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教师中心稿)

2024-05-24

浅论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教师中心稿)(共3篇)

篇1:浅论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教师中心稿)

浅论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

在记叙文中,常涉及到景物描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要让学生写好景物,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写景的目的和作用。为此,结合高中语文课本中记叙文的景物描写,深入分析,最后,把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归纳为八方面:

1、反应社会背景

有的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透过景物描写,可以看清,景物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背景。

例如高语课文《党员登记表》中的两段景物描写:(1)“风卷着雪花„„毁灭他们„„”这段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2)“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也听得见四面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这段景物描写反映黎明前的黑暗更黑暗,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社会背景。

2、烘托环境气氛

例高语课文《药》中对坟场的景物描写:“微风早经停息„„铁铸一般站着”烘托了坟场寒冷、凄凉、寂寞的气氛。

3、映衬主要人物

例高语课文《荷花淀》中,对水生嫂月下编席等候丈夫归来时,对大淀月景的描写,美的景物映衬美的人物。

4、赞美祖国河山

例高语课文《天山景物记》,赞美了新疆地区的景物风光。

5、借景抒发感情。例高语课文《故乡的榕树》,通过对故乡大榕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5、借景比喻象征 例上面提到的《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起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用“铜墙铁壁”象征白洋淀军民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用“哨兵”象征白洋淀军民时刻警惕来犯之敌。矛盾的《白杨礼赞》,用高大挺拔、团结向上的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6、用景物描写反映时间和时间的变化

例高语课文《药》中,华老栓买“药”前后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越走越亮了”→“远远看见了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太阳也出来了„„”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一定的时间,也交代了时间的不断变化。

7、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记叙的线索

例高语《雨中登泰山》一文中的雨景描写,就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明确以上写景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观景时,有意识地积累景物素材。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

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着。要让学生掌握观察景物方法,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一般情况下,景物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物的形态特征

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一切景物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景物的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等。

2、景物的声音、色彩、光泽和气味等特征

3、在整个景物画面中,各景物点之间所占的关系和比例(相互间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和依存)关系

在一个景物画面中,各个景物点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它们的长短、大小、高矮等又都是互为比例的。只有注意这些关系和比例,才能观察好景物。

4、同一景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景物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同一自然景物,在风、雨、阴晴,在春、夏、秋、冬等不同外界条件影响下,它一定会带有某种随之而变的差异性,这在写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在观景时能准确抓住这些景物特征,除教给学生观景的方式方法外,还应与作文紧密结合。可让学生多写些观察日记,然后再指导他们怎样把这些观察到的景物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三、在观景时,培养学生摄取、储存、反馈景物面信息的能力

我经常提醒学生,在观景时,眼睛应像照相机和摄像机。有时需“拍下”一副副固定的画面,既一定时间内的一定画面,有时要“摄下”一连串流动的画面,既随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眼前出现的连续性画面。

例如去“香山”秋游,当我们站在一定的立足点——山下,看最高点“鬼见愁”及周围的枫叶青松这一景物画面时,画面是相对固定的;而随时间和登山时立足点的移动,一路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平时观看到的景物信息“摄取”下来,并且不断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景物信息库。这样,在写文章时,就会根据需要把储存的景物信息反馈出来,描写出理想的景物画面。

四、注意点面结合,使景物画面立体完整

画家画风景画用的是色彩,而我们描写景物用的是语言。那么,怎样把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物画面生动形象、立体完整地描绘下来,传达给读者呢?这就要求,在观景时,要注意景物点与景物面的关系和完美组合。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指导学生研究人眼的观景规律。我们到了某地,观看某地的景物,一定先宏观地看这里大的景物画面,然后再微观地看景物画面中局部的景点。决不会一眼就看上了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

例如,你去颐和园游览,来到昆明湖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湖光山色图,然后才注意看一个个景物点:高处的万寿山,佛香阁、铜亭,„„低处,湖面的游船、石舫、长廊、殿宇、楼台„„远处的南湖岛、玉带桥„„近处,所看的游人、花草等。

如果根据这些观察写一篇游记,面上的描写给人整体的印象;点上的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二者结合,才会给人立体完整真实的印象,在指导学生观景时,一定注意这些。

