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2024-04-15

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精选8篇)

篇1: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

2、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样?

3、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 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

4、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三、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

四、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万世先师”

因材施教

篇2: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孔子和学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

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

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

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四、作业

1、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总结

《孔子和学生》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策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因而受到学生的尊重。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了每个人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这节课我非常满意的地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从课文中理解“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及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我还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现孔子和学生颜回的对话部分,然后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理解孔子的品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互相说说好友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要不断向别人学习。然后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篇3: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本研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的目标要求,确定内容标准,研制监测工具,主要从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习作与表达三个维度考查和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从工具内容结构分析,三个维度内容比例适中。其中,阅读与理解以及习作与表达部分的比重明显加大,力图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指向检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行小学语文测试过于关注考查语文知识、识记能力的偏颇予以纠正。工具的研制多次经历试题难度、信度、区分度的调试,力图体现监测过程的规范、科学和严谨。

研究人员于2014年9月,经分层抽样确定测试对象。抽样兼顾地区(城市、县城、乡镇)、地域(全省所辖地区)、学校类型(公办、民办)三层分类特征。由于测查的是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故选择四年级学业完全结束,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为监测对象。本研究最终确定来自A区和B区的28所学校的五年级63个班的2048名学生为监测对象,其中城市1616人,农村435人。样本兼顾了两个区域城乡学校的比例,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比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一、监测结果分析

1.城乡学业质量差异对比分析

通过城市和农村学生在三个维度和五个子项上的平均数对比分析得出:词义分辨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均存在着“非常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城市优于农村(见表1)。

结合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教育理念、教育资源配置、文化氛围、家庭环境等是造成城乡学业质量差距的主要因素。

注:*表示P<0.05,差异显著;**表示P<0.01,差异非常显著。

2.学生各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1)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积累与运用”部分得分率较高,阅读能力与之比较,相对较差,而习作能力的发展最为滞后。这和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大量的“讲语文”“背语文”“写语文”的重复的、单调的教学实践直接关联,这样的教学致使学生只是识记了语文知识,并没有将其活化、内化为语文能力并最终形成语文素养。若加强学生的阅读和习作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触类旁通,迁移至学生其他语文能力发展和素养形成。

(2)“积累与运用”部分分析。从表3来看,学生字音辨析的题目得分率达90.34%。可见,学生对于平翘舌、易错声调、方言、多音字的辨析掌握较为扎实准确。这要得益于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汉语拼音正音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纠正方言区语音的专项训练,积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这方面的训练是经常性的,效果较好。

认字形问题学生的得分率为77.63%。其中,音同形近的字失分率较高。例如,考查学生辨识“遵重”“辩别”等的错别字。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忽视对汉字构字规律及运用的深入研究,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对于形近字比较的教学,只是从字形上机械、生硬地加以区分,或通过大量的、重复地练习加以强化,不注重汉字构字理据和汉字文化的渗透。

理解词义间细微差别的能力相对较差,失分率较高。尤其是农村学校,正确率仅为48.51%。如下题,要求学生找出与加点词语意思最接近的选项:

确实A.真实B.的确C.准确D.正确

獉獉破例A.破格B.破旧C.举例D.例题

学生判断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于词汇量不足,对某些词义不理解或理解模糊,像对“破例”的理解出现错误;可能缘于缺少语境,对词义细微差别的分辨有困难,像对“真实”“的确”“准确”的区分出现偏差;还可能是对词性及感情色彩的把握不准确,像“对付”与“付出”“应付”的比较等等。

词语运用一题,失分率较高的题目是:

这个电视节目真是太精彩了,我_________地看着,连妈妈叫我都没有听见。

A.滔滔不绝B.洋洋得意C.津津有味D.流连忘返

上述题目考查的目标主要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对句义和语境的理解、区分词语形式和意思的差别、建立词语同语境的联系,即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学生需要综合上述三方面作答。这部分题目失分较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句义及词语的理解出现偏颇、词汇积累贫乏、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较差。

古诗积累部分失分率较高的题目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达诗人离别时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是哪一项?()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述题目失分的原因在于:学生审题不认真,不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是让学生机械背诵,致使学生只是短时记忆,并未做到长期的准确记忆。

