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

2024-04-18

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精选9篇)

篇1: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

把话说到心窝里

后记 大道理也能说成小故事

如果说有一本书,在我心里藏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能动笔,那本书就是《把话说到心窝里》。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在成功高中教”演辩社”,在师大教”朗诵诗”;师大毕业之后,又教好几所大学的”诗社”,并到各处以”说话的艺术”发表专题演讲。我一直想把自己对这方面的心得写出来,只是一拖拖了二十多年。原因很简单—— 我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得生动,却不知如何以”文字”描写得精采。直到今天,出了六十多本书,写了《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我才渐渐有把握将自己在”口语传播”上的学理,生动地诉诸文字。对的!是”学理”。当你一路看来,觉得这本书真生动、真有意思,而且有些《我不是教你诈》的味道时,实际你已经听我说了许多”学理”。只是那些”学理”都隐藏在”生活”之中,我透过许多平凡的小故事,把学理呈现在你的面前。哪个学理不是由生活经验中产生的呢? 学理是经过分析之后得到的东西,它能提供我们说话的大原则,告诉我们应有的”战略”。但是”学理”不见得能成为”战术”。许多理论家也就因此,成为了纸上谈兵。所以,我用了二十多年去犹豫,至今才能把书写出来,我等的不是”学理”,而是五十多年”真真实实的生活体验”。现在,让我们回头想想,在这本书里你是不是看到了如何不说、如何在别人多说的时候冷静观察,如何使用身体语言,表现”说大人,则藐之”的技巧,如何报导新闻、陈述事实、主持节目,以及调配说话的次序、创造说话的气氛? 还有,你是不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老交情”,怎样的请托较有效,什么是”自我催眠”,怎样不撒没有必要的谎,以及如何尊重你的听众,使你的”词能达意”,”言能由衷”。当然,你更学到了怎样对待别人的”放话”,以及如何”放话”给对方。你知道”副手”对”副手”的道理,以后看新闻,也能了解”那个看来笨到家,总说错话的副手,其实后面有个聪明的正手在指点。” 至于孔子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也不再只是”课文”,而成为你能灵活运用的”人生智慧”。你甚至学到了”断句”、”顿挫”、”重音”、”同音异义字”、上声(三声)音的”变调”,乃至取名字的技巧。到了最后两章,你看到了”以进为退”和”以退为进”的许多例子,以及”换个角度看世界”、”换个角度说话”!知道”会说话的人,总用言语肯定别人、关怀世界,使自己看得开、看得远,交更多的朋友,也活得更快乐。” 我在此时推出这本书,还有个原因—— 我已经 52 岁,本来近年就很少在外演讲,未来显然只会更为减少。我常怕自己的身体快速老去,有一天不能写了,所以决定这几年,把我过去重要的演讲材料都整理出来。《把话说到心窝里》预定写四本,第一、二集为处世说话及一般语言技巧,第三集为幽默技巧,三本都是极好看的书。至于第四集,则因为属于”音律”及”演讲学”,只能作为专业教科书。我深深盼望自己能有时间和体力,在短期之内,把四本书完成。也希望每位读者都能由这些表面风趣的作品中,见到我写作的初衷及故事背后的东西。如同 26 年前,我制作电视节目时坚持的—— “不要因为观众喜欢观看,而作给他看。要作给他看,而且使他喜欢看。”

现在,我终于把这本《把话说到心窝里(处世说话篇)》呈现在您面前,与您分享我的心得。它是我”设计”20 多年的产物,希望您喜欢,也请您介绍给朋友。

篇2: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

《把话说到心窝里》读书心得体会

我阅读了刘墉写的《把话说到心窝里》这本书在书中他将说话的技巧作深入的分析,通过许许多多鲜活生动的真实的案例讲了语言的重要性。特别在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时机方面他的著作里都有精彩的.描写,所以有人说刘墉在语言表现上的才华在他的绘画与文学之先,也有人说刘墉“文字”上的魅力其实源于他的“语言”美丽。

在《把话说到心窝里》这本书中谈到在讲话是要真诚,要诚实,要尊重别人,要热情,要分清场合,分清对象,对讲话的时机,讲话的技巧都做了深入的阐述。我觉得值得我们细细品位,把我们的语言将到孩子的心窝里去,与孩子有心灵的交汇和沟通。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是非常丰富的。我想教师的语言除了必须准确、精炼、简洁明快的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有令人惊叹的应变语艺术,讲求教师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诸如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何应变答对的艺术;课堂突然出现了喧哗现象,教师如何处理和应艺术答的艺术;

篇3: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里

不管你是谁,就算是“老天爷”也得这样,比如美国总统布什宴请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想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让交际成为自己的生产力,就不要将自己的一腔喜好强加于别人身上,你需要调查了解清楚给你办事的人或交际对方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进行语言交流。这样,才不至于说错话,惹得对方不高兴。

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宋义,和妻子两地分居十多年,想往一块调调。可钱花了很多,礼送了不少,妻子就是调不来。这件事搞得宋义精疲力尽,但又无可奈何。这不,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又换局长了,新上任的是从外地来的朱局长。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宋义:“你别急着去找,应当先了解了解朱局长的脾气性格、志趣爱好。听说朱局长能急人之所急,为群众办真事、实事。”宋义想,朱局长的脾气性格、志趣爱好我可暂不了解,既然朱局长能急人之所急,为群众办真事、实事,我何不了解一下朱局长到任后给谁办的真事、实事,这些素材岂不是我在朱局长面前“巧开口”的材料吗?想好之后,不用几天他就调查清楚了朱局长到任后的政绩。因为,这些事是公开的好事,好调查,况且这些好事根本用不着神秘兮兮地探问,闲聊天就聊得详详细细。

