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

2024-05-15

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共12篇)

篇1: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

小雪,是一个反应气温变化以及天气现象的节气,到了小雪时节,天气就更冷了,但是你知道小雪节气的民俗有哪些吗?天小编整理了小雪节气的民俗有哪些_小雪节气有什么习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雪节气的民俗

腌制腊肉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打开盛满腊肉、腊肠的煲仔饭,饭香与肉香扑面而来,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温暖香糯的煲仔饭就是最适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腊肉等腌制食品时可适当配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亚硝酸盐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营养。

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酿酒

我国人民懂得酿酒,早在夏朝就开始了。(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中则记载“少康作林酒”。到了商代,农业逐渐发达,酿酒的原料更加丰富,饮酒的风气也愈加盛行、商朝的器皿中,爵、“尊”、解、辈、基、壶、等等,都是酒器。《尚书·微子篇》记载:“殷邦方兴,沉酗于酒”,“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及至周朝,周公将卫地封给殷朝的遗民康叔,特地作《酒浩》一文作为劝勉.可见殷人嗜酒之深。周朝的杜康以善于酿酒而闻名。他改良酿酒的方法,使其获得极大进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职,专门掌管与酒有关的政令。

品尝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有纯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费人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做腊肉,尝糍粑……这些习俗与美味有关

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一到,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十分干燥,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所以,不少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前后,刚好是一餐美味。

而在南方的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也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农民用来祭祀牛神。

据公开资料显示,小雪前后,土家族则有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其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吃“刨汤”,亦是他们的风俗习惯。

“在农村,由于天气原因,外面大规模的农事活动已经结束。人们会在屋里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做竹编,纺织等。”萧放介绍。

他表示,此外,在有些地方,如果小雪节气这天下雪了,会收集雪水,装在一个瓷器里,认为雪水可以治疗火疮、热毒。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

小雪习俗吃什么

1、冬吃萝卜夏吃姜。外面包裹得严严的,里面塞得满满的,阳气潜藏在体内,很容易积滞内热。这个时候吃点属性偏凉的萝卜,不但行气,而且帮助消化,还能促进吸收。

2、小雪食材红枣。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强、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红枣可以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

3、小雪要养生,就得多吃黑!像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而且能够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小雪节气的民俗有什么

篇2: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

小雪节气习俗腌制腊肉

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节气过后,气温会急剧下降,天气也会越来越干燥,此时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关于小雪的祝福句子

世界上本没有小雪,

天气太寒冷了,

小雨便凝成了小雪。

世界上本没有朋友,

只是互帮助相关怀了,

篇3:小雪节气传统习俗有哪些

目录

小雪节气习俗

小雪有什么讲究

小雪节气由来

小雪节气习俗

小雪节气的习俗有晒鱼干、吃刨汤、腌腊肉、吃糍粑等等,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是转折性季节,人们为迎接小雪节气到来会举办诸多习俗。

晒鱼干是台湾特有的风俗习惯,台湾有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在小雪前后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乌鱼、旗鱼、沙鱼等鱼类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

吃刨汤是我国西南部等省地区农村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会有杀年猪的习俗,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将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大家围坐在一起,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吃糍粑是南方在小雪节气时候的习俗,古时候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小雪节气过后,气温会急剧下降,天气也会越来越干燥,此时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很多地方杀完年猪之后,会留下许多吃不完的肉,于是就按照传统的方法储备起来,这样还能品尝到肉类不一样的风味。

<<<返回目录

小雪有什么讲究

1、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起居调理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因此小雪节气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为第二年春天做准备。

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

2、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是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运动,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

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同时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

3、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饮食保健

为避免血液粘稠,应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和益肾食品。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4、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心理调节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近年的医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疾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一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一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返回目录

小雪节气由来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叫做每年一到农历十月,阳历11月22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开始,为“小雪”节气。亦就是说,自然现象“雪”对节气规律性的反映,亦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立冬”节气后,阴历十月阳历十一月,开始进入降雪的季节,并将降雪量区分为大小的不同。

将每年“立冬”后,开始降雪量较小的雪,称作为“小雪”。

其实,我国气象上规定:

(1)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1000米或以上;

