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先进事迹

2024-05-04

好医生先进事迹(通用9篇)

篇1:好医生先进事迹

医生先进事迹:做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是xx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一科主任。我汇报的题目是《做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踏出校门后,我就立下一个志愿,要做一名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在之后纷繁的临床工作中,我用自己的医术真诚地呵护无数患者的生命,看到一位位病人康复出院,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温暖。

然而,一位患者的经历,让我思绪万千。老阿姨出院时表现的不是其她患者的喜悦,而是深深的忧愁。原来,这位患心脏病的老阿姨,在其它医院一直被当成哮喘病,转到我院时,已发展为心肌梗死,花费近20万元才出院。20万元,相当于这位卖豆浆维生的老人,要卖掉40万杯的豆浆,真是天文数字呀。

当时,心脏病患者的诊断是凭临床经验和拍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方法,诊断时间长,既花钱,又耽误治疗,甚至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危及生命。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对心脏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呢?做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更重要的是将心比心,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

为了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我决定探索这医学科学领域的难关。每天忙完工作后,我就到放射科查看心脏病人的X光照片,到B超室看彩超检查,到病案室查阅大量心脏病病历,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快速诊断的线索,但一次又一次,我总是失望而归。就在我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位教授提醒了我,让我查阅心脏基础研究方面的书籍。我静下心来,不断地往图书馆跑,查文献、找资料、做笔记、写体会,我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这件事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在一本医学期刊里,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脑钠肽研究的报道,灵感有如电光火石一样闪现:“1988年新发现的心脏激素——脑钠肽,它能不能反映心脏的情况,帮助诊断心脏病呢?”这个想法就好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突然看到灯塔一样,让我兴奋不已。

虽然一切都充满未知数,但我大胆地向医院领导申请了脑钠肽检测与心脏病诊断的科研项目,并获得了批准。2004年初,我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没有相关资料及理论支持,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地去寻找;没有脑钠肽检测设备,就四处打听;没有临床资料,就从自己的病例中进行收集。经过多少不眠之夜,经过多少数据分析,经过多少次请教专家,研究工作有了一些眉目:脑钠肽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性明确了,检测设备也找到了。

2004年初,一个气喘吁吁的患者,从基层医院转到我院。看到患者时,我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之前的那个老阿姨。为了更快地作出正确的诊断,也为了证明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我毫不犹豫地给她进行这项检测。这是研究结果第一次在临床的应用,短短15分钟检测过程,我既充满期待,心里又像在打鼓,时间感觉过的真慢呀。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患者的脑钠肽明显增高,我决定按心力衰竭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科学对照、总结探讨,脑钠肽检测这个适宜技术,立即在我们医院推广应用。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那个时刻,我为脑钠肽研究的成功应用感到无比的幸福,为自己能为老百姓尽一份责、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去年初,我接诊了一名“特殊”的阿婆。她全身浮肿,活动不便,却又孤身一人。她的病情复杂,情况危急,需要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危及生命,可是她却身无分文。阿婆明白自己的窘境,也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用无助和复杂的眼神望着我说:“哎,医生,算了,我已经是一个没用的人了,你就不要再操心了!”看着病人绝望的表情,我内心一震,医生的职责和使命让我必须拯救老人,让老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疾病。

我和护士长为老人办好入院手续,立即对阿婆抽血,进行脑钠肽检测,结果很快出来,最后确诊她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明确了,很快就确定了治疗方案,经过积极的治疗,配合精心的生活、心理护理,阿婆终于康复了!当她出院时,一直念叨着一句话:“你们是好人,好人,有好报!”看到病人感激之情,我欣慰了,因为作为一名医生,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天职,而不断攻克医学难题,探索适宜技术,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每一名医生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在,脑钠肽的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我院每年检测例数达1000例以上。八年来,研究取得了成效,先后获得揭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项,同时也被列入科技进步成果推广项目。我和我的团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大家称为“心血管病克星”,今年6月,我还作为揭阳市唯一的代表,荣获广东省创先争优“南粤先锋”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有人问我,你研究了脑钠肽检测方法之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我回答说,崇尚科学是医生的天职,为患者排忧解难是我毕生的追求,我会一如继往地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让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解除困难!

谢谢大家!

篇2:好医生先进事迹

——小记太子山职工医院院长荀继海同志

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始建于1957年,总人口3300多人。走进太子山林管局,只要人们提起职工医院荀继海医生,可以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常常会有人激动地称赞道:“要不是荀医生,我早就活不到今天……”。30多年来,荀继海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医德服务林场职工,赢得了林场职工称赞和爱戴,从医30多年来,从未出现一起医疗纠纷!真难啊!因荀继海同志业绩突出,多次获得省林业厅先进工作者、林管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心系病人 爱岗敬业

荀继海同志是太子山职工子女,是个林二代。1980年高中毕业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129师医院学习,4年后退伍回到太子山职工医院工作至今。

荀继海同志的父亲作为石龙林场老会计,其求真务实、严谨老实的作风和部队雷厉风行的工作方法深深影响着他,他立志要成为一位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3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医生做起,在领导培养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成长为现在的职工医院院长。尽管医院现在条件有限,困难很多,但他始终觉得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他知道太子山建场初期的拓荒者们,现在都已步入花甲之年,因当年的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和就医条件差,退休下来大部分同志落下了很多疾病或病根,退休职工的子女大部分不在身边。荀医生为代表的林场医务人员义不容辞地就成了这近500名退休同志的健康守护人。

