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政办函

2024-04-24

冀政办函(共5篇)

篇1:冀政办函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办函〔2002〕19号 【发布日期】2002-07-01 【生效日期】2002-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意见

(冀政办函〔2002〕19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河北省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和具体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责任,确保深化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河北省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意见

从去年5月份开始,按照国务院要求,经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新实施的《煤矿安全规程》、《小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规定 和要求,还存在不足和差距,关闭整顿小煤矿和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实现我省各类煤矿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委字〔2002〕3号)的要求,提出2002年全省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意见:

一、在前一阶段煤矿安全专项整治中,验收不合格的乡镇煤矿,至今未关闭的,由市、县政府组织,必须在今年7月底以前全部关闭。

二、各类煤矿必须按照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进行全面整治。乡镇煤矿除严格按照《河北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顿验收标准》及验收办法再次认真对照整改外,还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小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逐条整改;国有煤矿要对照《河北省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顿内容及检查验收办法》逐条整改;年产30万吨以下(含30万吨)的国有煤矿也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逐条整改。

三、乡镇煤矿破坏资源、技术落后、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依法予以取缔、关闭:

(一)被关闭后擅自恢复生产和非法私开的矿井;

(二)未通过省政府批准重新核发证照的矿井;

(三)通过验收后经复查不合格的矿井;

(四)不符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小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矿井;

(五)采用非正规采煤方法的矿井;

(六)高瓦斯和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而未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取防治措施的矿井;

(七)开采高灰高硫煤的矿井。

所有纳入关闭范围的小煤矿,要确定一个关闭一个,由市、县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六条标准”关实关死。

四、今后一律不得批准开办新的小煤矿。

五、乡镇煤矿必须按原整治标准规定加强安全管理,每一矿井都必须设立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和“一通三防”管理机构,建立并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管理机构不少于5名专职安全员,且不得兼任;乡镇煤矿矿长(包括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矿长)必须具备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经历,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培训合格,取得安全技术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

六、乡镇煤矿必须配备安全技术负责人,安全技术负责人须具有煤矿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配备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确有困难的地区,可暂配备具有煤矿助理工程师职称或煤矿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五年以上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经历的人员),并 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培训合格,取得安全技术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认证的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后,持证上岗。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七、国有地方煤矿按《河北省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顿内容及检查验收办法》进行整改后,凡未经设区市政府联合验收组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生产。已经验收合格的各类国有煤矿都必须按照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和《小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30万吨及以下矿)进行全面整治,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一律停产整顿。经整顿仍不合格的国有地方煤矿,要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吊销证照,按隶属关系,市属矿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关闭,县(市、区)属矿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关闭。

八、国有煤矿要重点加强“一通三防”隐患整治和水害防治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一律停产整顿:

(一)凡超通风能力生产的矿井;

(二)有煤与瓦斯突出而没有采取“四位一体”防突措施的矿井;

(三)在“一通三防”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通风系统不合理的矿井;

(四)严重受水威胁,防治水工作不到位的矿井;

(五)采用落后的开采工艺和落后的运输方式的矿井。

九、各类煤矿建设工程未经安全设施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矿井,一律不准生产。

十、各市、县政府和省属煤炭企业要加强国有煤矿“一通三防”隐患的整治,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和技术措施,坚决取缔非正规采煤工作面;乡镇煤矿(包括30万吨及以下的国有煤矿)必须采用能够形成负压通风系统的壁式采煤方法,禁止采用非正规、落后的采煤方法,井下严禁使用畜力运输。各类小煤矿都必须加强水害防治工作,增加投入,尤其是邯邢地区开采下组煤矿井,都必须始终达到整顿标准 的要求。

十一、各级政府和各类煤矿企业都要按照国家《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本企业实际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和具体措施,并组织贯彻实施。各煤矿企业都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深化整治工作。11月份,各设区市对所辖县(市、区)及市属煤矿、省属煤炭企业对所属煤矿的深化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按照各自制定的深化整治方案进行验收,并向省政府写出书面报告。1 2月份,省政府将对各设区市和省属煤炭企业深化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按照深化整治的实施意见进行验收。凡整治验收不合格的矿,年检一律不予通过,并吊销“四证照”;凡深化整治不合格的县(市、区)将责令其限期重新整治,问题严重的县(市、区)将责令其所有煤矿停产整顿。

