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奇缘影评

2024-05-18

魔法奇缘影评(精选9篇)

篇1:魔法奇缘影评

十分出乎意料,《魔法奇缘》很不错。轻松,甜美,搞笑,温情,一切都恰到好处。那股傻劲,再多一点就酸了,少一点则闷了,拿捏得这么准,佩服。

剧情很顺畅,没有冷场,基本上从头笑到尾。愉快没有负担,最可贵的是不腻。

故事么,听起来很容易搞砸的那种:童话世界里的王子和公主就要结婚了,邪恶的王后要阻挠婚事,用魔法把公主发配到浪漫爱情最难以生存的地方:纽约。前半场是平面动画,很经典的迪斯尼:歌舞,小动物,纯真的爱情,美丽的公主裙。。到了纽约,就是真人表演,好戏开场了。那条公主裙,变成真的以后,丑得不得了。哈哈哈。

不过公主和王子还是挺美的。这部戏的好处之一,是每个角色都可爱。象温尼熊系列里的角色,可爱而有特色。公主是个小傻妞,到了纽约也唱歌跳舞,招动物帮忙家务,剪了窗帘做衣服,对谁都一片真心,又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想不可爱都难。演员Amy Adams对角色的度掌握得很有分寸,造作,天真的造作,结尾处渐渐懂了人事,再不着痕迹地正常起来。

王子比公主更傻(特别是那身行头),任务是搞笑。演起来也不容易。James Marsden,昔日的Xmen,超人老婆的男朋友,在这里呼呼冒傻气。笑着笑着,就觉得这个男生的眼睛很绿,酒窝很迷人,虽然编剧不疼他,这个角色仍然很可爱。

男主角Patrick Dempsey,主要工作是表现冷幽默,另有迷人之处,感觉很静。

两个反派,Timothy Spall(哈利系列里的小矮星彼得)和Susan Sarandon的搞怪机会倒不是很多很出色。这是这部片与众不同的地方,正角比反派更出戏。反派一点也不可怕可恶,连最后出来一条恶龙,造型也很象宠物。

这个片好看的另一个原因,是编导有意识地运用了对比:平面动画和真人表演,这个最明显;傻气热情的童话人物和实际冷漠的纽约客,制造了大量笑料;公主的纯真与男主角的世故;可爱的动画动物与真的老鼠蟑螂;至于丁零当啷的童话服饰在纽约街头的效果更是不在话下。

除了对比,还有就是无处不在的致敬和恶搞。几乎所有的迪斯尼经典动画都被搞进去了。幸好我看过不少,所以认出好些面熟的东东,兴味昂然。这片的恶搞不同于《史瑞克》的颠覆,它温情,不愤世嫉俗。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他们从此快乐地生活了一辈子)这个被诠释了无数次的俗套无比的概念,还是有办法再翻出新意,是我最欣赏这片子的地方。

2现在处于面对事实年龄的我们,仿佛已经厌倦了看童话故事。昨天在朋友的宿舍看了这部《魔法奇缘》,突然间又了一点启发,长大了的我们在内心深处仍然保存着小时候的童真,只是现在我们把它们收藏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当我们要回顾的时候,我们就回忆起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真爱无处不在,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误以为它不存在,有时候我们将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强硬地加在自己脆弱的心灵上使自己受伤。

童话中的爱情是不是适合于现代呢?童话故事中的主人翁大多数是一见钟情,现实中大家一见钟情的机率有多少呢?一见钟情是不是意味着一辈子就会在一起呢?是不是意味着一起的日子就会幸福呢?没有时间为基础的情感会持久吗?童话故事里没有现代纷繁的诱惑,可能那样真的能达成一辈子幸福的目的。但现代社会已不是那纯真简单的年代,不是那种黑白分明的年代,那一种爱情观能在现代继续运行吗?婚姻观在现代已经不是一辈子的了,道德的沦陷与法律的完善已经使婚姻关系容易形成容易打破。这种“快餐文化”,使大家的伴侣多了,但我们的幸福感真的有增加吗?我觉得人需要有浪漫情怀,但人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味沉浸在浪漫的幻想中也不一定能使自己幸福。现在我们已经不懂得如何去做,因为世界太复杂,人心太难揣测,这与我们内心存在的善良在某些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这会将我们陷入痛苦之中。在这种十字路口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随着自己的心去走,因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是对也可以是错的,而对错不是我们自己能判断的,它需要时间为我们揭晓答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地过日子,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安与悲哀。

有的时候我们太执着于现在,那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放松与宽容。爱情路上是没有对错的,但无论对与错都会让人痛苦。相爱是一种痛苦,分离也是一种痛苦。放手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自己对一个人付出无限的感情与仅有的青春那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法衡量的资产,我们怎会轻易放弃?但当这个你曾经为之付出许多的人突然间漠视你的付出,那我们还要把这些珍贵的东西抛进无底的黑洞吗?而且在你付出的同时,他其实也为你付出过,但我们总会觉得自己付出的比他人多,我们没有站在我们爱的人的立场去想。如果他是一个专一的人,那他的移情别恋肯定是认真的,那我们应该祝福他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如果他是一个花心的人那他的移情别恋根本不值得惊讶,而且他根本不值得你去付出自己如此高昂的代价,快点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吧!

