可怕的惊涛,而他也就咬紧了牙关,与大海斗,与狂涛斗,与大鱼斗,终于把那条大鱼紧紧地绑在了自已的船边,不料血腥味又引来成群的鲨鱼,为了保住自已的劳动果实,桑提亚哥再次抖擞精神,在月光下与成群的鲨鱼斗……就这样,经过三天两夜惊心动魄的搏斗,他终于回来了,绑在船边的就是那条大鱼的白森森的骨头架子!那么,桑提亚哥老人是不是失败者?不是!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他分明再次显示出了他那顶天立地的气魄!

桑提亚哥有句名言:“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打倒他这个人,却永远打不倒他的意志!”

是的,永远打不倒的是什么?就是意志。

既然如此,在高考中不幸落榜的朋友,你怎么办?抬起你那高贵的头吧!对于你,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重新调整好自已的心态,然后再投入一轮新的拼搏!

至于拼搏的肉容,当然可以是复读,也当然可以是改走别的路,如提前学艺,提前创业,在新的征途中跌爬滚打,再开生路。

大量的事实也已经证明,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甚至,大学毕业后仍然失业的大学生,多的是!那比例并不比落榜生小!

既然如此,凭什么因一次落榜而长嘘短叹?

记住一句老古话吧!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拼搏不已,你的脚下就一定有路。当然了,落榜生的家长们,最好也能这样看,想开,看透,多给孩子一些向上的勇气。

励志文章3:又是期末——心态才是主人

昨夜深夜,手机忘了静音。一条微信短信惊醒了我。

是一位朋友兼家长发的:“王老师,女儿这次数学考了98分,她在哭,我也很难受,不知该怎么办?”我迷糊中回答:“98,很棒了啊!”“平时,她都考100的,这次不知怎么了,只考了98,我问她怎么回事,她也说不出来.......”尽管她文字语气努力平淡,但隔着屏幕,我也能闻出那焦虑的味道。

“考了100分,你们是不是就会很开心?”我问她。“那当然!”“98为什么就不开心?仅仅是因为低了两分?”

那头一阵沉默后,答了:“这道理我都懂,可是她什么都会,为什么只考了98分?”

“人生最要紧的事,其实无非四个字——快乐健康,其他的都只是假象。对吧!”“是的。”“那为什么要为这区区两分纠结?人,要允许自己和别人出现误差,完美主义者其实很不完美,因为他们快乐的几率太少。相同的一件事,快乐不快乐,只在一念间,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又是一阵沉默。

”有了失误,可以冷静分析原因,再调整方法,然后继续努力,静静等等下接个结果,这比那些无谓的焦虑要有用的多。“我明白了,我心里好受多了,来劝劝女儿。谢谢老师!”她道了谢,但我知道,她还是放不下,一个人的心态的调整,远非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我则说,心态,才是把握人生的关键。心态才是人生真正的主人,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健全良好的心态并非盲目的乐观,自我麻痹的阿Q精神,而是“尽力就好”的人生哲学。

“尽力就好”有四个关键词——态度,目标,方法,心态。

人生态度当然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认真努力的人生才更充实。

为此,我们要设置一个人生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有努力的方向。

而仅此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掌握攀登的方法,这方法是借鉴和摸索的综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努力有时未必会得到你我最想要的结果,此时,就需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了。

日子,不一定风平浪静,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愿的时候。但让我们烦恼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态。心态对了,一切都不是问题。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怀,人就轻松了,睁开眼就是美好的一天。

临近暑假,课外辅导班广告漫天飞。少儿国学,暑假衔接,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经常在朋友圈看到这样消息:“我的生活内容单调而充实——除了奔在接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就是奔在接送孩子去辅导班的路上.......”