宋义胸有成竹地拜访了朱局长。他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而是先对朱局长进行了恭维,说他做的比较突出的政绩,说他是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公仆。朱局长也很谦虚,一直说:“哪里,哪里,这些都是我份内的事。再说这些同志的确有困难。”到了这个关口,宋义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朱局长,我也有点小事想麻烦您,您看我和妻子已两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本来我是不打算找了,但听底下同志们都说,找找吧,朱局长可是能给大家办真事、实事的人。所以我就硬着头皮来了。”紧接着,宋义又给朱局长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短短不到半个小时,朱局长告诉宋义:“好,您先回去静候佳音吧。”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一纸调令到了宋义的手上,让他赶紧办理妻子调来的一切手续。

宋义现在没花一分钱就把妻子调动的事办妥了,与以往的“钱花了很多,礼送了不少”也无可奈何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什么?除了不正之风的坏因素之外,有没有自己“烧香找错牌位”和“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原因?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正之风”不是我辈谈论的主要课题,也不是找一下就能解决的社会沉疴。而是怎样把话说到别人心里为自己“办事”。宋义的“巧”就在于他听了朋友的劝,先了解了到任的朱局长“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办真事、实事”的政绩,结果到场一炮打响,半小时就办成了妻子几年都办不成的工作调动。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对了心思就容易产生共鸣,产生了共鸣,难办的事情也就是“一句话”了。倘若宋义还是惯用旧的方式,恐怕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愁娇妻调不来”。当然,也有人怀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可靠性。实际上,古人讲的“良言”也不完全是真善美的语言,它里面包含很大的“顺耳朵”话的成分。宋义拜访朱局长成功办理为自己妻子工作调动的事,不就是言语得体,言语真诚,言语委婉的“良言”吗?假如,自己非要坚守自己的理儿去办事,或者干脆就跟人家到“是与非”的战场上大干一场,试想一下,结局又会是如何?

言辞得当的方法

何谓“言辞得当”?就是符合特定的场合说话。如果你是一个在长辈居多的圈子里面说话,那么,你要做得就是毕恭毕敬,多用敬语;如果你是在一个满是上级同事聚会的场合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谦,多用谦语;如果你身处一个铁哥们儿好兄弟的团队里,不用怀疑,充满豪气的粗话俗语反倒是赢得大家喜爱的一条捷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否则,你就很容易造出笑料百出,被逐出群体的结果。

一位从开封到苏州去的生意人,在一个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决,不知该走哪条路好。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者,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该走哪一条路呀?还有多少里路程?”老者抬头看是个30多岁的没有礼数的人,心里很反感,就说:“到苏州啊,走中间的那条路,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那人听了老者的回答,一头雾水,一时不清楚这里走路为啥以“丈”算,而不论“里”,更不知这六七千丈是多少路程。所以又奇怪地问:“喂,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是论里呀?”老者微微一怔答道:“年轻人,这地方人走路,一向都是讲里(礼)的,可今天你来了,只有论丈不论里了。”年轻人一听,老人的话里有话,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马上纠正说:“老人家,都是我的不对,大人不记小人过,刚才,是我一时着急说错了话。”老人笑着说:“年轻人,越是紧要关头,越要讲究礼貌,不然的话,自己越要吃苦头。”

年轻人与老者的一番对话,让人很明显地看出,礼貌在具体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言辞得当”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敬语

敬语又包括主要的“七大礼貌用语”、“应酬语”、“客套语”三部分。

1、七大礼貌用语及其内涵是:

“您”,是尊的音符,敬的旋律;“您好”,是热情的问候,良好的祝愿;“请”,是礼貌的象征,谦恭的标志;“对不起”,是道德的尺度,灵魂的水准;“没关系”,是宽容的代名词,涵养的体现;“再见”,是亲切的道别,友谊的延续。

千万不要小看了“您”与“你”只有一个“心”字的差别,“您”是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是用“心”对他人呼唤。而“你”则仅仅是一个十分平淡的人称代词而已;别看一个不起眼的“请”,那是一个专门用于请求的敬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用上一个“请”字,一个人的知识修养,人格德行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自己也往往可以处处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多方面照应;一声“谢谢”,别看只有区区两个字,并且是重叠字,但那是对人的好意和爱心表示感谢的通用语,既是对对方友善行为的感激也是沟通自己与对方心灵的桥梁。重礼节的日本人爱说“谢谢”。据统计,一个在百货公司供职的职员,一天要说不了571次的“谢谢”,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职员。“对不起”,是一句抱歉话,有助于弥补感情上的裂缝,修复双方关系,甚至能化干戈为玉帛。

2、应酬语。是广结良缘的敬语。主要包括:

“问候语”:您好!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赞赏语”:美极了!真棒!等;“祝福语”:祝您成功!祝您好运!祝您心想事成!等。

“欢迎语”:欢迎您!欢迎阁下!欢迎光临!等;“慰问语”:辛苦了!麻烦了!祝您早日康复!等。

“请托语”:麻烦您!劳驾!拜托了!承蒙关照!等;“致歉语”:对不起!请原谅!真抱歉!真不好意思!等;“礼请语”:请!请进!请坐!请用茶!等;“道谢语”:谢谢!多谢!非常感激!等;“告别语”:再见!回头见!明天见!请走好!欢迎您再来!等。

3、客套话。正如英国大哲学家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存的荐书”。就是说,恰当地使用文明、得体的客套话,不但不是虚伪的做作之举,还是儒雅风度的表现。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宝库中,有大量对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的客套话,这些客套话是礼貌用语的一部分。例如: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称“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请人帮助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请人休息称“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老人年龄称“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平辈年龄称“贵庚”,打听姓名问“贵姓”,称人夫妇为“伉俪”,称人女儿为“千金”等等。这些客套话,如中国的成语一样,几千年来,使用真诚自然,约定俗成,不落俗套。听者,顺耳暖心。

4、谦词。谦词和敬语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前者对内,后者对外,俗话说“内谦外敬,礼仪自行”。谦词和敬语的用法过去有个七字诀,叫作“家大舍小令外人”。

所谓“家大”,就是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如自称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尊”、“家大人”,母亲为“家母”、“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

所谓“舍小”,就是在外人面前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时用的谦词。凡是辈分小,年龄小的家人都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但不能用“舍儿”、“舍女”,只能称“小女”、“小媳”、“小婿”。称妻子为“内人”、“寒荆”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大舍小”已包含“我的”之意在里面,使用时不能再赘称为“我的家父”、“我的舍小”之类。