现在伤痕累累的你或许已经不再相信什么真爱的鬼话,但幸福总是属于相信它存在的人。在物质横流的社会,每个人总会感到丝丝的孤独。孤独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意味着贬义,一个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的人怎能感受到真爱降临的快乐呢?

处在孤独中的人们请不要被那暂时的消极情绪所吞没,人生其实还有许多的幸福等待着我们,我们应时时保持着健康与美丽迎接每一个明天。

童话世界(动画)中,王子公主一见钟情。第二天要结婚的时候,恶皇后变成老妖婆把公主推向了现实(真人)的纽约。

从小看迪士尼的小女孩们总是会梦想走进童话中当一回公主,这次,迪士尼让童话中的公主步入人间。当公主穿着巨大的雪白大蓬蓬婚纱试图从狭小的下水道口出来的时候我就开始乐了,童话式的公主、童话式的语言、童话式的思维模式、童话式的肢体动作,把这一切的童话搬到了昏暗阴郁的纽约,颇有恶搞意味。最汗的是所有童话里的招式都可以在现实中实现,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公主一早起来打开窗户引吭高歌,所有的鸽子、老鼠、蟑螂、苍蝇涌到小小的公寓当中开始打扫。。金花鼠英勇救美。。真爱之吻唤醒睡美人。。还有王子的玻璃鞋。。嗯。。就一部是这样的片子。。

童话中只有快乐的Giselle,来到现实,渐渐知道了生气,哀伤,王子到来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歌唱了。她留恋人世,爱上了Robert。或许是要告诉我们,童话的爱情在现实中终究是要夭折的?

童话王子爱德华来到凡间,诸事不顺。难得的是他保持健康明朗的心态,万般红尘过眼,不会扰乱他清朗的胸怀。他的未婚妻爱上了“农夫”,他认可“真情之吻”的规则。影片最后,罗伯特的前女友哀伤地跌坐在地,王子走过来,把公主遗拉的水晶鞋轻轻套在她的脚上。于是,他俩手牵手跑过闹市,回到童话王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爱德华那样俊朗阳光,遵循童话世界的美好原则,理所当然一见钟情,当然要歌唱,当然要用水晶鞋找到自己的新娘。

魔法奇缘》形成一条脉络明显的主线:童话公主不慎掉下树屋,为白马王子所救,一见钟情。王子的王后继母为阻止王子登基,把待嫁公主推下深渊,跌破星辰,到了07年的美国。落难公主被单身父亲收留,短短一天各自的观念发生改变。白马王子前来寻找未婚妻,继母王后跟随破坏。毒苹果下肚,最后的真情一吻必须是单身父亲的才可解除咒语。真正的白马王子是凡间的男人。继母化身为龙,凡间王子不敌,由公主挥剑搭救。从此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篇2:魔法奇缘影评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许多的笑料。

但是,更多是吉赛儿公主的美好,她就像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

用一颗善良美好纯粹的心,去感召着世故的律师,去感化着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人。

这是影片 让我们一开端看到的,童话与现实的差距,在这个差距逐步缩小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早已被我们迷失的货色。

它们分离是真爱,分别是幸福,分辨是信奉。

吉赛儿公主她象征了幻想,律师则象征着现实。

现实跟理想,最终老是各奔前程,不会走到一起,也不可能完整为彼此让步。

而故事中所要说的美好与理想,则是重要针对恋情的。

是的,不。

一个不字否认了所有的可能性。

在吉赛儿公主的心坎里,不不字,她永远对将来抱有愿望,就像他深信王子最终会来救她,她相信一切爱的可能性,相信真爱之吻的存在。

然而,这个故事并不是像我们所设想的那样。

王子最终拯救了公主,然后回到童话世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这个故事里,公主最终没有和王子走到一起。

俏丽的吉赛儿最终发明本人的真爱是现实的律师,他们独特生活的多少天,他们对彼此从陌生到熟习的过程,律师对吉赛儿有如亲人般的照料,而吉赛儿对律师的信赖以及对其女儿的关爱,让律师被这个来自童话世界里似真似幻的公主发生了难以名状的爱。

对吉赛儿也是,她究竟来自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的真爱,不外就是王子与公主的一见倾心,可以不须要懂得对方更多,就那样便可以幸福一辈子。

然而,当她来到现实世界,当她缓缓地了解到,两个人的爱情需要的是积聚需要的是相互了解彼此的优毛病,而后学会观赏和容纳彼此,最终才干真正地领会到什么是真爱。

篇3:《冰雪奇缘》重塑迪斯尼魔法?

The tale of two estranged sister princesses who must come together to de-ice their homeland, Frozen racked up the big numbers. It was the No. 1 all-time Disney animation debut, and won the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film at the 86th Academy Awards; it’s the No. 1 album on both Amazon and iTunes.

Frozen also has what Disney (DIS) calls “franchise” potential, which means that its characters and themes will translate across the company to everything from toys to theme park rides to interactive characters. It’s a big deal, because there are only a relative handful of franchise brands at Disney.

In the Michael Eisner and Jeffrey Katzenberg heyday between 1984 and 1994, Disney Animation rolled out one musical blockbuster after another. There was The Little Mermaid, The Lion King, Beauty and the Beast, and many others. And then the pixie dust dried up. For years, the offerings were listless and underperformed. Morale dropped and talent departed as companies like Dreamworks and Pixar took the lead in animation.