(2)24小时内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雪,皆称作为“小雪”。按照古代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雪”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叫做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的这种认识和解释,密切结合农业上的需要,归纳概括叫做“小雪”,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作为“立冬”后的节气,名为“小雪”。

对冬季“小雪”节气与“候应”,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月“立冬后十五日,斗柄指亥,为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一候,虹藏不见。礼记注曰:阴阳气交而为虹。”

“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质而曰藏,亦言其气之下伏耳。二候,天气上升,三候,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天地变而各正其位,不交则不通,不通则闭塞,而时之所以为冬也。”

篇4: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

寒冷天气不能吃得过少,不御寒。所以三餐要吃好。怎么算吃好呢?热菜热饭温度好。

另外,可适当吃些红肉,比如精瘦的牛羊肉炒着吃,胡萝卜炒瘦肉,葱爆羊肉,土豆炖牛肉,还可以清蒸鱼和虾。搭配着杂粮米饭,面条,肉饼,肉馅饺子一起,蔬菜也要,例如莲藕,黑木耳,香菇,萝卜,菠菜,白菜等,凉菜建议在寒冷的季节少吃。

及时补充水分。可喝温水,热茶

小雪时节,饮料不建议喝,因为大部分瓶装饮料是凉的。而且含糖量不低,所以建议肥胖人士少吃。小雪天气寒冷,建议人们喝温开水,没热量。还可以喝红茶,暖暖胃。

多喝汤,喝清淡一些的营养汤

小雪节气饭前或饭后喝上一碗热汤,对于胃肠健康很有益。最佳建议喝素汤,比喝浓浓的油腻的肉汤要更健康,低脂不担心发胖。小雪时节,营养师推荐人们喝的是白菜豆腐汤。

篇5:小雪节气有哪些禁忌事项

小雪当日农家忌讳天不下雪。农谚“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其意是到了小雪节气,还未下雪,我国北方冬小麦可能缺水受旱,病虫害也易于越冬,因而会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而欠产,也就没必要请长工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冬天有很多的新鲜水果,如梨、葡萄、石榴等。中医认为,梨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葡萄益气生精,能够补益肝肾。从营养学的角度,果蔬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学物质,这些营养成分有益于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维护身体健康。但是,水果中含有一些糖,对于血糖高的人不宜多吃。脾胃寒凉的人,不适宜吃太多偏凉性的水果,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小雪节气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北方的小雪节气

小雪时节,东亚地区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此时,在我国的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有雪出现,华北地区将有降雪。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从立冬开始就已进入到冬季,到了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当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时节的气温更低。

南方的小雪节气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初冬景象同样明显。华南地区,因北面有秦岭、大巴山为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削弱了寒潮的影响,有时还会出现“冬暖”现象。全年降雪日数多在五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在隆冬时节,也难有漫天雪花飞舞的迷人景色。此外,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初冬景象同样明显。华南地区,因北面有秦岭、大巴山为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削弱了寒潮的影响,有时还会出现“冬暖”现象。全年降雪日数多在五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在隆冬时节,也难有漫天雪花飞舞的迷人景色。此外,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

小雪节气养生吃什么好

小雪时节,外面寒冷,屋内燥热,大家要当心“上火”。一般的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里推荐八款适合冬令进补的温补益肾食品。

1、羊肉

古时称羊肉为羖肉、羝肉、羯肉。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深受人们欢迎。

2、牛肉

牛肉中含有的蛋白质是非常多的,而且氨基酸的组成等都是比猪肉更加接近人体的需要的,能够起到提高我们的抵抗力的作用,尤其适合那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已经手术后、生病后需要调养的人。冬天吃牛肉,还有暖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滋补品。

3、虾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补肾壮阳,抗早衰。常吃鲜虾(炒、烧、炖皆可),温酒送服,可医治肾虚阳痿、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症。虾皮有镇静作用,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症。

4、泥鳅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众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美味又滋补,还易获得,价廉物美。

5、腰果

篇6:24节气小雪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下雪后,使大地披上洁白的素装。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小雪节气降水依然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冬小麦的需要。晨雾比上一个节气更多一些。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寒潮减弱,致使华南”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解读小雪节气的气候特征

2020年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太阳黄经达240度时,小雪节气的开始。此时气温下降,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中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小雪节气里的第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我国地域辽阔,“小雪”代表性地反映了黄河中下区域的气候情况。这时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期间的天气呈现以下两个气候特点

