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家乡的端午节

2024-04-17

范文家乡的端午节(共14篇)

篇1:范文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1

我家乡的端午节爸爸说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奶奶是江西人,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的端午节可好玩了。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吃粽子了!

爸爸说他们那时候的粽子都是奶奶自己包的,而且左邻右舍的都会互相换取各家的粽子。因此,爸爸每次吃的都是不同口味的粽子。那时候各家包粽子的材料都不同,有的用艾叶,有的用竹叶,有的用荷叶,所以他们吃的粽子长的模样都各不一样!

想想真的很神奇!

我问爸爸:“东西都不一样,怎么包粽子啊?都是什么味道的啊?”爸爸告诉我:有的粽子是三角型的,有的是长方型的,还有圆锥型的。包肉的就是咸的,其他的包各种豆类和枣的就是甜的。有用糯米包的,有用黄米包的,有用绳子包的,有用竹叶包的,花样可多了!

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蒸五到十分钟就可以吃了。可以蘸着糖吃,也有的是蘸着酱油吃。爸爸自己是最爱吃竹叶包着肉的咸粽子,我呢?好多都没听说过,我想我都爱吃!

只是爸爸说现在好多传统的原料和风俗都改变了,所以我们家也很久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粽子了!

尤其是那种左邻右舍大家互送粽子的习俗已近没有了,没有了那份亲情,所以现在的粽子也就没那么好吃了,而且我们现在吃到的粽子大都是超市里买来的,所以味道比较单一,真遗憾!

我真的好羡慕爸爸小时候能有那么多的好粽子吃!

爸爸还告诉我,划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我也没有见过,真的好想过一个爸爸小时候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2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节日的习俗丰富多彩: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吃清明团……而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吃粽子。

每逢端午节那日,我们要赛龙舟、吃粽子,吃咸鸭蛋、挂艾草……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了。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一个故事: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当初他因国破家亡,悲愤不已,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人们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粽子扔进江里,希望他们吃粽子,而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

粽子不仅来历奇异,而且粽子的种类,也有很多,有咸蛋黄酱肉粽、枣泥粽、红豆沙粽、绿豆粽……种类繁多,令人垂涎三尺。眼花缭乱的粽子,个个都是我的最爱。

吃完香喷喷的粽子,我们就会赶去西溪湿地看龙舟比赛。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兴奋。

龙舟赛开始了,舵手们意气奋发,随着鼓手击打出富有节奏的激越鼓声,划船的姿势整齐有力,小舟如离弦之箭飞速向前,两岸挤满了观众,呐喊声如同响雷一般,热闹的气氛顿时涨到了最高潮。我兴奋地跳了起来。陶醉在龙舟赛的比拼中…端午节,一个热闹的.节日,一个蕴涵着丰富民主文化的节日,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3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不能实现爱国理想,便抱石投于汨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楚国百姓为了防止鱼虾侵蚀屈原,便投米粮于水中,希望鱼虾只吃米粮。后又传说,屈原托梦给一位老渔夫,百姓所投的米粮被蛟龙所食。人们用树叶包饭团,发展成粽子。端午节至今仍保留着塞龙舟,包粽子,吃五黄,挂艾草的习俗。

每年端午节,我们家会包粽子。妈妈会包我爱吃的梅干菜肉棕。我见过妈妈包粽子。首先,妈妈拿出浸泡一样舒展开的粽叶,那一片粽叶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然后,将两张粽叶叠在一起,在中间轻轻的一折,很像一个斗笠。接着,放一点糯米,用手拨一拨,把梅干菜和肉放在糯米中间,在上面盖一层糯米。再把叶子对折,并裹上一片大粽叶,在头上折一个角。只见妈妈紧紧地捏着手里的粽子,快速地用绳子一圈一圈地扎紧,打结。一个玲珑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

当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叶,一口咬下去。只听妈妈喊:“小心烫!”并拍拍我的头说:“小吃货,不要只顾享受美食,我们传承的不仅是传统习俗,更要传承屈大夫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4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能够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就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就是过节平常就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仅好吃,此时最主要的就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就是我和母亲一齐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就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就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就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向带着,据说能够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就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就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就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就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此刻浓。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5