And so, starting seven years ago, two of Pixar’s co-founders, John Lasseter and Ed Catmull, began to split their time between Pixar and Walt Disney Animation, in hopes of rekindling that Disney magic. Rather than trying to graft Pixar’s thriving culture onto Disney’s struggling one, they determined that the goal was to resurrect what had made Disney so special in the first place—the technically audacious, yet magical, fairy tale.

They did import one key Pixar attribute: They put the director, rather than the studio chief or the animation head, in charge of the story. Unlike many studios, Pixar lets the director determine the arc of the narrative. Technology is used in service of the story-telling rather than as its starting point. It began to catch hold with Tangled (2010) and Wreck-it-Ralph (2012), each of which outperformed financial and critical expectations.

Then came Frozen, based loosely o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The Snow Queen, an idea that had kicked around Disney since the 1940s. Lasseter, whose first job was at Disney Animation, remembered a series of paintings of a frozen world and dug them out of storage when he came back. “I never forgot those paintings,” he says. “They were so incredibly beautiful.”

nlc202309051142

Frozen’s impact goes far beyond the movie theater, making it a key example of the synergy Iger has become known for during his Disney tenure. Anna and Elsa, the lead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have already become top-selling toys, as has Olaf the snowman, and a Frozen attraction at Disney’s theme parks would be another logical step. Its music, written by Robert Lopez and Kristen Anderson-Lopez, is a natural for Broadway. For example, the movie’s songs, such as Let It Go, and 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 have become the soundtrack to our lives.

What this means for morale, says Iger, is harder to quantify, but also important. Disney Animation is no longer the frumpy second fiddle to Pixar. “I was very lucky that I came into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 number one creative process is the story,” Lee says. Although the impact of one film won’t rock Disney’s gargantuan bottom line, animation is, and will always be, the emotional core of the business. Says Iger: “If you think long term about what Disney is and the success and the vitality of the brand, this is a very, very important event.”

《冰雪奇缘》正在融化迪斯尼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伊格尔的内心,不仅仅是因为它正在生成冷冰冰、硬邦邦的钞票,还因为这部影片的成功似乎表明,迪斯尼动画工作室终于重新回到了巅峰。

《冰雪奇缘》讲述了两位疏远的公主姐妹历经艰辛团聚在一起,最终为她们的家园解除冰封的故事。这部电影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数字:它是有史以来首映周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并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它是亚马逊网站和iTunes商店销量最高的电影专辑。

此外,《冰雪奇缘》还具备迪斯尼公司所称的“特许经营”潜力。它意味着,这部电影的人物和主题将经由这家公司的各个部门,最终转化为数不胜数的产品,从玩具到主题公园、游乐设施,再到互动角色,不一而足。这是一笔庞大的买卖,因为迪斯尼公司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特许经营品牌。

1984年至1994年之间,也就是迈克尔·艾斯纳和杰弗里·卡森伯格执掌迪士尼动画的鼎盛时期,这家公司推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剧。其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小美人鱼》《狮子王》和《美女与野兽》。随后,精灵之尘终于枯竭。多年来,这家工作室的作品总是无精打采。随着梦工厂和皮克斯等公司强势崛起,后来居上,迪斯尼动画的士气愈发消沉,人才纷纷出走。

于是,从7年前开始,皮克斯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约翰·拉塞特和埃德·卡特莫尔便着手分配他们在迪斯尼动画和皮克斯的工作时间,以期重新激发潜伏在迪斯尼动画身上的那股魔力。他们不是尝试着将皮克斯公司蒸蒸日上的文化移入陷于困境的迪斯尼动画,而是确定了另一个目标:重振起初让迪斯尼动画如此独特的事物——在技术上大胆突破,充满奇幻的童话故事。

迪斯尼动画的确引入了皮克斯的一项关键特色:他们让导演而不是工作室高管或动画主管负责整个故事。不同于许多动画工作室,皮克斯让导演决定叙事的弧线。技术被用来服务于故事叙述,而不是充当电影的出发点。2010年和2012年相继推出的《魔发奇缘》和《无敌破坏王》让迪斯尼动画尝到了甜头,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和评论反响均超出了预期。

随后,迪斯尼动画工作室推出根据安徒生童话《冰雪女王》改编而成的《冰雪奇缘》。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迪士尼公司就萌生了这个想法。当初拉塞特(他首份工作就就职于迪斯尼)回到迪斯尼动画工作室的时候,他依然记得那一系列描绘冰冻世界的画作,并从储藏室中把它们重新挖掘出来。“我从来没有忘记那些画,”他说,“那些画面堪称美轮美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冰雪奇缘》的影响力范围远远超出电影院,从而使其成为伊格尔执掌迪斯尼动画期间赖以成名的协同效应的一个重要例证。这部电影的主角安娜和艾莎,以及雪人奥拉夫已经成为最畅销的玩具,在迪斯尼主题公园开发《冰雪奇缘》景观将是另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出自罗伯特·洛佩兹和克里斯汀·安德森·洛佩兹之手的电影音乐也非常适合在百老汇演出。这部电影的歌曲,比如《随它去》和《你想堆雪人吗?》,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乐。