十二、深化小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省、市、县、乡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实施。深化整治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在深化整治中领导不力、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要依法依纪追查责任;对于干扰、阻挠深化整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惩处;对非法新开矿井和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的,要依法追究矿主的刑事责任;对应关闭矿井未关闭和关闭不合格的,要追究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行政责任,并责令其所在县(市、区)煤矿全部停产整顿;对在深化整治期间,因非法生产和整治不力发生伤亡事故的,要从重从快处罚,并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河北省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依法追究地方政府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影响大、性质恶劣的特大事故,及时将查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冀政办函

及群体性事件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国办函〔2011〕97号,以下简称《方案》

从政策层面预防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领导落实、工作落实、资金落实。对《方案》中的各项重点工作,各牵头单位要积极协调,主动同中央有关部门衔接,争取主动,在规定时限内抓好工作落实。在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群体的思想疏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要加强对重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分专题组织精干工作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其他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全力支持。落实分工任务需增加参与单位的,请牵头单位商有关单位确定。在工作中发现有需向省报告、说明的重大事项、问题的,请牵头单位及时向省政府请示。省政府办公室将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跟踪督促工作。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一、已有明确政策需要狠抓落实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问题。

(二)关于“五七”家属工问题。

(三)关于森工企业职工问题。

(四)关于部分国有企业协解人员问题。

(五)关于国有企业职工房改补贴问题。

(六)关于部分银行协解人员问题。

(七)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推动解决疑难信访问题。

二、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的有关问题

(八)关于部分企业退休高工待遇问题。

继续采取目前的企业养老金调标倾斜政策,可适当加大倾斜力度,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将企业退休高工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差距从1000元缩小到300元以内。(国家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牵头,国资委参加,2012年年底前完成。省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牵头,省政府国资委参加抓好落实)

(九)关于部分提前退休人员问题。

(十)关于部分独立工矿区破产企业下岗职工“断保”问题。

(十一)关于部分企业内退人员问题。

(十二)关于部分国有企业办高等教育机构退休教师待遇问题。

(十三)关于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养老待遇问题。

继续采取现行的“基本养老金+生活困难补助”模式,在今后两年普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合理调整区域内各省(区、市)之间生活困难补助水平,防止差距过大引发攀比。(国家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牵头,2012年年底前完成。省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牵头抓好落实)

(十四)关于部分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问题。

(十五)关于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信访问题。

(十六)关于中央转制科研院所转制过渡期退休人员待遇问题。

三、需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的有关问题

(十七)关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十八)关于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问题。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社会养老保险在基础制度设计和基本保障水平方面应当体现统一性、公平性,同时保持合理的多样性、差别性。巩固现有职工、居民、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升保障水平,下大力气提高统筹层次。同时,坚定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不同群体间过大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国家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参加,2012年6月底前提出意见。省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参加,对省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配合抓好落实)

(十九)关于军队退役人员问题。

(二十)关于土地管理制度问题。

(二十一)关于网络管理问题。

编者按:由于“国办函〔2011〕97号,以下简称《方案》”,涉及到21个方面的问题,全文十几页。我们只选录了有关内容,无关的只选标题。这个文件的精神告诉我们:“切实把好事办好”。“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不同群体间过大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国家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参加,2012年6月底前提出意见。省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参加,对省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配合抓好落实)”。我们近三年来信访、走访反映的退休金差距问题,己进入国家解决问题的程序,列入国家解决信访问题的《方案》中,让我们看到即将解决的希望,我们拭目一待。