石龙林场退休职工刘绍南同志生前只有一个女儿,女婿常年瘫痪卧床,在刘绍南病重期间,看到他生病无助的样子,荀医生主动担当起照顾关心刘绍南家人的任务,一天几遍查看巡诊,问寒问暖,看到刘绍南女儿照顾瘫痪的丈夫已筋疲力尽时,80-90斤(40-45公斤)重的氧气瓶常常都是荀医生一人扛上去送下来,直到老人安详闭上双眼的那一刻……。

2012年的大年三十清早,值班72小时下班回来的荀医生还没进家门就看见一个很陌生的人站在家门口,“荀医生真是不好意思,大过年还来给你找麻烦,我的女儿刚刚做完手术,刀口没法愈合,又不能坐车过来,想请你过去帮忙看看。”看到陌生人急切的无奈的神情,荀医生二话没说,放下值班行李,拿上诊疗器械骑上自己的摩托车就去了,这样冰天里去,寒风里回,坚持了数天直到病人痊愈。病人家人泪流满面拉住荀医生的手;“谢谢了你,荀医生,我们是上辈子积了阴德,才能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啦。”

救死扶伤乐于奉献

记得是2010年的冬季,原林管局党办主任张国范老伴

俩及老母亲一家三位老人同时病倒在床,一个是高血压病瘫在床上,一个是尿毒症卧床上不起,一个是老年痴呆,儿子和媳妇怎么也忙不过来,即便是其他孩子们回来探望,时间毕竟是很有限。每当他们无助的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三更半夜,总是能找到荀继海医生;不管是不是荀医生当班,接到电话后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走进这个家里,帮助病人导尿、病人心理疏导……每次没有3-40分钟是做不了基本诊治的,当走出这个痛苦家门时,如果是白天还好,一旦遇到寒冷的夜晚,荀医生甚至冻得浑身冰凉手脚麻木,其苦不言而喻,但荀继海从没叫过一声苦,说过一句怨言。

2014年3月,林管局老财务科长王龙轩同志,在武汉生病多年,经同济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综合症导致的心肾功能呼吸衰竭,几个月没有进食,已没有交流能力,考虑到每天上万多元的费用,又没有继续治疗的意义,同济医院就建议其回家康复治疗,说得好听是康复治疗,其实就是间接告知家属,病人没几天的日子了,回家准备准备后事的意思。本来病人全家都在武汉居住,正在痛苦无助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病人的第二故乡——太子山职工医院。荀医生接到电话后,迅速组织医院职工打扫出来一间病房,当晚病人就入住进来,立即担当起康复诊治责任;当班时,在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务后,就抽出时间问诊一下这位特殊病人;不值班的时候,也会专门过来看望一下;通过细心照料,回来一周,病人有了简单的语言功能,病人的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只有60多岁的老伴照顾,荀医生常常帮忙换换尿布,擦拭身体……在荀医生及医院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病人的生命延续了40多天。病人老伴拉住荀医生泣不成声,“谢谢了荀医生,要不是我的年纪比你大,我都给你跪下了,谢谢……”。家属们的句句谢意,温暖在荀医生的心怀,深深刻在荀医生的心里,鞭策着他,激励着他。

三十多年来,荀继海同志默默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计名、不图利,为太子山弥留之际的80﹪老职工送终,为这个特殊群体送去了人生最后一站的临终关怀,深受太子山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荀医生常常共勉同事们说“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病魔无情,要做到人间有爱,在病人最需要我们的时候,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和关怀…”。他是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工作期间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

篇3:蝎毒疗法——乡村医生的好帮手

蝎毒疗法是蝎毒药品配合其他辩证施治中药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用来治疗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类风湿、癫痫、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20大疑难病的综合疗法。

蝎毒疗法是医学界一门新兴学科, 依据中西医结合循证医疗的原则,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技术体系, 显著提高了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癫痫、类风湿、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等20大疑难病的治疗效果, 丰富和扩大了中医治疗的内涵, 它是中医汉方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将促进我们对各种疑难性疾病的重新认知, 同时终结疑难病不能治愈的历史。

蝎毒疗法——学术报道

【题目】蝎毒抗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

【作者】刘纯青博士, 大连大学医学院

【刊名】《基础医学与临床》

【题目】《蝎毒纤溶活性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溶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巧云滨州医学院教授吕欣然潍坊医学院教授

【刊名】《现代中医结合杂志》

【题目】《浅议蝎毒疗法如何治疗冠心病》

【作者】彭元欣彭晓宇

【刊名】《药物与人》

【题目】《蝎毒疗法治疗精神病临床探索》

【作者】孟军

【刊名】《药物与人》

蝎毒疗法治疗20大疑难杂症

蝎毒疗法能够治疗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类风湿、癫痫、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20大疑难病。

扫描二维码

登陆/汉帝药业/竭毒疗法/官网了解更多详情

篇4:好医生先进事迹

自2014年下半年起,《大众医学》在微信公众平台和杂志上先后推出“海选好医生”版块,为读者推荐来自全国各三甲医院领先科室的好医生。这些好医生在繁忙的医教研工作之余积极为大众普及医学知识、解答各类咨询、促进医患沟通。他们用妙笔书写着医者仁心,引导着彷徨无助的患者。

2015年4月起,我们把“海选好医生”的接力棒交给了大众,在《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官网和新浪网上同时推出“《我心目中的好医生》微问答”活动,请读者和网友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医生,说出他们遇到的好医生。

来品读好医生故事,来收藏好医生名录,来传递好医生精神吧!

