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与无聊作文

2024-05-13

开心与无聊作文(精选6篇)

篇1:开心与无聊作文

开心与无聊作文

一转眼,一年又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春节,迎来了全新的一年――20xx年。新年既让我感到开心,又让我感到无聊。

我喜欢新年,因为新年可以穿新衣裳,可以放鞭炮,还可以吃很多很多的`好吃的。在新年之前,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青田买新衣服,妈妈和哥哥先陪我去买鞋,我们来到妈妈的同学开的鞋店里买鞋。刚到鞋店,我就看中了一双前面有两个球的黑色靴子。妈妈马上问价钱,准备把它买下来。阿姨说那双鞋要60元钱,不过她和妈妈是老朋友,不用付钱。可是妈妈把钱硬塞给阿姨。很快我的鞋子就买来了。接着妈妈又帮哥哥买好了衣服就回家了。再过几天我和哥哥去太鹤大桥桥下和地下超市买了很多好吃的。

新年过后,哥哥就带我去买烟花玩。我们买好了烟花就来到了家的后面。我们两个点燃了一根烟花,烟花“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随后我们将一个三角形状的烟花点燃,火星子从口里冒了出来,越升越高,变得越来越漂亮。我特别高兴。

我又讨厌新年,因为新年没人陪我玩,只能呆在家里。我的同学大部分住在油竹,很少人住在小口,我又不怎么喜欢和同学玩,只能呆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让我倍感无聊。

新年是快乐的,也是无趣的。

篇2:开心与无聊作文

“今年初刚开始玩时,觉得很新鲜,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开心网,‘抢车位’、‘偷菜’、‘收农作物’……,过了大半年,都玩够了,又感觉真是无聊了!”和玩家KK一样,老呆似乎也对开心网出现了“审美疲劳”:“我的开心账号已经有过亿资产,有豪宅、名车,那又能怎样,还不如把账号卖了,换成银子实际。玩久了也腻,重复劳动。”记者了解到,部分玩家在热捧开心网后趋于平静。

网民热情来去匆匆

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王相兰博士认为,网民的忽热忽冷态度,反映了他们一般多是在一种无聊、寂寞的心理状态下上网,容易被网络上一些简单的、现实生活中不常能做的事物所吸引。曾几何时,BBS上一则“教小鸡如何过马路”的帖子下面居然有一连串儿兴致勃勃的跟帖。一旦心理被满足,这种热情就会来得快、去得也快,例如刚火了一把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曾在48小时之内,回贴30多万条,现在则隔上半天才有人问津。而这样因无聊被捧红的网络事物很容易被下一个所取代,有网友介绍有种“伤心网”开始悄然兴起。

玩的就是“无聊”

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师邵叶瑜对开心网的曾经火爆这样分析: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承受着各种压力,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了,内心交流减少了,自然就会产生寂寞感和空虚感。而在开心网中,网民可以实现减压,在虚拟的世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所欲为、自得其乐。而且开心网的游戏规则体现对现实的颠覆,你可以“不劳而获”,可以“光明正大”地“偷”而不受惩罚,可以随意闯入别人的“领土”而不被投诉等等,网民容易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开心网迅速蹿红,成了网民的“宠儿”,

王相兰博士认为,网民上网多数是一种无聊消遣,通过玩玩游戏、看看网页等来放松、娱乐自己,而且容易被一些简单的、生活化的东西吸引。就像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魔兽世界吧匿名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也是一个道理。

一句简单而又生活化的话,引发网民无限猜想,进而有了无限的创意延伸。处在“无聊”期的网友们从被反复引用的回帖:“我们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中得到灵感,组成“寂寞派”,其网站的标语就是“你在浏览的不是网站,是寂寞……”。邵叶瑜认为,开心网也好,“贾君鹏”事件、“寂寞”派也好,都可以看做是网民排遣无聊、缓解压力的窗口。只要网民的无聊延绵不绝,“窗口”就会一个接一个打开,“贾君鹏”的事件后,也有可能出现“甄君鹏”,那你说,“开心网”后焉知没有“伤心网”呢?