篇3:冀政办函

关键词:区域政策,交通基础设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文件提出, 要“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破交通瓶颈制约。”2013年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 (2013—2020年) 》 (国办函[2013]35号) 文件提出, 要“坚持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 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并用大量章节专门就加强该地区交通基础设建设问题作了一系列规划部署和安排, 提出了具体要求。文件的出台, 对推进该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深远历史意义和正空间溢出效应。一直以来, 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实施的区域性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乃至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地区间差距持续拉大、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 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 对提高中西部落后地区公共资本存量在总资本存量中的比重、缩小地区差距, 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Kanbur和Zhang回顾了中国50年来政策因素对地区经济差异的积极影响, 认为, 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特定区域乃至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体来说, 政策的差异性在很长的时间内会成为决定地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emurger等强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定经济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罗丹最早提出的“大推进”理论进一步认为, 交通等基础设施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 必须优先发展;罗斯托也将交通基础设施视为社会先行资本, 认为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强调指出,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的责任, 私人企业很少有动力对具有初始投资不可分和强外部性特征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一、交通基础设施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交通工具的增加和改良, 自然会对劳动生产力发生影响:使生产同一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减少, 并建立了精神与贸易的发展所必须的交往。它们对劳动生产力所产生的影响, 完全和耕作方法的改良, 化学、地质学等等的进步, 以及普及教育, 法律保障等所产生的影响一样”;随着实证分析的广泛应用, 针对美国1937年前后生产率下降, 而公共资本投资也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的事实, Aschauer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与随后生产率的下降放在一起进行经济计量研究, 计算出交通等基础设施产出弹性为0.039, 得出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并引发了学者们关于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对总产出与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研究热潮。总的来看, 无论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的经验观察都告诉我们: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国内外背景下, 这一作用将更加显著。

首先,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网络属性, 它将各个区域的经济活动连成一个整体, 通过聚集效应, 使生产要素更方便地流向这些地区, 从而促进该地区规模收益递增、运输成本下降。同时, 在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扩散过程中, 当生产要素主要是通过便利的交通条件进行聚集时,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先注入这些地区, 从而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促进效应。张学良的分析结果表明, 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 会提高本地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降低运输成本,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作用机制具体如下:一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将各个区域的经济活动连成一个整体, 降低了企业与居民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会改变所在地区的可达性和吸引力, 从而提升该区域的区位优势, 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其长期积累的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消费市场潜力等后发优势, 建设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 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掘出这些地区的优势, 从而迅速提升其竞争优势, 并带动相关产业和相邻地区的发展。

其次, 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它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空间溢出效应。生产要素与商品的运输成本不可能为零, 而包括公路、水路、铁路与航空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产出增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交通基础设施经过的地方, 还包括其他相邻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使各类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聚集与扩散, 通过聚集与扩散效应, 带动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 从而表现出一种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落后地区吸引优势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梯度转移的必备条件。在承接优势区域产业转移中, 当要素的空间流动还表现为主要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扩散时, 交通基础设施更为便利的地区就会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 由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作为区域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纽带,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 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空间依赖性,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影响其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示范效应、带动效应与模仿效应, 尤其是在具有相似GDP的区域, 虽然在吸引生产要素方面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但是, 它们的空间聚集效应可能更为明显。譬如, 共处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与浙江的经济增长就保持着相似的较快速度, 并在空间上倾向于聚集在一起, 而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又加强了这种空间依赖性。同时, 经济增长自身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又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对本地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起了积极作用。

二、优先发展交通是政府的责任

对具有典型外部性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历来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政府调控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以中国为例, 为了应对国际经融危机的挑战,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底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一半以上投入铁路、公路、机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这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标志性事件京沪高铁在2011年全线通车后, 大大缩小了长三角城市群与环渤海城市群的时间距离, 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区域同城化和经济增长效应十分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同城化的国内外背景下, 尤其是在国内区域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总体上还表现为主要由中西部落后地区流向其他发达地区并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乃至差距越拉越大的条件下, 出台支持西部落后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 加大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在内的政府公共部门资本在西部落后地区的投入, 对增强西部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意义将非常深远。

当前,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总体仍较疲软, 作为“一驾”马车, 加大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资本投资, 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加快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直以来, 交通基础设施被视为制约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突破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增长, 既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区域性经济政策资源, 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 又要发挥好中央、地方、社会各方力量, 在做大交通基础设施总量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质量, 有效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先导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 继续坚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 努力增加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张学良的研究表明, 在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 如果加上与交通基础设施相关、反映交通运输能力的公路里程数变量的产出弹性值,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在0.05左右, 而进入21世纪后, 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则提高到了0.07左右。这表明, 现阶段交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 一直以来,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小、资本存量少, 建设发展速度还比较慢, 瓶颈制约严重, 因此, 无论是从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看, 还是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看, 都有必要坚持把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加快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提高西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内部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