运行了几十年的周四下午垂体专业组门诊终于要限号了。确实带给患者太多的方便。这只是无奈之举。个中缘由,冷暖自知。内分泌病人尤其是下丘脑垂体疾病患者太多,我们专业组又长期致力于下丘脑垂体疾病的治疗,孩子从小看到老,滚雪球似地病人太多了。此举实属无奈,否则医生们都无法正常下班,限号也许是对有需要的患者最负责的方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顾 锋

即使在医患冲突频发,患者抱怨求医难就医贵,医者抱怨行医难、做医穷的今天,我真的从来没有过一点点动摇。或许是因为我没有遇到过太激烈的行为,我还一直在我的理想世界中从事着最现实的工作。我的每一例手术的小小的成功都会给我最具体的感动,我的每一个病人的朴实和真诚都会鼓励着我继续前行。我想说,越是在怀疑的时代,越需要坚守,用我们的爱心去坚守,用我们的能力去坚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教授 何乐人

为了病人的福祉,必须要进行创新。我们的创新不是冒险,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是有制度、规范和培训保障的,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不良事件的发生。这需要病人和家属的理解,还有同行的支持。这些年,我们率先进行了很多的尝试:VBAC(上次剖宫产此次阴道分娩),宫颈托预防早产,臀位外倒转,自由体位待产和自由体位分娩。观念需要打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为了病人的利益,我们愿意去尝试。宁愿死在创新的路上,也不愿固守不变。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医师、院长 段 涛

2006年,我早已过古稀之年,开了一个博客解答病友的咨询。开博是为了普及乙肝的科普知识,不是在网上开一个诊所,我并不能代替当地医生的工作,也不应该这样做。我早上班、晚下班,一个上午只能看十几位患者,如果通过网络能使数十万人知道核苷类药需要长期治疗、定期检查转氨酶对观察病情最重要,其社会效益远非诊治几位患者所可比拟;如果能多百十万患者知道抗病毒治疗无可替代,当归去时我会感到不虚此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骆抗先

篇5:好医生先进事迹

余文丽回到邢台过年。

正月初九下午,记者闻讯赶到河北省邢台市余文丽老家。

余文丽,带着偏瘫丈夫援疆的产科医生,最美援疆女医生。

没见面,先听到一个与她有关的小插曲。一份返疆申请书

当地党组织考虑余文丽援疆工作已近一年,为了让她更好地照料得病的丈夫陈志强,建议余文丽春节后不再继续承当援疆任务,由组织改派他人代为完成。余文丽一听急了,一定要善始善终完成任务,请求组织给予支持。面对她的执著和真诚,组织上只好让步。

离开邢台市委机关,记者来到余文丽的家。这是一个略显拥堵的两居室。45岁的余文丽正在为丈夫推拿。说起援疆的事儿,两口子有点儿着急。余文丽拿出写好的返疆申请书,请记者向领导们说情。得知行将如愿以偿时,夫妻俩异常兴奋,回心似箭。手持余文丽按有红手印的返疆申请书,记者感遭到的是两颗情系边疆滚烫的心。

这份还没有递呈的申请书摘录以下

尊敬的领导:

新疆若羌县的医疗技术气力比较薄弱,急需专业技术职员,作为在那里工作近一年的医务职员,更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急感。我还没有美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愿意继续投进援疆工作。

援疆经历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我感遭到了祖国大地上的另外一种风情,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切使我受益毕生,我酷爱这片热土。

为祖国效力,为边疆服务,我感到无尚光荣。我真诚地希看组织再给我机会,为若羌县医疗水平的进步付出更多的努力!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 余文丽

2012年1月24日余大夫,亚克西

在余文丽家,她微笑着默默地为丈夫推拿,不大的房间里溢满了幸福和温馨。不经意间,记者蓦然发现,这位漂亮的女大夫,双手却严重老化,枯柴般的手与她的年龄极不相当。

就是这样一双手,在新疆若羌县医院一年内累计为400多名产妇提供了服务,直接或间接迎接了近百名婴儿出世;就是这样一双手,传递着内地人民最炽热的爱,被若羌各族群众视为最美丽的双手。

余医生很热情。

余大夫,亚克西(维语很好)!

若羌当地患者提起余文丽,总会这样说。

2011年12月13日清晨,27岁的维吾尔族妇女托胡提汗出现产前征象,母亲艾结汗和mm热孜亚急忙带她来到县人民医院。孩子出生了,胎盘却有残留。余文丽为她实施的刮宫术马上展开。

余医生给了我们亲人一样的爱。手术很成功,看到母婴平安,艾结汗的眼角湿润了。

这天上午,医院共有两名婴儿出生。余文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病房看一看。

篇6:好医生先进事迹

周南高中时期的同桌对南都记者说:“那时候的她胖胖的,每天都笑眯眯的,可以做好多俯卧撑,像个男孩子。她的高考成绩是意料之中的好,因为她就是 “学霸”!后来她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去西藏,我并不意外,她就是这样一个纯粹、有大爱的人。”

国庆假期,喜欢旅行的周南独自前往新疆游玩。一位协和医院的援疆医师和妻子恰好和她相遇,攀谈起来,才得知这位师妹毕业后去了西藏工作。“我们以为她只是去援藏一年而已,她说不是,是想一直留在那里;问她为什么,她说喜欢西藏,(之前)去玩过一次,就想一辈子留在那里做医生。”这对夫妇中的妻子对南都记者回忆,周南当时留着短发,皮肤黝黑,讲话温柔却有力量,能感觉到她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昨天晚上我先生跟我说,他的一个在西藏工作的师妹去世了,我一看介绍才发现是她。很震惊也很难过。”

担任援藏医生并非一件易事。,周南曾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言,主题是《工作后的一些感想》。她说:“我觉得勇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遇到问题不要退缩,应该把(解决)问题视为成长的好机会;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太多干扰、太多杂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要太理会别人的看法,把精力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32岁建藏区首个风湿免疫血液科,去年获评“中国好医生”