伊格尔说,这部电影对员工士气的带动作用很难量化,但非常重要。迪斯尼动画再也不是老气横秋、屈居皮克斯之下的二等公民。珍妮弗·李说:“让我倍感幸运的是,我来到了一个把故事摆在创作过程首位的环境之中。”尽管一部电影的影响还无法撼动迪斯尼公司庞大的营收根基,但动画片毕竟是并且将永远是这家娱乐业巨头的情感核心。伊格尔说:“如果以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迪斯尼公司的本质,以及这一品牌的成功和活力问题,那么这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

篇4:《魔法奇缘》观后感

在电影《魔法奇缘》营造的美好童话世界里,吉赛尔公主遇上了爱德华王子,并与之一见钟情,王子也十分爱她,但当王子娶了公主之后,王后的地位就会被公主取代。所以,王后为了不让公主替代自己,就变成巫婆把公主给送到了人间的21世纪。在21世纪的街头,公主无处存身,好在有好心的律师罗伯特收留了她。在公主离开仙境时,王子爱德华不顾一切地穿越时空,来到了人间营救他心爱的公主。

在与律师罗伯特的接触中,公主从天真无邪、懵懂无知的小女生成长为了解人间百态的大女孩。她懂得了世间万物,人情的冷暖。这样的经历让公主明白:仙境虽好,也有烦脑;人间尽管有诸多烦恼,但更有真情在。公主真爱的天平倾向了罗伯特,最终,她选择放弃优越的仙境生活,而与人间之人成家,过着幸福的生活。而王子也与人间女子产生了爱情,并一起来到仙境生活。最后,故事里的巫婆也因自己的恶毒而招致自取灭亡。

篇5:魔法奇缘观后感

现在处于面对这个年龄的我们,仿佛已经厌倦了看童话故事。看了这部《魔法奇缘》,突然间又了一点启发,长大了的我们在内心深处仍然保存着小时候的童真,只是现在我们把它们收藏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当我们要回顾的时候,我们就回忆起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真爱无处不在.童话中的爱情是不是适合于现代呢?童话故事中的主人翁大多数是一见钟情,现实中大家一见钟情的机率有多少呢?一见钟情是不是意味着一辈子就会在一起呢?是不是意味着一起的日子就会幸福呢?童话故事里没有现代纷繁的诱惑。但现代社会已不是那纯真简单的年代,在这种十字路口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随着自己的心去

走,因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是对也可以是错的,而对错不是我们自己能判断的,它需要时间为我们揭晓答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地过日子,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安与悲哀。

在这个故事中,王子和公主一见钟情,第二天要结婚的时候,恶皇后变成老妖婆把公主推向了现实的纽约。

从小看迪士尼的我们总是会梦想走进童话中当一回公主,这次,迪士尼让童话中的公主步入人间。当公主穿着巨大的雪白大蓬蓬婚纱试图从狭小的下水道口出来的时候我就开始乐了,童话式的公主、童话式的语言、童话式的思维模式、童话式的肢体动作,把这一切的童话搬到了昏暗阴郁的纽约,颇有恶搞意味。最汗的是所有童话里的招式都可以在现实中实现,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公主一早起来打开窗户引吭高歌,所有的鸽子、老鼠、蟑螂、苍蝇涌到小小的公寓当中开始打扫、金花鼠英勇救美、真爱之吻唤醒睡美人、还有王子的玻璃鞋就一部是这样的片子。

童话中只有快乐的吉赛尔,来到现实,渐渐知道了生气,哀伤,王子到来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歌唱了。她留恋人世,爱上了罗伯特。或许是要告诉我们,童话的爱情在现实中终究是要夭折的?

童话王子爱德华来到凡间,诸事不顺。难得的是他保持健康明朗的心态,万般红尘过眼,不会扰乱他清朗的胸怀。他的未婚妻爱上了“农夫”,他认可“真情之吻”的规则。影片最后,罗伯特的前女友哀伤地跌坐在地,王子走过来,把公主遗拉的水晶鞋轻轻套在她的脚上。于是,他俩手牵手跑过闹市,回到童话王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

活。爱德华那样俊朗阳光,遵循童话世界的美好原则,理所当然一见钟情,当然要歌唱,当然要用水晶鞋找到自己的新娘。

篇6:魔法奇缘电影观后感

这部看开头可以猜到结尾甚至连细节发展都可以被我模拟出来的片子,我足足看了四遍,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了。很多人不喜欢这部片子,说它没新意又脑残、不现实得教坏小朋友……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烂片”,高中的时候在大会堂放映完结的时候,全场都哄起来了,我分明看到很多人并没有走,而是起立鼓掌……Enchanting成了Wednesday Movie Night最受欢迎的片子。我在想,假如这是一部不值得看的电影,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我们都是所谓的脑残么?