(3)“阅读与理解”部分分析。本次监测增加了“阅读与理解”的比重,提供了文体不同的两篇阅读材料,分别为文学类文本和信息类文本。着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推断解释能力、评价欣赏能力,并基于文本的内容适度拓展,向生活和学生的体验延伸。

有关“细致阅读,提取信息”的问题,学生作答并不理想。这些问题,答案都在原文中,只要细心阅读便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做出判断。而学生作答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便暴露了其日常阅读的不良习惯。比如,学生在做这部分试题时,只关注问题和答案,而忽略问题的前提条件;部分学生离开文本“凭空想当然”或断章取义、顾此失彼、进行“碎片化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本意的意识较淡薄,以致出错。

有关“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学生这方面的得分率低于“细致阅读,提取信息”的问题,可见,学生理解文章并综合相关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相对较低,缺乏整体意识,没有使用前后联系的方法阅读文本。

阅读中的部分题目编制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水平和层次,从完全不理解、机械理解、理解正确但并不全面,到理解深刻四个层次,得分依次是0,1,2,3,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锻造。

(4)“习作与表达”部分分析。在“习作与表达”部分,城市学生成绩优于农村学生。具体包括审题能力,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平均分高出0.25,“内容具体”一项平均分高出0.46,“准确表达”一项平均分高出0.44,“想象能力”一项平均分高出0.4,“调动积累”一项平均分高出0.28,“书写习惯”一项平均分高出0.14,差别不大,由此说明城乡学校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都比较重视。(见表4)

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学生习作测试失分率较高的部分都主要分布在表4的2,3,4项上。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忽视语文实践的价值,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和场域不充分,学生阅读量小,想象力和生活阅历匮乏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感形成、思维发展和习作表达。尤其是“想象能力”一项,存在想象趋同、缺乏童趣、套路化等问题。“课程标准中,从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到中高年级‘写想象’‘写想象性作文’,在写话和习作中,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又有坡度,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1]”想象反映在习作中,应该是最富个性化的,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想象过程中潜在的创造性的保护、发掘和培养。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1.学生语文学习各领域发展水平失衡,应加强语文课程内部各领域的联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从监测结果分析,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可见A区和B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常规训练,基础知识夯实,达到了强基固本的目的。学生书写质量整体水平较高,从习作书写来看,表现为书写规范、行款整齐、态度端正,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同2001版实验稿比较,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进一步凸显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地位,强化了书写技能和习惯的培养。从监测结果来看,这一变化在两个区域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贯彻落实,教师对于引导学生写对字、写好字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初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也暴露出两个区域对各语文学习领域,存有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倾向。比如,对阅读、习作的重视不够。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系统,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密切五个领域的内在联系,关注语文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多元价值和多维目标,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明显滞后于识记能力,教学中应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取向

从监测结果分析,学生在词语及古诗的积累运用,综合相关信息做出解释或推论,运用语言文字规范表达、创意表达等方面,普遍失分率较高。《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化语文教学中的“语用”价值和课程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实践固然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支撑,但“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2]有效的语言文字知识注定是应用性的知识。学习语言文字,若背离实践性规律,脱离应用的环境,在答题、解析等类似的静态知识学习中认识语言文字,注定是很难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懂”和“记诵”上,最终要指向“用”。因此,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强调语文学习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从生活与阅读的角度考虑,关注阅读需求的差异性,关注阅读情境设置的真实感[3],注重积累、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习得语文学习的规律。

3.普遍忽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发展,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4: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教学写作;方法技巧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靠平时多次的写作积累才可以把文章写好。小学作文也是如此,虽然小学生年纪尚幼,但是写作要求应该更加严格,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习惯,培养写作的兴趣。教师也应该尽到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责任,尽心地指导学生写作,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学,可以从写作方向、写作内容以及写作的情感入手,教给学生合适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写作的方向

1.关注历届考题

写作方向即“写作的目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写作的方向,命题作文还好,一旦碰到看图写作,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说一幅母亲牵着儿子在路口等待父亲归来的图画,要求学生写一篇四百字以内的作文,这时候,就会有学生写母亲和儿子都很穷,所以父亲多年不回家,直到有一天父亲终于回家的温情画面。其实,学生写作方向的偏题很大原因在于不能把握写作的主流思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历届的语文考卷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整体的写作方向有个大致的把握,从而避免出现以上问题。

