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离别诗歌

2024-04-14

梦离别诗歌(精选8篇)

篇1:梦离别诗歌

梦离别诗歌

昨夜西风依旧

淅沥水声

千人共赴

只把榴莲子尝尽

却道方长

昔日盛景已不再

空对影

酒对月

游人只把愁思忆

我辈岂能煞尊颜

笑声嘻嘻

天似穹顶地如底

物已无存

人已不在

然而岁月轮回

留下了几道绿

在今夏的午后

在细雨的`穗香中

我心卧猛虎

力嗅蔷薇

却被藤蔓缠绕

被大雨浸湿

但又被漩入一个花的世界

这里,童真犹存

没有争吵

没有离别

更无勾心斗角

一片泰然之景

我想要抓住这末日世界的最后荣光

但又被梦惊醒

感觉一

又成双

不知是人生如梦

还是梦衍人生

篇2:梦离别诗歌

夏末,与你相遇

离别,带着伤痕

可能,这只是一次偶然

但是,不会忘记

等到雨落花开未央

等到今世浮生若梦

等到花谢依然盛放

就这样在此离别

让我们不会再相挂念

因为这只是一次偶然

转身离别

不再相见

挥手吧

说再见

不留念,在今生

分离不是罪

它不需要眼泪

只是一次偶然

不要在今生留下挂念

因为我们不再相遇

因为从此路不相同

因为今生不会留恋

篇3:梦离别诗歌

中国梦想融进俊美诗行

“追求时代的脚步, 借丹顶鹤的翅膀, 我们将诗意带上云端, 充满激情地书写生活的美好篇章……”

时代 ? 诗歌 ? 生活第三届“扎龙诗会”诗歌朗诵会, 是由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齐齐哈尔市青年联合会、《鹤城晚报》主办, 由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齐齐哈尔市诗词楹联家协会、齐齐哈尔市青年联合会文体新闻界、齐齐哈尔中学、《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市艺术剧院承办, 由中共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委宣传部、新浪网齐齐哈尔频道、龙沙国学馆协办的一次盛会。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欣郁说, 为配合我市打造城市主题文化, “扎龙诗会”借鹤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 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诗歌朗诵会, 下半年还将推出《青年文学家》诗歌专号, 活动紧跟时代主旋律,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城市建设和传承鹤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鹤城市民的文化层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 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甘肃、河北、四川、广州、深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作者, 也都纷纷来稿, 为“扎龙诗会”增光添彩。

这是一次紧跟时代主旋律、高规格、高品位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赞美鹤城、讴歌发展、品味生活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名家与新人同台展演、老幼相结合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现代诗歌与古风新韵争相竞彩的诗歌朗诵会, 这是一次阵容强大、内涵深厚、形式新颖的诗歌朗诵会。

不同篇章唱响心中期望

“梦不是一场空想的冲动, 而是由我们自己托起的一片晴空;梦不是一场幻觉, 而是一次庄严而又神圣的旅程……”诗人程玉峰的一首《梦的畅想》, 拉开了诗歌朗诵的第一篇章。

“中国梦想”、“扎龙情思”、“古风新韵”、“感谢生活”、“名家风采”和“腾飞鹤城”, 六个篇章、十八首诗,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各自的风采, 或激昂、或抒情、或宛转的音乐伴奏, 配合LED屏幕展示和灯光, 让朗诵者的诗意更盎然、激情更广博;其中, 古韵与新诗的完美结合, 展示了诗坛的百花齐放。此次诗会, 还专门邀请专业主持人上台朗诵部分诗人作品, 让整个诗会星光闪耀, 那字字珠玑的诗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 更加激动人心、让人感同身受, 台下那此起彼伏的掌声, 便是对朗诵者最高的奖赏。

来自哈尔滨的诗人桑克, 不仅带来了他创作的诗歌《海岬上的缆车》, 还亲自上台朗诵, 为此次诗会增添了一抹亮色。他说, 一个城市的发展, 是从经济建设向文化建设的提升, 齐齐哈尔鹤文化艺术节?“扎龙诗会”诗歌朗诵会,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齐齐哈尔的一大亮点。并且, 鹤城的诸多文友、诗友, 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创作的诗歌激昂、向上, 极具社会意义和地域特点, 相信鹤城的文化未来、诗歌未来一定会越走越好。