五、注意景物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所谓景物的时间性,既被描写的景物所处的一定或不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呈现的带有时间特征的状态。在观察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例,让学生写作《村边的小河》一文,“小河”这一景物,在春、夏、秋、冬,在白天或夜晚等不定的时间范围内,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注意观察这种鲜明的时间特征,写出的景物才真实、生动和形象。

所谓景物的空间性,即整个景物面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和每个景物点所处的微观空间位置。

例如,让学生写作《颐和园游记》,“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这是颐和园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然后按远近、上下、高低、左右、大小等空间顺序描写各景物点,这就是景物微观的空产位置。在观景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观景时注意景物的时间性,所写景物才真实可信,只有注意了景物的空间性,所写景

物才立体完美。

六、观景要注意立足点和立中点的变化

观景,都有一定或不定的立足点。立足点不同,观看景物的角度就不同。所看到的景物所呈现的状态也就不同。在一定的立足点上观景,所看到的景物相对讲是独立的;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所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就如同电影中镜头间的切换。观景时,注意了这些,所写出的景物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注意观察与阅读的关系

“要提高观察水平,还需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人佳作„„细心揣摩那些已有评定的大作家的作品,看看他们怎样观察人物,怎样观察环境,怎样透过景物现象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再回过头来与自己的观察进行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差距,获得启发,迅速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这就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作家,在写景状物方面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读他们的作品,要有意识地去分析他们写作的方式和方法,从中找到描写景物的规律性。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对景物进行了观察,但就是构不成完整的画面,缺乏真实感。后来,我就让这些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文章,并且帮助他们分析,看这些名作家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知名作家,除去他们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外,其中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景物细心的观察,抓住了所观景物的本质特征。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观景时,就更加细心了。这种阅读和观察的结合,对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写作素质大有帮助。

八、注意观察中的联想

联想,既在观察景物时,又想起相关或相似的景物。这种联想的优点是,借助其他事物的形象,更传神地把描绘出所看到的景物。在写作时,通常要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例如,初语一册《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另外,靠想象,还可以在被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出眼前没有的画面,由实到虚,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联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想象,要以平时观察获得的信息为基础才能真实可信。

在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中,我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浅论记叙文景物描写教学(教师中心稿)

袁洪智

在记叙文中,常涉及到景物描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要让学生写好景物,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写景的目的和作用。为此,结合高中语文课本中记叙文的景物描写,深入分析,最后,把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归纳为八方面:

1、反应社会背景。

有的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透过景物描写,可以看清,景物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背景。

例如高语课文《党员登记表》中的两段景物描写:(1)“风卷着雪花……毁灭他们……”这段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2)“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也听得见四面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这段景物描写反映黎明前的黑暗更黑暗,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社会背景。

2、烘托环境气氛。

例高语课文《药》中对坟场的景物描写:“微风早经停息……铁铸一般站着”烘托了坟场寒冷、凄凉、寂寞的气氛。

3、映衬主要人物。

例高语课文《荷花淀》中,对水生嫂月下编席等候丈夫归来时,对大淀月景的描写,美的景物映衬美的人物。

4、赞美祖国河山。

例高语课文《天山景物记》,赞美了新疆地区的景物风光。5、借景抒发感情。

例高语课文《故乡的榕树》,通过对故乡大榕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6、借景比喻象征。

例上面提到的《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起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用“铜墙铁壁”象征白洋淀军民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用“哨兵”象征白洋淀军民时刻警惕来犯之敌。矛盾的《白杨礼赞》,用高大挺拔、团结向上的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7、用景物描写反映时间和时间的变化。

例高语课文《药》中,华老栓买“药”前后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越走越亮了”→“远远看见了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太阳也出来了……”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一定的时间,也交代了时间的不断变化。

8、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记叙的线索。

例高语《雨中登泰山》一文中的雨景描写,就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明确以上写景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观景时,有意识地积累景物素材。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

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着。要让学生掌握观察景物方法,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一般情况下,景物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物的形态特征。

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一切景物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景物的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等。