“令”是敬词,凡是称呼他人家中的人,无论辈分大小,男女老幼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他人的父亲为“令尊”、“令严”、“令公”、“令大”,母亲为“令堂”、“令慈”、“令母”,妻子为“令妻”、“嫂夫人”或称“贤内助”、“太太”、“牵手”,以不称爱人为宜,以免产生歧义,儿子为“令郎”、“令嗣”,女儿为“令媛”等。

总之,敬语中的“家大舍小令外人”,都是指自己在“外人”面前称呼自己家里的人和外人家里的人,主次一定要分清,不然,就会出现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军先生在节目中称别人的父亲为“家父”的笑话而贻笑大方。

(二)谦雅适当。

主要是指谦辞和雅语运用适当。

1、谦辞。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礼貌用语。除前面所述的“家大、舍小”所包涵的内容外,尚有:

“鄙”,谦称自己,如鄙人、鄙见、鄙意等;“敝”,谦称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姓、敝校等;“愚”谦称自己,如:愚兄、愚意、愚见等;“不佞”,谦称自己,如:不才、不肖等;“拙”,多用于谦称自己的文章、见解,如:拙作、拙笔、拙刊、拙著、拙译、拙见,等。此外,文人雅士在长者面前常自谦为“晚生”、“小生”、“晚学”、“后学”、“末学”等;老年人有时则自谦为“老夫”、“老朽”、“老身”等。

2、雅语。是同粗俗语言相对而言的一种文雅言辞,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当今的雅语首先表现在称谓的雅化上。比如,把痴呆、低能人称作“智力障碍者”,把管太平间的管理人员称作“阴阳天使”,把捡破烂的人称为“拾荒者”,把清洁工称作“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作者”,把保姆称作“家政服务员”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对不同从业者人格上的尊重。人格上得到尊重,心里自然就热乎。当然,雅语运用在具体生活当中,听起来也舒服多了。比如“请用餐”、“请品尝”等等。

篇4: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这天中午,哈伯趁秘书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出去吃饭的机会,来到了芝加哥电车公司,悄悄地走进了总裁洛克菲勒的办公室。洛克菲勒突然之间见一个陌生人闯了进来,既吃惊又紧张,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就在这时,哈伯说话了:“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您好!我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我叫哈伯。请您原谅我擅自闯了进来。看到外面那间办公室没有人,我只好未经允许就自己走进来了!”洛克菲勒听了点了点头。

“我时常想到你,早就想来电车公司拜访你。我知道你赚了很多钱,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良好的电车系统。但是,每次想到你,我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你迟早都要进入那个不可知的世界。到那个时候,就会由别人来接管你的财产。你知道钱一旦换了主人,原来的主人很快就会被人忘掉。所以,在你走后,世界上不会留下任何足以使人记住你姓名的纪念品。”洛克菲勒听到这里不由会心地笑了,他早就对此有所感觉。

“我很想给你提供一个流芳百世的机会,就是让你在芝加哥大学兴建一所大楼,并以你的名字来命名。本来我早就想这样做了,只是学校董事会的一位董事总想把这份荣誉留给你的仇人。老实说,我个人对你一向怀有好感,也是你最有力的支持者。如果你能赞成我的主张,我愿意去说服持反对意见的董事,让他也来支持你。”

“今天我刚好经过这里,就顺便进来坐坐,和你见面谈谈。这件事你可以考虑一下,不必急于做出决定。如果你有意再和我谈谈这件事,那就麻烦你抽空给我打个电话。先生,再见!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你聊聊!”

说完后,哈伯离开了洛克菲勒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洛克菲勒一个人沉思起来。

当哈伯回到自己办公室的时候,洛克菲勒就打电话过来告诉他说,他希望能和他再面谈一次。哈伯高兴地答应了,然后两人就约面谈的时间和地点。洛克菲勒提出面谈时间就在第二天上午,地点就在芝加哥大学。哈伯听洛克菲勒说要到芝加哥大学来面谈,知道资金有望,于是连忙高兴地答应下来了。

第二天早上,洛克菲勒如约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在校长办公室,哈伯和洛克菲勒谈得很愉快,在友好的气氛中,洛克菲勒开出一张价值100万美元的支票给了哈伯。如愿以偿的哈伯会心地笑开了。

哈伯之所以能如愿以偿,让洛克菲勒高高兴兴地开出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是因为他把话说到了洛克菲勒的心坎里。从对方出发,为对方着想,以对方的利益为起点,让对方明白事情对自己有利,才能打开对方的心窗,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把话说到了对方的心坎里,也才能让对方高兴。对自己有利的事,还有什么能不答应的呢?

篇5: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一古名联,道出了“话”的重要性。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离不开说话。说话,是我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看了我喜欢的作者刘墉写的《把话说到心窝里》这本书我再一次发现说话是充满艺术的,同样一句话换一种说法意思会完全不同。而这本书是通过最生动的故事和分析教了我,怎样坏话好说,狠话柔说,重话轻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他的语言魅力,在使我们由他的文字悟出语言奥妙的同时,他还将说话的理论生动地注入生活中,通过最鲜活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轻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废话少说,把话说到心窝里。

书中介绍了不少说话的学问,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轻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从说话者的口气、用词等方面探测出“话中之话”、“弦外之音”,从而把握对方说话的真正用义。从“听话”中把握“说话”的主动权,把“我的话说到‘你’的心窝里”。就像刘墉所说的“一念之间他懂得忍、懂得推一步想,想想坏话怎么好好说,狠话怎么柔柔地说,就可能有个喜剧的结局。那一念之间,如果你毫不考虑就脱口而出,则可能是个悲剧的结尾。”对的!会说话的人,总用言语肯定别人,关怀世界,使自己看的开,看得远,交更多的朋友,也活得更快乐。

这本书不像我们的语文.数学课本那样死板,它的内容很简单,大多有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构成,然后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帮我们指出故事中说话人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再无意间学到说“好”话的秘方,不会在说话的细节中因“不会说话”而伤到别人。