1、气温继续走低

在立冬节气,我国的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有雪,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进入冬季的话,走到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是不争的事实。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2、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篇7:白露习俗 白露节气有哪些习俗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2.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3.白露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卖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白露前后,南京早晚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很大。南京日常饮食也突出秋季养生,餐桌上生菜、凉拌菜少,汤煲多,注重滋润。平时多吃些鲜梨等汁多润肠水果,以防秋燥。

4.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渌酒均系传世美酒。《晋书.武帝纪》:“荐、渌于太庙”,可见程酒当与、渌媲美。《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其源自程乡来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与酒别。”程乡即今三都、蓼江一带。资兴从南宋到民国初年称兴宁,故有郴州兴宁县之说。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装坛待喝。如制程酒,须掺入适量糁子水(糁子加水熬制),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埋藏几十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清光绪元年(1875)纂修的《兴宁县志》云:“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醉”。《水经注》还记载,南朝梁文学家任与友刘杳闲谈,“任谓刘杳曰:‘酒有千里,当是虚言?’杳曰:‘桂阳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时,兴宁隶属于桂阳郡。在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5.十样白

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6.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1]

7.乌骨白毛鸡(或鸭子)

篇8: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

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贴

类似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喝谷雨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渔家流行谷雨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食香椿

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赏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至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还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祭祀仓颉

据说,“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至今陕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此风俗。

洗澡消灾避祸

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谷雨为什么喝谷雨茶

在谷雨前后采集的茶色泽青黄嫩绿,闻之清香,嚼之微苦中带清凉;这样的茶叶能打油茶喝,打出来的油茶色泽橙黄纯净,食之清香四溢,满口生津,妙不可言。因此谷雨茶没有一般茶的浓度,却清甜甘口,令人口齿清爽。达到健牙护齿的功效。

篇9:雨水节气有哪些习俗

一、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带着郎君,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父母长命百岁。另外一个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父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父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夫妇,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二、拉保保(找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特别是在川西的民间,这天有个特定的拉干爹的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能挣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的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的。

三、占稻色

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

四、送雨水

四川成都东山客家雨水节上,有个民俗是女儿给父母、女婿给岳父母送节。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长命百岁。女儿则是炖了猪脚、鸡汤,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女婿给岳父母送去。这是女婿对辛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母表示感恩。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

五、接寿

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雨水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罐罐肉

雨水节气有出嫁女回娘家的习俗,这个时候会带上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爆米花

雨水节气客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占稻色”。所谓“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是年稻获的丰歉,即预测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

而“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年稻获的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是年收成不好,米价将贵。后来爆糯谷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开始渐渐淡化,因此演变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馅习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

春笋

在南方,春笋有着“素食第一品”的美誉,从古自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上海人喜欢吃“枸杞春笋”,南京人喜欢吃“春笋白拌鸡”,浙江人喜欢吃“南肉春笋”。

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蜂蜜

春寒料峭,是最容易感冒的时节。此时喝些蜂蜜水,既有清肺解毒、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又有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的功效。

红枣

随着天气的转暖,人们户外活动也会增加,对热量的需求就会增大。我们都知道,甜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而红枣不仅可以增加热量,还有养胃健脾的功效。

豆苗

豆苗是清热祛火的“美容菜”。

豆苗,俗称豌豆藤。豆苗作为食品,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豌豆种出西湖,今北土甚多,九月下种,苗生柔弱如蔓,有须,叶似蒺藜叶,两两相对,嫩时可食。”豆苗是豌豆萌发出2~4个子叶时的幼苗,鲜嫩清香,最适宜做汤。

雨水是什么季节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属于春天的节气。

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篇10:节气春分有哪些习俗

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元朝时建有日坛,此后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在日坛祭祀大明神(太阳)。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北京现在的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神(古称“大明之神”)的地方。从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起四百多年,先后有天启,崇祯,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到日坛亲祀。清道光23年(1843年)后“祭日”活动逐渐消亡,至今已中断160多年。

养生建议,春分时节,可以多吃一些红枣等养脾的甜食,还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应至少补充3次坚果类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痒等。

春分的习俗2、立春蛋

据说,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早在40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祈求好运的传统。

