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2024-04-21

“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通用8篇)

篇1:“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阅读陶行知,思想在80多年前的文字里拓展疆域。一篇篇朴素又富含哲思的文字越发让我觉得,现在倡导的新课标只是对80年前陶先生倡导的新教育的一种回归,陶先生一生的呼吁也没有改变的教育现实如今依然顽固,我们的教育一路迷茫一路思考之后,又必须要重新回到陶先生的思考里,以新课标的方式找到新教育的突破口,期待这样一次质的改变。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是他在68年前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发言,读前辈,观如今,更觉得感慨万千。一个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的校长,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开拓者在这样的每天四问里充实着自己的生命,也让我们这些后辈自惭形秽。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我可曾这样每天在反思和行动中自我成长?看看身边的同行,还简单地把“奉献”作为教育的唯一宗旨。却没有发现,一味的“奉献”也只看到了掏空自己给学生的“输出”,掏的越多,输出也多,奉献越多也就越心安理得,以为这就对得住这颗良心。殊不知,简单的重复“掏”总会“空”的,还有一种“奉献”叫“成长”,俗话说“全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就是这个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提高才是自己可以源源不断的“掏”的前提和根基。

有时候,我想,老师们之所以不“成长”恐怕是在学校严控之下几乎找不到可以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在学校永远看不完的作业、永远处理不完的杂事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精力,我们只能选择苦涩面对。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的时候谁还不得陪陪家人,放松一下迎接又一个疲惫呢?每天四问,即使问了,可怕也只是徒增自卑、徒增遗憾?

一定是这样吗?在看这每天四问的时候,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李镇西老师每天执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显然,这“五个一”就是对每天四问的最好履行。作为教师来讲,李镇西老师是值得我敬重的老师。他二十多年的从教之路,教育教学的经验之谈,都给我很多启迪。李老师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还是每天坚持完成好自己的“五个一工程”。反思我们不问不做的理由是否成立?

一个人下决心不难,一天做好五件事不难,难就难在每天都要做好这五件事。李老师的坚持成就了他的教育生命。李老师的生活是充实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是很高的,他没有浪费哪怕是极少数空闲时间,就连下课从教室到办公室的路上都还下意识地小声地朗读课文。“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李老师的话道出了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的生活和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融为一体,这种教师,能不干出一番事业来吗?

教育不是吃祖宗饭,也不是吃大学的老本儿,只有把工作当作事业,把教育当作与自己生命紧密相联、与生命质量一同成长的神圣事业来坚持奋斗的教师,才能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时刻看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工作、生活中矢志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梦想。

陶行知,李镇西,能够坚持“每天四问”和“五个一工程”的所有老师,让我尊敬,让我一辈子铭记在心。

篇2:“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董 欣

本学期,结合个人读书计划,重点阅读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当读到其中的《每天四问》时我深有感触。“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用简练的语言从健康、学问、工作和道德四个方面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并且列举了许多详细的内容,告诉了我们做到每一点的方法。文章虽写于50多年前,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讲就是每日“四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反思自己一整天的工作情况,工作表现。的确,反思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更新,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只有变化的教育,才会有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叩问自己:"最近教育教学上有没有提高?课前有没有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并且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课堂上有没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有没有认真写好教学计划,认真研读新课标?有没有 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儿童进入小学之后,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楷模。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平时对待学生方面,有没有对学生耐心指导,给予适当机会进行鼓励?有没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没有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运用学校、家庭各种因素提高学生的成绩?当然,针对不同性格以及家庭环境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一点,我有没有不断的进行摸索?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在班级教学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动,要使整个课堂的互动成为有效教学的积极因素,教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班级与课堂管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有没有具备班级与班级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有没有掌握班级中学生整体上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有没有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这也就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积极参加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

《每天四问》这篇文章好象在用很朴素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些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而这也许正是它的价值所在。读着这一行行文字,我仿佛听到了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他的话语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温暖。先生的《每天四问》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行为参考,我们若是能将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提醒自己,那么相信在许多方面都是会有进步的。