有时候,往往你是无心要伤人,但你却经常伤到别人,这是为什么呢?说这是你说话的方法不对,例如:一天,你与朋友聊天,想夸夸朋友今天特好看,但你却把话说成了:“哎呀,你今天真好看,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这时,你朋友可能会想:“什么意思嘛!想说我以前丑嘛,也不必这样。”随即,你朋友可能转身就走„„。但如果你把话说成:“哎呀,你以前好看,怎么今天我看上去比以前还好看啊!“那我想,结果应该会不一样了。

口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常识和才华。口才,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人与人相处,不仅需要心灵的默契,需要真诚的理解,更需要言语的沟通,而这本书,就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阐述、分析说话的方法与技巧,揭示语言的奥妙,使我们在轻松愉悦中领略到语言的真谛,真不愧为是一本好书呀!而郭士顿博士的《只需倾听》告诉我掌握良好的倾听能力并不难。他把30余年的临床经验与商界及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结合起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真实的案例为我们透彻地分析倾听的奥秘。他将这些道理总结成9条核心法则、12个简易沟通秘诀,并教我们如何快速处理7种常见棘手问题„„

篇6: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

一、当讲则讲, 追求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把话说到儿童的心里去, 这是教师们应该追求的高境界。对于这一点, 首先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简洁。语言修养较高的教师, 课堂用语必然会字字精确、句句顶用, 没有一字多余, 没有一句“赋闲”。听这样的课, 绝对是一种享受。但在我们的课堂上, 有些教师“口无遮拦”, 往往在不经意间话就多了起来。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过多使用课堂提问。

教师们的课堂提问有的是特意设计的, 有的则是不良的教学习惯使然。有专家统计发现, 一位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提问达120多次。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 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 很热闹,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实际内容却并不丰富, 因为许多提问根本没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当然学生也就没有获得多少提高。

对此, 李吉林老师的把关很严。比如, 这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里原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 你看见过月亮吗?在哪儿看到过月亮?”

乍一看, 这样的导入很自然, 似乎无可厚非。但稍一推敲就会发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 “你看见过月亮吗?”这个提问没有价值。他们肯定见过月亮了。因此, 李老师将原先的导入语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小朋友们, 我们都喜欢看月亮。你在哪儿看到过月亮?”

这么一改, 简洁明了的导入语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课的主题上来,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说月亮的兴趣, 真可谓“一语中的”。可见, 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需要下真工夫。教师务必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 针对相关教学内容, 并按照语言简洁性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

二、历练语言, 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因此, 教师要做到用语准确。这种“准确”必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传授要准确;二是课堂的教学用语要准确;三是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掌握、认知的扩展。这从李老师一贯的治学态度以及她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比如, 这位教师将第一条教学目标表述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李老师将其修改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激发他们探索天体奥秘的热情。”在这句话中, 虽然只是将“大自然”改为“天体”, 却证明了李老师用语的准确性。显然, 月亮只是天体的一个代表, 而不是自然界的代表。追求语言的准确, 就须像李老师这样字斟句酌。

再看本次教案修改中的另一个例子。

该教师在第二部分“望月说月”中描述道:“月亮像我们小朋友一样, 会慢慢长大。”李老师将这一句改为:“月亮很有趣, 它很会变。每个月的月初它的身子窄窄的、瘦瘦的, 然后慢慢变大, 变得越来越胖, 在十五的时候就会变成圆圆的了, 然后它又慢慢变瘦变小。不管是圆月还是弯月, 都是那么美。”

对于月亮的盈亏现象, 用拟人的手法说成“长大、长小”是不科学的。因此, 李老师将其改为“月亮很有趣, 它很会变”, 这样, 既符合了儿童的心理, 又揭示了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上, 如果我们教师经常使用不够准确、规范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就会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或产生新的疑点。长此以往, 还会影响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无论是在哪一个环节, 都应该使用规范到位的语言。

三、说儿童的话, 追求情境创设的连续性

李老师经常说, 我们给学生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情境, 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个连贯的情境里美美地想、乐乐地学。不过, 我们教师在具体操作时, 往往会因为某些环节间的过渡语表达得不够到位, 把原本连贯的情境给生硬地割断了。

比如, 在这位教师设计的“问月奔月”环节中, 情境描述道:假如现在就是中秋节的晚上, 太阳落山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一轮金黄的圆月悄悄地爬上树梢, 升上了夜空, 银色的月光洒满大地。我们坐在小河边入神地望着月亮, 你有什么想法或是愿望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月亮? (多媒体:背景、音乐)

这段情境描述在我们看来挺有意境。但是, 作为儿童教育家的李老师非常敏锐地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两个问题, 并进行了修改。

1. 把“假如现在就是中秋节的晚上, 太阳落山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一轮金黄的圆月……”改为“再过一个星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假如现在就是中秋节的晚上, 抬头望, 一轮金黄的圆月……”李老师指出, 已经说了中秋节的晚上了, 怎么又出现了太阳, 天色暗下来了呢?这属于逻辑错误。学生听了这样的语言, 肯定是要给搞糊涂的。

2. 将“我们坐在小河边入神地望着月亮, 你有什么想法或是愿望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月亮?”改为“我们坐在小河边入神地望着月亮, 你有什么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月亮?”这位青年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启发学生问月。李老师指出, 前面的意境渲染得挺美的, 学生也基本可以被带入情境了, 忽然问一句“你有什么想法?”, 就把情境给割断了。如果这么一问, 课堂肯定会沉闷下去。而换个问法:“你有什么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月亮?”, 就贴近了儿童心理, 就能激发学生发问的兴致了。

关于创设情境, 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创设。要保证情境创设得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 教师要把话说到儿童的心里去。比如, 上例中, 教师突然问“你有什么想法?”, 就是忘记了儿童。这么一个违背儿童心理特点的提问, 就割断了原本连贯的情境。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去呢?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心里要有学生, 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 设计我们的教学语言。这样, 我们才能说儿童的话, 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入情入境。

篇7:理解患者,把话说到心坎里

今天,我们主要谈论患者分析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患者分析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为什么要进行“患者分析”