静心冥想减少无聊感

源于东方哲学中的打坐冥想被西方心理学家视为训练调节无聊心理的好方式,练习者可缓慢放松,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吐纳和肢体感觉,并让思绪天马行空般穿行于脑海。当然这种训练最好在专业心理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认识自我和周边环境的内观训练可以帮训练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绪的漩涡,从而减少无聊感的产生。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就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变工作环境。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他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

篇3:开心与无聊作文

手机成瘾是一种由于某种动机过度地使用手机而导致其心理、生理、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研究发现, 青少年手机成瘾和孤独、抑郁等情绪状态有密切相关, 和无聊感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国内还未有研究。国内对青少年无聊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大学生, 对高职院校学生鲜有研究。基于此,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 (简称“高职生”) 为研究对象, 系统研究高职生无聊感的特点及其手机成瘾的关系, 以期为手机成瘾干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2013年9月10日—10月25日采用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盐城市某高等职业院校抽取一年级、二年级共计46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 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 092份。其中男生1 237人, 女生855人, 一年级学生1 021人, 二年级学生1 071人;平均年龄 (18.82±0.95) 岁。

(二) 工具

1. 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 (College Students’Bor-ing Tendency Questionaire, CSBTQ)

主要测量大学生无聊感状况, 共30个条目, 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个维度。外部刺激包括四个因素:F1单调性、F2孤独感、F5紧张感和F6约束性。内部刺激包括两个因素:F3自控力和F4创造力。采用七点计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7分, 分数越高表明无聊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

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CSMPATS)

主要测量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 该量表共有16个项目, 分为四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等四个因素。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 4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5~0.80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 四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0.75~0.85。在本次测试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

(三) 施测过程

采用心理测评系统, 以班级为单位在公共计算机房进行集中施测, 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 由课题研究人员担任主试, 统一指导语控制情景。班级辅导员在施测过程中回避, 以消除被试的心理顾虑。施测时间为45分钟。

(四)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

(一) 高职生无聊感的特点

对无聊感进行性别差异比较发现, 除了在F2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五因子男生均显著低于女生。对无聊感进行年级差异比较发现, 除了在F5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五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一年级学生均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 (见表1)

把高职生专业分为三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术类, 对不同专业高职生无聊感六因子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无聊感六因子中F1和F6方差整齐, F2、F3、F4、F5的方差不齐。F1和F6方差分析发现, 不同专业的高职生在无聊感F1和F6两个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 (F单调性=14.989, Sig.=0.000;F约束性=7.542, Sig.=0.001) ;事后检验发现, F1因子中理工类和经管类、艺术类差异显著 (I-J=-0.215 1, Sig.=0.000;I-J=-0.227 2, Sig.=0.000) , F6因子中理工类和经管类、艺术类差异显著 (I-J=-0.1916, Sig.=0.003;I-J=-0.214 2, Sig.=0.005) , 其他不显著。由于无聊感F2、F3、F4、F5四因子方差不齐, 采用Dunnett’s T3检验发现, F2、F5在不同专业方面差异显著 (F孤独感=3.400, Sig.=0.034;F紧张感=18.413, Sig.=0.000) , F3、F4在不同专业方面差异不显著 (F自控力=2.285, Sig.=0.102;F紧张感=1.838, Sig.=0.159) 。事后检验发现, F2因子中经管类和艺术类差异显著 (I-J=-0.133 1, Sig.=0.044) , F5因子中理工类和经管类、艺术类差异显著 (I-J=-0.371 3, Sig.=0.000;I-J=-0.212 2, Sig.=0.009) , 其他不显著。

(二) 无聊感和手机成瘾的关系

以上述相关分析为基础, 为进一步探究高职生无聊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作用, 以无聊感F1、F2、F3、F5、F6五因子为自变量、手机成瘾四因子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见下页表2) , F1、F2、F3、F5、F6对戒断症状有预测作用 (戒断症状=1.401+F1×0.195-F2×0.056+F3×0.037+F5×0.076+F6×0.104) , F1、F3、F5、F6对突显行为有预测作用 (突显行为=1.071+F1×0.186+F3×0.050+F5×0.041+F6×0.090) , F1、F5、F6对社交抚慰有预测作用 (社交抚慰=1.333+F1×0.180+F5×0.110+F6×0.065) , F1、F3、F5、F6对心境改变有预测作用 (心境改变=1.159+F1×0.146+F3×0.042+F5×0.072+F6×0.113) 。

三、讨论

(一) 高职生无聊感现状及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 高职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无聊感体验。无聊感的外部刺激四个维度 (F1、F2、F5、F6) 反应了个体对环境的低度感知性、注意力涣散和高度的觉醒状态, 分数越高越表明其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越低、注意力越不能集中和持续的身心紧张状态。高职女生由于比较敏感、忧郁和孤独, 这种过多的负性情感体验不仅会干扰其认知能力, 从而降低其对外部刺激的满意程度 (F1) 和耐受能力 (F6) , 而且由于对外周环境刺激兴趣缺乏, 导致注意力涣散, 降低了个体应对外周环境刺激的能力, 从而导致个体持续的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感 (F5) , 这同有关研究结果一致。无聊感的内部刺激反映了个体自我创造和兴趣活动的能力。在无聊感内部刺激的两个因子F3和F4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 表明高职男生比女生注意力更好, 表现出更好的耐性、兴趣和自控力, 而且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思维更为活跃, 能自娱自乐而较少有无聊感体验。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其次, 对不同年级高职生无聊感的差异比较发现, 一年级高职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二年级。一年级高职生由于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等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 他们会有更多的心理冲突、情绪焦虑、孤独体验。这些都是可能造成一年级高职生无聊感高于二年级的原因。