来自讷河市的诗人王亚杰, 创作了一首感悟生活的诗歌《为幸福定义》, 让我们倾听一种源自生活、源自心灵的诗歌朗诵。她说, 这首诗的创作初衷出于她对生活的感动, 即使一把米、一捆柴, 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通过诗歌朗诵, 要让每一个倾听者都对家乡、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 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多接触、多倾听, 在民间形成一种热爱诗歌、倡导诗歌的氛围, 这样才无愧于中华民族这一诗歌的国度。

同是来自讷河的吴欣苓, 自15岁开始发表诗歌, 也是连续三届都参与了“扎龙诗会”的诗歌创作, 这是首次来到诗会现场, 他心情激动地说, 诗歌朗诵对作者而言, 是诗歌创作的延伸, 更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诗韵飘香盈润少年胸膛

“诗情奔涌, 心潮激荡;雏鹤振翅, 麦田翻浪。”第三届扎龙诗会的最大亮点, 是融入更多青少年儿童, 其中有齐齐哈尔中学、迎春艺术学校的学生, 还有龙沙国学馆的孩子们。

此次诗会, 有的中学生直接创作诗歌参与, 齐齐哈尔中学的王文悦创作的《芦苇》, 便在第二篇章《扎龙情思》中被同是齐齐哈尔尔中学的秦佳琳同学现场朗诵;有的中学生和由家长带领的儿童也前来倾听诗会, 让诗情古韵在青少年心中播种、开花、结果, 让诗歌文化得以代代传承。来自齐齐哈尔中学高三 ? 二班的刘宇楠说, 她平时也喜欢古诗意境、韵律, 但却没注重自身对诗歌创作的培养, 通过这次诗会的聆听深感受益匪浅, 将来也要努力学习写出这样的好诗。同班的李佳慧说, 她很荣幸参加这样的诗会, 她要以同学王文悦为榜样, 在诗歌创作中放飞梦想。

齐齐哈尔一中校长徐凯, 不仅亲自带领学生们来参加诗会, 还意味深长地说, 办教育要体现全面培养, 特别是通过活动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其兴趣爱好, 并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篇4:六旬矿工深山坚守诗歌梦

游离在城市边缘的雷阳泽,白天在工地上劳作,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诗歌创作。“是诗歌温暖了我,让我打工的岁月不再寂寞!”雷阳泽说这句话时,将头高高地扬起,脸上的表情坚定而执著,即便日子再艰难,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儿时的理想是当作家

“小学时我当过3年班长,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雷阳泽一再强调自己40多年前是一名好学生,从他的话里可以听出,他对曾经的学生时代是多么的怀念。

因为家贫等种种原因,雷阳泽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进学校的大门,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从小我就喜欢看书,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雷阳泽说,他想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最好的途径就是写作。

十几岁的雷阳泽成了农民,在种地的空闲时间,他开始学写诗歌。一有机会,就把自己写好的诗歌给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看,期望在对方的眼神里能够读出尊重,可他读到的大多是对方的不屑和鄙视。从他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的纠结和挣扎。

对知识的渴求和获得尊重或许是雷阳泽坚持写诗30余年的原因之一。在他的《龙鸣诗选》上,有一页上面列的是曾经教授过他知识的老师的名字。“有些老师已经不在了,凡是健在的老师,都收到了我的诗集!”雷阳泽说,他想以这种方式告诉老师,他也是一名好学生,并且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著名书法家、中国诗词学会理事黄君给雷阳泽的诗集题写了书名。雷阳泽说,他并不认识黄君,一个偶然的机会,对方得知他是一位农民诗人且即将出版诗集时,主动给他题写了书名。多年以前,他就成了四川巴中市作家协会的会员。虽然“作家”的身份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但给予他精神上的安慰却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在冷嘲热讽里创作诗歌

上世纪90年代初雷阳泽就来到了库尔勒,梨城的许多建筑工地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白天干活,晚上创作已经成为他的习惯。给他带来自豪感的诗歌,也让他遭受过无数的冷嘲热讽。

“老雷,你写这玩意儿能挣钱吗?”“老雷,你准备写诗致富啊!”等等这样的话经常在雷阳泽的身边响起。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写诗的人非常受人尊重,有很多人写诗歌也读诗歌,可现在有些人一提到诗歌或者诗人就会说三道四,“诗人”身上的光环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打工的人写诗就更加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了。

过去7年,雷阳泽一直在霍拉山深处的矿厂打工,很少有时间走出来,投递稿件不方便,厂区的黑板便成了他展示自己诗歌的平台。“说实话,仔细看的人很少,听到的表扬就更少了!”雷阳泽说,绝大多数工友白天干活,到晚上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聊天,没有人愿意跟他讨论诗歌,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孤芳自赏,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寻找一份快乐。