由于藏区的风湿免疫类病人较多,却没有一个专门科室,有些危重病人如不能转诊到内地医院,就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基于这种情况,周南提出了创建风湿免疫专科的想法,还因此特意回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藏区首个风湿免疫血液科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不到32岁的周南出任科副主任,短短几年之间,她就带领一批年轻医生,填补了藏区成功诊治狼疮脑病、肺泡出血、噬血细胞综合征等病症的多项空白,该科室也成为西藏风湿免疫类疾病诊疗中心,年接诊住院患者千余人、门诊患者数千人。据周南生前回忆,起步时全科仅有3位受过风湿免疫培训的医师,他们通过临床带教、组织病例讨论等形式培养年轻人,如今他们都已成长为科室骨干。

因她的奉献精神和杰出贡献,20,她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年度十大“最美医生”称号,同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中国好医生”。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周南说道:“以前我是个特别低调的人。但在创建风湿免疫血液专科时我感到,为了更多的患者,我要站出来。”为提升西藏风湿免疫专业整体学术水平,她牵头成立了西藏风湿免疫专业学会,每年组织风湿病论坛。

今年4月,她认为风湿血液科已经可以脱离自己而独立顺畅运转,于是正式从服务近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辞职。她并没有向很多人透露自己的下一站,但根据“丁香园”的一篇文章,有可能是医疗条件更差、“更危险”的地方。

8月2日在四川遭遇车祸意外身故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发布讣告称,周南工作期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对待病人如亲人,受到患者和同仁们好评;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到高海拔地区驻村,给当地农牧民病人解除病痛,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充分肯定。”对她的突然离世,医院表示万分惋惜和沉痛哀悼,向其家人致以诚挚慰问。

篇7:好医生先进事迹

下面有一篇关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报告的文章,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争先创优,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

医生,是普通的职业,对这个职业用不着做过多的解释。今天我为大家讲的就是一位医生的故事。他一九七八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他就是我镇东沛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吴英才同志。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吴英才同志多年来始终践行这一信念,在各项工作中时时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他勤奋学习、牢记使命、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以医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党的各项防治政策,勤奋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职,为乡村群众的预防保健倾心服务。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乐于奉献,深得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尊重,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1999年被评为丹徒县“优秀乡村医生”,xx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6年十二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吴英才同志工作初期,合作医疗就诊条件十分有限。为了尽快掌握医疗卫生知识好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并多次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1982年2月由卫生院推荐到县赤脚医生学校学习。期间,他学习

下面有一篇关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报告的文章,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争先创优,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

医生,是普通的职业,对这个职业用不着做过多的解释。今天我为大家讲的就是一位医生的故事。他一九七八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他就是我镇东沛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吴英才同志。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健康卫士。”吴英才同志多年来始终践行这一信念,在各项工作中时时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他勤奋学习、牢记使命、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以医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党的各项防治政策,勤奋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职,为乡村群众的

预防保健倾心服务。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乐于奉献,深得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尊重,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1999年被评为丹徒县“优秀乡村医生”,xx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6年十二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吴英才同志工作初期,合作医疗就诊条件十分有限。为了尽快掌握医疗卫生知识好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并多次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1982年2月由卫生院推荐到县赤脚医生学校学习。期间,他学习刻苦,虚心求教,并取得18门功课成绩达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82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边学习边工作边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几番拼搏的吴英才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乡村医生主要事迹在上级主管部门关心培养下,于06年12

月获江苏省全科医学培训合格证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为立志乡村卫生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服务农村一辈子的信心,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了三十一年。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吴英才同志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在实际工作中,防病不是治病,要做大量的群众工作。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上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想做好预防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千头万绪,如何配合上级防保部门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吴英才为此付出了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村委会及学校领导的多方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力度,除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的形式广做宣传外,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如逢每季度按时发放卫生保健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每月出两期黑板报,使农民群众不出门就能掌握常见的基本保健、防病治病的知识。在70—80年代疟疾流行,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除了对现疟疾病人的治疗外,休治期根治是控制好预防的关键措施。吴英才他身背药箱,手拎水瓶,送医送药到田头、到户头,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了再走。在这期间每天都到下晚7点多钟才能回家休息。通过努力,东沛村疟疾像全省一样得到控制,几十年从未发生过一例疟疾病人。2002年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给外来打工农民工子女一同进行计划免疫:安徽籍民工李白等四名外来打工人员不理解,说什么他们不是当地人,生死与你无关,说他是多管闲事。吴英才找来窑厂林老板,与老板说明了预防接种的利害关系,一边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最终使得这群外来打工的小孩进入镇防保组正常计免程序,从而使外来民工健康得到相应的保障。通过努力,东沛村的四苗覆盖率达99%,出色地完成各项预防接种基础工作,几十年没有大的传染病流行。在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吴英才他一人

篇8:戴党徽上岗的好医生张尊潭

是谁?手机24小时开通, 无论患者或医生专业求助, 她以110的速度出诊。

是谁?佩带党徽上岗, 骄傲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不怕亮身份”。

是谁?工作再苦再累, 也会挤时间亲自给孙子买奶粉、买尿片。

是谁?在自己的生命尽头, 不忘记一个医生的职责, 留下详细的病历日志。

“保健保康保平安, 来世再做接生婆。”这是她最后的肺腑之言。

“戴党徽上岗, 让病人更加信任我。”这是她在全院率先佩戴党徽上岗后的承诺, 也是对党、对人民最忠诚、最庄严的承诺。

“妇幼保健工作是平凡的, 但是如果把这项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那就是伟大的。”这是她对科室同事说的一句很普通的话, 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 就是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原妇产科主任张尊潭同志。