端午划龙舟,在印象中,所见过的龙舟是不多的。小时候,以为龙舟就是漂浮在水上的一条龙,一条金龙,人在金龙上歌唱舞蹈。

记得有一个端午,天空下着雨,雨帘蒙上了人们的眼眸,若隐若现,我嚷嚷着呼喊父母带我去看。饭后时分,父亲便领着我和哥哥去到西江边上,高高的堤坝两旁站满了人。只见河中,十几个壮汉坐在看着像龙的长艇上,立在龙头旁的人奋力击鼓,鼓鸣声中,几艘长艇整齐向前冲去,舟上的人用桨奋力划水,白色的水花在龙的躯体两侧飞溅。龙舟所到之处,层层浪花泛起,交错碰撞,十分壮观。不久,龙舟远去,消失在了朦胧的雾气中,神秘莫测。原来划龙舟不是看歌舞表演,就是几条金龙在水中奋勇争先,飞舞戏耍。

尽管下着雨,观众们无不激动着,欢呼呐喊声势震天,龙舟的每一点动静都刺激着观众们的神经。小时候觉得热闹非凡,堪比新年时逛花街,便也随大人们跳跃欢呼。幼时,龙舟比赛非常难得,家家户户的男人都要参加,展示自己的勇敢。据说以前,小孩子还要洗“龙舟水”,以保证平平安安没有病痛。想到此处,极想尝试一下,却发现河水浑浊,有污渍漂浮其中。这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早已流入了多条河道,这条河水已经不再清澈。我收回伸出的手,心里暗暗叹息。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6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模板7

粽叶香随着农历五月初五龙舟打鼓声响起,飘入高州千家万户中。

说起端午节,我们那里更喜欢叫它龙舟节,但在乡下地方,也鲜有条件赛龙舟。我记得我们那边有一首每个孩子都会用家乡话唱的歌谣:腾腾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糍,五月初五龙舟节呀,阿妈带我睇龙船,我唔睇,我去睇鸡仔……小孩都是在这样的歌谣中,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龙舟节。

每年在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妈妈就会泡上一盆糯米,为第二天早上包粽子做准备。一般都是姐姐和妈妈一起包,我和弟弟在一旁看。我们的粽子是四角型的,有两种味道。一种是碱水粽,呈金黄色的,有种淡淡的清香。另一种是咸香粽,主要材料是以绿豆、瘦肉、咸蛋为主,味道醇香浓厚。

除了包粽子,端午节还有吃荔枝,喝艾酒,洗艾水澡的习俗。当天一大早,奶奶已经把刷牙的水准备好了,上面还飘着几片艾叶;到了正午十二点,奶奶就会到田野山沟的一些地方,找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大大一摞,夹杂些艾叶,放进灶房里煮水给我们洗澡,传说会洗去一个人身上污秽,让人精神气爽。爷爷奶奶还会在端午前一个星期酿艾酒,让每个人在节日都能喝上一点,每次我都迫不及待的叫着“我要喝,我要喝!”因为味儿是甜甜的,连我们小孩都很喜欢,总会和大人们争着喝呢!

说着说着,仿佛又飘来了那过节的快乐和那浓郁的粽香……我爱我家乡的端午节。

篇2:范文家乡的端午节

在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端午节习俗作文二: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我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我们还做了些什么,还因为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节日总归是要过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我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我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在10年**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我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因为,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习俗作文三: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篇3:家乡的端午

端午, 在家乡闽北光泽县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五月五端阳日, 曰天中节。取蒲艾葛藤悬门户, 谓之压邪。古禁蛇, 采草煎汤淋浴, ……每坊一舟竞渡, 首尾有龙, 两旁各列车余人并发悼歌而纵之。……”

看, 节前的这些天, 许多人家的妇女和孩子早早就成群结队上山去采箬叶, 这一般是妇女孩子的事。箬叶属竹类, 叶子片大, 竿细矮小, 与其他竹子不同。人们采回叶来洗干净, 放在外面晾干, 一片片叠好, 留着准备包粽子。还有人专门去采回来扎好一叠叠, 拿到市场上叫卖。买回去包粽子的人很多, 一会儿就卖光了。