“家乡的报纸和电视台曾经采访报道过我,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雷阳泽说,他知道那不是因为他的诗歌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他农民的身份。农民或者打工者创作诗歌,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可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实,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农民和打工者也照样可以写出好的诗歌来。

没有新衣服多次拒绝领奖

雷阳泽保存着十几张来自全国各地诗词大赛组委会的邀请函,那是他的诗歌获奖之后组织者邀请他去领奖的。因为手头拮据,他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而是将这些邀请函保存起来,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经历的一种见证。

“我不可能穿着这么破旧的衣服去领奖吧,其实人都是好面子的,我也不例外!”雷阳泽将自己衬衫的一角掀起来说,这件皱巴巴的衣服是他所有衣服里最体面的一件,可穿着这样的衣服与其他衣着光鲜的获奖者同聚一堂,他会很自卑,最后只好选择放弃。

雷阳泽说,领一次奖来回的路费得自己掏,再加上住宿、吃饭等,少说也得花千元以上,他已经无力支付这些费用了。出版诗集他花了近6000元,为此老伴儿和子女们都很不高兴。他的诗歌创作不但没有给家里带来财富,反而经常为此而花钱,这是家人难以接受的。

“我以后可以不再出版诗集,可以不为了写诗而花钱,可我不能不写诗!”雷阳泽说,诗歌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寄托和支柱。如果不让他写诗了,他不知道自己的业余时间还能干什么。

篇5:离别思念爱情诗歌

独邀月,

悔昔日,

再相逢时成路人。

空余恨,

杯中留月酒朦胧,

人醉影,

阑珊深处,

妄境接引,

终是幻象迷心神。

抛情愁,借酒抒情。

偶闻旧事曲,

黯然泪下。

放怀畅饮,仰天叹。

共凝月,还相思,

篇6:离别现代诗歌

轻轻我走,

正如我轻轻来;

我轻轻招手,

作别西天云彩。

那河畔金柳,

是夕阳中新娘;

波光里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青荇,

油油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康桥!

悄悄我走,

正如我悄悄来;

挥一挥衣袖,

篇7:离别站台的诗歌

每次步入那个站台

熟悉的一幕幕

在不停的期盼

盛开如所有春花

花香弥漫整个站台

婷立花中的香

你的体香

才是我痴痴要等的人啊

等你如起舞的蝶

飞绕我的指尖

捧在手心里的暖

如果爱可以这样延续

我愿把你的暖我的念

铺满长长的轨道

沁尽爱情的滋味

不让离别站台上

枝蔓伤心的殇

只为我那样那样爱你

爱你在每个春暖花开时

回首红尘

阡陌人生路上

还有没有这样痴心女子

与我结伴同行呢

携你走过月光如蓝的小路

陪你荡漾清波倒影的木筏

同你踏进青山绿树的宁静

和你石桌对坐听鸟鸣

倾听绿叶的悄悄对话

读那些我为你写的诗歌

读尽沧桑读懂爱的凄婉

如果你在我一直陪你

如果你不在我会永远等你

等你和我一起回家

本来说好分别不哭

在那离别瞬间

我心已在泪如雨下

你的眼神早已破裂成湖片

可我多想多想

站台依然离别不再

我一直这样相信

相信站台是有生命的如同我们彼此急促的呼吸

呼吸着暖春里寒冷的冷气

还有你我的心跳

拥紧了就不想再分开

爱深了才知道疼的味道

离别的小站就在这里

远行的列车也在这里

挥挥手你的心被我握在手心里

挥挥手我的泪挂在你的脸上

若可以感谢上苍

惟愿离别不再

篇8:梦离别诗歌

关键词:唐宋离别词,抒情模式,词牌,艺术手法

一、绪论

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1]中华民族人伦情感中重离别、重感情的传统心理, 使得“离别”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反复歌咏的重要内容, 别情词则是“表达送行者与被送行者在别行活动中产生的特定情感的词作”[2]。从“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到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 到乐府诗“与君生别离”, 再到唐宋诗词“多情自古伤离别”, 再到元曲以至于明清诗文, 表达离情别绪的佳作数不胜数。唐宋时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渐渐走向兴盛成熟。本文主要从唐宋离别词的词牌、常用意象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论述唐宋离别词的抒情模式。