一部受欢迎的电影往往就如同一条纽带,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内心所共有的感情串连在一起,然后表达出我们内心里的那种很强烈却无法描绘的感觉。最后一次看Enchanting是在宿舍做该死的概率,舍长在隔壁一播这部电影我立刻就像个傻子那样弹过去了,在屏幕面前手舞足蹈的为她讲解剧情……明明看了三遍了还傻笑不止。其实,有什么东西比童话更迷人更吸引的呢?想起电影的男主角,一个单亲爸爸,为了让女儿不要沉溺在童话故事中而能够勇敢的直面现实而不肯为孩子买童话书——突然觉得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幼稚。沉溺在童话中难道就代表不能够直面现实么?恰恰相反,相信童话的人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很多都不是小孩子了,难道不知道世界无童话?现实让我们看了很多不好的东西,于是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其实巫婆多的是,王子瞄都不会瞄穿着破烂衣服的灰姑娘,公主会跑去傍大款……好的人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而坏人则可以跋扈地活得很滋润。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我没眼睛看没心去感受么?

可是,我总是觉得,人活着总是要相信一些什么的。信仰,是可以为人带来力量的——这种信仰可以是爱,可以是善,可以是一切美好的东西。

很多东西我们无力改变的时候,会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在这种感觉中你逐渐丧失了一种坚持改变的信心,然后不知不觉中屈服于你本来不认同的东西,成为这个不好的东西的一部分。有些人经常说这样子不行那样子不行却装作很无辜,好像自己没有做成某件事情或偶尔违背良心是被这个社会所迫,身不由己……但知道么,他们说体制怎么怎么的,潜规则怎么怎么的,社会太现实太复杂所以不相信童话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了所谓的“社会复杂现实”的一部分了——因为他们内心已经承认了那种可以在复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做法与手段是能够为自己带来好处的,所以应该顺从它。这种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他们就令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功利与现实,终于造就了所谓的“世界无童话”的局面。归根到底,是这些人太懦弱,没有勇气坚持自己最初的信仰。

篇7:魔法奇缘电影观后感

影片分为二次元和三次元世界,两个世界用一个下水道相互连接。

二次元中:

她和小动物住在一起,爱唱歌,爱跳舞,但她也是一个非常饥渴的女人。对,很饥渴,她在家里利用道具做了一个男人的充气娃娃来自我安慰,整天梦想着有人对她表白,然后与她合体。

突然有一天,女人被绿巨人追赶,在逃跑途中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智商非常低,还不如一只花栗鼠,不过他家里很富有,而且会花言巧语和搔首弄姿。哦,对了,他也爱唱歌。

然后她的荷尔蒙失控,迅速进入欲望模式。并且急于想让那个男的成为她的终生性伴侣。

当然邪恶的老巫婆,也是男子的继母,也是女人未来的婆婆,也是管家的暗恋对象,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媳妇,生怕儿子被别的女人抢走,自己今后无处泄欲。便把媳妇送到了黑暗的三次元。

这便是我们给小孩子讲的二次元世界公主和王子和邪恶皇后的故事。

三次元中:

公主到了三次元中,又偶遇了一个带着孩子的丧偶好心男,人皆可夫的公主由于没有王子的来灭自己的欲火,只能把这可怜的男人当备胎。无奈那男人太老实,一点也不解风情,公主只能压住欲望,一点点勾引男人。勾引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在三次元要成为终生性伴侣是很复杂的,不仅要先了解对方,还要了解对方父母,还要有车有房有车库,爸爸最好还是李刚,不然的话顶多就和你ons一下,留个纪念。二次元里那种酒吧恋爱模式根本已经是out了。

而皇后的仆人这时候也千方百计想弄死公主,仅仅因为仆人暗恋的皇后要他这么做。幸好王子也及时赶到,每次都歪打正着的拯救了公主。可是公主这个时候早就已经对王子木有敢脚了,就是因为王子离开了公主1天,他俩异地恋了1天,心灵感应了1天,仅仅如此,公主就没有了与王子激情和同床的欲望。

结局:

最终,王子爱上了好男人的女友,公主爱上了好男人。这个童话故事就这么收尾了,故事的主角各自在不同的世界里过着快乐无比的淫荡生活。

短评:

显然童话很龌蹉,白雪公主曾经多次要害死一个可怜的老女人,而小红帽则要剖开一只野生狼的肚子来救自己的奶奶,灰姑娘则拜金得想嫁王子来改善生活水平,而不是凭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幸福。所以我们不要羡慕什么童话了,童话里的王子只懂合体,公主除了真爱之吻什么也不会。

篇8:冰雪奇缘影评

信息与计算科学131班李曾喆学号:28

这是一部今年才上映的贺岁档电影,这仍是一部有迪士尼标志性特色的百老汇风格的动画片。在100多分钟的电影中共收录了9首歌,有独唱的小调《IN SUMMER》,有对唱的情歌《LOVE IS AN OPEN DOOR》,更有《LET IT GO》这样入围奥斯卡奖的豪迈而抒情的歌曲。百老汇风格的动画不是迪士尼的专利,但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做出超越迪士尼的歌舞动画。在迪士尼影片中,歌曲与剧情已经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至于你无法分清究竟故事是串起那一首首犹如珍珠般闪耀的歌曲的线索,还是歌曲已然成为剧情发展到那时那刻所必须采用的一种修辞方式。

《冰雪奇缘》的英文名是“Frozen”,意思是冰冻的,可是你一点也不会感到寒冷,反倒会觉得暖意融融。影片讲述了一对公主姐妹从被迫分离到再相聚相依的故事。会使用冰雪魔法的姐姐艾尔莎,为了不伤害亲人而选择了隐藏和逃避,可是逃避让她更加孤独和恐惧。普通却活泼开朗的妹妹安娜,一直在寻找真爱,总是用自己最坦诚的一面示人,她不知道姐姐为什么总躲着自己。影片其实遵循了一个经典的故事路径——将误会推向深渊,再用爱去填平它。实际上姐妹彼此之间的感情牵绊从未消失,即使她们数年未曾说话,即使两人相隔