最后, 对不同专业高职生无聊感的差异比较发现, 在F1、F5、F6方面经管类和艺术类高职生均显著高于理工科类, 在F2方面艺术类显著高于经管类。一方面, 学科分组中男女生比例不同是导致差异的直接因素。本研究中理工科类高职男生占总数的83.8%, 经管类高职男生占总数的25.4%, 可以清楚看出各学科分组性别比例的差异。由于在无聊感的单调性、紧张感和约束性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 因此, 这种差异也会在不同学科中凸显出来;另一方面, 各学科的学业压力不同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 理工科类相对于经管类和艺术类等软学科来说学业压力更大, 闲暇时间相对较少, 有较多的学业任务需要完成, 因此理工科类高职生相对于经管类和艺术类无聊感体验较低。姚向颖的研究也发现, 文科学生在休闲无聊感显著高于理工科类。而且艺术类高职生由于艺术创作所需要的闲暇时间更多, 可能会有更多的孤独感体验 (有待进一步研究) , 因此, 在无聊感F2方面艺术类显著高于经管类。

(二) 高职生无聊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相关分析发现, 高职生无聊感六因子当中除了F4和手机成瘾没有显著相关外, 其他五个因子和手机成瘾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明对外周环境刺激没有兴趣、社会互动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忍耐性低、思维和想象力贫乏等高无聊感心境状态和手机成瘾有密切关联。已有研究也表明无聊感作为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和问题行为相联系, 譬如他们往往会急于摆脱无聊状态, 容易沉迷于一些破坏性或具有感官刺激的活动, 如酒精和药物滥用、赌博、网络成瘾、电视成瘾或手机成瘾等功能不良的行为。

回归分析发现, 高职生无聊感对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 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首先,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新媒介技术发展态势异常迅猛, 网络、手机 (尤其是智能机) 等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社会交往模式, 交往的便捷性进一步增强, 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丰富了交往的内容和形式。这些都给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带来了无尽的吸引力。也就是说, 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等新媒介的出现犹如“双刃剑”, 它除了带给人类便捷和娱乐功用外, 还会带给个体心理的慰藉, 从而成为滋生成瘾性行为的“温床”。其次, 从高职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他们正处于身心逐步成熟、人格趋于完善、自我统一性的确立更加稳固的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把自我同一性和他人的自我同一性融合一体, 获得与他人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 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自我更加认同;倘若自我同一性混乱或者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个体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卑、无聊、孤独和压抑, 从而容易寻求感官刺激等心理寄托而形成了成瘾性行为。研究发现, 青少年的手机成瘾行为往往与人际焦虑、抑郁、孤独、低自尊显著相关。再次, 从人格特征角度来看, 人格作为稳定的心理结构是手机成瘾等行为成瘾的潜在预测变量。研究表明, 外倾性、神经质、低自尊、孤独、抑郁和焦虑等是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个性因素。而这些个性因素当中孤独、焦虑、抑郁等本身也是无聊感的重要指标内容。最后, 从高职生自身特点来看, 很多高职生因为过多看重自己是学业失败者, 他们往往会陷于因为“一考定终身”的失败而自怨自艾不能自拔, 或者没有明确和清晰的自我生涯发展规划而茫茫然不知所措, 或者本身学业不良而对学习充满了厌恶和自卑, 这些原因导致一些高职生对大学生活感到无聊, 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担忧。长时间的无聊感心境诱使他们转向一些变相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些问题行为, 如吸烟、网络游戏、手机成瘾等。

四、结论

高职男生无聊感低于女生, 二年级低于一年级;高职生无聊感和手机成瘾有正相关, 且无聊感对高职生手机成瘾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R Pekrun, T Goetzb, L M Daniels, et al.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s: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a Neglected Emo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0, 102 (3) :531-549.

[2]黄时华, 张卫, 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33-139.

[3]Binnema D.Interrelations of psychiatric patient experiences of boredom and mental health[J].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ing, 2004 (25) :833-842.

[4]Belton T, Priyadharshini E.Boredom and schooling:A cross-disciplinary explora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7 (37) :579-595.