二、唐宋离别词的词牌选用

词牌谓词的曲调名称。初期的词, 曲调与内容往往是一致的,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到了后来, 曲调、内容分开, 词牌只标明曲调, 不再作为题目。但词牌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人文情怀和感情色彩被部分保留了下来。“唐宋词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 可以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情感表达不仅与歌词有关, 而且与歌词相配的音乐有关”[3]。唐宋离别词选用的词牌, 大都与其本身含有的声情特质和感情色彩有关。

“《雨霖铃》本唐教坊曲名, 因柳永‘借旧曲另倚新声’作别情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 而盛名”[4]。唐宋离别词选用《雨霖铃》的词牌来歌离别之苦, 在内容上, 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悲剧为底蕴,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夜雨闻铃愁断肠”句正合此情, 以细雨靡靡渲染凄凉氛围, 适合离别诗的悲伤情调。在形式上, 《雨霖铃》属于慢词, 在《乐章集》入“双调”, 有一种回环呼应之势, 悠长绵回, 更给人难分难舍、此情悠悠之感;《雨霖铃》词调一百零三字, 用入声部韵, 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仄声韵给人以逼仄压抑的顿挫感, 凸显了孤寂、抑郁、离别的悲凉的感情。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 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分别之作。离别时“骤雨初歇”[5], 天气阴沉。以入声字“切、歇、发、噎、阔、节、月、设、说”为韵脚, 有顿挫逼仄之感, 仿佛所有块垒郁结于胸, 只好借酒浇之, “帐饮无绪”[5], 千万言语,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5]。下片写到离别后的场景, 酒醒后, 只剩下孤身一人, 良辰好景无人相伴, 又有何趣味?

柳永以后以《雨霖铃》为词牌创作的词较少, 黄裳《雨霖铃》 (天南游客) 借鉴柳永《雨霖铃》中“蝉”、“醉酒”的意象, 渲染凄寒的氛围, 抒发不舍之情, “离情如织”运用比喻, 描写细密如雨的愁丝, 极言与友人深厚友谊及分别时的悲戚之感。

《江城子》这一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共两首, 其二“借角声呜咽、露冷月残之景, 抒凄恻哀婉之情”[6]。自韦庄奠定江城子悲凉感伤的感情基调后, 再加上《江城子》本身的句法长短交错, 曲调婉转而富于起伏变化, 整首词均押平声韵, 便于歌者用延长韵脚字声的方法抒情, 因而更成为词人选择用来作为词牌抒发离别之情、别后之思的曲调之一。

《江城子》的创作以苏轼为多, 其中四首以《江城子》为词牌创作的离别词《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江城子·别徐州》, 都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时的哀伤与不舍思念之情, 最为典型的是悼亡妻子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种自知永远无法相见的死别更让人动容。

唐宋离别词中以《菩萨蛮》为词牌创作的作品也较多。《菩萨蛮》是双调结构, 在押韵上平仄递转:既有仄声字拗怒的音节, 表现悲凉凄楚的心境, 又有平声韵和婉、舒缓、缠绵的感情, 形成了音律上重复回环与舒缓之美。仄平交换, 一急一缓, 更适宜表达离别时起伏波动、婉转凄哀之情。离别词中的《菩萨蛮》较多, 从温庭筠的四首《菩萨蛮》、韦庄两首、冯延巳三首及后来许多词人的创作中, 都可以看出离人对《菩萨蛮》词牌的偏爱。

《蝶恋花》原名《鹊踏枝》, 是唐宋离别词中常用的词牌名, 从词牌的声情特点来看, “《蝶恋花》词押仄声韵, 用韵很密, 其声情总体体现出舒畅又不失柔婉, 激越又低回的特点”[7]。而当表现离别愁绪时多凄怆悠远, 如冯延巳的十四首《鹊踏枝》似乎每一首都有离别相思的意味。再如苏轼《蝶恋花》的“我思君处君思我”, 以朴实的语言写离别后同时两地的哀思。