2.留心章节标题

教会学生正确地掌握写作方向的另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留心各章节的标题,比如说第一章的标题是“伟大的亲情”,然后这一章节中的《我与母亲》《父亲》等文章都是和这一章的标题“亲情”相对应的文章,这也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题。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每一章的标题为主题写作,再根据学生写的文章做出批改和修正,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篇和该章节有关的优秀作文,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考到了相似的主题,那么学生就可以很直接地联想到课堂上学过的文章和教师批改后的优秀作文,在考场上加以合理运用,必然可以取得优良的成绩。

二、写作的内容

1.勤于参与实践

解决了写作方向的问题之后,接下来便是写作内容的问题了,在这里,推荐两种方法:一是勤于参与实践;二是进行课堂互动。先来说说第一种“勤于参与实践”。我们都知道,小学作文大部分是以记叙文为主,这就对学生有了一些要求,对于平时学习生活经历丰富的学生来说,写记叙文会有很多的素材可借鉴,然而对生活经历简单的学生而言就要吃亏一些。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实践的锻炼,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操场上做游戏,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郊游。以户外郊游为例,说说如何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然后将剩下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给学生买好水果和饮料,然后规定郊游的时间和地点,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好好准备,到了郊游的那一天,教师肩负监督保护学生的职责,可以让学生尽情地玩耍,玩下棋、飞行棋、放风筝、老鹰抓小鸡等,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到游戏中。在愉快的郊游快结束之际,教师召集所有的学生围坐在一起,和学生谈谈这次郊游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完成“愉快的一次经历”这个作文题,教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写到那一次的集体外出郊游。由此可见,勤于参与实践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写作素材的不足。

2.进行课堂互动

另外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写作内容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在写作课上可以和学生这么互动,比如有一篇命题作文——《最可爱的人》,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老师说道最可爱的人,你们在脑海中浮现的是谁的影子啊?”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将那个人写下来,再闭上眼睛,想想他的外貌,再想想平时和他接触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后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个最可爱的人的样子和性格,接着只要将几个形容词用合适的语句串联起来,一篇好文章就写出来了。

三、写作的情感

1.摘抄优秀语句

写作的情感是写作中最难把握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摘抄优秀的语句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比如“他的额头有着深深的纹路,似乎头发也比去年白了很多。啊!妈妈的手上爬满了皱纹。”这段描写母亲的句子通过详细的外貌描写将母亲年老的形象写得呼之欲出。遇到类似的作文时,学生便可以改写道:“我的母亲她的手上有很多的皱纹,她的头发也白了。”

2.背诵经典诗句

背诵经典诗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力,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脍炙人口的表达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可以运用到学生的作文中。

总之,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写作方向、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熟悉文章标题、勤于参与实践、摘抄优秀语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師也应该和学生加强交流沟通,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卜祥红.《地球的新生》教学设计:校本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媒材创新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

篇5: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积累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练习自读,做好摘录笔记,圈点问题,开展讨论。

3.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二、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孔子画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孔子)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生: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生把他尊称为“夫子”。

生:孔子二十多岁就投身教育,三十岁左右首创私人讲学。他的学生达三千之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孔子和学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能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初读全文,自学字词

教师让学生自由初读全文,提出初读要求: 1.读不好的地方要回读,读通了为止。

2.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按注音读正确。没带注音的自查字典,也可以与同桌讨论。

3.在不太理解的词语下面做记号,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意思。(三)读后检查,互相交流

1.指名学生读文,在读中注意指谬正误,随机让学生交流互助。2.对特别难学的生字或词语,作重点指导、组织讨论、交流。

师:“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生:我从字典中查到的解释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师:你能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这个词语吗?

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师:找得很准。在孔子以前,学文化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见解是非常了不起的。书中提到的“颜回”、“子路”两位他的学生,家境就非常贫寒。

(设计意图:联系课文,补充课外资料,使学生对“有教无类”有了深刻的认识。)(四)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认真读一读子夏和孔子的对话,思考: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孔子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读文前,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后“金钥匙”,让学生在读文时,练习圈点问题。教师在学生读文时巡视。注意发现有无学生能够在标志问题的问号或直线旁写文字,如果有,可以在全班宣讲,引导学生简要地记下自己的思考。)

2.同桌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分角色朗读。

生:我从孔子说的“我不及他”,了解到他非常谦虚。尽管他是老师,但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值得他去学习。

生:我还觉得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生:这样他就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

师:这就是“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所提倡的这一教学原则仍然为人们所继承。

生:我还从“和颜悦色”一词看出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4.分角色朗读。

5.“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6.出示孔子名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以总结。7.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基本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为“顺学而导”做好了准备。)(五)总结归纳,拓展引申

1.为什么称孔子为伟大的教育家?

