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2024-05-08

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精选5篇)

篇1: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杜鹃枝上杜鹃啼》,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杜鹃枝上杜鹃啼》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是自读课文。语文教改春风的吹拂下,这一套新教材成功推出,它对原有教材的一些篇章、要求、流程体系等做一定的删除、调整,特别重要的是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那随之而来的是教与学的观念、方法、要求等的转变。语文教学大纲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特别注重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即放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我们分析《杜鹃枝上杜鹃啼》这篇文章,挖掘它的可教性、可学性:

(1)、本课是一篇富有情趣的小品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整体感知是学生对一篇文章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本篇的描摹侧重点、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关杜鹃及其文学象征意义、其与外国的不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等等都值得师生去细加感知、揣摩。

(2)、本文笔底含情,涉笔成趣,其语言值得细加揣摩。作为学生,深入文本尤其重要,揣摩语言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位。而且,对语言的揣摩,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教、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对语言内涵和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2、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又必须在高中阶段获得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位,设计好教学目标,多引导,多放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小品文、课内自读课文,由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各种感知器官,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能力,培养他们把握重点、分析归纳、对照对比、理解感悟的能力,因此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法。

利用多媒体放录音(要求①:学生于听录音的过程中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对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联想开来,想些涉及杜鹃的知识,如成语典故、动植物学知识、典籍传说、诗词曲赋等(要求②:试着理解杜鹃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达到课堂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2、设疑讨论、点拨总结法。

自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教师充当引导、点拨的角色,陶行知先生注重“教学做合一”,学生自读、自做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如是设疑,让其自读:①体会古今人(中国古人、外国人、)赋予杜鹃的文化内涵,做对比、理解;②感知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有自己什么不同的理解;③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归纳、总结。如此设计,让学生学得有目的,学得有方法,学得有成效。学生通过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口才水平;教师通过点拨,学生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透;师生共同总结,既总结思想内容,又总结学习技巧。(要点见教案)

3、文段阅读、知识迁移法。

学生的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要获得提高,就必须多参与、多感受、多实践,把能力用于具体的文段的阅读理解分析上,因此我选择名篇郭沫若的散文《杜鹃》,设置经典问题,让他们自读完成,以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学能力。(具体文段及问题见教案)

三、说学法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的特色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以为学生学习此文,应进入情境,联想开来,进入语境,细加揣摩,理解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1、 听朗读,画关键句,整体感知、对比中外文化中有关杜鹃及其文化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联想开来,更为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杜鹃的象征意。

3、 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讨论,自圆其说。

4、 学以致用,对具体文段进行阅读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以望帝死后魂化为鸟的传说导 创设情境入新课 活跃气氛听录音 学生听录音,画出作者在文中画关键句 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展开联想 之后展开联想,说杜鹃花、杜 活跃气氛,初步理解鹃鸟及有关杜鹃的诗词曲赋、 杜鹃的文化内涵典籍传说等。

(插入作者、小品文简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读思考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上文①② 能动性,初步揣摩、③) 理解作者的态度、感情展开讨论 主要讨论的是作者对古人、外 有利于学生展示能力,教师点拨 国人对杜鹃的理解的理解及自 活跃思维,理清思路, 师生总结 己的看法,揣摩语句,把握作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引 构思及语言技巧导。师生共同总结思想内容、 学习技巧阅读郭沫若的《杜鹃》,做比较 开拓思维,巩固能力,以致用 阅读,于实践中检验自学的能 提高自学能力

五、板书设计

篇2: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整个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文是篇小品文。编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阅读”部分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一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本单元的前三课的学习,重点研究了如何整体把握课文主题、作者情感和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的揣摩。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客观全面的辩证视角,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及学生的素质培养的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 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

3,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在生活中联想运用;

4,在自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主观看法,锻炼从客观的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整体感知所决定的。文章写得轻巧俏丽,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的自由挥洒。在体会作者观点时对作者融会其中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成了客观看待事物的关键,因此,本课的难点定为: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按照教材对自读课的要求,本课一课时完成,主要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的看法,从而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抛开感情色彩、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辩证视角,在此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的教学原则是:在课前广泛找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点拨的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读、讨论、启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辨析问题本质,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创新思维和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视角来发现问题、辨析问题,并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课堂效率。通过师生多向交流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共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

导语设计:⑴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课前查阅的古人有关杜鹃的诗文;

⑵纵观古诗文,同学们对杜鹃有什么印象?(可以发现,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学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而悲苦多由杜鹃啼名引起的。)

⑶那么周瘦鹃到底是怎么看杜鹃和它的啼叫呢?(引出课题同时为感知作者情感差异性和独特视角打下伏笔)

第二步:点拨自读。

(通过问题引导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高自学能力并为创新思维和辩证视角的调动、开发创造条件)

⒈文中写了对杜鹃的几种看法?其中作者是什么看法?