篇3:“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直指生命价值的基础地位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 任何价值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都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任何价值都是人创造的, 任何价值也都是为人而存在的, 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价值的本源或基础。伤害他人生命是一种犯罪行为, 属于刑法处罚的行为。而不珍惜自己生命价值的主体, 导致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漠视,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无疑, 没有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其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用“健康第一”作为提出“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缘由, 他具体地举了两个因病去世同学的例子向师生们说明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 他明确地指出:“为国家民族而珍重着每一个人的身体的健康”。[1:518]身体的健康不是为了蝇营狗苟地存在于世, 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为国家、为民族而珍重自己身体的健康。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社会价值的基础。目前国内价值哲学研究领域对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占主流的是“满足需要论”, 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 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 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2:79]对价值的理解, 需要放到主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 同样, 人的生命价值也需要放到相应的价值关系中来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分为效用价值与人道价值。其实, 人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整体, 没有必要把它分为效用价值和人道价值。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就是把人的生命置于价值客体的位置, 看它的存在是否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生命的存在满足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是生命价值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生命如果没有创造价值, 比如生命的主体非常不幸而成为植物人, 那么他的生命价值又如何理解呢?“人道价值”这个概念主要就是指这种没能创造价值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其实, “满足需要论”依然能够解释类似植物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维持主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方式, 而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满足了主体生命存在的需要。在这样的价值关系中, 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是直接同一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的直接同一并没有否定“满足需要论”, 而是“满足需要论”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对于人的生命是人价值提升的基础, 费希特说到:“我的生命是我实现道德规律的唯一条件。我绝对得到了实现这种规律的命令。”[3:287]人的生命价值不仅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 也是人作为价值主体而“享受”价值客体的基础。因此, 为了使自我的人生能够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每天反省自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就是为着现在和将来人人能够出任艰巨。”[1:518]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出任艰巨”就是要担当起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 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叩问生命价值提升的能力

关注身体健康是为了能够“出任艰巨”, 要“出任艰巨”仅有生命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升生命存在的能力, 使自己有能力“出任艰巨”。这就有了生命健康基础上的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尽管陶行知先生还未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出任艰巨”就离不开知识或学问能力的提升。

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问能力, 他提出了五个字的方针:“一、集、钻、剖、韧”。陶先生提到的“一”并不是封闭在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放弃对“博”的追求, 他所说的“一”是注意力的集中, 他强调师生们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于特定的问题上, 一心一意地专研下去:“一是‘专一’的一。‘专一’在英文为Concentration,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能够专心一意的研究下去, 必然能够有一旦豁然贯通之时。”[1:519]他强调的“集”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感性材料, 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才能通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集字在英文为Collection, 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 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 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才能够‘迎刃而解’, 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1:520]他所说的“钻”和“剖”类似与毛泽东所说的对感性材料的“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钻是钻进去的钻, 就是深入的意思”。“‘剖’字在英文为Analyzation, 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搜集得来的材料, 除了钻进深入之外, 必须更加着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 分析入微, 如同在解剖刀下, 在显微镜下, 看得明明白白, 分析得清清楚楚。”[1:521]“韧”是对前面所提到“四点”的持之以恒的坚持。“非知之难, 行之惟难, 非行之难, 终之斯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知道该怎么做并不是困难的, 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地坚守。“韧是坚韧, 我希望大家在做学问上, 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 历久不衰的, 始终不懈的坚持下去, 终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1:521]学问能力的提升, 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有坚韧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青年学生的自杀归因于他们的心理问题, 而促使他们选择极端方式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畸形的生命价值观。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更没有意识到实现使命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储备, 因此就没有了承受挫折的勇气, 看不到自己“苦其心志”后的“天降大任”, 为渺茫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无价值感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占了上风。

