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三》

2024-05-13

《塞下曲·其三》(通用14篇)

篇1:《塞下曲·其三》

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解】:

1、单于:敌人的首领。

【韵译】: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评析】:

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的情景。

篇2:《塞下曲·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B项,分析不当。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战役迅捷有力。

篇3:漫读《别董大》《塞下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何处不相逢

盛唐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和王维、孟浩然之外,高适、岑参也是并称的。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皆因边塞诗而著名。他们的诗作笔力雄浑,气势奔放。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其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别前景物:落日、黄云、狂风、飞雪,勾画出一幅富有主观情感的苍凉之境。“曛”,意为天色昏黄。日暮黄昏,且又寒雪纷飞,于北风狂卷之时,唯见遥空断雁。这是怎样一种盛大的悲凉?以示对友人处境的深沉忧虑。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猛一回转,写出对好友的宽慰之语,慷慨悲壮,出自肺腑。两人此时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人以其内心之悲,写别离之壮,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深情浓郁的一笔。我的朋友啊,不要为自己的前程忧愁,也不要担心将来遇不到知音,普天之下,有谁不认识你呢?诗人一扫送别诗缠绵忧怨的老调,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又如此坚定不移。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昭然可见。

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而盛唐时却是胡乐流行,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崔珏曾赋诗赞曰:“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

有多少知己深情,令我们感动不已。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世间多少真豪杰

“大漠荒原”“号角鼓声”“金戈铁马”“弯弓大刀”……这些都是英雄出场时的必备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卢纶的《塞下曲》中,都将精彩呈现。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应和之作。而这一组《塞下曲》六首,却写得雄壮豪迈,气势非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是其二,引用了“飞将军”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而我现在要介绍的这一首,是其三,描写边塞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逃跑的敌军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个寒冷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溜走。他们的行踪首先暴露给了已经栖息的大雁,这些大雁因为受到惊吓而高高飞起。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军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决定亲自带着轻装的骑士,在大雪纷飞之夜追击残敌。这时候,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都落满了雪花。刀剑和弓箭上的“冷光”,与雪花的“寒光”交相辉映,那种无可遏制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

诗人善于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细节,达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他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够满足,因为没有把追击的结果作出交代。但惟其如此,才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这就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时,一首诗好胜过雄兵百万。

篇4:李白《塞下曲其三》原文翻译鉴赏

《塞下曲六首(其三)》作品介绍

《塞下曲六首(其三)》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8首。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塞下曲六首(其三)》原文

作者:唐·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塞下曲六首(其三)》注释

①似:全诗校:“一作如。”飙:狂风。

②渭桥:即中渭桥,在唐长安西北渭水上。

③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④羽:指箭,箭杆上端有羽毛,叫箭翎,又叫箭羽。

⑤阵解:解散阵列。星芒:指旄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⑥营空:指士兵离开边塞回到家乡。

⑦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作过嫖姚校尉。按:画像于麒麟阁者为霍光,非霍去病。

《塞下曲六首(其三)》赏析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塞下曲六首(其三)》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塞下曲六首(其三)》繁体对照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

駿馬似風飙,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篇5:《塞下曲·其三》

卢纶(?-799),字允言,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诗歌创作在当时较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白羽:箭尾的羽毛,这里指箭。石棱:石头有棱角的地方。单于:匈奴首领。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塞下曲: 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张仆射,即张延赏,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卢纶的这组和诗共有六首,这是第三首。②单于:古时匈奴最高统治主的称呼。③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诗大意】 没有月光雁群飞得很高,单于在今夜带队潜逃。正准备率领一支轻骑兵去追逐,漫天大雪竟然落满了弓和刀。

【鉴赏】《塞下曲》本是乐府旧题,用来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卢纶 的《塞下曲》共六首,分别描绘了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不同 场景,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 的第三首,写将士们雪夜追击溃敌的情景。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一、二两句写敌军的溃退。“单于”是匈 奴君主的称号。匈奴是我国古代民族,战国时游牧在燕、赵、秦以北。秦 汉以来,不时南侵中原,成为北部边防的对象。唐人写诗,常常以汉代唐,所以这里的“单于”是借指侵扰唐朝的契丹等贵族首领。诗的第一句写 景:“月黑”,说明这是一个没星没月的漆黑夜晚;“雁飞高”,是说连大雁的 叫声也听不到。这一句把敌军逃遁时的气氛渲染得相当充分。敌军是在 黑夜的掩护下悄悄逃跑的,说明已全线崩溃。敌军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还是被察觉了,这就暗喻了我军将士斗志旺盛,打了胜仗仍不松懈。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三、四句写准备追击的情形,正面表现将 士们的威武气概。当发现敌军逃跑后,我军主帅立即命令骑兵,具体是怎 样的装束,下句交代了:身佩弓箭和战刀。弓箭用于远距离的射击,战刀 用于近身白刃格斗。这样的装束已显示了追敌将士的英武和骁勇,他们 是实现主帅部署的一把尖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支轻骑兵的阵容和装 束不是孤立写的,而是借写景自然带出的:刹那间弓箭和战刀上就落满雪 花,雪之大、天之寒可想而知;冲寒冒雪,不稍迟疑,则士气之高、军威之壮 也可想而知。

这首诗首尾写景,中间叙事,敌军摸黑逃遁是暗写,而着力刻画我军 冒雪追击的场景。诗人不仅善于捕捉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 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有 没有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 烘托出来了。追击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犹如箭在弦 上,将发未发。惟其如此,才能给人以启发,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当 然,这也和该诗是组诗之一有关。作为组诗里的一首,既要突出特定的侧 面,注意自身的完整统一;又要服从全诗的总体结构、布置。如果第三首 就写到破敌庆功,那么后面就难乎为继了。

篇6:《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

作者:李贺朝代:唐体裁:乐府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箕愁。

篇7:也谈卢纶《塞下曲》

近年来有人也写了一首五绝,针对性地对这首诗提出责难,认为北方落雪的时候,大雁早已离去;反之,即使有雁,月黑天高亦无从得见。诗云:“北方大雪时,塞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夜,如何见雁飞?”

乍一看,似乎颇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纯属误解。对于雪、雁可否同时,我们只要稍读一下李颀的《古从军行》即知其然“……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再读一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就更知其所以然了。塞北雪无定时,与江南不同,这就无怪乎人们对这种异常现象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了。

至于黑夜见雁问题,那也是一种误解。是由于不达唐诗体例之故。

篇8:《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塞下曲姚合,塞下曲的意思,塞下曲赏析 -诗词大全

塞下曲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碛露黄云下,凝寒鼓不鸣。战须移死地,军讳杀降兵。

印马秋遮虏,蒸沙夜筑城。旧乡归不得,都尉负功名。

篇9:《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

作者:谢榛  朝代:明  体裁:乐府   暝色满西山,

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

篇10:《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

作者:司空曙朝代:唐体裁:乐府 寒柳接胡桑,军门向大荒。幕营随月魄,兵气长星芒。

篇11:《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

作者:朱庆馀朝代:唐体裁:乐府 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入群来择马,抛伴去擒生。

篇12:《塞下曲·其三》

古塞下曲

作者:李颀  朝代:唐  体裁:乐府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篇13:《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塞下曲张祜,塞下曲的意思,塞下曲赏析 -诗词大全

塞下曲

作者:张祜  朝代:唐  体裁:乐府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篇14:《塞下曲·其三》

塞下曲(六首其二)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上一篇:高考之前的寄语下一篇:国际会展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