人生的起跑线竟然提前到了两三岁,竞争如此激烈,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怎么办?你不拼,大家却都在拼,成绩落后了,不仅孩子可能是被学校和社会的孤立者,连家长也易进入被孤立的行列。大家都在往山顶爬,都想一览众山小,结果也是必然的——交通堵塞,心力交瘁。

这让我想到了前期的一个新闻——尼泊尔春季登山季结束了,根据尼政府部门的统计,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一些经验丰富的登山者说,在同一个时间段登山的人数陡然增加,导致珠峰出现了大规模拥堵,很多登山者要在海拔8000米左右的地方排几小时的长队,这是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都想站上世界之巅。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肯定,但是要想站到峰顶,还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健全的心态。

一位资深登山者说拥堵只是造成灾难产生的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是方法经验的缺乏和焦虑心态的滋长。

有的人在拥堵时盲目行动,耗尽了自己体力,有的人没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其中一位女士在遇险时已处于精神崩溃状态,来回攀爬,多次踩到别人的手也没觉察,最终摔下深渊,没能挺过堵点。

当下,既然有高考,那就必然有竞争,既然有竞争,那就如登珠峰一样,必然有拥堵。有了拥堵,千万不要只知使用蛮力,没日没夜的苦学和焦虑愤怒的陪学都要不得,而是应该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和保持健全的心态。我认为,与各类补习班相配套,调节心态的辅导班也应该诞生了。

为此,我来为那些迷恋“高分”的人们降降温。

某一天,和一位朋友谈起“高分低能”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不是绝对,但最起码几率很大。试想一下,每年那么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未来有几个火起来的?

而之所以“高分”往往“低能”,是因为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书面理论的学习太多,而动手实践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学生,就像在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不小心,就成了考试机器,除了考试,他什么都不会了,甚至,未来,他连考试也不会了。

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朋友家的一个孩子,中学在县中火箭班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绩非常好,被南京一家一本院校录取了,本硕连读班。可是,进了大学,却基本失去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认为读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连考试也不会了。终日玩着对于他来说的新事物——智能手机,最终被勒令退学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他以前有千万条路可走。可是如今,他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这次期末考试,儿子没以往那么紧张——考前抱着书复习不肯睡,而是在考试前晚乐呵呵地陪我们聊天,弹了他心爱的吉他,静静香香地入了梦。第二天一大早,我对儿子竖起大拇指:“儿子,这是爸爸看到本学期你最大的进步!比考多少个100分都重要。”这话,我发自肺腑。

最后,我还是强调那句老话“人生,尽力就好。”“尽力就好”内涵中含有四个关键词——态度、目标、方法和心态。

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一辆车,态度是底盘,目标是发动机,方法是油门和刹车,而心态则是方向盘了。

这四者都很重要,而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因为握好方向盘,快乐与安全都在股掌之间。

励志文章4:风一样的少年

那家按摩店在通信路上。店很小,也没有店名,但平时生意很好。来这里按摩的都是些回头客,它们宁愿排着队坐在那只老沙发上等,也不愿去别的按摩店。开店的是一对夫妻,男的是盲人,妻子眼睛倒是没有问题。他在店里人多时,也是给客人按摩,但主要是打理这个小店,打扫打扫卫生、洗洗床单。小小的一个店,被她弄得干干净净,妥帖舒服。夫妇俩日常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围着顾客在转,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很少的。到了吃饭的时间也有顾客在店里等着按摩,夫妇二人总是吃好以后就马不停蹄地给下一位顾客按摩去了。