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反思着生命价值的意义

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动为客体, 不断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 生命价值的提升根本上要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体现出来, 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不断创造价值, 这就需要立足于每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 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动物只要不患病, 有足够的食物, 就别无他求。人也应该如此, 但现实并非这样, 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4:189]

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的基础, 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在躯体方面, 道德规律的那种涉及我们自己的规定作为命令来看, 因而从肯定的角度来看, 要求我们承担起一项职责, 即营养我们的躯体, 用一切方式增进其健康与完好。”[3:293]但仅仅关注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存在, 还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人所承担的使命, 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要拿健康冒险去寻求生命价值更大的提升, 为此, 费希特论述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切勿拿你的健康, 拿你的躯体和生命去冒险。凡是在职责不要求这么做的地方, 都没有必要去做。如果职责要求这么去做, 我则绝对应该冒着一切风险去这么做, 因为完成职责是我的绝对目的, 而我自己的保存不过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3:286]在费希特看来, 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 而完成自己的职责通常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岗位。对此, 陶行知先生说到:“第一点最要紧的, 是要‘站岗位’。”“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教育自己知责任, 明责任, 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1:522]时刻不忘记自己的岗位责任, 是不断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精神态度。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岗位,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都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基地”。

实践活动是生命价值转化的桥梁, 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总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岗位体现出来, 就某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可能显得微不足道, 但正所谓“善不可谓小而无益”, 整体正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岗位汇聚而成的, 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 都是个体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转化为生命价值的途径。陶行知先生对于每个人的岗位提出的要求是“敏捷正确”。“工作怎样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熟练与精细。”[1:522]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 不断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激励着生命价值境界的提升

除了对身体健康、学问和工作进步的反思外,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否则, 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523]司马光说:“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王国维先生谈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说:“有知识而无道德, 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 而保社会之安宁, 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5:46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是在绪论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6:7]的要求, 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用“德”来统帅“才”, 并以“才”支撑“德”, 摆正“德”“才”关系,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道德是来源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一旦形成就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可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永远是激励人们提升生命境界的精神力量, 使人们生命存在不断趋向崇高。“人性自身的美丽和尊严, 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 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体现, 它就是崇高。”[7:6]崇高离不开自己承担的道德使命, 康德将崇高与冒险和怪诞进行了区分, 他说:“为了自己的、祖国的或我们朋友的权利而勇敢地承担起困难, 这是崇高的。十字军、古代的骑士团乃是冒险性的;而决斗———那是由于骑士对荣誉的召唤具有一种颠倒了的观念而产生的可悲的残余———则是怪诞的……用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激情, 乃是崇高的。苦行、发誓和其他许多修士的道德, 乃是怪诞的。”[7:11]在康德看来, 真正的崇高是用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激情, 根植于道德原则之上的德行是崇高和高贵的, 其崇高性就表现在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遵循。

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要求, 从关注身体的健康到强调精神的崇高, 这与王国维倡导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写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 一曰身体之能力, 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 而萎缩其精神, 或发达其精神, 而罢蔽其身体, 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 精神与身体, 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5:466]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 “完全之人物”是德才皆备、身体与灵魂相和谐的主体, “完全之人物”也是生命价值观得以全面彰显的人物。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尚未结束, “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里异化劳动未能消除, 而异化劳动带来的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感伴随着异化劳动的主体, 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是异化劳动中难以避免的产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加强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从传统的教育经典理论中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更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教育思想, 无疑是优秀的经典教育思想,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2]李德顺:价值论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英]罗素.罗素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

[5]田正平, 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篇4:我的“每天四问”

由陶校长的“每天四问”,笔者联想到自己的“每天四问”,这既是为警醒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