2、景物的声音、色彩、光泽和气味等特征。

3、在整个景物画面中,各景物点之间所占的关系和比例(相互间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和依存)关系。

在一个景物画面中,各个景物点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它们的.长短、大小、高矮等又都是互为比例的。只有注意这些关系和比例,才能观察好景物。

4、同一景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景物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同一自然景物,在风、雨、阴晴,在春、夏、秋、冬等不同外界条件影响下,它一定会带有某种随之而变的差异性,这在写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在观景时能准确抓住这些景物特征,除教给学生观景的方式方法外,还应与作文紧密结合。可让学生多写些观察日记,然后再指导他们怎样把这些观察到的景物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三、在观景时,培养学生摄取、储存、反馈景物面信息的能力。我经常提醒学生,在观景时,眼睛应像照相机和摄像机。有时需“拍下”一副副固定的画面,既一定时间内的一定画面,有时要“摄下”一连串流动的画面,既随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眼前出现的连续性画面。

例如去“香山”秋游,当我们站在一定的立足点--山下,看最高点“鬼见愁”及周围的枫叶青松这一景物画面时,画面是相对固定的;而随时间和登山时立足点的移动,一路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平时观看到的景物信息“摄取”下来,并且不断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景物信息库。这样,在写文章时,就会根据需要把储存的景物信息反馈出来,描写出理想的景物画面。

四、注意点面结合,使景物画面立体完整。

画家画风景画用的是色彩,而我们描写景物用的是语言。那么,怎样把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物画面生动形象、立体完整地描绘下来,传达给读者呢?这就要求,在观景时,要注意景物点与景物面的关系和完美组合。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指导学生研究人眼的观景规律。我们到了某地,观看某地的景物,一定先宏观地看这里大的景物画面,然后再微观地看景物画面中局部的景点。决不会一眼就看上了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

例如,你去颐和园游览,来到昆明湖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湖光山色图,然后才注意看一个个景物点:高处的万寿山,佛香阁、铜亭,……低处,湖面的游船、石舫、长廊、殿宇、楼台……远处的南湖岛、玉带桥……近处,所看的游人、花草等。

如果根据这些观察写一篇游记,面上的描写给人整体的印象;点上的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二者结合,才会给人立体完整真实的印象,在指导学生观景时,一定注意这些。

五、注意景物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所谓景物的时间性,既被描写的景物所处的一定或不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呈现的带有时间特征的状态。在观察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例,让学生写作《村边的小河》一文,“小河”这一景物,在春、夏、秋、冬,在白天或夜晚等不定的时间范围内,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注意观察这种鲜明的时间特征,写出的景物才真实、生动和形象。

所谓景物的空间性,即整个景物面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和每个景物点所处的微观空间位置。

例,让学生写作《颐和园游记》,“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这是颐和园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然后按远近、上下、高低、左右、大小等空间顺序描写各景物点,这就是景物微观的空产位置。在观景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观景时注意景物的时间性,所写景物才真实可信,只有注意了景物的空间性,所写景物才立体完美。

六、观景要注意立足点和立中点的变化。

观景,都有一定或不定的立足点。立足点不同,观看景物的角度就不同。所看到的景物所呈现的状态也就不同。在一定的立足点上观景,所看到的景物相对讲是独立的;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所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就如同电影中镜头间的切换。观景时,注意了这些,所写出的景物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注意观察与阅读的关系。

“要提高观察水平,还需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人佳作……细心揣摩那些已有评定的大作家的作品,看看他们怎样观察人物,怎样观察环境,怎样透过景物现象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再回过头来与自己的观察进行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差距,获得启发,迅速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这就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作家,在写景状物方面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读他们的作品,要有意识地去分析他们写作的方式和方法,从中找到描写景物的规律性。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对景物进行了观察,但就是构不成完整的画面,缺乏真实感。后来,我就让这些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文章,并且帮助他们分析,看这些名作家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知名作家,除去他们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外,其中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景物细心的观察,抓住了所观景物的本质特征。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观景时,就更加细心了。这种阅读和观察的结合,对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写作素质大有帮助。