唐宋离别词的词牌的选用往往配合其本身的声情特质和感情色彩, 除以上所举的《雨霖铃》、《江城子》、《菩萨蛮》、《鹊踏枝》外, 还有许多。从词牌名的字面意思理解, 《应天长》、《长相思》、《诉衷情》表达了一种天长地久的相思之情, 符合离别词的感情内质;《西江月》、《鹧鸪天》、《更漏子》、《杨柳枝》, 这些词牌名中的意象为离情奠定感情基调, 更添一种哀伤气氛;再如《昭君怨》、《浣溪沙》、《鹊桥仙》、《虞美人》包含离别典故:昭君离汉、西施去越、牛郎织女、霸王别姬, 都可以借以表达词人离别哀愁……从音律上看, 慢词往往是唐宋离别词人偏爱的一种形式, 唐代诗人卢纶因此有诗云:“慢处声迟情更多” (《赋姚美人拍筝歌》) 。因慢词包含更多的情感, 更能表达内心不愿分离的痛苦, 以及分离后无尽绵长的哀思, 仿佛“此恨绵绵无绝期”;且选择双调, 双调有一种回环往复之势, 反复吟唱更显出离别时词人内心的惆怅悱侧、难舍难分;在押韵上, 或以舒缓悠长的平声韵达到凄婉哀伤之情, 或以顿挫的仄声韵达到离别时内心的压抑之感;或以平仄转换表现内心的激动、情感的波动起伏。

三、常用意象

诗词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8]。意象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固定, 拥有特定的文化蕴意。离别词意象的文学含义也在离人的低吟中,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共同的心理认知。

1.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离别词中植物意象:柳、草。

《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四句, 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杨柳随风而舞, 姿态婀娜, 依依的情态和情意更能牵动离人的愁思。再加上在汉语中, “柳”谐音“留”, 因而柳的意象可取“留”字的留别、挽留、留恋等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许多文人在离别词中运用“柳”的意象, 表达自己的不舍与留念。如周邦彦的“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5];欧阳修的“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5];晏几道的“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5]等。

“草”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喻离恨。从《诗经》开始, “草”便蕴含着别离、哀伤等潜在意义, 如《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置彼周行”等。唐宋词人或以对草的描写构成一种凄迷的送别场景, 或以芳草的萋萋绿色写照离人的别愁幽恨, 以芳草的连绵不断象征离愁的无穷无尽。如温庭筠的“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9];冯延巳的“绕砌蛬声芳草歇, 愁肠学尽丁香结”[9];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等。

2.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离别地点意象:亭、南浦。

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置亭, 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因而“亭”也就成了一个离别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晏殊的“祖席离歌, 长亭别宴”;周邦彦的“长亭路, 年来岁去, 应折柔条过千尺”[5];欧阳修的“长亭回首短亭遥。过尽长亭人更远, 特地魂销”[5]等。亭是人们挥泪分手之地, 寄托了离人哀思, 勾起了人们无限伤感和离愁别恨。

所谓南浦, 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 但“南浦”作为分别地点, 不光指地名, 还是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 寄托了离人的伤感和愁思, 且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诗词中。南浦意象最早的送别意义出现于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唐宋词人常常运用“南浦”这一意象表达抒发离别情怀, 如冯延巳的“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5]。连续两个南浦意象, 反复咏叹, 更显出内心的惆怅。再有柳永的“离宴殷勤, 兰舟凝滞, 看看送行南浦”[5], 辛弃疾的“宝钗分, 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5]等。

3.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离别时的环境意象:月、流水。

月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 唐宋词人常用月抒发离情。月亮清冷的光辉常常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勾起人无尽的离思, 月的周期变化、阴晴圆缺极易让人联想起人的萍漂蓬转、聚散离合。苏轼《水调歌头》词云:“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5]便由月的盈亏联想到人的聚散。唐宋人借月抒发离人愁绪的词作有很多, 如温庭筠的“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9];贺铸的“分携处, 斜月小帘栊”[5];范仲淹的“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或用来烘托离别的凄凉, 或将自己的哀思寄托在明月上。

水, 也是伤别主题的重要意象之一, 一是因为古人往往通过水路远行, 江河边常常是分别之地, 故而能引起愁思;二是水永不停歇地流动隐喻行人难留;三是以水的纤柔和悠长象征离情的缠绵和离思的绵邈。唐宋不少词家都喜欢以水写照离愁别恨, 如冯延巳的“南去棹, 北归雁, 水阔天遥肠欲断”[9], 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5], 晏几道的“云渺渺, 水茫茫, 征人归路许多长”[5]。

4. 浮雁沉鱼, 终了无凭据——离别词中动物意象:雁、鱼。

鸿雁也是唐宋词中许多词人经常使用的离别意象, 以雁的南归衬托自己的漂泊无定, 引发“人不如雁”的感叹, 又因为雁在古时有鸿雁传书的意义, 因而象征书信, 引起人的离别相思之感, 再加上孤雁的意象为离别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 更给人孤独、落寞之感, 抒发离别的哀思。如李清照的“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9], 晏殊的“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5], 张元幹的“雁不到, 书成谁与”[5]。大雁传递着离人的牵挂与哀愁。