1955年10月28日, 张尊潭同志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 父母都是共产党员。1974年, 她下放到湘潭市果木园艺场, 后来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 便留在农场医务室工作。1976年, 她被推荐到湖南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1978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9年毕业后分配到湘潭市妇幼保健所工作, 1982年湘潭市妇幼保健所撤所建院, 搬迁到了现址, 同时妇产科建科, 从1993年起她就担任妇产科主任, 从此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今年4月18日因病去世。她先后获得“湖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劳动模范) ”、湘潭市“四贵精神先进个人”、湘潭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湘潭市“十佳服务员”、湘潭市女职工“芙蓉杯”双文明建功竞赛岗位建功明星、湘潭市政府六次记“三等功”, 并当选为湘潭市第十次党代表等荣誉。

舍身忘我,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她作为首批大学毕业生刚来院那会, 妇幼保健所还只能做点最基础的妇幼保健工作, 为了提高妇幼保健医疗服务水平, 她多次主动要求去上海、重庆、武汉的大医院进修。1987年, 妇产科建科不久, 技术还比较落后, 医院经多方努力, 争取到一个去重庆医学院进修的机会, 当时该院的产科助产技术全国领先。这是张尊潭期待已久的一次机会, 但不巧的是, 她的爱人正在援外, 远在异国他乡, 而她的儿子刚上小学, 无人照顾, 怎么办?家人和同事都劝她等下一次机会,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她还是把幼小的孩子送到婆家, 打点行李就踏上了去重庆的火车。她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学习, 刻苦钻研业务, 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尤其在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产科危急重症的救治上, 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 成为远近闻名的妇产科技术权威。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是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 张尊潭是急救专家组成员。加入这个小组, 就意味着一种责任, 一种奉献, 一种超负荷的工作, 她每年都要参加全市危重孕产妇急救30余次, 曾创下一天成功抢救三例危重孕产妇的历史。

2008年1月20日凌晨1点, 正准备休息的张主任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湘潭县一家卫生院一名产妇因产后大出血, 命悬一线, 急需市级专家救助, 然而当时正遇我省百年一遇的低温冰冻天气, 道路严重结冰, 稍有不慎即可能出现交通事故。但是, 对产妇的担忧容不得她考虑自身的安危, 她带领抢救小组迅速出发了。结冰、打滑的道路使救护车行驶异常艰难, 张主任一边催促司机快点, 快点, 一边不断打电话询问产妇情况并指导当地医生紧急救治。到达卫生院后, 她直奔病房, 此时产妇面色苍白, 血压测不到, 情况非常危险, 张主任立即指挥抢救小组投入抢救……经过近4个小时与“死神”的拉锯战, 终于将产妇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从手术室出来, 天空已经微亮。可是为了第二天的工作, 她连家都没回, 在办公室桌上趴了一会儿, 又穿梭在病房里了。

2011年大年初二, 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祥和喜庆里, 产妇王女士一家却焦虑不安地守在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门外;门内, 张尊潭主任带领着她的团队, 正在展开一次与死神的争夺大战。王女士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被紧急送往手术室手术, 孩子是顺利取出来了, 但产妇流血却没有停止。产科易引君医师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鲜血像打开的水龙头, 不停地流, 不到5分钟就出了1500毫升。产妇面色苍白, 不停地打哈欠。我在手术台上, 冷汗一下就出来了, 双手控制不住地发抖, 我知道产妇就要休克了。”台上的张主任沉着冷静, 采取果断措施, 填塞、捆绑、缝扎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实施到位, 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 出血终于止住了, 产妇转危为安, 张主任擦去满头的汗水, 幽默地说:“我们今天又保住了一个崽袋子!”

韶山市银田乡的产妇吴女士回忆说, 她怀孕只有5个多月的时候, 腹部却长得飞快, 腹胀厉害, 使她十分痛苦, 在婆婆的陪同下来到湘潭市妇幼保健院, 张主任为她做了全面检查后发现是羊水过多所致, 羊水过多可以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有的可能危及母子生命, 但放羊水也可能发生胎盘早剥、胎儿损伤、羊水栓塞等危险, 穿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张主任考虑到, 孩子是几次妊娠失败好不容易怀上的, 关系到一家人的幸福, 不能轻易放弃。她果断地说:“我来做吧, 责任我一人担!”凭借高超医术, 她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整个孕期4次手术都很顺利。4个月后, 吴女士如愿以偿地生了个大胖小子!

像这样通宵达旦的出诊, 像这样紧张惊险的急救, 在张主任35年行医生涯里不知上演了多少回, 可是她从不言苦, 从不言累。她的手机是24小时不关机的, 全市的妇产科医生都知道她的手机号码, 只要有疑难问题, 无论是谁, 无论是什么时候, 都可以拨打她的电话, 她成了全市孕产妇急救的“110”。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市近200万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技术服务, 承担着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 张尊潭主任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以外, 还需兼顾对基层保健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她翻山越岭, 走乡串户, 作健康教育宣传;她下乡推广产科适宜技术, 亲自指导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达标, 对基层妇产科医生和妇幼专干手把手地带教, 几乎所有的基层妇产科医生都接受过她的培训。天道酬勤, 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 35年间, 湘潭市孕产妇死亡率从300/10万下降到16/10万, 避免了无数家庭“父母老年丧女、丈夫中年丧妻、孩子幼年丧母”的人间悲剧。

1993年, 张主任因患“多发性子宫肌瘤”做了子宫切除。其实, 在术前好长一段时间, 她就一直月经量过多, 严重贫血, 术前的血色素只有6克。当时正值医院创建爱婴医院和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她担心住院会耽误工作, 将自己的手术一拖再拖, 直到所有的检查都顺利通过了, 她才安心去住院。同事们看到, 她被切下的子宫足有六个月妊娠大小, 大大小小十几个瘤子, 大家都流泪了, 她却笑着说:“我现在真正地要休息几天了。”谁知术后第四天, 大家又在科室里看到了她忙碌的身影。

35年间, 她始终坚守在妇幼保健和产科临床最平凡的一线岗位上, 舍身忘我, 无私奉献;35年间, 经她诊治的病人达20多万人次、每年抢救危重病人30余人次, 挽救了几千个鲜活的生命;35年间,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从只有37名职工的妇幼保健所蓬勃发展为今天的“三甲”妇幼保健院, 产科从无到有, 从只有几名妇幼医生到今天的拥有六个病区单元的“湖南省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和湘潭市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 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张尊潭主任, 功不可没!