每当看到盲人夫妇饭后留下的碗筷静静地被置于按摩店后院的水池中,心里充满疑问,在这样紧张忙碌的过程中他们吃完饭的碗筷放在那什么时候去洗呢?然而,有天傍晚去按摩店,不经意间被按摩店后院传来的一阵叮叮当当的洗碗声吸引,向后院一瞧,才发现是一位少年正站在水池边刷着碗。他专心地拿着一瓶洗洁精倒入染有污渍的碗中,使劲地用手中的洗碗布从碗口到碗底擦拭着,从里到外仔细地冲洗着,小心翼翼地将洗好的碗叠放好。虽然看不清他的样子,但他身上穿着的校服我再熟悉不过,跟我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发的校服一模一样。这时候盲人的妻子走到他身旁,对他叮嘱道:“这些都洗好以后,记得把锅刷干净,再去后面的街道上买些鲜面条回来,咱们一会儿下面吃。”那少年听完盲人妻子的话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把刚刚洗好的碗筷放在水池一旁,接着将沾着油渍的锅放在水池中,先把锅里的油渍倒掉,再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入锅里。他反反复复地清洗着,拿着洗锅的刷子从锅底到锅外顺时针又逆时针地刷着。刷干净后,他正准备去里屋换鞋出门去,这时候盲人妻子又赶忙来到他的身旁,叮嘱道:“这会天凉,记得把外套穿上,买了面回来还要给你弟弟检查作业呢。”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少年是盲人夫妇的儿子。他们正说着,只见外面一阵阵呼呼的风声传来,按摩店门口的横幅被吹得沙沙作响,旁边的树干也被刮得忽上忽下,左摇右晃,天空变得灰蒙蒙一片,过了一会儿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越下越大,按摩店门前的积水越来越多,仿佛汇聚成了一条小河,风吹落的树叶在上面漂浮着。少年见状从里屋取了一把伞,穿好鞋,小心翼翼地迈过门前的积水,接着又快步走向通往后面街道的巷子中。他手中的雨伞被风吹得不安分地前后晃动着,好像随时有可能被风吹走,但他没有慢下来的意思,依然快步向前。那会儿我在按摩店里排队等待着,店里虽然安宁,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外面的天气虽然不好,但预约排队等待按摩的顾客依然不少。等了好一会儿终于轮到我,可是依旧不见少年的踪影。我心下好奇就转向盲人,向他问道:“你儿子看起来好懂事啊,这会儿外面风大雨大的,他还是乖乖出去买面,不过都出去半天了,人还不见回来。”盲人虽然依旧继续着手中按摩的动作,看起来明显也着急了,急切地跟我说道:“这傻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但让帮忙干活的时候确很听话,让人省心不少,按理说买了面这会儿早应该回来了。”盲人的话音刚落,少年推开店门进来了,一只手提着一袋鲜面条一只手领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兴奋地扑到盲人的怀里,大声地说:“爸,今天放学哥来接我,我们一起回来的。”盲人爱怜地看着自己的小儿子,摸了摸他的头,欣慰地说道:“你看哥哥对你多好。”边说着边把少年唤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帮他整理着被风吹乱的头发。

盲人妻子接过少年手中的鲜面条,停下手里的活去做饭了。盲人依旧在给顾客按摩,而少年去里屋给弟弟辅导作业了。少年正辅导着,弟弟突然从里屋跑出来,吵着要找盲人爸爸。盲人冲他可爱的小家伙招手道:“爸爸在这呢”。弟弟看到盲人爸爸,对他央求道:“爸爸,明天就五一了,我想出去玩,不想待在这,太没意思了。”盲人听完儿子的话,默默地完成手中的动作,沉默着。过了一会儿,他拉着小儿子的手跟他说:“明天哥哥也放假了,让哥哥带你出去爬山吧!”话一说完,小儿子眼神变得暗淡起来,明显有些失望,盲人赶忙安慰道:“爸爸妈妈也想明天陪你出去,可是明天店里还有叔叔阿姨等着按摩,爸爸妈妈要是走了不给他们按摩,他们会一直腰疼的。你忍心看着叔叔阿姨们一直腰疼吗?”一向沉默的少年也出来安慰弟弟,对他说:“明天哥哥陪你爬山,请你吃好吃的好不好。”弟弟看到哥哥这么认真的样子,点了点头回里屋继续写作业了。