两地,她们的内心都坚信彼此仍然珍爱着对方。

这部电影的主题似乎有点老套,因为讲的还是王子、公主恋爱的那些事。仔细分析,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同样是讲爱的主题,《冰雪奇缘》讲的是博爱,包含一般意义的爱情,更强调了亲情、友情、普通人之间的怜悯之情。至始至终,安娜公主都坚信艾莎不会伤害自己。这毫无条件的信任最终唤醒了艾莎的爱,融化了她内心的冰雪,从而也将温暖的春天还给了阿伦黛尔。如果说,亲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那克斯托夫和安娜的爱情则是极好的点缀。他们是在灾难发生后才相遇的,正是在历尽重重苦难后克斯托夫才意识到安娜是自己最大的牵挂;安娜才发觉愿意付出生命救自己的不是那个一见钟情的帅气王子汉斯,而与驯鹿为伴、到处漂泊的克斯托夫。这个故事再次告诫我们,要想婚姻美满,婚后蜜月旅行换为婚前苦难之行是多么刻不容缓!还有天真可爱的雪宝,坦率忠诚的斯文,都给人很美好的印象,多么希望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好朋友。

《冰雪奇缘》的成功若说有3成是剧本的动人,那么有5成该归功于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特别让我震撼的是通过风雪冰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手法。艾莎被人误解或伤害时,会不由自主的利用冰刀来自卫;当她独自一人逃出城堡,内心孤独、委屈时,天空下起了茫茫大雪,可其实这是她的内心在下雪;被告知安娜为自己所伤致死时,懊悔、绝望、迷茫立刻化为漫天的风雪,整个天地都在为止惋惜;最

后,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她的内心冰雪融化了,春天回来了,花团锦簇,天空变蓝了,温暖的太阳终于出来了。

艾莎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魔法,相比之下现在的人工降雨真是弱爆了。但是注意,她是一个异类。当魔法、天赋、特异功能类的特质没有被大众认知的时候,人们出于嫉妒、自卫、牟利种种原因,可以去扼杀、陷害这些异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些特别、都是异类,如何去关怀、包容这些有特别天赋或缺陷的人,也就是在关心我们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上存在太多的束缚、太多的偏见、太多做作的行为,导致人本身天然纯真的情感不敢表露,怕别人说闲话不敢去帮助异性同事、担心被误解而不敢去安慰他人„„所以特别喜欢“Let it go”这首主题曲,我觉得这个音乐有点个人情感自我解放的意味。对于自身的某些方面,能不能少一些压抑、主动的去展示,也许就像艾莎的魔法一样,可以有积极的意义呢。

最后想谈谈汉斯这个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坏人。他聪明、善解人意也很有才干,可惜的是他有12个哥哥,因此在他那南方小岛上没有存在感。当他能与安娜结婚后,欣喜若狂,但这似乎并没满足他。因为被下属提醒:害死安娜并杀死艾莎后,他就可以独自一人主宰阿伦黛尔后,他迫不及待就行动了。当然可以批判汉斯是个野心家、利欲熏心,是罪有应得。换个角度想想,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古代,不论古今中外权力争斗都异常的惨烈,一不小心就可能人头落地。有没可能