仁爱无私, 无愧鲜艳的党徽

张尊潭同志的父亲是南下老干部, 她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如今张尊潭同志的多份入党申请书仍保留在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的档案室里, 字里行间饱含着她加入党组织的诚恳和热切。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不怕亮身份。”如今, 张尊潭主任的白大褂还挂在她的办公室里, 工作牌上的党徽熠熠生辉!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环境下, 是她, 第一个在医院佩戴党徽上岗!当大家问她为何这样做时, 她爽朗地笑着说:“党员就是我的身份, 我佩戴党徽, 孕产妇们更加信任我, 同时也鞭策我自己要经得起考验。”她这样的言行, 为妇产科医师作出了表率。

她经常给年轻同志做思想工作, 坚持正面引导,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她先后介绍了二十多名年轻同志入党, 如今这些同志都很优秀,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其中就有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陈喜君同志。

张主任对待同事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工作上她的严厉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产科有个规定, 住院医生和助产士单独上班前, 都必须在产房完成轮训, 必须完成50个平产接生, 有一位医生只接了49个宝宝就出科了, 她没有想到张主任会拿出《接生登记本》, 一个一个的核对, 结果被张主任叫了回去, 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张主任严肃地说:“做事这样不踏实, 投机取巧, 吃不得苦, 当得了妇产科医生吗?当医生来不得半点马虎!你给我马上回去, 没接满不准出产房!”

生活中她如母亲和大姐一样关心科室里的同事。科室里有一位医生, 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心工作, 张主任多次和他谈心, 甚至跑到网吧去找他, 到他宿舍去看他时, 看到他房间里乱七八糟的情形, 张主任没有批评没有指责, 而是操起了扫把、抹布将他的房间细心打扫, 把他穿过的脏衣服一件件洗干净。看着张主任为他忙碌的身影, 这位医生内心被深深地触动, 从此戒除了网瘾, 认真工作。后来他对身边的人说:“张主任对我这样, 我还去网吧, 我还能算个人吗?”如今, 他已晋升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成了产科的技术骨干。

张尊潭主任对待病人, 手法细致轻柔也是出了名的。每到冬天, 为了使自己的手更暖和, 她的衣服都穿得很厚实, 在为病人检查身体时, 总是先搓热双手, 焐热听诊器;检查完毕, 一定会帮病人掖好被子。有一次她到一个边远的卫生院出诊, 接一个前置胎盘出血的孕妇, 在护送孕妇回医院的路上, 刺骨的寒风从关不严的车窗里灌进来, 虽然盖了厚厚的被子, 孕妇仍在担架上发抖, 张主任握着病人的手说:“妹子, 你是不是冷啊?”“我好怕, 也好冷!”“妹子, 别怕!来, 我抱着你!”孕妇靠在张主任温暖的怀抱里, 终于渐渐地止住了寒战。这一路, 她和出诊护士就这样轮流将孕妇抱在怀里。当时气温快接近冰点, 回到医院后, 张主任的双手已经冻得僵硬, 额头上却渗出了汗珠。后来这个孕妇不能下床活动, 出现了便秘, 用药后也没有效果, 又不能灌肠, 看着孕妇痛苦的表情, 张主任非常着急, 她说:“妹子,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大便用手抠出来。”产妇没有想到, 张主任竟弯下身子, 将大便一点一点地往外抠, 边抠边关切地问:“妹子, 不痛吧?抠出来就舒服了。”孕妇半天没有答上话, 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从那以后, 这个孕妇一直叫她“张妈妈”。像这样看似平凡的事情, 作为妇产科专家的张尊潭, 她做了一辈子。

为了方便工作, 张尊潭一直住在单位老旧的宿舍里, 买了新房也没有去住, 因为老房子在医院, 离科室近, 抢救病人可以迅速到达;她作为湘潭市妇产科专业的权威, 也曾有大医院看中她的业务能力, 用丰厚的薪酬向她发出邀请, 她都婉言谢绝了, 她说:“大城市不缺我这样的医生, 我在这里习惯了, 她们也需要我!”本来, 在2011年她就可以退休了, 因为放不下病人和她热爱的妇产科事业, 当领导提出希望她继续留在妇产科主任这个岗位上时, 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35年来, 她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全心全意为孕产妇服务, 多次被评为湘潭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她为湘潭市的妇幼卫生事业奋斗了终生, 是湘潭市妇幼战线的标杆, 也是妇产科医生心中永远不倒的精神旗帜。

矢志不渝, 给世人留下了宝贵“遗产”

张尊潭主任技术精湛, 归功于她平时非常注重学习和善于钻研。她的办公室、家里到处都放有专业书籍, 随手可以拿到, 一有空闲就可以看, 哪怕几分钟都不放过, 连家里的卫生间里都放有专业书。她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 她将医学杂志上的经典案例, 工作中碰到的疑难杂症、经验和教训等等, 随手写在笔记本上, 利用科室会议、业务学习等机会与所有医护人员分享、讨论。35年来, 她整整记录了100多本工作经验和心得笔记。这些笔记不仅使精湛的医术和宝贵的经验得以传承, 更见证了一位医生对人生、对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2013年1月10日, 张尊潭主任被确诊为滑膜肉瘤, 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 一旦确诊, 存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当时, 陪同她去取确诊结果的许国辉科长回忆说:“张主任面无表情地看着病理报告单, 眼神空洞。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在回来的路上, 张主任一直沉默着, 临下车时, 她对许科长说:“你先别告诉别人, 我下午孕妇学校还有一堂课!”