第一问上课了吗?有,上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教学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上课。也许有的老师会不屑:谁不上课呀?我们时常会有外出学习、培训、进修、开会的机会,还有就是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的老师,时常有不在计划中的事情需要去处理,那课怎么办呢?有的老师会请别人代课,笔者是这样向学生承诺的:不少上一节课,不到万不得已不请人代课,将课务提前安排好。当然,承诺还有一句话——不多上一节课,因为课程是有法律效用的,挤占挪用就是违背了课程的法规性,漠视课程是每一个有职业良心的教师不屑做的事情。这不是不要责任心,而是在遵守大的原则前提下的尽职尽责。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价值追求,特别是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形势下,既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又要客观、清醒地把握好学科特质,在质的规定性下进行改革。因为要上好课,所以备课、改作业、个别辅导这些前置和后续的工作一环都不能少,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上升的回路。

第二问阅读了吗?有,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阅读是教师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手段,不可想象一个长期不读书的教师会是什么样子。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窦桂梅老师则将读书作为美容的秘诀之一。读书其实是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每天率性和刚性相结合地读一点书,翻翻杂志,有重点地浏览主流网站,都是学习。但更要强调的是纸质阅读,上网浏览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式的学习,我们不缺少快餐式的阅读,缺少的是有思考、有比较、有吸纳、有批评、有阐发的深度阅读。教师在闲暇休息的时候真正读点书,不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从专业发展、丰富生活上讲,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问写作了吗?有,写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我们上课、读书的所得要有一个表现的载体,写作就是可以将零散的思想明晰化、系统化、专题化的一种好方法。我每天都在检视自己:写了吗?这类似于有些地方的问候语“吃了吗”一样。朱永新教授不是开了家成功保险公司吗,只要“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人文”“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本公司以一赔百”,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笑谈——目的是在激励老师们写作,如果有三百六十万字的作品还没有找到成功感,那只能证明你对数字不敏感,成功神经麻痹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写作对于教师专业、生活方式改变的重大意义。写一点东西没有问题,关键是天天都要写,就有问题了,怎么办?只有自我激励、自我加压、自我检省了。

篇5:每天四问演讲稿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第一问,自己每天有没有锻炼?有,锻炼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锻炼能让少年儿童身体强壮。就我们自身来说,有了强壮的身体,才有本钱去寻求美好的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且,只有少年强,国家才会强,否则,一切都只是遥远的梦想。所以希望大家从小就树立“锻炼很重要”的思想,坚持不懈地运动,人人拥有健壮的体魄。

第二问,自己每天有没有读书?有,读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源泉。我们是学生,能在知识海洋里遨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且还能从书中汲取的知识,开阔眼界,学到本领,将来造福于社会。所以我们要博览群书,善于选择,有效精读,坚持积累,就一定可以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问,自己每天有没有负责任?有,对哪些事负起了责任?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责任心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地基”。只有养成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的好习惯,我们将来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从现在起,认真用心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比如值日、作业、班级管理、做家务等等,从身边的小事中得到锻炼,进行学习,从小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

第四问,自己每天有没有讲究礼仪?有,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本领就算再大,能力再强,也不会对社会有巨大的帮助。现代和谐社会,更需要人人讲究礼仪,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习文明礼仪,做个“礼仪小标兵”。

篇6:每天四问演讲稿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简称每天四问。

第一问,你今天在学校快乐吗?为什么要快乐,快乐了,是因为什么快乐的。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常常觉的很不开心的那一些人,就要问一问那些很快乐的人,你们快乐的秘诀是什么?让自己快乐有什么样的方法吗?我觉得快乐很简单,只要自己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你顿时就会觉着自己很快乐。希望同学们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第二问,今天在学校都收获了些什么,为什么要收获,收获了,收获了多少,为什么要收获。因为你在学校里学习也好,干什么也好,语文数学英语都是初中、大学、还有高中必不可少的三门主课,必须得学习,还必须得收获,因为你光学习,不去收获有用吗?