到端午的前一两天, 许多人家就开始浸好糯米, 然后叫上几个要好的妇女姐妹上家来帮助包粽子。今天你帮我包, 明天我帮你包。她们一边包一边说笑, 或唱当地的《端午小调》:“一天采箬叶呀, 二天泡糯米, 对角包成粽呀, 先去敬祖宗, ……”她们的手很巧, 熟练地将粽叶对角、折叠、绑扎, 或包成三角、四角、五角、六角不等形状。各家包的粽子内馅风味不同, 有的是咸粽子, 有的是肉粽, 有的是豆粽, 有的馅里放几颗红枣。十个一串扎好, 放进锅里蒸熟。大家先尝几个, 然而挂起来, 留到端午这天吃。还有的亲朋好友你送我一串, 我送你一串, 各种味道的都互相尝到。当地儿女亲家的有端午送粽子习俗, 这也是一种人情来往的礼节。

到了端午节这天, 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吃粽子时许多人家先先敬祖宗, 用碗盛上几个放在祖宗的牌位前。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用一个碗装上糖, 将粽子一个个剥开箬叶, 用筷子挑上伸进碗中沾满糖, 然后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吃开来。热烘烘、甜滋滋的粽子, 清香可口, 孩子们狼吞虎咽, 一个接一个地直吃到肚子溜圆。大人们边吃边看孩子们吃, 脸上漾起满足的笑容。老人们吃上一两个, 又会唠唠叨叨地说上陈年端午的往事, 但也让人听了不烦。

端午在家乡光泽还有一种“备节茶”的风俗。端午前后, 人们选菖蒲、艾叶挂在门上, 以驱邪虫。小孩的脸上点雄黄, 是让虫蛇闻气味走开不被侵犯。光泽是山区, 满山是草。端午这些天, 到处草药香。城乡街头、村口、墟市到处有人叫卖草药。鱼腥草、车前草、凤尾草、淡竹叶、茵陈、半边莲、七叶一枝花、艾叶……民间懂草药的人很多, 卖的人大都通药理, 一边卖一边帮你选择。民间说是端午节“前三后四”七天, 天上药王菩萨会将药力洒在百草上, 所以药效特别好。而实际是因为草在这时候是成熟期, 达到药效。人们将采来的药草洗净晒干, 用篮子和塑料袋装好挂在檐上, 备在那里。当地人家少则备几种, 多则备十几二十种。家中有谁有个头疼脑热、肚痛腿疼, 随时要用随时取下炖服。还有到端午这天, 很多人家都会取一些常见病防病保健性的草药放在一起, 烧上一大锅, 家中每人喝上一大碗。本地这叫‘啰嗦茶’, 会防病治病。说是:“喝了“啰嗦茶”, 一年不生病, 家人都平安。”家乡人注重口彩, 说喝药不吉利, 讲喝茶。这端午“备节茶”的风俗, 在家乡流传了千百年, 是家乡山区人们长期防病治病的方法, 既有效, 又省钱, 所以在民间很盛行。

最为亮眼是家乡端午赛龙舟的景观。古时光泽城区分为八坊, 从宋朝建县开始每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赛。这也是民间古老的竞技体育活动。家乡溪水绕过县城, 从西关流到东关, 每坊到端午时出一条龙舟。龙头上扎红花, 划舟人头扎红带, 腰系红绸。一声令下, 划舟人奋力挥浆。两岸围观的人齐声呐喊, 大人们助威“加油、加油!”孩子们欢呼跳跃, 一路跟跑。两岸鞭炮声声, 可谓惊天动地, 实是端午一大民俗风情。龙舟赛出名次, 会有花红奖励。还有一人一只鸭子, 增添了喜庆, 让人们津津乐道很长时间。由于赛龙舟安全问题, 在明朝时曾被禁止好长时间, 后来又恢复过来。

出生和成长在这里的孩子都经历了家乡端午的氛围, 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记得小时候, 我和母亲一大早上山采箬叶, 中午背着大捆箬叶回来。帮母亲洗好晾干, 小孩围着看大人包粽子。在端午节中午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 觉得格外香。然后会揣上几个粽子出去, 与邻居家的孩子换着吃。上山采草药我也经历过, 每次跟着大人去山上采, 所以小小的我也会认很多药草, 每年家中都会备很多的草药, 以防用时所需。有几次我感冒生病, 母亲都是炖上一大碗艾叶水让我喝下去, 然后盖上被子发汗, 第二天就好了。更有端午看龙舟的情景, 我和许多孩子总是沿着河岸跟着龙舟跑, 大声地叫喊着, 父母怕我们掉下河去, 总是在后面呼唤着我们回来。