没有谁比医生更清楚这份报告单的意义。她以对病人无比负责的态度完美地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讲课, 这也是她35年里最后一次站在工作岗位上!

患病的时间里, 张尊潭坚强乐观地抗击病魔。她开始记治疗日记, 她将病情的变化、用药、自己身体的反应都详实地写在日记里, 她说:“我这个病很特殊, 以前我是医生, 现在我是病人, 我要以医生的角度, 病人的角色来总结诊治经验, 也许能让同道者们少走些弯路。”记录的第一条是:2013年1月10日, 她第一次去市中心医院就诊, 记录的最后一条则写于2014年4月4日。她丈夫说:“她只写到4月4号, 因为当时她已经病入膏肓, 已使不出力气了, 最后连呼吸都困难, 眼睛都直了, 所以没法写了。”

尽管要忍受颠簸劳顿之苦, 尽管癌细胞肆虐着身体, 尽管药物严重的副作用在折磨着她, 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对事业的眷恋, 她辗转求医于北京、长沙的各大医院, 并以惊人的毅力做完了16次化疗和放疗!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几次化疗后, 她的头发已完全掉光, 身体也异常清瘦, 面对同事的探访, 她笑容满面:“看咯, 我的假发好看吧?我现在不用劳神染头发了!”“等我再好些, 我就回去上班, 手术可能是做不了啦, 坐坐门诊还是可以的, 专家门诊你们可要给我留个位子咯!”这份乐观和坚强, 感染着我们, 让我们所有人都宁愿相信, 也许奇迹真的会出现!

今年3月份, 张主任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肿瘤已扩散到全身。那段时间, 她已不能吃东西, 虚弱得下不了床, 最要命的是痛!就算注射镇痛药都几乎不能缓解, 每次痛得晕过去, 醒来后她就问:“我没有吵到别人吧?”在生命的弥留之际, 老同事王梦玲来看她, 握着她的手, 泪眼婆娑。张主任艰难地笑着说:“别哭, 咱们约好, 来世再做接生婆!”

正因为她这种坚定的信念, 达观的人生态度, 她突破了医学的禁锢, 3个月的生存期限, 创造了15个月的生命奇迹!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精湛娴熟的医疗技术, 舍身忘我的敬业精神, 高尚纯朴的医德医风, 淡泊名利的大医情怀”, 这就是张尊潭58年人生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对张尊潭一生中肯的评价;她的崇高精神和留下的100多本笔记一起, 成为她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 妖冶如火……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 姿态如烟……”张尊潭同志生前很喜欢这首诗, 这也是她58年生命历程的写照, 她如夏花尽情绽放, 艳若红霞, 如秋叶悠然飘落, 无怨无悔!贯穿她一生的精神底蕴, 是她坚定而崇高、朴实而壮美的生命价值观。

“生如夏花之绚烂”。她是一个“接生婆”, 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接生婆, 迎接的新生命数以万计, 却无一例医疗事故;她是一个医生, 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她是集预防、保健、临床于一体的医生, 她为湘潭市的妇幼保健事业倾注了终生;她是一个科主任, 但又不是一个普通的科主任, 从医35年, 当主任20年, 培养了200多位新生代的“接生婆”和数10位年轻的产科主任。她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 扎根临床一线, 守护母婴健康35年, 尽心尽力, 无怨无悔。她短暂的一生, 也是灿烂的一生, 如一株清雅的夏荷, 绽放着美丽和幽香。

篇9:好医生、好女人宋青

北京301医院重症监护科成立7年来,在宋青的带领下先后从死亡线上救回了2100多名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0%!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女性,宋青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但她总是微笑着,坚毅、果敢,但又不失妩媚、纤柔。

给我一份信任,还你一个奇迹

2009年5月5日下午,一名29岁身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和多器脏衰竭的产妇郝岚被送到301医院重症监护科。

此时的郝岚体温高达39.2℃,心率为183-190次/分,血压为120/53mmHg, 呼吸为32-36次/分,脉搏氧饱和度为84%。表情淡漠,全身灰白,上肢、腹股沟、下肢等多处可见大片皮下淤斑,全身水肿。出现多器官衰竭,凝血崩溃,全身出血。在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只要有三个脏器衰竭,就容易引起死亡。宋青带领她的团队立即实施抢救,稳定患者生命。

此后重症监护科联合血液科、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妇产科、输血科等联合会诊。宋青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过20多天的生死较量,终于把郝岚从死神的魔掌中夺了回来。郝岚这个在医学上曾被很肯定地判了“死刑”的人,重获新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像这种起死回生的生命奇迹,被宋青和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演绎着,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给我一份信任,还你一个奇迹!

在重症监护区的走廊上挂满了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这些锦旗中不但有抢救成功的患者送来的锦旗,甚至还有痛失亲人的家属送来的锦旗。

有一位患者在弥留之际,当家人要他立下遗嘱时,他郑重地写下了——只有感谢!