(从课文中找出不同看法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分析中很快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内容对比,就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甚至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主观看法,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学生回答后明确:两种看法,即中国人写悲,外国人写乐。而作者对传统并不是十分反对,但也不是十分赞同。

(分析作者的看法时必然要涉及个人的感情态度,难点就在课文语句的分析中解决了)

⒉请同学们一起听听杜鹃声到底什么样,谈各自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既调动个性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又可以引导主题)

⒊为什么一样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感受?

心理作用。(此时文章的主题呼之欲出了)

第三步:知识能力拓展。

⑴可以看出,由于思维定式和主观情感倾向的影响,对同一事物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许多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式而忽视了换角度看问题,从而错过了看清问题,学习、感悟的机会。

比如,老鼠就一定是让人厌恶的害虫的化身吗?从其身上能想象出什么?感悟出什么?(可以联想看过的影视文学,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可以跳出定式、创新思维了)

材料展示:《猫和老鼠》中老鼠就是智慧善良的化身

《星球大战》中的智者就是老鼠的化身

苏轼曾有《黠鼠赋》谈由老鼠而来的感悟

白居易《卜居》有“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⑵联系生活,看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多角度理解、对待和感悟呢?

(联系生活才会学有所用,才会真正把辩证的创新思维和视角变成能力指导学习和生活)

第四步: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分析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看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将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不断应用它来发现问题、看清本质。

(总结突出教学要点,加深印象,进一步达到教学实际目标)

第五步:布置课外作业。

结合身边事务,从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本质或发现新问题,写在周记本上。

篇3:读《杜鹃枝上杜鹃啼》有感

《杜鹃枝上杜鹃啼》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周瘦鹃先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旷达情怀,那份旷达脱胎于对杜鹃深刻的品味认识。文中的杜鹃不只是鸟,而且还是文化使者,传承着中国文化。写其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甚至别名,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文中望帝化鹃悲啼。悲啼的原因有二:一是思念故国,二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寄寓的是别离之苦。神话往往是衍生民族文化的主体。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源”,那么文中所引范仲淹诗与康伯可词就是“流”。范诗:“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寄寓的是思乡之情,而康伯可《满江红》中“……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寄寓的是离别之念。从源到流,一只作为文化象征的杜鹃便跃然纸上,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中国古人借它来倾诉相思之愁。“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借它一发贬谪之悲。“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借它一抒思乡之情、寄旅之苦。“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甚至还借它来一表祖国之恋,“从今别去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由此看来,在中国文化中,对杜鹃的审美已形成了定势,它就是哀愁的象征。

丰富的杜鹃文化。让人不禁神思遐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奇葩争妍。有杜鹃。还有雁备受人们青睐:“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张元干):“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杨万里):张若虚寂寞怀人有诗云:“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借雁传书来抒情,自是绝妙好词。动物有之,植物亦有之,古人借杨柳表达离别之情。用梧桐表示失偶。人们还赋予季节以情感,春伤而秋悲,借春或秋来抒怀的古人今人难以胜数,名篇名句枚不胜举。

篇4: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

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回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杜鹃枝上杜鹃啼”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花鸟同名的优美散文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要求学生画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的词句或故事)

2.师生共同活动总结:

杜鹃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历代文人墨客称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李时珍也说它“其声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话传说――杜鹃悲啼,让人心酸。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作用,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清文章结构(见课后板书)

四、小结

整篇文章,凡是描叙中国传统文化的杜鹃,大多是写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介绍杜鹃的知识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隐寓着作者对杜鹃的一片挚爱。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如波兰民歌《小杜鹃》、英国人对杜鹃的称谓等)大多是欢快的,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看法。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同,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些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观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热爱生活而又乐观进取的作者形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千万不要被人为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对照阅读《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篇5:初中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宋发旺

【自读导言】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文不绝书。

作者即以此为契机,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情出发,通过写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特殊关系以及对它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如杜鹃鸟生物学上的特征,它的历史传说、它的文学象征意义等等。进而阐明作者对它的某种喜爱之情。

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是以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底蕴,广征博引,左右逢源,巧妙地把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学者的情怀写了出来。而这一点也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杜鹃”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指作为植物的杜鹃花,又指作为禽鸟的杜鹃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都是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特殊内涵的一种象征物。