不知不觉,我的按摩结束了。窗外的雨仍旧没停,我撑着伞缓步走着,纵然风雨交加,有些许凉意袭来,但眼前好像总是看到那风一样的少年依旧在这雨幕中快速地向前走着。

励志文章5:让逆境变通途

单位食堂里王师傅,不但厨艺高,性格也非常好,无论对职工还是领导都乐呵呵的,从来没看见着急的时候。

王师傅四十来岁,毕业于一所技校,长得一表人才,干起活来即干净又麻利,知道他底细的人都打趣:明明靠的是手艺,偏偏拼的是才华。

王师傅原是下属单位的职工,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下了岗。

提起那段经历,他说一个大男人没有了经济来源,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媳妇没有稳定工作,儿子正在上学,老人还在农村的老家,就怕家人生病,拿不出钱来。

那段时间他特别不顺,替人担保出了问题,家人又出了车祸。没有办法的王师傅一边抓紧学了变现快的厨师技艺,一边还学会了会计,白天靠给人做饭,养活一家人;晚上拼命学习,拿下了注册会计师、注册精算师的证。

如今,颠大勺的王师傅被生活打磨成了硬核男人,手里握着含金量超高的资格证书,心里有了底气,业余时间随便一个兼职或者把证挂在哪个企业都是薪资丰厚。

他经常对人说,很感谢曾经的逆境,才让自己的日子走上了快车道,一眼望去,四马平川,舒适敞亮,心里受用,生活特别美好。

人的一生中,走着走着,不可避免的都会遇到哪个坡路、哪个弯折,遇上了,别气馁,别抱怨,既然生活把你逼到了墙角,也要学会自我赋能,闪转腾挪,也要奔向平路。

02

当年,朋友小兴技校毕业后,被分到了当地一家企业上班,成了一名三班倒的工人,除了夜班像熬鹰一样难受,工作上倒还不算太累,加上单位待遇高,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年轻的小兴,除了个子不高外,长相很帅气,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又找了一个能干、漂亮的媳妇,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小兴除了倒班就是睡觉,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看书,年复一年,他的圈子除了工友,几乎与社会脱节。而在外面打拼的媳妇却一天天成长起来,一路从普通员工升到了管理人员,无论是学识还是见识都全面碾压了他。

在家里,被妻子不断指责没本事,没文化,一辈子只能呆在工厂里当一个没出息的三班倒工人。单位里,小兴的性格不爱热闹,经常独来独往,在同事中也是格格不入,处处受到嘲笑、打压。

陷入生活谷底的小兴,毅然决然办了停薪留职,北上求学。在高院区租了间房子,白天在学校蹭课,晚上找个零工,从没上过大学的小兴,要报考研究生。而这一考就考了十年,从中拼尽全力的甘苦及五味杂陈,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

幸运的是他实现了想要的一切。生活在舒适区里的人,如果让他转身来看,多半都会感谢生活中所有的不顺,才促使当初发奋改变。

不顺,才是成长的根源,不顺,才能催生成长,彻底改变生活,只不过成长期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会长一些,有的人会短一些,或者更坎坷一些。

03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即便是明星大腕、成功人士也有他们的烦恼与苦闷,你只看到他们人前的光鲜靓丽,背后的隐忍与磨难无人看见。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长长的人生路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像山间的公路,有平、有缓、有上、下坡或者急转弯,逆境不但可以转换成顺境,顺境也有可能变成逆途。

然而,生活中不论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境遇,都没必要灰心丧气,无需大惊小怪,恐慌畏惧,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常态。

一个人最终是成功上岸,还是彻底沉于水底,关键在于心态,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乐观对待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不急、不躁,积极改变,让逆境变成通途,这才是人生的大格局。

人生的不顺,从来都是成功人士的法宝,因为这是一个积蓄力量的机会,善于把握机会,成长自己,别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别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放弃,把自己逼到墙角的人生,才可能重生。

上一篇:奥运英语1:到日坛公园怎么走下一篇:八年级地理上第四节中国的民族教案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