篇4: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在江苏省兴化市的一个村子里,这里水多、田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每逢端午节要来临,宁静的芦苇塘里就会变得热闹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地到芦苇塘里摘粽叶、拔菖蒲、割艾草,歌声、笑声响成一片。我的奶奶自然也在摘粽叶的队伍中。粽叶摘好后,人们都会回家把粽叶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晾在绳子上,为包粽子做好准备。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楚国才子屈原受到权贵的排挤,觉得报国无门,于是就投入汨罗江自尽。人們怕鱼儿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粽子投入江中,以裹鱼腹。为了祭祀怀念爱国诗人屈原,从此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就流传开来了。

端午节这一天,最快乐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我早上会早早起来,吃粽子,粘白糖,鸡蛋两口吃光光,然后再拿两个鸡蛋放在妈妈用彩线给我编的“蛋兜”里,一路上哼着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往学校奔去。咦,带鸡蛋去学校干什么呀?原来,在我们这儿,小孩子们有一个“斗蛋”的习俗呢。将鸡蛋两两相撞,看谁的蛋厉害,能把对方的蛋撞破。败了就吃掉,赢了继续找人斗。整个课间,学校里到处是孩子们斗蛋的场面,其乐无穷呀!

中午的美味就不必介绍了,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上了“五红”,真是大饱口福!

盼着今年的端午节快点到来!

江苏省兴化市边城学校春芽文学社

简评:

在孩童的眼里,节日的享受其实就是吃喝玩乐这么简单。而小作者还能因此联想到相关典故,不容易了。因为有了快乐的记忆,所以多了幸福的期盼。如果同学们都带着愉悦的心态去审视家乡的风俗人情,一定也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指导教师:谢兰粉

篇5:家乡的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说到端午节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农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头自投汩罗江,当地的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屈原不被鱼儿吃掉,家家户户包粽子,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后来,人们为祭奠他,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记得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到舅舅家过端午节,看到一粒粒“小珍珠”堆成一座小山,我明白了,是舅妈在包粽子,只见她先把洗干净的粽叶叠成一个“蛋简”形状,上面露出了“大叶子”。 然后把糯米到入“蛋简”中,塞上肉,再用筷子垛实,最后,把粽子折成一个狗头形状,用绳子把它捆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包好了。看起来挺简单的,我开始动手了,随着舅妈包粽子的步骤学了起来,最后,想把它捆紧,结界发现米粒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又练习了几次都失败了,我只好放弃了。

过了一会儿,舅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我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了整个厨房……我们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口味,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我边吃边想,虽然我没尝到我亲手包的粽子,也不知道我最爱的花生粽怎样包。但是我从包粽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篇6: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形成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又称“重五节”、“重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但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7: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我的家乡地处美丽的清水江畔,端午节是家乡一个有特色的节日,也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每年端午节都有很多的庆祝活动:包粽子、接刘家的人来过端午、挂艾蒿、赛龙舟等。家乡粽子的制作工序很复杂,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端午的前一天就把制作粽子的糯米浸泡在干净清凉的井水中,浸泡时还要加入适当的草木灰,糯米和草木灰的比例最好是1∶3(即1斤的糯米要3斤的草木灰)。如果没有草木灰也可以用石灰替代,但糯米和石灰的比例就当然不是1∶3了,因为石灰的碱性比草木灰要强很多。目前,我家乡还是用草木灰来浸泡,因为草木灰浸泡的粽子别有一番香味。第二天,就把浸泡的糯米挑到井边或溪边去把草木灰洗干净,然后用一种特殊叶子来包粽子。粽子包好后,不是用高温锅煮,也不是用电器蒸,而是把粽子放在一个大大的铁锅里加上适当的水,用柴火慢慢的煮。这时,掌握火的人就特别重要了,因为火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火过大了粽子会烧坏的,而且煮出来的粽子是夹生的;火过小了煮出来的粽子会烂得很快,不能久放。火候适当煮出来的粽子油光滑亮,黄里透白,美味鲜嫩,香气扑鼻,一看就勾起了人的食欲,让人垂涎三尺。