想成功“竖蛋”,可以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尝试把它在平面桌子上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人解释,这跟“春分”地球地轴呈66.5度倾斜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据说立稳的鸡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保持十几天不倒。

春分的习俗3、吃春菜

在岭南的一些地区,春分之日还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们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民间还有一则顺口溜对此记述:“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分到来之际。面对万物萌发,人们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了。

春分的习俗4、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间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春分的习俗5、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春分养生要点

早睡早起

春分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也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

不要过早减冬装

春分之后,有些地区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多开窗户勤通风

初春的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为避免春季各种疾病的发生,预防措施必不可少。上午8时左右,一般气温较低,空气质量也较好,是开窗通风的好时机。此外,居室至少还应在午睡后和晚睡前开窗通风。

戒骄戒燥

春分时节,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

远离春困

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春困”不能单纯依靠多睡觉来解决,过度睡眠反而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从而“越睡越困”。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促进或改善机体血液循环。

多吃蔬菜水果

春分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时多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

春分吃什么好

1、春分节气吃春菜

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吃春菜这项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同的地方吃的春菜都不一样,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而在这个时节多吃一些蔬菜,不仅能补充营养,更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春令时菜包括有养阳之用的韭菜;助长生机的豆芽、莴苣、葱、豆苗、蒜苗等。

2、春分节气吃萝卜

扬州人还有春分吃萝卜或萝卜丝馅的包子、春卷的风俗。这时吃萝卜不但能上下通气,还能起到去疾病、解春困的功效。

春季养生保健的各种蔬菜中,效果最好的当属萝卜。白萝卜具有清热生津、理气、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于清热生津,煮熟偏于行气消食,春季食用,可用来防治痰多咳嗽、咽痛、伤食腹胀、便秘等病状。现代医学认为,萝卜有很好的利尿效果,所含的纤维素也可促进排便,利于减肥。如果想利用萝卜来排毒,可以选择生食,打成汁或凉拌、腌渍均可。

民间认为“萝卜头辣、尾燥、腰正好”,专家也提醒,萝卜分段吃,营养各不同:萝卜的顶部含维生素C最多,宜爆炒和煮汤;中间段含糖量较高,可切丝凉拌;尾部辛辣,含淀粉酶和芥子油,适宜腌拌……平时家里人少时一根大萝卜一次吃不完,可以竖着剖开吃一半,这样萝卜的头、腰、尾都在菜里,营养均衡。

3、春分节气吃太阳糕

“太阳糕,步步高”。依照旧时老北京习俗,春分这天要祭拜太阳神,“请”吃太阳糕。太阳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贡品,也是节令食品,寓意“太阳高”。不但“太阳糕”的寓意美好,而且糯米和内馅的设置也符合春季“宜省酸增甘”的养生理念。

太阳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制成,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发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压出“金鸟圆光”代表太阳神。太阳糕每五块为一碗,顶端还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鸡,十分喜气。

这种“太阳糕”以糯米制皮,内包枣泥馅,馅中还加入了白瓜仁及秘制桂花,寓祈新年五谷丰登。春分节气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应适当进食糯米、红枣等来调节身体机能的平衡,适应节气变化。

4、春分节气吃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春分得吃驴打滚,以求避邪祈福。驴打滚来历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黄米面、黄豆面、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足以符合营养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样化这一条。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篇11: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

立春习俗

祭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立春“鞭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挂风车、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立春日“咬春”是中国特有风俗

4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DD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篇12:秋分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为了春天祈祷农事顺利举行的祭祀,后来倡导“春祈秋报”的做法,于是在秋分节气之际又设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春楔,如兰亭曲水流筋等,后来春秋两季的佳日,都借以举行游戏活动,于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间认为春季农事即将开始,祭祀可以祈祷农事顺利,而秋季耕作结束,便应以举行祭赛来表达感恩之情。

唐代以来,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贵池在八月上旬,重庆万县以八月十五日为秋社,江苏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监利在八月初一,而其他各县,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秋社都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农历八月秋分前后。各地谚语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还是社后,来占卜年景的丰歉的。如福建建阳的农谚:“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江苏松江的农谚:“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