第二, 在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基础上, 要努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质的提升, 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与其效能的发挥之间有着内在正相关乘数效应关系。李煜伟和倪鹏飞的研究也表明:在运输网络影响下, 中心城市依靠要素集聚获得增长, 非中心城市快速接近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的改善, 将加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同时, 在保留部分新增要素的情况下, 增加节点集聚系数, 降低非中心城市间的运输成本, 有利于非中心城市对外部性的应用, 加速其经济增长, 促进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增长。事实上, 城市之间尽管绝对的自然地理上的距离没有改变, 但它们之间运输网络的改善, 使得物质和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成本下降, 从而获取更多提高产业集聚度以及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的外部性收益。同时, 由于城市间的交易费用将延缓新增要素的流失, 通过增加节点集聚系数、降低非中心城市间的运输成本, 可增强非中心城市之间对彼此经验的学习, 使它们在流失要素的同时, 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用中心城市的知识外溢, 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 促进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增长。因此, 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一是要增加西部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网络集聚系数及降低其平均路径边长, 使中心城市加速要素集聚, 从而获得更快增长;二是要增加西部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数, 确保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和非中心城市间的相互联结;三是要注意交通基础设施的多样化。在基本建设中, 政府要根据地区具体情况, 尽量选择能降低出行时间且增加运输效率的交通基础设施, 为降低运输成本创造条件。

第三, 在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上, 要遵循在聚集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实践证明, 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地区产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要努力培育西部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产业在地理空间的聚集, 通过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正效应与机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第四, 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大部分是在城市和城镇之间进行, 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也主要是在城市和城镇间相连。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城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融合化和互动化发展, 是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功能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有效实现的客观要求。

第五,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统筹管理。尽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 但是由于交通运输网络线路是以地理距离而不是以行政归属为依据的, 而交通运输规划则受到行政归属的限制, 这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的建设管理带来极大的交易费用。因此, 为了获得区域间更为协调的发展, 需要在制度上、观念上进行调整, 建立专门部门, 以区域整体为目标进行运输网络的规划、投资及管理。

第六, 充分发挥制度环境改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科教技术水平提升等因素的协同作用, 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研究表明, 在交通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的初期, 人口、人力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等往往会加速流向发达地区, 抑制落后地区经济增长, 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负溢出效应。因此, 政府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应努力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当地内部的流动, 特别是要提高当地人力资本素质, 努力在本地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减少当地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流失, 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当地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当然, 在分析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 我们既要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 也要综合分析新经济地理与新经济增长等多维要素的影响, 更要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正空间溢出效应, 积极通过共享、匹配、学习等机制, 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地理等因素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与规模收益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2页) 递增中的作用, 最终使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共同提升生产率, 促进经济共同增长。

参考文献

[1]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 Reform and Opennes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9, no.1, February, 2005

[2] .S.Demurger, J.O.Sachs, W.T.Woo, Shuming Bao, G.S.Chang and A.D.Mellinger, Geography, Economics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Asian Economic Papers, vol.1, no.1, 2002

[3] .Paul Rose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The Economic Journal, vol.53, nos.210/211, June—September, 1943

[4] .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 .David Alan Aschauer.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 vol.23, no.2, March, 1989

[7]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社会科学, 2013 (3)

[8]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社会科学, 2012 (3)

篇4:舟政办函〔2010〕35号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舟山市水路货运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舟山市水路货运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五月十八日

— 1 — 舟山市水路货运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水路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浙江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水路货物运输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注册登记在舟山的从事水路货物运输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水路货物运输的安全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

第四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船舶委托管理经营企业和船舶所有人各自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厂矿自备船舶的安全生产工作由船舶所有人或租赁运行人负责。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监管。

海事、港航、公安边防等有关部门机构应依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做好水路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 —

第二章 安全生产条件

第六条 从事水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有效的《水路运输许可证》和《船舶营业运输证》等证书。从事水路货物运输活动的船舶应持有有效的《船舶所有权证书》、《船舶检验证书》、《船舶国籍证书》和《船舶最低配员证书》等法定证书。

第七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一)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与所属注册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与所属船舶的船长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船长应督促船员落实各自岗位安全职责。

第八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齐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一)应设立海务、机务等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二)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专职人员任职资格和配备要求按照《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执行;

(三)船舶委托管理经营企业应按规定设置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第九条 按照有关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水路货物运

— 3 — 输经营者需制订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

(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三)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

(四)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和使用制度;

(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六)事故责任追究和安全奖罚制度;

(七)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

(八)恶劣天气船舶动态报告制度;

(九)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十)船员的岗位职责和船舶的关键性操作规程;