八、注意观察中的联想。

联想,既在观察景物时,又想起相关或相似的景物。这种联想的优点是,借助其他事物的形象,更传神地把描绘出所看到的景物。在写作时,通常要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例如,初语一册《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另外,靠想象,还可以在被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出眼前没有的画面,由实到虚,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联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想象,要以平时观察获得的信息为基础才能真实可信。

篇3: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小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原则、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及方法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物心理和人文精神。

过程与方法: 导——练——结——练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现代文阅读及写作中多次涉及到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知识,同学们了解的并不准确全面。为此,我们这节课针对这一专题设置一课时的 回顾性总结,主要例子选自七到九年级语文课本。

下面,让我们看几个例子,了解记 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通过实例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故乡》第二段: 《故乡》第二段: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 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 不住悲凉起来了。

1、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渲染了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2、用萧条的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2、我的叔叔于勒》前后段落: 《我的叔叔于勒》前后段落: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全文开头)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 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全文结尾)

【两处景物描写的对比,恰恰反映了“我们一家人”看到落魄的于勒叔叔前后的 心情变化,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章主题。】

3、斑羚飞渡》第二段 《斑羚飞渡》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 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 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的冠军,但就像人 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母斑羚、小 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 呢 【设置险境,对斑羚飞渡这一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描写 《红楼梦》 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翠竹“竿竿青欲滴”,它 修长苗条,随风摇动,多像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 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竹,秋斗风 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么投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 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展示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三、景物描写的原则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景物描写的一些概念

四、景物描写的一些概念

(一)明确相关知识概念立足点与观察角度 《斑羚飞渡》绘形、绘声、绘色 《故乡》注意动静结合注意点面结合注意情景交融注意运用修辞衬托手法的运用

(二)重要概念举例

情景交融

入夜,雨渐渐大了,噼噼啪啪的雨声响在别人家的雨棚上,本就烦乱的思绪,让这 雨落得更无条理.披衣踱到窗口,见远处都市的霓虹,在淅淅沥沥的雨里发着落寞而温 柔的光.于是,阴冷的寒意浸上心来,只觉暗夜里的一切,是我们年少时曾拥有的一个 昙花梦

绘形、绘声、绘形、绘声、绘色

树杈间那些无蛛的破网,随着寒风轻颤,网线上悬着的晶亮雨滴,正急速坠下,悄 悄地碎在金色的草地上.草柔柔的伏在地面,宛如一幅年代久远的油画,藏起的是对谁 无尽的思念.运用修辞 城里拥堵的路,挤着忙于生计的人,他们着各色雨衣的身影,在凉凉的雨里,像一粒 粒找不到位置的棋.灰色建筑屋顶上,呆立着几只流浪的鸽,满腹的心事,在雨里显得更加沉重.动静结合雨,从暗沉的空中飘落,寒意就此笼罩我们栖身的城.清晨,从空旷的窗望去,街边 褐色树枝的叶已退尽生命的绿,在雨中换成忧郁的苍黄,纷纷扬扬吻向静默大地.五、练练吧 一次大考之后,你取得了优秀成绩,心情又激动又兴奋。走在校园的路上,看着 眼前的秋景,你想把它描绘出来 范例】

【范例】 我抱着自己优异的成绩,走出教学楼的刹那,清新的空气扑面而至,几天以来的 扰人的大雾,早已不见踪迹,热烈的阳光均匀地散向校园。远处几朵闲适的云彩,懒 洋洋地趴在青得欲滴、黄得发亮、红得灿烂的山中。我仿佛听见山中的云雀叽叽喳喳 地唱着什么。高高地跳起,在空中转了半圈,把太阳甩在身后,忽然发现一个俏皮的 小人儿,整理了一下自己额前的头发,咧着嘴,朝我笑呢。

小结: 对于环境描写的赏析,首先要扣住它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或推动情节发展方面 的作用来考虑;然后再来研究描写本身是否真切、生动、简明。当然,如果我们能对 写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就更有利于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

【补充材料赏析】

鉴赏下面文章,写出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 150 字。补充材料赏析】

永远的蝴蝶 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的灯火。我 们就 在骑楼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 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 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

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 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 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的生命里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 的,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 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 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上一篇:有关道德的好词好句下一篇:10个关于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