篇6: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孔子和学生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空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敬重,通过叙述了一段空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对话,表现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且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

2.学生继续学习写摘录笔记。

3.学生继续练习圈点问题。

4.▲※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课前准备

孔子的资料、幻灯片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一定听说过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孔子大家都知道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孔子教育学生的课文。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读课文,圈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

富裕 选择 因材施教 严谨 谦虚 谨慎

3.自读课文,把自己有问题的地方,作上标记。

4.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

(1) 字面上的问题,例如有关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实在比较生疏的词语,教师可帮助讲解。

(2) 有关课文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

(3) 有关课文重点的问题,记在黑板上,讲课文时解决。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当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时候,要注意提示)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两个词语。

(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3)从哪里能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找出有关语句。

(4) 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

(5) “因材施教”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2、3自然段。

2.学习课文二、三段:

(1)指名读二三段,其余学生认真思考,二三段中,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体会到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非常谦虚。

a、从“颜回的信用好,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庄重”体现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b、从“我不及他”这句话体现出孔子的谦虚,做老师的也不一定样样强于学生,也需要学习。

第三自然段:体会到孔子在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学习。

a、从“颜回很讲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可是旁人不容仪接近他。”体现了孔子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

b、从“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还要不断学习啊!”体现孔子告戒大家人人需要不断学习。

c、出示: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这”指的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d、在这段中,子夏和孔子的神情如何?(子夏迷惑,孔子和颜悦色)

大家能试着读一读吗?同位练习后,集体展示。

(3)再读读二三段,如果你是子夏的话,你会对孔子说什么?

(4)小结:正象同学们所说的,大教育家孔子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在发现学生不足的同时,鼓励大家不断地学习。他曾经这样说过:

(出示)“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生读这句话,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学习最后一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许多人,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他被人们称为“万世先师”。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齐读)

(三)回归整体:

再读读课文,此时你怎样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

2. 大家认为这些字中哪个字容易写错?

3.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容易写错的部分描红。

4.教师再次提示学生以下几个字:

裕 谨 慎 谦

5.学生练习写字。

6.交流。

二、学习语文天地中的名言警句:

1.出示课本中的三句话

2.学生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

3.学生读读背背。

三、自读语文天地“开卷有益”中的《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自由朗读。

思考:布鲁克斯先生是怎样对“我”产生影响的?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孔子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但缺乏深入地了解,交流孔子的资料,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能谈到论语,可能谈到孔府,可能谈到他们所了解到的,这对了解孔子的思想很重要。

课文里出现了很多难解的词语,夹杂着很多古汉语的词,需要下大功夫通过各种方式来读懂,查懂,想通。

总分的教学思路,还是突出“整-分-整”的阅读模式。

以读代讲,分角色读,小组轮读,读通课文内容。

阅读和写作再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场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平时对孔子的了解,来现场说-写-交流。

作 业

设 计

1.继续了解孔子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2.补写人物对话的神情,练习有感情朗读。

3.写本课的摘抄记录

教 学

反 思

本课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多项能力,利用重点语句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难懂的词句培养学生质颖问难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尊师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孔子万世先师的形象。

篇7:孔子学琴四年级语文课件

正确认读课本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了解孔子。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有一些格言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文章里,甚至张贴在我们的校园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些格言的意思吗?知道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吗?

生: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历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如:

1.孔子像。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师: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琴、瑟、笙、磬、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行善、炉火纯青。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分成两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三、学习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3.默读,要求: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了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3)找出师襄看孔子弹琴时神情的变化以及对孔子琴艺的四次评价。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这些侧面描写表现了孔子是怎样的人?