(十一)季节性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十二)遇紧急情况下的船舶及船岸应急救援预案。第十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对所属船舶应按规定配齐适任船员;其他在船服务人员应取得“四小证”证书(包括海员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救生艇筏和救助艇操作及管理、高级消防和精通急救、海上求生)。

第十一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保持体系的持续良好运行。

第十二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 4 — —制度,设立安全生产投入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专项资金,安全生产资金年投入应不少于当年总产值的2%—5%。

第三章 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当符合下列安全生产要求:

(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水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凡新设立水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半年内不得开展船舶委托经营管理;水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当年发生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后,三年内不得接受新进船舶委托经营管理。

(三)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充分保障船员合法权益,依法及时为船员投保,每名船员投保额应不少于50万元。

第十四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始终保持相适应的经营资质条件。在接受监管部门日常检查时,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五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水路运输行业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内部安全管理台帐、档案。

安全管理台帐、档案主要包括:

(一)安全会议台帐;

(二)安全检查台帐;

(三)安全教育与培训台帐;

(四)安全经费使用台帐;

(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六)事故责任追究和安全奖罚台帐;

(七)事故报告、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台帐;

(八)船舶动态记录台帐;

(九)日常营运台帐;

(十)企业经营资质档案;

(十一)单船船舶档案;

(十二)单船船员档案。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对水路货物运输经营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监管整治,并承担以下职责:

(一)传达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二)建立健全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努力提高海上救助能力;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水路货物运输联合执法整治,建立健全综合执法力量,维护水路货物运输市场安全形势平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定期分析研究辖区内水路货物运输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解决水路货物运输重大安全问题;

— —

(五)督促相关负有水路货物运输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依法加强监管,确保水路货物运输安全监管到位;

(六)制定出台针对500总吨以下货运船舶安装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政府财政补贴政策;

(七)依法对辖区内水路货物运输企业实施安全监管。第十七条 海事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履行行业监管职责,重点做好以下安全监管工作:

(一)对辖区内水路货物运输情况进行巡查,重点查处超风力等级航行、超载、无证营运、证照不齐和违章载(搭)客等行为;

(二)对不主动到签证点签证的船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船舶的航次签证率;

(三)加强对运石、运沙船舶的签证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船舶违法、违章现象;

(四)对现场执法或签证过程中发现船舶未按规定配员或船舶技术状况不适航的,要责令其停航,并收缴《船舶国籍证书》;

(五)对“非客船搭客”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对“三无”船舶应强制拆解。

第十八条 港航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并重点做好以下安全监管工作:

(一)对辖区内航运企业的经营资质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情

— 7 — 况;

(二)对不符合要求的水路货物运输企业,要责令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依法取消其水路运输经营资质;

(三)加强对不服从公司管理的“委管”船舶的监管,经调查核实后,要注销其营业运输证;

(四)应强化现场检查,依法对违章船舶进行处罚。第十九条 公安、边防部门主要负责对船员船民证的检查管 理,对违章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依法处理抗拒检查、暴力抗法等严重妨碍公务活动的行为。

第四章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第二十条 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协调整合行业监管部门培训教育力量,保障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严格做好船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加强船员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船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十二条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水上货物运输安全的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每年参加一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第二十三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的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海务、机务管理人员应每两年参加一次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委托管理经营的船舶所有人应每两年参加一次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培训。

— —第二十四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在企业内部开展每年一次全员安全培训,新进员工应通过企业内部安全生产三级教育方能上岗。

第二十五条 各水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倡导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并推进以安全质量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建设。

第二十六条 当发生过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水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负责人和(或)船舶所有人应参加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的集中安全生产教育学习,企业内部应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专题警示教育。

第五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二十七条 水路货物运输事故等级按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划分。

第二十八条 水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及时向船舶注册地政府、安全监管、海事、港航等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事故发生的单位、船舶名称、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

(二)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失踪人数);

(三)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四)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五)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及事故控制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如船舶类型、船舶营运证编号和有效期、船舶总吨、净吨、载重吨、实载吨位、装载货物名称等;

(七)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及联系方式。事故调查结束后,水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应按“四不放过”原则在企业内部进行事故处理,及时统计事故经济损失并向港航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九条 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国务院令第49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执行。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海事、港航等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不履行职责,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水路货物运输企业及船舶违反本细则规定,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第七章 附则

篇5:遂府办函〔2008〕86号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加强全市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