“患者分析”是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的步骤之一,它可以大大减少沟通焦虑,从而更加充满信心去沟通。通过患者分析,可以修饰和调整表达策略,更加满足患者的期待和动机。除此之外,分析患者能减少陌生感,研究表明,当我们面对陌生人说话的时候,焦虑程度最高。

不同的背景、阶层、学历、收入的患者,决定了医生应该采取不同的陈述方式、表达策略甚至是遣词造句的风格的不同。总之,患者分析可以避免医生的表达,游离在主题之外,从而让他们的表达更加受到患者的欢迎。

二、怎么进行“患者分析”:

“患者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全方位地、透彻地了解患者,细分患者层次,将患者充分区隔化。

具体来说,可以借助这样的分类指标将患者分门别类,从而区别对待,针对性沟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第一,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对患者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可以使你了解“患者是谁?”“他们的兴趣是什么?”从而使你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尊重患者的不同的价值观、信条和处世态度。这主要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团体、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五个方便考虑。

首先是年龄,患者年龄层次和年龄跨度,影响着你的沟通形式。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兴趣和知识背景。对年轻人,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讲结论。对老年人,可能就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如果风风火火、草草收场,他们会觉得受到了怠慢,而心有怨愤。

其次是性别,不同性别的患者,对于同样的一个主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男性患者交流,可以选择更加专业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体现出医生的专业素养;而对于女性患者,还要投入更多的呵护,让她们内心充满温暖。

第三是团体。人们都是属于不同的群体的,各个群体往往具有自己特殊的个性、特征和利益。当你在和少数民族患者沟通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冒犯其禁忌。

第四是社会经济。患者的社会层次、经济差异,往往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利益驱动和关注焦点。收入的不同,更是直接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评价。

最后是社会文化。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层次,期待着不同的交流方式。

第二,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理解患者心理,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这其中的心理,说白了就是患者的需求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层次是不一样的。主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医生应该分析患者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沟通。

第三,环境特征分析。

在分析了患者之后,还要分析你发表沟通的空间环境,才能够真正做到“一切尽在掌握!”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部分。

不同的时间,影响我们对于信息的接收。

比如,“星期一综合症”、春夏季的中午等等,患者精神倦怠。因此,如果医生在这个时段接诊,一定要抓住患者的注意力,让治疗过程更加具有效果。

另一方面是空间。目前,很多医院的诊疗室缺乏私密性,如果医生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适当调整和控制就医的环境,就可以凸显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服务理念,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篇8:如何把话说到学生心里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交流中最常用的手段是谈话。很多教师发现,当学生犯错误后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自己那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诲往往收效甚微,或者说根本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怎么样才能把话说到学生心里,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效呢?这是很多教师迫切需要寻求答案的问题。本期编发的《如何把话说到学生心里》一文,就是想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让师生沟通变得更和谐有效,让教育变得更顺畅自然。

很多教师发现,和学生的沟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文清是一位高三女教师,她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可是,她告诉我:“唐老师,我觉得和学生的沟通很困难。”我问她:“怎么困难?”她说:“我常常感觉自己在说废话,说了一大堆,没有一点效果。就说前几天吧,眼看就要高考了,学习那么紧张,班里竟然还有学生逃课出去上网!我很生气,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顿,然后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无论我怎么问,他都一声不吭。他的嘴就像上了一把无形的锁,我怎么都没有办法撬开,简直要把人急死!这种情况我不是第一次遇到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言为心声。锁不在嘴上,而在心里。”

她说:“真想找把锤子把锁砸了!”

我问:“你平时开锁用什么?”

她说:“钥匙啊!”

我笑了笑。

她似有所悟,问:“难道学生的心锁,也有钥匙可以打开吗?”

每一颗心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都有一扇门,只会放自己信任和认可的人进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为什么苦口婆心,得到的却是学生把心灵“闭门上锁”、将自己“拒之门外”的结果?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引导他们成长?这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

小人理论:破解学生心灵“上锁”的秘密

我问文清老师:“你和学生平时的沟通困难吗?”

她想了想,说:“平时的沟通还可以。但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我批评过他们后,他们往往保持沉默。”

学生保持沉默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意对老师说真心话;二是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干脆不说。显然,文清老师不清楚她的一番批评在学生的心里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了帮助她看清沟通失败的原因,我向她简单介绍了一下小人理论。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小人自我,在与别人沟通时往往不自觉地会认为“我的观点是最正确、最合理、最高明、最客观的”。小人自我以“我”为主体来感受这个世界,认为“我”的评判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小人自我的第一个特点是自以为是:“我觉得我的看法就是正确的,就是对的,就是好的,就是最客观的。”一个人的自以为是程度,是由他的智慧水平决定的。越是智慧水平高的人,越不会自以为是;越是智慧水平低的人,越容易自以为是。小人自我的第二个特点是喜欢肯定,讨厌否定。一般来说,“谁肯定我,我就喜欢谁;谁否定我,我就讨厌谁”。男人喜欢肯定,所以士为知己者死;女人喜欢肯定,所以女为悦己者容。老师批评学生,就是在否定学生,学生当然会觉得很讨厌,会从心理上反感和对抗老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沉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反感和对抗。

我问文清老师:“当别人说你这不对那不好时,你是不是很讨厌他,懒得理他?”

她点点头:“是的。”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噢,难怪我们一批评学生他们就不高兴了。但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都是为他们好啊!我们当老师的,难道不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吗?”

我说:“严格要求强调的是孩子对规则的遵从,比如要求孩子遵守校规校纪,不能逃课去上网,这当然是应该的,是老师责任心的体现。但是,严格要求孩子并不意味着严厉批评孩子。你可以想一想,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是真心地爱护他、为他好,还是心里觉得他这样做很讨厌?如果学生感觉到你是真心对他好的,你严格要求他,他不但不会讨厌你,还会很感激你。孩子非常敏感,一看就知道你心里到底是爱护他还是反感他。如果你心里反感他,即使你和他沟通时非常注意,你内心对孩子的这种反感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否定和排斥。这个时候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会觉得很讨厌,根本不愿意听。”

沟通要诀:觉知自己的“小人”,包容学生的“小人”

文清老师话锋一转,说:“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写的文章,感觉特别符合我的心境。”

看来我刚才的话触动了她,她可能已经隐隐发现自己在批评孩子时的确是很反感他们(或者他们的某些行为)的,但她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她开始转移话题。

我问:“那篇文章怎么说的?”