三、复述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全班听。

四、课外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项橐(tuó)七岁为孔子师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tuó)。古圣贤,尚勤学。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项橐(tuó)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篇8:四年级语文孔子和学生

一、一年级学生语文读题和答题现状

(一) 学生初步具备语文读题和答题的知识经验

正如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 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 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 一年级学生在语文读题和答题方面至少已初步具备了以下的知识经验, 可供我们在培养他们语文读题和答题能力时充分利用:1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强的语言信息获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小学教师, 我们深有体会, 学生对老师口头所提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往往要比做题时对题意的理解和回答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训练, 已经基本掌握了获取语言信息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已经基本掌握了回答其他社会成员所提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字信息获取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虽然一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识字量远远不能满足独立读题和答题的要求, 但是他们在入学前的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上幼儿园的过程中, 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获取文字信息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例如, 对银行、邮局、商场等常见场所门口大字的辨认以及对男女厕所门口“男”字与“女”字的辨认, 以及刚刚入学时在教材和作业本上填写自己的年级和姓名, 等等, 这些都是初步具备文字信息获取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学生在语文读题和答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年级学生在语文读题和答题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上述知识经验, 但是“万事开头难”, 学生在语文读题和答题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平时的上课、做作业和考试情况, 笔者发现, 很多学生做错题并不是没有掌握知识点, 而是没有“吃透”题目, 没有搞清题目的要求, 表述时所写信息不够完整, 抓不住重点。总体而言, 一年级学生在语文读题和答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识字量少。从我校入学学生的情况来看, 虽然进入一年级就读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接受过幼儿园教育, 甚至有个别学生的识字量也比较大,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识字量远远不能满足独立读题和答题的要求。2对题意理解不全。由于一年级学生尚不具备全面获取题目文字信息的能力, 往往粗略读题和答题后就开始答题, 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而且答题时还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3抓不住重点。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在读题和答题过程中特别关注关键词的意识, 抓不住重点, 还没有养成在读题和答题过程中特别关注关键词的习惯。

二、一年级学生语文读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

(一)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自然也是读题和答题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在指导一年级学生读题和答题的过程中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通读”题目, 注重从整体上获取题目所给的信息、把握题目所提的要求, 在从整体上把握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回答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细读”题目, 注重通过寻找关键词来把握题目的要点, 注意答题的要点。最后引导学生“精读”题目, 在整体把握题目、重点把握题目要点的基础上再次从“全面”与“重点”的结合上整体把握题目, 达到“吃透”题和“答对”题的目的。

(二)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学生必然也是语文读题和答题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 语文读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读题和答题方式。笔者在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读题和答题模式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在听教师读题和答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自主读题和答题, 在自主读题和答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读题和答题, 在小组合作读题和答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读题和答题心得交流, 然后由小组成员轮流代表本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读题和答题心得。然后笔者根据学生自主读题和答题、小组合作读题和答题、小组内读题和答题心得交流以及班级读题和答题心得交流的情况进行小结评价, 在肯定和表扬学生在语文读题和答题方面好的方法与技巧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不足提出一些建议供学生参考。最后, 要求学生在上述环节之后再次自主读题和答题, 通过体会和掌握语文读题和答题的要领和技巧来不断提高语文读题和答题能力。

(三)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另起炉灶, 从外部装进新知识, 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 在培养学生语文读题和答题能力时, 无论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始终要注重“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 在具体的读题和答题方法指导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的知识经验来帮助学生解决语文读题和答题中存在的问题。1针对学生识字量少的问题, 要将识字与读题和答题相结合。笔者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读题方法指导时, 注重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题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题目中学生已经认识的字来理解题意和猜测不认识的字, 注重帮助学生通过读题来认识尚未学过的字并加深对已经认识的字和词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认识尚未学过的字和加深对已经认识的字和词的理解和掌握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题意。笔者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答题方法指导时, 注重帮助学生从整体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已经会写的字和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注重帮助学生通过答题来学会书写尚未学过的字, 通过学习字词的组合规律和技巧来提高答题能力。2针对学生对题意理解不全和抓不住题目重点的问题, 笔者注重帮助学生将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信息获取能力迁移到获取文字信息上来, 将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表达能力迁移到文字表达上来。语言和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两种最重要的方式,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将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信息获取能力迁移到获取文字信息上来, 就是帮助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的“听”的方法与技巧迁移到“读”上来;将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表达能力“迁移”到文字表达上来, 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的“说”的方法与技巧迁移到“写”上来。

三、小结

上一篇:河与岸作文600字下一篇:二年级童话故事作文2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