无论秋社在何时,每逢此时,人们都要祭祀先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秋分食新

秋收时,农家割新稻,一般称之为开稻门,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饭,都要先祭献过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称之为食新或者献新。考究的人,还会选择吉日,焚香设酒以祭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少数民族尝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荞麦成熟作为尝新之日;而冕宁、越雟一带,则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为尝新。遇到闰月,应提前一个月。尝新之日,采收新荞麦或者新米制成米饭,另用当年的母鸡一只,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示珍视米谷,报答恩德,绝不忘本。

秋分走社

农家以土地为其唯一的资源。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环聚一处,守望相助,彼此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乡邻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有时因为农事上的关系,如耕地整理,病虫害的驱除与预防等,都不得不互帮互助,协力完成。

秋社之时,一年的辛劳,已经得到回报,彼此愉快的心情无以复加,因此男女走社,总是要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经常拿出最丰收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有民谚道:“鸡豚秋社,芋栗园收,李四张三,来而便留。”

秋分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期间宾主宴饮时盛行的游戏。方法是: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不是以弓射。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

投壶技巧娴熟的,往往心手相应.如:“王胡闭目投壶,贺徽隔着障碍投壶,石崇家妓隔着屏风相投,薛奋惑背坐反投却无所不中。”投壶的花样繁多,其名称种类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项,不下三十余种。明代西北各省,一般又有天壶,高八尺有余,宾主都坐在地上,仰面投掷。宋代吕大临的《礼记传》中记载:“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或庭之修广,不足以张侯置鸽: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弓比藕,则用是礼也。虽弧矢之事不能行,而比礼比乐,志正体直,所以观德者犹在,此先王所以不废也。”

秋分忌房事

秋季是一年中收敛的季节,气候虽然比较温和,然而夏季的种.种病因,往往到了秋凉时表现得更加严重。有陈年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尤其容易复发,或者感到疲劳。故而在秋分之日,一定要好好休养,禁戒房事及剧烈活动。

秋分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叫做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分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处所。《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宋史》上说:“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古语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以前,秋分节气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只有秋分的活动,却没有中秋节。如今,秋分“祭月节”已演化为中秋节了。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并且不是固定的,因而这一天也就不一定都有圆月。祭月节的主角是月亮,如果没有圆月亮,节日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改在了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如果天气状况良好,总能看到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赏月情趣自然大增。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时光茬蒋,岁月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祭月的习俗由上层贵族流传到了民间。

秋分候南极

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所以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在《史记·天官》中有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秋分竖蛋

春分有竖蛋活动,同样秋分时节依然盛行。这项民俗不仅在国内普遍,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秋分时节都会有这样的活动。俗语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指的是在秋分这天,人们有“竖蛋”的习俗。在秋分时节,人们会选择刚生下四五天、且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然后轻轻地将鸡蛋竖立在桌子上,这就是立秋“竖蛋”习俗。把鸡蛋竖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自然失败的人有很多,可成功的人也不少。据史料记载,秋分竖蛋的习俗出现在四千年前的中国,如今,竖蛋玩法已传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竖蛋游戏简单而富有趣味,而鸡蛋为什么能够竖立起来呢?原来,让蛋站立起来的因素是地球的引力,但立起鸡蛋的重心必须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位置。这就意味着拿鸡蛋的手需一动不动,直到蛋黄尽量往下沉落。此外,鸡蛋之所以能够立起来,原因还在于蛋壳表面并不光滑,只要找到其壳上有位置适当的三个表面颗粒,就能像底盘一样托起整个蛋。因此,玩竖蛋游戏的时候,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将精力集中在指尖上,动作要轻稳,不断尝试,就一定能将鸡蛋竖立起来。

秋分送秋牛

秋分送秋牛,其实送的是秋牛图。在过去,耕牛对于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落后,耕种耙田等农活就靠耕牛了,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说的内容主要与秋耕有关以及吉祥不违农事的话语。送秋牛图的人每到一家更是见景生情,看到什么就能说出什么来,自然说的都是让主人高兴的话,不然人家可不给钱。话语虽是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且生动。

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秋分时节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觅菜,乡人称之为“秋碧篙”。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秋菜是嫩绿的、细细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至秋,人们祈求的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再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上一篇:入党转正申请书201下一篇:“2017年部编历史教材网络培训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