她拿出手机上网搜索那篇文章,找到后读给我听。

“作为班主任,我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我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光明的未来。因此,我致力于民主管理,精心策划班级活动,时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班主任我不算成功,但我一直在成长。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可是,我又得到了什么呢?我的民主式管理被有些同学视为儿戏。他们为所欲为,目无尊长,嚣张得很。更有甚者,总是忽视我的存在,怀疑我的智商水平,经常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检测一下。高三本应该是师生共同配合,争分夺秒,努力提高成绩的时候,但有些学生心还是游离于学习之外,到处惹是生非……”

我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小人自我。他整篇文章都在说一句话——‘我很好而学生不好。你看他一开始说‘每一位学生都是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礼物……,这些话都是在说‘我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富有爱心的老师。实际上,他的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都是失败的。‘小人心喜欢肯定、讨厌否定。他从学生这里得不到想要的肯定,所以才会自以为是地渲染自己如何如何好。你也是老师,你会认为班里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你的一份礼物吗?”

她说:“我认为女儿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这么说学生,我感觉有点夸张。”

我说:“这位老师的话是假的。他为什么要造这个假?因为他要特别强调自己是有爱心的,这就是他的自以为是,是他‘小人心的一个明显表现。其实,如果他真的像他自己说得那么好,他又怎么会把孩子们说得那么讨厌?他后面把全班学生都否定了,说同学们‘为所欲为,目无尊长,嚣张得很等。他是在说,他是深谋远虑、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而学生是无法无天、不知好歹的。你注意,当他特别自以为是、‘小人心特别强的时候,他跟学生的关系就会非常差,师生之间基本在闹对立。这样不可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她说:“这就有悖于我们的教育初衷了。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和学生和谐沟通,顺利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我们怎么做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呢?”

我说:“了解到小人理论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觉知自己的‘小人,包容对方的‘小人。 当教师反思自己而不是揪学生的错时,他就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比如,学生觉得我的民主管理不好,是不是我确实做得不好?怎么才能让他们觉得好?学生认为我软弱,是不是我在某些时刻确实表现得很软弱?怎么才能让他们看到我坚强的一面?学生感觉我无能,是因为哪些事情我没有处理好?我以后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认可我的能力?要通过自己的改变赢得学生的认可,而不是要求学生认可自己。”

她试探着问:“唐老师,你说的小人自我,我也有吗?”

我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每个人都有小人自我,你当然也不例外。你看了这位老师的文章,认为他说出了你的心声,这就是作为老师的‘小人心——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是目光远大的,是为孩子好的;而孩子们是不懂事的,是目光短浅的,甚至是讨厌的。这是典型的自以为是。根据小人理论,当一个人否定我们时,我们会很讨厌他。昨天我和一个高二学生聊天,他告诉我,他的语文老师,因为同学们都不爱听他的课而在班里大发牢骚,甚至说:‘你们班的个别同学,将来肯定会为了两块钱就去拿刀杀人的!说这种不理智的话,就是老师的小人自我被学生否定、特别生气时采取的一种激烈对抗方式。像你开始说的,学生逃课上网,你批评他就是对他最直接的否定,学生内心会很反感你,但又不敢表达,他只好用沉默来对抗。当老师的话语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反感时,他就有可能和老师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学生,在交流中不要一上来就否定他们。比如,你班的那个学生做出逃课上网的选择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但你不知道为什么。如果知道为什么,你说话就能说到他心里去了。我们和学生沟通的目的是教育引导他,让他听我们的,干吗要惹他讨厌我们、对抗我们呢?我们要说有用的话,而不是有道理的话。这句话你可以慢慢去悟。”

接纳:打开学生心锁的金钥匙

对于教师来说,接纳学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大家的脑子里有各种规则、观念,会本能地给学生的各种行为“贴标签”,比如迟到、逃课、成绩差、撒谎是不好的。教师常常会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喜欢他们,在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讨厌他们。事实上,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但这时教师偏偏不接纳、不喜欢他们了,所以,教师往往帮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

文清老师说:“我感觉接纳学生的迟到、成绩差、撒谎还相对容易,但有些行为确实很难接纳。”

她给我讲了几年前的一件事。当时她在初中教学,当班主任。班里有一个男生叫小奇,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家庭贫困。小奇穿的衣服又破又脏,浑身散发着长期不洗澡的臭味儿,成绩又特别差,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她很可怜这个孩子,带他到街上洗澡,给他买新衣服。当小奇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出现在班里时,同学们都觉得他像变了一个人。在她的关心下,小奇的学习成绩很快有了明显的进步,同学们也都开始和他玩了。小奇的变化让她感觉很欣慰。可是,有一天,她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一位女教师怒气冲冲地把小奇揪到她面前,告诉她:“小奇爬到女厕所墙头上往里面偷看!”她一听,都要气疯了,怒斥小奇:“亏我一直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干出这么下流的事来!”气极之下,她照小奇脸上就是一耳光!

在大家的观念中,男生爬墙头偷看女厕所确实是下流无耻的事情,而且小奇做出这种事来,也太对不起一直关心爱护他的老师了,所以文清老师当时的激烈反应合情合理。我听她继续讲下去,事情后来的发展出人意料。

原来小奇是被冤枉了!后来有几个男生告诉文清老师,当时在上体育课,小奇和他们一起踢足球,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女厕所里。他们认为上课时间女厕所里没人,就让小奇翻墙过去捡足球。没想到,恰好那位女教师在厕所里……

听完这个故事,我对文清老师说:“事实证明,小奇是被冤枉了。退一步说,如果他没有被冤枉,爬墙头就是为了往女厕所里偷看,对一个小孩子,我们就不能接纳他了吗?”