篇9:《冰雪奇缘》影评

冰雪奇缘,一部对爱,对自由,对突破自身内心窠臼与世俗枷锁,对善与恶阐述的极其精准到位的影片.对于一个观影人而言,我在影院等待区等待开片时的期待-观影中对于附着绝妙三D视觉冲击的电影情节的无法自拔的只想不断追随着人物脚步、害怕溜掉一分一秒的心情-还有观影后难掩的内心激动与酣畅淋漓的影后感和我不自觉便拍起的掌声,三者极其自然微妙的融合为了一体,让我不自觉的便完成了一段美妙自然且有头有尾的完整心灵旅程,形成了一种属于我这个个体的观影文化,这一切都无法让我发出除了赞美之外的其他声音.首先我想分析一种世俗心态,那就是很多人对动画片与真人影片差别性的误解.在艺术性高度等同的情况下,受众在艺术幻想中,现实题材动画艺术给予的纯粹幻想更加强烈,这就是动画电影媲美同等艺术性真人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年前腊月二十八号,我和我弟弟了同一家影院,看了一部名叫《一触即发》的好莱坞谍战片.我想说的是,即便这部真人电影里的女一号就是我深爱的女演员之一:凯拉奈特莉.不过,这部此电影依旧让我在走出影院之后感到我花的六十元电影票钱好像白开水一样在我的眼前花了近两个小时磨磨唧唧地流走了,更形象点说,顶多这白开水加了那么一丁点的味精而已.而我在正月十四再次来到这家影院,又再次走出来,我的心情就好似这部《冰雪奇缘》中角色雪宝的一句话:有些人值得我融化.没错,这就是一部值得让我内心为之融化的电影,而这次从我眼前流过的不再是价值几十元钱的白开水,而是看似冰冷却温暖人心的洁白冰花.说实话,就在片中女王爱莎冲出人群,独自跑向雪山,终于摘下手套,无所忌惮的施展自己与生俱来的却被世人不容的魔法并使一座巍峨的冰雪城堡转瞬矗立在我眼前之时,在她犹如呐喊的歌唱响起之时,若不是身旁一同观影的朋友肩膀靠在我的身上,在加上不愿打扰旁人观影的心思,否则我就真的一下蹦起来了,那种雀跃就像是一颗炸弹在心中‘嘭’地爆炸,炸的我粉碎,我却依旧感觉在所不惜.这就是这部名叫《冰雪奇缘》的影片.在我花了近半天的时间仔细的享受了这些这部影片带给我的值得享受的感受之后,我才网上再次查了查它的影评,我这时才发觉,本片是第七十一届金球奖最佳长篇动画的获奖者,以及最佳网友原创投递歌曲奖的提名者.同时获得即将在本月二十三号颁奖的奥斯卡金像奖的两项重要提名.所以,并非是这些获奖的噱头主导了我,因为我在观影时还不知这些.相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打动了我,打动了这个冬天.并因它的真诚获得了就该属于它的东西,所以这些不重要,什么奖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和它的自然魅力.还是雪宝的那句话:有些事物值得为她融化.所以,这样一部迪斯尼动画难道不是天生的好电影么,既然同是优秀影片,它与那些优秀的真人影片有何区别.就文学性而言,这部电影的剧本绝对无法与媲美那部《悲惨世界》,也无法拿来对比.但当它们都被拍成电影,并成为同样优秀的歌剧片,真人,动画,还有何区别?优秀的动画与真人影片是被两种对比因素塑造的两种不同的优秀,但却是同样程度的优秀.同样的打动人心.孟德斯鸠说过:不要怀揣渺小的梦想,因它无法打动人心.那我说,这部电影充斥着伟大的梦想,并将它们自然合理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它打动了我.因我只承认这种梦想的真实性,就我认为,并非不要怀揣渺小的梦想,而是那样的梦想就不应存在.不过,即便它存在了,我不会充满蔑视的对待它,因它只是不幸所埋下的种子罢了.我会正当的向它表明正确是什么,就像我为什么写这段话.若是现在,两张电影票摆在你的面前,一张一触即发,一张冰雪奇缘,你会选择谁?你可能还会选择一触即发,那是你的兴趣爱好,只要不是伤害人的,其他人就没权利不尊重,但是你选择的时候请记得给予冰雪奇缘的人同等的尊重,而且你没看过悲惨世界,他们看过.甚至拍它的人,以前就是搞动画产业的.成熟的人是突破内心枷锁,理清这个世界复杂逻辑伦理的人.相信我,这部影片定能在真正人性的问题上帮助到你.总之,只要是一部优秀的影片,那它就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你可以说它不好,但你不能说因它是动画所以不好.这不叫成熟,这叫幼稚.那现在我们来谈谈这部《冰雪奇缘》给予她的顾客,这些观影人,上帝们的整体服务的质量究竟好在哪里吧.我们都知道,好莱坞,迪斯尼,大部分影片的主流核心路线基本上打得都是温情牌,不论影片讲的是友情爱情亲情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们经历的故事即便再曲折再不顺,最终都会实现这样一点:主人公们纷纷完成心灵的良性转变,每个人完成独立自由这样的心灵上的头等大事之后,最终再巧妙的或是相互化干戈为玉帛或是重温旧梦,结局大多都能够达成这样一个温情的画面.每个体的跳脱(成长)再到这些升级了的个体组成的温情结局.这就是一个基本线路.也就是因此,很多美国独立电影人都在贬斥好莱坞电影是爆米花电影,无聊至极.站在我的立场上,我也是一个独立运作的自由撰稿人,我非常了解他们的这种想法.觉得这样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都是只愿顺从大众的喜好,却毫无独立见解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的样板货,那么这样的作品就称不上是艺术品,而顶多算是披着艺术外衣的商业性极浓重的商品而已,毫无价值可言.可是当我再次沿着这个思路,对社会,对世界深度分析之后,就能得出另外一个答案.也就是我们每个个体通过文化艺术上的启蒙之后,我们就会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界中理清一个真正的思路,也就是生命就是由真理这个绝对的基础信仰之后的个人信仰延伸构成的.基础信仰不必多说,就是我们生命运转的恒久不变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原则:独立自由完美以及对于众生的大爱.个人信仰呢,它就是在这个基础信仰完善之后的个人性格,个人的人生方向.这个脉络便是我们的生活的唯一真正顺序.我们在生活中会对真理进行剖析,对极限进行挑战,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完美的艺术品,会释放我们内心的冲动,会不断满足自身对于自身认定的生活高度的追寻,会探索各种事物的真相,会悲天悯人.说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制造机,会不断的创造各种各样的奇迹,而更准确的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释放它们.只不过我的精力在这里,你的精力在那里.我做出来的你就甭自己费劲了,拿用就好,你做的我也不是做不出来,我只是不再需要那么费力了.这便是独立的个体之间的艺术共享.那么有人会说,那你把版权法置于何处.如上所述,独立自由完美,这是不可侵犯的基础原则.以独立为基础之后建立的艺术共享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生活顺序.也就是说,你确实能自己做,但你不愿浪费精力在这方面,那你就得买我的版权,我的也不是不让你用,你可以用,但你得知道,这是我的.这种逻辑无需多谈,本来就全是无需多说的废话,却在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中成了得时不时拿出来晒一晒不然大伙全忘了的废话.更不幸的是,即便是都记得,也无人搭理,便成了真正的废话.回正题.那么,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的类型,它的价值在何处呢.我要说,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我是说真正优秀的那些影片,无疑也是一种具有核心艺术价值的真正艺术品.它只是走了不同的艺术创造的方向,释放出的是不同于独立电影的另一种电影类型.其实好莱坞并未骗人,因为它的运作模式就是建立在商业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方向是必然的.而重要的是,商业没有关系,核心价值(作为艺术品的真理性)必须要在.而不能因为这里全是傻子,你就拍傻子电影,看的人一定多,但你能说那是艺术品么?就像是那个叫什么《天机,富春山居图》的这部鬼片,我在电影频道莫名奇妙的对着它发了一个多小时的呆,看完之后一宿没睡着,可是真的吓坏我了.可它的票房呢?那更是吓我一跳.这就是纯粹的投机者,票房有了,但你能说它不是傻子么?它还是傻子.可是如果他的制作人用挣来的票房买了部玛莎拉蒂开到你面前,你还说他是傻子么?我绝不会说他是傻子.我会将眼睛挪到别的地方,因为我的眼里不容沙子.其他人呢?我管不着.(顺便说一句,阿汤哥我没意见,不过《碟中谍4》这部垃圾便是上述那部鬼片的直接领航者.)