与鸿雁相似, 鱼的意象往往也能引起离别愁绪。或是鲤鱼: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 因此不少文人也在离别词中以鲤鱼代书信。如秦观的“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5], 晏几道的“关山魂梦长, 鱼雁音尘少”[5]。或是鲈鱼, 用张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如辛弃疾的“秋晚莼鲈江上, 夜深儿女灯前”[5]。王沂孙的“故里鱼肥, 初寒雁落”[5]等。

四、艺术手法

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自然运用了许多文学创作艺术手法, 本文就离别词的艺术手法三种特殊方面进行探讨:特殊修辞的运用即用典、时空变换交错的巧妙构思、视角变换 (男子而作闺音) 。

1. 典故的运用。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使用典故。唐宋离别词中运用典故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的作品有很多,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典故中, 使语言更加精炼、生动和含蓄,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辛弃疾是十分喜用典故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往往将几个典故叠加在一起, 典故中的人和事与送别内容紧密相连, 毫无突兀之感, 尽显才学, 却无“掉书袋”之嫌。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连续运用五个典故: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后辞别宫阙幽居长门宫、庄姜送归妾、李陵降胡别苏武, 以及易水送别。五个典故都道送别的故事, 正好符合辛弃疾送别茂嘉十二弟的情景, 也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心理活动, 壮行之意、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一并涌出。

苏轼学识渊雅广博, 常常在别情词中运用典故及融化前人诗句, 使词面干净洗练而意味深长。“东坡送别词中用得最多的典故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君》, 亦即《阳关曲》”[10], 如“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 天易见, 见君难”[5]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

2. 时空变换交错的巧妙构思。

唐宋离别词往往用十分巧妙的时空变幻交错手法渲染烘托人物的离情别绪, 使得词作更显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柳永的离别词善于构思交错的时空, 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 一首, 上阕是分别场景, 二人依依不舍, 下阕以一场酒醉过渡到分别后的时空中, 词人酒醒, 眼前早已不见了情人, 只有杨柳风月诉说着离别之苦, “此去经年”一句, 又将时间跳转到离别很久以后, 良辰好景无心赏, 千种风情无人听,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与上阕“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两句遥相呼应, 写尽离别的凄苦难言。

再如韦庄的《清平乐》是远离故国、客居他乡的韦庄怀念家乡之作, “谁向桥边吹笛”一句于空间上宕开一笔, 从现实的地点转到故土秦地, 甚至想象了霸陵桥边有人吹笛的景象。

3. 视角变换 (男子而作闺音) 。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男子而作闺音”, 许多款款之作却出于男性笔下, 如柳永、温庭筠、秦观等, 以思妇的视角描写离情别绪, 以女子的娇柔和思念来表现离别的痛苦。

词人柳永则是这方面的代表, 他常常出入青楼妓馆, 与歌妓交往较多, 十分理解和同情这些下层女子的不幸和悲苦, 哀叹她们的命运。如《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 一词, 上阕以景衬情, 写薄情男子一去不归, 音信全无, 留女子独守空房, 懒于梳妆;下阕写女子幻想出理想的生活状态, 虚幻的美好更衬托出女子内心的离恨。

再如贺铸《生查子·陌上郎》重说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故事, 离别的场景不同于一般男女离别词的含情脉脉、依依不舍, 而只剩下一个凄哀的妇人渴望用自己的忠贞和三岁的孩子打动无情的离去商人, 一方是“挥金陌上郎”, 一方是“化石山头妇”, 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凸显了离别时女子内心的悲哀。

五、结语

离别词自有唐一代始, 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 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抒情模式。离别词主要供离人抒发与亲友、恋人、故土的离别情怀, 运用独特的词牌名, 以其独特声情特质离别词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 如用典、时空交错、视角变换等, 将这些丰富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 (上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

[3][6]景刚.《江城子》的律调与词情[J].滁州学院学报, 2004, 6 (4) .

[4]李金鑫.《雨霖铃》词牌探微——以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为例[J].语文学刊, 2013:83.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7]黄盼.唐宋《蝶恋花》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5:29.

[8]孙应超.多情自古伤离别——刍议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离情别绪[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9]曾昭岷, 曹济平, 王兆鹏, 刘尊明, 编撰.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上一篇:老员工年会发言稿下一篇: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