[5]Eiselt H A, Marianov V.Employee positioning and workload allocation[J].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008 (35) :513-524.

[6]娄霞.无聊感的自陈测量方式[J], 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6 (10) :50-55.

[7]黄时华, 李冬玲, 张卫, 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3) :308-314.

[8]刘志强.高职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16) :2970-2973.

[9]熊婕, 周宗奎, 陈武, 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3) :222-225.

[10]Colleen Merrifield, James Danckert.Characterizing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signature of boredom[J].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4, 232 (2) :481-491

[11]刘志强, 张妍.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6) :24-26.

篇4:命运的无常与无聊

这倒不禁让我想起了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从标题到情节其实和《一坛猪油》不无相似,也都是看上去的“小”东西改变“大”人生。但是若要说起其中透视出的对命运的看法,两篇小说却大相径庭。在《狗日的粮食》中,人物命运的荒诞与偶然中充满着命运的无聊——命运?有命运这东西吗?说命运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命,是活着或是饿死的命,赶上了这个年代就是这个年代的活法,认命就得了——所谓命运,也就是这么回事。包括其他许多洋溢着现代生活之火爆之反主流的作品及文化中,其所透视出的命运观都是——命运是无聊的——在闪婚、K歌、粉丝团、圣诞夜“血拼”、人肉搜索、宅男、Q币、郁闷、闷骚等等等等永无止境的热点、人群、词语、心境川流不息的时代,命运还有什么意义?赶上哪趟是哪趟,赶上谁流行谁就是偶像。

但是在迟子建这里,“一坛猪油”却显现出命运的无常。命运是捉摸不透的,我们的生活本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因为一个微小的契机,命运就牵引着我们的生活走向了另一个地方,呈现给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世界——可能让我们悲,可能让我们喜,最后让我们感叹、惊讶、信服于命运的无常、神妙。应该说,在如今这样的年代还能有这样的命运观已经非常罕见。而这种命运观非常原始——或者可以说就是一种原始思维,它是艺术的源头,它凝聚了包含着巨大人生容量和情感容量的意象。它是诗。“一坛猪油”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富有营养吗?迟子建作为当代作家的风格特征不也正来源于此吗?她细腻的感觉、生活流的书写、平缓、急促自然混成的节奏、命运之“显”与“隐”之间恰到好处的张力的根本都在于这“命运无常”的命运观。

正是本着这“命运无常”的命运观,我们对生活既有了“本该如此”的豁达和谅解,也保持了“又将如何”的期待与好奇,更享受到了“原来如此”的豁然与回味——一如小说的女主人公通过她的叙述所呈现出的风姿。也许在迟子建的价值理性中,如此的命运观才能造就理想的人生,否则人生将流于枯燥和僵硬,即便流淌着各式各样的“时尚”,终究还是无聊。

篇5:开心与无聊作文

晚上,我因为和爸爸在铺子里睡,很自由,看电视一直看到凌晨1点才去睡,老爸和我一起看电视时会害得我一晚上要喝5杯水,因为老爸最爱边看电视边睡觉,不叫他的话,电视机声音再大也吵不醒他,我只好一直叫他了……

啊……,不说了,我有点晕了,想睡觉了,那今天就破例早睡一次吧!拜拜了!

篇6:无聊的寒假作文

回想上学时,每天在晨光中迈着“八字步”,哼着小曲,怀揣着对新的一天学习生活的美好憧憬,走向学校。而如今,太阳已晒到屁股,我还慵懒地蜷在被窝里,手拿遥控器,把每个频道的节目翻个底朝天,整个人就像被掏空了灵魂一般,空虚、麻木,死气沉沉。

平时在学校时,吃完午饭,或是到教室里跟同学海阔天空地神聊,或是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卡,有时还会到小树林里看树木葱茏,听鸟儿欢唱,呼吸花草的芬芳,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那一份宁静与舒适。可现在呢?没有人陪我画画,没有人与我游戏,看不见树的挺拔,听不到鸟的鸣叫,我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下午,除了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爸妈买来的一大堆这个资料,那个试卷。耐着性子,一阵昏天黑地的埋头苦写,好不容易解脱出来,天也晚了,又能干些什么呢?在学校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电脑这些有趣的课程调节我们的身心,可在家里除了语、数、英,还是语、数、英。

要想快乐,就得等到春节。可春节又能有几天呢?短暂的热闹之后,上班的还得上班,出差的还得出差,一切又回到平日的单调和无聊。

没有了老师怒其不争的批评,没有了同学银铃般的读书声,没有了天真烂漫的欢笑,没有了操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切,死气沉沉。

上一篇:关于和谐演讲稿下一篇:纪委书记严以律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