第三问,你在学校里运动了吗,为什么要运动,是。运动了?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人家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身子基本上和四五十岁似地,为什么,因为人家都运动,运动的自己的.身子骨都很健壮。你如果不运动就有可能会得上肥胖症。

第四问,你在学校里做好事了吗,为什么要做好事,做了,做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做好事就是乐于助人,乐于助人就是让别人知道你很善良,同时,你自己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自己得到的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快乐,你帮助别人,就给了自己一份快乐。

篇7:“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在这四问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问,我担当的是大队委,我希望我能进一步地当上大队长。我的这份职位,我会负责的。

星期一,第三节是美术课,校长叫三至五年级的大队委一定要管好班级的安静。这时,老师要出去一下,让我来管理班级。我小心的管看着一位同学,我叫他站起来,可他就是不站。我想了想,用智慧,我说:“好吧!一会老师来,给老师说吧。他听了后很着急,立马就站了起来。

我们当班干部的一定不能用暴力,要用智慧,如果用暴力的话,会伤到同学的,一定不能用暴力!

篇8:“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

9月16日,针对延吉市当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严重存在着职责不清楚、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作风不扎实、做事没有数、整事有一套的问题。延吉市委书记金永默在市委第7次常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每天认真自问四件事。

“自问你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金永默指出,我们应该清楚,党政机关的岗位设置就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尽管我们各自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方式不同,但是岗位的基本职责是相同的,它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在赋予我们岗位和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岗位的职责,这一职责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就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延吉而言,我们的岗位职责就是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就是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就是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和谐因素、构建和谐延吉,就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等,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延吉发展大局的一切事情,都

己所取得的成就和光荣的事情告诉别人,从而找到生活的乐趣。因此,我们每天都要回顾一下,你一天所做的事情是为你的‚生平介绍‛增添了光彩,还是增加了阴影。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自问你一天所做的事情能否对得起党和人民给你的待遇。”

金永默说,大家非常清楚,任何一个人的权力和义务,索取和付出是对等的。你若享受权力必须履行义务,你要索取利益必须付出代价,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党和人民在为我们提供岗位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福利待遇。我们享受的政治待遇,使我们拥有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的使用权,可以为更多的百姓服务,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我们享受的工作待遇,使我们拥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报酬、优越的办公条件,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都有很高的地位;我们享受的福利待遇,使我们拥有特殊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可以确保老来无忧。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待遇与发达国家的公务员比起来还差的远呢,但反过来讲,与我们城市低保户享受的240元/月和农村低保户享受的1400元/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比,已经够高了,也够意思了。因为我们的工作职责也包括解决低保户的问题,而现在低保户的生活还非常困难,说明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完

专门出台了《2010年延吉市评优工作方案》,目的就是要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让干事的、苦干的、为民的有待遇,让‚整事‛的、‚巧干‛的、‚为官‛的没出路,做到公私分明、爱憎分明、奖惩分明。

“自问你明天还要做什么。”

金永默强调,作为机关党员干部,无论是干工作还是做决策,做到心中有数、计划周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人往往‚有今天、没明天‛,这些人只知道今天干什么,不清楚明天做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严重影响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醒这些人,千万不能碰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干什么,做事没有数,有数不去做。应该说,必须每年有年度计划,一年的计划分给12个月,一个月的计划分给30天,每天计划的完成来实现全年的工作目标。一定要当天的事当天办好,只能提前办好,不能拖到明天,不能影响明天任务的完成,更不能用明天来原谅自己、安慰自己。当然,每天必须有第二天的计划,今天必须有明天的计划。我们所说的明天,不仅是明天,而且还包括明天的明天,以及数百个、数千个明天的明天。我们所说的明天的计划不仅是承诺的内容,而且是践诺的实践,不仅是一张宏伟蓝图,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计划,更是一次又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每天四问”与“五个一”工程】相关文章:

每天日记范文05-17

每天生活计划04-22

每天励志的句子04-08

每天心情说说范文05-30

每天励志语录范文05-30

每天工作时间安排07-10

每天一个小故事05-05

每天工作总结05-07

每天学点心理学05-14

每天好心情范文05-20

上一篇:大学部门最新2020年度总结下一篇:圣诞节主题促销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