作者认为,既然杜鹃只是一只鸟,那么它的象征意义就是不可固定的。而外国人会把这只鸟看作是欢愉的象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一定说它是悲苦的象征。相反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但是因为作者行文技巧高超,因而,他的表述含蓄而婉转,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不难掌握,但是写法比较出新,因此在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目标,德育目标)

二.通过学习本文,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

三.学习作者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表达技巧。(智育目标)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对“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含义的理解。难点是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在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是用来比喻悲苦的心情的。虽然“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只是神话传说,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但是由于它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它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并没有多少辩解它的理由。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改变,对此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正是站在这个角度去行文的。学习时,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在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认识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隐诲。学习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的含义是什么。

二.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三.作者有没有自己的鲜明态度。

【自读程序】

这篇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较为深厚的`思想感情,是一篇融知识与情感为一体的小品文章,虽然文章技巧上略有一些难度,但大体上可以通过自读来完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

其学习过程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时,同学可在课下准备古今人涉及杜鹃的资料,通过请教老师,查成语词典,典故词典,动植物词典,借助网络技术等等其他类似的途径,积累资料,取得对杜鹃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有关杜鹃的资料比较多,同学可以广泛查阅。如果实在有困难,可请老师代为查阅(教师可将课文教参所附资料适当地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思考)。

2.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意思。

文章里这样的句子比较多,同学可以用析句的办法,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原来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连博物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也不例外。只是李时珍的文章也有比较客观的论述。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比较欢快的。如波兰的民歌《小杜鹃》,英国对杜鹃的称谓等等。把两方面的内容加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

3.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作用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理解)。

其作用主要是借物喻人。中国古人借杜鹃写悲,外国人借杜鹃写乐。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可见杜鹃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因此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统寓意显然并不是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赏,但是,作者又不是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声中找到一些特殊的内涵,想寄予杜鹃一种悦愉之情。于是便有了“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的看法。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作者也是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不能有悲观的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作者就是借杜鹃来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从悲观的角度去感觉它和认识它,相反,人才是世间最有灵性的动物,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因此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4.反复诵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得轻巧俏丽的小品文,文章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来左右逢源,自由挥洒。非文章老手不能如此。而且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平时读得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反复诵读,通过阅读来品味文章的内在精神。

5.回答思考和练习。

这一步是自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验证自己阅读的水平。在读完文章后,对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进行思考和解答,可以检查自己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透了。类似的练习有三道:一是“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的感情“。二是“文中既有习惯说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三是“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只要同学读懂了课文,要解答这三道并不难,因为它们都是属于理解性质的。

【自读点拨】

学习本文时,我们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章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作为基础进行剪裁的。其二,文章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写出了独到的风格。初一看,我们往往会以为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而实际上,作者在文中巧妙地给我们暗示了许多问题,并且给了我们巧妙的回答,抒发了作者心中隐喻的特殊感情。

文章既写了神话传说,又用了诗文引证,可谓中外古今,纵横郁勃。特别是在情感的抒发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含而不露的解说:那就是杜鹃无非是一只鸟而已。但人们都认为它是一只令人生悲的鸟,对于这种看法,作者既给予了理解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东方人说它悲,而西方人却以为可爱,因此作者才得出结论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文章写到此处,我们才发现,作者在这里貌似“东拉西扯”,实则别有用心。他以评说别人的悲切或离愁来暗示了自己的坚强、自信和乐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没有高超的文笔技巧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的。

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获:

其一、通过阅读,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文化的一些基本的认识。

其二、通过阅读,借鉴运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文章的写作方法。

其三、通过阅读,体会和学习作者巧妙地把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当中以及把文章写得生动诱人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对其中任何一点有所体悟,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是此文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课文中表明杜鹃花鸟同名的诗句是___和___。

A.“天地间愁种子”        B.“杜鹃花落杜鹃啼”

C.“杜鹃枝上杜鹃啼”        D.“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2. 课文中介绍杜鹃鸟的生物习性是通过___的方法实现的。

A.转述        B.引用        C.描写        D刻画

3. 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暗示作者喜爱杜鹃的关键语句。

二.阅读郭沫若的散文《杜鹃》,解答下列问题: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1. 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不超过13字):

2. 此文和上文都谈到了评价杜鹃的原则和标准问题,试将二文的原则进行对比:

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9字):

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20字):

3.试用简练的文字解答“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这句话。

答案提示:

一.

1.B,C.

2.B.

3.这些句子有:

A. 波兰有支名民歌……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B. 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C.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题诗……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D. (杜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不要耽误了农事。

E.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二.

1.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不超过18字):

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

2.

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9字):

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

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20字):

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3.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上一篇:区域格式下一篇:班级文娱委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