煮粽子时,还有两道非常神秘的工序,一是煮粽子时要在锅盖上放一些锐利的铁器,如菜刀、剪刀、柴刀等。现在我都还没弄懂其真正的用意,只是听父辈们说:是为了驱邪。二是煮粽子途中要把房门关好,不要让外人进屋,特别是怀有身孕的女人,否则会带来邪气,粽子会煮不熟的。这就像鲁迅先生在《阿长与三海经》一文中写的“长妈妈不允许„我‟走进刚生小孩的房间里的道理一样吧”。“接刘家的人来过端午”这一习俗只流传在我的家乡。在我家乡,刘氏家族是不过端午的,而是过“六月六”,这一习俗在我的家乡说法不一。一曰:刘氏家族是为了避开全寨子都在同一天过节,不便互相做客,所以推迟到“六月六”这天来过节。“六月六”这天,刘姓家族也像其他姓氏过端午一样包粽子、挂艾蒿等,还要邀请其他姓氏的人一起过节,气氛也非常热闹。二曰:刘氏家族的人勤劳,不想担误农活而不过端午,因为端午这天,我的家乡正是栽秧农忙季节,等到农忙结束,他们再邀请亲戚朋友相聚,共同庆祝农忙结束的喜悦心情。三曰:刘氏家族不是我家乡土生土长的,而是为了逃避当时战乱年代的苦难生活而迁徙来的,所以就不与当地的人一起过端午。菜正云霄赛龙舟是我家乡端午节的一项大型活动,每年端午,每个寨子都要分别组织男女龙舟队参加比赛。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们都拿着自己家的粽子,一边吃一边走着去观看龙舟赛。端午节前几天,各个寨子的龙舟队早就摆开了阵势,犹如“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感觉。比赛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船上鼓声震天,一鼓作气,两条龙舟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秒钟,向着同一的目标进发。岸上观看的人群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那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场面,令人们叹为观止。龙舟赛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我想:龙舟精神如果诠释到我们今天来讲,就是“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有必要一如既往的发扬龙舟精神,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努力拼搏。家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你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今天,看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生活欣欣向荣,日子红红火火,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篇8:家乡的端午节

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很不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说到端午节,最不可少的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外婆家的粽子用碱水将糯米浸泡透,使糯米染上淡淡的黄色,枣子为馅,绿绿的苇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四角小粽,扎紧。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剥开的粽子,有苇叶的清香,黄澄澄的粽子显得饱满,圆润。浇上糖浆就可以吃了。我最爱吃粽子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把馅放得足足的。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苇叶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篇9: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日子,人们以包粽子等各种方式来祭祀他。家乡的人们也沿袭这一传统,农历五月一到就为过节做好前期准备。妇女们甚至在春季便开始上山捡“禾”,晒干后藏起来。在包粽子前拿出来,从中选择一些较好的作为粽叶(包粽子用的),洗干净之后再日京干。还要劈几根棕叶,冲洗干净并撕成长条形,用来包扎。因为生活在山里,所以她们可以较容易地从山坡上或草地上找来一些艾蒿、菖蒲、枇杷叶,称为“午时草”,收集起来作为初五这一天全家沐浴成需的主要材料。她们还会从市场上为自家的孩子买一两副新的夏令服装,让孩子们沐浴后换上。

家乡的端午节,人们常会用顺口溜概括出“初一糕、初二桃、初三螺、初四艾(蒿)、初五粽”的民间习俗。其中,初五吃的粽子的变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提时候,在端午节能吃到用糯米包的粽子,就觉得挺幸福的,因为那时大米的数量是有限的。即使到了端午节,家中也不会拿出足够多 的糯米来做粽子;而且粽子的内心也没包什么东西,吃时需蘸一蘸白糖,但白糖也很贵,往往蘸一次要吃好几口,可一家人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嘴馋的小孩们总觉得不够吃。很快地村子里的粮食丰收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有足够的大米来解决“肚子问题”。这样,到了端午节,许多家庭可用较多较好的糯米来包很多的粽子,有的还拿去送人。人们也开始讲究吃的文化,注意怎样的粽子才好吃?于是,家庭主妇们把粽子做得越来越精细。她们在形状上 下了一番功夫,把粽子包成牛角状、羊角状或其他的形状。又在粽子的内部,用蜜枣、黑豆、瘦肉等做成馅,也有的做成咸的馅;然后把它们放进锅内煮,煮熟后的粽子挂在室内比较通风的竹竿上;这样可以防止粽子变质,又可以延长藏放的时间。节后,粽子就成为家里的成人干活时的点心,或孩子们随手可取的“零食”。这种粽子现在越来越多地受 到人们的喜欢,因为它的味道和口感实在太好。