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加强全市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四月十一日

关于加强全市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的

实 施 意 见

市委组织部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市林业局 市公安局 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2号)、中编办《关于为森林公安和林业检法机构核定政法专项编制等事项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7〕19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森林公安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川办发〔2006〕11号)精神,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林业厅、省公安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全省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意见》(林安字〔2003〕234号),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强化职能的要求,2 以理顺森林公安管理体制、规范机构设置、落实经费保障、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森林公安正规化队伍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市森林公安的工作水平和森林公安队伍的执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治建警和以林为业的原则。森林公安机关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切实履行保卫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法定职责。

2.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按照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实现森林公安机构及其民警从林业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独立行使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权。

3.坚持科学合理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设置规范、布局合理、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要求,综合参考森林资源面积、林区治安状况、辖区人口数量和地方财力保障等因素,合理设置机构,科学分配编制,规范部署警力,把森林公安机关建设成为管理型和实战型相结合的执法主体。

二、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规范管理体制

森林公安是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装性质的具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专门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 秩序的重要力量。

森林公安机关实行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既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行政机关,又是公安机关的序列机构,党政工作以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公安业务工作以同级公安机关管理为主,同时接受上级森林公安机关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警令畅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森林公安机关独立行使林业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治安行政执法权。

(二)规范机构设置

1.完善机构。市、区、县原则上应组建森林公安机构,已组建的应充实和加强。根据工作需要,市、区、县森林公安机关可设立派出所。

2.规范机构名称。市、区、县森林公安机关的名称统一为“××森林公安局”,即“遂宁市森林公安局”、“××县森林公安局”、“遂宁市森林公安局××区分局”。同时,分别列入市、区、县公安机关序列,名称为“遂宁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遂宁市公安局××(区)分局森林警察大队”。森林公安派出所的名称为“××森林公安局(分局)××派出所”,区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同时挂“××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中队”、“遂宁市公安局××(区)分局森林警察大队××中队”牌子。

3.确定机构级别。市、区、县森林公安机构级别按照同级公安机关所属支队、大队、中队的级别确定。

(三)规范编制管理

森林公安专项编制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市、区、县要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专编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同时,市、区、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可按照森林公安专项编制10%的比例,给各森林公安机关核定工勤人员控制数,主要解决原有工勤人员,人员实行聘用制。

(四)规范队伍管理

全市使用森林公安专项编制的森林公安民警执行公务员制度,按照《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及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森林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强化队伍管理,从严治警,严格教育,严肃纪律,强化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具备公务员身份并已授衔的在编在岗森林公安民警,直接使用森林公安专项编制;其他已授衔的在编在岗森林公安民警,须按省人事厅、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通过考试考核合格、确定公务员身份并登记后,方可使用森林公安专项编制。对现有森林公安民警中未被确定为公务员的人员,由其所在的林业主管部门妥善安置。

今后在空缺编制内新录用主任科员及以下的森林公安民警,须在省人事厅、省林业厅等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按照有关规定,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录。

省下达我市接收一名四川省长江森林公安局退休民警,按照 属地管理原则,由射洪县政府组织财政、林业、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负责做好接收工作,并作为射洪县森林公安局的退休民警进行管理。从2008年2月起,该退休民警的待遇除由省社保局负责兑现的部分外,差额部分由省财政划拨射洪县,再由射洪县林业局或射洪县森林公安局兑付给本人。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根据《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基本要求,结合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任职条件及森林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实际,要按照地方公安机关支队、大队和派出所领导干部职级,配齐配强森林公安机关领导班子,特别要配强一把手,要把政治强、作风硬、熟悉森林公安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组织能力的优秀干部选配到森林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岗位上。

严格执行森林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市、区、县林业主管部门在任免、调动森林公安机关正职领导干部时,要事先征得同级公安机关和上级森林公安机关的同意;森林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任免,要征求同级公安机关和上级森林公安机关的意见。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需要由当地组织、人事部门任免、调动的森林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市、区、县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认真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履行相关程序。

(六)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5〕42号、川办发〔2006〕11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建立 6 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川委办〔2004〕1号)精神,建立和完善森林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将森林公安经费按同级地方公安的标准,分别纳入市、区、县财政预算。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提高对加强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林业、公安、机构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同配合,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主题词: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市中 8 林业 公安

机构

通知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专题下一篇:司务长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