她吃惊地看着我,说:“我们所有老师都会认为这种行为太过分、太下流了!一个男生怎么能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呢?唐老师,你竟然认为这没什么?”

我说:“青春期的孩子有对异性的好奇心,这很正常。就算他真的往女厕所里偷看,我们也一样可以满怀爱心地接纳他,私下里批评教育他,而不是张扬此事,羞辱甚至打骂他。他只是一个孩子,不是强奸犯。你可能是把一个孩子出于好奇心的不当行为当成强奸一样的犯罪行为来痛恨了。学生来学校是为了受教育,我们当老师的,不就是承担着引导他们、教育他们的责任吗?我们可以悄悄地告诉小奇,对异性有好奇心是正常的,但要通过正当的渠道来了解,比如学习生理卫生,读相关的科普书等。甚至老师都可以买一本适合青春期孩子读的介绍两性知识的科普书送给他。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在犯错误时明白自己只要改正,还可以做好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那有可能真的会让孩子变坏。”

她点点头:“唐老师,我知道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你了。”

我说:“当我们的心对孩子完全接纳时,孩子会发现,他不需要努力变成一个什么样子才能赢得我们的认可,他可以很坦然、很自在、很安心地待在我们身边。他会很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很愿意把他的心里话告诉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做错事时是怎么想的,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从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他很开心、很幸福地成长。”

她说:“我明白了,接纳就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金钥匙。”

接纳是教育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接纳只是和谐沟通三大步骤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理解、建议。打开心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才可以送去春风,送去阳光雨露,在那个世界孕育美丽,孕育智慧,让孩子的生命在我们的引导下走向圆满。

(作者博客网址:http://tangzenglei.qzone.qq.com)

篇9: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

近年来,有关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外在的冲突,常常源于双方内心的对抗。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班主任老师,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在沟通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善意,愿意听我们的建议?

我要讨回公道

李飞鹏

一天晚上,我正在办公室看书时,电话响了,是德育处的老师打来的,他要我赶紧去一趟班里,说出事了。

当我赶到教室门口时,发现教物理的黄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小沙正激烈地争吵着,小沙还在啜泣。黄老师见我来了,立马数落起小沙的不是来,说他不仅扰乱课堂纪律,还不尊重老师,要求我处罚小沙。小沙也不甘示弱,说黄老师冤枉人,要讨回公道。我看两人的争吵已经严重影响到班里其他学生的学习,再说黄老师带着酒气,恐怕未必能当场解决问题。于是,我让黄老师先回去,并承诺一定好好解决此事。为了更好地了解事情经过,我叫上小沙和他的同桌一起来到辦公室。

经过小沙同桌的解释,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当晚黄老师因和朋友聚会,喝了一点酒,兴致颇高。在班里大讲他的青春往事。学生们见黄老师这么放松,也都放松下来,有几个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起了纸飞机,小沙就是其中一个。正当黄老师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时,一架纸飞机不偏不倚刚好撞上他的鼻梁。见此情景,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而黄老师被这突然的“袭击”搞得火冒三丈,大声质问是谁干的。班上学生见黄老师生气了,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而小沙还在回味刚才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扑哧”一笑。这一笑引起了黄老师的怀疑,接着,黄老师又在小沙的桌上发现了纸飞机。于是,黄老师断定是小沙在恶作剧。而事实上,纸飞机是学生小皮扔的。

小沙不承认是自己扔的纸飞机,黄老师在气头上就连拖带拽地把小沙弄出教室。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两人争吵的那一幕。

小沙来到办公室后,情绪仍未平复。我让他先去洗一把脸,再到外面做几次深呼吸。过了一会,我看他平静下来了,便对他说:“第一,我能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换作是我,如果受了委屈,可能比你还想讨回这个公道。”

小沙听我这么一说,眼泪又出来了。

“第二,黄老师在这件事中有做得不对之处,一是酒后上课,二是乱下结论,三是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针对他的这些不当之处,我接下来会跟他好好沟通。”

小沙惊讶地抬起了头,他原本以为我会偏袒黄老师呢。

“第三,在这件事中,你有没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呢?”

说完这句话,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给小沙一点思考的时间。小沙想了一会,点了点头。

我继续补充道:“如果你上课不玩纸飞机,黄老师还会怀疑你吗?我想是不会的。上课安心听课,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的尊重,你说呢?”

小沙听完后,明显有点不好意思。

“第四,如果你仍然觉得要讨回这个公道,我也不拦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那就是你对家长或对校长讲起此事时,都要如实汇报,不能隐瞒自己上课玩纸飞机这一事实。”

听完我的这些话,小沙再也没有说讨回公道之类的话,而是坐在我办公室里安静地思考,直至下课。

第二天,小沙在课后找到了我,兴奋地说:“老师,黄老师为他昨晚的行为向我道歉了,我也向他道歉了。另外我准备打扫一周教室卫生。”

在我班,上课违纪者,要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我笑着点点头。

点亮学生的心灯

安立国

我校有一个学生小王屡次违纪,每次违纪后,班主任都找他谈话,叫家长、写检讨,各种方法都使用过。班主任忙得焦头烂额,但一直没见小王有所转变。班主任摇头叹息,将小王归为“朽木不可雕”之类。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小王被调到另外一个班级。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多长时间,小王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之前几乎判若两人。

对后一位班主任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手段,我十分钦佩,为一探究竟,我专门向这位班主任请教。

他说:“我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第一次找小王谈话时,我问他将来准备做什么,小王说他想当兵。于是我就给他谈了当兵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良好的身体素质,二是拿到高中毕业证。这两个条件看来不难,但是依据小王现在的状态,很有可能在学校背上处分。如果真的背上处分,当兵时的政治审查这个环节就过不去了。如果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达到了,就因为自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你说冤不冤?这就是有所得必有所失,看似自己选择了轻松自由,实际上是给自己未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那样会得不偿失,有一天让自己追悔莫及。当时小王听得频频点头。最后我问他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小王说想入团,我告诉他,只要他好好表现,这事包在我身上。从此之后,他对我的话是言听计从。”

这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班主任,第一次找学生谈话,既没有批评,也没有提要求,更没有与学生形成对立。他做的就是倾听,倾听学生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实,每一位学生,无论学习、行为怎样。在他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梦想。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就是遇到事情时,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多一些美好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接受我们。

走进学生的内心,点亮学生的心灯,让学生看到实现梦想的希望,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开始认真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并产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如此,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我认为,这是当班主任的最高境界。

“我特别理解你”

薛晴

小张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子,她家境贫穷,学习不是很用功,似乎总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13年前我3岁,亲爱的妈妈就永远离开了我:13年后的今天,最疼我的奶奶也离开了我,为什么?”当看到她在本子上写的这些话时,我的心里很难受。这个孩子多么可怜!