初五,这一天是端午节中最热闹的日子,大人和小孩都很高兴,大人可以在家里休息,也可以边挨家串户地品尝各种粽子,边海阔天空地闲聊。孩子们高兴的是能在这一天有新衣裳穿。因此,天一亮就起床,急着催母亲快点煮“午时水”和鸭蛋,以便早点换上新衣和先拿到大个的鸭蛋。家庭主妇们早早起床,把已采摘的艾蒿插在门窗旁,用来避邪。接着去店铺买几斤新鲜的鸭蛋,每人至少一个,将它们放进“午时水”中煮。据说吃了这种蛋,可以壮身祛病。而已煮沸的“午时水”用来沐浴,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沐浴后都必须进行更衣。中午,家家户户煮一顿面条吃,再从电视中观看龙舟比赛。

篇10: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棕子,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个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就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棒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那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端午节那天我因为嘴馋,吃了一大个粽子饱过头了,差点就吐了.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个月,增城多个小镇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我们村里虽然没有划龙舟,但是也有很多亲戚朋友请去吃饭,很是热闹.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

篇11:范文家乡的端午节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篇12:范文家乡的端午节

想起以前,大人放烟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个不亦乐乎。年前,大人们就会大手大脚地买许多烟花爆竹储备家中……除夕这一天,大人们忙完了简单的祭祖仪式后,便点燃的香点燃那根绿线,只听“嗞嗞嗞”的声响,后来便听到了那美妙的声响“嘘——啪——”。仰望天空,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像极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红的、黄的、紫的、绿的,颜色一个比一个光鲜亮丽。不光我们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声此起彼落,烟花绽满天际,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

小孩子们也不闲着,悄悄拿着大人给的红包,来会奔忙于超市,小商店。不为别的,只为买摔炮玩。有的胆子大一点,买声音较响的“大红鹰”玩,还有的索性学着大人样,买大火炮。

而我最喜欢的便是“大红鹰”了,从中拿出一根,在盒子边红线的地方一划,便会发出“嗞嗞”的响声,冒出点点白烟,接着立马扔出去,让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将它摆成一条龙的形状。点燃“龙头”,然后看着“大红鹰”从“龙头”炸到“龙尾”,看起来就是“火龙”,很是壮观。还可以把点燃的鞭炮扔在水里,在水中炸开,炸的水面上层层涟漪……

而现在,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点鞭炮渣,闻不到浓浓的火硝味,让人感觉缺少了年味。我怀念以前的时光,但为了环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篇13:家乡的端午节350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服。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却很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俩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时嘴馋了,就道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有那种余香了。

除了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显得格外清爽。虽然我穿的依旧是穿过N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无法抵挡。

我们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不过我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子??举办砸蛋大赛。端午节的蛋不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砸的,或两两相碰比谁的更硬,有或者拿来当子弹,瞄准射击。当砸蛋大赛落下帷幕时,只留下满地疮痍,一股腥臭,确实其乐无穷。

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节就顺利闭幕了。

篇14: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家乡小河边的芦苇已经长大了,在清清浅浅的小溪里随风摆动,在那里向小朋友不断招手,好像在说:“端午节快到了,你们大家来采芦苇,别忘了来找我。”竹笋顽强地从土地里钻出来,摇摇身子,来凑热闹,顺便带给我们一些竹笋叶,好像在喊叫:“快来罗!多么嫩的叶子呀!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

农历五月是一个灿烂的春天,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忙得不易乐乎,拿起小篮和大伙蹦蹦跳跳来到河边,动起手,别看我们小,但打芦苇叶的速度可不慢。大家像比赛似的,抢着打。不一会儿,我们的篮子里装得满满的,一眼望去芦苇像被拔去新衣裳。芦苇打好了,我们又来到竹林,竹笋已经长成青竹,身上的叶子也落了下来,我们捡在青竹旁边的落下来的叶子。但我们不会去掰那些新的没有落下来的竹笋叶。因为下面的竹子还没长好,拔去之后,下面的竹子会坏掉的。

收获满满的我们高兴得回家了。妈妈把芦苇叶和竹叶煮了一下再捞出来,把糯米泡好,准备好腊肉和红枣。要开始包了,把三四张芦苇叶放在一张竹叶中重叠在一起。小孩子也七手八脚动起来,把好好的粽子包的歪歪扭扭的,粽子煮好以后,香味四溢,看着自己包的粽子想笑,但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我们把自己的粽子拿着四处跑和别人交换着吃。

上一篇:大型客户端网络游戏概况下一篇:培蕾幼儿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