用真情唤醒人间大爱

有位年轻军官因外伤导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术后肺部出现并发症,病情十分危重。

送到科里时正赶上大家在吃夜班饭,没有命令,没有动员,所有的人都迅速放下碗筷,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之中。升压、降温、纤支镜吸痰,天亮时患者的病情平稳了。

但在接下来的治疗中,由于患者对生活的绝望,情绪低落,拒绝配合治疗。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前来探望时,他侧过脸去不予理睬。

宋青主动找他的妻子沟通,以女人的细腻情感,要求她每天给丈夫写一封情书,他的妻子听后脸红了,但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重新站起来,这位来自农村的姑娘克服了羞涩,真的坚持每天给丈夫写一封情书。

每次拿到情书,宋青就让护士在病床前反复念给他听。“亲爱的,我知道无情的伤痛在折磨着你,疼在你身上,痛在我心里,你要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站起来,到那时,我和儿子接你回家。”

“亲爱的,再过几天就是你的生日了,儿子已经学会唱生日快乐歌了,等你生日那天,我让儿子唱给你听。等你出院那天,我就穿上咱们结婚时穿的红裙子去接你”。

一封又一封信,如春雨般滋润着他的心田,听到亲人那一声声深切的呼唤,他的泪水慢慢地从眼中流了下来。

在他生日那天,大家把病房布置一新,挂上了亲手为他折叠的千纸鹤,和他两岁的儿子一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当孩子那纯真的童音伴着大家的歌声在病房响起时,年轻军官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上肢功能开始恢复时,他用那还握不住笔的手颤颤巍巍写下了:“走进ICU,痛苦中体味着幸福,感谢ICU的全体医生护士!”

出院那天,他的妻子就像待嫁的新娘,穿上了大红裙子,向全科人员深深地行了一个大礼。她含着眼泪说:“三年前,丈夫挽着我的手把我娶进家门;三年后,我挽着丈夫的手接他出院回家。是你们这些白衣天使给了他第二次生命,重新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

一天中午,宋青正要下班,一阵急促的传呼声响起,急诊科刚收治了一位车祸伤患者,病情危重,急需会诊。

宋青一路小跑赶到了急诊科。血肉模糊的患者惨不忍睹,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底骨折,昏迷不醒,肠子断了好几节,骨头断了好几处,会诊专家当即决定手术。

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科,经过专家们再次会诊,认为存活的希望非常渺茫。宋青不得不将实情告诉了患者的父亲。老父亲一听,“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失声痛哭:“主任,孩子才20岁,是我生命的全部希望,花多少钱也要救,没钱我可以借,如果儿子不在了,我也不想活了。”

望着老父亲那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病床上那脆弱的生命,宋青心里非常难受,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地撞击着她的心扉。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一天,宋青看见老父亲蹲在墙角独自抹泪,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便走过去,他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张叔800、王婶1000、陈哥50……几乎把全村的人都借遍了,最多的上千元,最少的仅有10元钱。看后宋青心情十分沉重。在科室早交班会上,宋青把这个账本念给医生护士听,大家深感震动,自发捐款3000余元。在治疗中,宋青尽量不使用贵重药品,一分一分算计着花,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患者的生活用品、营养品、连家属的盒饭、几次回家的路费都是由宋青承担的。

小伙子康复出院时,这位农民父亲又一次跪在了宋青面前,哽咽着说:“老辈儿人讲,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今天我们一定要跪下谢恩,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我们最深厚的谢意!”

不久前,这位父亲还专程来医院还拖欠的医疗费用,他高兴地告诉宋青:“儿子已在乡办工厂当上司机了,能挣钱养家了,欠乡亲们的钱也都还清了,等还清了欠你们医院的救命钱,就开始为儿子筹办婚事了!”

女儿眼中的“无敌风火轮”

宋青和她的团队在收获挽回生命的成功与喜悦的同时,也承载了太多太多对家庭和亲人的愧疚。

作为女儿,母亲经常责怪宋青不能回家看她,生病住院了也照顾不上。每次有事找她,母亲总是在打电话前把想说的话列出一二三来。即使这样,宋青还常常没听完就挂了电话。因为又有病人要抢救了,又有急会诊在等着她。

妈妈既心疼、又埋怨。有一个星期天,宋妈妈穿着病号服到科里来找宋青,说:“我住院了,你没有时间来看我,今天我来看看你。”

宋青把妈妈领到探视走廊,指着里面围在病人身边不停忙碌着的医生护士说:“妈妈你看,不是我一个人星期天在上班,也不是我一个人在抛家舍业,这么多医生护士不都在加班吗,因为病人更需要我们啊!”

在丈夫和女儿眼中,宋青这个不分昼夜地忙碌着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一到家就做家务,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她非常喜欢画漫画,她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一幅漫画,她在漫画中把妈妈比做“无敌风火轮”:每天上班刚一上电梯,就开始宽衣解袖,吃饭也是狼吞虎咽,连做美容、做头发的时间都没有,总是不停地去会诊抢救病人,常常是午夜两点才能休息。女儿在生日贺词中深情地写道:希望“无敌风火轮”注意身体,好好休息,永远年轻,我为有你这样的老妈而感到无比骄傲!

在同事的眼中,宋青既严肃又活泼,抢救中,如果谁动作慢了,宋青会狠狠地踹上他一脚,但私下里他们却是非常好的同志和朋友。一起疯玩一起狂吃,是雷打不动的铁哥们。

宋青其实是一个特有女人味的女人,她把她的办公室布置得格外温馨。有她与领导人的合影,有世界各地的工艺饰品,有芬芳的鲜花,有青翠欲滴的富贵竹。甚至在厕所和洗浴间都放着香水,贴着温馨小提示和格言笑话。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着知性女人的典雅与温婉。

上一篇:红尘情歌歌词_歌词介绍下一篇:公司绩效考核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