我把她叫到身边,拍拍她的肩膀,轻轻说:“我特别理解你,真的!因为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30多岁,已有几个亲人离去。我也时常想,在未来岁月里,还会有亲人离我而去,这多么令人伤感!你这么小,就已经经历了这些,如何承受?伤口总是需要时间愈合的,到底是年长的人容易愈合伤口,还是年幼的孩子容易愈合呢?我至今没有答案,只知道有些东西曾经留在心底,慢慢会随着时间忘却的……”

说着说着,我突然发现,她的泪像珍珠一样掉落,她抽泣着,似乎一下子有很多情绪随着眼泪流出来了。

原来,接近孩子并不难。如果你能理解她,走近她,她会向你打开心扉的!

第二个晚上,她主动来找我问阅读理解题。我暂时不想给她讲题目,一来阅读理解题不是数学题目,看一下就可以给她讲;二来我更想给她讲的是人生方向。

我拈出一个关键词:方向。我说:“一个人总要有一个发展方向,你思考过你的发展方向嗎?每天、每个星期、每个月、每学期、每一年,你想要得到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有怎样的收获?这些问题你思考过吗?”她摇摇头,脸上有一种惊讶的神色,仿佛不知道还可以这样思考问题。

我告诉她:“老师有老师的方向,学校有学校的方向,你是学校的一个学生、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一个公民、世界的一分子。学校、社会、国家、世界、人类的发展,你都可以去思考。当你看清自己的身份时,你就会在心里充盈一种满满的使命感、责任感,会让自己沉静下来、稳重下来,就会去关注很多东西,心胸就会变得开阔。也许,你就没有时间去沉浸在自己的伤痛里了……”听着我的话,她的神情越来越惊讶,眼睛里闪烁出对未来的向往。

我很欣慰、很快乐,原来与人交流是这样美丽的事情。因为她的疼痛而感受到疼痛,因为感受到她的疼痛而帮助她走出疼痛,让她打开心扉,看到广阔的世界。这个过程就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不断受益于他人的指点、帮助。如今,我也开始了这样的生命旅程,帮助他人成长。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看到他们眼中的迷惘被对未来的希望照亮。每天去做这样的事情,真好!

如何把话说到人心里

万玮

主持人观点:

把话说到人心里,不是一件易事。我们跟别人说了一百句话,可能一句也没说到人家心坎里,过不了多少时间,这些话就会被忘光。一语中的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有心,第二种是无意。有心的人,对其谈话对象足够了解,对方在想什么,他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一切尽在掌握中;无意的人。偶然说了一句话,正好触动对方心事,如黑夜中一道闪电,照亮心灵。

一位好的教育者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是自己活得足够精彩,第二件是与孩子建立联结。第一件事叫内容,教育是影响、感染、熏陶,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是以身垂范,是教育的本质;第二件事叫方式,你的内容再好,孩子不听不看、不理不睬,乃至叛逆对抗,无功倒也罢了,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反而徒增烦恼。理论上来说,第一件事做得足够好便已圆满,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把这两件事情都做好,才算真正有影响力。

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意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对此,我有小小锦囊五个:

建立权威。相对家长,教师有天然权威。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但通常听教师的话。少数教师居然会搞砸,不是缺乏经验,就是自身能力不足。学生听教师的话是因为他们身处班级之中,班级是一个组织,组织中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活动。有领导天赋的人可以在一个很大的组织中形成个人权威,对组织成员具有极强的控制力。

展现魅力。不可否认,有些教师是天然的明星,他们要么外表靓丽,要么学识渊博,魅力无法阻挡。既是明星,便有追星一族,教师若成为学生的偶像,说的话都会被学生听到心里去。也有大器晚成者,通过后天努力,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在学生眼里便更有一分成熟魅力。

志趣相投。如果教师自身魅力不突出,那就必须在教育方式上求突破。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常常是以兴趣爱好分群的,对于那些难以沟通的学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加以筛选,与学生使用共同语言,沟通的渠道便妥妥地建立了。

释放爱心。一些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爱心满满,却缺乏爱的能力。所谓爱的能力是要让被爱者感受到你的爱,否则是爱而无功。对教师而言。赞美与鼓励是很好的路径。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很欣赏你,在你成功时送上赞美,失败时送上鼓励,你自然对他心存好感。如果对方不但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那你更是要感恩在心,一有机会,便当涌泉相报。

学会聆听。西方有谚语云,为什么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乃是让人少说多听。把话说到人心里,乃是要触动对方心灵。伽利略早就说过,你永远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自己发现一些东西。用倾听的方式让别人倾诉,在倾诉的过程中,他自己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必要时,你只言片语稍加点拔,就会事半功倍。

把话说到人心里,需要极大的同理心。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理心的背后乃是慈悲心。每个人都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给予一些,多承担一些,多包容一些,既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修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话说到心窝里--后记】相关文章:

温暖心窝范文05-17

暖透心窝范文05-17

用爱心温暖你我心窝09-03

直戳你心窝的伤感个性签名04-20

话说日记05-01

话说对联范文05-16

话说长江一范文05-19

分析话说长江范文05-25

话说端午活动总结07-03

话说高考英语作文07-03

上一篇:五名校校长:取消高考将是灾难?不能过早分文理下一篇:2023考研泰囧 2024年考研勿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