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真正的商业电影也有它的可看之处.同时咱们也就对比出了,哪怕同样作为打着商业电影招牌的一些电影也是不能称作电影的.那么作为既对得起良心又挣得到钱,又能让懂的电影的人心甘情愿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买票进影院的《冰雪奇缘》,它不论是构图,主线,造型,人物饱满性,对于观影者的心理判断上来说,它做的足够优秀.当然,对于这部优秀的影片来说,成就它的因素也少不了三D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电影产业新兴因素.首先,它的人物设定-

爱莎女王,生具魔力,在孤独中度过童年,内心对于世俗偏见的恐惧加上后来与相依为命的妹妹安娜的分离再加上父母的不幸世,都让这个姑娘成为一个将柔软藏于内心,将坚强更多的流于表面的畸零之人.她需要爱,可是爱她的人走了,只留她一人和连她自己都感到恐惧的魔力.被她隐藏在蓝色手套下的不单是具有魔力的双手,更是她向往的,却永远无法真正释放的自我.可她已经学会了消极的隐忍,更何况她还是阿伦戴尔这个王国的女王,一个国家的希望.她只能选择将她对于自由的渴望更深的掩埋,硬挺起自己并非真正自信的背脊,用颤抖隐忍的双手托起宣誓成为女王的标志性王权手杖.而这时候,她再次见到曾经谈笑风生的妹妹安娜,她内心的喜悦其实是难以抑制的,两人从尴尬到释怀只用了几句话的时间,可是几句话之后,安娜依旧热情洋溢,而她已回归到看似坚毅的神情.这便是因她已经孤单太久,受折磨太久,她已很难真正释怀的重新绽放美丽的笑容.后来她的魔力被泄露出来,她慌张的,恐惧的,孤单的在人群当中四处躲闪,却不知躲向何处.我不禁想到,这份魔力是上天的礼物啊,可却只因世上庸人太多,真正的强者很轻易的就会变成因这种反差造成的不幸所殃及的无辜之人.当她独自的冲上冰冷严寒的雪山,坚毅的唱起那只仿佛呐喊一般的曲子,她脱下手套,肆无忌惮的施展着魔力,这时这部三D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达到了高潮,音效,视觉,都让观影者得到真正的震撼,当她唱到‘终于能够真正自由释放’的时候,一座巍峨的冰雪城堡已被她矗立在雪山之巅,我想不只是我,当时的所有人都会感到内心有颗被自己隐藏了很久的炸弹‘嘭’的爆炸了,我的毛孔张开,我甚至想要呐喊.(当时影院后面有几个小伙,一到歌剧声响起他们就笑,还大声的说怎么又唱上了.我回头瞪了他们一眼他们放低了音量却依旧嬉笑.我想说,首先歌剧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次,你如果不看你买哪门子票啊.三看电影的基本礼节都不知道么,你那破手机在外面就该调成震动,放电影时候‘哈喽摩托’都出来了,你砸不像黄渤在那个谁的电影里演的那样再扣扣脚啊.其实我想说,有些人不是为了纯粹观看哪部电影而来,可能是为了放松放松,娱乐娱乐,和朋友聚聚会.但你得分清了,聚会可以,但这是影院,在这儿聚会能和在饭点吃饭、在KTV唱歌时候一样么?这是看电影,不是看你们排话剧.每次都能遇上几个不靠谱男青年.我也不是对他们有多大气,或是觉得他们怎么样,只是有时候人们关注的点不在该在的地方,还说别人矫情,整个的大气氛总是不对的,这确实令人窝火.)

上一篇: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住宿管理办法下一篇: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资源与评价》最新答案